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讲科学

其他

消失的几万字,不仅是我个人的悲哀,也是更多人的悲哀

4月24日晚,在不到2小时的时间里,连续多篇文章被删。这其中,有转载的科普。也有我亲手写的文字。这两篇文章,我查了几十篇资料,字斟句酌,花了几十个小时才写出来,但让它们消失,只需要点两下按键,一共用不了10秒。这个公众号写到现在,消失的文字加起来有好几万了。很悲哀。但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悲哀,同时也是更多人的悲哀。我失去的,不过几万个文字,删了,我还能再写,这不是最让我感到悲哀的。文章里那些引用自各项研究的理论和数据,那些数据背后惊心动魄的故事,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按键删除的那个人并不重要,要么他压根就没去看,要么他明知你说的是对的,但还是要去按那个键。在这个现代化的年代,科普也会这么难,这才是真正让我悲哀的。更可悲的是,很多人的知情权被剥夺了。其实我并不想持续写那个敏感的话题,我一直想写一个关于逻辑训练的专栏,因为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但是,每天后台都会有很多读者问我,能不能说说关于某神药的问题?能不能讲讲关于某注射液的副作用?看到这些,我实在不忍拒绝。他们并不是某行业的利益既得者,也不是某信仰的无脑追随者,他们和曾经的你我一样,只是被蒙在鼓里的受害者。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真相,而已。当事实无法被陈述,最受伤的,是那些千千万万需要真相的人。“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我当然知道。但让我气不过的是,有些人在发财的同时,断的是更多人的健康,甚至是生路。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你光明正大搞创新,踏踏实实做研发,我对你一万个支持。你用损人利己的方式填充腰包,还怪别人断你财路,还想堵住别人的嘴不让说话。是可忍,孰不可忍。只要有一口气在,我会和你们斗到底。
4月25日 上午 11:42
其他

这批仁丹,汞含量超欧盟标准9.7万倍

笔者按:这是我第三次发布这篇文章。第一次我只在少数平台发布了这篇文章,发布后不到12个小时就被删除了。然后,我把文章略作修改,模糊了一些关键词后,再次发布。发布平台除了微信公众号,还有今日头条、百度百家等,然而除了知乎问答外,在一天之内,所有文章全部消失。究竟是什么强大的神秘力量同时下架这些平台的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有人不想让我说话。幸运的是,纸终究包不住火,澎湃新闻等媒体相继报道了这个事件。在此,我恳请我的读者:请将这篇文章广为传播,让更多人知道他们应该知道的真相。需要明确的是:王女士作为同仁堂仁丹的消费者,在被检查出严重汞中毒,并发现其服用的仁丹含有巨量汞化合物之后,完全有理由、有资格对生产厂家提出质疑。由于当事人王女士目前仍在国外接受排毒治疗,因此她委托我为她发声,也就是说,我作为汞中毒受害者的代理人发表文章,是作为消费者,行使向商家提出质疑、讨要说法的权利。但究竟为什么,消费者的声音会被扼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本法调整对象——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第五条【国家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职能】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第六条【消费者权益保护社会参与原则】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鼓励、支持一切组织和个人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做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宣传,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在此我郑重宣布:请任何平台,不要再无理由删除我作为消费者代理人发布的合理质疑。以下是原文:今年3月20号,一位读者发来了让我非常震惊的消息。这位生活在德国的王女士告诉我,去年她因为长期腹痛而去医院检查,结果不但查出乳糜泻(麦胶性肠病),还发现体内汞含量超标,属于严重汞中毒。在经过4次排毒治疗后,王女士体内的汞含量降低到之前的一半,然而到了今年1月时,王女士在体检时再次发现,体内汞含量又回到了之前的数值。为了找到汞中毒的源头,王女士和她的德国医生一起,仔细对她近期所服用的药物和食物进行分析,最后选择了可能存在问题的两种中成药和一种食材,送到专业机构进行化验。结果发现,由同仁堂生产的仁丹中汞含量严重超标。严重到什么地步呢?严重到让德国实验室里价值几百万的检测设备宕机,清洗了一周才能恢复使用。虽然仁丹的汞含量高到让检测设备宕机,但当我看到检测报告时,仍然大吃一惊——在该批次仁丹中,汞含量竟高达9729.985mg/kg。(注:德国的小数点用法和中国不同,小数点是逗号而不是前面的.符号。)这个数据是什么概念呢?2013年初,欧洲快速预警系统通告了德国一个商家生产的膳食补充剂中存在汞含量超标。经证实,超标原因来自从中国进口的原料——硫酸软骨素。通告提到,该膳食补充剂的汞含量为0.45mg/kg。[1]根据欧盟的法规,含有汞的药物在欧洲是被严令禁止的(在美国和加拿大同样如此),即便在膳食添加剂中,所允许的最大汞含量也不能超过0.1mg/kg。[2]该商家的产品因汞含量达到欧盟规定的4.5倍而上了预警系统,相比之下,这批仁丹的汞含量达到了欧盟最大限制的9.7万倍。根据现代医学研究,当尿液中的汞含量使肌酐值超过20μg/g时,人体将受到损伤。
4月14日 上午 12:18
被微信屏蔽
科技

这批仁丹,汞含量超欧盟标准9.7万倍

今年3月20号,一位读者发来了让我非常震惊的消息。这位生活在德国的王女士告诉我,去年她因为长期腹痛而去医院检查,结果不但查出乳糜泻(麦胶性肠病),还发现体内汞含量超标,属于严重汞中毒。在经过4次排毒治疗后,王女士体内的汞含量降低到之前的一半,然而到了今年1月时,王女士在体检时再次发现,体内汞含量又回到了之前的数值。为了找到汞中毒的源头,王女士和她的德国医生一起,仔细对她近期所服用的药物和食物进行分析,最后选择了可能存在问题的两种中成药和一种食材,送到专业机构进行化验。结果发现,由xx堂生产的仁丹中汞含量严重超标。严重到什么地步呢?严重到让德国实验室里价值几百万的检测设备宕机,清洗了一周才能恢复使用。虽然仁丹的汞含量高到让检测设备宕机,但当我看到检测报告时,仍然大吃一惊——在该批次仁丹中,汞含量竟高达9729.985mg/kg。(注:德国的小数点用法和中国不同,小数点是逗号而不是前面的.符号。)这个数据是什么概念呢?2013年初,欧洲快速预警系统通告了德国一个商家生产的膳食补充剂中存在汞含量超标。经证实,超标原因来自从中国进口的原料——硫酸软骨素。通告提到,该膳食补充剂的汞含量为0.45mg/kg。[1]根据欧盟的法规,含有汞的药物在欧洲是被严令禁止的(在美国和加拿大同样如此),即便在膳食添加剂中,所允许的最大汞含量也不能超过0.1mg/kg。[2]该商家的产品因汞含量达到欧盟规定的4.5倍而上了预警系统,相比之下,这批仁丹的汞含量达到了欧盟最大限制的9.7万倍。根据现代医学研究,当尿液中的汞含量使肌酐值超过20μg/g时,人体将受到损伤。
4月10日 上午 11:47
其他

