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马院

其他

光明日报丨王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

作者简介王易,哲学博士,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思想道德与法治”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为新时代为什么要办好思政课、怎样办好思政课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5年来,思政课改革创新在探索中不断凝练聚焦,在实践中不断加强改进,建设理念日益明确、基本格局深刻变化、内容体系日臻完善、方法路径丰富多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政课建设要以改革创新为导向,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创新驱动、协同联动、数字赋能,书写新征程上铸魂育人的奋进篇章。1.思政课改革创新成效显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建设,以系列政策举措实现思政课改革创新,并在建设理念、基本格局、内容体系和方法路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建设理念日益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党中央出台的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如何抓”的问题。“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等重要论述,锚定思政课建设的基本指向,深刻阐释思政课的本质,从治国理政的高度拓展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视野和格局,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完善了思政课建设的制度体系,为思政课改革创新做好了顶层设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格局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质量发展、以科研支撑教学的持续推进和共同办好思政课的社会环境,共同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客观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从多到强、从强到优的转变,为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奠定坚实组织保障。同时,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学理基础以科研项目的牵引方式得到进一步夯实。国家社科基金设立“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中设立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以扎实的理论研究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学理深化。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家庭配合支持,以及社会组织广泛参与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办好思政课的社会大格局初步形成。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内容体系日臻完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大思政课”的全面推进以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丰富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干什么”的体系。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在高校本科阶段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出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进一步巩固完善,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有机融入思政课程。此外,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社会力量等积极“融入”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大国边疆”“千人百村”等社会实践,推出系列“行走的思政课”;“北京中轴线上的思政课”“讲台上的新思想”等品牌活动,把思政课搬到历史现场的第一线。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也得到广泛关注。2020年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2022年部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工作,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师一体化等,以“同题共答”的形式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法路径丰富多样。思政课教学方法革新、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以及思政“金课”示范引领,拓宽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怎么干”的路径。以“八个统一”为导向,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被灵活运用于思政课教育教学中。随着教育数字化发展,思政课建设从实体课堂逐步向虚拟课堂、混合式课堂拓展。优质课程资源不断涌现,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牢牢把握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金课”的责任担当,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一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金课体系和“思想道德与法治”金课体系。2.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经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5年来,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发生深刻变化,其中蕴含着坚持党的领导、创新驱动、协同联动等基本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凝聚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广泛共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坚持把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严格落实地方党委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各级党委落实完善思政课专题会议,在工作布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坚持建立健全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召开思政课建设专题会议,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体系。坚持创新驱动,激发加强改进思政课的持续动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和研究阐释,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全面贯穿、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程,着力在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上下功夫。坚持强化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紧跟实践与理论创新步伐,及时编写修订思政课教材,形成立体化教材体系,切实提升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及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坚持革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鲜活素材为依据,把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学生特点有机结合,以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等方式方法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坚持协同联动,聚集构建思政课格局的整体合力。坚持一体推动队伍建设。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打造多层次、多类型的培训体系,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多措并举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坚持横向统筹各方力量。善用“大思政课”,以系统观念做好整体设计,推动多主体密切合作、多方面力量协同发力,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互联互通、经验方法互学互鉴,让思政课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坚持纵向贯通各个学段,合理设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机制。3.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以必修选修联动、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为着力点,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走向新高度。必修课和选修课联动,优化思政课课程体系。首先,倾力打造“硬核”思政必修课,使必修课成为开展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和核心区。通过师资保障、内容创新、方法革新等加强主干课程建设,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教学和科研作为重中之重,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核心的思政“金课”体系。其次,创新推出特色思政选修课,使选修课成为深化思政课教学的多通道和宽平台。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最后,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使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与微循环交互畅通。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通过多元课程模块的设定,实现必修课与选修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断巩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拓展思政课建设格局。实现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是延展建设格局空间视域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以波澜壮阔的实践为课堂,把思政课搬到广阔的社会天地中。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与学生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结合,以体验式实践课堂为典型示范,组织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感悟担当,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另一方面,引生动鲜活的实践进课堂,让基于社会实践的思政素材充溢课堂。鼓励各地各校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合作机制,依托鲜活生动的实践素材,提炼实践育人规律,开发一批能够阐释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实践大课。以开门办思政课的理念,充分吸纳各种社会资源、社会力量、社会途径、社会活动等参与思政课建设,不断实现思政课改革创新向社会生活大舞台拓展。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激发思政课创新动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改革创新,是激发创新动力持续高效的重要之举。一是强化数字建设,用好资源平台。依托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打造的思政课程资源平台、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以数字技术再造课程结构、资源开发、队伍培训,推动思政课同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二是拓展数字成果,打通数字资源。充分发挥“名师大家讲党史”“党史百年:人物·事件·文献”等相关数字成果的示范作用,建设覆盖每门思政课、服务一线教学的问题库、案例库、素材库以及在线示范课程库等,打造富有用户黏性的思政课网络备课学习“中央厨房”。三是革新数字技术,延伸数字链条。坚持共建共享原则,通过运用XR、VR等虚拟仿真技术,实现人机对话、动感交互,以优质思政课程资源延伸思政课数字链条,不断实现思政课教学从技术运用向技术赋能的理念升级,思政课教师从单兵作战向集团作战的系统转变,思政课建设从同向同行到共建共享的深度融合。(作者:王易,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2024年03月15日06版
3月15日 下午 9:00
其他

