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目录

深圳社会科学 深圳社会科学 2023-05-08

SHEN ZHEN



先行示范区·大湾区研究

005 / 世界四大湾区要素流动指数研究

——基于纽约、旧金山、圣何塞、东京、香港和深圳的比较分析

王京生

021 / 世界四大湾区要素资源流动现状特征分析

廖明中

036 / 全球标杆城市:理论阐释与愿景展望

吴晓琪


经济学

047 / 区块链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创新

杨招军 李仲飞

060 / 跨境金融监管的创新机制研究

——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视角

吴燕妮

072 / 基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的自我实现

——以S市三个城中村治理为案例的分析

章平 洪翠翠


哲学·文化学

085 / 论本雅明与波普尔历史哲学思想的同构性

荣伟杰

096 / 文化基因概念、理论及学术史批判

吴福平 李亚楠

104 / 高校博物馆资源社会化:理论预期、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陈理娟 范木珍


社会学

112 / 社群治理:“市场 + 政府”治理模式的一个扩展

王洪东

123 / 现代化过程中的就业性别差异:内涵、历史与比较

罗哲 张俊锋


法学·政治学

134 / 论监察委员会的双重属性及其制度优势

郭文涛

144 / 监察法治视域下党规、国法的衔接贯通

汤振华 涂云新

153 / 党内法规的社会团结功能探析

赵丰 




世界四大湾区要素流动指数研究

基于纽约、旧金山、圣何塞、东京、香港和深圳的比较分析



[摘要] 世界湾区形成、发展于全球尺度和本地尺度下的要素资源流动网络之中,流动性和世界湾区构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孪生关系。本文采用物资流动、人员流动、资金流动、信息流动和流动环境为主要评价指标,对纽约、旧金山、圣何塞、东京、香港和深圳等6个湾区城市的要素资源流动指数进行了测算分析。结果显示,深圳的要素资源流动综合指数得分在6个城市中列最末位,仅物资流动分项指数得分超过6个城市的平均水平,人员流动、资金流动、信息流动和流动环境等分项指数得分与6个城市的平均水平尚存在较大差距。

[关键词] 大湾区;要素流动;指标体系;指数

[作者] 王京生,国务院参事室(北京 100006)。




世界四大湾区要素资源流动现状特征分析



[摘要] 本文围绕物资流动、人员流动、资金流动、信息流动等四种流动形式,比较分析了纽约、旧金山、东京、粤港澳等世界四大湾区的要素资源流动现状和特征。其中:纽约湾区以国际移民之都和金融湾区著称;旧金山湾区是全球知名的科技湾区,创新创业非常活跃;东京湾区是全球一流的产业湾区,是日本对外投资的总调度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集全球贸易中心、全球航运中心、全球金融中心和亚太地区新兴的科技创新中心于一体,是快速成长中的综合湾区。

[关键词] 四大湾区;要素资源流动;现状特征

[作者] 廖明中,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广东深圳 518028)。




全球标杆城市:理论阐释与愿景展望



[摘要] 建设全球标杆城市是中国新时代的一项重大战略决定,必将对深圳乃至国家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然相关理论尚不成熟。总结全球城市研究的演进路程的基础,可知全球城市和全球顶级城市具备六大特征。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标杆城市应体现深圳特征、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标杆城市的定义是:源于深圳实践,具备全球顶级城市的一般特征,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适应未来城市发展需要、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全球城市典范。最后,前瞻性地展望2050全球标杆城市的蓝图并提出建设全球标杆的愿景与分阶段目标。

[关键词] 城市理论;全球标杆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深圳发展

[作者] 吴晓琪,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广东深圳 515034)。




区块链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创新



[摘要] 本文提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两次证券化融资模式:第一次证券化以单个企业现金流为支持,设计企业证券,通过出售给发起人(如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政府主导的中小微企业管理机构、政府产业基金管理公司)获得外部融资;第二次证券化汇集发起人持有的中小微企业证券组建资产池,以资产池资产为支持设计资产支持证券,出售给普通或机构投资者。两次证券化融资模式弥补了证券型通证发行(Security Token Offering,简称STO)的两个致命缺陷:STO没有发起人的尽职调查;STO没有资产证券化这一强大分散风险机制。

