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刊编辑部 | 《西域研究》2021年第2期目录、内容提要

本刊编辑部 西域研究 2021-04-15



2021年第2期目录、内容提要


专题论文

1  欧克拉提德斯王朝和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灭亡   

余太山

11 悬泉汉简使节往来中的西域女性   

袁延胜

25 关于麹氏高昌“义和政变”学术史的新发现——读唐长孺先生整理吐鲁番文书笔记零拾 

  刘 莹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34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整顿新疆税收的历史考察

于宁 康丹丹

45 试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的狱中斗争

  买玉华 孙晋斐



敦煌与于阗研究 特邀栏目主持  荣新江


54 从那竭到于阗的早期大乘佛教护法鬼神图像资料——哈达与和田出土的两件龙王塑像札记 

张惠明

73 敦煌壁画中两种于阗历史传说故事画新考 

张小刚

80 敦煌莫高窟第4窟于阗供养人像研究 

陈菊霞 李珊娜

87 Pe’mīnai thau:古代于阗的毛织布 

朱丽双

   


考古与文物

99 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韩朋赋》释析

   胡兴军

105 新疆轮台卓尔库特古城考古收获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113 新疆轮台县奎玉克协海尔古城遗址考古发掘的新收获与初步认识  

张相鹏 党志豪 李春长 徐佑成

    


历史地理

119 新发现地图所见两惠远城述论 

牛贯杰

134 史源学方法的价值——以清代伊犁惠远城建城时间为例

施新荣 魏晓金


学术争鸣 

140 《遐域琐谈》为《西域闻见录》最初版本新证 

李鹏翔


   

文化文学艺术 

145 希印双语币的起源、演变与多族群文化互动 

李 潇

155 隋唐时期入华粟特男子世俗服饰与中华文化认同——以隋唐时期入华粟特人墓葬资料为中心 

曾丽荣

    


图书评介 

166 积多年研究之艰辛 结卫拉特研究之硕果——马大正《卫拉特蒙古历史论考》读后 

陈 跃



欧克拉提德斯王朝和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灭亡

余太山

内容提要

本文叙述欧克拉提德斯王朝的始末和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覆亡。


悬泉汉简使节往来中的西域女性

袁延胜

内容提要

悬泉汉简记载的使节往来中,有不少西域上层女性的身影,她们在中原汉朝与西域各地友好关系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汉简的内容看,西域各地国王的妻子都有单独向汉朝派遣使者的权力。西域向汉朝派遣使者的王夫人,不少是汉朝派去和亲的公主或宫女,她们是维系西域各地与汉朝友好关系的重要纽带。汉简中西域各地上层女性派遣使者时间多在宣帝及其之后,这与该时期西域都护的设立、汉朝强大安定的形势密不可分。


关于麹氏高昌“义和政变”学术史的新发现——读唐长孺先生整理吐鲁番文书笔记零拾 

刘  莹

内容提要

1981年,吴震先生发表《麹氏高昌国史索隐——从张雄夫妇墓志谈起》一文,首次披露了麹氏高昌国晚期发生“义和政变”事件,引发学界对诸多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麹氏高昌国史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17年,在唐长孺先生家中发现了三册整理吐鲁番文书笔记。此三册笔记的写作时间,据研究在1975年底至1978年上半年,其中亦有与“义和政变”相关的重要内容。这一发现,不仅给“义和政变”研究增加了新的学术史资料,也对当年唐长孺先生领导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整理组的工作模式与成员之间学术关系的和睦增加了了解。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整顿新疆税收的历史考察

于宁 康丹丹

内容提要

税收是维系政府财政运转的基石。民国建立后,历届新疆地方政府曾多次整顿税收,以期实现财政的收支平衡,却效果有限。全面抗战爆发后,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在盛世才的邀请下,中共党人协助新疆整顿税收,通过提升税政能力,加强税收征稽管理,提高民众纳税意识,实现税收负担合理化等举措,不仅扭转了新疆财政状况持续恶化的局面,更确保了抗战大后方社会经济的稳定。整顿税收是中共党人贯彻统一战线方针在财税工作上的反映,亦折射出新疆复杂的斗争形势对基层治理工作的影响与制约。


