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领航员

个人日志

还有三天...

朋友你好👋很高兴与你继续分享工具训练营的故事:在之前早鸟票售空之后,我们迅速增加了
2023年7月22日
其他

【邀请函】效率工具实训营·开营仪式

活动福利整场活动随机抽奖,观看直播有机会获得课程优惠券✨抢先曝光如果你想了解效率工具训练营的信息,只需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跳转~如有其他疑问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课程小助手
2023年7月20日
其他

万字深度好文 | 工作流的祛魅:从工具、阅读到写作

Product),可以将其划分为预写(prewriting)、草稿(drafting)、重写(rewriting)三个阶段。这三者之间属于非线性的、相互交织的递归关系。具体如图所示。图片部分参考
2023年1月2日
其他

产品经理知识库

前言此前分享过一些产品管理相关文章,现收录如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01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是产品管理流程的开始,可能也是产品管理中最复杂也最不可控的部分,以下几篇文章分别介绍了需求管理的常见误区,方法论和具体实践。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需求管理「上篇」?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需求管理「中篇」?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需求管理「下篇」?经验主义的陷阱:谈谈需求探索中的认知偏差02技术科普关于我作为产品经理懂不懂技术知识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略懂,略懂」。产品经理虽然不必像开发那样精通技术,但是了解基本的技术原理还是很有必要的资深架构师教你什么是网络应用架构03职场随笔弹指一挥间,匆匆已数年。分享本人这数年间职场经历的所见、所闻、所感。解构互联网黑话「上」:定义与边界解构互联网黑话「中」:话语体系与管理边界解构互联网黑话「下」:洋流的方向04其他合集其他有趣的文章合集精选文章效率指南不断试错,无限迭代,我是遍历分形,期待和您的共同成长。
2021年5月1日
其他

效率指南

UseTheKeyboard02创作历程一个全新的开始我是遍历分形无限迭代:内容创作的产品化思考媒介即信息:内容创作者的过去和现在不断试错,无限迭代,我是遍历分形,期待和您的共同成长。
2021年4月24日
其他

精选文章

前言往期的精选文章收录如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01生活剪影认清现实,停止幻想我是如何逃离时间黑洞的在清晨,两个旅人02互联网观察解构互联网黑话「上」:定义与边界解构互联网黑话「中」:话语体系与管理边界解构互联网黑话「下」:洋流的方向互联网时代的无限战争价值182亿元的教训: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和反垄断罚款为什么我不相信任何房价预测文字弗兰肯斯坦诞生记
2021年4月18日
其他

在清晨,两个旅人

大家周末好,现在所你看到的这篇文章,是我在今天早晨,与女友一起搭乘返家的高铁旅途中所写。在吸取了上一次的早期起不来的经验之后,这次我们明智地订了更晚的火车,所以也更加从容地起床和出发了。记忆里,我是一个很喜欢坐火车的人,从准备上大学时坐上从郑州到上海的列车开始,我便开始了像候鸟一样往返的行程。在这一年几次的往返中,我所熟悉的家终于变成了记忆里的故乡。我们这些互联网和高铁时代的漂泊者,有时被称为数字游民,也就是数字时代的游牧民。漂泊中的我们,虽然经历过很多城市,但是很少在其中的某些城市驻足停留。就好像窗外快速略过的风景,我似乎想起,过去几年间,一度荒芜的田野和繁茂的森林,终于变成层层叠叠的房屋和楼房。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路人。每一次短暂而漫长的旅途,似乎就像我经过了一整个人生。从开始到结束。有的时候,我也曾想停下去,去看看中间无数次经过却又未曾拥有过的风景,最终总是随着列车的重新起航而挥手作别。我也会想,就和每一段旅程一样,我们的人生旅途,是否也同样只是意味着起点和终点,而中间的所有的经历和故事,都不过是窗外的风景。而高铁上的人,和高铁本身也在这将近十年间,悄然改变了。记得刚上学的时候,所乘坐的还是
2021年4月17日
其他

解构互联网黑话「下」:洋流的方向

前面两期,分别介绍了我对互联网黑话的定义,以及我所认为的互联网黑话从流行到被嫌弃的原因。解构互联网黑话「上」:定义与边界解构互联网黑话「中」:话语体系与管理边界我们在上期解释过,因为缺乏考核员工的工作成果的有效方式,所以领导采用某些可以标准化的指标和员工自我述职的周报作为参考。举例来说,比如两段同样可以正常执行的代码,一段
2021年4月16日
其他

