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论 | 冯沁雪,岳昌君:本专科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冯沁雪,岳昌君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2024-09-04

摘要

基于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本专科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专业兴趣吻合度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并分性别和学科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性别、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学校背景等是毕业生专业兴趣吻合度的重要影响因素,男性、优势家庭背景、本科、人文社科专业、学业表现与综合素质更好、东部(非“北上广”)地区高校的毕业生,专业兴趣吻合度更高;第二,专业兴趣吻合度对毕业生的就业总体满意度与工资福利、工作地点、工作稳定性、个人发展空间、社会地位、独立自主性等单项满意度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对个人发展空间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对工资福利和工作稳定性满意度的影响最小;第三,专业兴趣吻合度对不同性别和学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存在异质性影响,男生和理工农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受专业兴趣吻合度的正向影响更大。


关键词

专业兴趣吻合度  就业满意度  高校毕业生  异质性分析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评价与对策研究”(22JJD880038)


作者简介

冯沁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岳昌君(通讯作者),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育学院教授


引用本文

冯沁雪,岳昌君.本专科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23,21(03):57-66.


一、引言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都经常被讨论的话题,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1]。有关研究将兴趣与个体的认知、教育、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联系起来,考察兴趣的表现与作用[2]。许多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都曾提出与兴趣有关的重要理论,如卢梭的“兴趣原则”、康德的“理性兴趣说”、赫尔巴特的“多方面兴趣理论”、杜威的“兴趣原理”等。杜威确立了“兴趣心理学”这一心理学分支之后,对兴趣的研究主要分为学习兴趣、职业兴趣、兴趣测量、兴趣原理四个领域[3]。

专业兴趣是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兴趣,与学生的学习情况、个人发展等息息相关。例如,在申请大学填报志愿时,在林林总总的专业中学生究竟应该如何抉择?是选择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还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专业?学生能否如愿进入感兴趣的专业?学生的背景特征、专业选择与填报策略等影响专业选择结果,专业选择结果决定了学生入学时的专业兴趣匹配度,也影响着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发展和毕业之后的去向及就业状况。

受信息不对称、对专业了解不足、专业志愿数量有限、专业调剂制度、盲目的专业选择策略等原因影响,部分学生刚刚入学时专业兴趣较低[4]。同时,专业兴趣并非固定不变的。有学生在入学时认为自己对专业感兴趣,但随着深入学习,逐渐感觉不适应,专业兴趣降低[5]。为了解决学生兴趣与专业不吻合的问题,高校通过书院制、大类招生、跨专业学习、转专业制度等形式,让学生在明确专业兴趣之后再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帮助学生提升专业兴趣。

在学术界,学者们同样关注大学生专业兴趣的概念内涵、现状水平、影响因素与影响效应等[6]。研究发现,专业兴趣能促进大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学习成绩、专业坚持、专业承诺等的改善,有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发挥[6,7,8,9,10,11,12]。同时,毕业生的个体特征、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学校背景、求职状况等会影响其就业结果,尤其是以起薪和就业满意度为代表的就业质量[13,14,15,16,17]。但鲜有研究关注专业兴趣与就业满意度之间的关系[16,18,19],更没有研究考察专业兴趣对不同维度的就业满意度以及对不同类型毕业生的异质性影响。本文基于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利用计量回归分析方法,考察本专科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专业兴趣吻合度对就业总体及单项满意度的影响,并探究对不同性别和学科的毕业生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二、文献综述

(一)专业兴趣的概念与研究现状

兴趣是一个常见但复杂的概念。朱智贤(1978)[20]认为兴趣指个体在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探索未知、拓展认知的过程中感到满足的心理状态。伦宁格(Renninger)等人(1992)[21]认为兴趣既是个体从事某类活动时的心理状态,又是促进个体学习的重要动机。还有学者将兴趣的定义分类为自我基本机能、动机、态度、情绪、情感动力、心理定势等[3,22]。目前学界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是将兴趣分为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23,24]。海蒂和伦宁格(Hidi&Renninger,2006)[25]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兴趣发展四阶段模型,包括激发的情境兴趣、维持的情境兴趣、最初的个人兴趣和稳定的个人兴趣。