试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的狱中斗争

买玉华  孙晋斐

内容提要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中国共产党与实行亲苏政策的新疆主政者盛世才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批中共党人应邀赴新工作。在新疆工作的中共党人遵守“三不”原则:不公开党员身份、不发展党的组织、不宣传共产主义。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剧变,1940年代初盛世才转而投靠国民政府,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裂。盛世才将在新的中共党人投入监狱,“三不”原则已不适用。在狱中,中共党人相继建立党小组、党支部等党的组织。在狱中党组织的领导下,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准备的斗争,在新狱中中共党人取得最终胜利,集体返回延安。


从那竭到于阗的早期大乘佛教护法鬼神图像资料——哈达与和田出土的两件龙王塑像札记

张惠明

内容提要

龙王作为早期大乘佛教护法神系中的一个重要图像,在公元2~4世纪间曾在受犍陀罗文化与艺术影响的区域内广为流传。那竭与于阗作为早期犍陀罗语大乘佛典在帕米尔高原以西和以东地区最重要的传播之地,两地所发现的佛教文本与图像资料均表明了龙王图像在进入佛教护法神系之初期所受到的多种宗教、文化影响。同时,图像本身也带有复合性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艺术风格等元素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哈达佛寺舒图尔丘塔院遗址与和田地区出土的两件龙王塑像考古与史籍文献资料及相关研究的梳理和考释,关注早期大乘佛教护法图像在西域地区流传和发展的历史源流与脉络。


敦煌壁画中两种于阗历史传说故事画新考

张小刚

内容提要

于阗是佛教东传的重要中转站,曾是古代大乘佛教的中心。为了更好地发展佛教,抬高本地佛教在世界佛教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佛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于阗佛教徒们编造了大量与当地有关的神异传说和感通故事。公元9~10世纪时敦煌与于阗关系密切,敦煌壁画中出现了不少有关于阗的造像题材。莫高窟北宋初第454窟甬道顶佛教感通画下部一组画面表现的可能是于阗国王先祖地乳出生由来的传说故事。莫高窟第126窟甬道顶五代佛教感通画中榜题为“于阗国太子出家时”的画面表现的可能是于阗国王尉迟毗梨耶王遗失后寻得的孩子在牛头山伽蓝出家,成为于阗最早得获阿罗汉果的论道沙门的传说故事。


敦煌莫高窟第4窟于阗供养人像研究

陈菊霞  李珊娜

内容提要

莫高窟第4窟东壁门南有四人一组的于阗供养人像,核心人物是第一身的于阗国王,对其身份,学界有李圣天、李圣天之弟和李圣天之子(尉迟输罗)三种不同看法,我们认为这位于阗国王为李圣天,身后的三身女供养人分别是曹皇后和两个女儿。从第4窟的供养人布局来看,该窟是由节度使曹氏和于阗王室家族合作营建完成的。


Pe’mīnai thau:古代于阗的毛织布

朱丽双

内容提要

Pe’mīnai thau这个词常见于和田出土8~9世纪的于阗语世俗文书。据于阗语专家对文书的最新解读,可判断此词当如早年贝利所解释的那样,意为毛织布。近年学者提出的絺䌷之说或棉布之说仍需商榷。8世纪中叶后于阗毛织布的价格曾一度飞涨,但9世纪初进入吐蕃统治后,其价格复又回落。


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韩朋赋》释析

胡兴军 

内容提要

在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清理发掘中,出土了一批唐代纸文书,《韩朋赋》即为其中之一。它的发现对研究《韩朋赋》故事的演变流传、唐代军镇制度和士兵边塞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新疆轮台卓尔库特古城考古收获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

西域都护的设立是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重要标识。本文介绍近年在新疆轮台县卓尔库特古城开展西域都护府考古相关工作的基本收获。通过考古钻探、发掘,对卓尔库特古城的形制布局有了全新认识。已知其为形制罕见的三重城结构,时代为战国至魏晋,主体年代为两汉。高台城址内建筑体量大、规制高。可以确认卓尔库特古城为汉晋时期塔里木盆地北沿一处最高等级城址,对寻找西域都护府治所遗址有重要推进。