我是如何逃离时间黑洞的

今天状态一般,没有思路,就和大家聊聊近况,以及「我是如何逃离时间黑洞的」。熟悉我的朋友应该知道,我最近重新开始创作,而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日更。我也在之前的文章中过解释过持续创作的动机。用欧阳修的话来说就是三上时间:厕上、马上和枕上。也就是现代人的摸鱼、通勤和熬夜时间,说来有趣,虽然过了一千年,但是中国人忙中偷闲的方式却没什么改变。经过这两周的努力,我对所谓的「三上时间」又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三上时间」价值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够持续利用好这些非工作场景的零碎时间的人却很少。我想很多人应该也曾经醒悟于时间的流逝,试图过在这以往被完全浪费的三上时间中做些有意义的改变,比如读书,听英语或者闭目养神。但是有些坏习惯总是过于根深蒂固,每当我们刚沉下心学习或者休息的时候,仅仅是几分钟光景,就好像几个世纪一样漫长而无法忍受,而注意力很快就被手机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字节所吸引。手机上的数字世界实在太过有趣,以至于吞噬了我们所有仅剩的注意力,而每当我们想要向这个时间黑洞之外向前迈出一步,就会受到数百倍的拉力。最终我们总会变成自己习惯的奴隶。其实这几天的创作过程中,虽然说我心中的创作之火熊熊不熄,但是有很多次几乎快被积久的惰性和疲倦的懈怠,以及失望的无力所浇灭。所幸的是,因为我为自己立下了日更的目标。如果今天因为各种原因停止了创作,那明天就有第二次,后天就有第三次,任何人只要想为自己的逃避找借口,总是很容易找到的。所以,即使今天我感到一丝疲惫,也最终还是拒绝了脑中幻想过无数次的回家躺尸的想法。这就是为自己树立目标的重要性。而为自己树立一个好目标几乎和树立目标同样重要:这个目标必须足够容易,容易到你踮踮脚就能够得着,这个目标必须足够困难,困难到如果完成之后将会享受无尽的喜悦。保持日更就是这样一个目标。在一天内,写一篇千把字的文章对于大多数经历过高考的年轻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如果把目标变成一年内写365篇文章,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换个角度来重新思考这件事,如果我们把目标变成一天写一篇,持续一年呢。是不是听起来就容易接受不少。而我所做的,正是如此。对我来说,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轮回的开始,都是一个新的创作任务的开始。也许很多听起来,会觉得毛骨悚然,就好像一个人被困在同一天里的一个人,每天做着相似的事情,一眼就能看到尽头。但对我来说,事情远不是这样的。对我来说,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每一天都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而我所做的,仅仅是将这些有趣的想法记录下来,并且加以延伸和拓展。就好比每天种下一颗小树,时间久了,终会成为繁茂的森林。所以,刚开始创作的时候,我每天都会很迫切地查看昨天的阅读量,同时不断地刷新着文章,查看着眼前的数字有没有增加,如果增加了就会膨胀而狂喜,如果没有则会失落而沮丧。我甚至在经历过几次阅读量的低谷之后,我甚至开始怀疑,每天拿三个小时的时间去换几十个阅读量,这是否值得?我终于明白,这并不值得。这是一个不值得回答问题。我创作的原因,从来都不是阅读量,在2017年的时候不是,在今天的时候不是,在十年后也不是。我不会用那些过于夸张骇人的标题,我也不会去聊那些事先张扬的出轨,背叛和娱乐明星。我写是为了记录,我记录是害怕忘记,害怕垂垂老矣的将来某天,忘记曾经心中的志愿。我写是为了表达,我表达是为了分享,分享我们这群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和游牧民的生活与梦想,光荣与桎梏。我写是为了挑战,我挑战是为了成长,成为自己生活中那个无坚不摧,百折不回的英雄,把自己从所谓注定的内卷生活中拯救出来。我相信,世界上存在一些人,能够轻易理解另外一些人,能够理解他们的悲欢与离合,犹豫与果决,迷茫与信仰。而这些人,即使远隔山海,也终将相遇,而在此之前的一切,都不过是为我们的最终相遇,所埋下的伏笔,所写下的序章。不断试错,无限迭代,我是遍历分形,期待和您的共同成长。
2021年4月15日
其他

币圈向左,房价向右:韭零后沉浮录(二)

倍。而另一种声音认为,比特币是数字空间的南海公司,是网络时代的郁金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泡沫。而我也同样好奇,这轮长达一年的牛市的终点会在哪里。
2021年4月14日
其他

币圈向左,房价向右:韭零后沉浮录

很久之前,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记录我们这一代人,也就是九零后的生活方式,还有无法企及的梦想和幻想。这个想法一直在我的脑中萦绕许久,一直不知道从何处开始。这个想法最终慢慢被我淡忘。直到我耳闻了朋友的朋友,在过去十九天中,赚到了23万的故事。那些关于虚拟货币的过往忽然在我脑中快速闪过,从第一次听说比特币,到第一次真正去关注虚拟货币,再到身边朋友买币,我自己第一次买币,再到和几个朋友一起组建矿机...就像我在内容创作领域一样,在币圈的我,同样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我忽然想到,九零后的另外一个叫法,韭零后。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是充分暴露在互联网时代无限的投资机会和暴富诱惑的第一代人。大多数像我一样的韭零后在股市,基金和币圈中进出周旋,最终带着亏损黯然离场。而其中少数人最终实现了他们一开始的暴富梦想,甚至远远超过。不同于父辈们所生活的黄金时代,互联网时代在提供了无限机会的同时,也摧毁了无数人的生活。而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韭菜,千禧一代,则喊出了
2021年4月13日
其他

