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个冬天都以春天作结,循环会重新开始

认真总结的 正面连接 2023-04-10


2022壬寅虎年即将彻底过去。这一年里,我们像二战时期的德国人一样,“一次次对生活中经常显得荒谬的变迁感到惊讶”。正面连接试图记录这些变迁,与身处其中的人。


我们关注上海封控下的老人、走向战场的乌克兰平民、东航空难家属、感染潮下的基层医护,同时也记录教育、体育、影视领域的人和故事。我们尤其关心女性、工人、以及更广泛的年轻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在即将过去的虎年里,正面连接共发布了45篇非虚构报道,平均每篇有109765位读者阅读,7855位读者在阅读后分享。这些报道的阅读量中,超过90%是由读者转发带来的。我们也收到许多读者留言,平均每篇158条,最多的一篇有1079条。


5月,正面连接在暂停一段时间后重新更新,许多读者留言欢迎我们回来;9月,正面连接成立一周年,我们没有提起,读者们却也记得,在评论区发来祝福。感谢大家始终支持我们。


2022年,除了文字内容,我们开始尝试制作播客,至今共推出5期。经验有限,我们主要与文章的作者、受访者对谈,试图提供更多理解的可能。2023年,我们将继续在视听领域的探索,希望为大家带来更丰富的内容。




读者之选


这一年里,最受读者欢迎的四篇报道均获得了超过50万的阅读量。它们分别是:


总阅读人数:666521


疫情和封控也抑止不住灵魂对足球和自由的渴望,一批中国球迷勇敢地远赴卡塔尔。

作者:林炜鑫

编辑:吴呈杰


@波澜不鲸

谢谢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人生除了做核酸,还有别的事情可以做(发自核酸现场)


@EMMA

看到还有人活得像个人,很开心,很感动,也很难过。


总阅读人数:653114


重大灾难过后,建设性报道的一个切口

作者:吴呈杰

编辑:曾鸣


@筏筏

因为这两天的讨论一直在想,灾难报道要怎么关注家属,或者说还能怎么关注家属,谢谢正面连接给了我答案


@山大王

姜辉是MH370遇难航空遇难者的家属,也是受害者,但在疗愈自我的过程中也在给予他人帮助,灾难发生后姜辉在能力范围内帮助有相似经历的人,与他们建立联系和提供心理援助。

正是这些努力让自己充满力量的人,包括苏嘉塔·巴利加、普方协会、和Waris Dirie这些曾经被迫坠入过黑暗深渊中的受害者在治愈自己和获得解救后,开启了传递知识和爱的道路,拯救了更多身边的人。

这些也是一直支撑我去拓展旁人认为似乎与我无关的活动和构建与不同的人进行联结的一个原因。

传递适用的知识和善意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这也是每个普通人可以为社会做的贡献。


总阅读人数:582688


一次对教育改革的近距离观察——假如这是一艘“泰坦尼克”,我们还要一直航行吗?

作者:潘逸飞

编辑:于蒙


@Yi

共鸣太强烈了,忍不住掉眼泪。这种割裂横贯了我前十八年和高考后的人生啊,既然最后要杀死我,为什么一开始要打开我?既然最后要挤一扇窄门,为什么一开始要教我广阔?


@Loren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涕泪长流,因为我终于知道了书本里的教育,原来在现实中是存在的。一直以来自己的对教育的憧憬,也不是空中楼阁。身为应试教育下长大的我,也许一直都没有适应过它。我不写我不喜欢的作业,把时间花在稀奇古怪的问题上,问一些老师觉得没用的问题。完成老师的任务会让我成绩更好,但于我个人成长无益。正是这些思考让我与众不同。


文中有学生困惑:“为什幺要在高一高二打开我,打开了还是要进入高三。”除了bdfz的学生,现在的很多大学生也都有类似的迷茫:既然以后都要做最基础的重复工作,为什么还要让我学那么多。我觉得这正是教育的意义。教育不只是教学知识,更是在教做人,教人思考,教人理解这个世界。只有见过了更多,未来才有选择的出现,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ps:真的很希望能去文中bdfz生活一段时间,见识下梦中的世界。


总阅读人数:509710


当一个女性主义者选择了婚姻和生育,“把自己作为方法”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作者:刘亦瓦

编辑:于蒙


@至今不见一归来

感谢作者,为无数持有相同困惑的女性主义者开了一条道路。这条路可能如作者所说,鸡毛蒜皮,不甚完美,但它是真实的。只有真实的才是有力量的,它脱离了空谈、幻想、不堪一击的理想化,后来人得以摸着你过河,知道这条路不是走上去就会死。感谢作者的勇敢。

 

@小乐

也许所有主义都是牢笼,真实的生活不能活成某种主义的标本。





编辑部之选:报道


除了最受读者欢迎的四篇,我们还在编辑部发起投票,选出了七篇大家最喜爱的报道。它们分别是:



2022年频繁封控下电影行业境遇的一个切片

作者:于蒙

编辑:阳千羽


@桃子

导演组在拍戏,同时所有的人也都在一个巨大的、荒谬的、真实的戏中


@四点零先生

这部电影的花絮+不用的镜头部分其实可以成为正片,有很珍贵的历史价值



他们爬出窗外,然后消失在夏天

作者:王雯清

编辑:曾鸣


@tina wang

在我经历过的几个国家里,安装空调的费用比空调价格贵都是正常的。为什么我们人工费用低?为什么我们工人的安全没有保障?

