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圈越来越卷,老中青科研人,各有各的选择…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投必得学术 Author 投必有得

广告


暑假期间,有了点空闲,联系了几位老友故交和后生才俊。不知道是人老了容易伤感,还是大环境不好,感觉大家普遍都觉得艰难。


其中有几位的经历,投叔觉得挺有代表性,聊做一记录,或可有所启发。学术圈越来越卷,谁都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但至少在当下,得有点应对。


为叙述方便,以下皆为第一人称。


01毕业四年的博士


我在中部某省属双非高校工作两年了,明年就要参加“非升即走”的考核。同事们普遍很焦虑,我倒是比较放松。


进入高校后的压力,跟博士和博后期间不太一样,关注点不同。我读博的时候挺努力,就是运气不好,论文发表数量还可以,但档次很一般。我就再做了站博后,花两年时间好歹积累点论文,找了这个单位。


编制是肯定没有的,主要是觉得待遇整体还行,就签了个“3+3”的“非升即走”。头一年还是保持之前的状态,但颗粒无收,科研平台确实跟以前差距太大。我寻思,从前抱着大腿,我还发不出好论文,在这里我自己单打独斗,凭啥能发好论文呢?所以第二年开始我就有点倦怠了,到现在项目和论文的指标还全都没完成,估计是没办法通过考核。


我不着急是因为我已经想好对策。


我都打听好了,通过不了,还可以延期一年再考核,或者转行政。我绝对不延期,直接转。因为延期一年待遇也一样拉低到讲师,我没必要垂死挣扎嘛,直接转行政就对了,至少能定一级主任科员,待遇虽然降低,但还过得去。等时机成熟,我把老婆再弄进来,孩子按照子女享受就读优惠,一辈子就算定下了,后面少操很多心。


如果能去学校的科研处,甭管啥岗位,至少能保证朝九晚五,周末还不用加班。我好好干,升得也挺快。要么可以去校友办,学校最近比较重视校友这块的建设,听说马上要升处,算是红利期。而且在校友部门能获得很多资源,对我、对家人、对子女的未来发展都有很多实际的好处。实在不行,我保底进学院的办公室,可以负责科研或者研究生教育,我都是熟门熟路的,工作上手快,压力不大。


我之前联系过一个市属高校,手里积累下数据,还够发几篇论文,可以留着那里再发,加上我之前的成果,足够混个副高。后面我躺平就行,想干活就弄点兼职提高收入。但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在省会,无论事业发展还是搞兼职都很受限,这是最大的短板。


我老早就卷够了,要不怎么选个双非院校呢?从读大学开始我就有很强的危机感,现在才知道,这是早早就感觉到卷了。读研后跟着师兄师姐一周工作70小时,我更迷茫,不知道咋办,总也看不到好日子在哪里,觉得特别累。读博后的时候,一想到未来五年还有三四十万博士毕业我就心累,前方还没看到岸,后面已经有一帮天才在追赶。去年想好转行政后到现在,是我最近十多年里最轻松的一年。真是难得……可能这就是“无欲则刚”?


最近上头在淡化学历要求,硕博士升副高的优待没有了,我更觉得是该选行政。要是继续在科研赛道上拼,不仅要面临优秀硕博士的竞争,还要面临优秀本科生的冲击——别忘了,国自然已经有本科生承担国家项目。卷不动,真心卷不动,希望有志于科研的年轻一代在入行前一定要考虑清楚。


当然,这只是谈我个人的想法和选择,并不是希望所有人都躺平,厉害的人还是应该为人类知识大厦的建设添砖加瓦。


02准备放弃读博的研二学生


“读完博士能干啥?”这是几年前亲戚问我的话。


回想起来,我当年眉飞色舞、口沫横飞地回答完后,真是踌躇满志。可万万想不到的是,同样的问题却在几年后又从我口中问出,提问的对象是我的父母。这一次,父母沉默了,因为曾经的那些美好的路,现在看来全都走不通。坦白讲,让父母接受我博转硕,比我预计中轻松。


这几年的就业形势明眼人都看得出,考虑到经济状况和未来毕业博士的数量,今年搞不好还是后面几年中最好的。过几年等我博士毕业的时候,有可能创造个记录——人类历史上博士就业最差的一年。