清明时节须当心:艾叶有毒,艾灸致癌

大过节的,本不想扫大家的兴。但受到最近日本红曲米事件的触动,觉得还是有必要讲讲艾叶的安全性问题。每逢清明,艾叶总会成为一种用于祭祀、食用的重要食材。在我国药食同源的文化中,艾叶和红曲米一样,扮演着既是食材,又是药材的角色。这样兼具食材与药材的角色,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作为食材,艾叶有药补的效果;作为药材,艾叶非常安全。如此错误的认知,让很多人容易过量服用这类药食材。比如发生在日本的这次红曲米保健品事件中,不幸去世的几位受害人,都是在认为红曲米非常安全的前提下,大量服用导致肾损伤而死亡。相比之下,艾叶的使用场景更广,所具有的毒副作用也不遑多让。艾草——百草之王与作为食用色素的红曲米一样,绿色的艾叶也常被用于给食物增添绿色,加上本身具有一种略带苦味的香气,很多“绿色食品”中都有它的影子。比如蓊绿欲滴、模样诱人的青团,就是用艾叶汁拌进糯米粉里捣制之后,再以豆沙或咸蛋黄等为馅制作而成的。由于大多数青团是用艾叶制作,又有艾团的别名。据说青团最早出现在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逢清明,南方地区很多家庭都要蒸青团用于祭祀,所以又被称为清明团子。除了用于制作清明节食用的青团,艾叶也被大量用作日常食材,如炒饭、炖汤、煎煮鸡蛋、泡茶等。依次为:艾叶炒饭、艾叶鸡汤、艾叶茶、艾叶炒蛋艾叶实际上是艾(又名艾蒿、艾草)的叶,艾是一种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在中医看来,艾是一种良药,古代医药著作《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对其均有记载。据《中国植物志》记载,除了艾叶,艾全草均可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1]作为口服药,艾常被用于治疗虚寒性的妇科疾患,也被用于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虚寒胃痛。除了口服,艾还被广泛用于中医理疗,例如煮水洗浴、洗头、足浴,制作药枕、药背心。当然,艾最被常用的一种理疗方式,是大名鼎鼎的艾灸。中药师将艾叶晒干、捣碎得到“艾绒”,然后制成艾条,供艾灸使用。中医认为,艾灸可以“透诸经而治百病”,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除寒湿、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等功效。艾灸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国时期,曹翕就撰写了历史上首部灸法专著《曹氏灸方》。[2]《本草纲目》认为:“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各种形式的艾灸疗法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也有“以艾灸病人四床角,各一壮,令不相染”的记载,所以艾叶也被用于烟熏消毒,以预防瘟疫传染病,就是所谓的“艾熏”。同样以艾条为药材,艾灸偏重“灸”,而艾熏偏于“熏”。艾熏百度百科说:“艾熏具体对于腰酸背疼腿抽筋有着西医所达不到的效果。”由于极为广泛的应用场景,因此艾草又有“百草之王”的美称。不过,所有上述这些神奇功效,无论是用于服用、外用还是艾灸,目前尚未被设计可靠的双盲大样本临床试验所验证。艾叶的肝毒性和生殖毒性虽然中医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但艾叶的毒性,常常会被人忽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艾以叶入药,味苦,无毒。理气血,逐寒湿,止血安胎。”然而现代科学发现,艾叶不但具有很强的肝毒性,还具有不容忽视的生殖毒性。在由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常用中草药不良反应及其防治》[3]一书中,研究者详细阐述了各类常用中草药的不良反应,包括中毒的原因、机制及防治措施;此外,该书还列举了一些因常用中草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实例。书中对于艾叶的毒副作用是这样描述的:艾叶中毒量为18克-45克,中毒潜伏期1-4小时。口服大量艾叶后,30分钟可出现中毒症状:喉头干渴、恶心、呕吐,继而全身无力、头晕、耳鸣、四肢震颤,严重者可致死。孕妇可致出血或流产。慢性中毒有感觉过敏、共济失调、幻想、神经炎、癫痫样痉挛等症状。书中还列举了服用艾叶中毒后导致死亡的案例。病例1:一患者服艾叶后出现黄疸、出血、肝脏重度受损,终致死亡。病例2:一患者以陈艾6根(约80克),空腹煎服,10分钟后感头昏,30分钟后感胸闷,呼吸急促,抽搐,面色苍白,抢救无效死亡。此外,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本草》(1999年)也记载了艾叶的毒性:“艾叶油小鼠灌胃LD50为2.47ml/kg,腹腔注射为1.12ml/kg。艾叶所含挥发油对皮肤有轻度刺激作用,引起发热潮红,口服能刺激胃肠道分泌,口服干艾叶3-5g可增进食欲,但大剂量可引起胃肠道急性炎症,产生大量恶心呕吐,若大量吸收后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出现谵妄、惊厥及肝损害等。由于神经反射性的变化,以及血管壁本身受损,可招致子宫充血、出血,妊娠时甚至流产。”
4月3日 下午 7:28
其他

叶哲泰的原型叶企孙,中国物理学界一代宗师

在《三体》原著中,叶文洁父亲叶哲泰的身份,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很多三体迷认为,叶哲泰的原型可能来自两个人,一位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光学学科的先驱饶毓泰,另一位是中国当代物理学奠基人、中国物理学界一代宗师的叶企孙。今天,我们就来讲叶企孙的故事。叶企孙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为可歌可泣,最不应被遗忘的科学教育先驱之一。让我们一起来瞻仰他的辉煌,聆听他的悲歌。为什么叶企孙会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界”一代宗师?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隆重举办了“两弹一星”科技专家大会,以表彰在“两弹一星”事业中做出过卓越贡献的23位科学家。在这23位科学家中,中国核物理奠基人王淦昌、钱三强、邓稼先,“中国卫星之父”赵九章,中国氢弹奠基人之一彭桓武,“光学之父”王大珩以及钱学森、陈芳允、朱光亚、周光召等人,都是叶企孙的学生。1999年“两弹一星”科技专家大会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叶企孙,后来的“两弹一星”工程就不会如此顺利地完成。除了“两弹一星”元勋中的几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力学之父”钱伟长,美国工程院院士戴振铎,美国科学院院士林家翘,数学大师华罗庚,都是叶企孙的得意门生。此外,新中国成立后的院士中,有79位得益于叶企孙的培养。什么是大师的大师?叶企孙就是。叶企孙出生于清末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世代书香门第,自幼学兼中西。1918年,叶企孙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在哈佛大学期间,叶企孙师从威廉·杜安,以及诺贝尔奖得主、高压物理创始人珀西·布里奇曼,于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叶企孙在清华园的旧照1925年,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叶企孙创办了清华大学物理学系,后于1929年创立清华大学理学院,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之前,叶企孙陆续聘请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黄子卿、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等著名学者到清华任教。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校务会议成员,左一为叶企孙(图源:《清华年刊(1932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叶企孙与清华一起转移至云南昆明,在新创立的西南联大担任理学院院长。后来成为中国科学界栋梁的“两弹一星元勋”、诺奖得主及院士们,很多是在这段时间被叶企孙培养出来的。值得一提的是,叶企孙曾经“不拘一格降人才”,当时仅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在熊庆来的推荐和叶企孙的支持下进入清华,后被叶企孙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而当时本科尚未毕业的李政道,也是在叶企孙的破格提拔下,前往美国进行深造。抗日战争结束后,叶企孙随清华大学一起回到北京。1948年,叶企孙当选为中华民国的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那时,败局已定的国民党政府决定撤往台湾,作为物理学界泰山北斗的叶企孙是他们着力争取的重要目标。然而,在叶企孙好友,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苦苦劝说下,叶企孙拒绝前往台湾。他说:“我们搞科学要纯粹,本身跟政局没有关系,国民党的走与留与清华园无关。”“不谈政治”,正是叶企孙这位理想主义者的座右铭。1949年春,北京迎来和平解放,在清华学人的一致拥戴下,叶企孙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并担任新一届清华大学校长,主持新中国成立阶段清华大学的校务工作。1949年9月,作为教育界代表的叶企孙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然后,叶企孙全身心投入到了新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之中。1950年8月,叶企孙当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现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常委兼计划委员会主任。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叶企孙被调至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同时担任北大校务委员会委员。作为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955年,叶企孙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学部第一届学部委员(院士)、常委委员。1956至1967年,叶企孙主持编写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基础科学物理部分中磁学分支学科规划和自然学史部分规划。在这段时间,叶企孙持续不断地为中国物理学及相关学科培养了无数才俊,而这些人,在此后的几十年中,陆续成为了中国科学界的顶梁柱。如果要在“中国物理学教育”这个词条旁边备注一个人名,我认为应该是叶企孙,没有他,中国物理学教育也许就会走上另一条道路,也就没有今天中国科学技术的繁荣昌盛。如果故事到此为止,这位“不谈政治”、眼里只有科学与教育的理想主义者,将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科学教育家生命中最后的十年,也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最为疯狂的十年。1967年6月,从未加入国民党的叶企孙,被指控为国民党中统派遣潜伏在清华、北大的特务。指控叶企孙的罪名,与冀中抗战时的一起冤案有关——熊大缜案。熊大缜是叶企孙心爱的学生,抗战时期,因为敌后根据地缺乏技术人才,熊大缜自告奋勇前往冀中地区,却被冀中军区锄奸部怀疑是国民党的特务,后来被错误镇压。解放后,叶企孙为平反熊大缜案多方奔走,不但毫无进展,甚至在文革时期被怀疑为熊大缜的同谋,进而遭到了批斗。于是,如同《三体》中荒唐的一幕出现了:这位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物理学奠基人,为中国科学教育作出过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教育家,头戴“反革命分子”高帽,颈挂沉重的牌子,在众目睽睽之下,一次次被惨无人道地审问、批斗、凌辱,甚至拳打脚踢。在经历身体与精神的双重非人虐待后,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一度产生幻听,甚至精神失常。由于长期被戴高帽、挂很重的牌子,叶企孙的身体被压弯到90度而无法恢复,因长期跪在地上被批斗,他的双脚肿胀、前列腺肥大、小便失禁……在多次被审讯、批斗、被迫写认罪状之后,叶企孙被送往“黑帮劳改队”进行关押。幸运的是,叶企孙没有如叶哲泰一样,被当场群殴而死。由于缺乏实质证据,叶被释放回到北大居住,但仅仅是“莫须有”的罪名,也足以让他以“中统特务嫌疑”的身份遭到隔离审查。后来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偶然的机会,身为“两弹一星”功臣的钱三强遇到了自己的恩师、被折磨到不成人形的叶企孙。怀着巨大悲愤的钱三强向叶企孙问好,却被叶企孙“赶跑”了——这位当代中国物理学界的开山鼻祖,直到此时,依然像当初那位老师一样,努力保护自己的学生,不愿他被自己所牵连。叶企孙的顾虑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当时,他的学生杨振宁、林家翘、戴振铎等人多次提出要去探望他,均遭拒绝。1977年1月,这位桃李满天下的中国物理学泰斗,由于长期遭受非人待遇,终于不堪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悄然而逝,留下的,仅仅是清华大学物理楼墙壁上的一个讣告。叶企孙去世后的十年间,他的学生们为让他获得平反做了大量的工作。1987年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深切怀念叶企孙教授》。叶企孙终于被平反了。时间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宗师,海内外127位知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提议,为叶企孙建立铜像。1995年,叶企孙铜像落成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铜像安放在清华新区第三教学楼。叶企孙的弟子王淦昌(左)与著名科学家施嘉炀,在为新落成的叶企孙铜像揭幕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曾这样评价清华物理系的发展,以及他的恩师叶企孙:“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在1921年聘请密立根(R.A.Milkan)教授去主持校务后,不到10年成为世界的名校。当时的清华大学物理系虽然不能跟加州理工学院相比,但当时中国的具体条件比美国差多了。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能把一个新创办的物理系,办成为全国第一流,现在看来,在发展的速度上,在办系的成功上,我想,叶老师的创业成就是可以跟20世纪初的加州理工学院相比美的,是十分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值得我们今天去研究其中的道理的。”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说:“叶先生一辈子大公无私,从不为个人考虑。他终身不娶,视学生如儿女,对所有青年的关系都非常亲切。他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影响了大批科学工作者,团结大家,协力做好工作,我们怀念他,他的朋友和学生们自愿捐款设立这个奖。我们都不是有钱的人,这笔奖金的钱很菲薄,但是,它代表一种心意,是一种很高尚的精神力量,可以鼓励青年学生奋发上进。我们要把叶先生那种伟大的人格、真正为国为民的品德继承下来。”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说:“叶企孙先生为中国物理学研究与理科教育、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叶企孙对国家突出的贡献,尤其表现在两弹一星方面
3月31日 上午 12:00
其他

