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弄潮丨政坛“黑马”朱镕基:邓小平评价他只能当一把手

新三届 2023-05-24


原题

政坛“黑马”朱镕基

邓小平评价他:

只能当一把手,不能当二把手





作者:子钰




1990 年 4 月,党中央决定开发浦东,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发展。如图是如今的浦东发展现状图。

2011年,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在读完《朱镕基讲话实录》后,做过这样一番感慨:“伟大的邓小平与伟大的江泽民选择了伟大的朱镕基。”这句话是对邓小平用人观最好的注释。

提起邓小平与朱镕基的渊源,大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从1988年到1994年,邓小平放弃了以往在北京过年的传统,选择与家人在上海这座美丽的城市欢度春节,这前后就是七年。

尤其是1988年到1991年,在这四年的时间里,都是朱镕基专门接待的邓小平。在这段时间里,邓小平亲自见证了这座城市的伟大变化,亲耳聆听了朱镕基对上海改革的看法,在一来二去的交流中,邓小平对朱镕基的了解,也更进了一步。

从上帝视角出发,可以说两人的这一次谈话的意味是深远的,邓公将为伟大的共和国挑选出一位人民称心如意的好总理。

当然,这是后话。


鼓励朱镕基“不用怕”

1990年1月20日,邓小平离开北京,选择前往上海。进入90年代以来,这还是邓小平第一次选择外出视察。

大年初一这天上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的朱镕基,到邓小平的住处给老人家拜年。除了节日的问候外,两人很快就谈到了浦东的建设发展上来。

朱镕基首先谈到:“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各地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尤其是深圳因为得到政策的支持,如今发展得是如火如荼,让人很是羡慕,而此时的上海发展,却显得有点相形见绌,差距很显而易见。”

看到邓小平听得很认真,朱镕基提出了自己的大胆想法:“上海要想快速发展,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像深圳一样搞经济特区。”

朱镕基的这一想法,之前因为某种顾虑,上海市委一直没向中央提。这一次,朱镕基也是极为委婉地向邓小平表达,说:“目前浦东的建设报告还很不理想,成绩拿不出手。”

邓小平则笑着回答说:“不用怕,报嘛。”

过完春节以后,朱镕基再一次得到了中央首长邓小平的肯定。在与朱镕基的谈话中,邓小平首先说道:“我这个人一贯主张改革要胆子大点,这十年以来,我们一直到处说要开放,要胆子大一些,这没什么可怕,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谈话之余,邓小平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是支持上海市政府做出大胆改革的,他本人对浦东的开发持赞同意见。

1991 年 2 月 6 日,朱镕基陪同邓小平在上海考察

这时邓小平还不忘和朱镕基幽默地说:“你们要借着机会多和江泽民同志吹吹风。”

在当时,江泽民同志已经从上海市委书记,升任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朱镕基则接任他成为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也正是因为这层关系,让上海市委需要避嫌,如果向中央提太多要求,会让周边兄弟省份有意见。

得知情况后的邓小平,决定亲自去做工作。

1990年2月17日,邓小平返回北京后,对当时的政治局成员们说:“如今我已经退了下来,但有一件事,我还是要说一下的,那就是关于上海浦东的开发问题,这个你们需要多关注下。”“江泽民同志是从上海过来的,很多话不便多说。我本来已经退了下来,不管事了,但现在我还要说下,上海要开放。”

在邓小平的指示下,当天下午,李鹏总理就让国务院副秘书长何椿霖给朱镕基打了电话。在电话中,两人谈到了一些关于浦东开发的问题。国务院这边建议上海方面最好出一个详细的书面报告上来。

朱镕基听后很是兴奋,表示报告在几个月以前已经写好,但上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果中央这边着急要的话,今晚他可以加班弄完。

这对于朱镕基来讲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果不食言,当晚他就连夜加班,将报告认真修改好后,第二天一大早就送给了何椿霖。

再后来,朱镕基不断向中央领导下决心:“希望我们这个报告,可以让中央领导们早日下定决心,同意上海发展浦东。”为了表示上海改革的决心,朱镕基本人立下了军令状:定为全局作出贡献,“让上海真正在全国一盘棋中做出它应有的贡献,我们有这个决心。”

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再次找来江泽民、杨尚昆和李鹏等人,向他们阐述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时说道:“这些年来,人们为什么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如今来看,是这十年来快速的发展问题。假如有五年我们的经济停滞不前,或者增速缓慢,例如只有百分之二三的增长率,会发生什么影响?这不单单是个经济问题。”

最后,邓小平再一次把谈话的落脚点放在了上海问题上。邓小平满怀希望地说道:“要用宏观战略的问题分析问题,拿出现具体办法来……目前几个经济特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现在我们要选择地理位置更加优越的城市,这样做可以更大程度的开源嘛!比如上海,就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我们不要忘了上海这张王牌。”

一个多月以后的4月10日,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议决策通过了开放上海浦东的决策。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出《关于开发和开放浦东问题的批复》的文件。