我也不是心血来潮,研一还没完就想放弃读博了,不是导师不好,是真觉得自己不是搞科研那块料。我爸是中学教师,名牌师范大学毕业的,一直想让我读个博士出来。但我本身并不聪明,读研这两年已经很吃力,如果继续读博,那就意味着将来还要继续跟最聪明的大脑卷下去,我基本卷不赢的。


临放假前,我跟导师交流过了,他完全理解,没出什么幺蛾子。我硕士毕业的论文已经攒够,开学后着手写论文。这个暑假的计划是做好跟父母的沟通,现在也搞定了,就等开学后办理相关手续。我也刚好借这段时间规划一下后续的安排。


说不焦虑,肯定是假的,不过我有自己的解压方式,那就是横向对比。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压力大。就说读研吧,甭管啥专业,读硕普遍不轻松,更别说读博了。眼界无穷世界宽,中外概莫如是。这不今天我刚看的新闻,说日本一个学艺术的大学生,害怕被 AI 取代,就自杀了。学艺术都这么有压力了,还是本科生,我们做生物的研究生,有点压力不是应该的吗?


人的一生有三次做应届毕业生的机会,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的时候。我本科这次机会已经失去了,现在想先利用硕士这次。目前是打算各种考,父母也支持。国考省考事业编,遇到哪个考哪个。如果短期内考不中,我打算先做做教培行业。


AI越来越聪明,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但那些能触达人性的行业,AI却替代不了,似乎也更能持久,比如教培,电子老师的亲和力永远也比不上真人。虽然教培行业被打压了,但我感觉只要生育率上不来,家里孩子少,那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态是不会改变的,教培行业就一定有前途。


我还不到25岁,还能折腾几年,实在不行我就再去读博。读书是人生的底牌,这是我的后招。


03建组十年的博导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高考的时候大学扩招,压线读了个985。虽然选的是天坑专业,但那时感觉也没这么坑。本硕博一路读下来,外加出去做一站博后,该读的都读了,论文发得也不错,全弄完刚好30岁。


那时候新设立的“帽子”多,13年我也戴着帽子回国找工作。博导和博后导师的推荐信挺给力,现在的教职没怎么费力就拿到了。


独立建组后基本没为经费发过愁,科研起点算是中规中矩。不是说我能力强,主要是当时国内经济好,一片欣欣向荣,科研投入很大。我戴着帽子回来,吃到很多红利。当时的国家政策也好,借着“双创”的东风,我跟几个哥们做了个公司。虽然现在没了,但中间还是赚了些钱,早早买了房子,生活大大改善。该有的我都有了,特别想做点真东西。


可最近十年我感觉越来越难,进入到瓶颈期,提前陷入中年危机。一个原因是担任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承担了部分管理工作,主要的原因还是太卷了。


我19年上的博导,最开始两届博士没对外招生,直接从原来的硕士生里择优培养。还好没对外招,因为疫情期间的科研进展很慢,而且本科教学的安排经常被打乱,我事情特别多,根本顾不上科研指导。如果不是靠硕士阶段在组里的积累,开头几个博士生很难毕业的。从这个角度说,我和我的学生撞大运了。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那就不一样了。学院里同样经历疫情影响的博士,论文普遍比我学生好,也不知道他们组咋弄的。论文好,工作找得就好。虽然没有帽子,但走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惠很不少,还不乏去“双一流”高校的。反观我的学生,只有一个进了高校,还是回老家,靠着家里的关系。师兄师姐们去向差,在读的学生们心思就有点不稳了。


几年前刚上博导的时候,我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了,可没想到几年后是这个样子。回想起来,还真不如硕导的时候。那时学生们读完硕士都要走的,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找工作,我都全力帮忙,组里氛围很好,大家工作也积极。不需要我提醒,成果都出得很多。现在的学生,有几个毕业要求都很难达到,我干着急也没用。


有时候我想就这么顺势躺平,反正该有的也有了。我要是晚生几年,或者读书稍微耽误点,可能就没有现在的一切了。今年来学院求职的博士们,个个都是海归,个个都比我当年强,可他们连个编制都拿不到。两相比较,我也挺知足的。


上半年的博士招生,我很谨慎,只要了一个人。自己没能耐,也不想耽误学生。学术界现在这么卷,我无能为力,只好把所有资源集中一下,希望学生未来能好些。


来源:投必得学术
责编:Christina
审核:Hannah

广告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

延伸阅读

打不破的学历歧视?博士:专升本、双非的痛何人能理解?

各学科专业博士的延期毕业率有多高?来看看你的专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