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

其他

300余位中非嘉宾相聚湖南,他们聊了什么?

新华鲜报|300余位中非嘉宾“湘”约,共谋中非合作新未来作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湖南是中国对非合作最活跃的省份之一。7月24日至26日,300多名中非嘉宾相聚湖南,在第七届中非民间论坛、第七届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上,话友谊、谈合作,探讨为推动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聆听中非友谊故事时代回响会场外,随处可见中非嘉宾握手、拥抱;会场内,一则则小故事,诉说着中非友谊在日益密切的交往中历久弥坚。在国际志愿服务平行论坛上,中国(湖南)第19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长朱伟分享了他的中非友谊故事。朱伟曾赴津巴布韦推广中医针灸,培养当地中医针灸人才。尽管他已回国一年多,仍常接到来自非洲的求助电话。“我最近就接到了紧急视频求助。针灸班学员理查德正在出诊,我远程指导他通过针刺一些关键穴位,缓解了一位小男孩的腹痛。”朱伟说,“在一次次跨国医疗援助中,以中医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非洲越来越受欢迎。”7月25日,中国(湖南)第19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长朱伟在平行论坛上分享他的中非友谊故事。(受访者供图)真正的友谊,从来都是相互给予。开幕式上,来自青海玉树和云南金平的两位小学生尕玛罗多旦增和敖景昕,用稚嫩的声音讲述了他们所在的中刚友谊小学、中国-赤道几内亚友谊小学的故事。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并不富裕的刚果共和国政府向灾区捐建了一所小学,将其命名为“中刚友谊小学”;2015年,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在访华期间宣布,为云南金平捐建一所小学,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彩云之南见证了中非兄弟般的深情厚谊,我们永远铭记。”敖景昕说,“我们会努力学习,成为中非友好交往的小使者。”故事,因真诚而点滴入心。涓涓细流润物无声,滋养着中非友谊的合抱之木。拉紧中非全方位务实合作纽带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两片发展热土,远隔万里而休戚相关,拥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部署,受到非洲朋友广泛关注。他们相信非中各领域合作将迎来更多机遇。“希望与中国加强海洋生态环保合作,共享蓝色经济发展。”塞舌尔联合塞舌尔党副主席马文·范尼言辞恳切。“期待中国帮助贝宁青年了解新兴数字技术,以应对更多挑战。”贝宁复兴进步联盟中央档案组成员克雷邦·阿克培米亚库·多多目光深远。“鼓励中非媒体开展联合报道,加强智库伙伴关系合作,促进双方信息共享。”非盟经社文理事会高级新闻官卡罗尔·吉隆博提出具体举措。7月25日,中非参会嘉宾在第七届中非民间论坛、第七届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开幕式上。新华社记者
7月27日 下午 7:21
其他

这份蓝皮书发布,事关近3亿老年人

新华鲜报|近3亿老年人!中国“养老”加速变“享老”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近3亿。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家事,也是国事。最新发布的《中国健康老龄化发展蓝皮书(2023-2024)》,针对新形势下养老产业的新趋势、新挑战,倡导“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从养老服务模式、数字养老、银发经济等多方面,探索中国式养老新理念、新举措、新画卷,以更好适应快速增长的养老需求。——新理念:编织养老服务幸福“网”。人口老龄化发展有多快?专家预测,2035年前后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约5亿。“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表示,健康老龄化的内涵是动态发展的,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机融合,涉及亿万民众切身利益,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这是实现老年群体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体现。蓝皮书提出,要树立“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新理念,从生命观的优化、老年健康新内涵等方面,兼顾“为老”和“备老”,对中国式养老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如何树立“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解决好老年人健康的急难愁盼,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洪彪说,加快编织养老服务幸福“网”,让老年人用智慧、经验、劳动拥抱新生活,增加社会活力、社会创造力、社会亲和力,收获更多老年人口健康红利。健康老龄化发展,如何进一步健全体系?专家建议从三个维度把握:一是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养老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二是养老服务体系,解决由谁提供养老服务、提供什么样的养老服务等问题;三是健康支撑体系,解决老有所医、老年康养、医养结合的问题。——新举措:助力构建支撑保障体系。“9073”——这是中国养老模式基本构成,即约90%居家养老,7%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机构养老。照顾好居家和社区养老的日常需求是重中之重。提供家庭适老化改造,建设智慧型家庭养老床位,发展老年活动中心,发展老年食堂……蓝皮书建议,让老年人在“家门口”能享受到便捷的养老服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累计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近150万户,累计建设家庭养老床位23.5万张,逐步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一些地方在探索:北京市加快构建“预防、治疗、照护”三位一体的老年健康服务模式,江苏省聚焦体医养融合社区慢病老人运动干预新模式,黑龙江省打造中医药康养发展方案……——新画卷:满足养老服务新诉求。一面是老年人越来越长寿,一面是“多病共存”,护理需求、长期照护需求等日渐加大。“不同年龄段老年人有不同诉求,困难老年人困难也各不相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建议,要直面问题,在发展中补短板,在解决老年群体期盼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银发经济新业态。中国卫生经济学会老年健康经济专业委员会联合北京大学“健康中国理论与实证研究”课题组表示,面对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亟待探索多样化养老新业态。据相关测算,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到2035年有望达到30万亿元左右。推动“智享养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之变,养老也要创新。蓝皮书提出,应特别注意解决养老产品、服务“不适老”问题。“‘黑科技’要关爱老年用品,让‘为老’服务更显‘科技范儿’,使用更便捷。”范利说。健全农村养老服务网络。目前,我国农村养老面临一些“坎”。北京大学教授王红漫建议,为农村老年人编织一张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幸福“网”,充分发挥农村熟人社会互助互惠特点,力争让老年人实现不出村、不离乡就能吃上热乎饭、看个小病等。“养老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式办法就是要调动每一个社会细胞力量,尽可能用小投入解决大问题,大力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韩启德表示,守护好今天的“夕阳红”,也是善待我们的明天。策划:陈芳
7月15日 下午 8:19
其他

