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孙退休三件事

其他

孙立平:说三件事情,不知你能解读出什么

最近遇到、见到或道听途说到三件事。这三件事都很具体,但其中的内涵,非常值得玩味。第一件事:是网上一个贴子的内容:给大家揭露一下杭州直播电商风光背后的真相。我办公室隔壁是服装公司,他们主要卖女鞋女装,属于某平台白牌里面的头部吧,平时一天直播卖几十万,退货率40%多,库存很深。前几天有个新款,突然爆了,新人主播2小时卖了100万,后面其他主播接着卖了300多万,一天卖了近500万。老板马上找工厂加订单。大家很开心,结果你猜怎么着,3天不到,就有同行把同款做出来了,一模一样的场景,半价卖,投流精准抢他们的粉丝,这么一搞,他们的顾客纷纷退货。最后一算账,老板说,本来是挣钱的,结果倒赔300w。这就是某直播平台的现状。数据都是透明的,任何产品爆了,一天就能给你复制出来,半价抢流量,这谁扛得住啊。恶性竞争的结果,是谁都不挣钱。第二件事:前些天在一个地方给企业家做讲座。中间休息的时候,一位企业家学员给我讲了这么一件事情:他们这家企业在一个地级市,是该市前几名的民营企业。该企业原来是做传统产业的,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该企业也在试图转型,也在探索新的发展方向。经过仔细调研和论证,他们开始上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在国内基本是一个空白。项目的投资大约四五个亿
5月25日 上午 7:00
其他

孙立平:我在俄乌战争爆发第三天写的一篇文章

从长时段的角度看,这次乌克兰战事也许是俄罗斯帝国梦的一次回光返照。在分析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的时候,有人用战术上的胜利者与战略上的失败者的说法来概括。俄罗斯现在所处的也许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形。
4月25日 上午 9:52
其他

孙立平:重庆燃气费事件留给人们的几个问号

最新消息是:重庆市政府新闻办燃气调查情况新闻发布会宣布,市民反映的重庆燃气集团多计多收燃气费等问题,部分事实已经查明,责成其全额退款,重庆燃气集团上级机构已决定免去车德臣重庆燃气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职务。我相信这应该是一个好的开始。不过,这时在我的脑子里,还是浮现出几个问号:第一,这个问题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这次调查组查出来的问题是明显的。从官方发布的新闻看,仅目前查证的问题就包括:错抄和违规估抄、燃气计费周期混乱、价格政策执行不到位、换表工作组织无序、工作力量严重不足、部分燃气企业内部监督管理不到位等六大问题。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件事情属于什么性质?尤其在法律上属于什么性质?应当如何处罚?从常识上说,这应该与市场上那种缺斤少两的行为没有什么区别。而缺斤少两,在法律上属于商业欺诈行为。据报道,在上述时间发生的过程中,其单季度净利润居然暴增824%。这说明,这次的欺诈行为数量大,涉及面广,而且显然不是无意之失。那么,这在法律上性质如何认定?责任如何认定?如何处理?第二,在议论这件事的时候,有一位朋友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如果重庆燃气集团是一家民营企业,这件事情会如何处理?查了一下有关资料,重庆燃气集团是一家国有企业,大股东甚至包括央企。根据常识,如果是一家民营企业发生这样的事情,重罚重判是免不了的。但这次会如何处罚?是退款和撤职企业负责人就完事了吗?这可能是对所有企业在法律面前是否一律平等的考验。第三,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在政府部门派调查组进驻重庆燃气集团之前,没查到官方媒体任何这方面的报道,尤其是重庆本地媒体。这次事件之所以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完全是自媒体发酵的结果。那问题就是,在涉及与老百姓关系极为密切的民生问题和民众利益的时候,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如何发挥,如何体现?第四,从相关信息看,此类事情不仅发生在重庆,也不仅仅是发生在燃气收费问题上。那问题就是,在这类问题上,我们如何保障民众的切身利益?机制是什么?第五,反通缩能从水电油气这里着力吗?关联阅读:孙立平:在大规模集中消费时代结束之后(在一个活动上的演讲)孙立平:什么东西在涨价,什么东西在降价?几个有趣资料,思考内卷式发展孙立平:加剧的过剩: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孙立平:内卷:从一个段子说起孙立平:豪宅热卖:底层的逻辑是什么?孙立平:现在每一次改革实际上都成了扩权的过程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清新淡雅、清爽柔甜挖茶俱乐部自己制作的一款老熟茶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上面的微信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
4月20日 上午 10:36
其他

