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淡风轻:到底是“轻”还是“重”?这是个问题——电影《布拉格之恋》观后

阿斗的梦 阿斗下墙 2023-07-22
作者:云淡风轻

本来我想用这个电影的英文原名《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又想把副标题写成小说的读后感,想了又想,不够胆量。

对,这个电影根据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改编,小说的名字叫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上世纪80年代,“生活在别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媚俗”一度成为流行语,中国文学界、思想界言必称米兰·昆德拉。而这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艺青年们的必修课,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一直没有读它,作为一个头脑简单的理工女,我似乎本能地不想接受这些玄乎乎的东西。

真正想读这本书是在看完电影之后,我没有后悔,我知道假如我没有看这部电影,可能读不下去这本书,书里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哲理了,虽然说的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爱情故事,可是跳来跳去的特别复杂,有很多含义: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的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晦涩而浩大。

先讲电影中的故事吧,也是原著中用来串联种种深奥思想的纽带:

故事发生在一九六八年的捷克首都布拉格,那是苏联入侵捷克的时期,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婚姻失败但生命中从来不缺女人,他由此研究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手拿《安娜卡列宁娜》的餐厅女侍特蕾莎走进了他的生活,他的原则不再奏效,他娶了她。但是托马斯骨子里灵肉分离的想法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特蕾莎完全不能理解,她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魇中醒来,猜忌恐怖让她发狂。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两人逃去了瑞士,但是她很快发现丈夫与情妇还有来往,于是带着那条名字叫做卡列宁的小狗回到捷克,托马斯发现自己对特蕾莎才是真爱,回去找她,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

故事的另一位主角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是托马斯比较稳定的情妇,用托马斯的话说是最能理解他。萨宾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情人弗兰兹为了她而离婚,可是她却选择了逃离;但是这样的背叛最终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始终存在于虚无当中....

就是这样。电影用“心的力量”,来对照“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当人没有爱的时候,生命没有负担,人可以变得比空气还轻。然而当真爱显现,有了包容,有了付出,人反而得扛起了千斤重担。那是真实人生的开始,生命在这时有了重量、有了重心。电影的最后,托马斯轻松地驾着车,特丽莎依偎在他身旁,卡车开向洒满阳光却又朦胧美好的地方,迷途漫漫终有一归,那里是天堂。

轻和重是这部电影的关键词,有点像中国文化中的阳与阴。电影没有书那么复杂,也许只想诠释男人和女人的不同,男人崇尚自由而女人重视归属。最终还是要找寻一种没有谎言和欺骗的心灵的平静。影片中我特别难忘的还有那只名字叫做卡列宁的小狗,卡列宁临终的时候,特蕾莎非常认真地告诉托马斯她对卡列宁的爱,她说那和对他的爱是不同的。托马斯没有生气,他懂得特蕾莎的真诚和信任,这信任曾被他视为一种负担,不胜重负,现在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这时他们相依为命,相互取暖,除此以外都无足轻重。卡列宁死了,他们埋葬了它;可是它笑了,它是幸福的,原著中有一个部分就叫《卡列宁的微笑》

吸引我最终来读这本书的是电影中托马斯和特蕾莎关于轻与重的理解:托马斯有一套爱情理念,即没有感情投入便是轻,这是他肉体放纵的理由,这就是他的轻;特蕾莎是现实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传统女性的一般特点,即认为灵与肉是不可分的。这正是特蕾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她完全无法理解丈夫的“轻”,她坚守着自己生命中的“重”,却偏偏爱上了生命中“轻”大大多于“重”的托马斯,她试图理解丈夫,找了个工程师做爱,希望能让“重”变成“轻”,她像托马斯那样选择了肉体上的背叛,但她毫不快乐。因此,她便陷入了生命的困境之中。她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与追求者,在托马斯看来,她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这篮子顺水而下却恰恰被托马斯拾起,在对他付出无私的爱后,对他的背叛更是近乎畸形意识的成全,一路上她不仅忍受着自己最爱的人对自己的不忠,也在不断寻求灵与肉的和谐。