将新时代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从72次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会议读懂习近平的改革之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72次重要会议,引领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改革航程。这是改革的催征鼓点。72次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会议锚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审议通过超过600份改革文件,指引各方面出台3000多项改革方案,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精神和不断发展、日臻精深的改革之道。掌舵定向:“坚定不移朝着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前进”夏日的中国,涌动改革的热潮。2024年6月11日,北京中南海,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关于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改革文件,直指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推动改革精准发力、落地生效。10年多来,这样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72次。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中国改革航船沿着正确航线向更深水域、更广天地前进。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擘画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勾勒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明确任务书、时间表、施工图,336项改革举措涵盖方方面面。此时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跨越新的重要关口:经济长期高速增长过程中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不断积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下的国际竞争形势逼人,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沉渣泛起……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敏感程度,可想而知。致广大而尽精微。越是庞大复杂的工程,越是需要精确定向、周密部署、扎实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一个多月,2013年12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在党中央层面设置专司改革工作的领导机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对于这一机构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阐明要旨:“就是要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位。”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仍亲任主任。这一机构职能更加全面、组织更加健全、运行更加稳定,形成统揽改革开放的坚强中枢,汇聚最为广泛的改革力量。船载千钧,掌舵一人。在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重任扛在肩上:深远谋划,为改革纵深推进提供科学指引;系统部署,研究制定重大改革议题;亲力亲为,认真审阅修改重大改革方案,引领督促每一项改革落地见效……回望来时路,中国改革开放从来都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前行。进入新时代,改革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什么改、为谁改、怎么改?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方向——2014年1月,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坚定不移朝着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前进”“要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以三个“不能变”标定改革方向:“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2023年4月,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思想在伟大变革中升华。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提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新时代的中国拓开改革的大格局、厘清改革的大逻辑——关于改革和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关于改革和发展:“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改革不断前进也能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关于改革和法治:“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进入深水区的改革,尤其难在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难在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72次会议不仅指明进军的方向,更是擂响出征的战鼓——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着力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深化生态文明领域改革,改革干部考核制度,开展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担当,深化党的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政治生态;……10年多来,72次会议部署一系列重大改革事项,构建起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推动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项改革不断打开新局面、迈上新台阶。“新时代10年,我们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凝练总结,再一次印证了这一重大论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精准指引:“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改革实践,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丰富、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方法论,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从“加强对跨区域跨部门重大改革事项协调”,到“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再到“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历次会议中,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令人耳目一新,并在实践中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精准发力、精准落地。坚持问题导向,以调研开路,用改革破题——“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在是否解决了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制定实施方案直奔问题去”……会议多次强调这一重要方法。“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一次次会议、一项项部署也正是以问题为抓手,让改革有的放矢、纵深推进:针对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事关亿万学生前途的问题,研究审议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部署各地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为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立案难”问题,改革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改进工作机制、加强责任追究,推动“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为老百姓打开一条通往公平正义的便捷之门;剑指企业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围绕直接面向企业群众、依申请办理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推动审批服务理念、制度、作风全方位深层次变革,改出了政务服务的温度,改到了群众心坎上……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方法论更加鲜明。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调查研究是破题之道。2020年4月21日,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利县老县镇卫生院。在《安康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一览表》前,总书记驻足察看,详细询问了报销政策等很多细节问题。6天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制度体系改革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一定要管好用好”。尊重首创精神,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2019年7月,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次年10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部署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要求深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5年来,对标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五大战略定位”,先行示范区建设正在深圳这片改革热土上加快推进。2024年6月,深圳市发布2024年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拿出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新的年度“施工图”。改革必须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会议上强调“要牢固树立改革全局观,顶层设计要立足全局,基层探索要观照全局”“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协调”。部署设立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的试点格局;推行国务院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编制试点;开展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一块块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播下良种、精耕细作,将更多制度创新成果推向全国。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从前期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中期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现阶段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全面深化改革愈加强调把握各项改革的相互关系和耦合作用,在目标上相互配合、在实施中相互促进、在效果上相得益彰。对此,会议有着许多精辟阐述:“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要准确把握改革内在联系,提高改革系统集成能力”“推进改革要树立系统思想,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和领域实现改革举措系统集成”……系统集成,就不能“九龙治水、各管一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同向发力,做到“十个指头弹钢琴”。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国防和军队等各领域各方面改革相结合;促使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相衔接;抓好改革方案协同、改革落实协同、改革效果协同……正是由于坚持全局筹划、统筹兼顾,各项改革发生“化学反应”,持续释放改革效能。人民至上:“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曾经,一纸户籍,在城乡间划出一道“鸿沟”。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摆上了中南海的议事案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推进人的城镇化重要的环节在户籍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举措。”自此,户籍制度改革按下“加速键”:破难题、蹚新路,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1.4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3%,逐步打破城乡二元对立,让更多奋斗者找到温暖归属。“只要有利于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就坚决地破、坚决地改”,改革价值取向始终鲜明。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72次会议的公开报道中,“人民”和“群众”分别出现了200多次和100多次。一件件关乎百姓的大小事,被列入会议议程,成为改革的关注点、发力点。——使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集采前要68元一支,降价后一支只要20元。”对于患糖尿病多年的湖南患者谭赛喜而言,胰岛素是日常必需的药物。如今通过专项集采,胰岛素价格降了下来,还可以通过特殊门诊报销70%,为他减轻很大负担。悠悠民生,健康为大。多次会议将深化医卫改革的议题列入议程。其所触及的,不仅有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样的整体性改革,也有加强儿科医务人员培养和队伍建设、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具体安排,还有福建三明医改等经验示范。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垃圾分类、环境保护、法律援助、养老托育、教育减负……一份份改革文件获得通过,一项项制度安排渐次落地,事关民生福祉的改革被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更好地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书写改革新篇章。“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改革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张”……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一席话,深刻揭示亿万人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之源、智慧之源。壮阔的改革进程中,认识上的每一次突破和进展,实践中的每一个创造和积累,无不源于人民群众的拼搏奋斗和聪明才智。2016年底,浙江提出“最多跑一次”,开始了政务服务改革历程。从理念化为实践,“最多跑一次”成为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会议上审议讨论的典型经验,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创新发展。“正确的道路从哪里来?从群众中来。”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要求“尊重基层群众实践”“发动群众参与改革,引导社会支持改革”,指出“改革创新最大的活力蕴藏在基层和群众中间”,一次次会议释放明确信号,引领改革找准开启人民伟力的金钥匙。——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2015年2月,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改革的“获得感”问题。总书记指出,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此后的多次会议对此作出深入的阐释:“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要把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放到更加突出位置来抓”……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三五”以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28.6%,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八连升”至89.4%,全国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成绩单背后,是一系列有力的改革举措:建立环保督察工作机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编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调查显示,老百姓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超过90%。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用心回应人民的期盼。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担当实干:“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2016年2月23日,农历元宵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没有安排审议新的改革方案,而是听取10项改革推进落实情况汇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一连讲了三个“抓”:“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总书记斩钉截铁地说。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72次会议中,“落实”一词贯穿始终,在公开报道里共出现300多次。会议多次专题听取重大改革落实情况汇报,重点了解改革举措落实情况,部署改革推进的步骤和次序。回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历程,抓落实是要求,是行动,更是改革制胜之道。挺膺担当、迎难而上——“真刀真枪、大刀阔斧,涉险滩、动奶酪、啃硬骨头”。2014年2月,习近平主席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农村改革,就是“难啃的硬骨头”之一。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安徽小岗村。在“当年农家”院落,他俯身察看当年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契约,感慨不已。4个月后,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直指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不适应的难题。不只农村改革,司法体制改革、院士制度改革、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一项项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多年未有进展的改革在历次会议推动下持续突破。既挂帅又出征,以精准扶贫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打赢了一场历时8年的脱贫攻坚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掀起祁连山等多地生态问题整治风暴,并亲自考察验收整治效果;针对政法领域权力制约监督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推进政法领域改革,抓紧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机制……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践行“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使各项改革都能落地生根”,引领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跟踪问效、推动落实——“做到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2020年7月,浙江金华,一场“改革督察员”聘请会议引人关注。由企业主、群众代表、基层代办员、新闻工作者等组成的第一期35位改革督察员正式“上岗”。他们将发挥专业所长,紧盯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和重点项目,精准发现问题,推动改革不断深化。中央改革办专门成立督察局,专司改革方案督检之责;浙江探索建立特约改革督察员(观察员)制度,山东建立重点改革任务挂牌督办机制,湖南不断健全改革督察统筹联动机制……10年多来,督察工作和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紧密协同,始终是党中央狠抓改革落实的重要手段。2014年9月,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召开。“要调配充实专门督察力量,开展对重大改革方案落实情况的督察,做到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改革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工作,“严把改革督察关”。提出“要抓督察落实,强化督察职能,健全督察机制”,明确“既要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也要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强调“下更大气力抓好改革督察工作”……一次次会议围绕改革督察作出明确要求,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将改革落到实处。压实责任、形成合力——“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提到了这个好消息。此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该意见。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从各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主动将河湖作为自己的责任田,到企业、校园、社区涌现一批“民间河长”……2018年6月底,我国全面建立河长制;半年后,湖长制全面建立;2022年,在南水北调工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河长制”带来“河长治”,正是压实各级责任、形成各方合力、建立落实机制的生动例证。多次会议强调:要遵循改革规律和特点,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推动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改革评价机制;要盯责任主体,抓“关键少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不仅亲自抓、带头干,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扑下身子,狠抓落实。”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掷地有声。压实责任明确“人”、动态监测精准“督”、追责问效科学“评”,从中央到地方,全链条改革落实闭环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如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已总体完成。新加坡《联合早报》曾经评价,环顾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当今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全面推进改革进程。永不止步:“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发展永无止境,改革不会停步。“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2023年4月,在党的二十大闭幕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定调。开启新的征程,中国如何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蓝图举世关注,中央深改委会议无疑是一扇重要的观察窗口。紧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一新时代最大的政治,明确要坚持用改革开放“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要科学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聚焦妨碍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明确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推进方式”;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主动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中央深改委会议不断传递出新的改革强音,宣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决心。与此同时,中央深改委会议接连出台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面向未来运筹帷幄,在重点领域布局落子。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意见》《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关于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的意见》《关于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的若干意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一系列改革新举措推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大幕开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澎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神一以贯之,彰显中国无比坚定的改革决心和信心。今天的中国,奋进的脚步愈发铿锵。发展与改革融合激荡,汇聚起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上下同欲者胜。勇立改革潮头,弘扬改革精神,将党的意愿与人民意愿相统一,将党的行动和广大人民心声相结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新华社记者:邹伟、韩洁、谢希瑶、丁小溪、严赋憬
7月15日 下午 7:46
其他

