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蚂蚁金服万亿估值是如何炼成的

董云峰 新金融琅琊榜 2019-07-31

新金融琅琊榜大公司、大事件、大命题


谁的新金融?蚂蚁和京东都说不做金融了

科技会颠覆银行,但颠覆者只能是银行自己

BATJ金融布局最全梳理(截至2017年末)


从2016年4月B轮融资至今,蚂蚁金服估值暴涨900亿美元。过去两年里,蚂蚁金服做对了什么?或者说,它经受住了哪些考验,证明自己值这个价?


文 | 董云峰


2013年6月,余额宝横空出世,开启了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


5年后,蚂蚁金服今日宣布新一轮融资,融资总金额140亿美元,堪称史诗级的私募融资。


此次融资过后,蚂蚁金服的估值超过1500亿美金,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


比融资本身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蚂蚁金服超越了它曾开创的那个时代,全面迈向新的科技时代。


本文试图探讨的是:如何理解蚂蚁金服的最新估值?在估值背后,蚂蚁金服在过去两年做对了什么?为什么作为科技公司的蚂蚁金服更值得期待?


1

如何理解蚂蚁金服的最新估值


我们将从三个视角去分析蚂蚁金服的估值,以衡量其合理性。


1、从最常用的市盈率视角,蚂蚁金服的估值符合科技巨头标准。


根据安信证券的分析,随着业务转型,蚂蚁金服的税前利润将逐步提升,预计2019 年税前利润率将达到30%,由此税前利润达到68.6亿美元,净利润达到54.8 亿美元。


目前,从静态市盈率来说,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分别为48倍、77倍、53倍;美国的亚马逊、谷歌和Facebook为345倍、40倍和54倍。


基于2019年的盈利预测,按照科技公司常见的30-50倍的市盈率来计算,则蚂蚁金服的估值在2000亿美元上下。


2、从平均用户市值视角,蚂蚁金服的估值更具想象力。


根据阿里巴巴最新财报,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支付宝们(包括全球合作伙伴)的全球活跃用户达到8.7亿。


鉴于蚂蚁金服商业模式的独特性,我们很难找到特别合适的对标对象,相对可以参照的是腾讯(隐含微信支付)和支付巨头PayPal的用户市值标准。


根据公开数据,目前腾讯和PayPal的每用户市值分别为480美元和440美元,考虑蚂蚁金服发展阶段更加早期、现阶段单客利润偏低,我们保守地打个对折,按照230美元的平均用户市值计算,则蚂蚁金服目前的估值亦达到2000亿美元。


3、从支付公司视角,哪怕仅考虑支付宝,其估值都不算夸张。


截至昨日收盘,Visa、MasterCard、PayPal三大支付巨头的市值分别为2758亿美元、2103亿美元和1000亿美元。


与支付宝模式最接近的PayPal,其去年底的活跃用户为2.27亿个,全年交易76亿笔,总支付额为4510亿美元,这三项指标均远逊于支付宝。


尽管现阶段蚂蚁金服支付业务的盈利能力远不及PayPal,但这并不代表一直会是这样。就像在多年前,我们无法想象阿里巴巴能够拥有今日的盈利能力。


2

蚂蚁金服这两年做对了什么


蚂蚁金服的上一轮融资,发生在2016年4月,当时其B轮融资总额超过45亿美元,估值达到600亿美元。


换句话说,从2016年4月到2018年6月,蚂蚁金服的估值增加了900亿美元。大概相当于两个中信银行或者浦发银行的市值。


于是我们的疑问在于:在过去两年里,蚂蚁金服做对了什么?或者说,蚂蚁金服经受住了哪些考验,证明了自己值这个价?


在新金融琅琊榜看来,蚂蚁金服这两年完成了四件大事:


1、在支付市场上,面对微信支付的步步紧逼,蚂蚁金服不断丰富支付场景,并以收钱码为抓手,凭借强大的线下拓展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在度过2016年的至暗时刻之后,于2017年全面反攻,巩固了市场领先地位。此外,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这场天王山之战,极大推动了中国移动支付的发展,令市场蛋糕越来越大,双方均因此受益。


2、在海外市场上,蚂蚁金服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全球化过程中,蚂蚁金服选择了“出海造船”的模式,帮助合作伙伴发展本土化的电子钱包。目前,支付宝的海外本地钱包伙伴增至9位,全球活跃用户达到8.7亿,距离其未来10年服务全球20亿用户的目标越来越近。


3、面对从2016年起逐渐明朗的强监管格局,蚂蚁金服经受住了监管考验。无论是第三方支付监管,还是网络小贷公司监管、货币基金监管,以及金控集团监管试点,面对一波又一波的监管大考,蚂蚁金服挺住了,并证明了自己的合规性。


4、最重要的是,蚂蚁金服证明了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去年以来,从开放财富号开始,蚂蚁金服金融业务全面开放,技术服务成为面向未来的核心商业模式。据券商报告预测,蚂蚁技术服务收费在2019年将占到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蚂蚁金服技术岗员工占比超过60%,海归技术专才超过公司总人数8%。


正如新金融琅琊榜早前所指出的那样


从科技出发、走向金融、再回到科技,巨头们在金融业务的锤炼中获得了高价值的数据和技术能力,由此有望成为新型的科技公司、平台型公司。


眼下,不仅是金融行业,还有非金融行业以及公共领域,都正在成为新金融巨头的战场——当然,或许我们不应该再用新金融巨头来称呼它们。


更确切地说,我最近想到的一个词语或许更合适:“新科技巨头”。


3

为什么说科技公司更值得期待


在昨天的《为什么2B服务会是金融科技的出路》一文中,我提出的观点是,2B服务的商业价值与市场潜力,并不弱于2C服务。


这篇文章得到很多认可,也收到了一些批评,最常见的是:2C金融的利润是2B服务无法比拟的,因此要不是强监管所迫,从蚂蚁金服等巨头到品钛这类创业公司,断然不会选择2B。


我想说的是,2C金融的利润看上去远超2B服务,但是其风险亦远超2B服务。


金融是经营风险的生意,金融的利润则建立在当下的风险表现之上,一旦经济周期变化或者外部冲击来临,资产质量的波动将给金融机构带来致命打击。


仅以十年前的次贷危机为例,从美国到欧洲,如果不是政府拿出成千上万亿元纳税人的钱去实施援助,我们所熟知的大部分国际金融巨头,都很难活到今天。


在国内,不要忘了,从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为了处理四大行的坏账危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奉命成立,承接了超过1万亿的坏账。


不考虑金融公司的实际风险状况,仅仅关注账面利润是没有意义的。科技公司不一样,轻资产、低风险、高成长,自我进化能力强,更不存在需要全体纳税人买单的“大而不能倒”的情形。


在资本市场上,近年来,随着科技行业的持续发展并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科技公司的价值一路狂飙。


目前,在排名前十的美股公司中,前六位都是科技公司——苹果、亚马逊、谷歌、微软、Facebook、阿里巴巴,唯一挤进前十的金融公司是摩根大通,其市值远远落后于上述科技巨头。


除了前六大巨头,再往后看,英特尔、思科、甲骨文的市值都在2000亿美元之上,它们都是专注于2B服务的科技巨头。


别忘了,今天,蚂蚁金服还没有上市呢。



五大金控迎来监管试点,蚂蚁、苏宁在列

汽车新零售:超级风口,还是无底黑洞?

从易鑫到优信,汽车电商的商业模式之困


新金融琅琊榜,覆盖雪球、企鹅号、和讯名家、零壹财经、网易号、头条号、大鱼号、百家号、一点号、新浪财经、知乎、钛媒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