孙立平:以哈冲突,世界大战?我不这么认为(去年的一篇文章)

【本文写于2023年11月7日,当时正是哈以冲突爆发之时。现在伊以冲突再次爆发,冲突会不会外溢,甚至和俄乌战争交织在一起会不会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担心,又开始萦绕在人们的心头。我不是预言家,目的是探讨其中的逻辑】最近一段时间,国际舆论上不少人在谈论一个问题:哈以冲突会不会引发世界大战?从更宽广一点的视野看,三大火药桶被引爆了两个,在这样的情况下,世界大战会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仅以哈以冲突而论,前几天,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吕宁思先生概述了人们所担心的阿哈以冲突可能引爆地区战争甚至世界大战的一些因素:伊朗总统威胁说,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距离伊朗的门槛越来越近,如果达到一个什么什么样的底线,伊朗可能会参战;美国轰炸了叙利亚境内伊朗支持的民兵组织,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也说,如果以色列受到黎巴嫩境内真主党的攻击,黎巴嫩将遭到毁灭性打击;如果伊朗革命卫队参战,以色列就有可能袭击伊朗;这样就有可能会最终导致伊朗关闭霍尔木兹海峡;由此,就会影响全球的石油供给和世界经济,并将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卷入进来。类似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我们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遇刺,当时谁也想象不到这会引爆一场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始于德国闪击波兰,虽然随后英法即对德宣战,但这距离一场世界大战还远。这都告诉人们,在世界上,重大的矛盾与冲突,虽然都有迹可循,但引发冲突升级的具体事件往往是偶然的、在人们预料之外的。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即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一面。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尤其是在二战之后,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随着国际秩序和相关规则的建立,人类在管控冲突的能力上,确实有了相当大的进步。比如当前正在进行的俄乌战争,如果是在过去野蛮粗暴的时代,可能到现在已经有不少国家已经卷了进来。但这次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国际社会正在对这场战争进行小心翼翼的管控,以防止规模的扩大。这种管控,不是没有作用的。这让我想起几年前著名冷战史学家加迪斯的一个说法。当时人们正在讨论一次新的冷战会不会到来。对此,加迪斯说了这么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现在不是冷战,我们今天的世界正在回归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那种力量平衡,就是俾斯麦玩的那种游戏。至于这种情况是不是更为危险,加迪斯说,他也没有答案。当时看到加迪斯这句话的时候,我还没能充分理解他这句话的含义,有了这几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我才慢慢体会出他的一些意思。我们可以将加迪斯的话进一步加以引申,尽管这不完全符合他的原意:一种均衡而缺少管控的世界是一个更危险的世界。而今天的情况,显然并非如此。这里稍微扯远一点说几句,如果我们将力量均衡与冲突管控能力做一个组合,可以有四种情形:力量均衡与较高管控能力、力量不均衡与较高管控能力、力量不均衡与较低管控能力、力量均衡与较低管控能力。我想,其中的第四种可能是最危险的,而加迪斯所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前的情况,可能就属于这第四种。而现在,则有点类似于第二种情况。所以,我相信,至少相较于野蛮粗暴时代而言,情况可能要乐观一些。回到正题上来,就中东的具体情况来说,我们还可以将时间段拉长一点来看。前些天我引用过在以色列做过实地研究的人类学博士赵萱的一个判断:冲突实际上是在逐级变低的。他说,从第五次中东战争以后,中东战争就从阿以冲突(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变成巴以冲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现在已经有媒体说是加以冲突(此次发起袭击的哈马斯控制的主要地区是加沙地区)。换言之,战争正在从国家与国家之间,变成以色列和“内部他者”之间的战争。总体上来说,这些年以色列跟阿拉伯国家是和解的趋势。所以,不管别人怎么看,我的看法是,以哈冲突引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关联阅读:孙立平:加剧的过剩: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孙立平:内卷:从一个段子说起孙立平:豪宅热卖:底层的逻辑是什么?孙立平:现在每一次改革实际上都成了扩权的过程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孙立平:十点看法:形成关于消费的新思维孙立平: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及其过程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做工精细,温润如玉绿釉是云南华宁窑最有代表性的釉色之一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上面的微信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
4月16日 上午 7:00
其他

