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罗毅平:一个“极右”子弟的高考求学之路

罗毅平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罗毅平,1948年出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武汉市三十三中。知青插队七年、招工到民营运输社。1977年考入武汉大学数学系。毕业后任教湖北医科大学(现武汉大学医学院),直至退休。


原题
我的高考求学之路



作者:罗毅平 

                 


正值高考之际,连续多天暴雨滂沱,积水淹没街道,出行都困难。时见冒雨淌水赶考及赶考遭难的报道,感慨今年高考学子之艰辛。年初突发新冠疫情,致使学校停课,只能以网课形式学习,直到5月过后,才到校集中复习,高考时间也推迟到7月7、8日,不想又遇暴雨之灾。


感慨之余,又见一篇回忆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情况的报道,勾起了当年自己面临恢复高考时的情景记忆。


从懂事起,内心就有一个大学梦。


自从在武汉钢铁学校教书的父亲被错划为“右派”后,我仿佛突然长大,知道要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唯有用心读书。初中毕业时,母亲想让我读技校,好早点出来工作,减轻家庭负担。当时,母亲没有正式工作,一大家子人,经济来源全靠大哥工资维持,可想生活的艰辛。我也懂得母亲的为难,但还是表达了想读大学的愿望。大哥知道后,说服了母亲,才得以读了普高。我是多么珍惜这一机会,一直努力着要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我是1966届高中毕业生。时值高考之际,文革来临,中央发文暂停当年高考。得知此消息,心静如止水。因为当时的政治气候已不似往年,像我这样出身不好的学生,尽管学习成绩出类拔萃,高考只是象征性的经历,结果已早定了。从上一届的考生中,就已知出身不好的学生会盖印:“政审不合格,不予录取”而打入另册的。我曾后悔当初未听从母亲的意见,白白耗费了大哥的心血。


1969年春节作者回汉过年时所攝


文革期间,在校荒废了两年之后,于1968年底,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插队的大队共有二十个知青,分插在三个小队。开始,还带了一些书,想闲暇时学习的,但繁忙的农活已让人筋疲力尽,无暇顾及了。随着招工的到来,至1973年,全大队只剩下四名知青,无关表现,皆因“政审不合格”,我自然在其中。那时思想上的负担远重于体力上的负担。


1973年,邓小平同志复出,试探性的搞了个恢复高考入学方案。我也动了报名参考的念头,尽管希望渺茫,还是想碰碰运气。


一天,收工吃完晚饭,大队党总支副书记找我谈心。先是表扬我一直表现很好,受到社员群众一致好评。随后,拐弯抹角地说到有关参加高考的要求、有限的报名指标分配等问题。我明白他的意思,他有一个弟弟,67届高中毕业,参过军,是前不久复员还乡的。况且他一直对我们知青不错,不如卖个人情,满口应诺不报名参考了。那次高考爆出了轰动全国的“白卷英雄”闹剧,幸亏没有去浪费精力。


1977年8月起,就有要恢复高考的传闻。在单位里常听到小青年们议论有关的话题,公交车上也能看到拿着中学课本埋头阅读的年轻人。


正式的恢复全国高考制度是1977年10月份里宣布的,距暂停高考已历11年之久。得知确切的恢复高考消息时,我没有他人的那份兴奋,只是觉得早该如此。


当时我所在的单位,名称是武汉市运输联社红光运输站,属民营企业,位于汉阳七里庙汉江边。主要工作是为附近的武汉农药厂运送原料和成品,以及派驻到外单位做起重和搬运的。单位里绝大多数年轻人与我一样,是经历了多轮招工政审淘汰,残留的老三届知青,于1975年底一并招进来的。当时我们自己戏称是用撮箕捞上来的残根余草,其中有十几个是大专院校职工子女。


 1974年出席县知青代表大会


最初我并没打算报名参加高考的。出身的烙印和人生的经历,已使我对少年时的大学梦不抱任何幻想。


一天,两个准备参加高考的武汉大学子弟,拿出抄有10道数学题的纸张给我看,说是高考试题,好难,一道题都不会做。十几年了,从未再摸过数学书,竟还能很快的当场演算出四五道题给他们看。瞧着他们惊愕的眼神,我突然有了报名参加高考的欲望,不指望能被录取,只是为着一种失去过的体验,一种自我展示。


复习所用的书是最大的问题,无处可买,更不可能借得到。我当时住在单位安置的平房宿舍,正好附近居住的原职工的兄弟要参加高考,知道我是66届高中毕业生,请求我辅导他兄弟的数理化,我爽快地答应了。


