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师读书“纠结症”:书籍千万种,我该读哪本?这个回答太精辟了

校长会 2021-06-1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明师慧+ Author 闫德明




(全文共3029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01在“有用”与“无用”之间

有些书是经验总结,读者结合自己的实际运用对提高业绩效果显著,是“有用”之书;有些书是思想经典,对解决具体问题就难以立竿见影直接有用,是“无用”之书。读书不能偏颇,要在有用与无用之间。
“有用”之书真有用。中小学老师每天的具体工作就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班级管理、家校沟通,可能还有学校安排的应对上级检查、同行交流等其他事务。眼睛一睁,忙到熄灯。跨过不了眼前的苟且,也到达不了诗意的远方。
因此,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提高教学成绩?这是他们怎么也绕不开的问题。他们战斗在一线,耳边是隆隆的炮火声。同行的实践经验,前辈的制胜方略,这一类的书是他们最解渴的甘露。高校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不宜基于自己的假想,要求所有中小学老师必读那些晦涩难懂的教育专著。

“无用”之书有大用。如果你只读“心灵鸡汤”和“高分秘籍”之类的书,那样你的最高境界,就是活成了一个算法。给你一个任务,你知道怎么完成。心中有目标,你知道怎么实现。你知道各种激励自我和自控的手段,你活得非常有效率。但是你是一个工具。因为你只会“执行”。越教越无知,到最后就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考点了。
要读一些“无用”之书,孔孟之道,西方哲学,历史变迁,宇宙星辰,——无用即大用。没有人告诉你怎么办的时候,你知道该怎么办。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名言就是:“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想法,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要结合起来读。“有用”和“无用”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定义。刚入职的新老师,缺乏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的经验,急需“有用”之书。入职多年的老教师,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的经验丰富,要多读“无用”之书。“有用”与“无用”,搭配要合理。

02在“舒适”与“恐慌”之间

美国人诺埃尔·蒂奇(Noel Tichy)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层次划分为舒适区(comfort zone)、学习区(stretch/learning zone)和恐慌区(panic zone)。
在舒适区我们得心应手。每天处于熟悉的环境中,做在行的事情和熟悉的人交际,甚至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感觉很舒适。但学到的东西很少,一旦跳出这个领域,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及变化,你可能会觉得无所适从。
在学习区我们面临挑战。我们很少接触甚至未曾涉足的领域,充满新颖的事物,在这里可以充分的锻炼自我,挑战自我。比如,生活中,换一条上班的路线;学习中,接触另一个专业的书籍;工作中,切换到另外一个岗位。
在恐慌区我们惶恐不安。在这个区域中会感到忧虑,恐惧,不堪重负。比如在公共场合演讲,或者从事一些危险的极限运动。
一本书或一种学习内容,太容易没有挑战就没有收获。太难挑战太大就无法完成任务。有关研究表明,这个配比最优数值解是15.87%:有大约85%是它熟悉的,有15%是它感到意外的。
15.87%不但是学习中的最佳训练出错率,也是心流率。电子游戏中,如果一点都不会犯错轻松过关,那游戏就太简单了,玩家会感到无聊。如果频频犯错,那设置太难了也玩不下去。15%左右的犯错率,是最好玩的游戏。
学数学,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最好这一讲中85%的操作是你本来就会的,15%是新技巧。读书,最理想的情况是书中85%的内容让你有亲切感,另外15%是改造你的世界观。
有些书虽然非常经典,但晦涩难懂,不适合中小学老师阅读。每个老师的学科专业不同,阅读基础不同,兴趣爱好不一样。具体到一本书,是否适合这个老师阅读也不一定。
例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得到很多名师的推荐,广泛受到中小学老师的欢迎。但一位资深语文特级教师说:我的思维偏重理性,喜欢历史和哲学等,喜欢有一定深度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没嚼劲”,我读不下去。
又如,很多教育理论工作者极力推荐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但不少中小学老师说,读起来“找不到感觉”。因此,有一定挑战难度的书才是比较适合阅读的书。