悲哀,15岁女孩服感冒药后引发肝衰竭,爷爷砸锅卖铁救孩子

最近本不打算多谈中医药问题,直到看到这样一组新闻,才忍不住再说几句。发布最早且内容最完整的资讯来自大象新闻[1],标题《15岁女孩服感冒药后引发肝衰竭?家长:砸锅卖铁也要救孩子》颇为引人关注。据报道,15岁的高中女生小哲,因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从小跟随爷爷奶奶长大。去年11月,小哲发现自己感冒后告知家人,爷爷给她“包了一包”感冒药带到学校。几天以后,吃完药的小哲因“低烧”“眼部和手部严重发黄”而入院检查,几经转折后,于11月29日转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被诊断为“急性肝衰竭”。有些读者可能不了解药物性肝衰竭有多可怕。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疾病科梁红霞主任告诉记者,因药物引起的肝衰竭,严重时“可能一个星期人就不在了”。小哲的情况显然属于比较严重的,梁红霞医生说:现在最好的办法是肝移植。对于小哲所在的这样一个父母离异的留守家庭来说,肝脏移植所需要的医疗费用,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巨款。小哲爷爷说,自小哲住院的两个月以来,家里的所有积蓄都已花光,甚至需要靠借外债、抵押房子来支付医疗费用。同样是有孩子的人,此情此景,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看到这里,相信很多网友都会提出同样的问题:小哲到底吃了什么药?新闻里并没有明确介绍小哲吃了什么药,不过,从视频中梁红霞医生接受采访的回答推断,小哲爷爷给她买的,大概率是中成药,且结合小哲爷爷的描述,还不止一种药。这也难怪小哲爷爷,毕竟多年来,在某些商家或个人有意或无意的误导之下,很多人(尤其老年人)普遍有一种认知:中草药毒副作用小(甚至无毒副作用)。然而事实恰恰相反,由于中草药多为植物根茎,其中含有大量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却无法代谢出去的重金属,一旦被人过量服用,就可能引起肝肾衰竭。常见的能引起肝衰竭的中草药包括:何首乌、苍耳子、土三七、艾叶、白果、番泻叶、附子、乌头、草乌、丹参、苦参、马齿苋、郁金、黄芪、巴豆等。需要强调的是,重金属一旦进入人体,便难以被肝肾所代谢掉,所以,即便单次服用的量并不大,也会滞留在人体内,经过日积月累,同样会造成肝肾损伤。此外,可能引起肝衰竭的药物,并不仅限于中草药、保健品。过量服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所谓感冒药,同样会造成肝衰竭。研究发现,成年人单次口服对乙酰氨基酚超过7.5克(接近每日治疗剂量的2倍),会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对于成年人来说,每天服用药物汇总,乙酰氨基酚的含量不应超过4克。[2]至于未成年人,则应酌情减量。实际上,如果感染的只有普通感冒,且症状不是非常严重,是没有必要吃所谓“感冒药”的。我之所以说“所谓”感冒药,是因为我曾经多次科普,普通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愈,所谓的“感冒药”,实际上只是用来缓解感冒症状的退烧药、止痛药。[3]如果您手边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盒,可以看到,作为纯西药的对乙酰氨基酚,通常不会标注“治疗感冒”,而是“退烧止痛”。另一方面,某些中成药借“感冒药”之名,却依靠添加对乙酰氨基酚,行退烧止痛之实。在医院里,大多数医生通常不会给普通感冒患者开两种及以上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但在药店中,常有商家为赚取更大利益,不但给顾客推销价格更高的添加了对乙酰氨基酚的中成药,而且会同时推销好几种。通常被滥用的,往往是这类“感冒药”。回到新闻中的案例,显然,小哲的爷爷很可能是在药店商家的推荐下,同时购买了多种“感冒药”,从而酿成了悲剧。对于这起悲剧,我并不认为小哲的爷爷应该承担责任,反而更多是对他予以同情。作为一位竭尽全力、含辛茹苦养育孙女的老人,当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疾病,他所能做出的决策,大都是被商家们的夸大宣传、过度营销所左右的,而那些或出于利益,或被朴素的民族自尊心驱使,不允许他人指出中药缺陷的人群,同样难辞其咎。写完这篇文章,我知道自己又一次辜负了诸多网友“放下救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的善意规劝。在这个科学昌明的美好年代,一次次看到这样因各种荒唐原因所引发的悲剧,我实在于心不忍。参考资料[1]
1月24日 下午 2:42
其他

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达12.93%?我不同意

据新华社于2023年9月1日发布的一篇报道显示,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2.93%。[1]而在2010年,这个数字仅为3.27%。[2]从数据看,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比例是十几年前的近4倍。真实情况有那么乐观吗?我不这样看。以2020年版《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题库[3]为例。题目3.
1月20日 上午 11:12
其他

这套中医药小学教材,科学错误不少

不论个人观点,只谈客观事实——首套进入小学的中医药教材,存在着若干科学错误。本文将以浙江省编写的中医药小学教材《中医药与健康》(第二版)为实例,列举其中存在的科学错误。《中医药与健康》第二版据我的粗略统计,第二版教材中至少存在着理论与概念不科学、对药物的定义不科学、疾病与症状概念不清、将假说当作理论这四大类错误。分析如下:错误一,理论与概念不科学1.1.
1月11日 上午 10:10
其他

为什么中医不值得信任?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为什么中医不值得信任?原因有很多个,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是其中之一。十几年前,刚毕业的小李到我公司实习。他中专学历,人不聪明,但热心善良,勤劳肯干。但在IT这个行业,勤很难补拙,小李在尝试了几个岗位之后,自信心很受挫。没多久,小李离开了,去了别的行业。不过我们的关系一直保持得还不错,时不时还能见见面、聊聊天。有一次,我在某项目遇到一些困难,一筹莫展之际,小李来访,我也顺便和他聊起这事。小李听完我的诉苦,一拍大腿说:“没事吴哥,我去找我师傅帮忙,他的人脉不是一般的广,找他准能搞定!”小李是南方人,到北京也没多长时间,从没听他说过有个师傅,我不由得有些好奇:“你啥时候拜的师傅?”小李腼腆地笑笑:“好几个月前……”接着他开始眉飞色舞起来:“说起我师傅,那可真是个能人!不但本事极高,人脉也相当了得!他那里挂着很多他和名人的合照,还有别人送给他的锦旗、感谢信……”原本不善言辞的小李,这时变得口若悬河。从他的描述中,我了解到,他的这位师傅,是一位老中医。然后,小李继续滔滔不绝地讲述他学到的阴阳、五行、寒热、虚实……好容易等他说完,我问他:“师傅收你学费吗?”尽管那时还没开始写科普,但我从小就不太信任中医。小李有些尴尬地笑笑:“我现在收入不多,学费只能付一部分,同时靠给师傅帮忙做事,算是补偿。”接着,他又略带自豪地说:“师傅说我天资很好,所以学费给我打了折扣,他让我好好学,争取能继承他的衣钵!”小李那时的神情、话语,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因为与他之前的腼腆、木讷相比,那天好像变了一个人。也正是因为这种转变,让我好几次都把快要到嘴边的劝诫咽了回去。我没让小李找他师傅给我帮忙,只是静静地听完他的故事。看样子,他的兴趣已经不在当时的工作上了。又过了大约半年,我和小李再次见面了。那天我有点发烧,小李来的时候,我正无精打采地在办公室里待着。他一进门,我就戴上口罩,对他说:“我正发烧呢,不知道是感冒还是流感,你离我远点,万一是流感,传染给你就麻烦了。”小李非常自信地笑笑:“今天你运气好,碰上我来了。”他走了过来,示意让我摘下口罩,伸出舌头给他看看舌苔,接着又拉起我的手腕,给我诊脉。然后他告诉我,我这是热邪入侵,不能大意。最后,他给我开了个方子。这一系列熟练的操作,让惊讶中的我连婉拒都来不及。接过他开的方子,我愣了好一阵。药方上写着:麻黄、杏仁、甘草、生石膏……除了组方、用量,还标明了煎制和服用方法。字写得非常漂亮。“这是麻杏石甘汤。”小李解释说。“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伤寒论》我张大了嘴:“厉害啊小李,能诊病开方了!”“嗐,这算什么。”小李轻松地笑笑。“比你这严重十倍的疑难杂症,我也药到病除。”接着,小李又开始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述他的师父,他的医术,以及他的医案……“你信不信?我也收到患者送的锦旗了。”小李得意地说。那时候,我还没见识过太多的中医,所以心里很乱,除了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镇住了,就是隐隐地为那些病患感到担心。据我所知,小李的数理化从小就不太好,中专走也是文科路线。在我所认识的死党、同学、朋友中,学医的基本上都是学霸。记得大学时曾到小学死党熊君的医学院宿舍串门,看到他书架上满满的教科书,听他诉说仅本科就要读五年,心里充满了同情。一名医学生需要学的教材数量示意图,通常比其他理工科生的要多我记得很清楚,熊君在读完五年本科以后,又读了硕士、博士,加上轮岗,大约又过了七八年,才开始在自己的专业科室坐诊。之所以记得很清楚,是因为在熊君苦学十多年后、刚刚开启自己医生生涯的同一年,小李在学艺半年多以后,也成了一名“医生”。小李那天给我开的方子,我自然没去照着抓药,更没有煎服。过了没几天,我的病好了,这才知道,得的大概是普通感冒。再后来,我开始了在外地断断续续的长期出差,也就再也没见过小李。在之后偶尔的联系中,我得知小李离开了北京,回到老家继续自己的行医之路。听说,他干得很不错。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说过:“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但是,我始终难以把那个善良、单纯、诚实的小李,和这两个字联系起来。也许,在小李的自我认知中,他真的治好了那些病人。但发生在他身上的这个故事,也进一步让我失去了对中医的信任。
2023年12月31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把蟑螂当药不可悲,可悲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盲从

