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培红 | 魂系兰大梦犹痴,余热故里桑梓情

冯培红 大西北春秋 2023-06-13

【按】2022年1月24日,著名学者、兰州大学敦煌学学科创始人、原敦煌学研究所所长、历史系教授、博导齐陈骏先生不幸辞世。齐先生红烛燃尽,惠泽学人,在西北历史学研究及教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在纪念齐陈骏先生忌辰一周年的日子里,浙江大学冯培红教授撰写系列文章,深情回顾恩师早年兰大治学及回归故里发挥余热、扶掖后辈学子的感人事迹。全文约3644字,阅读约需7分钟时间。


齐陈骏老师是2000年退休的,那年他虚龄65岁,当然退休是按足岁算的,那就是64岁。老师的独子大受哥在绍兴文理学院工作,所以老师退休后想回故乡浙江。但是,老师招的第一届博士生杨富学师兄入校才一年,尚未毕业,所以尽管老师已经退休了,却也不便遽尔南归,另外老师还承担着《西北通史》第二卷的写作任务。于是到2002年,富学师兄博士毕业了,老师自己的书稿也写完了,他才心无牵挂地携师母离开兰州,南下回归阔别45年之久的故乡。
大受哥原为兰大材料系副教授,1998年在职博士毕业后,恰逢绍兴文理学院的陈院长到兰州招聘教师,大受哥应聘前往,这一决定也得到了老师的支持。大受哥到绍兴以后,创办了应用化学研究所,并与当地的许多民营企业取得了联系,共同攻关研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于成绩突出,他在本世纪初晋升为教授,并被中科院兰州化物所聘为博士生导师,成为绍兴文理学院除院长外的仅有的二级教授。由于大受哥在绍兴工作,又是家中独子,所以老师退休后带完博士生、写完书稿,于2002年暑假离兰赴浙,叶落归根。
从此,老师和师母做起了候鸟,平时在浙江,寒暑假回兰州,因为兰州夏天凉爽,冬有暖气,老师和师母长期在西北生活,刚回南方时对冬夏的冷热不太适应。也正因此,我在假期得以常与老师和师母相见,似乎没有觉得他们离开身边一样。

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的唐院长与大受哥相熟,他看老师身体健朗,闲居无事,觉得应该在故乡发挥余热,遂建议老师给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上点课,帮助指导青年教师从事科研写作。一来可以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二来也使老师有事可做,不致孤独寂寞。
老师从来都是个热心人,很高兴地接受了唐院长的邀请,受聘为绍兴文理学院越经济文化研究所的人员。于是在2003年,老师从绍兴搬到了上虞,住在学校提供的半山路公寓。据说,当时绍兴文理学院全校就两个博导,就是老师父子二人。
据老师说,他在上虞分院先是给文史两科的青年教师开设讲座,谈如何选择科研题目,如何查阅文献资料,如何从事学术研究;后来给高年级学生讲课,讲授的内容包括历史文献学、中国政治制度史、历史地理、古代宗教、少数民族史、方志学、历史与历史剧,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老师更多的心力是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从事科研。他给青年教师拟定了三个研究方向:

一是中国古代选举用人制度,希望能系统地将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的制度整理出一本小册子,使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学生能对官吏选拔制度有一个简明、完整、系统的知识。

二是地方史研究,研究古代绍兴一带经济发展的轨迹。老师觉得以往对会稽郡的研究还很粗略,没有很好地深入下去,所以想带青年教师好好研究一下。 

三是浙东佛教研究,老师是天台人,家在国清寺旁,对浙东佛教早有关注。记得老师七十岁时,马德先生撰文祝贺,就写的是《敦煌高僧昙猷与浙江佛教》。

从这三个研究方向来看,老师在上虞分院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是有系统规划的,并且也为此投入了许多心血,名副其实地为故乡发挥余热。


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对姚培锋先生的指导培养,最早是老师推荐姚先生写的一篇论文《绍兴人与敦煌学》,发表在《敦煌学辑刊》上。当时我正负责编辑杂志,此文刊于2003年1期,老师还让我好好看看,然后给他提出意见。
此后,老师在上述三个研究方向指导姚先生,并与他一起开展研究,这在老师的《枳人自传》中有如下记述:“在上虞的几年,我同分院的姚培锋老师一起,对上述三个问题都做了点工作,一起写了大约四、五篇论文(按,实际不止),分别发表在一些核心刊物上。姚老师对这一课题很有兴趣,还在继续进行钻研,盼望他能做出更多的成绩”。检索知网可以发现,在这一领域,姚老师独自或与老师合作发表了至少10篇论文:

1、姚培锋、齐陈骏《两汉选举用人制度述论》,《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2、姚培锋、齐陈骏《魏晋南北朝选举用人制度述论》,《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1期;
3、姚培锋、齐陈骏《隋唐时期选举用人制度述论》,《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1期;
4、姚培锋、齐陈骏《宋代选举用人制度述论》,《西北师大学报》2009年3期; 
5、姚培锋、齐陈骏、魏春初《三国时期会稽郡的人口与社会经济》,《浙江学刊》2005年5期;
6、姚培锋、齐陈骏《试论会稽郡在孙吴及两晋政权中的政治地位》,《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5期; 
7、姚培锋《会稽大族与两晋士族政治探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4期; 
8、姚培锋、齐陈骏《东晋南朝时期西来高僧与浙东佛教——读慧皎〈高僧传〉》,《敦煌研究》2009年2期; 
9、姚培锋《隋唐越州高僧及其佛学影响》,《敦煌学辑刊》2009年4期; 
10、聂葛明、姚培锋《论东晋南朝时期陈郡谢氏的佛教信仰及影响》,《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6期。


