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正见民声 | 交流不过关,空负一身学问

赵启正、吴建民 走近外交 2023-12-06


音频



正文


赵启正:上海市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中外企业在招聘中对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感觉是:“知识水平还不错,表达能力较差。”

吴建民∶这种例子比比皆是,面试过不了关,不仅把时间浪费掉了,还把事情搞砸了,是因为不善于交流,辜负了一身学问。

赵启正:所以说,交流应该是当代人的基本功。

我在清华大学作过一场报告,题目就是“跨文化交流——当代人的基本功”。教室里座无虚席,许多学生坐在冰凉的花岗岩地板上听,令我很感动!常有人把当代人应该掌握的基本要领总结为英语、计算机和开车。这三项要领中,两样是操作性的。

但是,一个中国人,中文很好了,甚至英文也很不错了,却未必能与他人从容地交流。因为语言是思想的载体,缺乏思想的交流,北京人叫“贫嘴”,倒是贴切得很。

吴建民:交流可以释放潜能。一个人有能力但没人知道,谁也不会来找他;而一旦通过交流释放出他的潜能,人家就认识了他的能力,他的机会就会多起来,他的舞台就会大起来。

随着中国与世界合作的深入,那些有能力代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声的人,会不会与同行交流,差别极大:会交流、善于交流,会提升中国的形象,为中国赢得喝彩,为中国和平崛起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不会交流,不善于交流,则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甚至歧视,往往受到一些不同程度的反感,乃至对中国的观点和行为有一些不同程度的抵触。

赵启正:30多年前,报刊上报道了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说他埋头搞科研,走路也在思考,甚至撞电线杆子。

数学家陈景润埋首书斋


数学家华罗庚(左三)在农村推广优选法。

他的刻苦和才智令人钦敬,但这个模式并不完美(也许媒体的报道有些偏颇)。如果陈景润不是这样,而像华罗庚和多数科学家那样善于交流,就有更大的成就。

另外,值得庆幸的是,他是搞数论的,靠脑子就行;如果他是搞物理的,比如实验物理,靠一个人研究的话就很难搞上去,不会有太大成就。因此,青年人不要被误导,以为优秀科学家的性情一定与众不同。

吴建民:过去报道陈景润,往往强调他埋头刻苦钻研的一面。而我们今天强调的,恰恰是多年来被人们忽视,却对人生极其重要的一面,就是交流能力的培养。


学生:我是上海戏剧学院油画专业的研究生,正在读硕士二年级。

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两位老师。二位认为当代科学家和学者需要更多的交流能力来应对外界和生活。但我们作为艺术工作者,平时需要长时间埋头创作,而不大有机会与外界交流。怎样才能让自己在专业之余完善交流能力呢?谢谢!

赵启正:我的体会是,交流不需要像学钢琴那样用业余时间去练习,任何行业的人都应该有交流的习惯。一来这是必需的,交流会让你感到温暖,会让你有一个好的家庭、好的工作环境、好的朋友圈,彼此了解,就可以互通有无。在工作中,你可以和同行交流,也可以跟相近行业的人交流。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法国的一个风景区,几个法国画家在写生,又来了几个德国画家。法国人想看看他们画得怎么样,结果,面对同一场景画出来的竟完全是两种风格。他们谁也看不懂对方的画,因此他们主动去交流。同一场景,你画出了什么,我画出了什么,这种交流就是互补的。

如果仅是法国画家和法国画家交流、德国画家和德国画家交流,那收获可能就较小。经常同与你观点有差异的人交流,收获最大。

吴建民:刚才启正举的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个人如果会交流就能发挥更大的影响。

陈景润是非常特殊的,当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需要“抓革命,促生产”,上面需要科研成果,以此来证明这段时期“抓革命,促生产”是有成果的。陈景润就是在这样的特殊条件下才被发现的。

一个人缺乏交流能力,就很可能被埋没掉。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说不定有很多优秀的人和许多正确的事情被埋没掉了。我们举这个例子旨在提倡大家要有交流意识。有很多事情,你能够跟人家交流得好,你的影响、能力和才华就能被大家赏识。如果人家根本没法了解你,你的能力再好也无人问津。

在座的都是青年,你们都向往一个美好的未来,怎样才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当然需要很多条件,其中一项就是学会交流,提高自己在交流方面的能力。跟周围人交流得好,就会有一个温暖的氛围,你也会生活得更加愉快,自己这一辈子也会更加有意义。


学生∶两位老师好,我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2010级本科生。

今天我想问一个和陌生人交往的问题,如何能够迅速找到我和陌生人的共同话题,来增进双方的了解呢?

赵启正:我们没有必要刻意与陌生人交往,因为你不知道陌生人的真实背景。但陌生人之间有时也有一种短暂的交流,如在火车上、在飞机上,与邻座聊聊天,但是一见如故有时候有些冒险。

有时候“一分钟交流”也很有意思。有一天,我骑着自行车,后面过来另一个骑车的人,年纪也较大了,他超过我时,碰了我一下,我没有摔倒,所以我也没有说话。但他突然放慢速度,等我与他并行的时候,他转头说:“你这个车太小了,骑起来不舒服,你把车座提高一点。”我说:“谢谢!”我明白这是他对我没有指责他碰了我的报答。这种一分钟的交流使我感觉很好,完全陌生的两个人,但我们彼此没有对抗感。

今天,我们看到骑行路上或行车之时或挤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经常发生一些摩擦,甚或有时恶语相向,乃至大打出手,其原因即在于那“碰撞”的瞬间没有一种良好的短暂交流。

短暂交流和长期交往是有区别的。与陌生人的短暂交流,不失礼,并且注意交流的分寸,发挥自己瞬间的判断力,去捕捉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你或许偶尔会结识一个好友,也未尝可知。而长期的友好交往,就取决于双方的性格、脾气,甚至思想共同点等因素了。


- END -


图片、文字 | 《正见民声》赵启正、吴建民著

   编辑 | 走近外交 鹏鹏



/阅读前文/


1

一篇讲话改变人生

2

我们的第一次演讲

3

如果30岁时能有40岁的智慧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