近日,一条名为“女子喝中药一周发现成分是蟑螂”的视频登上热搜。据视频号@白鹿视频报道,四川某中医给患有严重胃病的赵女士开了一副中药,而赵女士服药一周后发现该药的唯一成分是蟑螂。赵女士表示,虽然觉得膈应,但还会继续喝药。本以为该事件会让饱受食品安全问题之苦的民众们感到不适甚至恐慌,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评论区的主流看法是:不就是蟑螂吗?何必大惊小怪?甚至有博主认为,发布这样的内容,是媒体没文化、黑中医、带节奏。以上种种,让身为科普博主的我感到极大的悲哀——在21世纪的今天,新文化运动已过去整整一百年之后,我国民众的主流思潮,依然被崇古情怀所驱使。同样是蟑螂,如果是在普通食品中被发现,不但商家会被处罚,民众也会嗤之以鼻。然而只要有了古人光环的加持,不仅蟑螂,甚至蝎子、蜈蚣、水蛭等,都会瞬间化身为文化瑰宝。在中医典籍中,蟑螂确实是一味药材,据《本草纲目》“虫部”记载:蜚蠊(即蟑螂),性咸、寒、有毒,能够主治瘀血、症坚、寒热、下气、利血脉。此外,在《神农本草经》中也有关于蟑螂入药的记载:蜚廉,味咸。主治血瘀症坚寒热,破积聚,喉咽闭,内寒无子。在今天看来,上述这些关于蟑螂的所谓“药效”,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然而在崇尚“以形补形”的古人看来,生命力顽强的蟑螂,不但可以入药,甚至具有滋补效果。对于蟑螂的危害,缺乏现代生物学知识的古人也认识不足,在《本草纲目》仅记载“有毒”。今天,我们通过网络稍加查询便可以了解到,蟑螂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病原体传播机器”:“蟑螂不但携带可导致人体感染的霍乱、肺炎、白喉、鼻疽、炭疽以及结核等疾病的细菌,还携带着蛔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牛肉绦虫、绕虫、鞭虫等多种的蠕虫卵,此外还可携带多种原虫,其中有4种对人或动物有致病性,如痢疾阿米马、肠贾第虫等。实验研究已确证,蟑螂能携带、保持并排出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我们当然不该责难古人,毕竟科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作为今人,我们不该把古代的典籍和文化都不假思索地接受。我们知道,从古流传至今的典籍和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于精华,我们要努力去发扬、传承。例如诗词、书法、国画。对于糟粕,我们则应大胆抛弃,将之仅留存在历史博物馆中。例如三纲五常、风水、缠足。要接受上述这些早已被公认的文化糟粕相对容易,但要让一些人承认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经典是糟粕,则要困难得多。以《本草纲目》为例,虽然其中存在着很多显而易见的糟粕,但仍被很多人认为是传统瑰宝。例如以猪屎治疗妇科病:“妇人血崩。老母猪屎烧灰,酒服三钱。”同样用猪屎治疗小儿夜啼:“小儿夜啼。猪屎烧灰,淋汁浴儿,并以少许服之。”用立春雨水治疗男女不育:“立春日雨水,夫妻各饮一杯,还房,当获时有子,神效。”用人粪,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人中黄”治疗呕血吐痰:“呕血吐痰,心烦骨蒸。用人中黄为末。每取三钱,加茜根汁、竹沥、姜汁和匀服下。”此外,《本草纲目》中收录的用于入药的秽物还包括:牛蹄中的水、三家洗碗水、磨刀水、猪槽中水、溺坑水、鞋底下土、床脚下土、烧尸场上土、冢上土、蚯蚓泥、犬尿泥、粪坑底泥、檐溜下泥、梁上尘、门臼尘、寡妇床头尘土等等。相比之下,以蟑螂入药,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了。有人说,中医典籍中固然存在糟粕,难道更多的不应该是精华吗?可问题是,蟑螂入药尚且被很多人认为理所应当,对于这些人来说,真能分辨出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吗?有人会问,那你说说看,应该怎样区分中医药典籍中的糟粕与精华呢?其实对于这个问题,科学界很多有识之士早已达成共识:对于中药典籍中记录的药方,我们应借助现代科学的手段,对药方的有效性和毒副作用进行分析、检验。有人说,视频中提到的以蟑螂为原材料的药物,叫做康复新液,不正是和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一样,经过现代科学检验后研制的药物吗?这种说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其灵感虽然来自古代典籍,但无论是药物的化学结构,还是药理作用,都是不折不扣的现代化学药物——首先,青蒿素是一种单分子有机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15H22O5。其次,药理作用分两步:第一步是活化,青蒿素被疟原虫体内的铁催化,其结构中的过氧桥裂解,产生自由基;第二步是烷基化,第一步所产生的自由基与疟原虫蛋白发生络合,形成共价键,使疟原虫蛋白失去功能死亡。仅从这两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屠呦呦团队对于青蒿素的研究之深,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康复新液,从药物说明书来看,完全无法与青蒿素相比。其药物成分描述为“美洲大蠊提取物”,并没有青蒿素那样明确的分子式。其药理作用为“通利血脉,养阴生肌”,依然是直接取自中药典籍的描述,而不是如青蒿素般经过透彻的科学研究。既然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康复新在“不良反应”、“禁忌”等方面,自然无法提供现代医学药物那样明确的内容,只能是“尚不明确”。这样的药物,显然不是我所说的“经过现代科学检验后研制的药物”。很多人不知道,康复新液于上世纪80年代被研制成功,由于历史原因,在2015年之前国内药监局对于药物的监管并没有那么严格,因为不要求所有药物的临床数据接受临床核查,导致很多制药公司的临床数据都存在造假现象,这些问题,直到2015年之后才有所改善。“2015年11月11日晚,食药总局终于使出了杀手锏,第一次曝光了涉嫌临床试验数据造假的八家企业名单,并表示对其涉及的11个药品注册申请不予批准。”(经济参考报:食药监总局:八药企临床试验数据涉嫌弄虚作假)实际上,当时的问题不仅有药物数据造假,在2015年之前,药监局对于中成药的审批、监管是非常宽松的,以至于很多所谓的中成药,并不需要经过现代科学的检验就可以被批准上市。药物成分不清楚,没关系。药物机制不明确,没关系。不良反应不知道,还是没关系。那些来自《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传统典籍记载的方子,只需经过简单炮制就有机会获批上市(如著名的连花清瘟,仅用15天就完成了研发工作)。作为对比,一款现代医学药物,要经过动物实验、药理学研究和毒理学研究、一到四期临床试验等十几个步骤的研发和审批流程。整套流程走完,通常需要耗费10亿以上的美金,和十年以上的时间。要知道,如果没有这些繁复的病理学、毒理学研究,如果不招募成百上千的实验对象反复实验,如果不依靠经年累月的长时间观察和数据分析,药物的疗效就难以得到保证,药物的长期副作用就难以被透彻地了解。作为用来治病救人的药物,如果不经过科学的研究和严谨的审核,而仅仅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盲从就批准上市,无异于谋财害命。对于个人来说,我们也许无法改变这样的社会现状,但如果能够本着科学的质疑精神,对那些传统典籍中的内容多一分质疑,少一分盲从,起码也是对自己和家人所尽到的一份责任吧。后记我知道在这篇文章发出之后,有人会出于朴素的民族感情对我进行谩骂,还有人会因为利益问题向我发出威胁,这些我都不在乎。我只希望,这篇文章在消失之前,能为那些尊重逻辑、愿意接受事实的朋友提供哪怕一点点帮助,我也会感到莫大的欣慰。借用前北大校长傅斯年在1934年所写的一句话:“这本是同治、光绪间便应解决的问题,到现在还成问题,中国人太不长进了!”完
2023年4月23日
其他