03在“刺猬”与“狐狸”之间

刺猬知道一件大事,狐狸知道许多小事。知道一件大事的刺猬,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以不变应万变。知道许多件小事的狐狸,不执着于宏大叙事,也不急切于找到根本答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走一步看一步,根据反馈决定下一步,以万变应万变。
刺猬型的人才通常称之为专才,狐狸型的人才通常称之为通才。两者结合起来就是“T”型知识结构的人才,既有精深的专业,也有广阔的视野。优秀的教师应该就是“T”型知识结构的人才。
教师读书不能只读教育方面的书。如果只读教育方面的书,那就难以全面理解教育。李镇西寄语年轻老师:“要站在宇宙的高度看人生,站在人生的高度看教育。只有这样,教师的精神才会更加饱满,视野才会更加宽广,课堂才会更有活力。”
我觉得,一名志存高远的老师,除了那些应对教育教学的操作性知识,最应该接触的就是天文和历史。这两门学科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扩展一个人的坐标系。天文帮你扩展人生的空间坐标系,历史帮你扩展人生的时间坐标系。一个人建立了这样的时空感之后,至少心胸会大一点。他知道,他现在面对的所有困扰、烦恼、成就、欢喜,在历史上是无数人都遇到过的,在宇宙中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但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建立了这样的时空感后,他思考问题的框架才足够大。

如何找到好书呢?我们的方法是:通过人找书、通过书找书、通过文找书和通过网找书。
一是通过人找书。读书实际上就是读人。我们总有些佩服的人,他们写了什么书读了什么书呢?我们跟着他们读书的思路去找自己适合读的书。如,比尔•盖茨经常通过社交媒体推荐书,万维钢在“精英日课”中经常解读刚刚出版的新书,“顾衡好书榜”每周都有推荐的书单,何帆的读书俱乐部精心推荐和解读了52本好书。近几年我买的读的很多书就来源于此。
二是通过书找书。一本好书凝聚了作者大量的心血,甚至是毕生的心血。书中必然有作者本人读书的痕迹,看看作者读了哪些书。作者反复引用那些思想经典,也值得我们品读。如果你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就会看到作者书中提到很多影响深远的经济学著作和论文。以书找书,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三是通过文找书。文,这里指的是论文。我们总会订阅一些自己喜欢专业期刊,或者通过网络查阅专业论文,这些权威性强,影响因子高的论文,尤其是一些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其参考文献中会找到好书。例如,我的博士论文《学校品牌个性的组织识别系统研究》(2006,华南师范大学)列举了196条参考文献,其中有很多关于品牌和学校品牌的著作和论文。

四是通过网找书。各大网上书店,各种知识服务APP,如得到、知乎、豆瓣、樊登读书、喜马拉雅等,都有推荐书目,什么“镇馆之宝”,什么“销售排行榜”,什么“主编力荐”,都值得借鉴参考。2018年,英国广播公司(BBC)邀请全球35个国家共108名文化人士,参与其发起的“影响思维和历史的100部虚构故事”的推荐,要求每人最多提名 5 部作品,这些作品最终将根据提名总量排名。只要你留意,就不会错过好书的。


让阅读助你链接全世界的最强大脑,那是一种很高级的精神享受!



  校长会投稿邮箱:
  xiaozhanghuicbb@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学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提醒:本公号仅接受基础教育学校原创投稿

拒绝一稿多用,谢谢!


责编 | 江光满客衣
排版 | 赵矗
来源 | 明师慧+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推荐阅读

● 校长如何帮助新教师少走弯路?这份名师成长经验攻略请查收!

 教育部等八部门发文: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

● “夹板气”的日子受够了,学校中层管理者生存指南请查收!

● 课堂革命的“嬗变期”已至,有胆魄的校长敢于主动出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