专业兴趣指大学生在特定专业领域的个人兴趣,产生于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过程,是专业选择中的态度倾向和情感偏好,是对专业感到满足的心理和情感状态,是综合自身和专业特性后对专业产生的综合认知,属于个人兴趣,通常介于最初的个人兴趣和稳定的个人兴趣之间[6,8,26]。研究发现,性别、家庭背景、专业选择、学业表现、学习投入、学校背景、录取方式、教师支持、同伴互动、课堂制度、社会实践、生涯教育等均是影响专业兴趣的重要因素[4,5,27,28,29,30,31,32,33]。在国外研究中,专业兴趣吻合度的测量通常以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为基础,计算学生的专业类型和兴趣类型之间的距离或相关性[11]。国内研究则大多采用量表或学生自评的方式测量专业兴趣,多数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的专业兴趣普遍较低,超过40%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专业与兴趣完全吻合的学生占比不到30%[34,35]。

(二)专业兴趣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

现有研究针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展开了大量讨论[13,14,15,16,17]。专业兴趣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可以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人职匹配理论、就业满意度理论等角度进行分析。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认为兴趣、专业、职业均可以分为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六种类型[36,37,38]。专业兴趣吻合度体现了兴趣与专业的适配度。专业是毕业生职业选择和企业招聘中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专业兴趣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兴趣与专业的匹配影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个体更偏好选择与兴趣匹配的职业,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体现个人价值,最大程度激发个体潜能、提高工作积极性、达到工作的最佳状态,进而提升就业满意度和职业成就感[39,40,41]。因此,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对就业满意度存在重要影响:专业兴趣吻合度越高,专业与职业的匹配度就越高,从而职业与兴趣的匹配度就越高,就业满意度也就越高。

人力资本理论指出,通过教育、培训等投资形成的知识和技能属于凝集在劳动者身上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能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收入[42]。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如学历层次、专业、成绩、实习等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13,14,15,16,17]。专业兴趣密切影响人力资本积累:学生的专业兴趣越强,学习积极性越高,越愿意在本专业坚持及深入学习,也就能获得越多的学习成就[6,7,8,9,10,11,12]。同时,人力资本分为通用性和专用性人力资本[43,44]。专业兴趣除了影响人力资本积累,还影响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发挥,进而影响就业质量。学生的专业兴趣越强,对专业相关领域的求职兴趣越高,越可能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学用匹配度越高[45,46]。因此,专业兴趣会通过影响人力资本尤其是专用性人力资本影响就业质量,专业兴趣吻合度越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就越好,工作的学用匹配度就越高,就业满意度也就越高。

人职匹配理论认为不同能力、兴趣、个性等的个体适合不同的职业,个体应选择与自身特征匹配的职业,企业应选择个性、能力特征等与岗位契合的劳动者,即进行人职匹配。当个体特征与职业一致时,劳动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收入,也更可能在职业中获得心理的满足,即达到人职匹配的效果。当个体特征与职业不适配时,劳动者将承担工作效率和收入的损失,还可能降低就业满意度。经典的人职匹配理论包括特征-因素匹配理论、需要理论、职业锚理论等[47,48,49,50,51,52]。已有研究发现,毕业生的专业兴趣越高,就业时的人职匹配度就越高,从而对工作更感兴趣,更擅长自己的工作,就业满意度也就更高[53]。因此,专业兴趣吻合度越高,毕业生更偏好选择与自身专业能力结构相契合的职业,更愿意了解专业对口职业的信息,更能客观分析自我特征与职业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人职匹配、提升就业满意度。

就业满意度理论包括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ERG需要理论、期望理论、目标设置理论、期望激励理论、公平理论等[54,55,56,57,58,59,60,61,62,63,64]。就业满意度指求职者对未来工作满意程度的感知与评价,反映了求职者对工作的实际感知与就业期望之间的差异[13,14]。就业实际感知和就业期望与需要的满足相关,专业兴趣通过影响个人需要的满足影响就业满意度。个人所处的需要层次影响专业兴趣的形成,尚未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毕业生在专业和职业选择时更多考虑低层次需要的满足,而已经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毕业生则倾向于以兴趣为指引选择专业与职业以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