主持人崔老师在散布多年转基因谣言后,起诉了辟谣者

某乎上有个问题叫作“崔老师整天造谣转基因,为什么没人起诉他?”有人说,原因是起诉成本过高;也有人说,崔老师造谣的对象不和他一般见识;还有人说,就算起诉赢了,也会被人认为是“打压民族脊梁”。除了上述那些分析,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崔老师的很多谣言没有具体的针对对象,比如这则谣言:虽然遭到辟谣——但这类“美国人不吃转基因”的谣言,确实很难找到一个能够去起诉造谣者的主体。不过,尽管没有人因散布转基因谣言起诉崔老师,我创建的科普平台科学公园却遭到了崔老师的起诉。大约半个月前,我接到了一个来自法院的电话,通知我去签领起诉状,起诉者是崔老师,起诉原因是“侵犯名誉权”。放下电话后,我的心情很复杂,有一种意料之中的意外之感。说意料之中,是因为科学公园作为一个支持转基因技术的科普网站,多年来发表、转载了大量关于转基因的辟谣文章,其中大多数的辟谣对象正是崔老师。既然敢于揭露造谣者,自然早就做好了被报复的准备,包括被起诉。而之所以感到意外,是因为近年来崔老师已经逐渐淡出国内互联网平台,科学公园也很久没有就转基因问题批驳过崔老师。在这个时候,崔老师忽然翻出多年前的文章来提出起诉,确实有些出人意料。怀着这样的心情,我来到法院,看到了崔老师的诉状,以及厚厚一沓打印出来的“证据”。不出所料,这些所谓的“证据”,正是这些年来,科学公园发表或转载的反驳崔老师转基因谣言的文章。看着这些“证据”,我对崔老师既感佩服,又觉遗憾。佩服的是,文章中被作出的标记显示崔老师是看过这些文章的,但并不妨碍他多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造谣传谣,可见其反科学信念之坚定。而遗憾的是,崔老师所针对的内容,大多是这些文章中,作者对崔老师进行主观评价时所使用的措辞,例如“骗子”、“伪君子”、“流氓”等等,却几乎没有能证明其转基因观点的有力证据。说到底,崔老师和他的团队很清楚,讨论科学技术问题并非自己的长项,寻章摘句控诉别人骂他,才是重点所在。问题是,崔老师自己就喜欢用满嘴脏话搞人身攻击啊。所以,尽管我本人写的文章中并没有什么攻击崔老师的措辞,但也理解有些作者在写文章辟谣时,对崔老师语带不恭。崔老师提供的那一堆“证据”我并没有看完,因为法院的工作人员很快就把包括起诉状的材料收了回去,据说是要变更起诉对象——把“科学公园”转为我本人。后面会发生什么,我并不清楚,也许会因科学公园某些文章中的措辞而败诉,但在涉及转基因的科学问题上,我绝不会让步。作为从2013年开始最早写文章辟谣崔老师的科普人之一,我等待他的起诉。
2023年4月11日
其他

​首款国产3cl先诺欣挑战Paxlovid?我们还可以期待更多

虽然因为价格分歧没能进入医保,但Paxlovid的疗效和口碑,在诸多新冠口服药中依然是出类拔萃的。且不说Paxlovid是世界卫生组织唯一强烈推荐的新冠口服药[1],即便是未能和辉瑞公司在谈判中达成一致的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副司长黄心宇都承认:从临床上和现有的证据上看,Paxlovid这款药“确实有效”。[2]有了Paxlovid珠玉在前,不但已被纳入医保的阿兹夫定和清肺排毒颗粒会被拿来鸡蛋碰石头,且后续推出的各种新药,也免不了会被用来和Paxlovid反复对比。比如说去年5月曾和Paxlovid进行头对头三期临床试验的国产新冠口服药VV116(虽然业内有声音认为该试验并未回答药物事实上是否“有效”),以及刚刚获批上市的先诺欣。笔者曾在前文《Paxlovid、Molnupiravir、阿兹夫定和连花清瘟》对比过几款抗新冠口服药,分别从药物作用机制、疗效(包括三期临床试验数据和真实世界分析)、药物禁忌及不良反应这几个维度展开分析。照例,本文也会从这几个角度对比先诺欣和Paxlovid。作用机制先诺欣和Paxlovid一样,均属于3CL(3C样蛋白酶或主蛋白酶)靶点药物。我们知道,Paxlovid是由利托那韦+奈玛特韦组成的复合药。利托那韦能够破坏病毒中酶的正常功能,使病毒无法完成组装和释放。奈玛特韦则是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Mpro的拟肽类抑制剂,能够让Mpro无法处理多蛋白前体,从而抑制新冠病毒在人体内的增殖。[3]作为国内第一款上市的3CL靶点药物,先诺欣是由利托那韦+先诺特韦组成的复合药。对比Paxlovid,先诺欣的作用机制就很好理解了——都是和低剂量利托那韦组合使用,其中主药先诺特韦所起的作用,相当于奈玛特韦。由于先诺欣作用机制和Paxlovid相同,都是通过抑制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进而阻断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先诺特韦能选择性地抑制新冠病毒3CL蛋白酶;对包括奥密克戎在内的多种变异株有效;与利托那韦联用,可有效抑制病毒在小鼠肺部和脑部的复制,并显著减轻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组织损伤;安全性良好。能选择性地抑制新冠病毒3CL蛋白酶;对包括奥密克戎在内的多种变异株有效;与利托那韦联用,可有效抑制病毒在小鼠肺部和脑部的复制,并显著减轻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组织损伤;安全性良好。从作用机制看,先诺欣还是值得信赖的。看到这里,很多读者会生出疑问:二者如此相似,先诺特韦是不是奈玛特韦的仿制药呢?从先声药业发布的新闻稿看,先诺欣和辉瑞Paxlovid药同靶点,但分子式不同。从药物专利角度看,靶点是基础研究,是发现而不是发明。药物专利都是保护分子式或工艺,新的3CL靶点新冠药,分子结构式不同,临床试验方案不同。所以,先诺特韦并不是奈玛特韦的仿制药,而是由国内自主研发、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先诺欣的研发单位不仅有企业,还包括国字号的药物研究所,该药由先声药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导,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开发。虽然刚刚才获批上市,但先诺欣的研发起步非常早。资料显示,2019年12月,新冠疫情暴发,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第一时间成立了抗疫攻关团队,开展新冠肺炎治疗药物应急研发工作。可口服3CL蛋白酶抑制剂是抗疫攻关团队的重点研发方向之一。从口服有效的蛋白酶抑制剂类抗病毒药物特征结构出发,结合3CL蛋白酶晶体结构及其抑制剂构效关系,利用高成药性分子砌块库,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研究发现了先诺特韦。2021年11月17日,先声药业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武汉病毒研究所订立技术转让合同。2022年3月28日及5月13日,先诺欣获NMPA签发的2项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用于轻中度COVID-19感染者治疗等。疗效由于先诺欣刚刚上市,缺乏足够的真实世界研究,所以我们这里只对比二者的三期临床试验数据。先说试验设计。笔者曾经在之前的文章评论过进入医保体系的中药清肺排毒颗粒。在其登记的两次临床试验中,患者样本的数量分别只有每组40人和每组150人。作为对比,同为进入医保的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在巴西的试验样本为312人,Paxlovid的三期临床试验样本为2246人,Molnupiravir则招募了超过1400人。我们知道,一项高质量的三期临床试验,参加试验的患者样本量通常不会少于1000人。那么,先诺欣的三期临床试验样本数有多少人呢?根据先声药业公开的信息,2022年8月19日,一项评估先诺欣治疗轻中度COVID-19成年感染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Ⅱ/Ⅲ期临床研究达成首例患者入组,2022年12月16日完成全部1208例患者入组。从试验设计和样本数量来看,先诺欣在这一点上是让人满意的。然后看研究终点。Paxlovid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明显降低新冠感染者重症率及死亡率。2021年11月5日,辉瑞发布了一项研究,宣称在第二和第三期EPIC-HR(指对高危患者的新冠肺炎的蛋白酶抑制进行评估)临床试验的中期分析中,新型抗新冠口服药Paxlovid将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了
2023年1月30日
其他

“真相工程”爆料辉瑞研发新冠病毒变种?其实他们的醉翁之意在武汉

https://www.pfizer.com/news/announcements/pfizer-responds-research-claims[3]
2023年1月29日
其他

网络上流传的“疫苗专家被病毒讨债”名单,为何屡遭辟谣却不止?