 

@肥牛米线推广大使

每次看完正面连接的文章都很难过,特别是那句“我不怕”……当钱的价值重过生命时,谁能指责灌满可乐的工人不舍得买根绳子?以及今年一个新闻,出租屋内热死工人获得八万赔付,当时看了不知道还能说什么,一条生命轻飘飘地散了。



为什么年轻人会在这个时代选择躺平

作者:吴呈杰

编辑:康路凯


@牙西

看完的感受是人和人之间的有效链接真的非常重要,工作或许能填满时间减少空虚感,以及带来成就感,但我还是感觉与人的互动(不是单纯的独自穿梭在人群里,而是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来自朋友家人的支持才更能带给我们力量。我一直觉得人生的意义是寻找安全感,所以我们会感觉到很多让我们失控的东西都只是爱的替代品。

 

@动漫班歌歌

有一部分时间和她有类似经历,2019年6月到2021年1月找不到工作,也是胖女孩(170,140斤左右)。家人那段时间会跟我矛盾很大,一点琐事就上升到打骂程度。只是我没能假装上班,小区门口的保安见到我都会大声说“这么大个人啃老不工作”,知乎上对我有异见的人翻着我的主页,之后我每次更新都在下面讽刺我无业。21年1月通过考试入编从教。那一年半,我其实收获还是不少。兼职过三家机构上课,写过签合同的剧本。考到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记者证,甚至还拿到了区级文明市民、市级抗疫先进个人。但我觉得最珍贵的,莫过于收获了对家庭主妇/煮夫、自由职业者、二战复读者、以及暂时失业和因为身心疾病无法正常从业的人。

因为我知道,只有自己亲身经历和付出的人,才最知道自己的感受,而旁人最可怕的不是“看不到”,而是“不愿看到”。



私人回忆,制造生活的赝品,摸索公共的边界。

作者:于友嘤

编辑:于蒙


@王志刚

执著于“真实”的人一定是痛苦的,因为在漫长的生命里,可能永远不可得。不可得,缘于在一切与人相关的人、事、物之上,只要表达和呈现,就必然被修饰。作者讲好朋友阿岺,之所以抑郁,很重的一部分原因是朋友有很坚硬的,在他人看来偏执的逻辑与思维,当事人用自己坚守的逻辑来解剖一切,同时又让其他一切相异的思考无法靠近,甚至为了不让其靠近而否定与批判。  一定程度上阿树也是如此,而这也是心理咨询最应该却又是最难攻克的部分。让一个“聪明人”碎掉自己的底层逻辑,而后重建,真得任何言语都可能就得“轻佻”和无力。

作为旁观者,唯愿祝福能有回响,带给那些在生里挣扎的人们。


@0..0

文笔非常细腻,读完之后恍恍惚惚有一种自己仿佛也度过了一段文字里的时光的错觉,心情难以描述。

如同文中所说,抑郁的诱因因人而异、五花八门,并且可能难以为旁观者所想象,更遑论感同身受,也使得一些克服抑郁的方法路线难以复刻到其他病友身上。

我最初陷入抑郁状态大概可能是十二三年前,从去六院就诊至今大概四年半,目前正处于减药量的最后阶段(hopefully),期间经历了一系列起起伏伏,心路历程从迷茫、惶恐、绝望、重燃希望、再惶恐、再绝望、放弃,到突然得到解脱,并在煎熬中逐步走向平和。我陷入抑郁大概始于父母的严厉、不理解和自己的自我归咎,我突然得到解脱大概也是因为父母的理解(不一定是完全的理解,毕竟人与人之间本就难以互相理解,但对于当时的我而言,看到父母正在试图去理解我,这一行为本身已经足够)和自己与自己的和解......这可能也算是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与自己的和解是个有点虚头巴脑的概念...我个人的感觉是,人不太可能到死的那一天都浑身上下一点毛病没有,完美无瑕地离开,因此,可以带着毛病、瑕疵和痛苦继续生活。

祝愿阿树能够平静下来,能够毫无顾忌地继续他对生活的热切追求。



从罗马到南京,从陌生到朋友,从自由到封控,ale的六年来华实录。

作者:ale

编辑:于蒙


@rhizome

像是看了一部用中文拍的意大利电影

 

