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生永远是检验政策温度的试纸丨政能亮新年献词

政邦君 政邦智库 2022-04-25

文丨政能亮编辑部

 

每临岁末,照例会有很多文字激扬蹈厉,徘徊缠绵,为留住时代的面影,为刻下车轮的辙痕。


不难理解,岁月的河流固然浩浩乎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体记忆,而所有的个体记忆又终将汇聚成时代的集体记忆。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用户画像。

 

即将过去的2021年,注定是一个将会在心田中、在历史上留下深深印迹的年份。

 

宏大叙事接踵而至,云卷云舒。十四五开局之年,未来画卷徐徐铺展;六中全会召开,历史经验弥足珍贵;全面小康如期实现,千秋伟业一朝梦圆;北京冬奥会进入倒计时关键时刻,长城脚下即将迎来冰雪盛会……

 

而疫情依然缠绵,依然飘忽。尽管各地防控措施越来越精准、科学,但疫来如骤雨,疫去如抽丝,境外疫情猖獗自不待言,国内也颇不宁静,时有发现。就在年底前几天,3000年古都西安被迫“封城”,这个已经开启数九寒天模式的冬季,会好起来吗?

 

当然会好起来。无论如何,我们坚信,走过了寒冷的冬天,我们终会“拨开云雾见天日”。

 

这份笃定,来自于精准科学的治理之道,也来自于我们对过去一年实践的观察体验,更来自于各方愈来愈多共识的民生认知。

 

“人民”重于千钧,“人民”就是一切,让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国之大者”。

 

种种繁复缠绕中,这是基本的施政脉络,也是民众透过现象体察政策温度的试纸和风向标。

 

过去一年,民生的声音格外嘹亮。各地的政策关切越来越倾向于民生,地方两会上“财政盘子”更多投向民生领域;民生也成为考核地方官员的重要指标,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已成实实在在的行政行为,而不仅仅是观感;“我为群众办实事”也如火如荼展开……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民生实事也关乎国家基石,办好办实民生“关键小事”,才能夯实现代化的基础。

 

我们也看到,各种惠民政策纷纷出台,各种简政力度也前所未有,政府向基层、社会、民众释放的善意,如此密集,如此浓烈。

 

“双减”全面推开,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74种新药进医保,完善短缺药品保供稳价机制;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整治失德艺人,净化网络空间,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和社会文化……

 

我们也看到,全面小康的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比重超过17%,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接近1.2万美元。全面小康的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依法享有广泛、充分、真实的民主,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精神面貌深刻改变,14亿多中国人民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有效保障,辽阔大地山川更加秀美。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并警惕,围绕民生,也有诸多值得注意的苗头和现象。

 

其一,越来越多的制度设计、政策规划、建设项目,贴上了民生标签,以民生为标榜。这固然会极大约束政府的权力恣意,规训政府施政更多倾向民生福祉。但也可能被泛化,甚至成为某种“挂羊头卖狗肉”的遮掩。

 

不少所谓的民生项目,并未完全触达民众,而更多是一种文辞上的贴片,或者干脆就是一种话术,一些地方在核算民生领域投入时,也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很难清晰其间究竟多少与民有关,不过是把种种事务统归到一个大筐里去。

 

这一年,我们见过不少类似做法,一边是中央部门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把更多财政资源腾出来,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另一边地方上仍不乏各种花样的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其二,与民争利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令人焦虑。比如,年中一度甚嚣尘上的质疑民营企业论调,就让不少人不寒而栗。而诸如“把资本家挂路灯”等极端言辞,更是引发了普遍的担忧。还有割企业韭菜等乱象,年末河北霸州市违规下达非税收入任务,出现大面积大规模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都应引起警觉。

 

民营经济最贴近市场、最贴近消费者、最贴近就业者,始终释放着巨大的市场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可以说,激活民营经济,本身就是最大的心声,民营经济理应有更大作为、更大空间。

 

其三,行政扭曲也会严重灼伤民生。这一年,一些地方打着改善民生的旗号行坑害民众之事。在山西运城,两名80多岁老人违规使用吊炕取暖,被通报处罚;在陕西汉中,一社区收缴了居民数百个取暖煤炉;在河北山海关,因为禁烧柴火、封灶封炕,不少人有挨冻之虞。这些极端的行政行为,都是打着清洁蓝天的名目堂皇而行。

 

凡此种种,都是小事,也都得到及时纠偏。但小事不小,若不及时见微知著,明察秋毫,源头治理,很难说不会败坏了大好的发展局面。

 

民生无小事,每一件民生事,都连着民心,而惟有照拂了民心,才会激发更为主动、更为强劲的精神力量。

 

也因此,过去一年,我们特别强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特别强调构建良性的制度和政策,特别强调各行各业、各级干部都要为民众办实事,由此而产生的强大共振,已经汇聚成这个时代的强音。

 

这些都是保障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和民生获得的关键所在。用制度管住人,用制度激发人,在增强全社会制度意识的前提下,使尊崇制度,执行制度成为习惯。惟其如此,整个社会才会良性运转。

 

生连着民心,关乎“国之大者”。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和保障民生,发展的源泉也来自民众。(执笔:政邦智库)

— THE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