近日,一则“新冠病毒找人精准讨债”的恶意谣言在朋友圈和微信群中广为流传。谣言中列举了六位逝者的姓名、职业(有的包括就职单位),虽然没有一一说明去世原因,但从后面的这句“这病毒真的好有智慧,不仅能够找到对手,还会精准找人讨债”可以看出,造谣者试图诱导他人相信,这六名逝者都是因感染新冠去世的。然而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并非死于新冠的疫苗专家赵振东,病原生物学和感染免疫学研究专家,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副教授。新冠疫情暴发期间,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技术组组长,潜心致力新冠病毒的疫苗研发生产,被誉为“新冠疫苗守护者”。疫苗专家赵振东赵振东去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据人民网报道:“(2020年)9月16日晚上8时,从长沙返京途中,因连续工作、过度劳累突发心脏疾病,经抢救无效,于17日凌晨离世,年仅54岁。”[1]首先,赵振东的去世时间是2020年9月,那时新冠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大规模暴发;其次,也是最重要的,赵振东的去世原因是心脏疾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对赵振东的评价是:“潜心科研,是一名率真的学者,一名不计个人名利、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心无旁骛、具有学者风骨的科学家。从2003年非典、2009年H1N1流感,到2014年援助非洲埃博拉疫情,再到今年新冠疫情防控与疫苗研发直至因公逝世,他都冲在一线,勇担社会责任、国家使命与民族大义。”[2]然而,这样一位全心致力于新冠疫苗研发,因连续工作、劳累过度死于心脏疾病的科学工作者,却在去世之后,被污蔑为“死于病毒的精准讨债”,实在是让人心寒!曾兵不是因新冠去世曾兵,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大连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据媒体报道,曾兵的去世原因是:“在工作调研期间,因突发心脏疾病医治无效,于2022
2023年1月17日
其他

医保局和辉瑞谈崩了,其实Paxlovid在其他国家卖得更贵

医保局和辉瑞谈崩了医保局于1月8日发布消息: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工作于1月8日正式结束。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管理司负责人介绍了新冠治疗药品参与医保药品目录谈判有关情况。今年,共有阿兹夫定片、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下文简称“Paxlovid”)、清肺排毒颗粒3种新冠治疗药品通过企业自主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等程序,参与了谈判。其中,阿兹夫定片、清肺排毒颗粒谈判成功,Paxlovid因生产企业辉瑞投资有限公司报价高未能成功。[1]谈崩的理由是:辉瑞公司报价过高。根据常识,判断某商品在一个市场售价的高低,除了对比同类型、同等级的产品售价,还有就是对比该商品在其他市场的售价。被纳入医保的其他药物疗效如何?虽然价格便宜很多,但被纳入医保的其他两款抗新冠药,在疗效上和Paxlovid完全没有可比性。论三期临床试验,Paxlovid能将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89%。[2]论针对奥密克戎的真实世界研究,Paxlovid能将死亡风险降低66%,作为对比,Molnupiravir只能降低24%。[3]那么,那两款和医保局谈判成功的抗新冠药的疗效如何呢?先说阿兹夫定。根据真实生物公布的数据,在俄罗斯开展的314名中症新冠患者研究中(其规模只具备二期临床试验的资格),在第7天时,用药组40.43%的患者症状有改善,而安慰剂组只有10.87%。且不说从疗效数据上,阿兹夫定距离Paxlovid存在很大差距,更何况这款药还存在试验样本过少、不良反应严重、真实世界疗效存疑等问题。详见《Paxlovid、Molnupiravir、阿兹夫定和连花清瘟,谁是首席抗新冠“神药”?》。简单说,作为首款获批的国产抗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的意义更多是战略价值,而非实用价值。然后说清肺排毒颗粒。清肺排毒颗粒的原型是清肺排毒汤,据说清肺排毒汤是源自于《伤寒论》的五个经典方剂融合组成。这款药的临床试验数据怎么样呢?查询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可知,清肺排毒颗粒注册了三次试验,其中2022年5月3日登记的这次试验,因为是针对儿童的,可能还没上传必备的伦理批件,被注册中心提醒“请与我们联系上传伦理批件”。另外两次试验,最早的一个,研究实施时间结束于2021年12月31日。该试验存在两个问题:1)研究结束时间过早,当时奥密克戎尚未成为世界主流毒株,按理研究方需要再做至少一次针对奥密克戎的三期临床试验;2)试验样本严重不足,如前所述,阿兹夫定因招募的试验样本过少而广受学术界诟病,但好歹也有314人。作为对比,Paxlovid的三期临床试验招募了2246名受试者,Molnupiravir的三期临床试验也招募了超过1400人。而清肺排毒颗粒仅仅招募了每组各40人的样本数,其规模只具备一期临床试验的资格。还有一次试验,注册于2022年4月22日。该试验预计到今年6月30日才能结束,样本数虽然有了进步,达到每组150人,但依然太少,其规模只具备二期临床试验的资格。谁能告诉我,这样一款临床试验尚未结束、缺乏有效科学研究和疗效数据的药物,为什么能够被医保局纳入名单?显然,无论是阿兹夫定,还是清肺排毒颗粒,在疗效上和Paxlovid完全没可比性,比较其售价高低,也就失去了意义。Paxlovid在中国的报价高吗?既然不存在能比较售价的同等级产品,那我们来对比一下,Paxlovid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售价如何。根据财经网的报道:作为全球最大买家的美国,采购价为每盒529美元,约合人民币3363元;欧洲多个国家政府采购价为每盒600美元-700美元,约合人民币3814-4450元不等;中国台湾、香港地区采购价每盒700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4450元。[4]另据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报道:Paxlovid在澳大利亚的市场售价为1159澳币,折合人民币约5473元。[5]作为对比,2022年2月,我国紧急批准Paxlovid进入中国市场。3月,该药被临时性纳入医保,中国大陆医保的采购价是2300元。[4]2022年中旬,Paxlovid在1药网APP上网售,售价为2980元。[5]可见,相比其他市场,Paxlovid在中国市场的售价并不算高。Paxlovid在其他国家被纳入医保了吗?据查证,这些国家已将辉瑞Paxlovid纳入了医保:在澳大利亚,经澳政府统一采购后,Paxlovid的处方价格为42.50澳元(约合201元人民币),对于具有适应症的患者可使用特许卡支付6.8澳元(约合32元人民币)购买Paxlovid。澳大利亚官方表示,目前已获得5万疗程的Paxlovid,并将继续追加50万疗程。[6]在新加坡,据新加坡政府机构网站,新加坡将增加16家公共卫生准备诊所(PHPC)分阶段加入采用Paxlovid治疗病情可能演变成重症的新冠患者的试验计划中。新加坡官方表示,采用Paxlovid治疗重症的新冠患者必须经过医生的评估,患者符合临床条件才能服用这款药物。[7]在美国,2022年12月13日,辉瑞公司与美国政府达成协议,为其授权的新冠口服治疗药物Paxlovid提供额外的370万个疗程。此次采购补充了之前由美国政府承包并已交付给美国政府的2000万个疗程。额外的370万个疗程计划在2023年初交付。[8]在英国,2021年12月22日,辉瑞公司与英国政府达成协议,为其授权的新冠口服治疗药物Paxlovid提供额外的250万个疗程。这是英国政府之前签约的25万个疗程的补充,使疗程总数达到275万个。[9]除了以上国家,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已将Paxlovid纳入到了医保体系。后记我知道辉瑞和医保局谈崩的这个消息会让很多人弹冠相庆,这些人的动机,我无意揣测。但是,无论从科学还是人道主义立场,这个消息让我无比失望。从科学上,虽然Paxlovid不能称为特效药,且存在诸多使用限制,但在降低高危人群重症率及病死率方面,Paxlovid无疑是所有新冠口服药中表现最好的一款。从人道主义方面,我们一直强调“生命至上”,但在生意谈崩的那一刹那,天平的那一端,价格的砝码沉了下去。我不知道是辉瑞公司在之前2300元的基础上突然提价,还是没能将价格降低到医保局的心理预期。但无论如何,为我国尚未被加强针疫苗覆盖到的那部分高危人群(有基础病、年龄超过60岁)提供尽可能的有效药物保障,是当务之急。我希望这不是最后一次谈判,如果还有挽回的余地,希望医保局能尽力争取。如果因为三年来抗疫的消耗导致财政方面的困难,需要从民间进行募捐的话,我愿意尽自己的一点点力量。毕竟,生命至上。参考内容[1]
2023年1月9日
其他

在美国“杀疯了”的新毒王XBB.1.5,会让我们二次感染吗?

在美国“杀疯了”的新毒王XBB.1.5,会让我们二次感染吗?关于这个问题,专家其实已经回答过了。不过网友们似乎并不买账。同样的新闻,不同平台的网友不约而同地说:“说了等于没说。”其实这不怪专家,这位专家的讲话还是很严谨的,只是不太敢用通俗的语言下结论。没办法,毕竟这位专家的同事之前因为讲话不够严谨,被学界大牛批评了。这也反映出了做科普的困境:讲得过于通俗,容易被同行批评不严谨,“照顾”同行严谨措辞,普通人又可能听不懂;一旦犯错,就会被指责不懂装懂;担心引起群众恐慌,用乐观情绪安慰大家,还会被非议制造谣言……吐槽完毕,言归正传。下面把有关XBB/XBB.1.5的问题做个总结。第一问XBB.1.5会导致二次感染吗?需要警惕,但无需恐慌。前不久被权威科学杂志《自然》评选为2022年度科学影响“十大人物”的北京大学科学家曹云龙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内现阶段主要流行的是BA.5.2和BF.7,二者都属于奥密克戎BA.5支系。当感染BF.7之后,对BA.5和BF.7的中和抗体水平较高,短时间内不会再重复感染同一毒株。但是,与BA.5.2和BF.7相比,目前国际上主要流行的BQ.1.1、XBB等新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更强,即使是感染了BF.7,康复后产生的抗体对XBB等最新突变株的中和能力也较低。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国内BA.5.2和BF.7感染高峰过去后,不排除出现因BQ.1.1、XBB或者是其他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的毒株驱动的感染高峰。[1]正在美国肆虐的XBB.1.5也印证了曹云龙博士的说法。上周美国新增新冠感染约为40万例。在这40万例患者中,感染XBB.1.5的占了40.5%。[2]而在仅仅一周之前,XBB.1.5的占比为21.7%。如果单看增长比例,确实会给人造成“XBB毒株爆炸式攻占美国”的恐慌感。但是,如果我们拉长时间轴,会发现自去年1月奥密克戎在美国暴发以来,虽然各种变异株不断突破之前建立的免疫屏障,但整体的感染规模,是往下走的。[3]此外,虽然XBB.1.5的免疫逃逸能力极强,但并不等于人体对其毫无招架之力,研究发现,只要曾经接种过疫苗或曾经被感染过,T细胞会被抗原物质激活,使抗体记忆长时间存在于人体内。[4]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平时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即便二次感染,症状通常会比第一次要轻。第二问XBB.1.5
2023年1月2日
其他

Paxlovid、Molnupiravir、阿兹夫定和连花清瘟,谁是首席抗新冠“神药”?