小说并不是传统的结构,而是跳跃着通过人物对生命的选择,将读者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从托马斯的一生看到追求意义和原则的生命之重所体验的沉重与痛苦,到结束却以生命之轻得以解脱。轻与重的区别在哪里呢?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是一个时髦词汇, 听上去很文艺,然而什么是生命之轻,什么是生命之重?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每一次生命的过程都不可重复,也无可排练,走完了,就是一个无法更改的定格,因此每一次的选择就承担着十分沉重的分量,意义重大并可能影响人一生。可能某一天你突然发现:生命其实从来没有深刻过,无论选择什么,轻与重、灵与肉的矛盾总是充满了无奈,让人无法抉择。继而再想:历史和个人的生命一样,轻得不能承受,轻若鸿毛,轻如尘埃,却又重于泰山,让你难以呼吸,更加不能承受。于是在这样一个宏观的永恒轮回的观念下思考生存的意义:“存在开始于每个瞬间”,过去的已经不存在了,未来的还没有到来;未来永远是过去,过去永远是未来,这样会不会让你陷入怪圈,会不会让你发疯?

所以,相比而言,我还是更喜欢这部电影,我觉得它的中文译名很准确,悲凉中透着人文和温暖。它更多的是让我在重的后面感觉到了轻,电影诠释了小说的内涵,弱化了其中重到逼人的哲学成分,体现了灵与肉的对立统一以及轻与重的换位与迷失。它不仅把握住了小说的精髓,还以电影的方式将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主题阐述的很到位,它显然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故事。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有另外一条线,那就是通过“媚俗”这个角度,指出专制政治体制下人们性格的扭曲。有的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没有答案的问题是一道令你无路可走的障碍。比如托马斯因为不愿意签署自白书放弃他对专制制度的批评观点,从而失去了医生的工作,只能去做一名擦洗玻璃的人最底层劳工。这些实际存在的东西也标志着人类可能性的局限,似乎每个人都有一个生存的疆界。托马斯选择了保有自己一丁点儿的独立性,虽然他因此失去了一切,但他的心灵却走向了最大的自由。原来,自由的反面是媚俗,自由的反面是逃避。哪怕整个世界越来越像一座集中营,哪怕世界实际上就是一座集中营,那又如何?

这个问题,在半个多世纪以后的现在,仍然有着振聋发聩令人深省的含义,它到底是“轻”还是“重”,见仁见智,大约永远也没有固定的答案。

【作者简介】云淡风轻,六零后退休理工女,现居深圳,一枚园地耕耘者。



聆听良知,坦鸣心声。我手写我心。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往期精选 :
月落无声:葬礼
说事儿(137)从容楚卤:在那遥远的小山村(连载九)
朱斌:我们的声音埋在粮食里 ---致海子(外一首)
说事儿(137)从容楚卤:在那遥远的小山村(连载八)
朱紫鼎:从未过去的二零二零年和我的二零二零年
陈守溢:与世钰姐有关的故事
三年(11)仔仔:回望这三年,有这样一群人
说事儿(137)从容楚卤:在那遥远的小山村(连载七)
楞楞:老兵
黄裕生:真正的忍耐不是麻木不仁的跪活
陇上风:英雄礼赞(组诗)
楞楞:陈丹青所说的西方青年,他们凭什么可以憨?
苍须:及时体检,以我为鉴
从容楚卤:又到了这一天
说事儿(137)从容楚卤:在那遥远的小山村(连载六)
云淡风轻:让你遇到麻烦的不是未知,而是你确信的事并非如你所想
说事儿(138)明若水:迷茫的青春--我的知青生活纪实(下)
闭眼观天:时代在进步,人心也渐渐亮了起来
若湘:2023年3月了,你还好吗
南宫踏舞:惠州西湖美如画,同道中人喜相逢
说事儿(137)从容楚卤:在那遥远的小山村(连载五)
说事儿(138)明若水:迷茫的青春--我的知青生活纪实(上)
说事儿(137)从容楚卤:在那遥远的小山村(连载四)
三年(4)江澜声: 在思考细节上改变自己就是改变所处的环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