基于以上分析,专业兴趣可以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学用匹配度等提升就业满意度,且对反映不同层次需要的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张志乔(2012)[19]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专业认同度与就业满意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冯沁雪等人(2021)[18]利用有序Logit回归发现专业兴趣吻合度对正规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总体满意度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岳昌君和邱文琪(2022)[16]采用二元Logit回归发现专业兴趣匹配度高的毕业生的就业总体满意度显著更高。由于数据限制等原因,目前国内关于专业兴趣的研究多以一所学校、一个专业、一个地区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全国大学生数据的研究较少,且甚少关注专业兴趣吻合度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个别文献研究了专业兴趣吻合度对就业总体满意度的影响,但没有考虑对工作不同维度就业满意度的影响,更没有分析对不同特征的毕业生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本文将利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数据,考察在控制其他可观测因素的条件下,本专科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对就业总体满意度及工资福利、工作地点、工作稳定性、个人发展空间、社会地位、独立自主性等单项满意度的影响,并分性别和学科进行异质性分析,对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影响就业质量的实证研究予以补充。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与样本说明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样本包括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在内的34所高校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覆盖了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每所高校内均根据毕业生的学历和学科结构进行抽样,因此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由于升学和未确定去向的毕业生暂缓就业,不存在就业满意度;而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等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工作性质较为特殊、工作状态较不稳定,其就业选择和就业满意度可能受到更复杂因素的影响,与已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存在较大差异;同时,由于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期望、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评价、就业期望等存在较大差异,两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就业满意度的形成等存在明显不同。因此,本文将聚焦于已确定就业单位的本专科毕业生,剔除存在缺失值和异常值的样本后,有效样本量为1632人。

(二)变量定义与说明

本文的因变量为已确定就业单位的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即毕业生对工作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就业满意度分为总体满意度和工资福利、工作地点、工作稳定性、个人发展空间、社会地位、独立自主性六个维度的单项满意度。原始调查询问毕业生对工作的总体情况、工资福利、工作地点、工作稳定性、个人发展空间、社会地位、独立自主性七个方面的满意程度,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五个选项。对工作感到很不满意或不太满意的毕业生比例极低,因此将就业满意度合并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及以下(包括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三个等级。

本文的核心自变量为专业兴趣吻合度。原始调查询问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兴趣的吻合状况,包括非常吻合、基本吻合、不太吻合、非常不吻合、不确定五个选项。无法判断选择不确定的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倾向,且该类学生在正规就业毕业生中所占比例较低,因此将选择不确定的毕业生从样本中剔除。同时,在有效样本中,认为专业与兴趣非常不吻合的毕业生占比较低,因此将专业兴趣吻合程度合并为非常吻合、基本吻合、不吻合(包括不太吻合、非常不吻合)三个等级。

本文的控制变量包括个人基本特征、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学校背景、求职状况和就业状况。具体变量定义与说明详见表1。

(三)研究模型与方法

在分析专业兴趣吻合度的影响因素时,本文以本专科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为因变量构建有序Logit回归模型:

其中,Int代表专业兴趣吻合度,P (Int>j|X)代表专业兴趣吻合度高于j的概率(j=1,不吻合;j=2,基本吻合;j=3,非常吻合),Ind代表个人基本特征,Fam代表家庭背景,Cap代表人力资本,Sch代表学校背景。

在分析专业兴趣吻合度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时,本文分别以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总体满意度和六类单项满意度为因变量构建有序Logit回归模型:

其中,Sat代表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包括总体满意度和六个单项满意度;P(Sat>j|X)代表就业满意度高于j的概率(j=1,一般及以下;j=2,满意;j=3,非常满意);核心自变量Int代表专业兴趣吻合度;控制变量CV包括个人基本特征、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学校背景、求职状况和就业状况。

在分性别和学科分析专业兴趣吻合度对就业满意度的异质性影响时,本文在模型(2)中分别加入核心自变量专业兴趣吻合度与性别、学科大类的交互项构建有序Logit回归模型:

