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应然、实然与必然





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应然、实然与必然



摘要:历史主动精神表征历史主体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积极状态。

唯物史观既强调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又强调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是一种实践能动性,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成为能够生发真正的历史主动精神的哲学沃土。

从应然角度看,历史主动精神以个人、群体和社会为逻辑主体,以生产性主动、建设性主动和创造性主动为逻辑内容,呈现主体性、主动性和历史性的逻辑特征,是从理论逻辑对历史主动精神进行的考证。

从实然角度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折不挠、不懈奋斗,源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灿烂文明史中贯穿的历史主动精神,源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中激荡的历史主动精神,源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苦难辉煌中迸发的历史主动精神,是从历史逻辑对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现实确证。

从必然角度看,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推动中国共产党过去取得伟大成就、当下化解风险挑战、未来实现伟大复兴,是从价值逻辑对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求证。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历史主动精神;唯物史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并阐述“历史主动精神”这一概念。《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将历史主动精神视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精神品格。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主动精神,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历史主动精神源自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奋斗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性经验,深刻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前瞻性问题,切中了唯物史观理论与实践交融互动的时代需要。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对历史智慧的汲取越丰富,对前途命运的掌握也就越主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要将历史主动精神置于唯物史观的应然逻辑视野中、大历史观的实然发展脉络中以及未来发展需要的现实必然性中进行综合考量,以对历史主动精神的深刻性认识交出新的赶考之路上的优异答卷。



一、应然: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逻辑考证


马克思恩格斯虽未直接提出历史主动精神的概念,但其唯物史观为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擘画了历史主动精神的演变历程,为学术界从逻辑层面考证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质内容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遵循。

(一)历史主动精神的逻辑主体:个人、群体与社会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品格。党的百余年奋斗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拼搏奋斗的结果。统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系列重要论述可知,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主体主要涉及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人民群众,等等。从唯物史观出发,历史主体有个人、群体和类,与此相对应,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主体也包括个人、群体与社会。


1.个体的历史主动精神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里的“单个的意志”,即个人主体的历史主动性。历史是由世世代代无数个人的活动造就的,历史的结果是从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的。所有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参与历史活动,是历史的参与者,其对社会发展或大或小的贡献总和构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因此,个人主体发挥历史主动性,会对历史进程的演变产生影响,其中,历史人物发挥的作用较大。但此时的历史主动精神尚处于自发状态,是一种潜在的主动精神。个人只能谱写自己人生的历史,不能创造社会历史。只有当客观现实激发每个个体的历史主动性,将自发状态的主动性转为自觉的行动,才能形成整体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进而推动历史发展。


2.群体的历史主动精神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是自己历史的创作者。人是历史的主体,有普通人物和历史人物,也有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存在不同的人的群体。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主动精神经历了从个人性主动上升到群体性主动的发展历程。正如列宁所言:“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于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着更为透彻的理解,能够给予无产阶级大量的‘启蒙和进步的新因素’”,“当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临近决战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会有阶级立场的跨越,通过把握眼前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结构性缺陷,‘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最终‘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少数率先觉悟的共产党人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启发,引领和激发无产阶级群体的历史主动精神。


3.社会的历史主动精神


从本质上讲,历史主动是一种个体性、群体性主动,也是一种社会性主动。共产党人的个体性主动、群体性主动最终促成社会整体的历史主动精神。从微观视角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要落实到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活动中,以个人的主动性推动个人历史的发展,“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从中观视角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要把握以中国共产党人为群体的主动。从宏观视角看,最初少数个体的主动将转变为全社会自觉的主动,以促进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因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规律的最终实现者。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主体,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历史进程,同时,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从逻辑主体维度出发,历史主动精神的形成是一个从个人到群体、从群体到社会的跃升过程。马克思认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客观趋势代表的必然性的实现要通过历史主体选择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历史主体对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越深刻,对历史主动的把握就越透彻,进而促进个人由自发性主动向自觉性主动转变,加速历史进程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历史主动精神的逻辑内容:生产性主动、建设性主动与创造性主动


历史主动精神内容的生成和演化,展现了逻辑层次不断升华、思维高度不断提升、由自发性向自觉性飞跃的历史过程。从现实内容看,历史主动精神主要包括生产性主动、建设性主动和创造性主动。