新疆轮台县奎玉克协海尔古城遗址考古发掘的新收获与初步认识

张相鹏 党志豪 李春长 徐佑成

内容提要

奎玉克协海尔古城遗址位于新疆轮台县东南约20公里的荒漠中,地表可见平面呈不规则的圆角长方形墙垣,城中有一高台。以往有学者推测此遗址可能为西域都护府所在地。经过三年的主动性考古发掘,明确了该遗址城墙、高台构筑方式与基本结构。该城址始建于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后废弃,是这一时期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一处重要城址,是目前新疆地区经科学考古发掘的年代最早的城址,为研究塔里木盆地北缘城邦文明提供了重要资料,对研究新疆史前文明化进程有重要意义。


新发现地图所见两惠远城述论

牛贯杰 

内容提要

本文利用中文、满文和俄文相关档案资料,尽力复原乾隆、光绪两朝惠远城的城市面貌,希望通过对惠远城历史脉络的勾勒,展现出清朝中央政府对惠远乃至新疆地区有力管辖的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


史源学方法的价值——以清代伊犁惠远城建城时间为例

新荣 魏晓金

内容提要

传世文献在编纂过程中,原有的信息会不同程度地流失。我们运用史源学方法,对比《清实录·高宗实录》与《平定准噶尔方略》中有关乾隆年间开建伊犁惠远城的记载,发现前者对伊犁将军明瑞奏折的删改比后者多,甚至将明瑞于乾隆二十八年二月丙辰日上的奏折,用“寻奏”二字缀合,置于是年正月辛酉日上的奏折之后。此外,本文还从史源学的角度,分析了其他各种相关文献对惠远城建造时间记载不同的原因。


《遐域琐谈》为《西域闻见录》最初版本新证

李鹏翔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遐域琐谈》并不为人所熟知,此书更耳熟能详的名称是《西域闻见录》。关于《西域闻见录》的作者,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其“姓氏”进行探讨。至于《西域闻见录》的版本,本文认为,刻本《西域闻见录》并非初版,刊刻年代亦非《序》中所载之乾隆四十二年(1777),包括《西域闻见录》《西域琐谈》《异域琐谈》等其他版本皆为《遐域琐谈》修改之后的异名本。因此,《西域闻见录》最初的版本应是《遐域琐谈》。


希印双语币的起源、演变与多族群文化互动

李潇   

内容提要

希印双语币是印度—希腊人国王及其后继政权的统治者在印度西北部发行的兼有希腊文和印度当地文字的钱币。这类钱币由早期印度—希腊人国王阿伽托克莱斯和潘塔莱昂初创,使用希腊文和婆罗米文双语铭文,采用方形,使用印度神祇图案。阿波罗多托斯一世在位时将其改为使用希腊文和佉卢文双语铭文,且创立印度—希腊重量标准,币图兼采希腊、印度元素。后为欧克拉提德、米南德及其他印度—希腊人国王继承并发展,又影响了此后进入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斯基泰人、 印度—帕提亚人的钱币。希印双语币的起源和演变不仅是印度—希腊人的统治政策和族群认同的反映,也是希腊、印度、斯基泰以及帕提亚等多族群文化互动的缩影。


隋唐时期入华粟特男子世俗服饰与中华文化认同——以隋唐时期入华粟特人墓葬资料为中心

曾丽荣

内容提要

本文对隋唐时期入华粟特人墓葬中男子形象进行了辨析,其所穿世俗服饰或为粟特传统胡服,或为隋唐本土服饰。隋唐时期是中华民族大一统、中华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入华粟特人在与本土民族交融的过程中,加速了其中华文化认同的进程,这在入华粟特男子世俗服饰上有突出的体现:粟特胡服体系转向本土服饰体系;服饰逐渐呈现出身份等级的区别,以遵循儒家服饰礼制,而服饰所显示的官员身份的获取及转变,则是加入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价值观的文化界的需要与适时调适;服饰纹饰上祆教影响弱化,逐渐接受并喜爱佛教艺术。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西域研究

邮箱:xyyjbjb@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