其中,Gen代表性别,分为男性与女性;Int×Gen代表专业兴趣吻合度与性别的交互项;Maj代表学科大类,分为人文社科与理工农医①;Int×Maj代表专业兴趣吻合度与学科大类的交互项;Int为专业兴趣吻合度;控制变量CV分别与排除性别、学科类别的模型(2)的控制变量保持一致。

四、计量回归结果与讨论

(一)专业兴趣吻合度的影响因素

表2是已确定就业单位的本专科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的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结果表明,在个人基本特征方面,男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显著高于女生。在家庭背景方面,父母中至少有一方为管理技术人员的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显著高于父母双方均为非管理技术人员的毕业生,即家庭背景越好的毕业生的专业兴趣越吻合。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越高的家庭越注重子女的兴趣培养、生涯规划等,家庭背景好的学生从小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机会去了解、接触和体验不同的专业,在选专业前对专业和自己都有更清楚的认识,更明确自己适合什么专业;另一方面,家庭背景较差的学生在选专业时需要顾虑自己的家庭条件等,可能会选择更适合就业、毕业后对口工作平均薪资更高但自己不一定感兴趣的专业,而家庭背景较好的学生可以更自由地选择符合自身兴趣的专业。

在人力资本方面,本科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显著高于专科生,这可能是由于大学本科层次的专业教育培养质量普遍高于专科层次。在学科类别中,人文与社科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最高,依次显著高于理学、经管、工学和其他学科。出现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人文社科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本身不如经管与理工农医专业的毕业生受欢迎,所以愿意选择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更多是出于自身兴趣而非考虑现实因素;而且人文社科专业内部的竞争压力可能低于经管与理工农医专业,专业本身的学术性质也更纯粹,所以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也更可能保持专业兴趣。从学习成绩来看,学习成绩越好的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显著更高;担任过学生干部、有英语类或职业类等级证书也都会显著提高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说明越优秀、越积极、综合素质越强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归属感可能越强,专业兴趣吻合度也越高。

在学校背景方面,东部(非“北上广”)地区高校的本专科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显著高于“北上广”和中西部地区。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在进行高校和专业选择时除了参考自身兴趣之外,也会考虑学校所在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和质量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北上广”地区的教育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劳动力市场机会丰富,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和未来发展前景则相对较弱,许多学生选择“北上广”地区高校更多是出于对地区的偏好,而非专业兴趣,选择中西部地区高校则是由于高考成绩的限制,也非专业兴趣。

(二)专业兴趣吻合度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

表3是在控制个人基本特征、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学校背景、求职状况、就业状况的条件下,专业兴趣吻合度对就业总体满意度和六个维度的单项满意度影响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专业兴趣吻合度对就业总体满意度和工资福利、工作地点、工作稳定性、个人发展空间、社会地位、独立自主性六类单项满意度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具体来看,专业兴趣非常吻合和基本吻合的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总体满意度提高一级的比率(选择与不选择更高一级的概率之比)分别是专业兴趣不吻合的毕业生的4.29和2.04倍(计算方式为e估计系数)。一方面,专业与兴趣的吻合促进学生学业表现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学业表现越好、综合素质越强的学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专业兴趣吻合度较高的学生更愿意选择专业对口、学用匹配的工作,学用匹配是人职匹配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兴趣吻合度的提高促进了专业、兴趣、职业三者的匹配,进而促进就业满意度的提升。

从专业兴趣吻合度对六个单项满意度的影响大小来看,对个人发展空间满意度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对独立自主性满意度的影响较大,其次是对社会地位、工作地点满意度的影响,对工资福利、工作稳定性满意度的影响最小。结果表明,专业兴趣吻合度对体现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高层次需要的就业单项满意度影响更大,对反映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等低层次需要的单项满意度影响较小。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对低层次需要尚未得到满足的毕业生来说,仅仅追求感兴趣的专业和职业是奢侈的行为,所以专业兴趣吻合度对该类学生影响较小;而对低层次需要已经充分满足的毕业生来说,兴趣是专业和就业选择时的重要考量因素,由于低层次需要已经获得满足,专业兴趣吻合度更多影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的满足。专业兴趣决定了职业兴趣,对专业更感兴趣的毕业生更希望能在专业相关的职业领域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在求职时会更倾向于选择个人发展空间更大的工作,甚至愿意为此牺牲部分工作稳定性和工资福利。同时,专业兴趣影响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发挥,而个人发展空间在六个维度中与专用性人力资本最密切相关,所以专业与兴趣的匹配通过促进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积累、扩大其发挥空间提升个人发展空间满意度。