32国驻华使节走进这里,点赞→

新华鲜报|32国驻华使节走进内蒙古,点赞中国北疆生机活力!“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7月10日至13日,来自喀麦隆、多米尼克、斯洛文尼亚、南非等32个国家的驻华使节走进内蒙古自治区,体验中国北疆的生机活力,感受这片土地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动能。四天时间,使节们先后参访乌兰察布、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三个城市。这些关键词,被使节们反复提及——“迷人”位于乌兰察布市的辉腾锡勒草原绿草如茵,山坡上野花烂漫、牛羊成群。“来到这片美丽的大草原,你会发自内心地感到放松惬意。这里很值得住上一段时间。”喀麦隆驻华大使马丁·姆巴纳的脚踩在松软的草地上,不时深呼吸,享受着美好。一场小型那达慕正在上演。畅快淋漓的搏克较量、热情豪迈的民族舞蹈、婉转悠扬的长调演唱……引得使节们拍手叫好。牧民们把使节们迎进自己家,用手把肉、奶茶、奶酪等特色美食热情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们。7月10日,驻华使节参访团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辉腾锡勒草原观看蒙古族特色表演。新华社记者
7月14日 上午 10:05
其他

破译城市文明“密码”,“考古中国”重大发现→

新华鲜报|“考古中国”破译城市文明“密码”你是否想过,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曾经的样貌是怎样的?7月12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浙江绍兴稽中遗址、江苏盐城盐业考古、河南开封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江苏淮安城市考古等4项历史时期城市考古最新进展,揭开古代城市的发展演进和时代变迁。这些考古成果藏着怎样的文明“密码”?在浙江绍兴稽中遗址,我们或许可以一窥战国时期,越国大型建筑基址的风采——这里,发现有越国与汉代建筑基址。其中,战国时期遗存包括1组大型建筑基址和1眼水井。这是考古发掘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存在战国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经碳十四检测,相关遗存距今约2500年,为探寻越国都城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外,这里还清理确定两汉高等级建筑遗存,并且首次发现包含墨书“会稽”“山阴”地名的汉代木刺实物,以及汉代墨书“如律令礼”文字陶片,这些都是两汉郡县考古的重要发现。战国与汉代建筑基址。(国家文物局供图)盐,背后有哪些古代都市“烟火”日常?江苏盐城盐业考古,铺展开盐业生产历史悠久的生动画卷——盐城亭湖区的沙井头遗址,发现规整的汉代道路,较为密集分布的水井,成规模、多类型的排水设施,以及房址等重要遗迹;盐城东台市的缪杭遗址,发现唐代盐业生产中的引蓄水、摊场、淋卤等工艺流程相关遗迹;盐城大丰区的后北团遗址,发现南宋至明清时期盐灶、淋卤坑等制盐遗迹。由汉至唐,由南宋至明清,考古发现让千余年来制盐工艺的技术传承发展跃然眼前,也进一步明晰了我国江淮东部盐业生产历史发展脉络。透过这些历史遗迹和出土文物,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在这里居住的人家、劳作的先人。后北团遗址制盐相关遗迹。(国家文物局供图)《清明上河图》描摹的汴河两岸风貌令人神往,当年的北宋都城东京是怎样的繁华?我们把目光投向河南开封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这一遗址,是目前考古发现北宋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都城城门遗址,城门整体结构为一门三道式,由门道、隔墙及两侧墩台构成。相关考古负责人介绍,景龙门遗址为认识北宋东京城结构布局、建筑制度提供了重要实证,也是古今城市文脉传承赓续的又一生动案例。北宋晚期楼台建筑西部夯土堆积及包砖。(国家文物局供图)水脉连着文脉,大河润泽百姓。通过江苏淮安3处考古新发现,我们可以看到大运河流淌千年所经历的变迁——记者了解到,考古工作发现,庆成门遗址是淮安旧城的西门,完整揭示出主城门、瓮城及排水系统的整体格局,新路遗址是一处保存完整、格局清晰的明代街巷类遗址,板闸镇遗址是一处明清时期市镇遗址,为研究大运河漕运、盐运和关榷税收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有关专家介绍,这3处遗址再现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的繁荣景象,反映了大运河沿线市镇发展、人地关系演变及河道治理与变迁,是研究运河漕运、盐运和关榷税收等问题的重要实物资料。淮安板闸镇遗址发掘区航拍图。(国家文物局供图)让城市留住文脉,让人们记住乡愁。从绍兴到盐城、从开封到淮安……历史时期城市考古正破解现代都市的文明“密码”,让我们可以认识千百年前,这片土地上的寻常巷陌,感知古老城市的文化遗存和历史记忆。一代代考古工作者们躬耕田野、胼手胝足,带来更多新发现,将让古老文明的面貌变得更加清晰。策划:陈芳
7月13日 下午 6:39
其他

首次突破400米!

新华鲜报|首次突破400米!我国大湖钻探探寻青藏高原自然密码从青藏高原湖底沉积物取岩芯,看百万年来气候变幻。这场纳木错湖泊科考是突破,亦是见证。7月12日18时35分,水上钻探平台钻机轰鸣,卷扬机拉紧钢绳,高达14.3米的钻塔,将层层包裹的湖泊岩芯打捞出来。这是我国首次在青藏高原大湖钻探中成功突破400米的深度获取岩芯,打破了2020年纳木错湖泊钻探153.44米的钻探纪录。钻取如此深度的湖泊岩芯是一场非凡探索——这是第二次青藏科考于2024年的重大标志性科考活动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中海拔最高的钻探项目。高海拔带来的低温、缺氧,湖泊底部复杂的地质结构,不断晃动着水上钻探平台的风浪,都为湖泊科考任务增添了前所未有的难度与挑战。钻取含有泥土、砂石的湖泊岩芯是一项复杂且精细的工作。钻塔高耸,科研人员却要在狭长的操作台上小心翼翼地处理来之不易的湖泊岩芯样品,每一寸样品,都期待解读出更多自然奥秘。在海拔超4700米的湖面,多国联合科考队不懈努力38天,于湖底深度402.2米处钻取岩芯,总钻探深度累计超过1300米,采取到上千管湖泊岩芯。7月12日,科研队员和钻探队员在庆祝纳木错湖底402.2米深度湖泊岩芯样品成功采集。新华社记者
7月13日 上午 9:02
其他