解构互联网黑话「中」:话语体系与管理边界

上期我们讨论了「互联网黑话」的流行,从个人角度出发,定义了互联网黑话的基本概念和概念约束,以便于帮助大家理解互联网黑话,分辨互联网黑话是什么以及互联网黑话不是什么。解构互联网黑话「上」:定义与边界有很多读者可能想问,互联网黑话不过也就是一系列烂梗,你在这里究竟定义不定义,约束不约束有意思么,有作用么。当然有用。我们设想这样一个情景,你和要好的同事刚刚结束了一场如坐针毡的会议,会议上大家「对齐碰平,产业赋能」。在这种沉重的心情下,他开启了吐槽模式:「为什么互联网行业的各位同事,总是要一些不知所云的词汇来增加彼此沟通的障碍呢,为啥就不能正常地好好说话呢?」你回道:「互联网黑话有时之所以让人反感,并不只是这些词语本身让人费解,更是这些矫揉造作的词汇的被过度使用,像垃圾一样塞满了我们的脑子。而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些词汇是你无法跳过,无法回避的,要么融入,要么退出。」「是有点这种感觉,人人都笑互联网黑话,人人都用互联网黑话」同事表示认可。「所以,打工人在自愿与非自愿的犹豫间,终于构筑了一套自我隔离,自我保护的城堡。所以从更深层次来说,互联网黑话的流行,是因为互联网行业已经达到了增长的极限。所有从业者必须通过过度矫饰的修辞,才能获得彼此之间平等对话的机会。」「虽然知道你用的不太像互联网黑话,但我已经有点听不懂了」你的好友有些愤怒,如果此刻你能窥见他的心灵时,你应该会看见这样的想法:「妈的,最烦装逼的人」「那我举个例子,我们一起去看电影,起初大家都坐着,看得都很开心。后来电影实在太精彩,有人激动地站了起来,别人开始吐槽,但这些人不为所动,可是你也没太在意,因为这些人离你太远,并不影响你的视线;再后来,你旁边的人也站起来了,但是好在你坐在第二排,你腹诽了几句,接着看戏;再后来,第一排的观众也站起来了。最后,大家都站起来了,你站了很久,觉得很累,可能大多数人都和你一样」「但是,只要电影还在继续,只要大家都还站着,你就要接着站下去。」理解互联网黑话是解构中国互联网文化的开始。互联网黑话溯源似乎互联网黑话的流行是在一夜之间,但是如果往记忆的深处溯源,似乎很多场景我们早已经历了很多次,而我们对互联网黑话的使用也熟练地宛如早已在暗中练习了千万遍一般,但是你绞尽脑汁,似乎就是想不起那个曾经过于熟悉的那个场景。终于,你想起了学生时代,那些让你不堪回首的,阅读理解。阅读理解可能是中学时代最难的一类题了,不同于那些赤裸裸嘲笑智商的数学和物理难题,当你无计可施之际,看到答案之后终于豁然开朗。阅读理解是在公然地侮辱你的语言能力,当你看到阅读理解的标准答案之后,你甚至会怀疑,这是不是你过去十几年所学习的中国话。以我们最熟悉的鲁迅先生的《故乡》为例: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所描述的场景,即使是在百年之后的今天读来,也是同样得让人熟悉。尤其是关于希望那一段,读来直击人心,字字动人。作为在上海漂泊的互联网从业者,看到迅哥和闰土隔阂,似乎也想起了自己和幼时同伴的疏离,这种微妙的感觉,这种「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的感觉,是当时我在初中时所无法想象的。而此刻的我,在异乡读书工作近十年之后,终于感同身受。漂泊者之于家乡,就像《动物凶猛》的开头一样,是一个存在于怀念中,却回不去的故乡。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寡和自我慰藉。王朔
2021年4月11日
其他

价值182亿元的教训: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和反垄断罚款

今天,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对于阿里的二选一垄断行为的行政处罚结果,并处以其2019年中国境内销售额4557.12亿元4%的罚款,计182.28亿元。早在去年七月份,美团和饿了么的支付方式之争时,我就嗅到一些不寻常的气息,模糊看到到了这个争端背后所酝酿的巨大战争风暴,并将之比做第一次互联网大战的萨拉热窝。从后面的国家一系列的反垄断措施来看,监管层应该早已经意识到了互联网垄断巨头军备竞赛的前兆,果断地按下了暂停键,阻止了这场可能重构整个中文互联网体系的终极一战。这场始于去年蚂蚁
2021年4月10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解构互联网黑话「上」:定义与边界