(三)专业兴趣吻合度对就业满意度的异质性影响

表4是分性别考察专业兴趣吻合度对就业总体及单项满意度的异质性影响的回归结果。由表4可知,对男女生而言,专业兴趣吻合度均能显著促进就业总体及单项满意度的提升;相比女生,男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对就业总体及单项满意度的影响更大,其中对总体满意度和个人发展空间、社会地位满意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男生的就业总体满意度与个人发展空间、社会地位满意度更容易受专业兴趣吻合度的正向影响,即男生更可能获得由高专业兴趣吻合度导致的高就业满意度,尤其是与高层次需要相关的就业满意度。这可能是因为男生的起薪普遍高于女生[15,16,17],基本满足低层次需要,所以更想要在工作中追求自我实现、获得尊重等高层次需要的满足。专业兴趣越吻合的男生,想要在工作中实现个人发展、获得社会地位等的意愿越强烈。

表5展示了分学科考察专业兴趣吻合度对就业总体及单项满意度的异质性影响的回归结果。结果表明,理工农医和人文社科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越高,就业总体满意度及单项满意度均显著更高;相比理工农医专业毕业生,人文社科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对就业总体满意度及个人发展空间、社会地位、独立自主性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显著更小,尤其在对社会地位满意度的影响上差异较大。

综上所述,理工农医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对就业满意度的正向影响更大,尤其是对总体满意度和社会地位、个人发展空间、独立自主性满意度的影响高于人文社科专业毕业生,说明理工农医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在就业满意度,尤其是与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密切相关的单项满意度的决定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这可能是因为理工农医专业的专业性更强,对口工作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更高,该类专业中专业兴趣更浓厚的学生更可能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对专业的兴趣也迁移到对职业的兴趣中,所以就业满意度也更高。同时,理工农医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水平较高[16,17],基本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更有精力和动力追求社会地位和个人发展,所以专业兴趣吻合度在与此相关的维度上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利用计量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本专科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的影响因素,考察了本专科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对就业总体满意度及单项满意度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性别和学科的本专科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本专科毕业生的性别、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学校背景等是专业兴趣吻合度的重要影响因素。男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高于女生;家庭背景越好的毕业生专业兴趣吻合度越高,尤其是父母职业地位更高的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更高;本科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高于专科生;人文社科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兴趣吻合度最高,依次高于理学、经管、工学和其他学科;专业排名高、担任过学生干部、有英语类或职业类等级证书的毕业生专业兴趣吻合度更高,即学习成绩越好、综合素质越强的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越高;相比其他地区,东部(非“北上广”)地区高校的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较高。

第二,本专科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吻合度能显著提升就业总体满意度,对工资福利、工作地点、工作稳定性、个人发展空间、社会地位、独立自主性六个维度的单项满意度也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专业兴趣吻合度对与自我实现、获得尊重等高层次需要相关的单项满意度影响较大,对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等低层次需要相关的单项满意度影响较小;其中,专业兴趣吻合度对个人发展空间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对独立自主性、社会地位、工作地点满意度的影响,对工资福利和工作稳定性满意度的影响最小。

第三,专业兴趣吻合度对不同性别和学科的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存在异质性影响。综合来看,男生和理工农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受专业兴趣吻合度的正向影响更大,女生和人文社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受专业兴趣吻合度的影响较小,影响大小与不同类型学生的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情况有关。其中,男女生之间、理工农医与人文社科毕业生之间,专业兴趣吻合度对就业单项满意度的影响差异主要体现在与高层次需要相关的方面。