几个有趣资料,思考内卷式发展

【昨天发表了《加剧的过剩: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一文,其中提出内卷式发展的概念。文章发表后,不少朋友对这个提法很感兴趣,希望能对此进行进一步的讨论。这个问题我还会继续讨论下去,这里先收集了一些有趣的、比较轻松的相关的资料,希望引起大家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从高不可攀到白菜价钻石火遍全球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但和黄金这种稀有金属相比,钻石的主要成分碳在地球上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之所以天然钻石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是因为1939年戴比尔斯集团的一句广告语“A
4月8日 上午 9:04
其他

孙立平:这是一个精明人也难免犯错误的时代

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这是一个巨变时代的历史转弯处,这是一个哪怕是很精明的人也难免犯错误的时刻。在这样的时候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其实,命运的本质是见识。在过去这几年的时间里,我陆续写了几篇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章,现在用一篇文章将其串联起来,供各位参考。具体内容请点击原文链接。精明的企业家为什么会集体往坑里跳(点击题目阅读全文)去年年底,我接连写了两篇文章,讨论在某些时刻,精明的企业家为什么会集体犯错误。在人们的印象中,企业家应该是最精明的一批人,至少在商业的领域是如此。他们精于计算收益和成本,他们对市场中的信号最敏感,他们对可能的风险有着本能的警觉,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眼光比一般人要更宽阔和长远。然而,在某些时刻,这些特质仿佛突然之间在他们身上消失了(见《孙立平:为什么有时企业家会集体犯错误?》、《孙立平:集体误判:在扩张与收缩之间》)。这一点,近些年来在房地产商的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仔细想想,那些曾经成功与辉煌过的房地产商,哪个不是精明过人?难道在10年前,至少在7、8年前,他们就没有意识到中国的房地产已经开始过剩,已经接近转折点了吗?但诡异的是,你可以看到,就在这样的时候,精明的房地产商就像排着队一样,一个一个义无反顾地在往坑里跳。为什么?在于在历史的转弯处,周围的信号来自各个方面的信号几乎都是误导性的:金融机构通过信贷发出错误的信号、消费者通过过度消费发出的虚假购买力信号、政府通过种种政策发出的扶持与救市能力信号等。在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发出的政策信号(见《孙立平:刚性泡沫的诱惑:人们说许家印是个赌徒,问题是他曾多次赌对了,他只输了最后的一次,但这一次就是他的彻底倒掉》)。为什么有人没往坑里跳?(点击题目阅读全文)但话虽这么说,事情也有例外啊。对此,人们经常举李嘉诚和潘石屹的例子。如果将李嘉诚、潘石屹与王健林、许家印等一众房地产商做个对比,他们的差别在哪里?是在企业管理的能力上?是在经商的能力上?可能都不是。关键的差异,可能就是对弱信号的敏感以及准确的判断上。弱信号虽然很弱,但有时却包含有关强风险的信息。一个有名的例子:上个世纪50年代初,张爱玲参加一次会议,走进会场时她发现,她的穿着打扮和参会者格格不入,所有人都穿着清一色的中山装,只有她穿着一身旗袍。时隔不久,时任上海市宣传部长的夏衍,对她说,“今后还是变一变装束吧,你穿中山装和列宁装也许会更好看”。事后,张爱玲说了一句话:暴风雨就要来了。这就是对弱信号的敏感(见《孙立平:弱信号与强风险:霍英东眼中的那幅壁画》)。在历史的转弯处,最需要的是见识(点击题目阅读全文)命运的本质是见识。对弱信号的敏感与准确判断,体现的就是见识。什么是见识?我说的见识,不是见多识广意义上的见识,而是指及时、准确地获得信息,并明智、正确地形成认知及做出判断的能力。这种见识,不仅仅是社会中的大人物需要有,就是我们老百姓做点什么事情,甚至是居家过日子,这种见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某有脑子,某某没脑子,这里的脑子是什么?就是这里所说的见识(见《孙立平:破除信息茧房,对弱信号保持敏感》)。见识是哪来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四点:智力、知识、阅历、方法论。在这当中,智力是天生的,智力的问题是我们不能解决,无能为力的。知识和阅历,后者主要指的是经验,则需要漫长时间的积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在短时间里能够着力的,就是思维和方法论的问题。这也是影响人们认知和判断力的最重要因素(见《孙立平:风急浪险,关键取决于你的见识:在一个场合谈见识》)。关联阅读:孙立平:警惕伪专家,更要警惕反智主义孙立平:这个叫停如果是真的,我赞成,但应该叫停的不止这个孙立平:刚性泡沫的诱惑:人们说许家印是个赌徒,问题是他曾多次赌对了,他只输了最后的一次,但这一次就是他的彻底倒掉孙立平:重新解释:为什么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孙立平:弱信号与强风险:霍英东眼中的那幅壁画孙立平:从短缺到过剩:中国问题的转换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转化五年多的老白茶著名白茶世家吴家后人制作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上面的微信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
2月1日 上午 7:02
其他