最终,上海在中央的关怀下,展开了新的旅程,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

1990年代的浦东,图为在建的东方明珠


“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

20世纪最后十年,是极不平凡的十年,世界格局正在发生着剧变。当时,国际社会上发生了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出现了巨大的波动;此时,国内也是风云际会,刚刚经历了一场风波,再加上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在历史的转折点中,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锤定音,给躁动的社会打了一剂强心剂。

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在与中央几位领导谈话中讲道:“当下,我们必须从理论上弄清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独有,资本主义也同样有计划控制。难道说资本主义就没有控制、就那么随意自由?无论哪种社会制度,都是需要控制的嘛!不要动不动上纲上线,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根本没有的事。计划和市场不要绝对地分割开来。一点也不搞市场经济,与这个世界完全脱轨,这不是什么好事情,而是自甘堕落。不要怕冒险。我们的国家现在是能够承担风险的,这点是需要我们承认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这十一二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我们越是坚持改革开放,将来抵御这种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

这一次谈话可谓振聋发聩,给当时的在任的中央领导们一剂强心剂。就在这一次谈话一个月以后,即1991年1月28日,邓小平乘车再次南下,从北京赶往了上海。老人家不辞劳苦地到达上海以后,第一时间找来了朱镕基,听取对方阐述关于上海浦东发展的积极建议。


邓小平在同朱镕基谈话时讲道:“那一年我们确立了4个经济特区,当时主要从地理上做的决策……忽视了上海特殊优势。上海人做生意脑子灵活,素质好,如果上海一开始就选择设立经济特区,现在应该发展得很好了才对。这点我要负主要责任……开放浦东是个关键问题,它关系到了上海的发展全局,更关系到利用上海这个桥头堡,充分带动长江流域和长三角流域经济带的发展问题。”

最后,邓小平用他那一贯的乐观与自信,对上海的未来展望道:“对于上海浦东较晚开发的问题,既是件坏事,也是件好事。因为今后上海的发展问题,可以借鉴前面的发展经验,会少走很多弯路,也会搞得更好一点,很容易后来居上,我相信上海是有这个潜力的。”

1991年2月18日,这天是农历大年初四的上午,邓小平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新锦江大酒店41层的旋转餐厅,老人家站在透明宽敞的玻璃窗前,眺望着上海中心城区的面貌。看着黄浦江边的上海,邓小平感慨万千。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澎湃,对身边的朱镕基说:“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

得到邓小平的充分肯定以后,朱镕基紧接着向小平同志汇报了浦东将要开发开放“金融先行”的一些打算和计划。

听完朱镕基的讲述以后,邓小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随即表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要金融搞好了,整盘棋就都盘活了。在过去上海一直是个金融大都市,是中国的金融中心,有着极为特殊的历史地位,今后也要这样。中国的经济将来要在世界上取得一席之地,上海要率先起到先锋的作用才行。”

1992年2月8日晚,邓小平乘坐“友好”号邮轮欣赏黄浦江夜景


随后邓小平还说:“人要做事有胆量,要学会克服恐惧,做任何事,尤其是大事,都需要巨大的勇气。什么事情只有第一个人做了,才有可能开创出新路。要敢于试试,失败了不可怕,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希望上海人民胆子大一点,步伐也迈得快一点。”

邓小平的这番讲话,让朱镕基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在后来上海市委召开的干部会议上,朱镕基全面传达了邓小平的讲话精神。

在会上,对于上海未来的发展走向,朱镕基做了详细的阐述。他说:“上海第一步就是开发浦东,第二步就是推进各项改革,并称1991年是“改革年”。

朱镕基还不幽默地借用当年曹操的诗词:“何以解忧,唯有改革。”在朱镕基的大胆改革下,上海在改革的道路奋勇前进。

但也因此,朱镕基被一些人暗地里嘲讽为“中国的戈尔巴乔夫”,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改革派。”

“没有经历过挫折与牺牲的道路不是好道路;没有遭受过质疑的信仰不是真正的信仰。”虽然改革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甚至少不了批评与指责,但上海市委方面顶住了社会各界的压力。

1991 年 2 月 14 日,邓小平和杨尚昆(右二)向上海负责人祝贺新年,朱镕基陪同


在1991年,邓小平并未能使他的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在除夕之夜,邓小平和杨尚昆、李先念一起给上海负责人拜年的画面,登上了全国的电视,但当时他并没有在新年讲话中提出要加快上海发展的努力。他的这一想法,甚至没有在官方报纸上出现。

不过在这一年里,邓小平并不是一无所获,他实现了两个小目标:在他的支持下,朱镕基被力排众议,由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升调到北京,担任国务院副总理;除此之外,他还在上海的报纸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尽管在文章署名上写的是化名。

1991年3月和4月,上海的干部让《解放日报》根据邓小平不久前在上海的讲话,整理出了4篇系列文章。这些文章没有暴露与邓小平的关系,而是署名“皇甫平”(意思是“黄浦评论”,又可指“辅助邓小平”)。

第一篇皇甫平的文章发表于3月3日,批评了“一些同志”把市场说成资本主义。文章说,计划和市场只是利用资源的两种不同方式,不是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的标签。政治圈里的人在猜测“皇甫平”的文章背后究竟为何人,但当时只有极少数人知道那是邓小平。