6年6轮调整!700余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

新华鲜报|6年6轮调整!700余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6年6轮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共有700余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越来越多慢性病、罕见病等药品被纳入,更多患者在用得上药的同时用得起药。今年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已正式启动。国家医保局7月11日对相关问题进行解读。国家医保局最新数据显示,自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累计有700余种救急救命的好药、创新药等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包括通过谈判新增的446个药品,其中大部分为近年来新上市、临床价值高的药品。目前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西药和中成药数量增加至3088种。新药好药不断纳入医保。2020年新增替雷利珠单抗、仑伐替尼等17种抗癌药;2021年新增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重要药品诺西那生钠注射液;2023年的目录调整覆盖了16个罕见病病种,填补了10个病种的用药保障空白,戈谢病、重症肌无力等疾病治疗用药被纳入目录……肿瘤、慢性病、罕见病等药品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新药进目录的速度不断加快。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新药从获批上市到进入目录的时间,已从原来的5年多缩短到现在的1年多,80%的创新药能够在上市后两年内进入医保药品目录。目录内药品价格更趋合理。谈判竞价是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的关键一环。医保方和企业方围绕“价格”反复博弈。2023年,143个目录外药品参与谈判或竞价,其中121个药品谈判或竞价成功,平均降价61.7%。一些“高价救命药”在经过“灵魂砍价”后被纳入医保,为许多家庭带来希望。在2021年医保药品目录调整中,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经谈判后,从每针70万元降至3万余元,被纳入医保。肿瘤治疗药物持续更新。2020年医保药品目录调整中,对2018年抗癌药专项准入谈判中的14种独家药品,按规则进行了续约或再次谈判,平均降幅为14.95%,其中个别一线抗癌药降幅超过60%。到2023年,目录中肿瘤靶向药的数量已达74个。患者看病负担减轻实实在在。2022年,147个目录外药品参与谈判和竞价(含原目录内药品续约谈判),总体成功率达82.3%。谈判和竞价新准入的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60.1%。协议期内275种谈判药报销1.8亿人次。通过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年内累计为患者减负2100余亿元。6轮调整,药品“有进有出”。经过多次调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已累计调出395个疗效不确切、易滥用、临床被淘汰或者即将退市的药品。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调整将更加关注药品供应保障情况的监测与管理,提升医保药品的可及性。在调出品种的范围方面,将近3年未向医保定点医药机构供应的常规目录药品,以及未按协议约定保障市场供应的谈判药品列为重点考虑的情形,强化供应保障管理。今年的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将于11月完成谈判并公布结果。期待更多好药进入医保,切实缓解百姓看病后顾之忧。策划:陈芳
7月12日 上午 9:19
其他

在4102.8米海底挖“宝”!

新华鲜报|在4102.8米海底挖“宝”!我国深海采矿车迎来新突破在4102.8米海底挖“宝”,成功取回深海多金属结壳与结核!中国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记者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办9日举行的采访活动中获悉,由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制的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工程样机“开拓二号”日前完成海试,首次突破国内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海试水深4000米大关,在国内首创5项新技术。大洋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应用价值极高。但海底地形崎岖,海况条件复杂,要想在深海探采取“宝”,离不开高端的海底采矿装备。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制的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工程样机“开拓二号”海试现场。(无人机照片,6月22日摄)长6米、宽3米、高2.5米、重14吨。记者在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看到,“开拓二号”是一台“大家伙”,设计作业水深6000米。它有两大鲜明特征:一是强有力的掘进齿能在海底“削矿如泥”,二是4条平稳结实的金属履带可以在深海矿区“如履平地”。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开拓二号”首席科学家杨建民介绍,这次海试从6月19日启航,6月28日返航,航程1840多公里。团队在西太平洋多金属结壳与结核海区开展海底行进、矿物开采、布放回收等全系统联调联试。连续5天,“开拓二号”海底探“宝”动作不断:每天完成1个潜次,分别达到1802.4米、1929.9米、1955.8米、2048.5米和4102.8米的深度,并成功获得200多公斤多金属结壳、多金属结核等各类深海矿产样品。海试现场照片,前排中间为杨建民。新华社发4102.8米意味着什么?杨建民告诉记者,此次海试水深突破4000米大关,意味着基本可以达到海底采矿需要的深度,深海矿产资源一般赋存在2000米至6000米深海海底,其中多金属结壳与硫化物主要分布在4000米水深以内。海底“宝”有何价值?结壳和结核是两种深海矿产,前者是生长在海底岩石上的矿物质覆盖层,后者主要以半埋藏的状态分布于海底沉积物之上。根据分析,此次海试获得的结壳和结核铁、锰含量均介于10%至20%之间,且富含钛、镍、铈、铜等关键金属。海底挖“宝”要有硬核技术。成果背后,是5个深海采矿领域的首创技术,分别是深海复杂海底地形高机动行进技术、深海多矿类复合钻采技术、深水重载作业智能精细控制技术、非金属缆深海重载布放回收技术和深海环境扰动监测评估技术。得益于深海复杂海底地形高机动行进技术,无论是坡度达30多度的陡峭、崎岖海山,还是由高粘性稀软沉积物堆积的海底“滩涂”,“开拓二号”都能顺利行进、爬坡和原地回转,其四条履带能实时调整方向和状态,适应海底复杂地形行走的需要。开拓二号(左)和开拓一号(右)
7月9日 下午 10:39
其他

1463.5万人次!

Travel我们期待已久,打算去北京故宫和长城、上海外滩,再去成都看看大熊猫。”7月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边检站民警正在办理边检查验手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边检站供图)最近一段时间,“China
7月6日 下午 1:29
其他

双双亮相!一起探秘“雪龙2”号和“极地”号→

新华鲜报|探秘“雪龙2”号和“极地”号!感受中国极地考察硬实力
7月5日 上午 9:42
其他

科技金融首次明确“施工图”!

新华鲜报|科技金融首次明确“施工图”!七部门合力破难点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如何让“科技之花”绽放得更绚丽?一份由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文件,首次明确了科技金融的“施工图”。这份《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为各类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为金融“活水”浇灌科技创新指明方向。
7月1日 上午 10:00
其他

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为了月背近4斤土,拼了!

新华鲜报|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为了月背近4斤土,拼了!6月25日下午2时许,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终于迎回了自己牵挂53天的“六姑娘”——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的嫦娥六号探测器。定位、搜索、检查状态……返回器工作正常,任务圆满成功,胡浩悬着的心才放下来。虽然嫦娥六号如期从月背带回近4斤土,这几天胡浩依然在奔波中:护送返回器回京并开舱“取宝”、部署安排轨道器后续拓展实验、见证月背样品开启科学研究……忙碌间隙,他第一次向新华社记者聊起嫦娥六号不为人知的故事。图为胡浩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6月30日 下午 9:52
其他

事关13.34亿参保人!这一调整7月1日启动→

新华鲜报|事关13.34亿参保人!2024年医保药品目录调整7月1日启动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关系着每一名参保人。7月1日,今年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正式启动,符合条件的医药企业可以开始提交申报材料。哪些药品有望纳入目录?今年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有哪些重点?《2024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中,能找到“答案”。——纳新药、降药价,更多新药、好药有望进医保。工作方案明确,目录外5类药品可以申报参加2024年医保目录调整,包括儿童用药、罕见病用药、适应症或功能主治发生重大变化的药品等。今年的申报条件也进行了小幅调整,按规则对药品获批和修改适应症的时间要求进行了顺延,2019年1月1日以后获批上市或修改适应症的药品可以提出申报。这意味着,更多新药将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经过此前的6轮调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已累计新增纳入744个药品,包括通过谈判新增的446个药品,其中大部分为近年来新上市、临床价值高的药品,覆盖目录31个治疗领域。目前,医保药品目录准入方式为企业申报制,申报范围主要聚焦5年内新上市药品。在此影响下,5年内新上市药品在当年新增品种中的占比,已从2019年的32%提高至2023年的97.6%。以2023年为例,共有57个品种实现“当年获批、当年纳入目录”。除了申报环节,后续的评审、测算、谈判等流程也对创新药给予“倾斜”。如在评审测算环节,将创新性作为重要指标,提升创新药的竞争优势。——调“老药”、腾空间,引导药品目录“提档升级”。经过多次调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已经累计调出395个疗效不确切、易滥用、临床被淘汰或者即将退市的药品。今年的工作方案对调出品种范围进行明确,将近3年未向医保定点医药机构供应的常规目录药品,以及未按协议约定保障市场供应的谈判药品列为重点考虑的情形,以帮助强化供应保障管理。“吐故纳新”,更多新药、好药将进入医保药品目录。——更科学、更规范,药品目录调整将更加公开、透明。今年的工作方案进一步强化专家监督管理,明确专家参与规则和遴选标准条件,加强对参与专家的专业培训和指导,提高评审测算的科学性、规范性。据介绍,近年来专家评审规则已趋于稳定,主要采取专家讨论和个人评分同时进行的方式,争取传达给企业稳定的预期。今年8月至9月为专家评审阶段。根据企业申报情况,药学、临床、药物经济学、医保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将联合评审,形成拟直接调入、拟谈判或竞价调入、拟直接调出等药品建议名单,同时将对拟谈判或竞价药品的规格、医保支付范围等进行论证确定。在谈判环节,医保谈判专家将分组与医药企业就药品支付标准进行“面对面”谈判磋商,并根据谈判结果决定药品能否进医保、以什么价格进医保。截至2023年底,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约13.34亿人。一轮轮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正切实帮助参保人用上更多好药,减轻医药费用负担。策划:陈芳记者:彭韵佳编辑:郭宝江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6月30日 下午 5:14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震撼!这一超级工程今日正式通车!