最近一段时间,互联网黑话被传得很火,每当谈到互联网,总有人会上来问几句,这件事你做的底层逻辑是什么?这些黑话由此从互联网行业迅速普及向非互联网行业的普罗大众,现在差不多人人都能来上两句,底层逻辑,抓手对齐,赋能闭环,价值沉淀。而张一鸣,作为互联网黑话的重要贡献者,也在字节跳动九周年的演讲中,公开吐槽了互联网黑话,更是将大家对互联网黑话的讨论带入了高潮。有好事者,甚至基于大名鼎鼎的「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修改产生了「互联网黑话生成器」,直接找到了编写互联网黑话的「有效抓手」,形成了「深层方法论」。回想一下,上一次段子届的如此盛况还要追溯到孔乙己的改编潮,那时候,人人都笑孔乙己,人人都是孔乙己,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不过对于互联网黑话这个话题,似乎除了调侃和段子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互联网黑话是如何产生,如何兴起,又是如何被大家争相调侃沦为笑柄的,却鲜少有人提及。我想这里面一定有某些被人忽略的细节,所以我们抛开段子和笑料,深入研究互联网黑话流行背后的深层原因,或者说「底层逻辑」。定义:互联网黑话是什么首先我将试图给出互联网黑话一个简单定义,以便解释互联网黑话是什么这个问题。首先,从字面意思理解,互联网黑话
2021年4月9日
其他

为什么我不相信任何房价预测

房价和房价预测可能是中国最热门的话题了。今天我们也来蹭一下这个热点,聊聊房价。如标题所说,我不相信房价预测。回顾任何时间点,对于房价的走向始终存在多空两派,看空和看多都有着相当充足的理由,让人不得不相信,但是这两派观点又过于分裂,难以协调,以至于很难同时相信,就像脚踏两只船,这两条船相向而行,最终把试图保持中立者撕裂。最终从结果来看,看空者赢得智慧,看多者赢得财富。和中国另外一个资产市场,股市截然相反,以至于很多人仍然把股市视为洪水猛兽,超级赌场。不过有趣的是,即使过去二十年间,所有看多者和买房者都因为房价的巨幅增长而赚得盆满钵满,多空之战,仍然没有结束,反而日趋激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现象。看多者认为,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会任何教训。历史已经证明了,房价上涨的必然性,但是很多人至今并没有学会,没有意识到房产在抵御必然发生的通货膨胀过程中所起到的保护作用。看空者认为,房价的上涨得益于中国城镇化这个伟大的历史机遇和中国金融环境不够成熟的历史局限,但是这个历史窗口期随着中国的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国家对于房产政策的转向而终结,在这个大背景下,大部分地方的房产价格将走向停滞和下滑,最终跑输通胀。我们很难判断哪方说得更有道理,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究竟是历史的重章复唱还是未来的歧路分叉口。当然,我们也会发现,双方已经在某些地方达成共识,比如双方已经默认三线以下城市房价将走入下跌通道的基本假设,现在争论的战场在于一二线城市房价的未来。我们暂且抛开关于一二线涨不涨的争论。先来讨论看空者和看多者达成共识的三线以下城市的房价。如果从现在的房价数据(百城数据指数)来看,这个共识并不十分正确,至少从今年以来的这三个月来看,三四线城市并不比一二线的表现要差。这确实超出了很多人的预计,原本以为不太有吸引力的家乡三四线小城,居然涨幅和一二线城市可堪比拟,但是我们换种角度重新思考,关注下互联网语境下的下沉市场,现实情况中的主流市场。总理有句名言,中国有六亿人月收入在一千元以下,而每平米均价上万的三线以上房产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有人愿意去买鹤岗总价数万的房子?是因为他们不期待更好的生活环境么,不是,这可能是他们唯一能买得起的房。同样的,对于很多收入不高的年轻人来说,家乡小县城的房,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况且,在家乡小县城不需要
2021年4月8日
其他

快捷键之王:⌨️ UseTheKeyboard

的全部信息,自然也可以用来查找快捷键。但是,并非所有软件都有帮助中心,而且帮助中心也未必包含软件的快捷键信息,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快速找到目标软件的快捷键列表信息呢?UTK
2021年4月6日
其他

