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记 | 袁念琪:上海茂名南路163弄3号的尘烟旧事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 新三届 2024-04-01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袁念琪。1976年中学毕业下乡星火农场。1978年考入上海师院,获法学士;毕业后分到南市三中任教。1983年考入上海电视台。多次获中广电、中广联一等奖及上海广电奖和上海新闻奖。 高级编辑,上海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上海市作协会员。


原题

上海茂名南路

163弄3号的嵊县人




作者:袁念琪



茂名南路163弄3号


我的外公袁福兴是浙江嵊县人,左邻右舍喊伊“福生伯”;叫外婆“福生嫂”。家乡的土话里,“兴”和“生”的读音差不多,怕是家乡的称谓带到了上海。

外公外婆、父母、作者


外公原在家乡黄泽镇开了爿饭店“状元楼”,他从四明山麓来到黄浦江畔只因同乡谢冠生。谢冠生为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长常驻南京,在上海茂名南路163弄3号的住宅要人照料,我外公由此来沪。

3号平面图


我出生在长乐路上的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外婆把我衣胞埋在住的3号花园里,说会带来好运。不知外婆把这与我生命相关的生物体埋在花园哪个地方?但确实给我这属狗的带来一点“狗屎运”。

外婆与作者在3号


没听外公说何时来沪?想是在抗战胜利后。谢冠生1938年2月28日在重庆宣誓就职,直到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才宁沪两地住。我推测,外公也是抗战胜利后来沪。这一时间点,从儿时听大人说的一件事可佐证。

谢冠生


状元楼在黄泽镇中街义和馆弄口右侧,店面朝南。这条弄堂不长,不足百米;一头中街口,另一头有一溪潭。一天,当地叫“三五支队”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后为20军60师)一部到状元楼吃饭。正吃着,说“浙保部队”(浙江保安团)来了,指战员放下碗筷,奔出店去。外公忙把桌上碗筷装箩筐,沉入弄堂底的潭里,以免引起敌人怀疑。“三五支队”前身是淞沪五支队,1941年6月从上海浦东到浙东;至1945年9月30日北撤。外公店里发生的事,该在1941年至1945年间,那时他人在嵊县。他没想到的是,日后的女婿也是“三五支队”的一员。

范瑞娟写给作者的信


同乡、交大余晋岳教授,我们从小喊他“老娘舅”;他的双胞胎哥哥是我母亲小学同学。学校是沃北高等小学堂(现黄泽镇中心小学),创办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为县名校。听嵊县话读校名,相似“恶霸小学”。

左边窗是原状元楼店面


老娘舅说:中街是镇里商业街的热闹地段,他父亲余依朗的“得寿堂”中药店在中街,还是新四军秘密交通站。中街还有著名越剧演员范瑞娟阿姨家的酱坊店,我去过她上海长乐路的家。说到状元楼,老娘舅他叫“徐秀英姑婆”的徐吟秋就住店对面;她与谢冠生读同一徐汇公学、为秋瑾密友和助手。

黄泽镇范瑞娟老家酱坊店


状元楼往西一二百米是钱大赉伯伯家的景仙堂中药店,其父钱襄赓是医生;钱大赉祖母与老娘舅外婆是姐妹。王逸林伯伯家在中街东,为黄泽大户,他哥哥王延生开了家同和南货店。老娘舅说,“中街有多人参加新四军,出了不少有成就之人。”其中就有逸林伯伯和大赉伯伯,他俩是我父母的红娘,后从20军分别转业到县工商局和省地质厅。

同乡钱大赉伯伯(左)和王逸林伯伯


筑于1919年的茂名南路,原名迈尔西爱路(MERCIER ROUTE);法租界的路却用了比利时文教大臣的名。1943年改桂林路,用现名在1946年。这条路不长,原从延安中路到复兴中路。在上世纪80年代,瑞金宾馆西侧让道;通到了永嘉路;现全长1491米。163弄是这条路唯一有花园的弄堂,弄堂呈不规则工字型:“工”字上横为由西向东1到4号,拐弯向北为“工”字一竖是面对面的5号与10、11号。“工”字下横是东西向的6到9号。1到5号及10到11号是花园洋房,6到9号为无花园的长条联体建筑。

