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基艺术博物馆:以数字艺术作为建立公共性的“介质”

Art-Ba-Ba办公室 Art Ba Ba
2024-09-03
 








Industry


“雷菲克·安纳多尔:记忆的转化之力”

德基艺术博物馆公共艺术项目













雷菲克·安纳多尔,《量子记忆概率》(局部),2021

© 德基艺术博物馆



对博物馆来说,数字艺术介质的优势在于,通过一块屏幕上闪动的像素组成的图形,观众更有可能第一时间在感官上接受作品的存在。在这种基础上,非知觉性层面的内容得以继续展开。





采访、撰文 / 沈最

本文图片致谢德基艺术博物馆






雷菲克·安纳多尔中国首展:赋无形以有形





自2023年6月29日起,每晚固定时段,位于南京都市核心商圈德基广场一期、二期之间的户外巨型LED屏幕就会准时被点亮,向整座城市呈现来自土耳其裔美国艺术家雷菲克·安纳多尔 (Refik Anadol) 的数字艺术作品《融化记忆-记忆痕迹-盒子》(Melting Memories-Engram-Box, 2017) ,这件作品连同安纳多尔的另一件被展示在德基广场二期8F公共艺术区域的作品《量子记忆概率》(Quantum Memories Probability, 2021) ,共同构成了德基艺术博物馆全新公共艺术项目“记忆的转化之力”。




德基艺术博物馆公共艺术项目“记忆的转化之力”,艺术家雷菲克·安纳多尔代表作品《融化记忆-记忆痕迹-盒子》于德基广场一期、二期之间的户外巨型LED屏幕呈现,2023年

© 德基艺术博物馆




德基艺术博物馆公共艺术项目“记忆的转化之力”,艺术家雷菲克·安纳多尔代表作品《量子记忆概率》于德基广场二期8F公共艺术区域呈现,2023年

© 德基艺术博物馆





相比人们在近年才开始广泛讨论人工智能问题,作为全球数字艺术世界的先驱人物,雷菲克·安纳多尔早在2016年就开始将人工智能引入数字艺术的创作。通过与麻省理工、微软以及众多最具先锋性的研究机构的合作,安纳多尔创造出了“人工智能数据绘画与雕塑” (AI Data Painting and Sculpture) 这一艺术形式。他以数据为颜料,人工智能为画笔,通过极具张力的视知觉效果引人重新思索数字技术乃至人类存在的本质。在近十年的时间中,安纳多尔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博物馆与城市地标中展出。2022年,在其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合作的展览“无监督” (Unsupervised) 中,艺术家为该机构创作了首个里程碑式的人工智能艺术项目,随后引发了各个领域观众的广泛讨论。




艺术家雷菲克·安纳多尔

摄影:Efsun Erkilic




“雷菲克·安纳多尔:无监督”现场图,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22年11月19日至2023年3月5日

摄影:罗伯特·格哈特 (Robert Gerhardt)

©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22





本次在德基艺术博物馆呈现的《融化记忆-记忆痕迹-盒子》与《量子记忆概率》,是雷菲克·安纳多尔数字艺术创作中的经典代表作,同时也是艺术家作品在中国的首次呈现。两件作品拥有同一个主题:记忆。《融化记忆-记忆痕迹-盒子》中,艺术家利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景观实验室的先进技术,将人类脑电波的运动形态转化为流动性的视觉意象,从而使不可见物可见,令观者重新思索技术生命与生物生命之间的紧密关联;《量子记忆概率》则利用谷歌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研究数据与算法,将来自网络的数以亿计的图像数据转化成集体的数字记忆,将观者卷入到艺术家为其创造的无尽感知世界之中。




