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22年8月2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胡文辉丨对《“闭关锁国”新探》的几点看法

胡文辉 历史的擦边球 2022-08-28

对《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的几点看法

◇就发布的时机来说,此文有迎合当前对外政策之嫌,意在影射,可谓用心不良;但就具体的论述和看法来说,我觉得此文并无太大问题。史学与其所产生的影射作用,二者是不能划等号的。

近代以前的“闭关锁国”,与近代以来的“闭关锁国”,性质完全不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也完全不同。


◇近代以前的“闭关锁国”,确有算得上“成功”的例子。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的对外政策不能说是失败的。比清朝更典型的是日本德川幕府政权,其封闭程度更甚于清朝,但必须承认,它确实维持了三百年内部的稳定和繁荣。


◇以全球史立场而论,限于技术条件,近代以前的经济体是地区性、国家性的,远程贸易以奢侈品为主,对外封闭或半封闭并不至于影响市场和消费的主体;反之,近代以来的经济体越来越趋于全球性、超国家性,远程贸易囊括了日常生活用品,对外封闭或半封闭必定会损害市场和消费的主体。易言之,在帆船的时代,“闭关锁国”不会直接影响到民生,不会直接影响“沉默的大多数”;但在飞机和集装箱巨轮的时代,“闭关锁国”必然会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明清时期确不算完全的“闭关锁国”,重新定义为“自主限关”未尝不可。在中国史上,最彻夜的“闭关锁国”出现在1950—70年代。我们观察当前的对外政策,恰当的参照系应是1950—70年代,而非明清时期。


◇戴逸先生写于1979年的《闭关政策的历史教训》一文,是批评“闭关锁国”的当代史学先锋,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显然意在为“改革开放”制造舆论,在性质上是“影射史学”的延伸。就其影射的动机来说,要比《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此文可取,但从史学本位来说,却是更为粗疏的论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