专业、兴趣、职业三方面的吻合是评价就业质量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以上结论表明,专业兴趣吻合有助于本专科毕业生获得更高的初职满意度,在正向促进就业总体满意度的基础上,对个人发展空间这一与自我实现需要紧密相关的满意度的影响尤其可观。对男生和理工农医专业毕业生来说,专业兴趣吻合度在就业满意度的决定中更加重要。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专业兴趣可以是天生的,也可以是后天培养的[5,25]。对于天生的潜在专业兴趣,学生应该尽早识别,在中学阶段提前思考专业选择问题,参加生涯规划活动认识自我、专业和职业,针对感兴趣的专业和职业深入了解,进一步加深专业兴趣,培养专业能力;在专业选择时更多考虑自身的兴趣,而不仅仅重视专业的就业前景或录取时的平均成绩。对于已经确定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专业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对专业不感兴趣有时是因为对专业不够了解。因此,大学生在专业学习时应以兴趣为指引,在感兴趣的方向主动探索,形成专业兴趣与学业表现双提升的良性循环,提升就业胜任力;在就业选择时综合考虑专业和兴趣等因素,选择与专业兴趣匹配、能体现自身能力与价值的职业,提升就业满意度。男生和偏好理工农医专业的学生更应当依据兴趣选择专业,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培养专业兴趣。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高校应当关注学生专业兴趣的匹配与培养,通过书院制、更丰富的跨专业学习机会、更灵活的转专业政策等,帮助学生了解和选择与兴趣匹配的专业;组织专业介绍及相关学习辅导活动,优化专业培养计划与方案,设置专业性、趣味性、实践性三者并重的课程,促进学生深入了解专业特色与优势,提升专业兴趣,增强专业能力;开展专业性的就业指导活动,倡导并协助学生选择专业、兴趣、职业“三位一体”的“好工作”。关注男生和理工农医专业学生的专业兴趣,尤其是就业满意度本身处于劣势的理工农医专业毕业生[16,17],利用相关课程和活动等着重培养其专业兴趣,协助其选择人职匹配度更高的职业,从而提升就业满意度。


注释:

①管理技术人员包括党的机关、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非管理技术人员包括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农、林、牧、渔业生产及辅助人员,生产制作及有关人员,军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离退休人员,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其他。

②人文包括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社科包括教育学、法学;经管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其他学科包括农学、医学、军事学、交叉学科。

③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通常综合表现优秀的高校学生才有可能入党,本文将党员也作为衡量人力资本水平的指标之一。

④“双一流”建设高校包括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其他高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校与独立学院。

⑤事业单位包括科研单位、高等学校、中小学、医疗卫生单位、其他事业单位;其他单位包括企业、其他。

⑥IT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简称;其他第二产业行业包括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其他第三产业行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其他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及其他。

⑦其他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生产及辅助人员,生产制作及有关人员,军人,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⑧人文社科包括人文、社科、经管;理工农医包括理学、工学、其他学科。



(本文pdf版及参考文献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往期精彩

专论 | 胡德鑫,田云红:教育能阻断相对贫困的代际传递吗?——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经验证据

专论 | 汪栋,董佳,陈鸣声:取消择校费是否缩小了市县间普通高中教育财政投入差异?

专论 | 张文杰,哈巍:新建校区对高校生均收入的影响——基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实证分析

专论 | 杜帆,李立国: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创新:基于2000—2019年中国省域与美国州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专论 | 张诚,张悦悦,张力群:本科生科研项目对个人科研职业发展的影响——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投稿入口

本刊建议论文内容宜兼具思想理论深度和实践针对性,支持学科交叉与创新,注重学术严谨性、规范性和良好的中文写作。字数在10000 ~ 15000 字为宜。格式体例按照《复旦教育论坛》刊文格式、体例行文。

投稿方式:http://www.fef.fudan.edu.cn。


排版 | 林传舜

审核 | 方士心



欢迎订阅《复旦教育论坛》!

本刊是由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主办的高等教育学术期刊,探索和研究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反映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新成果,主要刊登高等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教育经济、高校课程与教学、比较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比较医学教育等方面的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