其中,1、2、3、4属于第一个方向,5、6、7属于第二个方向,8、9、10属于第三个方向,确实是在全面开展研究。姚先生的这10篇论文中,有7篇论文是与老师合作的,我发现老师的署名全都是第二作者。有2篇是姚先生独自署名的,我猜想原因是发表在老师主编的《敦煌学辑刊》,以及姚老师自己单位的《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大概比较容易发表,所以老师也就没有署名,但肯定有他的指导之功。最后一篇是姚先生与聂葛明合作发表,葛明为第一作者,他是我招的第一个的硕士,2007年毕业后跟杜斗城老师读博。

由于老师和葛明都住在兰大本部,而我住在一分部,所以老师平日若是有事,我让葛明就近前往帮助,这样他俩就熟识了。葛明博士读了六年,兰大规定必须发表三篇C刊论文才允许答辩,大概老师看到葛明的窘状,就指导他与姚先生一起合写了这篇论文。实际上,葛明研究的是北朝佛教,而此文写的是南朝陈郡谢氏的佛教信仰,一看就知道老师在其中花了很多心血,他是在帮我以前的学生。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老师人在绍兴,需要用《高僧传》《续高僧传》等书,是我从兰州给他邮寄过去的,原来他是要阅读写作这些浙东佛教研究论文,于此可见老师扶持帮助后学的良苦用心。

据我了解,老师从来没有操心过自己发文章,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知名刊物发过多篇论文,后来写了文章大多交给《敦煌学辑刊》,支持本刊的发展。但老师为了姚先生发表论文,积极地向各家杂志投稿,其实是想利用自己的学术影响力为青年学子提供发表的园地,而他自己要么不署名,要么署第二作者。从这些论文的发表可以看出,老师对青年学子的指导和培养的苦心,是付出了极大心力的。
关于选举用人制度,老师与姚先生合作连发四篇论文,分别发在甘肃社科院、兰大、西北民大、西北师大的刊物上,显然是老师投稿的结果。而且我还知道,选举用人制度原本是老师在兰大讲课的内容,所以具有系统性,1986年5月,老师在宁波师院还做了题为“中国古代选举、用人制度”的讲座,相关报道《历史学家齐陈骏教授在我院作专题讲座》,刊载于《宁波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
老师到上虞以后,指导培养姚先生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将自己以前的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但老师却只署了第二作者,不计名利,甘为人梯,完全是培养青年教师、奖掖后学的一片良苦用心。
另外,我在《同窗恩师聚上虞,谆谆教诲情义长》一文也提到老师对上虞分院的另一位青年教师裘斌的指导培养。关于“治世”与“盛世”问题,裘斌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6篇论文,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申请到一项省级课题。裘斌的这些研究成果中,有一篇论文是与老师合作的,老师同样是署名第二作者。

在老师尚未退休之前,我与同门跟老师读研究生,都没有受到老师如此全心付出的指导和培养,我与老师合作的三篇论文主体是我写的,但老师退休后到了浙江,却全力以赴地指导上虞分院的青年教师,我懂得这是老师对故乡的全心热爱,他想用余生为故乡培养人才,希望绍兴文理学院能够尽快地提升学术水准。
2018年,老师把他一辈子的藏书4579册无偿地捐献给了绍兴市图书馆,当年4月22日的《绍兴晚报》上发表王敏霞的文章《魂牵梦萦丝绸情  根深叶茂越地情——记历史学家齐陈骏教授》,介绍这一义举。


记得师母去世以后,老师曾撰一悼亡诗,其中有句“卖却衣衫买史书,只因夫婿是书痴”,可见老师也是爱书人。他曾经对我说起,“文革”期间想学其他老师,叫收破烂的将所有的书处理掉,但师母坚决不同意,说宁可卖别的东西,也不能卖书。
师母为了贴补家用,悄悄地将自己好一些的衣服拿到旧衣店里去卖掉,这就是诗中所写的“卖却衣衫”。老师后来无意间发现师母保存的卖衣收据,感动得无语凝噎,对子女说这是家里的“传家宝”。为了老师,师母甚至还将手饰都卖了,让老师从北京买回一套二十四史。


此外,我在老师家中看到过一些日本学者赠送给他的书,有些我还向他借来读过。老师从兰大本部15号楼搬到8号楼时,家中的书也是我带着学生帮助搬的。如今,这些书都捐给绍兴市图书馆了,让它们在故乡安放,让故乡的人阅读,也是最好的归宿。即使在老师不在了的日子,仍然发挥着余热。
回想起来,老师退休后在绍兴(含上虞区)也生活了近二十年,时间也不可谓不长。老师为人热情,凡师友来访,都热情相迎,畅聊古今,谈锋甚健,但他为人低调,素来不喜张扬。不过,有次上虞电视台给他拍了一个短片,向上虞人民介绍这位著名历史学家、敦煌学家的学术成就,也算是荣归故里了。


齐陈骏(1936年8月19日-2022年1月24日),浙江天台人。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后被分配到兰州大学历史系任教。1992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000年退休。齐陈骏教授是兰州大学敦煌学学科创始人、原敦煌学研究所所长、《敦煌学辑刊》主编、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唐史学会理事,甘肃敦煌学学会副会长。


    著者简介    

冯培红,1973年生,浙江长兴人。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凉州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敦煌学、魏晋隋唐史、西北史研究。著有《敦煌的归义军时代》《敦煌学与五凉史论稿》等,发表论文125篇。

    往期回顾    
冯培红 | 我的老师齐陈骏教授及其河西史研究
冯培红 | 同窗恩师聚上虞,谆谆教诲情义长
学者视点 | 敦煌是中国历史的一枚纺轮
区域历史 | 唐朝吐蕃贵族统辖凉州及河西的两大方略
美食西北 | 凉州老回民火锅的味道记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