无限迭代:内容创作的产品化思考

大家应该能发现,我最近的话题始终围绕着内容创作这个话题展开。重新思考内容创作因为我意识到过去几年以来,我并没有持续地更新内容,并将之养成一个持续的习惯,所以时常断更,屡屡失联。所以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的内容创作方式和流程。我现在会有意识地逼迫自己在有闲暇的时刻,即刻进行创作,将自己脑中的只言片语和灵感火花记录下来,即使没有想法,也会强行为之,后面再行编辑即可。这个方式很有效果,在闲暇时间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我的内容创作频次和内容创作兴趣都极大提升,对我来说,内容创作不再是庄严隆重的写作,而是灵感瞬间的激发。但这并不够,远远不够。内容创作的结束仅仅是内容传播的开始,过去我在内容创作阶段中投注了所有的精力,而在内容传播阶段则鲜少关心,仅仅是将文稿简单地先后发布在不同平台即宣告结束,坐等阅读量的增长,而最终的结果却总是让我灰心,甚至直接打击创作热情。这就是此前反复断更和复更的恶性循环。人总是过于容易地陷入对自己的孤芳自赏,对比更优秀的内容创作者,其实我的创作尚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那时候的我往往更加在乎内容是否得到认可,而非如何提高这些不足之处。好在我还算是个善于自省的人,我开始重新思考在内容创作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表达自我与取悦听众的平衡点我逐渐意识到,内容创作者在内容创作之外的内容传播的重要性,从本质来说,内容创作是在表达自我,而内容传播则是为了取悦读者。很多时候,表达自我和取悦读者是两个极端,不能相容,很少时候,这两者能融会贯通,琴瑟和鸣。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创作者达到巧妙的平衡。而要达到这种平衡,创作者不仅要认识自己,更要认识自己的听众。我仍然鄙视某些习惯以下三路命题的标题党,仍然鄙视某些以编造和抄袭为生的缝合怪,或许他们从来不以内容创作者自居,或许他们从来都只是把文字作为一种生意,他们只是信息的搬运工。我是中文互联网的内容质量劣化的见证者,也是内容创作者崛起的见证者。我知道,互联网的信息浪潮中,有人站在潮头,踏浪而行,有人初到海边,追逐浪花,或者捡起海边的贝壳。内容创作是那条更困难的路,但是我深切地知道,最困难的路,走过的人会更少,那里的风景也更好。而那条太容易的路,总会因为走的人太多而过于拥挤。我要走那条更难的路,成为高质量的内容的创作者和传播者。以产品经理的视角思考内容创作大家都知道,作为内容创作者之外,我还是一个有资深的产品经理,也会和大家分享产品管理和需求管理的各种经验和方法。但是在内容创作这件事上,我没有充分意识到内容创作和互联网产品本质上的相似性,囿于内容创作过程本身,而忽视了内容作为产品的完整性。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内容创作的结束只是内容传播的开始。那么内容传播结束之后呢,是否意味着内容工作的终结呢?远非如此。「这不是结局,甚至不是结局的开端,也许只是序幕的结尾。」以上引自丘吉尔在盟军在阿拉曼战役的庆功宴上发表的演进「结局的开端」(The
2021年4月5日
其他

文字弗兰肯斯坦诞生记 —— 也谈《休战》翻译争端

当你听到「你知道他有多努力时」,你应该知道,饭圈粉丝来了,这个时候,聪明人一般会撤退,你应该知道自己已经被卷入到了一场他不可能打赢的战争,撤退是你唯一的选择。如果有一天,你听到学者之间相互驰援,使用类似的文字来塞责时,不知道你会作何感想。我在知乎看到这个问题后,不得不感叹世风日下,有些所谓学者重新突破了我们认知的底线:邮件中的文字词锋锐利,读来如刀剑,让人不得不退避三舍。事件最终以校方批评教育,高同学道歉为完结。而
2021年4月4日
其他

媒介即信息:内容创作者的过去和现在

大家周末好。昨天跟大家分享了停更以来的心路历程,今天继续昨天的话题,来聊聊我对内容创作的一些看法。内容创作者的再定义大家会发现,一直以来,相比写公众号,做自媒体这些更接地气的叫法,我更喜欢使用「内容创作」这个更加官方的叫法。我想跟大家谈谈我对内容创作的定义。在传统语境中,内容创作是一个更加广泛的通用概念,从作家,编辑,新闻记者等文字工作者再到摄影,录音,编导,剪辑等媒体行业工作者,大家都共享着同一个「内容创作者」的称呼。通常来说,一个概念的范围越大,所描述事实的深度就越浅,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以前,所有内容从业者都不会用内容创作者这个宽泛的概念来介绍自己,取而代之的是自己的职位和工作内容,如上面所列举的作家,编辑等职业。这个时代的内容创作行业,媒介和形式的差异性要超过一致性,所以基于不同媒介的创作工具和工作方式定义了不同的岗位,也定义了内容从业者对于自己身份的认知。但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拓展了媒介的范围,互联网成为新的媒介,同时变成已知媒介的容器,以往各自独立的媒介忽然出现的外力整合到一起,重新定义为内容。互联网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在虚拟空间中的投射,而网页则是互联网所存在的实际载体,现实世界的物理实体在虚拟空间中被抽离了载体而保留内容,以往冰火不容的媒介由此相容,相濡以沫,报纸,书籍,杂志所创造的静态视觉空间和唱片,磁带所创造的动态听觉空间和胶卷,显像管所创造的动态视觉空间,和谐统一地存在于由
2021年3月28日
其他