新华鲜报|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从昔日“叹零丁”,到今日“跨伶仃”,这是一个时代的见证。6月30日,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这是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路线全长约24公里,深圳至中山的车程将从此前约2小时缩短至30分钟。历时141天实现西人工岛合龙、8万吨沉管在海底一次性精准安装到位……迎着疾风、踏着巨浪,上万名建设者在珠江口连续奋斗7年。2021年9月22日拍摄的正在建设中的深中通道中山大桥和深中大桥。新华社发(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供图)频发的台风、高盐高湿的环境、复杂的海底情况……这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这个海上奇迹有多强?数据最能体现——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深中大桥主跨达1666米,加上两边边跨,总跨达2826米;世界最高通航净空海中大桥:深中大桥主塔高270米,大桥桥面距离海平面高达91米,船舶通航净空达76.5米,未来可满足30万吨散货轮和3万标箱集装箱船的通航需求;6月27日拍摄的即将通车的深中通道(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6月30日 下午 4:39
其他

我国首台!正式建成

新华社权威快报|子午工程二期重大设备行星际闪烁监测望远镜正式建成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牵头建设的行星际闪烁监测望远镜5月10日通过工艺测试,将高效开展行星际空间天气日常监测,为我国和国际空间天气预报提供高质量观测数据。这是我国首台专门用于行星际闪烁监测的望远镜。来自银河系之外的致密天体所辐射的射电波在通过行星际空间时,会被太阳风湍流不规则结构散射,最终形成射电时序流量的随机起伏,该现象被命名为行星际闪烁。行星际闪烁如同太阳风中的射电浮标,可用于监测太阳风暴在行星际空间的扰动传播过程。行星际闪烁监测望远镜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的重大设备之一,实现了芯片级到系统级研制的全面国产化,探测灵敏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记者:张泉、刘懿德编辑:边思琪设计:苗夏阳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联合出品
5月10日 下午 5:25
其他

首次在华举办!这个全球性会议不一般

新华鲜报|首次在华举办!这个聚焦AEO的全球性会议不一般对广大外贸企业而言,通关速度越快,通关成本越低,越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AEO,“经认证的经营者”的英文缩写。这项来自世界海关组织的认证制度,对信用状况、守法程度和安全水平较高的企业给予多项优惠便利,被称作助力企业外贸发展“加速跑”的一张“绿色通行证”。全球AEO大会,被视为世界海关组织最大规模的能力建设活动。5月8日,第六届全球AEO大会在深圳开幕,这是中国首次举办AEO领域最高级别的全球性会议。3天时间里,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商界、学界代表等1200余人将齐聚一堂。5月8日,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在第六届全球AEO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新华社记者
5月8日 下午 9:16
其他

​惠企政策延续!这一费率延至明年年底

惠企政策延续!1%失业保险费率延至2025年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6日发布消息,明确推出一揽子阶段性、组合式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举措,将降低失业保险费率至1%的政策延续至2025年底,对不裁员少裁员的参保企业继续实施稳岗返还政策至2024年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失业保险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出台这些政策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功能作用,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这位负责人介绍,实施稳岗返还政策方面,中小微企业按不超过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60%返还、大型企业返还比例不超过30%;资金用途由现行四项稳定就业岗位支出扩大至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支出;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以单位形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参照实施。此外,人社部门将延续实施技能提升补贴政策至2024年底。参加失业保险1年以上的企业在职职工或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取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可按照初级(五级)不超过1000元、中级(四级)不超过1500元、高级(三级)不超过2000元的标准申请技能提升补贴。记者:姜琳
5月7日 上午 9:14
其他

多国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跌跌不休”为哪般?

经济热点问答|多国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
4月28日 下午 8:11
其他

发现巨型黑洞!

BH3”目前处于休眠状态,与伴星形成一个大型双星系统,位于银河系天鹰座,距离地球约1926光年。“盖亚
4月18日 上午 9:25
其他

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新进展→

各地加快推进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记者从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现场会上了解到,今年以来,各地正在加快推进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许多城市在明确保障对象标准、以需定建、用地保障、资金监管等工作机制上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已有65个城市报送2024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和项目。其中,西安今年计划筹建1.5万套保障性住房;深圳已启动13个项目、共计1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杭州今年筹建的12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已开工3个,剩余9个项目将在6月底前开工建设。该负责人强调,各地要切实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落地落实见到成效。目前,许多城市在明确保障对象标准、以需定建、轮候库建设、用地保障、资金监管、配售价格、建设分配管理工作机制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尚未出台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的城市要充分学习借鉴,加快推动政策出台,尽快形成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会议要求各地压茬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实现净地供应,完善规划设计方案,尽快达到开工条件,形成实物工作量。已经开工建设的,要抓好施工组织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施工进度,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同时,要抓“好房子”建设。按照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标准,做好户型设计、配套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把保障性住房建设成“好房子”。要抓住房发展规划编制。将保障性住房作为住房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坚持以需定建,摸清底数摸清需求,科学确定保障性住房发展年度计划和发展规划,做好项目谋划和储备。记者:王优玲、胡璐
4月11日 下午 5:31
其他

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国务院重磅发文

我国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记者8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国务院近日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行动方案明确了“巩固提升口粮、主攻玉米大豆、兼顾薯类杂粮”的分品种增产思路,提出巩固提升优势产区,挖掘其他地区潜力,调整优化粮食生产格局。
4月9日 下午 3:00
其他

​生产日期不好找?鼓励特殊食品清晰显著标注

记者8日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鼓励特殊食品企业清晰显著标注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特殊食品包括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作为预包装食品,关乎“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针对消费者反映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字太小、颜色浅、藏得深”等问题,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关于鼓励食品企业优化预包装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标签标识的公告》,推动食品企业积极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方便消费者清晰辨识。特殊食品企业应该结合公告和《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标识指南》要求,在最小销售包装的主要展示版面显著标注,其位置应当清晰明显、描述准确、易于查找。在字体方面,鼓励使用最小高度不小于3毫米、高度与宽度之比不大于3:1的文字、数字、符号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并按照年、月、日的顺序明确标注。记者:赵文君
4月9日 上午 10:02
其他

美财政部部长耶伦将访华

中国财政部新闻办公室4月3日表示,经中美双方商定,美财政部部长珍妮特·耶伦将于4月4日至9日访华。
4月3日 上午 8:52
其他

“月面X”现身,就在明晚!