1.从起点看,历史主动是生产性主动,而非占有性主动


占有性是一种依附关系。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人的能动性以获取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天然产物为主,依附于土地等维持生存的占有性生产。由于按照自然决定论认识世界,人臣服于自然力之下,人的能动性力量只是一种无意识产物,无法真正发挥人的本质力量。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以商品交换为目的,为满足资产阶级以及少数特权阶级的利益不惜损害底层群众的主动性发展,其本质是一种占有性生产。而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主动是一种生产性主动。“这里所说的生产性,不是直接指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本身,而是指在包括上述生产活动在内的全部人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体内在本质对象化的能力。与占有性不同,主体的生产性不是对客体的索取,而是对客体的付出。通过主体生产性的活动,使客体按照人的内在尺度和物的外在尺度发生改变,使自然界、社会、群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获得更全面而又和谐的发展。”生产性历史主动是按照人真正的内在本性改造客观世界,通过生产性主动完成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本身的生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生产性主动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使人真正摆脱异化状态,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进而改变物质世界的存在形态,完成自我实现。


2.从效果看,历史主动是一种建设性主动,而非破坏性主动


建设性侧重于主体作用的结果,促进价值提升,“使主体的能动作用凝聚为有效而又有益的结果,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对群体和个人带来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生产活动受自然条件制约,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挥具有一定的被动适应性;同时,由于人们将自然作为征服和改造的对象,生产活动对自然界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挥显现一定的消极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程度得到大幅提高,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资本逻辑主导下飞速发展的工业生产既破坏自然界,又破坏人本身,使人在生产过程中被异化。原本能够发挥历史能动精神的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只有摆脱资本逻辑,摒弃消极的破坏性主动,坚持积极的建设性主动,才能构建真正的历史主动精神。


3.从方式看,历史主动是一种创造性主动,而非重复性主动


历史主动是一种自觉、自为、自强、自由的主动性,体现创造性特征。重复性劳动是动物和资本主义社会及之前社会形态的人的主要劳动方式,决定了其历史主动具有重复性特征。动物只能按照本能进行重复性劳动,人在奴隶劳动、徭役劳动、雇佣劳动等具体的劳动形式下从事重复性劳动,生产重复性主动。尽管人的重复性活动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但由于此时“劳动始终是令人厌恶的事情,始终表现为外在的强制劳动,而与此相反,不劳动却是‘自由和幸福’”,因此,无法产生真正的历史主动精神。人只有“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进行一种“真正自由的劳动”,即创造性劳动,“使劳动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才能激发真正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历史进步。


以大历史观审视,每一个历史阶段相较于前一时期而言,都有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挥,均从事过生产性主动、建设性主动、创造性主动等历史活动。但是,原始社会至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时期,仍以占有性活动、破坏性主动和重复性主动为主,生产性主动、建设性主动和创造性主动较少。历史不是处于与人的密切联系之中,而是游离于人之外发生的。只有摆脱资本主义制度的羁绊,人才能“不仅可以正确地认识和选择历史规律,而且可以按照自己的科学意志和实践意图去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人越是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越能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减少消极主动。


(三)历史主动精神的逻辑特征:主体性、主动性与历史性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方面存在分歧,唯物史观不仅肯定“精神动力”的历史作用,而且进一步探寻并发现历史深处的“动力的动力”,找到了理解历史奥秘的钥匙,决定了历史主动精神只能在唯物史观的土壤中产生。以唯物史观为依据的历史主动精神,具有主体性、主动性与历史性逻辑特征。


1.主体性:历史主动精神生成的客观前提


历史主动精神是历史主体的主动精神,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历史主动精神生成的前提,没有历史主体,历史主动将无从谈起。主动性在主体与客体的比较中得以彰显,主体作用于客体,彰显了主体的主动性,客体则处于被动性和受动性地位。人作用于历史活动,把握历史方向,研判历史方位,进行历史实践,影响历史进程,进而彰显历史主动精神。在人类早期的朴素认识中,“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克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此时,人尚未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在自然界处于无意识的投射之中,直至宗教的产生将历史主体确立为神而非人。虽然费尔巴哈正确揭示了宗教、神学都是人的对象化的本质,但他把人视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撇开了历史的进程”,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因此,是对人的主体性的抽象理解。马克思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近代唯物主义,都是从客体性、直观性和从无主体的自然主义方面理解历史,对人的真正理解应从实践出发,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