认清现实,停止幻想

大家好,好久不见。上次更新文章还是在去年,到现在半年多了,可能很多朋友都已经遗忘了我。本以为之前关注的粉丝会因为这段时间的停更而逐渐下滑,没想到先前的各位朋友都还在,还有了一些新朋友,这让我得很开心,也很抱歉。中间有几个月,主要是在处理工作问题,其间一波三折,也就无暇顾及内容的创作和分享。再往后,数次想重新提笔,每当稍有所得,总被各种突然打乱,再回顾彼时心绪,惘然若失。久而久之,渐感委顿,即使绞尽脑汁,拼命憋出几个字,又总觉不知所云,便全数删去。如此往复,终觉无话可说。近日有闲,重拾书本,也看了些有趣的油管视频,内心中的表达的热望又终被激发起来。所以,在删除思索良久所打出的段落时,无力的我忽然想起小时候曾看过的一则故事。某名人试学画,踌躇已久,不知何处下笔;佣人误触其笔,其初时颇恼,又觉甚妙,遂续为之,终成其稿。这则故事暗合了所谓
2021年3月27日
其他

经验主义的陷阱:谈谈需求探索中的认知偏差

从蒙眼狂奔谈起设想一个场景,你打开车门,坐上驾驶位,系上安全带,打开发动机,环顾四周,然后带上眼罩。接着你放下手刹,松开脚刹,踩下油门,汽车驶出。请问上述场景出现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几乎是百分之百,显然,以上场景极少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在川流不息的公路上,蒙眼狂奔的后果,撞到人或者被撞到,无异于送死。但是如果我们将公司或者业务比作一辆正在高速飞驰的汽车的话,这种现象似乎并不鲜见,用百度搜索「蒙眼狂奔」,我们将会得到以下结果:乐视的崛起让「蒙眼狂奔」变得家喻户晓,很多公司由此对这种快速行动的业务模式,备受启发,甚至趋之若鹜,但是乐视的衰亡却没有让这些急于发展而没有仔细考虑公司战略和业务模式的公司警醒,这些「蒙眼狂奔」的公司在业务快速膨胀的同时,也带来了巨额的亏损。从游戏直播到虚拟现实,从共享单车到知识付费,每一个资本试图催熟的行业风口,都掩埋着累累白骨,它们无疑是「蒙眼狂奔」的受害者,而台上一将功成,只要还在场中,便要继续狂奔。一般情况下,这些公司会在开始阶段做些市场调查和研究,准备工作就此打住,整个公司进入战备状况,各部门开动马力,直接开始设计和开发新产品。很多公司甚至都不需要最初的市场调研,这些公司通常从以下两个场景开始:最主要的场景是:听从「深耕行业数十年」的行业专家的计划,行业专家对行业有着深刻理解,无须和客户交流,如果你向他们询问市场调研,他们会告诉你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市场。另一个相当常见的场景是:基于管理者的猜测和假设的。有些时候,公司的整体战略方向变更可能仅仅源自老板在早餐时的灵光乍现或者是晚餐时的灵机一动。尽管媒体们在介绍成功的公司和产品时,极力渲染创始人的无所不能和未卜先知,塑造了一个个在世乔布斯。但是幸存者效应告诉我们,亡者无法发声。很多时候,产品之所以失败,正是由于管理人员对于需求探索时所采取的怠惰态度,太过依赖经验和直觉,仅仅凭借先入为主的观念就武断地做出决策。显而易见,对于需求的认知偏差就如同蒙蔽双眼的眼罩。只有尽量消除由于各种原因对市场认识不足所导致的认知偏差,才能真正理解市场,了解用户的需求。下面我们罗列一些在需求探索的过程中,一些相当常见的认知偏差。常见的认知偏差No.1
2020年9月6日
其他

资深架构师教你什么是网络应用架构

Server)」分发内容,这样用户可以从边缘服务器加载网页资源,而不用访问原服务器加载。如下图所示:身在西班牙的用户请求原站点位于美国纽约的网页,但是静态网络资源却经由CDN
2020年8月23日
其他

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需求管理「下篇」?

通过前文的介绍,想必大家对于需求管理的基础概念,以及需求管理的重要性,都已经有了新的认识,那么,让我们进入到最核心的部分,同时也是需求管理系列的最终篇:需求管理体系的搭建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需求管理「上篇」?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需求管理「中篇」?标准化的需求管理需求管理通常包括以下阶段:需求规划需求处理需求验证需求变更管理以上环节又可以拆分为:规划需求、收集需求、定义需求、精炼需求、组织需求、记录需求、测试需求,验证产品是否满足需求以及跟踪和控制需求的变更情况等详细步骤和环节。P1:
2020年8月17日
其他

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需求管理「中篇」?

