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事,信不信由你


0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600万英国成年男性奔赴战场,死亡率为12.5%。当时英国著名贵族学校伊顿公学的参战贵族子弟死亡率,高达45%。


按照常理,英国贵族大多担任军官,为什么死亡率反而远高于一般士兵呢?


答案也简单,因为贵族子弟总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对他们来说,责任和荣誉比生命更重要。




02

1994年10月21日早晨7点40分左右,横跨汉江的韩国汉城(今首尔)圣水大桥,随着一声巨响,一块长达48米的桥板坍塌坠入江中,包括1辆载满学生和上班族的巴士、1辆载满警员前往庆祝会场地的客货车在内的6辆汽车坠落,事故导致32人死亡,17人受重伤。

时任总统金泳三得知情况后说: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悲痛地向死难者表示悼念,并要求一定要查明事故原因追究责任。随后市长引咎辞职,总理递交辞呈。



03

二战时英国有个钉子户不搬迁,导致军用机场无法修建,受到全国一致谴责和责骂。

丘吉尔知道此事后却说:“我们和德国人打仗就是为了保护合法财产不受侵害。如果拆了他的家,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打仗呢?”



04

1994年前后,中美入世谈判最艰难的时刻,美方突然向中方提出落实“双休日待遇”这个有点奇怪的问题,并把它作为入世条件之一。

1995年5月1日后,中国开始依法实施双休日工作制。



05

美国政坛有个禁忌,政客不得以任何名义染指孩子的教育。但越禁忌,越易诱发人的冲动欲望。

奥巴马就曾憋不住,对全美公立学校发表电视讲话,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结果此节目遭致全美各电视公司拒播。总统讲话只好挂在白宫网站上自己看。

美国人的共识是:孩子只属于他们自己,政治请离教育远一些。


06

有900年历史的牛津大学,史上曾培养了7个国家的11位国王、6位英国国王、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3位总统和首相、12位圣人、86位大主教以及18位红衣主教,影响了整个世界。

有意思的是,人们在牛津的官方宣传资料中几乎看不到这些介绍。这所英国最古老的大学甚至没有举办过像样的校庆,对学术和真理的追求才是她永远不变的宗旨。



07

在美国,一次重大事故就能改变历史——比如1911年3月25日的三角内衣公司火灾,造成46名男女工人死亡,大多数是16到23岁的姑娘,最小的年仅14岁。

这一惨痛事件不仅促使了美国对血汗工厂立法,后来更被写进美国中学历史课本,成为美国现代主流价值观的一部分:生命的价值重于财富。



08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与内政大臣吃饭,女服务生上汤时,一不小心将一碗热汤扣在了内政大臣的脑袋上……

谁知撒切尔夫人立即起身,拥抱吓傻了的女服务生,说:别介意,谁都会犯错的。



09

善良的苏格兰农夫从粪池中救出一个小男孩,其父(一位绅士)前往酬谢,被农夫谢绝。绅士说:让我们签个协议吧,我带走你的孩子,给他最好的教育。农夫允诺。

获得良好教育的农夫孩子,后来发明了青霉素,并荣获诺贝尔奖。数年后,绅士的儿子得了肺炎,青霉素治好了他。这两个孩子如下图所示,分别是弗莱明和丘吉尔。



10

在多年前的南非,有一次庭审曼德拉之前,公诉人Bosch突然撂摊子不干了。他跑过去跟曼德拉握手,说:我鄙视我所做的事情,我不想把你给送到监狱里去。


11

战后的日本小学校,伙食由政府提供,这种制度被称为“给食”。无论校长,老师还是学生,吃的都是一模一样的饭菜,但校长也搞“特殊化”——每次开饭,他(她)总是第一个吃。

那么校长为何要有如此“特权”呢?实际上这是制度,校长必须要在所有的学生吃饭之前第一个品尝试吃,以确保食物质量是靠得住的,一旦有拉肚子什么的情况出现,校长第一个上医院。



12

这不是作秀,现任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任伦敦市长时,每天都骑自行车上下班。

当我们惊呼韩国首都首尔只有四辆公家车的时候,我们不知道的是,芬兰全国也才只有四辆公车,而加拿大和美国全国都只有不超过50辆配有专职司机的公车。



13

这位在地铁上看报的美国老人其实是个大富翁,名叫迈克尔·布隆伯格,又译作迈克尔·彭博。1942年2月14日出生于波士顿,系彭博有限合伙企业和彭博慈善基金会创始人、联合国气候行动特使,曾三度出任纽约市长。

但就是这位彭博先生,在三届纽约市长任上时的年薪仅为象征性的1美元。每天上下班都挤地铁,且没人给他让座。




14

前两年,已卸任几年的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突然心血来潮,玩起了送外卖游戏。


当时他送餐到一家医美诊所,一进门就大喊“我送餐来了”,并希望点餐的人能够亲自出来,却被前台小姐姐呛了:“她在忙,怎么了吗?”马英九只能好声好气地问“能不能出来一下?”没想到那小姐态度更硬了:“有什么事情吗?我们收就好啦!”


马英九于是表示有个小礼物要送给点餐者,接着脱下口罩、拿出春联,前台小姐见状“啊啊啊”大叫……她没想到他们的前领导人如此亲民。


更早,马英九还上了一次《康熙来了》,当场被差点骑上腿来的小S强抱强靠——这当然是该节目的“惯例”咯,但马英九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这样的亲民秀,自然也是大受欢迎。


这就涉及宝岛台湾了。所以,最后,小编要给大家推荐台湾学者陈世昌的代表作之一《台湾战后七十年》。这是一本了解台湾历史真相与现状的难得好书。

作者陈世昌教授出生于1930年代的台湾。他站在客观立场上,以历史和国际法的俯瞰角度,细究台湾所发生的每个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针对敏感话题抽丝剥茧,鉴古知来;并辅以珍贵的历史照片,回顾近代台湾史的重要时刻与人和事物的联系,重温战后70年走过的点点滴滴。

1945年二战结束后,在美苏争霸的世界局势中,美国把从日本统治中夺回的台湾交给蒋介石接收,从此开启了战后台湾新的一页。

台湾北承阿留申群岛、日本、韩国、琉球群岛,下接菲律宾、新西兰、澳洲,外有美苏角力,内有国共相抗……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台湾人走过两蒋统治、十大建设、联招、万年国会等重大事件,历经各类抗争,终于一路走向民主化。

《台湾战后七十年》一书,特点十分鲜明:

1,读完即可完整认识台湾战后70年历史真相,令人豁然开朗。

作者对台湾戒严时期的十大政治事件(如孙立人案、雷震案)、台湾政党轮替始末等等,都有令人信服的因果始末分析。

作者在书中一一评述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马英九、陈水扁等人物的功过得失,以及大陆、台湾、美国的三角关系等等。

2,写法非常简洁晓畅,一天就能读完。

《台湾战后七十年》虽然内容丰富、细节真实,但写法上非常之通俗,而且绝不拖泥带水,力求言简意赅,一针见血。

比如写到朝鲜战争时,作者的某些说法,一句话就点明了历史转折点之所在,可谓意味深长。 

3,作者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台湾学者,靠谱。

陈世昌教授以其个人视角记述跟台湾一起走过来的70年,如此朴实真切、如此惊心动魄。

对海峡两岸的未来走向以及我们的命运福祉感兴趣的朋友,相信一定会喜欢这本《台湾战后七十年》。请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一键收藏并尽快下单(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组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