星空有约|“月面X”要现身啦17日22时左右,月球表面将浮现出类似字母“X”的光影,这种现象被称为“月面X”。对我国公众而言,这是今年第一场适宜观测的“月面X”。感兴趣的公众可以尝试借此机会观察月球地貌。“‘月面X’是一种月球上的光影效果。”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当月球表面的拉卡耶环形山、普尔巴赫环形山和比安基奴斯环形山的顶部被阳光以近乎贴着月面的角度照亮,月球表面会出现这种类似英文字母“X”的形状。2004年,加拿大观测者最早发现并报告了“月面X”现象。王科超说,从天文角度看,每当月球晨昏线中的晨线位于月球东经2度附近时,就会浮现“月面X”。上弦月月相出现对应着晨昏线中的晨线到达月球经线零度附近,所以每次“月面X”与上弦月月相的出现时间都很接近,时间一般相差几小时。每个朔望月当中,都会浮现一次“月面X”。具体到2024年,一共会出现12次“月面X”,但对我国公众来说,并非每次都能观测到。“‘月面X’的浮现可能出现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段。只有‘月面X’浮现在日落后到零点前这段时间,通俗说就是天黑了且月亮还挂在天上,我们才有机会看到它。”王科超说,3月17日的“月面X”浮现时间在22时左右,比较适宜观测。除了3月,今年还有7月、9月、11月出现的“月面X”也比较适宜观测。“月面X”的最佳观测时间仅持续1小时左右,感兴趣的公众可以选择大口径、高倍率的望远镜,从月面明暗交界处的中点向南方去寻找它。王科超提示,17日晚公众在观测“月面X”的时候,还可以往它的北边看去,试着寻找“月面V”。这是乌克特环形山和其附近几个较小的环形山的山顶被太阳照亮后,形成的类似英文字母“V”的光影效果,其浮现时间会比“月面X”稍长一些。策划:刘心惠记者:王珏玢、邱冰清海报:徐湛编辑:朱舜、何晓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江苏分社联合制作星空工作室 出品
3月16日 下午 5:22
其他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十个“新”看中国经济走势

两会新华视点|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十个“新”看中国经济走势新质生产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消费、新型能源体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引人关注。“新华视点”记者从报告中选取十个“新”,采访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和业界专家,解读这些“新”折射出的中国经济发展崭新趋向与强劲动能。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度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报告的一大看点。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抢占发展新赛道,是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一、新质生产力】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创新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科技厅厅长宋德雄说,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顺应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说,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二、新兴产业】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说,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代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比如,量子技术和生命科学就有望成为未来产业新赛道。中国铁塔董事长张志勇代表建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攻克“卡脖子”难题;着力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增强在重点领域的自主掌控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强化数字赋能,加速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三、新型能源体系】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现在的白城市,只要有风刮过、有太阳升起,就会有财富产生。”吉林省白城市市长杨大勇代表说,白城市素有“风沙城”的称号,近年来,白城市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成为东北首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发电城市。“新型能源体系最主要特征是安全高效、绿色低碳。”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洪明委员说,要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3月5日 下午 10:13
其他

纪录片《倾听》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一县到一省从地方到中央习近平敞开心扉倾听民声的姿态始终不变出品人:傅华、吕岩松总监制:任卫东总策划:孙承斌监制:霍小光、邹声文策划:张旭东、张晓松制片人:邱红杰统筹:闫起磊、张钦、周旋、王绚、罗辉导演:武笛导演组:张侨、朱高祥、张嘉琪、张爽记者:曲澜娟、齐雷杰、朗兵兵、赵玉和、王雯君通讯员:马昱灵、刘晋博、马青云解说:兰旭
3月4日 上午 12:41
其他

总书记的嘱托激励我们一路向前——来自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心声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新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扉页上,是他抄录的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6月到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考察时说的一句话: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
3月3日 下午 1:43
其他

两会新华视点|2024年全国两会哪些看点值得期待

2024年全国两会即将启幕。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前景壮阔,任务艰巨。着眼关键之年,谋划关键之策。春天里的盛会有哪些看点值得期待?“新华视点”记者带你前瞻。【看点一】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如何确定?
3月2日 下午 12:46
其他

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新华全媒+
2月29日 下午 3:20
其他

全文丨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

巡视工作应当加强对被巡视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监督,重点检查其对党忠诚、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责任、依规依法履职用权、担当作为、廉洁自律等情况,对反映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形成专题材料。
2月21日 下午 7:20
其他

今起扩大部分国家人员免签入境海南事由

国家移民管理局9日发布公告,自2024年2月9日起,扩大部分国家人员免签入境海南事由,允许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挪威、乌克兰、意大利、奥地利、芬兰、荷兰、丹麦、瑞士、瑞典、西班牙、比利时、捷克、爱沙尼亚、希腊、匈牙利、冰岛、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尔兰、塞浦路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北马其顿、阿尔巴尼亚、美国、加拿大、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哈萨克斯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阿联酋、卡塔尔、摩纳哥、白俄罗斯等国家人员因商贸、访问、探亲、医疗、会展、体育竞技等需要(工作、学习事由除外)免签入境海南停留不超过30天。入出境口岸为国家设于海南省的所有对外开放口岸,活动范围为海南省行政区域(符合与我国签署互免签证协定的从其规定),停留计算时间自入境次日零时起算。之前实施的上述国家人员入境海南旅游免签30天的政策继续有效。
2月9日 下午 4:22
其他

开售即秒光?抢票软件成功概率更高?12306回应

新华调查|开售即秒光?抢票软件成功概率更高?……铁路12306回应来了2月4日,2024年春运进入第10天。铁路12306系统已顺利度过春运节前车票售票高峰,迎来节后返程车票售票高峰。今年春运是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首个常态化春运,旅客出行意愿强烈。不少网友反映,一些车次开售即秒光,一票难求;还有网友反映,有的抢票软件显示“有票”,12306却显示“无票”。针对公众关注的春运火车票购票相关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12306也作出回应。火车票难买,一些车次开售即秒光?从春运前九天的情况看,作为大众化交通工具,铁路仍是许多旅客出行的首选。自1月26日春运开启至2月3日,全国铁路春运累计发送旅客1.065亿人次,日均1183.4万人次。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运,铁路部门将全部客车投入运营,每日最多可提供1070万个客票席位(不含途中重复利用),运力安排总量创历史之最。整个春运40天时间,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4.8亿人次,日均1200万人次,同比2023年春运增长37.9%。记者调查发现,有的旅客表示可能自己手速快,抢票很顺利;有的旅客通过候补购票买到了车票;也有旅客表示,人多的时候还是很难抢,一些心仪的车次开售即秒光。“春运高峰时段,旅客集中出行,铁路客流具有高度集中、极不均衡、单向流动等显著特点。”12306科创中心技术负责人杨立鹏表示,根据节前售票和候补情况分析,铁路全部运力已投用,但仍然无法满足短短几天内旅客集中出行的大规模购票需求。杨立鹏说,春运出行高峰期,火车票供需矛盾突出,预计有不少旅客在高峰期不能买到如愿的火车票,尤其是广州往重庆方向、深圳往武汉方向等热门方向的热门车次。2月3日,家长带领小朋友在北京丰台站排队检票。新华社记者
2月5日 上午 8:57
其他

2月起,这些新规将要施行→

新华社权威快报|2月起,这些新规将要施行明确涉彩礼纠纷案件的审理裁判规则两部门推出金融举措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规范公益事业捐赠票据使用和管理行为……2月起施行的这些新规涉及法律、金融、医卫等领域进一步护航美好生活记者:齐琪、白阳编辑:刘媛媛、尹一如设计:苗夏阳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1月31日 上午 9:46
其他

今年第一次满月,凌晨见!

星空有约|2024年第一次满月,春运首日见!漫画制作:胡彦竹1月26日,春运的大幕将正式开启,2024年第一次满月将于当日凌晨现身夜空,这也是农历癸卯兔年最后一轮满月,感兴趣的公众可赏这轮圆月,望月盼团圆。
1月25日 下午 7:22
其他

大别山壁虎,被发现!