上文讨论了需求的基本定义、分类标准并引入了产品范围的概念,本篇文章将向大家说明需求管理的意义,并总结了包括需求蠕变在内的项目失败原因。需求管理为何重要低效的需求管理流程(或者更常见的是,完全没有需求管理流程)被认为是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特别地,产品范围蠕变和无法控制是是项目延期和成本超支的常见原因。蠕变
2020年8月11日
其他

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需求管理「上篇」?

摘要糟糕的需求管理流程(或者根本就没有)常常被认为是项目失败的首要原因。正如许多组织所发现的那样,审慎设计的项目管理流程可以有效地提高项目成功率,这些研究同时指出:混乱的产品需求的管理,也是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由此产生一个问题,什么是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流程的好坏又如何造成项目的拖延和失败或者促进项目的发展与成功?从身边的现象说起作为互联网从业者,我想除了众所周知的「996」「35岁被优化」等老梗之外,另外为人所熟知的,就是产品经理和开发之间的矛盾了,由此诞生了「砍我可以砍需求不行」、「服务器又出故障了,该拿程序员祭天了」等其他相当知名的段子。产品经理和开发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段子和故事不可胜数,但是深究原因,其实无外乎需求经常变更或是项目发生延期,换言之,就是对于项目缺乏有效的需求管理,而最终的后果,小到项目员工日夜加班,大到项目失败,甚至公司业务崩溃。很多人往往将这些被可以避免的问题归类于是其他难以避免的重大问题(资金不足,决策失误,市场变化,政策变化等等),毕竟以上问题是所有公司都有可能遭遇的问题,它们太过普遍以至于如果将这些问题作为原因的话,我们很难得出更多有意义的结论。事实上,根据
2020年8月7日
其他

快捷键修炼手册「下部」

功能键,可以轻易完成音乐播放和音量控制等常见媒体控制操作和其他打开邮箱,计算器,应用商店等快捷操作,非常方便。另一方面,F
2020年8月1日
其他

互联网时代的无限战争

这两天对于美团和饿了么之间支付方式的争端,大家议论纷纷,参与吃瓜,表示期待外卖届的新一轮大战,很多用户已经在尽情畅想当年「一元外卖」的黄金年代,而随着美团月付和饿了么的在社交平台上正面
2020年7月31日
其他

快捷键修炼手册「上部」

可以使浏览器窗口取消缩放比例,重置为默认缩放比例拖动鼠标不是唯一的选择文字段落的方式自然也不是最方便的方式,最方便的方式是:鼠标单击起点处的文字,Shift
2020年7月30日
其他

我是遍历分形

上一次频繁的创作的时间要追溯到三年前,2017,这三年间,我未曾继续提笔。彼时的简单的尝试,因为没有达到预期而无法坚持,成为今日的遗憾很多时候,想重新开始写作,都会默默地问自己一句:「准备好了么?准备好坚持下去了么」每次都卡在这里;我知道,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消费主义和实用主义碰撞的时代,我知道,太多人忙于创造和消耗财富,除此之外的任何作为都是消耗生命,浪费青春的歧途。我也曾迷惘和困顿于赚钱与赚更多的钱,我也习惯于用工资和收入于衡量一个人的品行,我也寄望于爬到越来越高的位置。可是,这样的日子每过一天,我心中的烦恼便日胜一日,我终于无法忍受,开始怀念曾经的自己,那个博览群书,高谈阔论的自己。彼时的我目光投向现时的自己,少不了骂一句「庸碌之辈」现时的我目光投向彼时的自己,多不过说一声「世事维艰」也许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不是做出多宏大的成就,不过是与曾经的自己和解菲茨杰拉德曾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头脑中能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动能力」我想在现实和理想的夹缝中,找到新的自己。我寻找了很久,久到似乎又要淡忘了当初开始的原因,但我知道,我在为这场回归进行筹划,我在尝试尽量多的可能性乔布斯曾说:「我们无法预测未来,我们只能回首过去,总结做过的一切,所以你应该相信,在未来的某天,你所做的事情终将在一点交汇,最终连为一体」直到上个月的某一天,我忽然意识到,我过去想做的所有事情,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连结在一起:从那天起,我开始谋划,开始设计,我为我的发现兴奋不已,我开始为这一切废寝忘食;往日难以面对那个问题,今日终于有了答案:我已经准备好了,我知道自己想做的是什么,我有总体的规划,虽然规划还不够清晰;我有完整的计划,虽然计划还不够详细;但是无论如何,我不想再等待了,不想再给自己借口了我想整理我所喜欢的系统论、工具论、方法论,分享给大家我想整理我所热爱的工具、网站、资源和书籍,分享给大家我想整理我所知道的各种知识、观点和概念,分享给大家我想和大家一起讨论如何提升工作效率,如何搭建高效的工作流,如何构建舒适的工作环境,如何将繁杂的工作转化为自动化的任务流程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如何提高生活愉悦度,如果快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将遇到突发事件时的惊慌失措转化为不徐不疾,有条不紊我把我想做的这一切成为「遍历分形」遍历是计算机科学中的概念,是指沿着特定搜索路径,依次访问树或者图的所有节点的过程,但是遍历有着更早的历史,两百多年前,高斯经过哥尼斯堡的七桥后,历史上最知名的一次遍历过程就此诞生。我们所指的知识,其本质就是概念彼此连结的一张巨网,而我此时的思想不过是遍历和拼凑这些只言片语。分形是几何学的概念,是指那些在细节上自相似,可以无限展开的拓扑结构,其本质原因是因为在欧式几何空间内其分形尺寸严格超过其拓扑维度,所以在细节上处处连续,但是又不可微分(看不懂的可以复习大一微积分)。最著名的分形图形是芒德勃罗集。分形在生活中并不鲜见,从雪花形态到山脉走向,从河流网络到海浪波形,可以说,分形是自然界的构造法则,也是自然之美的复杂之处。所以于我而言,探索无尽的自然至理,将一些体会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即为「遍历分形」「遍历无限,分形有形」大家好,我是遍历分形,感谢你的倾听。
2020年7月29日
其他