尤其是在第四篇《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中,文章直接引用古人的话论述道:

“有的同志兼资文武此全才,既能雄辩滔滔,又能冲锋陷阵,那更是人才难得,求之不得。”

多年后,《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副总编辑的周瑞金承认,这里写的就是朱镕基。

南方讲话:1992年,邓小平以88岁高龄坐上南去的火车,在各地发表系列讲话


第二年,已经是88岁高龄的邓小平更是不顾身体的年迈,毅然踏上了南行的火车,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再一次表明了改革开放的决心。他的一番讲话,打破了一直困扰在人们头脑中关于姓“资”还是姓“社”的枷锁问题。

后来,围绕着朱镕基产生的这些争论及及“皇甫平”系列文章,被视为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先声。

力排众议的“黑马”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坛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当时由上海市委书记调升为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被外国记者称为中国政坛的“黑马”,而发现这匹千里马的伯乐,正是邓小平。

自从1991年春节以后,邓小平就有了调任朱镕基到北京的想法。在邓小平看来,朱镕基这个人聪明果断,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性格耿直敢于直言,但,这种性格很容易得罪人,并不一定招人喜欢。为此,邓小平还专门说过一句话:“朱镕基只能当一把手,不能当二把手。”

1992年5月,邓小平到首都钢铁公司视察时,曾对身边的人说:“我这个人对经济问题不是很懂,但我能听懂谁讲得好。我们今后选干部,就是要选这样的人。我们身边的朱镕基就这样的好干部。”

这看似不经意的夸赞,释放出的信号却意味深长。


1992年10月19日,朱镕基在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上实现几连跳,由中央候补委员一跃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这意味着他已经进入国家权力的核心层,成为排在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之后的中央“第五号人物”。

当然,对于朱镕基堪称火箭似的上升,自然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一时间党内外唱衰的言论不绝如缕。为此,有人专门写信给中央:“多考察,注重实绩。”甚至还有人说:“要听取多方面意见,上来了,到时再下去就被动了。”

但是邓小平对人才的珍视程度,让他坚定了自己最初的想法。面对众人的不解与疑惑,邓小平意味深长地对大家说道:“我们党现在和将来都需要一批党性强、懂经济、思想活跃开放、富有创新性、任劳任怨的领导干部,这样的同志我们党内目前还很急缺,好在朱镕基就是这样的一位同志。朱镕基同志从地方到中央,这些年做出的成绩,都是有目共睹的。这些我相信党和人民都是能看到的。我想一些同志最好收起自己的偏见,一大批新的能献身的好干部就在眼前。”

江泽民总书记听取了邓小平的意见。在后来的十四届一中全会上,朱镕基成功当选政治局常委,进入权力核心层。翌年3月,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朱镕基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朱镕基在出任国务院总理3个月后,开始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在朱镕基任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期间,中国经济遇到了低谷,很多经济问题急需解决。在总书记江泽民和国务院总理李鹏的支持下,被称为“救火队长”的朱镕基果断决策,加强宏观调控,整顿金融秩序,通过强有效的手段,成功平复了这次危机。

在这次拯救危机中,朱镕基坚持不搞全面紧缩,只对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泡沫经济”的部分从严管理;而对交通、能源、农业及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部分积极扶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经济秩序大起大落,平稳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朱镕基此次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可以说是意义深远的,对我国后来应对经济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它也是中国宣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首次的经济战役,这次成功的改革,让朱镕基赢得上下一致好评。

朱镕基这前后卓有成效的成绩,让邓小平颇为欣慰,他为此动情地说道:“朱镕基在地方工作的这些年,有着过人的的成绩,到中央工作以后,他思维宽泛,不循规蹈矩,做事有担当,敢于硬碰硬,工作十分出色。”

评价他是一个“有观点,有主张,有干劲,有魄力又懂经济的难得的干才”。

邓小平逝世一年后,1998年,朱镕基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


延伸阅读

朱镕基当选上海市长前的讲话


转载微信公号子钰说史

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改开时代

徐建:深圳能有今日辉煌,
不能忘记拓荒牛梁湘
梁湘:不该被遗忘的海南首任省长
海南“洋浦风波”始末
高永伍:海南处置积压房地产亲历记

特工老将袁庚:

不该被遗忘的“特区教父”

袁庚忆蛇口"破冰":
率先提出"时间就是金钱”
特工老将袁庚香港蛇口搞开发
袁庚、王石与蛇口基因
徐建:如果不是海外爆料,
深圳也许已经有一个立法会了
罗征启在深圳大学的改革超 刘道玉
改革开放操盘手谷牧,
为何被老母亲责骂"汉奸"?

任仲夷谈邓小平与广东的改革开放

吴南生口述:亲历经济特区决策过程
习仲勋:广东改革开放的奠基人
习仲勋主政南粤, 力推思想解放拨乱反正
周其仁:邓小平做对了什么?
小平南巡:告别革命转换经济模式

马雅:父亲马洪在改革开放年代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人文情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