就这样,白天上完班后,晚上到他家,翻看着他兄弟拿出的课本,一面努力恢复已久远的记忆,一面解答对方的问题。这也就是我的考前复习了,断断续续,没有紧迫感,没有心理负担,我只是重在参与。


湖北省高考时间是1977年12月,6、7、8日,已是初冬时节。距我报名参考也就一个多月时间。考完数学,感到考题太容易,谁都可以拿高分的,更是觉得没希望。


转眼1978年春节已过,了无音讯。也陆续听说有获得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已知无望,也就淡忘了。于我来说,这是司空见惯的结果。


一天,我在外厂协作做搬运工作,单位办事员跑来通知我:明天去湖北医学院面试。我一下懵了,高考志愿我没填这所学校呀。当然,确认没听错后,更多的是惊喜,而且是平生第一次收获的真正意外惊喜。


毕竟只是面试,怀着忐忑的心,第二天来到医学院教务科。已经有几位考生在里面,问起来竟然都是66届高中毕业生。科长是一位中年妇女,面相和蔼可亲,分别和每位考生简单的作了交谈。与我交谈时说道:你那是个什么单位,到处查不到联系方式,电话簿上也没有,几经周折才联系到的。我只能笑了笑。当谈到父亲问题时,说了句让我惊出一身冷汗的话:你父亲是划为“极右”的咧!


走出医学院行政楼,早春的一阵凉风迎面拂来,我不禁打了个寒噤。回单位的路上,科长的那句话一直在耳边回旋。


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是在惶恐中煎熬着的,每一秒钟都是那样漫长。此刻对煎熬的强烈感受,远超过在农村知青七年中的等待。


1974年出席荆州地区知青代表大会,后排右一为作者


好在仅过两天时间,就收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真的是要喜极而泣。同事看着我说:难怪这两天你魂不守舍的。我忙不迭地道:喝酒!喝酒!


第一时间,我赶到大哥家中,将这一喜讯告知大哥大嫂,让他们也高兴高兴。也算是我对大哥当年支持我念大学的回报。


到湖北医学院报到时,新生已经在上课了。科长告诉我们:你们都是大龄高分考生,属于补招,作为学校理科师资力量培养的。将分别送到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学院代培。我被分配到武汉大学数学系学习。


1978年3月中下旬,进入到武汉大学数学系学习,时值樱花盛开季,鸟语花香,春光明媚。我第一次从内心感受到了属于我的春天。


同班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小我一轮,有的在我高中毕业时,还没上小学呢。他们风华正茂令人羡慕,他们的朝气勃勃时时感染和激励着我。和他们在一起,我感受了时光的倒流,只是没能载回我那已逝的青春。


我的高考求学之路,一走就是11年半。路途的经历:两年多的文革期间在校“闹革命”,七年的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两年多的扛码头工人阶级磨炼。恍如高中毕业后,又轮回了一次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只不过课堂是广阔天地的农村、奔流不息汉江边的简陋码头。


我是在录取工作尾声,作为大龄高分的一批考生补录上的。能够走进大学殿堂,实现少年时的梦想,由衷地感谢邓小平开启的改革开放的大门。 

 

2020年7月8日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高考追忆

翟滨:高考日记: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北京考生阎阳生: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陈平原: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周大伟: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张维功:高考来了父亲走了,忍住泪进考场
李辉:晒晒我的1977年高考试卷
王为崧:我的高考有“贵人”相助
刘金田:错过“工兵”误了中专一步跨入南大
杨亚非:高考结束之夜我梦见了一条鱼
金弢:迟到一天,人生将面目全非
冯印谱:一个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魏达志:艰辛的求学之路
海闻:从北大荒到北大到北加州
于泽俊:我的一个同学被父母逼迫退学了
宋家宏:高考,让我此生与书为伴
徐小平:生命中那盏明灯
李杜:一张小饭桌送走四个大学生
陈海林:拿到录取通知书前一天,
我在杜甫草堂见到邓小平
段英贤:保存40年的一张准考证
杨鹏程:跨越13年,我参加过两次高考
周林林:老师押中了那年的高考作文题
周大伟: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高宽众:我考上了政法界“黄埔一期”
侯建刚: 歌乐山下的"西政78级神话"
蒋蓉:啼笑皆俱的高考往事
赵凡:那年16岁,我跳级参加高考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张河:我的“自助式”高考复习
邓天雄:我的高考一波三折
汪瀰的故事:坎坷求学路
陈海贤:17岁那个炎热的夏天
张效雄:1977年兄妹三人同赴考场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李水山:"77级"自画像:
我们承载着时代精神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