一个全新的开始

起「做一些有趣的事吧」我一直在想。但是做什么,我一直没想清楚。毕竟,世界上有趣的事是不可胜数的:古时可以曲水流觞,纵酒放歌,骑射田猎,吟诗作赋;今日则是旅游摄影,小说音乐,游戏直播,观影阅片。要选一件来做很不容易。做这些事固然愉快,可是这些有趣的事似乎太容易让人厌倦。对我来说,好像只有阅读所带来的快乐是持久而无穷竭的。学生时的我,喜欢看书,曾经花很多时间读书,不求甚解,不久即忘。彼时不曾察觉,误以为读过一本书也连带着拥有了知识,所以总是为着那可笑的一年几百本书的目标胡乱翻书,所幸当时记性尚好,读完总能大体概括,或者信笔涂鸦,画一画脑图。当时读书没有什么整体性:天文地理,历史博物,经济经营,社会科学,编程设计,多有涉猎,但总是浅尝辄止,知之了了。书看得多了,也就产生了无所不知的幻觉,与人谈论时,知道的要大肆鼓吹,半知的信口开河,不知的也要连蒙带猜,无中生有。所谓言多必失,半知不解而强答的我总会自取其辱,好在事后也会多加了解,弄清原委。所以如果不计面子怠堕的羞愧,当时也算优哉游哉,自得其乐,后来看到系统论,冥冥之中,顿觉将会是一生求索之事。大学时花了大量时间读书,学业置之不理,所以挂科不少,几乎无法毕业。临近毕业时,破釜沉舟,奋力补救,才如期毕业,但是这大半年几乎空耗,既没有读书,也不曾专心去找实习,更没时间复习考研。所以虽然毕业,可是前途无着,心中惶恐。到现在,会想起大学时光,总是痛恨自己虚掷光阴,倘若当时努力学习兼且博览群书,也不会导致现在的窘迫。此后一波三折,先后找了翻译和产品经理的工作。虽然不算理想,但总是有了着落。承工作以后,生活开始变得更加繁忙,每天在工作和琐事之间穿梭,手忙脚乱。学生时代的悠游心态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延绵不断的焦虑,而其间一直不变的,是彷徨。彼时对自己有所期许,对未来也很有期望。而对感情的犹豫和幻想,萦绕于心,常为此困扰,夜不能寐,辗转反侧。这种困扰总是以「明天是新的一天,也许她明天就会喜欢我呢」的自我安慰告终。现时工作尚算安定,对未来仍有期待,却总会感受到一种无所不在的压迫感:随时随地,人们所谈论的是房车,涨跌,限购等。即使大多数年轻人已经达成共识,无力支付「一线城市」的高昂房价,跃跃欲试的心情却无法抑制。不想卷入房价涨跌对赌的人们却也难以置身事外,房租和工资也是无法避开的难题。似乎大家的生活规划都是这样美好而内卷化:努力工作,升职加薪,买房买车,娶妻生子,然后将这个轮回施加于子女,自己颐养天年,无事逍遥。能够进入这个轮回的受人尊敬,不能的则争先恐后。如果落到后面,则难免被讥讽一句自甘堕落,放任自流。很多人不屑于谈论梦想,因为他们的梦想是不需要谈论梦想。疲于奔命,忙于生计。偶尔的空闲也会被一贯的懒惰消磨,少不经事时的浪漫幻想和现实生活越行越远。生存标准以这种异乎寻常的尺度提高,谈论梦想好像成为了一种值得羞耻的事情。转我开始准备写点有趣的东西。这个时代很少有人写东西了,这个时代有很多人去写一些东西。准备的时间很长,而且严格来说,不完全是写,也包括翻译。我想做的事情,大概就像《全球概览》全球概览》(The
2017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