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民学院团委的这场沙龙,有趣有料!

社会与民族学院 青春社科大 2023-12-27

田野课堂总结(三)

社会与民族学院学术实践

“乐群学术沙龙”第一期

田野经验与实地调查

本硕博学生交流论坛

成功举办





本论坛由社会与民族学院团委学术实践部组织开展,为“乐群学术沙龙”第一期。


2023年暑期,社会与民族学院再一次举办了田野课堂活动。经过四年的田野课堂发展,同学们不断积累来自师哥师姐“传承”下来的经验和自己亲身实践的体验,在田野的路上不断发现新的美好。10月15日,学术实践部邀请各位同学来一起分享在田野课堂中的经历,以轻松愉快的方式交流分享自己的遇到的问题与难忘的事情。

开场环节中,王清源同学介绍了社会与民族学院自18年以来各届学生的田野课堂情况,从“完全放养,野蛮生长”,到“各跟导师,各行其是”,到“团队协作,为学做人”。每位同学也对自己的田野点与聚焦的问题进行了简单介绍。

在提问环节,秦美平设计了本次问题环节的流程,为论坛增添了一些趣味性。参与交流分享会的同学被分为“乡村产业组”与“乡村文化与社会治理组”,采取掷骰子的方式选出提问同学,被选中的同学进行提问,指定对方小组同学回答。为了增强趣味性与参与感,掷骰子结果还包括“攻击反弹”,选中“攻击反弹”的回答人可以与提问人调换身份,选择问题。

谜面一览

抽题游戏



问题一:“人生在世不称意”

——田野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

在浙江调研的时候主要遇到的是方言问题,尤其是到村中和妇女主任聊天的时候,需要联络员一句一句翻译。

当地方言中“外甥/外孙”发音不清,亲属关系一直难以确认。

22年的时候跟着本科导师肖林老师到成都区调研,尽管作为一个北方人对四川方言也不够熟悉,但采访对象主要用普通话所以也不构成主要问题。要解决方言沟通的障碍,首先还是需要花时间进行去熟悉。听着听着慢慢会了,四川话水平逐渐增长。



问题二:“前无古人”

——集体田野课堂与以往跟随老师或自己调研的形式有什么区别,你有什么感受

在跟随导师进行调研过程中,“老师的面子”在进入田野、接触访谈对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熟人的力量,进入田野的对话非常顺利。

在2022年跟随导师前往成都进行社区研究。他指出,研究过程主要是老师对社区负责人等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学生在旁边听做笔记,参与感比较少。成都同样有方言问题,同学们在田野实践中学习,逐步克服方言的困难。老师领同学们带入田野,但更多是学生自己联系村民。

本次田野调查由于老师与同学的研究方向不同,个人偏好与导师关注方向的偏差使得导师大多进行简单而非深入的指导;很多具体的田野调研技巧需要靠同学自己摸索。希望可以平衡导师指导与个人调研活动。同时,统一调研团队中各成员兴趣方向不同,团队整体方向的缺失也有待改进。选择不明确,不知道具体的田野点情况也是困扰同学们的问题之一。



问题三:“不思量 自难忘”

——田野中最难忘的事情及其原因

田野点热情村民提供的招待与乡镇中艰苦的条件都令人印象深刻。

早饭只有馒头咸菜与盖着自己的羽绒服入睡,都是实地调研过程中的宝贵回忆。

在田野过程中,给当地孩子们上课为我们带来了成就感与满足感。



问题四:“剪不断 理还乱”

——在田野中如何在许多现象中理出头绪

在正式的田野工作开始前,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地方志与相关文献;在田野地点进行实地走访,参观当地的博物馆与陈列馆,在前期阅读与观察中了解基本田野点信息;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捕捉其他人访谈中自己关注的主题,追问自己感兴趣的细节。观察中发现主题,在观察中寻找与主题相关的东西,慢慢发现自己的方法;复盘中整理思路,梳理访谈稿过程中,组会汇报的过程中,自身的思路与研究的主题就会浮现。

首先,利用一周到十天左右的时间进行宽泛性调研,了解村庄的方方面面,调研组成员每晚进行讨论与总结,提炼当日发现的问题,在梳理村庄基本情况后细分专题和领域,每位成员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与兴趣相似的人结成小组,共同调研。针对研究主题,研究者可以在进入田野前便列出问题和提纲,在初期观察阶段针对田野情况很复杂,对问题提纲进行补充与修改。



此次论坛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把握田野调查的要点及意义。愿各位学子在实践过程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关心国家发展,关注社会变化,真正走进田野,用心实践,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往期回顾<<

知行社科|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展示(第二弹)
百团争辉 众望所归 |“百团大战”召集令,寻找同频的你



来源|社科大社会与民族学院

责编|徐佳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