163弄堂


住3号的谢冠生是嵊县城关镇人,第一次到上海是1912年,从杭州的浙江省立一中转入徐家汇的徐汇公学(1933年改徐汇中学),该校为天主教耶稣会南格禄创办于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法文名圣依纳爵公学。上世纪80年代去该校游泳,校门还在漕溪北路6号,即今东方商厦正门位置;现在虹桥路68号。

徐汇中学


不知谢冠生为何转入外国教会学校?他与宗教的缘分是在4岁那年,因幼年多病被带至明心寺拜秀华为师,取法名“宗慈”;但与法国天主教无关。谢冠生在那遇见了贵人——校长、法国人姚缵唐(P.Henry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15岁的谢冠生写作文《送孙总统南归序》。姚校长将文寄呈孙先生,孙先生回信嘉勉并赠《资治通鉴》。姚缵唐任震旦大学校长后,又邀谢冠生为秘书,并入大学法科学习。由此与法结缘,开启人生新路。

父母在3号


吾生已晚,只知谢冠生在1947年6月28日以司法行政部长之名下令通缉毛泽东。在此二十三年前,毛泽东也住茂名路,不过一个在北路一个在南路。2012年7月9日,台“最高法院检察署”公开展览所藏档案文物,其中就有当年通缉毛泽东的原文及报纸报道。

1949年5月后,3号住户里,唯一与原业主谢冠生有关系的就是3楼的魏瑞芝,我们叫她“魏家公公”;她是谢冠生夫人魏采君妹妹、其小姨子。

163弄3号大门


谢魏两家结缘,缘在富甲一方的魏家看中谢冠生年少有才。谢冠生常去黄泽白泥坎探望乳母,与该村魏谷臣次子魏孝文为好友。一日,魏谷臣见谢冠生游普安寺后能背出寺中楹联并书写漂亮,心生欢喜的他与谢冠生祖父谢廷钧商定,许配三女魏采君给谢冠生。1914年,17岁的谢冠生徐汇公学毕业,回家结婚。婚后回上海母校任教。

母亲在3号


魏家公公单身。她抽烟,还收集火柴盒。一头短发,衣着打扮及吸烟的架势;与张爱玲倒是有些相像。看来,民国文艺青年都是这个范。小时候听说她留日学画,前几年才知她毕业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自费赴日习美术绘画科。回国后,在一家银行负责物价指数等工作。“文革”期间,她家房间东墙竟然还挂着她画的裸体女人油画。当年下放外地回沪住过她家的老娘舅说,“她家里的多件画藏,我一一欣赏过,品评过。”给他看了徐渭中堂书法和陈半丁画等。

作者在3号


我们不知道她是谢冠生小姨子。在那个年代,外公外婆不会说,包括她的男友、国军中将赵观涛。我想,魏家公公认识赵观涛(赵雪泉)与谢冠生有关。谢冠生读民义小学时,加入学生组织“勤业社”;12成员中,就有赵观涛。

赵观涛


赵观涛在谢冠生结婚的翌年考入保定军官学校。1927年“四一二”时,他为孙传芳五省联军周凤歧第3师改编的26军2团团长,指挥该团进攻三山会馆和火车站等处工人纠察队。1933年,任赣浙闽皖边区警备司令部司令,率部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1935年,阻击方志敏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1月29日,方志敏在江西怀玉山被赵观涛所俘。方志敏那张世人熟悉的戴脚镣手拷遗照,是1950年在赵观涛弟弟赵雪珍家发现。当年,赵观涛为炫耀,将照片印多张散发。

魏重庆杨小燕


我家客居杭州时,魏家公公还来过,记得是在1972年春。不知她是否晓得姐夫就在这年1月30日落葬,蒋介石致祭并题写墓碑。她家之后出的名人是堂外甥、发明了“中国叫牌法”(“魏氏精确叫牌法”)的魏重庆和他太太“桥牌女皇”魏杨小燕,魏重庆儿时也是读的沃北小学。