笔者按:本文仅作为科普,不能作为临床诊断或用药指导。迄今为止,市场上哪款药物能称得上抗击新冠的首席“神药”?判断依据,当然不能仅凭个人体验,也不能看广告声量,更不能掺杂所谓的民族感情,而应从药物原理、临床试验数据、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同行评议、市场表现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考量。我选择了四种最具代表性的抗新冠药物进行对比,分别是Molnupiravir、Paxlovid、阿兹夫定和连花清瘟。01MolnupiravirMolnupiravir是全球首款口服抗新冠病毒药物,由制药巨头默沙东公司(默克)与Ridgeback生物治疗公司共同开发。该药最初并非针对新冠而研发,其本身是一款广谱抗病毒药物。刚开始是针对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VEEV)而开发,后来被用于流感病毒、呼吸道轮状病毒等多种病毒的治疗。药物作用机制作为一种核糖核苷类似物的前药,Molnupiravir的作用机制不是直接消灭或抑制病毒,而是“诱骗”病毒,通俗地说,就是药物会诱导病毒RNA聚合酶和自己结合,进行错误复制(突变),最终合成没有感染性的假病毒。Molnupiravir的作用机制[1]该药物的作用机制决定了,需要在感染早期服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2]疗效根据默沙东于2021年10月1日发布的新闻稿,在三期临床研究的积极中期分析中,与安慰剂相比,Molnupiravir将轻度或中度新冠患者的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了大约
2022年12月23日
其他

专家科普黄桃罐头无药效,是一种势利

随着黄桃罐头卖断货的新闻冲上热搜,有朋友给我发来信息:“赶快写篇文章,科普一下黄桃罐头对治疗新冠无药效。”我回复说:“没必要,一来黄桃罐头没药效这事儿,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二来正因为大家都知道,所以半夜之前,一定会有很多专家出来辟谣。”果不其然,十二点未过,各大媒体的“辟谣”和“科普”粉墨登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面对最近同样被卖断货甚至借机推出口罩的连花清瘟,主流媒体与专家却一律噤若寒蝉。在口罩中添加连花清瘟以抵御新冠,专家们当然清楚其荒谬。当添加对象不是连花清瘟时,他们也曾重拳出击。我在前文《连花清瘟口罩不能预防新冠,还可能带来严重恶果》中说过:去年8月,由中国科协、卫生健康委等官方机构共同创办并运营的媒体“科学辟谣”,在一篇题为《口罩加上“神器贴”
2022年12月11日
其他

连花清瘟口罩不能预防新冠,还可能带来严重恶果

一天之内,有关以岭药业的两则新闻同时登上热搜。一则是以岭药业申请的“含有连花清瘟提取物的纺粘无纺布的制备工艺及应用”专利获授权。新闻宣称:“用它做出来的衣物、医用防护品均可以缓慢挥发出连花清瘟提取物的中药成分,有利于在人们生活中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其中,效果最明显的是用于口罩中。”另一新闻,则是以岭药业生产的连花清瘟胶囊涨价超3倍。在此国难当头之际,本人除了恭喜以岭药业大发横财展神威,还想把几个事实分享给大家。事实一连花清瘟胶囊不能预防新冠关于连花清瘟能不能预防新冠这件事,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认为连花清瘟能够预防新冠的人里,有的用“国际权威期刊”来支持连花清瘟对新冠的预防作用。有的抬出钟南山院士屡次向公众推荐连花清瘟作为佐证。我们一一来看。先是所谓的【“连花清瘟胶囊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真实世界研究论文被国际权威期刊《循证补充替代医学》刊发】:了解科研的人都知道,中科院按照各个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四个分区。影响因子前5%
2022年12月7日
其他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并不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如果有人问你: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你怎么回答?你说先有鸡,他会问你,鸡是从哪儿来的?难道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你说先有蛋,他会问你,那这只蛋又是谁下的?然后你会陷入一个左右为难、无法自拔的死循环。其实不仅是你,这问题困扰了人们长达上千年。善于思辨的哲学家说,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既然无法判定先后,那就说明,一直以来,鸡和蛋是同时存在的。而虔诚的神学家则说:上帝先创造了鸡,所以先有鸡。因此,人们常用鸡和蛋的悖论,来形容一个问题的无可溯源。那么从科学的角度,这个问题有没有一个确切答案呢?知乎上一个获得4000赞的回答说,从进化的角度看,由于蛋的性状是由母本决定的,因此这个世界性难题的答案是——先有鸡,后有鸡蛋。也就是说,鸡的祖先进化成了鸡,然后这只鸡才生出了鸡蛋。这个答案,多少有点拉马克主义的影子,也就是——成年生物体后天获得的新性状是可以被遗传的。拉马克主义是19世纪初由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的一种进化学说,作为进化论的先驱,这套学说在当时可以说是极具创造性的,不但挑战了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神创论,还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观点。其核心思想包括“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用进废退指的是经常使用的器官会越来越发达,反之,长期不用则会退化。而获得性遗传指的是生物后天获得的新性状有可能遗传下去。拉马克学说使用了我们非常熟悉的长颈鹿作为案例——因为环境的恶化,长颈鹿的祖先为了生存,必须非常努力地伸长脖子去吃更高的树叶,久而久之,脖子变得越来越长。而长脖子这种性状,被遗传给了一代又一代。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相信用进废退这个观点,因为从感官上符合人的直觉,比如人的肌肉,就是越练越发达,长期不用则会出现萎缩。难道不正说明了用进废退吗?然而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看,肌肉可以越练越大,不代表生物体的所有器官都具有相同的状况,更重要的是,后天获得的新性状,是无法被遗传的。生物体的绝大多数性状,是在胚胎中就被决定的,只有肧系细胞的变异能够被遗传,而其他细胞发生的后天突变,其后代无法获得。还是以肌肉为例,如果某人并不是一个天生孔武有力的人,而是通过后天锻炼获得了发达的肌肉,那么,这种性状是无法遗传给孩子的。至于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长,也不是拉马克主义所解释的原因——用进废退,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回到鸡和蛋,问题就很清楚了。既然物种的变异,必须是在胚胎的形成过程中发生的,那么,必须是先有一个携带突变基因的蛋,才能够发育成一只携带突变的鸟(鸡的祖先)。反之,鸟的性状无论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发生了何种变化(即使变成了鸡),都不会把这种性状遗传给蛋。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只鸟,我们把它叫做鸡的祖先,有一天,鸡的祖先生下了一堆蛋,其中一只蛋在胚胎形成的过程中发生了突变,和它的兄弟姐妹出现了差异,这只发生了突变的蛋,就是鸡蛋,而从鸡蛋中孵出的,则是世界上第一只鸡。当第一只鸡诞生之后,由于其在变异中所获得的新性状,也许是更漂亮的羽毛,也许是更强壮的身体,让它更加适合当时的生存环境,所以在自然界的竞争中,其后代获得了极大的竞争优势,以至于越繁殖越多。于是,一个新的物种就这样诞生了。所以正确的答案是:先有鸡蛋,然后才有鸡。需要说明的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鸡的进化也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渐进的,从最早的某只鸟类开始,鸡拥有过无数的祖先,而每一次变异,都发生在胚胎(蛋)中。那鸡的祖先都有谁呢?有很多,其中最为大名鼎鼎的一种,叫做恐龙。全文完作者
2022年11月14日
其他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吗?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当然有,我们拥有包括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和火药在内的四大发明,还有《梦溪笔谈》、《天工开物》、《本草纲目》这样的科学著作,以及张衡、沈括、李时珍、宋应星这样的大科学家。如此伟大的成就,怎么能说我国古代没有科学呢?”抱歉,如果有人这样回答你。说明他对科学的定义有误解。实际上,关于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这个问题,大多数人的认知都是不正确的。有人说,诞生于欧洲的那是西方科学,而我们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东方科学。还有人说,我国古代的科学曾经领先世界,以至于欧洲工业革命应该归功于我们的《天工开物》。而正确的认知是:不仅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西方古代也没有科学。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明确,什么是科学?有人说,科学是自然知识,例如进化论,例如相对论。有人说,科学是手机、是AI、是人造卫星。还有人说,科学是平行世界、是时空穿越。以上这些说法,都不全面。科学,是人类用来认识世界的一套方法和体系。而这套方法和体系,是建立在逻辑和实证这两大基石之上的。认识世界、改变世界,仅有理论,或者仅有实践,都是不够的,二者缺一,就不是科学。进化论和相对论,是基于科学体系所发现的科学知识。而手机、AI和人造卫星是利用科学技术所生产的科技产品。至于平行世界和时空穿越,则是迄今为止尚未被实证的科学假想。了解了这些,让我们再看所谓的中国古代科学,和西方古代科学到底是否存在。毫无疑问,四大发明是由我们祖先所创造,一系列光辉璀璨的技术产品,值得让每一个中国人倍感骄傲。可遗憾的是,四大发明,是建立在祖先无数次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基础之上的,并未伴随产生任何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理论。不仅四大发明,我们祖先所留下的其他技术产品和经验总结,也都是如此。技术产品,不等于科学。有人说,有结果不就行了吗?理论有这么重要吗?当然重要。没有理论支撑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是松散、缺乏体系甚至错误的,很难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我们现在知道,有了空气动力学,飞机才能展翅翱翔,有了电子学和材料学,我们才能制造出手机和人工智能。这些成就,仅靠经验的积累,是永远无法达成的。老祖宗不也说过吗?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既然古人知道这个道理,难道他们就没有做过理论方面的探索吗?有,中国古人曾经提出过世界万物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的五行学说,也曾经试图用阴阳、太极、八卦等理论解释世界。但可惜的是,这些理念不但缺乏严谨的逻辑性,而且无法真正和实践相结合,最终没能进步为科学,而是沦为信则有不信则无的玄学理论。仅有经验的累积,没有建立在逻辑上的理论基础,就谈不上发展。这就是为什么,让我们引以为傲的黑火药,在我们手里是烟花爆竹,而到了西方列强手中,却成为了给我们带来百年耻辱的坚船利炮。同样,缺乏实践的空谈逻辑,同样无法达到现代文明的高度。我们叹服于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逻辑的精巧、缜密,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和杠杆原理让我们惊为天人,然而,古希腊那些止步于实证的逻辑推理和自然哲学,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所以才会有我们从小听过的那个故事。亚里士多德说,十磅的铁球比一磅的下落更快,这个空想理论在此后的2000年中被奉为经典,直到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伽利略,用两颗铁球在比萨斜塔进行实验,宣告了科学的诞生。尽管这个传说真假难辨,但其中的象征性意义,却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知道,现代科学诞生于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科学的诞生不仅拯救了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更让人类文明登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有人说,既然我们也曾经拥有过领先世界的技术,难道不能说,我们也曾经拥有科学的萌芽?还是不能。首先,科学的诞生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商以及古希腊这五大古文明。然而真正诞生科学萌芽的,是建立了一套逻辑体系的古希腊文明,也就是说,不是每一个古文明,都一定会诞生出科学。其次,人类科学的发展不是渐进式的,尽管科学的萌芽诞生于古希腊,但因为缺乏对实证的重视,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期停滞甚至逐渐被人遗忘。直到经历了黑暗中世纪的欧洲人,在故纸堆中偶然拾起了古希腊先贤的逻辑理论,将其与实践发生碰撞之后,才迸发出了现代科学的火花。既然科学的诞生是极其偶然的,我们何必过于在意科学是否诞生于中国?科学是迄今为止,人类认识世界最好的方法和体系,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萌芽于欧洲,被全世界的科学家所共同发展。虽然科学不是诞生于中国,但在短暂的落后之后,我们已经积极地参与到了科学的建设和发展之中。我们无需为现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而感到遗憾,今天的中国科学家,已经成为了世界科学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今天科学的伟大成就,有我们民族的一份功劳。我们拥有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以及堪称当今世界最伟大物理学家的杨振宁。我们曾经落后,因为科学的缺失,我们奋起直追,拥抱科学,然后在某些领域后来居上。在经历了4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需要创造所谓的“东方科学”来建立民族自信。对于一个真正强大且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来说,把握现在,关注未来,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何必过于在意,祖上是否曾经富过?
2022年11月13日
其他