我国学者发现新物种大别山壁虎记者从安徽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张保卫教授课题组,此前在大别山地区的安徽省和河南省交界处发现了一种“喜欢咬人”的壁虎,基于分子系统学、形态学等研究结果证实其为新物种,将其命名为大别山壁虎。相关研究结果,近日由安徽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研究人员发表在国际期刊《动物》上。
1月25日 下午 2:12
其他

2024年我国将完成国土绿化1亿亩!

新华社权威快报|2024年我国将完成国土绿化1亿亩记者1月22日从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视频会议上了解到2024年我国将继续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1月22日 下午 9:14
其他

我国找锂重大突破,探获锂资源近百万吨!

我国锂辉石矿、锂云母矿分布范围广,全国有1500多个盐湖,通过加大锂矿区块出让力度,可进一步挖掘锂矿找矿潜力;我国部分锂矿探矿权勘查程度较低,通过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查工作,锂矿增储空间较大。
1月18日 上午 9:07
其他

开通两周年,运送旅客超2000万人次!

摄杭台高铁全长266.9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连接杭州、绍兴、台州三地。杭台高铁线路与“浙东唐诗之路”高度契合,它串联起一大批古迹和景区,是一条集自然风貌、美景美食与古今人文交汇的黄金旅游通道。
1月8日 下午 3:44
其他

388个!新一批中华老字号拟认定名单公布→

商务部12月21日公示新一批中华老字号拟认定名单共有388个品牌,平均“年龄”达138岁2023年2月,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工作启动对已有中华老字号复核,同时推进新一批中华老字号认定此前经复核55个品牌被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73个品牌被要求限期6个月予以整改记者:谢希瑶、潘洁编辑:刘媛媛设计:胡戈新华社国内部出品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新一批中华老字号拟认定名单
2023年12月21日
其他

河南新密古城寨遗址发现夏代宫殿建筑群

城外,溱水蜿蜒而过,悠悠流淌;城内,宏伟的宫殿四面合围,错落有致……记者从当日召开的2023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获悉,河南新密古城寨遗址发现四合院式宫殿建筑群,为研究夏代宫殿建筑的起源提供了新材料。古城寨遗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溱水东岸的台地上,平面呈长方形,面积17.6万余平方米,是一处规模宏大、保存较完好的龙山时代晚期城址,已进入夏代纪年。2021年至202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对古城寨遗址城内区域及城外重点区域进行系统勘探和针对性发掘,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古城寨遗址1号夯土台基全景图据悉,新发现的1号夯土台基规模较大,面积在1800平方米左右,平面呈长方形,长约60米,宽约30米。该夯土台基中部高、四周低,表面较为平整,其上发现有数排规律分布的柱洞。“从柱洞的分布规律来看,这一夯土台基整体应是南北为排房建筑、中部为庭院、东西带回廊的结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古城寨遗址发掘现场负责人李博说。古城寨遗址1号夯土台基平面初步想象复原图在1号夯土台基东侧,考古人员还发现一处夯土遗迹,目前已揭露部分南北长25米、东西宽约10米,与1号夯土台基应为同一组建筑。“结合以往考古发掘成果来看,古城寨遗址城内中部偏东区域为宫殿核心区。”李博说,“新发现的1号夯土台基、东部夯土遗迹,与以往发现的宫殿建筑基址、廊庑基址一道,在平面布局上构成了四合院式的宫殿建筑群。”李博表示,新发现刷新了对古城寨遗址城内布局结构的认知,也为探索夏代宫殿建筑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下一步,考古工作人员将继续深入研究1号夯土台基的性质、营建背景、建筑特征等,并围绕古城寨遗址宫殿核心区的规模、布局及周边道路系统等问题进行更加全面的勘探和精细的发掘工作。记者:桂娟、袁月明
2023年12月20日
其他

国家卫健委最新通报→

国家卫健委:全国医疗机构门急诊呼吸道疾病总诊疗量呈下降趋势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17日表示,近期,全国医疗机构门急诊呼吸道疾病总诊疗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2023年12月17日
其他

沪深交易所修订发布股份回购配套规则

为落实中国证监会修订发布的《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12月15日晚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发布新修订的股份回购配套规则,对股份回购制度进行优化完善。深圳证券交易所外景。新华社记者毛思倩
2023年12月16日
其他

海昏侯刘贺主墓,今日面向公众开放!

距今2000多年的海昏侯刘贺主墓面向公众开放要问刘贺是谁,你可能不熟悉,但说起当年海昏侯墓出土的“海量”马蹄金等金器,你一定不陌生吧。15日,位于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刘贺主墓面向公众开放,回望大汉文明又多了一扇窗。图为刘贺主墓保护展示设施的航拍图。新华社记者袁慧晶摄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汉废帝”、第二代昌邑王、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园是迄今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座以汉制埋葬的列侯“标本墓”。墓园出土了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纺织品和竹简等各类珍贵文物一万余件(套),创下秦汉考古史多个“第一”,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墓园的核心部分——刘贺主墓。展示以“海昏藏宝”为主题,刘贺主墓遗址对研究西汉列侯的园寝制度、西汉列侯等级的墓葬制度等具有重要价值,是实证西汉盛世文明的文化宝库。新华社记者袁慧晶摄刘贺主墓此前一直处于保护施工状态,人们只能在外围看到相关礼仪性建筑的夯土基址以及水井、道路和排水遗存。如今,新开放的刘贺主墓将通过原貌展示、考古复原、数字演绎等多种手段,活化历史场景。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是一座大型土圹木椁墓,椁室由内藏椁、回廊形外藏椁、过道和甬道等构成,居室化风格明显。墓室深约8米,南北向长约16米,东西向宽约17米,一条长长的墓道斜向从南边连入墓室。为了保护遗址本体,游客将从墓室上方另外建好的通道进入主墓,在观景台上俯瞰整个墓室的布局。图为刘贺主墓墓室的墓道口处。新华社记者袁慧晶摄“汉代人讲究‘事死如事生’,墓室中的功能分区象征着不同的地上建筑空间,内藏椁就映衬了侯爷‘东寝西堂’的日常起居生活。”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副馆长范丽君说,内藏椁的东面和西面分别代表了卧室和会客室,在复原展示时分别放置了刘贺主棺以及孔子衣镜、博山炉的仿制品。现场运用裸眼3D技术动态演绎介绍各分区及其藏品的基本情况,人们可沉浸式地与考古遗迹面对面,感受文化遗产的本真魅力。图为刘贺主墓墓室内的复原展示场景。新华社记者袁慧晶摄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杨军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做好实验室考古、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和考古资料的整理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记者:袁慧晶、彭菁
2023年12月15日
其他

福建泉州:以矿山修复之名违规采矿,督察进驻前突击种树|视点深度

名为矿山修复治理,实际却是开山采矿;假借土地平整之机,违法开采矿产资源;甚至在督察进驻前夕,突击在生态修复区种植树木、铺设草皮……近日,记者随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发现,福建省泉州市一些地方违法违规开采问题突出,废弃矿山修复工作进展滞后。借矿山修复、土地平整之名,行矿产开采之实泉州市的矿业开发特别是饰面用石材开发,历史久、范围广、数量大,矿山生态问题突出。泉州市于2012年下发通知,提出全市饰面用石材矿山退出计划和建筑石料矿山调整计划。2020年9月,惠安县批准两个矿山的“生态恢复治理”项目,由两家矿企共同成立的禾木农场开发有限公司组织实施。记者在矿区看到,现场有多台用来切割岩石的轨道圆盘锯,矿区入口还张贴着出售荒料的联系电话。督察人员说,企业未按修复方案要求施工,现场不见修复只见开采。治理项目实施以来,矿山不仅没得到修复,矿区开采面积反而扩大近一倍,达到104.5亩,非法占用林地27.9亩。国家有关部门明确要求,矿山修复工程产生的剩余土石料,应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交易。惠安县却以协议处置方式,将治理项目产生的矿产资源交由禾木农场开发有限公司自行销售。2020年与2023年惠安县两个矿山增加开采及破坏面积示意图。(督察组供图)2023年11月27日督察组发现,禾木农场开发有限公司不仅未修复矿山,反而大肆破坏。新华社记者高敬
2023年12月14日
其他

