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速览】《中国哲学史》2019年第3期文章摘要

哲学中国 2022-04-16

清华简《心是谓中》的心论与命论

曹 峰


内容摘要:心论与命论是《心是谓中》的两大主题,但以心论为主,命论是心论统摄下的命论。作者强调身心关系、君民关系中“心”对“四相”、“君”对“民”予以统帅、主宰的重要性,可能暗含有五行意识。《心是谓中》既突出心君同构又强调认知功能的心论可能对《荀子》、马王堆帛书《五行》产生了影响,但《心是谓中》的心论并不具备伦理指向,又有强烈的现实政治关怀,因此可能也影响了后世突出君权的黄老道家与法家。《心是谓中》提出每个人都不能把命运完全交给鬼神与天,人也可以操纵自己的死生,这种改变命运的思想倾向与《命训》较为相近,并影响到《荀子》。此文的撰作时代有可能在战国前期到战国中期之间。作为一种没有特定学派倾向的政治思想,《心是谓中》对于促进战国中晚期君权的隆升、对于促进个人身心的解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 键 词:心是谓中 心论 身心关系 命论 天命 身命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清华简《心是谓中》首章心论的内涵与性质

陈民镇


内容摘要:清华简《心是谓中》提供了先秦心论与命论的新材料,其中首章对心之地位、功能的阐论与传世文献多有牵连。该篇所讨论的心并非伦理心性,与思孟学派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五行·经》崇尚圣智以及心具有主导性的观念可能为《心是谓中》提供了直接启发。该篇的心论与《管子》诸书也有相似之处,然不甚合黄老的思想倾向。从心论和命论两方面看,该篇与《荀子》的思想可为同调,当为后来的《荀子》提供了思想资源。《心是谓中》总体而言更接近儒家的旨趣,具体来说处于《五行·经》与《荀子》之间,且与稷下之学多有交集,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战国中晚期思想交融过程中的复杂面向。


关 键 词:清华简 《心是谓中》 心论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清华简《邦家之政》所反映的儒墨交融

李均明


内容摘要:战国中期,儒墨实力相当,抗争激烈。人们往往注重两家间的差异,而忽视其间的交融。早期墨者原本就脱胎于儒家,交融是情理中事,清华简《邦家之政》表现得更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为节俭观,包括宫室、衣用、饮食、礼仪、丧葬之简朴,尤其节葬观已脱离儒家正统;二为选贤观,包括不拘一格降人才、规避谗佞小人等,但没能摆脱宗法制度的束缚,仍然强调家族弟兄的核心作用;三为民本思想,强调国君与民众之间关系的和谐,主张平均分配。因此,它所代表的当为根植于民众、主张简朴生活与公平分配、与墨家有更多交融的理想主义者,乃儒、墨交融之产物。


关 键 词:清华简 《邦家之政》 儒家 墨家 交融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数字卦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丁四新


内容摘要:“数字卦”一名出现在1980年代后期,1999年开始学界展开了对这一概念及其相关概念的反思。本文认为,“筮卦”专指实占之卦;凡以《三易》为本原,不论何种形式的卦都可称为“易卦”;“爻画”从爻形言,“卦画”从卦形言,凡易卦均有其卦画。“数字卦”一名突出“数字”之义,凡易卦均由三个或六个数字爻画组成,故皆可称为数字卦。“数字卦”等于“数字爻卦”或“数字爻画卦”的概念,作为一个整体易卦其实不是数字。“数字卦”概念具有当代学术史的意义,但随着所谓“奇字”之谜的破解、易卦来源于筮数的证实及《周易》卦爻画之来源问题的解决,以“数字卦”为名义的所谓研究应当走向终结。


关 键 词:数字卦 易卦 卦画 筮卦 早期易学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论语》“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诠释意向与视域

刘光洁


内容摘要:《论语·学而》篇“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一句,历来歧解众多,但主要表现为“亲亲”与“亲贤”两种不同的诠释意向,基本都以孔孟仁学为其根本指向,是对孔孟仁学实践的具体阐发。随时代发展其诠释视域经历了“人之德行”“人之才能”“人之为学”“人之修行”与“人之交际”“人之择姻”等由内到外的转化。“德才学修”视域下的“亲亲”与“亲贤”,主要向内指向仁学的克己修身层面,而“交际择姻”视域下的“亲亲”与“亲贤”,主要向外指向仁学的爱人亲民层面。“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其内涵在时代环境、学术取向和语言事实三者之间的互动制约中逐渐走向了丰富。


关 键 词:有子 因不失其亲 亲亲 亲贤 仁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国际学院



《管子》的“中正”之道

黄一洲


内容摘要:“中”的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非常重要。“中”肇源于西周,内在于德礼传统,经由儒家继承发展,阐扬出了“中庸”的理论。《管子》的“中正”之道,显示出了思想史上另外一条线索。《管子》的“中正”是随着“法”的观念与精神的滋长发展而来的,并在黄老学的阐释下赋予了更丰富的意涵。在道法脉络下的“中正”之道,与德礼传统的“中庸”相映成趣,既反映了齐鲁文化之间的差异,也体现出儒、道(含黄老)两家思想的分野。