进入文明时代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实现了“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与此相对应,在社会历史领域出现将人的主体力量抽象为神的英雄史观、将社会发展的本质归结为理念、精神的唯心史观。唯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对历史的决定性,并将这种精神上升为超自然的绝对精神,从无客体的主观主义方面理解历史。这种历史观在表面上似乎代表人类主体性的提升,但事实上,人依然处于绝对精神的支配中,人的真正本质无法高扬,作为历史主体的仍然不是现实中的人,主体性的发挥遭遇无形的压制。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理解人和历史,赋予历史活动真正的主体性,认为作为历史主体的“现实的人”既不是神,也不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意义上的自然的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唯物史观出发,基于马克思的“现实的人”具有的主体性,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客观前提。


2.主动性:历史主动精神生成的方法革命


主动性即主体发挥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为‘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在人的主动性方面,唯心主义虽然善于发挥精神意志的能动性作用,但却陷入唯意志论的泥沼,最终无法形成历史主动。这是因为唯心主义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仅从能动的主体出发,脱离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根基。由于人的能动性被抽象发展,唯心主义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只能是一种畸形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历史主体能动性畸形发展的例证。虽然从表面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能动性相较前资本主义社会得到更充分的实现,但“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人的主动性被戴上新的枷锁,是隐藏在表面“主动”之下更严重的被动。


唯物史观将历史主体的能动性置于以实践为核心的历史辩证法之中,强调历史主体发挥的能动性是一种实践能动性。一方面,人通过社会实践,即生产力,作用于客观世界,推动历史发展;另一方面,人的物质实践决定人的精神意识发展,决定人的能动性发挥的限度和效度。从这一角度看,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历史主动精神既强调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使其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又强调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是一种实践能动性,是真正推动历史发展、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主动精神,使其区别于唯心主义。在此基础上,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在具体的历史活动中得以确证,用实践的能动性取代一般的主体性推动历史发展,为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提供必然性规定和方法论依据。以实践为核心的新世界观作为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的基点,为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开启了方法革命的大门。


3.历史性:历史主动精神生成的现实基础


历史主动精神是历史主体在客观历史进程中实践能动性的积极发挥。具体的历史进程是历史主动精神生成的现实土壤,历史性是历史主动精神的现实特征。唯心史观是在抽象地探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中高扬人的主观能动性,脱离了历史进程;而唯物史观将社会历史作为存在基础把握主体的能动性,找到了实践能动性这把钥匙,将人的能动性与历史发展的客观性相统一。


历史主动精神以历史进程为现实基础,其历史性是主体性和主动性存在的前提。首先,历史记录了主体主动性生成的历史传统。“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人的主动性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生成,又在具体的历史活动中展现。主动性的发挥受所处历史时代条件的限制。历史是人创造的,但任何一代人都不是在自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活动,而是在已有的生产力和文化传统条件下进行活动,并为下一代人创造其历史活动的既成条件。其次,历史规定了主体主动性发展的目标方向。“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是人类发扬实践能动性、不断推动历史前进的现实过程,因为有了历史主体以实践展开的能动性活动而具有现实方向。人们在创造个人生活的同时也在创造历史,历史的前进依赖于历史发展目的与个人生活目的的统一,其中,历史目标为主体能动性的发挥锚定了方向,以实现社会发展与个人历史的统一。最后,历史提供了评判主体主动性的现实标准。历史作为个人实践的总体化,记录了人的主动性生成的现实过程和客观结果。历史主体主动性发挥效果的意义评判,必须在现实的历史内容和历史发展趋势中进行。无论是故步自封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历史虚无主义,都因为不承认历史存在的客观性而无法形成真正的历史主动精神。