雷菲克·安纳多尔,《融化记忆-记忆痕迹-盒子》,2017

© 德基艺术博物馆




雷菲克·安纳多尔,《量子记忆概率》,2021

© 德基艺术博物馆







作为“介质”的数字艺术





科技与艺术向来是德基艺术博物馆重点关注的部分,无论是始自2021年的“金陵图数字艺术展”,还是2022年举办的科技艺术大展“飞越之线,为了可能的世界”,博物馆对于这一主题的实践是一贯的。在今年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上,德基艺术博物馆以900万美元的价格将著名数字艺术家Beeple的全新动态雕塑作品《S.2122》(2023)纳入馆藏,也正展示了博物馆在数字艺术收藏领域的雄心。德基艺术博物馆并未将数字艺术孤立的视为一种艺术类型,而是将其置于对多元化艺术“介质”的总体关注之中。其中,瓷器、玉器、家具的物质介质与构成数字艺术的二进制代码介质(哲学家韩炳哲称之为“非物”)之间并无本质区别,“介质”是艺术及文化得以与观众产生联系的事物,它是传达美学主张的通道。馆长艾琳在谈及这一点时表示,“数字艺术的介质是数字,但决定我们收藏的关键并不是这一介质本身,而是艺术家透过这种介质传递出的艺术语言及文化主张”。对博物馆来说,数字艺术介质的优势在于,通过一块屏幕上闪动的像素组成的图形,观众更有可能第一时间在感官上接受作品的存在。在这种基础上,非知觉性层面的内容得以继续展开。




“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展厅空间,德基艺术博物馆

© 德基艺术博物馆




“飞越之线,为了可能的世界”展览现场,2022年

© 德基艺术博物馆




Beeple,《S.2122》,2023

动态雕塑、四屏影像、抛光铝⾦属外壳、内部桃花⼼⽊框架、影像、声⾳、非同质化代币,221 × 121.9 × 121.9 cm





这实际上触动到了我们经常谈论的公共艺术的重要问题,即:公共艺术何以“公共”?如果只是将一件作品放置在公共场所,是难言有效公共性的。实际上,优秀的艺术作品从来不需要在第一时间就以非知觉性的语言(例如文字信息)为其自身正名,“好作品”往往不言而喻,它能一下子将观者带入自身构筑的世界,随后再任由观者在其中自由徜徉。有效的连接是公共性的基础,从这一角度理解德基艺术博物馆的公共艺术项目,也有助于将我们从“天价”数字艺术作品这样的观感中抽离,从而重新看待德基艺术博物馆长期以来在以数字艺术为代表的科技/艺术领域探索公共性的实践。






从“美术馆”到“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传统意义上的‘非专业’观众能够更好地介入艺术”,德基艺术博物馆馆长艾琳在采访中曾说道,“美术馆”要承担起先锋性、实验性的实践,而“博物馆”则承担着普世性的文化实践,德基艺术博物馆从一开始就坚定地选择了一条走向公众的道路。2017年建馆伊始,博物馆(彼时名为“德基美术馆”)从德基广场二期8F的一个展览空间进行了各类实验,这些实验实际上成为日后规模性实践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团队花了一年的时间去论证未来长远计划的合理性、可行性。尽管德基广场的人流量是其巨大的优势(即使是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仅德基广场B1层的日均流量都能维持在5万人次左右,而在正常情况下,这一数字将超过10万。),但这同时也带来挑战:部分身处德基艺术博物馆的“观众”并没有在心理以及知识上做好对话艺术的完全准备,相比那些远在城市边缘的私人美术馆,公共性的建立就变得十分必要。博物馆及其团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辩证关系,例如传统与当代,“专业”与公共,以及空间本身特质的利弊等等。及至2019年,博物馆终于毅然开启了为期两年的大规模改造,场馆面积也因此扩充至原来的五倍。空间的拓展同时带来了博物馆工作方向以及创造力的变化。计划2025年开放、由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设计建造的德基艺术博物馆仙林新馆,占地10万平方米,几乎成为德基艺术博物馆在未来可能性的一种宣言。




德基艺术博物馆仙林馆设计俯视效果图

图片由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提供





德基艺术博物馆一直在挖掘南京本地文脉的同时,还专注发展中国古代与中国/国际现当代两大板块。2021年新馆开幕后,德基艺术博物馆在德基二期8F展厅外的公共空间中,精选了多件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如奈良美智、草间弥生、KAWS、丹尼尔·达维欧的雕塑和装置作品,构建起一片可以引发大众共鸣的“童年花园”。2022年中秋,德基艺术博物馆与艺术家王郁洋合作的公共艺术项目“超级人造月”(隶属于博物馆的“中庭艺术家项目”)打破了过往公共艺术作品所呈现的面貌,而是将艺术家的作品创作过程完全展现在公众面前,让大众参与到一件艺术作品诞生的过程中。在为期12天的展出中,近百万观众见证了直径6米“圆月”“造月、升月、亮月”的全过程,共享了一场独属于中国人的“东方式宇宙浪漫”。这些实践,都体现着德基艺术博物试图以不同纬度的形式推动当代艺术与当代城市生活的深度融合,让公众能够在博物馆展厅之外的公共空间及城市空间走近与感知艺术。“记忆的转化之力”公共艺术项目也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