@笑出声

写得好好!中文语言能力真的令人叹为观止,如此高的敏锐程度和精准的把控力,言辞流丽,几乎很难相信是一个从14年青运会开始接触中国的人所写的。为什么如此动人,大概是从字里行间意识到,在这门语言中,作者和我们共享着同样的时代背景,同样的变迁,同样的痛苦。即使没有经历作者在意大利的大学时代,也不曾那么近身那么细节地接触一个世界公民的社会,但是所有共享的世界主义理想在这篇土地上消散的形状与方式,都可以说是不甘、遗憾、迷茫得一模一样。



在“每分钟都能听见”的轰炸声中,他们为动物们种蔬菜,给猩猩做酸奶。

作者:洪蔚琳

编辑:曾鸣


@安若古Ruyi

战火中的城市,废墟中的动物园,轰炸中依然在照顾着动物的人们,维持着人类文明最后的体面。

 

@刘瓦拉

这篇文章和里面的人物都很酷。有人说,国家意志、人类生命面前,怎么还闲得关心几只动物。这时候,就应该用行动告诉这个愚蠢的世界:我TM就是觉得这最重要,关你们屁事。



如果人类之间注定无法彼此理解,我们为什么还要追寻爱?

作者:刘诗予

编辑:吴呈杰


@北思

在520的今天,正面给我们推送了这篇文章。不知道是否是我的误解,我认为这是正面想和我们探讨亲密关系与一些其他(如别的可能性、人如何面对情感需求与实际现实之间存在裂谷等等),而不仅仅是出于一种应景(比如我们很多人是单身哈哈)。

本来以为这个故事会走向和英剧《黑镜》里某集的结局,但这篇最后的落点,在更具有温度与和解的地方。文章作者在这段长经历中所展现的敏锐与自我觉察也让我感叹,自我剖析让我感动又难过。我想,这段长经历本身与作者和Cookie在最开始时的对话呼应吧,也是一种映证、注解。是的,人类的复杂性,复杂的关系,混乱的情绪。

感谢你的分享让我看到更深层的东西,祝你的生活如你所愿。

 

@云沥

想到一句话:“他们是点阵,是数据,这种事我当然知道,那你喜欢的那个人又是什么?蛋白质?钙?争论是愚蠢的,重要的是充满爱的心。”

我想,当我真正爱上他的时候,存不存在已经不重要了。





编辑部之选:插画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我们的推送封面和头图经常使用插画。它们绝不仅仅是配图。这些风格化的作品与文字内容结合在一起,往往让整篇稿件的主题更加突出。编辑部经过投票,选出了六幅我们最喜欢的插画作品,它们是:


插画师:陈禹

《51户上海独居老人的现状》


插画师:陈禹

《世界分裂了,你为什么留在中国?》


插画师:陈禹

《柴犬的意思是,没关系》


插画师:陈禹

《睡在北京奥森的人们》


插画师:陈禹

《她在MU5735上,她也是我的姐妹》


插画师:余木

《小驱逐:三十七家对一家的“战争”》





我们得到的鼓励


从成立至今,我们收到许多鼓励,来自读者的、同行的、各类机构的。这些鼓励支撑我们度过艰难时刻。


2021年12月,上线三个月后,正面连接在《新周刊》中国年度新锐榜获评“年度新媒体”——“作为一个新生的内容平台,它坚持内容的真实与客观,努力打破人们的偏见,去发掘新闻背后的真相。”


在2022HiShorts!厦门短片周,正面连接的报道《两个世界:父亲与自杀的少年》(作者:吴呈杰 编辑:康路凯)获得“最具潜力故事奖”。小说家王占黑在颁奖词中写道:“一颗星的陨落,究竟与多少个世界的异动发生着关系?生活的细节潜沉于水下,拉出水面时,人们将得到一张各异的渔网。……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不止于一种真相,不止于两个世界,无数重现实在这个已经消失的个体身上,闪跳着它们自身所反射出的光。”


2022年10月,正面连接入选“2022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推荐语中说,“在原创已经弥足珍贵的年代,他们除了追求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增量,还在试图拓宽理解增量的边界。” 这也是我们在发刊词中所表达的,我们始终以此作为标准。


再次感谢所有人对我们的喜爱和支持。最后,我们以加缪的一段话作为结尾,祝大家新年新气象。


“我知道,我现在要写了。这个时刻来了,树木经过很多痛苦之后,应该结果了。每个冬天都以春天作结。我应该证明。循环会重新开始。”



感谢以下机构对正面连接的支持


正面连接编辑部

zhengmian@mianduifuza.com


顾问—王天挺 插画——陈禹  

视觉——梁爽 运营——欣怡  

版式——日月 创意—Vicson 

出品人/监制——曾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