孙立平:底层逻辑、海水与火焰,弱信号与强风险(最近的六篇文章)

孙立平:从短缺到过剩:中国问题的转换(点击题目阅读)过剩,可以说是今天中国许多经济问题的最基本背景。我们经常讲,要注意经济底层逻辑的变化。什么是底层逻辑?我将其理解为现象下面的基础结构所体现的运行逻辑。现在许多提振经济的措施为什么难以奏效?恐怕也与底层逻辑的转换有关。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其底层逻辑当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侧面是,从过去的短缺时代进入现在的过剩时代。这是我们理解很多问题的基础,包括内卷、失业、投资与消费低迷、企业的种种困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孙立平:走出内卷:一场新的出埃及记(点击题目阅读)现在,各式各样的内卷,从行业到个人,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那内卷究竟来自哪里?为什么会成为困扰我们的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与上文讨论的过剩问题有着直接关系。而大的结构性变动的结束以及随之而来的机会结构的锁闭,以及技术与经济进步的反噬,更加剧了这种内卷。在一个内卷的时代,到处是多余,到处是过度。不要把眼前的内卷看作仅仅是一种局部性的、暂时性的现象。这是一张大网,这是我们面对的一个严峻的、根本性挑战。人类面临一场新的出埃及记。孙立平:重新解释:为什么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点击题目阅读)在西方世界,通货膨胀高企;而国内,则是通缩若隐若现。美联储不得不连续暴力加息对通胀予以打压,国内则有人提出要把通货膨胀搞到6%。现在的世界,真可谓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为什么会这样?大拆解的概念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的线索。在全球化时代,整个世界通过比较优势逻辑形成了一条条低成本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在这种产业链和供应链中,供给方凭借低成本优势迅速扩大市场,需求方则享受物美价廉。而在大拆解的今天,随着一些产业链的断裂与重置,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现象。孙立平:弱信号与强风险:霍英东眼中的那幅壁画(点击题目阅读)李嘉诚、潘石屹、王健林、许家印,这几位著名的房地产商在今天的境遇可谓天差地别。原因是什么?是经商能力的差异?是企业管理能力的不同?恐怕都不是。罗斯巴德曾经提出过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一些特殊时期,精明的企业家们很容易集体犯错误。你可以说许家印被一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但其他的房地产商也是排着队往坑里跳啊。这又是为什么?关键的一点,恐怕是见识上的差异,而见识差异的表现之一,就是对弱信号能否具有一种敏感。据说,有的外商就是从地铁站名从英文到汉语拼音的变化感受到了什么。这就是弱信号的意义。【老孙对谈】与其调查研究,不如畅通渠道(点击题目阅读)不少人抱怨,一些地方的官员纷纷到企业来搞调查研究,太扰民了。问题在什么地方?很多人认为是方式方法的问题。其实不然。我们一定要知道,政府要做的事情与企业要做的事情,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即使是涉及经济或企业的,你的任务是制定规则。