纵观以上三种逻辑特征,只有唯物史观从实践方面理解历史,解开了历史发展规律的神秘面纱,为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提供真正的土壤。上述三种逻辑特征对于历史主动精神的作用分别体现在:其一,只有具有主体性,才能形成历史主体的主动性。历史主动是历史主体开启的主动性历史,对历史主体和本民族历史发展的自信是历史主动精神形成的前提,具体表现为对自己选择的主义、路、战略的坚定自信;其二,只有具有主动性,才能创造历史。主动性是历史主体积极的实践能动性,“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其三,只有具有历史性,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性和主动性。真正的历史主动只有在现实的历史活动中才能生发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脱离历史的主动精神注定是不结果实的花朵。因此,主体性、主动性和历史性共同构成历史主动精神的逻辑特征,与此相对应的主体自觉、方法自觉、历史自觉共同构成历史主动精神生成的逻辑理路。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是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真正推动历史发展、彰显人的本质力量的精神品质,在以唯心史观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及早期社会历史中,历史主体只有抽象的和虚假的能动性,没有历史主动性。



二、实然: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现实确证


历史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历史影响现实,并通过现实影响未来。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密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折不挠、不懈奋斗,源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灿烂文明史中贯穿的历史主动精神,源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中激荡的历史主动精神,源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苦难辉煌中迸发的历史主动精神。


(一)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贯穿的历史主动精神

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了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为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提供了文化土壤。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的角度审视,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历史主动精神,赋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把握历史主动、书写历史篇章的精神气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内蕴历史主动精神。《尚书·洪范》认为,“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九畴”之首为“五行”,“五行”是人承接“天之化”的内容,是人类社会、个体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古代先哲将“天之道”与“人之道”相统一,体现了“顺天应人”的伦理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史宗旨,力图学兼天人,会通古今,探究历史的前因后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倡导遵循客观规律,探求科学之理,把握社会运行原理,是历史主动精神的鲜明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求变精神内蕴历史主动精神。“盘古开天”“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通过刻画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朴素把握、对所处环境的奋力抗争,体现了人类社会早期阶段与恶劣的生存环境相对抗的历史主动精神。《周易·象传》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自然运行规律为人类文明之范本,指出人应当效法天地规律,永不放弃、不断前进。求变精神内含抓住机遇与挑战,即“善战者,求之于势”。王夫之提出“理因于势”,强调历史发展规律包含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并指出“理势”不可分,这种崇理求变的精神与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内核相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思想内蕴历史主动精神。历史主动精神最终要落实到历史主体的实践活动中,体现为推动历史进步的现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格的完善、社会的进步,重心不在知与言,而在于行,即“力行近乎仁”“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身体力行,才能成圣成仁。王阳明将力行的美德提升到哲学高度,提出“知行合一”思想。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用“知”的主动性服务“行”的有效性。


(二)500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激荡的历史主动精神


世界社会主义砥砺前行的500年,是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500年。在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程中,激荡着历史主动精神。


空想社会主义认识到私有制内在的非道德性以及贵族、资产阶级和无财产者之间的深刻矛盾,提出诸多积极主张和设想。这是对资本主义最初的批判和关于未来社会构想的早期萌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建立提供了宝贵思想材料,也从侧面体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主动精神。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普遍“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不是想首先解放某一个阶级,而是想立即解放全人类。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想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对历史现实的忽视导致其无法真正把握历史主动。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资本逻辑,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在一定历史时期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但由于资本逻辑的无序扩张,这种历史主动终将走向末路,只有无产阶级和工人群众才能代表历史主动的发展方向,真正彰显历史主动性。因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历史主动精神的深刻阐释。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历史主动精神表现为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统治、走向共产主义的革命气概。马克思赞美巴黎公社的工人阶级“具有何等的灵活性,何等的历史主动性”,证明无产阶级是“唯一具有社会首创能力的阶级”,彻底否定了唯心史观认为无产阶级“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的错误观点。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充分证明了无产阶级是“唯一具有社会首创能力的阶级”。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肯定了无产阶级走向共产主义在具体道路上需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提出俄国所处的特殊的历史条件使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能吸取资本主义制度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


列宁领导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列宁领导俄国从封建落后的农奴制国家向社会主义迈进,把握了俄国革命和无产阶级事业的历史主动。列宁高度重视历史主体的实践能动性,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革命爆发需要客观的革命形势,而且离不开革命群众的主观准备。没有客观的革命形势就不可能爆发革命,但革命能否成功还取决于主观条件,取决于底层群众推翻统治阶级的决心和摧毁统治阶级的革命行动的组织能力。由于当时俄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加之帝国主义战争爆发的特殊历史条件及群众革命情绪的高涨、科学理论的指引,无产阶级革命才有可能在经济落后的俄国首先爆发。这是列宁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取得成功的首次实践。同时,列宁认识到历史主体的实践能动性有其具体限度,因此,强调不能片面夸大革命的作用,不能“异想天开地以为‘伟大的、胜利的、世界性的’革命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活动领域都一定能够且应该用革命方式来完成一切任务”,深化了对历史主动精神的认识。在后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列宁强调,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要尊重历史客观规律。