转基因食品是美国人的阴谋吗?

你可能不知道,你每天吃的外卖用的大豆油,其实是一个来自美国人的惊天大阴谋。事情要从2010年说起,《国际先驱导报》一篇报道称,在山西、辽宁地区出现了动物异常现象,本来饱受鼠患的山西晋中某村庄,老鼠不但体型越来越小,还变得呆头呆脑,甚至濒临绝迹,不仅如此,晋中其他村庄还出现了母猪流产甚至减产的现象。经过调查,记者发现这些出现异常的动物,几乎都吃过同一种玉米——先玉335,而这种玉米是由美国先锋公司研制生产的。云南财经大学教授顾秀林认为,先玉335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杂交品种,而是转基因品种。就此,记者得出结论:“结合世界各地独立试验揭示的情况,转基因食品会损害动物的肝、肾和生殖系统。而出现在山西等地的各种动物异常反应,意味着转基因作物正在我国进行着实实在在的非模拟检验。”整个事件,来源于美国先锋公司和孟山都公司的阴谋——企图通过生产不同种类的转基因作物,包括玉米、小麦、大豆等等,控制全球其他国家的粮食经济甚至是人种繁衍。—————————以上我说的所有内容,是一个典型的转基因阴谋论。如果你曾经或未来听到任何人讲类似故事,建议直接拉黑。这篇骇人听闻的阴谋论存在几个严重的逻辑和事实错误,且听我一一道来。第一个问题:因果谬误很多人喜欢把同一段时间内先后发生的两件事互为因果,例如,你吃了感冒药,几天以后感冒好了,结论是你吃的药治好了感冒。然而这个结论的因果论证是错误的。基本医学常识告诉我们,普通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身体痊愈靠的是自身抵抗力,药物只是用来缓解症状的,吃不吃药都会好。只盯着表面现象,往往会忽视潜藏的原因。针对《国际先驱导报》的这篇报道,科技部和农业部分别组织了专家组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记者错误地把玉米和老鼠数量减少划定了因果关系,却对真正导致老鼠减少的原因视而不见——为了消灭鼠患,当地政府进行了集中灭鼠,还把房子和粮仓改为水泥结构,老鼠当然会减少。第二个问题:以偏概全经过调查,专家组还发现,母猪流产现象并不普遍存在,即便有极个别案例,也是养殖户自身操作不当所导致,和所谓转基因玉米毫无关联。事实上,把先玉335作为猪饲料的,不仅晋中地区,在我国农村养殖户中也普遍存在,通过简单的逻辑分析不难得出,如果先玉335真能导致母猪流产,家养猪在我国恐怕早已成为濒危物种。第三个问题:违背事实其实整个报道最大的一个错误在于,先玉335的父本PH4CV和母本PH6WC均不含有转基因成分,所以先玉335是地地道道的非转基因玉米。如此一来,报道的结论,即美国公司的转基因阴谋论,也就轰然倒塌了。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感到疑惑,为什么会有人炮制出这样一篇,从头到尾漏洞百出的报道?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第四个问题:预设结论之所以说这是一个精心编造的阴谋论,是因为作者在开始调查之前,就已经预设好了结论:转基因有害。作者特意选择老鼠和母猪减产作为基本案例,是因为国外早就有过类似报道,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世界各地揭示转基因食品有害的独立试验”,例如2005年一个叫做叶尔马科娃的俄国人宣称,转基因大豆导致老鼠幼崽死亡率上升,又如2001年,有传闻称美国爱荷华州农场转基因玉米导致母猪假孕。这些所谓实验和案例,虽然无一不被科学家所驳倒,却常常被不怀好意的人,用来误导无知群众。预设好结论之后,作者开始在国内有目的地搜寻案例,把老鼠、母猪和玉米这些农村常见的对象强行绑定,一篇转基因损害生殖健康的阴谋论就这样出炉了。最终,《国际先驱导报》的这篇报道,也被《新京报》评为“2010年十大科学谣言”。有人说,尽管这个案例看起来确实不靠谱,但我对美国公司就是不放心,只要是从美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生产的大豆油,我就要坚决抵制。不信任美国公司没关系,但你必须知道,发展转基因技术,是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战略。今年1月,农民日报发文称,我国应“有序推进转基因产业化”。今年4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文称,“农业转基因技术前景广阔”。既然连国家层面都在推行转基因技术,你还会说,转基因是美国人的阴谋吗?要知道,从美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是经过国家食品安全部门层层严格检验的。我们之所以不得不从美国进口大豆,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粮食还不够吃。袁隆平:中国粮食是不够吃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张启发院士到已经逝世的袁隆平院士,近年来一直在大力研发、推广我们自己的转基因技术,目的就是为了不被欧美在粮食问题上卡脖子。要想真正保证自己的粮食安全,不被美国公司所控制,我们不但不应该抵制转基因,反而应该支持国家发展这项技术!如果你真的认为有阴谋论的存在,与其相信那些转基因让我们亡国灭种的谎言,不如冷静思考,转基因技术侵害了谁的利益?是谁在散布谣言?试图尽一切努力阻挠我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技术。之所以还有人相信这样的阴谋论,是因为他们缺乏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是人类有史以来,帮助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有效的方法和工具,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生产先进的科技产品,还在于为我们提供一整套高效率的科学方法论。唯有掌握了依托于逻辑和证据的科学思维方式,才能让我们从这个纷扰繁杂的世界中,理清头绪,认明真相,不再为谣言所困扰。全文完
2022年11月10日
其他

连花清瘟能治疗新冠,国际医学界承认吗?

Products(我们的产品)页面后,从头到尾居然只有一款产品:连花清瘟胶囊。什么?不是说还有治疗中风和中老年关节病的药吗?怎么成了连花清瘟专卖网?也对啊,毕竟连网站名都叫做Lianhua
2022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