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淘汰的iPad,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杨波 社会创新家 2021-10-11



撰文 ▏杨波



iPad是什么?


朱成志说,它是山区小学生遥望未来的“一扇窗”。


出生于香港的朱成志,在大陆做投资工作。2014年,他发起“一扇窗计划”,尝试以科技手段弥补乡村教学资源不足的痛点。其做法是,批量回收iPad,安装学习软件,送至山区小学,让小学生在iPad上学习乡村教育缺失的艺术、英语、文学等内容。


朱成志(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人生下来就不公平了。但起码‘一扇窗’是朝着(公平)这个方向在努力。”朱成志对《社会创新家》说。




1

one

从香港到大陆山区social_innovator



70后的朱成志出生于香港。他的求学生涯足够全球化,小学在香港就读,中学在新加坡就读,大学则在加拿大就读,而后又在香港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之后,他在中国大陆工作于跨国公司。


2010年,在毕马威并购咨询部门任职的朱成志,以志愿者身份跟随公司CSR部门到甘肃成县的两所乡村小学探访。受2008年汶川地震的影响,小学处于修复重建之中。毕马威出资参与重建了这两所小学。在凋弊破败中,朱成志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乡村学校教育资源的匮乏。


乡村学校教育资源的稀缺,与朱成志曾习以为常的教育资源的丰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山区孩子天真烂漫的笑容背后,是朱成志鲜有机会窥见到的社会。朱成志觉得应该做点什么。


在协助援建两所希望小学时发现,硬件设施的逐步完善只保证了孩子们的安全,并没能在本质上改变乡村儿童的教育现状,朱成志思考如何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善。


契机来自于2014年。朱成志注意到由于3C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很多家庭和公司都开始出现闲置的iPad。相较于电脑,iPad界面直观且不需要连接周边设备,小学生使用起来方便快捷。借助互联网,是否可以将教师资源和优质课程链接到乡村?


对朱成志而言,小学时所接受的无关知识的思想启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他的人生底色。目睹曾经百思不得其解的预言实现和回想一直引领人生的道理时,发现“原来很多小时候听到的东西,长大后是会有回响的。”朱成志最终将“一扇窗”的服务群体定位在6至12岁的小学生。


首次尝试,朱成志带着数十台安装了辅助学习APP的iPad前往云南和四川的两所乡村小学。跟设想的一样,小学生很快学会了如何使用iPad,但是上了年纪的老师和校长接受这个新鲜的教学辅助工具显得有些困难。


“他们会很抗拒,那时候智能手机还不是很流行。”朱成志说。


即便如此,初次尝试仍然是成功的。小学生的反馈证明了项目的可行性,同时开始有其他学校对平板教学表示出了兴趣。工作繁忙的朱成志以一己之力陆陆续续支持了十余所乡村小学进行平板教学,直到2016年,朱成志感到有些“吃不消了”。


平板教学的运作模式,决定了朱成志需要和当地乡村教师或支教老师建立联系。此后,朱成志结识了三名“美丽中国”的支教老师,唐玲玲、黄露和张帆。2016年8月,四个人一拍即合创办了公益机构。次年,成都一扇窗公益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一扇窗”)正式注册成立。


朱成志和三位合伙人,从左至右分别为:唐玲玲、黄露、朱成志、张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最开始我是没有打算去做公益机构的。”朱成志对《社会创新家》说,“但原来做公益好像没有终点,会一直做下去。” 




2

two

没有合适的老师,就不做social_innovator



“从零开始是最难的。”朱成志说道,平板教学的坑“一扇窗”都踩过了。


初期,因为担心iPad丢失,乡村学校的老师会把iPad锁在柜子里。朱成志他们发现后,只好与校长、老师持续沟通,督促他们将设备更好的应用起来。这样的沟通持续了近一年的时间。


之后,“一扇窗”转变了思路,由主动转为被动,建立筛选机制。


朱成志和团队通过视频的方式,与申请教师进行长时间面试沟通,以此摸清对方的申请动机和进行平板教学的自主程度。老师要有自己去做的清晰意愿,同时还要得到校长的支持,如此才能保证iPad的使用率。


在实际申请中,他们也会碰到一些懂得如何利用规则申请各种资源的“申请专业户”。“我们会选一些偏小的学校,只有200人以下的学校去帮助,因为一般这些是教育局不太重视的学校。”


确定合作对象后,“一扇窗”以年为单位与合作教师签订合同。一年的合作结束后,“一扇窗”会考核是否与对方继续签定下一年的合同。


“我不觉得每一个学校或者每一个班级都应该开设(平板教学),如果没有合适的老师去做这件事情,就不要去做,造成(资源)浪费。”朱成志对《社会创新家》说。


平板教学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老师在教学中所起到的自主性尤为重要。目前“一扇窗”会为合作教师提供相关的课程培训支持,同时“一扇窗”建立了平板教案分享网站,所有教师的教案都在上面相互分享。


乡村儿童用ipad上思维导图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你想表达什么?”“为什么一定要用平板电脑来辅助教学?”“它的作用是什么?”“什么时候用?”“起到了什么效果?”