但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历史主动精神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未得到彻底贯彻。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的理论家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理论存在重大缺陷,将马克思的科学历史观畸变为一种仅从经济方面考察的机械决定论。他们认为,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理论设想,首先要考虑来自现实社会物质生产层面的客观前提,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工业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这是绝不能超越的客观经济条件。以此为标准,俄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自然是不够格的。“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普列汉诺夫以及孟什维克均认为当时的俄国还没有成熟到实行社会主义的地步。由此可见,第二国际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再次还原到机械决定论的旧唯物主义境地,使历史主动精神再次陷入僵局。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强调的历史主动精神未被苏联的后继者继承。斯大林在经济建设上用行政手段代替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脱离客观实际,未看到苏联落后的社会现实距离共产主义还存在较大差距。此后,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建设共产主义”理论、勃列日涅夫提出“发达的社会主义”理论等均是对斯大林时期错误认识的延伸,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直接取消唯物史观在苏联的合法性地位。至此,“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历史唯物主义已经蜕变成一种机械的历史决定论,历史发展的多重可能性被抹去,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主体能动性也被忽视,任何革命事件都被当成历史的必然现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重新寻找到并持续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迅速发展。


500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证明,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要尊重客观世界,不能脱离现实土壤,否则终将走向穷途末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在于,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历史发展无法彻底把握历史主动,符合时代趋势的历史道路如果不在实际中彻底贯彻科学思想,将无法把握历史主动。


(三)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中迸发的历史主动精神


人无精神不立,党无精神不强,国无精神不兴。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在百余年奋斗中锤炼和锻造的宝贵精神品格,是我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实现历史性变革的重要法宝。百余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壮阔历程,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壮美史诗,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华丽篇章,更是掌握历史主动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由于缺乏洞察历史的主动精神,走过弯路。有部分人接受第二国际的观点,认为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无法爆发无产阶级革命;还有部分人试图直接复制苏联经验走城市道路。毛泽东同志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的,但这种发达的生产力不仅指经济发展,还内在包含制度、文明和人的现代化,是一场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层次的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人高扬历史主动精神,完成开天辟地的政治革命的同时,还需要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接续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共产党人把握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主动,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广大发展在新民主主义政权下是无害有益的”。邓小平同志提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是“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准备基础”,而不是最终目的。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曲折的重大历史关头,江泽民同志重申工人阶级的历史主动精神并指出:“工人阶级特别是产业工人同现代化大生产紧密联系,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他们表现出了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自我牺牲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历史主动精神,不愧为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始终强调要把党建设为更加坚强的工人阶级先锋队,千方百计激发工人阶级的历史主动精神。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胡锦涛同志强调:“党和国家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历史主动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强大生机活力,中国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成就的基础上作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历史性判断,围绕这一转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重要问题作出科学判断、正确决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细化为“两步走”战略安排,推动历史主动精神转变为现实力量。经过新时代10年的奋斗拼搏,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发展的历史主动的集中体现,也是积极探索社会主义事业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主动的体现。


放眼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史,没有哪一种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深刻、历史性地掌握民族发展的历史主动、推动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历史主动精神的有效性,形成宝贵的历史经验。


1.坚持党与人民相统一,在增强党的能动性与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性中弘扬历史主动精神


增强党的历史主动性是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史主动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通过百余年探索,积累了以自我革命赢得历史主动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以“刀刃向内”的历史主动精神不断推动自我革命,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步。中国共产党不仅强调自身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而且高度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党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的自我革命等均是依据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制定的,目的是使党的各项政策能够更符合民心民意。党的方针政策符合人民的利益需要,就与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相一致;党的方针政策赢得人民认同,就能最广泛地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热情。中国共产党以9500多万名党员引领全国14亿多人民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将“主动精神”转化为磅礴伟力,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2.坚持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在总结历史经验与研判历史方位中弘扬历史主动精神