一图速览二十大报告

本图文转载自公众号“新华社”
2022年10月16日
其他

关于组建青马先锋志愿服务队的通知

战疫必胜疫情防控志愿有我各位同学:当前,北京市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关键时期,学校、学院将全体师生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第一时间出台一系列重要举措,力求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尽快实现疫情防控目标,恢复正常学习生活秩序。为充分做好应急志愿服务准备、充实疫情防控工作力量、做好师生的全方位保障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经研究,决定组建青马先锋志愿服务队,具体事由说明如下:
2022年5月15日
其他

国际学术前沿讲坛系列之“海外学者讲坛”第42期:在世界地缘政治变化的大背景下对中巴关系的探讨

研究所所长,履行管理和研究职能,负责培训全州的教师并试行教育部长的教育战略;2011年8月至2012年11月,担任巴伊亚州
2022年5月13日
其他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畅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3·18讲话三周年学习体会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明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办好新时代思政课做出部署,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在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三周年之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畅谈学习体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齐鹏飞在三年前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和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明确提出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为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三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立足自身优势,奋力攻坚克难,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在建设“高精尖”水平的思政课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产生了较好的示范引领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牢记职责使命,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自觉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练好基本功,将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更好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人大力量”“人大智慧”。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
2022年3月18日
其他

我院王易教授获评“2020最美教师”荣誉称号

在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闪亮的名字——2020最美教师》发布仪式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教授获评“2020最美教师”荣誉称号。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防控疫情,全民战疫的一年,也是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决胜之年。今年《闪亮的名字——2020最美教师》发布仪式,以“立德树人奋进担当,教育脱贫托举希望”为主题,聚焦新时期的最美教师,展现他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本年度最美教师发布仪式分为战疫、脱贫、新发展三大主题,共有十一位教师和一个教师团队获得最美荣誉,他们之中,有的在疫情中作出表率,成为疫情防控战场上的英雄;有的把青春贡献给乡村偏远地区,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发展;还有的走在时代科技前沿,让大国之梦得以腾飞。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扎根教育第一线,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用爱谱写出最美赞歌。此外,发布仪式还邀请到表演艺术家、教师代表廖昌永、陈好、王丽达、严当当,青年学生代表吴磊、易烊千玺、任敏,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郭志坚,演员张凯丽、郭晓东、朱一龙,特教教师周晔等参与录制,为最美教师们送上节日祝福。发布仪式将于9月10日晚间20:05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首播,于21:40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重播。届时香港特别行政区将同步播出。教师简介王易,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教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科研工作,连续20年为本科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受学生爱戴。同时,她还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课题研究,并参与了中央、教育部多项重要文稿的调研、起草工作。由于爱岗敬业、成绩显著,她曾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并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北京高校青年教学名师、第四批“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编辑:新媒体中心
2020年9月10日
其他

关于举办第二届“五四杯”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生学术论文竞赛的通知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为引导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本科生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历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提升学习兴趣与研究能力,多渠道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举办第二届“五四杯”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生学术论文竞赛,并拟于2020年4月19日举办论文交流会暨颁奖仪式。现将竞赛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征文对象及要求(一)征文对象:全国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历史、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领域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研究基础的本科生。(二)征文参考选题范围: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五四精神与新时代青年使命3、新时代爱国主义理论与实践4、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5、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经验7、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8、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9、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及其实践参赛者可在上述选题范围内自拟题目,也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历史、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领域内自主选题。(三)论文要求:参赛论文应为作者本人独立完成、尚未公开发表或参加过其他征文、竞赛活动的学术论文;论文字数5000—8000字,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引文注释、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具体要求如下:题目:40字以内,四号宋体摘要:
其他

【老马识途】张云飞:坚持和完善党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领导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工作室”负责人。
2018年3月29日
其他

【老“马”识途】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应该重新温习毛泽东当年这两句话。它包含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及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