引领中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持续前行——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侧记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行至岁尾,回看全年,中国经济在持续承压中走出一条回升向好的复苏曲线,取得殊为不易的发展成绩。展望新的一年,面对新的风险挑战,中国经济大船如何乘风破浪、持续前行?定基调,聚共识,谋大计。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的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掌舵领航,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指引奋进方向。“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11日上午,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回顾即将收官的2023年经济工作。这一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既有风高浪急,也有暗流汹涌。这一年,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我国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成绩可圈可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有望圆满实现——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前11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升,在国内大循环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有力推进,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加快实施,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传统短板取得长足进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科技新赛道处在世界第一梯队。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央层面全面落地,地方层面有序展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能源资源供应稳定。有效应对海河等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出台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稳定房地产市场等一批政策举措,扎实推进保交楼工作,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不断加强。纵向看,我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比去年都有明显改善;横向看,我国经济增长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居于前列,仍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引擎。“正所谓,危中有机。”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今年科技领域涌现不少里程碑式创新成果时发出的这句感慨,透出对中国经济攻坚克难、化危为机的辩证思考。过险滩,闯难关。回首一年不平凡的历程,中国经济既面对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的因素,也承受内部“三重压力”加大的困难,压力挑战不比疫情三年少。许多与会同志清晰地记得,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也明确“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形势和巨大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拼搏、迎难而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得来极为不易,必须倍加珍惜。”与会同志共鸣强烈。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是一以贯之的忧患意识。“要清醒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除了要直面外部严峻复杂形势造成的不稳定不确定性之外,自身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明问题所在: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战胜挑战中发展壮大。面对与会同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起来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们所面临的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要增强信心和底气。”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更有弥足珍贵的经验启示。近年来在引领中国经济砥砺前行的实践中,我们党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将之概括为“五个必须”:——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要统筹推进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打通两者结合的断点堵点卡点,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进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揭示出重要的治理经验,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思想指引。“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继续坚持这一总基调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12个字是一个有机整体,彰显了复杂变局下党中央对时与势的准确把握,是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的科学方法论。”一位与会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经济依然低迷,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把握好“稳”和“进”、“立”和“破”两对辩证关系至关重要。“稳是大局和基础”——把经济发展稳在合理区间,巩固回升向好态势,充分保障就业民生,才能为“进”创造稳定发展环境。“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鲜明指出。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作出的一系列部署,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保障。“进是方向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特别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科技创新是深刻认识和把握“稳”与“进”关系的重要领域。分组讨论中,不少与会同志提到这样一个细节:与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比,“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首次出现在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中。会议部署的明年九项重点任务中,第一项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为经济稳增长注入新动能,重塑新优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传递出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信号。何为“新质生产力”?会议的一系列部署给出生动注解: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我们在新赛道上不能掉队”“要奋起直追,努力实现并跑甚至领跑”“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以畅通经济大循环之“进”,助力发展大局之“稳”。“要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围绕“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这一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需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富矿,如何挖掘潜在需求?总书记谈到建设城市地下管网,强调这是城市的“里子”工程。“咱们中国传统都是要面子,实际面子里子要一起要,要更重里子。这个工程投资潜力大,带动能力强。”还有加强教育高质量供给、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增加养老服务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方向。既要挖掘潜在需求,也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会议作出进一步部署: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同时带动相关领域投资。“总的看,明年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动能依然不足。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扩大内需,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习近平总书记阐明深意。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还要正确把握“立”和“破”的内在逻辑。2022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实现“双碳”目标时,强调“要先立后破,而不能未立先破”,并打了一个比方——“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坚持先立后破,关键要做好新旧模式之间的衔接和切换。这尤其体现在“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重点任务中。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只有打破制度掣肘、疏通断点堵点,才能让经济要素充分涌流,激发出澎湃活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一系列重点任务充分体现“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发展智慧。分组讨论中,与会同志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部署九项重点任务,绘就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施工图。只要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一定能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把党中央的战略意图贯彻到位。“完整准确全面落实,不能变形走样、把好经念歪”“这里我着重强调一下抓落实问题。”望向会场上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履行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的责任。”即将开启的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新征程上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落实好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从四个方面给出行动指南。“要不折不扣抓落实”——讲话中,总书记谈到了一些领导干部汇报过的实际感受。“选择正确方法做好工作,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扣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就不会走偏,都会取得成效。”“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心领神会,完整准确全面落实,不能变形走样、把好经念歪。”全场凝神倾听,总书记语气加重:“打折扣是变形走样,层层加码也是变形走样。关键是最终效果要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要雷厉风行抓落实”——总书记突出强调:“要有马上就办的意识”“不能有拖延症,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总书记明确要求:“抓落实的前提是把党中央决策部署意图和落实举措搞清楚。”雷厉风行不是一味求快,更不能流于形式。总书记更关注的,是“能否真正领会精神”“是否有实招真招”。“我就看落实效果怎么样,能不能达到预期。”总书记点明要旨。“要求真务实抓落实”——谈到这一点,总书记语气坚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啊,就像‘牛皮癣’,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坚持为基层、企业减负,让干部群众的精力真正花在干实事上。”总书记关注到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些新变种、新现象:一些基层干部疲于在各类应用软件、公号上打卡、“留痕”;各种论坛过多过滥,既浪费钱又浪费时间……“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抓落实务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敢作善为抓落实”——干部是抓落实的关键。高质量落实,靠的是千千万万勇于担当、本领高强的好干部。总书记明确指出:“干事是非常重要的。干部除了忠诚、干净,还要干事。”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落实细化“三个区分开来”,准确把握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让各级领导干部轻装上阵干事创业,充分发挥抓落实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意见,落实金融体制改革,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实”二字,贯穿在对明年经济工作各项部署要求中。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推动各方面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与会同志一致表示,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开拓奋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确保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新华社记者:邹伟、韩洁
2023年12月14日
其他

126种新药进医保!

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已连续6年开展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累计将744个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同时将一批疗效不确切、临床易滥用的或被淘汰的药品调出目录,引领药品使用端发生深刻变化。
2023年12月13日
其他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

新华社权威快报|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记者12月6日从国家能源局和中国华能获悉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核电站位于山东荣成由中国华能、清华大学、中核集团共同建设记者:戴小河编辑:刘媛媛设计:苗夏阳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2023年12月6日
其他

第一观察 | 总书记今年以来国内考察始终聚焦科技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上海考察期间前往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今年以来,总书记利用到地方考察调研的机会,一次次深入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区域,同科技工作者面对面交流,了解重大科研进展,研究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释放了始终聚焦科技创新的鲜明导向。11月28日下午,习近平在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
2023年12月5日
其他

探月领域新成果!中外科学家联合获得→

中外科学家联合获得高精度月球表面化学成分分布图我国科学家领衔的一支国际研究团队在探月领域再出新成果。该团队结合我国嫦娥五号、美国阿波罗、苏联Luna样品数据,采用深度学习方法,获得高精度月球表面化学成分(铁、钛、铝、镁、钙、硅)分布图,全面反映月球表面化学特征,为月球火山活动和热演化历史研究提供关键数据。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2023年11月26日
其他

丹心报国 英雄回家

摄让无名者“有名”,让英雄与亲属“相认”,既是烈士家人的心愿,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随前9批烈士回国的9200余件遗物中,除了锈迹斑斑的钢笔、印有“抗美援朝
2023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