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制胜法宝。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自身执政的历史经验、中国历代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和世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历史主动。中国共产党不仅总结历史经验,而且着眼当下、放眼未来,研判历史方位。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把握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解决了救亡图存的现实问题,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国内发展的最新形势,作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正确判断,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重大判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党在综合分析历史客观规律、发展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正确研判,标志着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的认识上升到新水平,为新的历史阶段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3.坚持国际与国内相关联,在统筹“两个大局”中弘扬历史主动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系列论述高度重视战略机遇期,以强烈的历史紧迫感紧跟国内外形势变化,牢牢锁定时代机遇。历史主动精神要求党既要把握好历史的纵深性,回首历史来路、着力当前现实、放眼展望未来,又要把握好现实的全局性,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世界眼光认识政治形势、把握经济走势、了解文化态势。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着眼于为中华民族谋幸福,而且致力于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不懈奋斗。把握历史主动,要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主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要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主动,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引领人类历史向光明大道前进。



三、必然: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求证


回首过往,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的宝贵经验;立足当下,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化解风险挑战的精神密钥;面向未来,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 继续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需要弘扬历史主动精神


在2020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时指出,要“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继续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进发,继续向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出发,继续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伟大的时间历史;进入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绚丽篇章的伟大时代,要奋力开创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历史时间,仍需继续弘扬历史主动精神。


1.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是过去创造出伟大时间历史的宝贵经验


马克思从历史的角度看待时间,将时代理解为“历史时间”,从历史维度对时代精神进行社会存在论的定位。对于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解也应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历史主动精神具有历史性特征,首先表现在对历史事件的掌握及对过去的总结。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是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500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百余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史积累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5000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滋养中华民族的历史主动精神,使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而不绝。500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之基。正是基于历史主动精神的充分发挥,党才能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把握好三大规律,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根本走向。在百余年辉煌党史中,中国共产党遵循历史规律、把握历史主动,开辟伟大事业,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迈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创造了属于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时间历史。


2.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是未来继续创造伟大历史时间的精神动力


新时代新征程,要创造新的伟大历史时间,就要更加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把历史主动精神落于实、践于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我们要创造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创造的方式就是要进行时不我待的奋斗拼搏和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其实现过程注定充满艰辛,任重而道远。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制约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的提升。不平衡发展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平衡等方面;不充分发展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不充分、效率发挥不充分、潜力释放不充分、有效供给不充分、动力转换不充分、制度创新不充分等方面。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好坏与否,将直接影响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的完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是世界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没有任何经验可循。要在时空压缩、人口规模巨大、发展基础较差的背景下,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目标之伟大和风险之复杂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二) 继续在伟大的历史空间中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需要弘扬历史主动精神


马克思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对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解,不能仅从时间维度理解,还要从空间维度进行理解。空间作为事物的存在方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体现为不同空间的精神的对立、矛盾、冲突等,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紧紧围绕实现伟大梦想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斗争目标的艰巨性、内部矛盾的深刻性、外部环境的严峻性等,对从空间维度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提出新要求。


1.斗争目标的艰巨性决定要弘扬历史主动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反映了斗争目标极具伟大性和艰巨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目标直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包括实现共同富裕、完成祖国统一、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任务,涉及经济、社会、制度、文化、军事、外交等各领域全方位。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对新时代伟大斗争提出新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级分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人民群众实现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坚持胸怀天下、谋世界大同。以上目标实现的过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将时刻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风险挑战。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尤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变化,现代化强国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对国家安全、教育、科技等提出更高要求。任务越艰巨,越需要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未雨绸缪、各个击破,才能顺利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


2.内部矛盾的深刻性决定要弘扬历史主动精神


在充分肯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的同时,还应看到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社会的内部矛盾依然深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提升。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生活需求的新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和深层次利益关系矛盾交织叠加、明显增多,改革步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牵一发而动全身”。具体而言,新时代新征程矛盾的深刻性体现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部分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发展质量和效益还需提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保护任重道远;在民生领域,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民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仍面临难题;社会文明水平有待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的问题;党的建设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党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和党内存在的思想问题及利益矛盾错综交织,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顽固性、多发性问题。多领域深层次的矛盾问题相互叠加,对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提出新要求,必须在认清矛盾深刻性的过程中把握历史主动,以坚决有力的措施应对挑战、解决矛盾。