关 键 词:中 中正 道法 心术 管子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建构长生之理:从老子到葛洪

马思劢(Thomas Michael)


内容摘要:从养生之法到炼丹之术,葛洪的道教炼养实践与他的道教教义理论形成一套完整的实践、理论体系。本文分析了其理论的形成过程:借助《道德经》中的“有/无”话语结构,葛洪进一步阐发其对“玄”的理解,最终落实到对“形”与“神”的讨论,从而实现将“长生不死”这一理念合理化的目的。


关 键 词:葛洪 “有/无”话语 “玄” 形/神”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本文译者郭鼎玮,柏林自由大学汉学系博士生。



辟佛、反本与开新:二程“生之谓性”新解

 张连伟  李 晗


内容摘要:“生之谓性”是先秦告子提出的命题,二程进行了新的阐发,将儒家的心性论哲学提高到新的高度。二程引入“气”的概念,以“生之谓性”诠释“性即气”,以“天命之谓性”诠释“性即理”,折衷告子与孟子之间的歧异,打通生命实存与德性超越之间的隔阂,用以对抗佛教空无寂静之性,解除佛教对儒家心性哲学的威胁。二程又通过生、性、气、理的沟通,不仅使“生”上升为本体概念,也使“理”不再是一个悬置的抽象本体,而是内蕴于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宇宙大化之中,进而打通了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隔阂,以“生意”作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显现,并落实到人的生存境域,成为其工夫修养的本体论基础。


关 键 词:二程 生之谓性 生态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张栻的察养工夫及其意义

吴亚楠


内容摘要:张栻的工夫论曾经有过前后期的变化,由此对于胡宏的工夫体系做出了调整,这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但是如何理解这种调整的意义,现有研究则颇见分歧。本文认为,张栻后期的工夫主要包含两种不同的意涵,即察识端倪而涵养本心,以及涵养习心以显发和体认本心;两者之间相互交织。而他与胡宏的不同则可以归纳为两点:一者,通过涵养为端倪之发和察识端倪奠定基础;二者,在胡宏之外,补充静中用功和涵养习心的必要性。张栻并无背弃师说,从工夫分类上来看二人同归“逆觉体证”中的“渐教”工夫,但张栻较胡宏之说则更加完备、无偏。这是张栻调整师说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是他对于湖湘学的重要推进。


关 键 词:察识 涵养 顿渐 逆觉体证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



论朱子思想中人“心”之定位

张锦枝


内容摘要:朱子明确规定为形而上/下的概念只有太极、理、道、道义、性/气、阴阳、器,简言之,就是理与气。这些概念都可以在纯粹形而上/下的层面上探讨,本文称之为元概念。其他概念都是人生而静以下的概念,可以通过元概念作为基本元素构成或在元概念基础上推衍,本文称之为二级概念。朱子思想系统中二级概念不能以纯粹形而上/下加以界定或在纯粹形而上/下层面上加以探讨。对二级概念的讨论必须遵循“即理即气”的讨论原则。朱子思想中的人“心”概念即属于二级概念的范畴,不能纯粹归于理或者归于气。


关 键 词:朱子 人“心” 形而上 形而下 即理即气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四书章句集注》征引姓氏考

申淑华


内容摘要:《四书章句集注》征引诸家之言,对于诸家所指,通过上述原文的考证,可知程子、张子、范氏、吕氏、谢氏、游氏、杨氏、侯氏、尹氏、周氏分别指程颢或程颐、张载、范祖禹、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侯仲良、尹焞、周孚先;赵氏、郑氏、马氏、董子、陆氏、许氏分别指赵岐、郑玄、马融、董仲舒、陆德明、许慎;何氏、邢氏、丁氏、韩子、周子、邵子分别指何晏、邢昺、丁公著、韩愈、周敦颐、邵雍。通过对其他资料的考证,可知曾氏、黄氏、晁氏、李氏、林氏、洪氏为曾几、黄祖舜、晁说之、李郁、林之奇、洪兴祖;徐氏、张氏、邹氏、陈氏、丰氏为徐度、张琥、邹浩、陈旸、丰稷;师指李侗,王氏指王安石或王雱;此外,孔氏、吴氏、胡氏在《论语集注》中分别指孔安国、吴棫、胡寅,在《孟子集注》中分别指孔武仲、吴安诗、胡安国和胡宏。


关 键 词: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 征引 姓氏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明代朱子学的羽翼、修正与转向