奈良美智的《然而并非一切|绿屋》(2009)和《然而并非一切|橘屋》(2009)呈现于德基艺术博物馆公共艺术区

© 德基艺术博物馆





德基艺术博物馆“中庭艺术家项目”:王郁洋“人造月”,德基广场二期中庭

© 德基艺术博物馆








生命力之间的对话





但正如我们在上文提到的,引领观者直觉地进入艺术,只是德基艺术博物馆长远计划的第一步。正像雷菲克·安纳多尔作品视觉表征背后是其关于数字本体以及生命的思索:例如,创作《融化记忆-记忆痕迹-盒子》的动机来自艺术家罹患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叔叔为其带来的个人体验,数字图像让那些业已或者正在丢失的记忆得以再现、保存,甚至再次鲜活起来。可以说,安纳多尔的创作是关于数字艺术的数字艺术,我们的记忆正为斯蒂格勒 (Bernard Stiegler) 所谓“数码第三持存”所占据,我们的生命已经从肉身延伸到了那些过往被认为是“虚幻”的数字世界之中。有那么一瞬,当我们靠近《量子记忆概率》观看图像的细节时,巨型屏幕散发出的热浪也在暗示“数据”的物质属性。




德基艺术博物馆公共艺术项目“记忆的转化之力”,艺术家雷菲克·安纳多尔代表作品《融化记忆-记忆痕迹-盒子》于德基广场一期、二期之间的户外巨型LED屏幕呈现,2023年

© 德基艺术博物馆




德基艺术博物馆公共艺术项目“记忆的转化之力”,艺术家雷菲克·安纳多尔代表作品《量子记忆概率》于德基广场二期8F公共艺术区域呈现,2023年

© 德基艺术博物馆





不过,就像雷菲克·安纳多尔的创作实际上凝结了不同学科前沿的成果那样,德基艺术博物馆的公共性始终以深入的研究与讨论为基础,并且同样注重多元视角。以博物馆正在筹备中的“花花世界”现当代艺术典藏系列展——“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为例,德基艺术博物馆的视野早已不再只着眼于过往的艺术史叙事,博物馆希望通过这场规模空前的展览,将中国及国际现当代大师围绕“花卉”这一主题的经典之作,透过跨度近三百年的人类文明进程重新编织:利用跨文化、跨学科的全球视野重新审视花卉“静”物中的无尽“动”力。德基艺术博物馆馆长艾琳表示,“我们要讨论的是这个时代的问题,用更具开放性的角度来看待艺术。在这种角度下,博物馆团队和策展人需要和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合作,包括植物学家、经济学家、天文学家等。这样我们也可以跳脱出过去那种非此即彼的立场,不再孤立地站在一个片断性的历史瞬间看问题。”在这种流动的全球观之下,深化“生命力之间的对话”的深度,是德基艺术博物馆在接下来的实践中平衡“公共/普世”与“学术/专业”的重要出发点。


雷菲克·安纳多尔将自己的作品称为“活画” (living paintings) ,这里的“living”还指向“生活”和“生命”。艺术,作为人类在人类世创造的一种重要技术,最终的目的或许即是激活所有生命和非生命主体之间的联系。正如德基艺术博物馆所坚信的,博物馆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将记忆通过不同的载体传递给公众,并辐射出去,最终形成不同生命力之间的对话。






点击海报链接可跳转更多展览详情。


“记忆的转化之力”

展 期:长期展出

艺术家:雷菲克·安纳多尔

地 址:德基广场一期、二期之间的户外巨型LED屏幕和德基广场二期8F公共艺术区域 | 南京市玄武区中山路18号











REVIEW ↓



同频

聚焦“FIRST FRAME 第一帧”,女性视角与电影创作的原初动力


ABB周报

泰康美术馆、温州弘美术馆即将开馆;美国、土耳其公布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德国政府将为柏林画廊参加艺博会提供补贴


@museum

他从研究“外卖”,到构建一个“社会实验”式的美术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rt Ba Ba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