3.外部形势的严峻性决定要弘扬历史主动精神


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我国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挑战。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过程中,各方面因素存在高度不确定性。一是国际局势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世界多极化格局下,以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主、三派鼎力的政治形势仍在显现。当前,虽然没有爆发全球性战争,但局部战争不断,尤其是俄乌战争引发持续性负外溢效应,国际局势动荡复杂。二是世界经济形势不明朗。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明显抬头,动辄以经济制裁的形式进行经济对抗,经济全球化遭遇梗阻,逆全球化趋势日益显现。此外,政治对经济的影响日渐强烈,大量全球经济活动日益政治化。三是全球治理危机频现。气候变化、能源问题、网络安全等全球性治理赤字加剧了经济全球化的风险挑战。四是意识形态斗争加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威胁,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以“国强必霸”“中国威胁论”为代表的论调显示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根深蒂固的偏见以及恶意抹黑和诋毁。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只有以辩证思维发挥历史主动性,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化危为机、实现发展,才能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屹立不倒,进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三)在伟大的历史时代中把握历史主动,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昭示了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现实路径


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当前,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较为充裕的资金和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抗风险能力和强劲活力,是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必然结果。踏上新征程,要秉承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余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以更深刻的大历史观总结经验、以更宏大的理论视野把握现实、以全局性战略思维把握实践,开辟历史主动精神的新境界。


1.以理论主动为思想先导


任何历史时期,弘扬历史主动精神都要遵循科学理论的指引。党的二十大报告用“两个行”重申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根本指导思想的历史性地位,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首先,要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其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以大历史观总结经验、把握历史方位、抓住历史机遇、深刻理解现实。要把握好新时代和5000年中华文明史、500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百余年党史之间的承续沿革关系,解释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逻辑,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其次,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相融通,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按照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要按照新时代的进步和进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更好构筑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2.以精神主动为活力之源


历史主动精神以理论主动把握现实为基础,用理论激发历史主体的创造活力,凝聚为历史主体的强大精神品质,构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转换中枢,汇聚磅礴的精神力量。第一,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强化责任担当精神。一是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集中人民群众智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以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发挥主动性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中提升群众满意度,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用党的精神主动涵养群众的精神主动。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其先进性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牢牢掌握历史主动,紧扣新的历史特点、牢牢掌握战略主动。坚持把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在全社会形成改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第二,要保持团结奋斗的精神状态。“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回望百余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系列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也遇到过无数风险、挑战。党在人民的支持下,依靠团结奋斗修正错误、战胜困难、走向光明,几度绝处逢生、几度柳暗花明。举世瞩目成就的取得和世所罕见风险挑战的战胜,都离不开团结奋斗。正是在这样的千锤百炼和伟大奋斗中,党愈益强大和成熟。第三,要坚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为党的精神力量赋能,在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协同推进中增强精神主动。自我革命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精神主动的法宝,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是伟大社会革命的推进器。社会革命对自我革命不断提出新要求,要在推进社会革命中增强党的精神力量。


3.以战略主动为实践支点


在拥有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和团结奋斗的精神伟力之外,还要在战略上主动把握复杂的历史现实,惟有如此,历史主动精神才能从思想跃迁到现实。第一,要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支撑从思想主动到实践主动的战略支点,是推动精神主动从理论到现实的工作抓手。一是以党建总体布局为主要抓手。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运所在,新时代新征程,只有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才能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战略主动。二是以整体性战略规划为行动指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索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安排,秉持以和平与发展为目标建构新型国际关系,以全方位的战略规划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第二,要在精神主动的前提下形成灵活的战略策略。新时代新征程,必须高度重视战略策略问题,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提出适应的战略策略,坚持战略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的统一。要把握历史主动性,增强工作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保持战略规划的灵活性。同时,还要保持战略规划的创造性。例如,共同富裕是普遍性的世界难题,没有现成的方案和模式可供参考,只有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在实践中探索前行,摸着石头过河,才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四、结语


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奋斗历史。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向人民和时代交出了一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异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赶考之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要继续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强化历史记忆、确立历史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凝心聚魂,坚定全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弘扬历史主动精神要更加坚定地践行初心使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阅读



本文作者:代玉启,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妍,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讲师

文章来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4卷第3期

终审:“守正创新研究”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