——以吕柟《四书因问》为中心

李敬峰


内容摘要:朱子学在明代中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一统天下的地位面临耸动的危险。以朱子学为依归、与阳明“中分其盛”、与湛若水共主讲席的吕柟,藉由《四书》的诠释,以重构理气关系、归宗古典仁学、慎独统领工夫、力辟知行合一为学术进路,从理气关系到心性仁学,再到涵养工夫,既羽翼和修正朱子学,更推动朱子学在明代中期转向浑沦、笼统,开辟出回到张载、辩难阳明以补救朱子学的新路径,为明末由阳明心学返归朱子学学术思潮的到来埋下伏笔,亦在一定程度上有发明阳明心学之功,成为探究明代中期朱子学与阳明学竞合、消长的一个具体而鲜活的个案。


关 键 词:吕柟 《四书因问》 朱子学 阳明心学 转向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



王阳明“良能”概念的理论意义

陈清春


内容摘要:王阳明晚年的良知学在“知行”问题上区分开了“良知”和“良能”两个概念,并通过“知行本体”的内涵变化赋予“良能”概念以“好恶”的新含义,这一含义在其心学思想的理论建构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本体论上,“良能”的“好恶”含义:一是阐明良知的爱敬感受与是非善恶的道德认识之间意识关系的桥梁,二是蕴含着并昭示出天理的全体内涵,三是解决“无善无恶”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工夫论上,“良能”的“好恶”含义不仅是道德认识的先天根据而且也是道德行动的先天根据,因而成为道德实践的价值方向和内在动力的共同基础。可见“良能”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哲学阐释力甚至不亚于“良知”概念。


关 键 词:良能 好恶 知行本体 知行合一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



刘蕺山对王阳明“无善无恶”思想的发展

武文超


内容摘要:心学发展到明代晚期已产生诸多流弊,致良知的实践工夫不能落实到实处。刘蕺山批评王阳明“四句教”与王畿“四无说”,并提出自己的“四句教”,强调心体只是个“有善而无恶”。然而在其晚年重要著作《人谱》中却明确地提出并详细地阐发了心体“无善无恶”的思想,作为其心性理论的基础,此与阳明“四句教”之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之提法无异。故本文从“无善无恶”之本体、工夫与境界的层面来解析蕺山对于阳明“无善无恶”思想的发展。蕺山学说在思想史上做出了承先启后的重大贡献,对明清实学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


关 键 词:刘蕺山 王阳明 心体 无善无恶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宋元学案》的编撰与濂溪学的新诠

——从刘宗周到黄宗羲、黄百家父子

张天杰


内容摘要:刘宗周《五子连珠》《圣学宗要》的案语,后被黄宗羲、黄百家父子收录于《宋元学案》并作了补充论证。《濂溪学案》不收朱子的两种“解”并对朱子多有批评,提出《通书》以“诚”翻新《中庸》道理、强调《通书》之颜子学为周、程授受张本,刘、黄等人对濂溪学的重新诠释与定位,走出了朱子学的影响并带有和会朱陆的色彩。


关 键 词:《宋元学案》 濂溪学 周敦颐 刘宗周 黄宗羲 黄百家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学院



越南儒者对《孝经》的诠释

——以《孝经立本》为中心

张 捷


内容摘要:《孝经》在向东亚传播的过程中对同处于汉字文化圈的越南亦产生了巨大影响。《孝经立本》即为阮朝皇子阮绵寯所作的关于《孝经》较为深入的诠释著作。阮绵寯认为,孝在种族存续等自然属性方面具有独特意义。另一方面,在社会属性中,孝心来源于对父尊子卑身份等差的意识与认同。移孝作忠能够实现的前提是身份等级同构。阮绵寯作为阮朝皇子,认为个人修身与政治实践不可分开对立。孝通过身处高位的君子言行从最高阶层经由上下尊卑的纵向关系逐层推及至庶民阶层。


关 键 词:《孝经立本》 自然属性 父尊子卑 纵向社会关系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现代新心学的开端

——以梁漱溟、熊十力、贺麟为中心

陈 鹏  黄义华


内容摘要:现代新心学的开端主要是以哲学的范式,以分析论证、思议言说的学术形态,吸收东西方哲学资源,致力于儒家心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以回应西方式理智化、物化的文化生命。梁漱溟、熊十力和贺麟均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角度来完成这一使命。最具代表性和完整性的贡献当数熊十力哲学,它完成了心本体哲学的现代重建,同时蕴涵着对西方哲学文化进行根源性回应的思想意图,即通过重建一个圆满的本体论来论证中国文化生命在本原上是自足的,从而为现代新心学下一阶段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关 键 词:现代新心学 梁漱溟 熊十力 贺麟 心体的重建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



《中国哲学史》1980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高端杂志。研究范围包括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哲学流派、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与哲学史家以及中国哲学典籍与文献的考辨、域外中国哲学史研究成果的追踪介绍和分析评论等。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本刊投稿邮箱:zhgzhxshyj@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哲学中国”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