余教授说,魏家公公告诉他:嵊县人马寅初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时,来过3号看她并住过。我们知道马寅初大名是批他1957年发表的《新人口论》。

马寅初


来3号的,还有曾任上海市作协副主席、《收获》副主编等职的著名作家魏金枝,他是魏家公公白泥坎同乡,他女儿还记得来过我家。他还兼上海师范学院(今上师大)中文系主任,遗憾的是我1978年入学,已无缘一见前辈。魏家公公告诉余教授:他表兄棠头溪才是真魏金枝,表兄把名字送给了他。

父母、作者、妹妹在3号花园


我推测:来过3号的嵊县人怕还有“海上闻人”王晓籁,他住不远的南昌路212弄(环龙别墅 )10号。1946年,苏北难民救济协会上海市委筹募员会发起上海首次选美。1946年8月20日揭晓新仙林舞厅,监票人杜月笙。在仙乐斯舞宫当过舞女的23岁王韵梅,以得票65500张当选本地第一位“上海小姐”。

王晓籁


“上海小姐”王韵梅住163弄6号,我们弄堂里晓得谢冠生的,还不如知道她的人多。听大人讲,过去来看这交际花的小汽车,能从弄堂底她家门口,一直停到弄堂外的马路上;毛估估也有三四百米。大人们还说:王韵梅夺冠靠时任全国商会理事长、国大代表王晓籁。由此来看,他来我们弄堂不会少,来了总会到老乡家里坐一些、聊聊天吧。

作者与妹妹


对王韵梅夺魁的另一说法是:她是88军军长范绍曾女朋友,范花7000多银洋买选票;并找活动发起人、幕后操盘的杜月笙帮忙。范杜关系密切。范在杨森部当7师师长时,就与杜相识,杜托这袍哥大爷助徒弟在其防区收鸦片;女儿杜美霞拜他干女儿。6号3楼住“上海小姐”,租下一、二楼的是开锦江川菜馆茶室的另一奇女子董竹君。

茂名南路163弄3号花园


延伸阅读
袁念琪:上海,那些“深挖洞”的日子

文图由作者惠赐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上海记事

詹国枢:上海人的“三精”

与北京人的“三气”

顾土:上海人,无论什么时代,

都是一个鲜明的符号

孟国庆:说说上海人

陈敏:上海实习,

和平饭店咖啡5角一杯令人狼狈

葛剑雄:魔都上海的前世今生

高经建:一个外地青工眼里的上海 

沈克明:上海石库门老记忆

1970~80年代上海弄堂生活掠影

任小芳:上海华忻坊70号的记忆

杨炳豪:最没有存在感的魔都老地标

庄稼婴:上海瑞华公寓,

红色年代的零碎记忆

邱根发:上海“钓鱼台”,

没有门牌的414招待所

史文良:我的愚谷邨邻居,

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的女儿女婿

张小雪:重访上海锦江饭店

一个上海人的五处住宅四次搬家

马军:上海名媛徐景淑的这一生

范文发:上海滩弄堂,我的过房娘

赵柏生:我在上海长大,

从未睡过床铺它一定很美妙

朱顺泉:挥别37载终回上海老家

桑宜川: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前世今生

陈小春:在上海外滩享用的奇葩晚餐

范文发:”上海户口“,让祖母牵肠挂肚

范文发:我庆幸属于上海人的一分子

许佩兰:有外汇我们一家没被赶出上海

范文发:千山万水回上海

上海文革抢房风:

王洪文是这样住进豪宅的

易中天:北京人和上海人

为何互相瞧不起?

外滩公园"华人不得入内"画上句号

周其仁:逃离北上广,

却逃不了城市化

许子东:为什么全民迷恋"北上广"

徐振康:徐家汇孝友里的邻居

胡道轨:共享厨房的上海人家那些事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