“一扇窗”将问题抛给合作教师。在教学中带有目的性的使用平板十分重要,达不到教学目的无疑是在浪费社会资源。教师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们自己寻找答案的能力。不是所有老师都愿意做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般年轻有想法的老师更愿意尝试平板教学。


而被问及“一扇窗”所产生的效果时,朱成志视之为尴尬的问题,因为种子不可能一天就能长成:“可能我就说你再等十年。”




3

three

科学、技术、英语、艺术、数学

social_innovator



一个iPad到底能给乡村学生带来多少可能性?主要看iPad里面的内容。


2006年,美国出现了STEM教育理念。其中S代表科学(Science)、T代表技术(Technology)、E代表工程(Engineering)、M代表数学(Mathematics)。这一教育理念很快在美国实施起来。2016年,中国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M教育。”


结合乡村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调整,“一扇窗”建立起了STEAM理念。与STEM不同的是,“一扇窗”的STEAM理念多了一个A,即艺术(Art),并且将E调整为英语(English)。


智慧教室上课一隅(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2014年至2019年间,“一扇窗”在云南、四川、甘肃、广西等山村地区建立了74所STEAM教室(也称智慧教室),为过万名山区学生带去优质、公平的教学资源。


2019年,“一扇窗”推出了“一扇窗·看世界”的第一期课程。“看世界”以电子白板为载体,通过网络链接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以课程的形式分享自己在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


这是一个正在摸索的项目,如果顺利,“看世界”项目将像智慧教室一样,逐步在各个乡村小学进行复制推广。


说起对教育的理解,朱成志说道:“起码我们给了他们一些机会去看到很多不同的可能性,让他们自己去选。他们的未来不一定要靠考试,可以发挥自己本身的优势,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定位一个未来的目标,你就会去靠近。你可能没有意识,但是你会在努力的同时朝这个方向走。”




4

four

稳固的“三角关系”social_innovator



朱成志用三角形比喻工作、家庭和“一扇窗”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物理的世界,这是最稳固的形状。


“一扇窗”选取的学校聚集在云贵川等偏远地区,成都成为“一扇窗”办公地点的首选。创办初期,工作异常繁忙、远在上海的朱成志不得不利用碎片化时间与团队远程沟通,微信见证了一个初创团队的成长。从办公地址的确立到内部桌椅、灯具、粉刷的装饰,再到iPad软件的安装、与乡村教师的沟通面试,全部由一个个对话框实现。


提及团队,朱成志说道:“我非常认可‘一扇窗’的团队,他们对乡村教育很有抱负、热忱,视之为自己的事业而不是单纯的工作。刚开始是很困难的,需要磨合,并且要有足够的信任,如果大家没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一扇窗’是很难维持下去的)。”


目前,朱成志在一家日本企业做风险投资。“一扇窗”占据着朱成志近1/3的时间,在接受《社会创新家》采访时,朱成志用“平衡”两个字形容“一扇窗”在他生命中的位置。


2019年12月,朱成志与“知乐苗圃希望小学”孩子们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不能老是跟钱打交道,做一些关怀社会的事情,对我来讲会比较平衡一些。”


有没有可能专职经营“一扇窗”?朱成志考虑,如果“一扇窗”探索到一个可快速复制的模式,或许他会全职来做。但是就目前来看“一扇窗”仍处于探索阶段,转型是必然的,过程并不容易。


机构面临生存挑战,这种焦灼感催促着朱成志寻找“一扇窗”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朱成志含蓄内敛,自称不是懂得跟小孩互动的人,但他更善于观察。在乡村小学生的身上,朱成志看到了一个多元的社会,他会记得一些印象深刻的画面——乡村儿童拿着爱不释手的平板电脑流着长鼻涕的样子;也会听到一些不寻常的故事——懵懂纯粹的孩子背后让人震惊的不幸事件。END




— 往期推荐




 更多内容 


乡村儿童不读“书”,是无“书”可读吗?

“瓷娃娃”王奕鸥:让中国2000万罕见病患者被看见

“冰桶挑战”发起人弗雷茨去世,他如何改变了世界?

当孩子患上血液肿瘤,周翾:让孩子有尊严地面对病痛与死亡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图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