[关键词] 区块链金融;资产证券化;两次证券化;融资模式创新;智能合约

[作者] 杨招军,南方科技大学金融系(广东深圳 518055);李仲飞,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跨境金融监管的创新机制研究

 ——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视角



[摘要] 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范围的监管反思浪潮中,很多国家都认识到跨境监管对世界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将跨境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化和常态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既有跨境金融的开放,又有金融监管法域不同的协调难题,是探索我国域内金融监管创新机制的重点。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跨境金融监管的基础,但在监管体制和机制上仍面临着来自监管协同、区际法律冲突等现实问题和挑战。因此,可以借鉴境外跨境监管经验,采取创新跨境金融监管的顶层设计、创新使用跨境监管工具、推进建立统一的城市间跨境监管机构等机制,提高跨境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区际法律冲突;跨境金融监管;跨境监管协作

[作者] 吴燕妮,深圳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广东深圳 518028)。




基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的自我实现

——以S市三个城中村治理为案例的分析



[摘要] 传统理论认为公共物品供给因市场失灵而只能由政府实现。基于三个城中村的追踪观察,文章运用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公共物品供给集体行动发起、追随和实现过程,特别刻画了能人动员在解决集体行动困境中的重要作用。理论和案例分析发现:个体财产收入等初始禀赋越高、预期获得的声誉越大,就越倾向于选择发起集体行动;个体依赖公共物品产生的效用越大,就越倾向于选择发起和参与集体行动;集体行动一旦发起,引入惩罚机制可显著降低追随者的参与门槛、减少搭便车行为。因此,基层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除了政府、市场,还可以由群体自组织实现,这为“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等公共政策设计提供了学理依据。

[关键词] 社区治理;公共物品;集体行动;自组织城中村

[作者] 章平,洪翠翠,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广东深圳 518060)。




论本雅明与波普尔历史哲学思想的同构性



[摘要] 一般看来,作为20世纪著名思想家,本雅明和波普尔的学术背景与方法迥异,观点和立场相反前者是马克思的发扬者而后者是其批判者。此类观点仅有最表面的合理性。事实上,二者在历史哲学这个重合的问题域中持有完全同构的观点,这表现为本体论上的反对历史主义普遍叙事,也见诸方法论上的回归当下与注重细微。这种同构性内在并独属于他们二者,不能平庸地替换为相同流派的其他思想家。因此,本雅明和波普尔在历史哲学领域的关系值得重估。同样,对二者思想进行贯通理解的尝试也应在充分评估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展开。

[关键词] 本雅明;波普尔;历史哲学;历史主义

[作者] 荣伟杰,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275)。




文化基因概念、理论及学术史批判



[摘要] 文化基因就是文化和文明的最高原因,因此而先于其他原因并构成其他一切原因的前提和基础。文化基因可能有一个最高要求,即必须是自在自为的具有“普遍性的普遍者”,也就是说,必须是人类文化整体和普遍意义上的乃至于是终极意义上的“基因”;而其最低要求则应当是不能陷于从“文化”到“文化”的自循环。不然,因为因果系列的无限性以及主观臆断,而极有可能不可避免地陷入“机械论”“物理主义”或者是“基因无限”的悖论和困境。文化基因或者说决定文化机体衍生、演化、发展的最本源、最核心的要素和动因,可能如生物基因那样也有其特定的DNA和RNA,找到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基因,并揭示其复制、遗传、变异、传播等的基本规律,应当是文化基因研究的首要任务、内在要求和根本出路。

[关键词] 文化;文化基因;文化哲学;基因无限悖论

[作者] 吴福平,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浙江杭州 311231);李亚楠,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




高校博物馆资源社会化:

理论预期、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摘要] 人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开始转向精神层面的消费,对于公共文化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博物馆便是其中代表。一边是社会博物馆人满为患、一票难求,一边是高校博物馆资源闲置、门庭冷落,高校博物馆社会化迫在眉睫。高校博物馆兼具学术性与专业性的馆藏、独特的学人精神等资源优势。但实践中,高校博物馆供给与民众需求的不对称、封闭性和面向高校的资源内循环以及融资渠道单一引致的行为依赖成为其社会化的阻滞因素,亟待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所属高校注意力资源集聚和高校博物馆自身的供给侧改革实现困境突破。

[关键词] 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博物馆资源;社会化;供需失衡

[作者] 陈理娟,西北大学博物馆;范木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




社群治理:“市场+政府”治理模式的一个扩展



[摘要]“市场+政府”治理模式存在协调失灵和挤出社会偏好两个缺陷。社群治理能够弥补这两个缺陷。过分强调市场与政府的治理作用,忽视社群的治理作用不符合历史与现实。“大市场、小政府、微社区”的治理格局不利于建设现代化经济治理体系。良好的经济社会治理是三者协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其中,社群治理是基础,其成本最小。市场与政府能够为社群发挥良好治理作用提供条件并弥补社群失灵。市场与政府不应该弱化社群,更不应该取代,三者不是互相替代,而是互为补充。

[关键词] 治理失灵;社会偏好;社群治理;治理模式

[作者] 王洪东,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湛江 524048)。




现代化过程中的就业性别差异:内涵、历史与比较



[摘要] 现代化过程中就业女性始终处于缓慢而艰难的自我进步之中,工业化、启蒙运动、去传统化、去集体化、市场化和教育系统的发展都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对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进程的交互分析,挖掘在“个人—家庭—社会”三层次互动中就业女性的“脱嵌”与“再嵌入”行动,发现其嬗变路径在中西方存在明显差异。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特色在于将工业化对女性就业的推动力(现实生活)与启蒙后女性解放的牵引力(意识理念),都统一到同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超越了西方认识与实践(权利与能力)的割裂。现代化过程中女性人力资本得到极大增长,促进女性人力资本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社会化劳动中取得性别间的良好合作,应是新时代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现代化;就业女性;性别差异;就业性别差异;中西方比较

[作者] 罗哲,张俊锋,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论监察委员会的双重属性及其制度优势



[摘要] 自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以来,围绕监察委员会的属性,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改革者强调监察委员会具有政治属性,是政治机关;而学术界认为监察委员会具有法律属性,是国家机关。从“政治/法律”的二分法出发,监察委员会具有政治属性和法律属性双重属性,这决定了监察委员会不仅要遵循政治逻辑即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还要遵循法律逻辑即严格依法行使监察权。监察委员会的双重属性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有利于突出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利于实现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 监察委员会;政治机关;国家机关;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优势

[作者] 郭文涛,西南政法大学监察法学院(重庆 401120)。




监察法治视域下党规、国法的衔接贯通



[摘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党规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规制度体系,为党规、国法衔接提供了法理依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监察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下,纪检类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的模式下,纪检监察机关要从案件管辖、留置措施及其证据标准衔接、案件移送等方面入手,强化党规、国法的衔接贯通。

[关键词] 监察法;党内法规;党规国法衔接;法治中国

[作者] 汤振华,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涂云新,复旦大学法学院(上海 200438)。




党内法规的社会团结功能探析



[摘要] 社会团结理论起源于社会学,社会团结功能作为研究法学领域问题的范式已愈发受到西方学界的重视。根据涂尔干社会团结功能理论,社会团结功能的实现需要中间介质这一调节系统,但关于中间介质形式的争议尚乏定论。党内法规是依法治党的基本规范,亦具备中间机制所要求的价值引领、规则约束、社会缓冲和集体权威等必要特征。同时,在社会团结功能的实现路径上,其既有与职业群体、社会组织、法律等中间机制的共性,又兼及自身的特性。当然,党内法规在发挥社会团结功能的内容和结构上仍具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关键词] 党内法规;社会团结功能;有机团结;社会团结中间机制

[作者] 赵丰,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往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目录

新刊速递 |《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目录

欢迎关注,点“在看”获取更多优质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