企业经营上遇到什么具体的事情,有什么具体问题需要解决,与你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你也完全不用在这上面花太多心思。如果需要了解企业的具体需求和问题,只要疏通信息和意见反馈的渠道就足够了。美联储连续暴力加息。这是与企业和民众关系极为密切的事情。但你听到哪个美联储的官员到企业或社区去调研了吗?孙立平:今天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法治,法治决定未来(点击题目阅读)为什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就说两点理由吧。第一,市场经济是一种信任经济和规则经济。信任哪里来?基础是法治。规则哪里来?基础是法治。为什么一系列提振经济的文件和措施收效甚微?信任的问题。如果重建信任的基础?唯一的途径就是法治。第二,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开始从一个真正无产的社会转变为一个多少有点财产的社会。只有法治才能提供一个能让人放心的盛装财富的容器,否则,已有的财富都会跑掉。从更基础的意义上来说,现代社会治理依赖的是明确、透明、稳定的规则体系,而不是收放自如的权力技巧。关联阅读:孙立平:重新解释:为什么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老孙对谈】与其调查研究,不如畅通渠道孙立平:弱信号与强风险:霍英东眼中的那幅壁画孙立平:从短缺到过剩:中国问题的转换孙立平:今天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法治,法治决定未来孙立平:不要以为什么都是理所当然,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理所当然孙立平:正常:为什么成了现实中的稀缺品?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使用2004年老料压制的老生茶高海拔的勐库茶,口感厚重,柔顺悠长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上面的微信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
1月25日 上午 9:02
其他

孙立平:这首歌,反正我听了一夜没睡

最近在整理过去在西藏拍摄的一些照片,并做成小视频,在我的视频号上发出来。反正退休了,想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这个《西藏系列》的第六集,是在去往珠穆朗玛峰的路上拍摄的一些照片。记得那是2017年,那天,是中国的农历情人节,七夕。当然,上山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晚上看朋友圈才知道有这么一档子事。其实,本来没想在大本营住。但那天天气很好,到傍晚的时候,珠峰上还是一片晴空,也就是说,拍到日照金山的可能性很大。尽管在此之前已经拍摄了一组难得一见的南迦巴瓦的日照金山,但还是不想放过这样的机会。于是,临时决定,就住一晚吧。因为是临时决定,什么准备也没有,也没带吃的。住在帐篷里,烤着用羊粪烧的炉子,在困饿中勉强度过了一夜。我还睡了大约个把小时,太太则是整夜没睡。第二天早上一蒙蒙亮,我们就驱车下山了。所以,视频里的前两张照片,一看就是早晨拍的,在画面里,也能感受到早晨那湿润的气息。我的意思是说,这组照片不是珠峰的,而是上山和下山的路上。整理完照片,做成视频,便开始配乐。每一集都想配一首好听的藏族歌曲或乐曲。但说句老实话,音乐不是我的爱好,对西藏的音乐则更不熟悉。于是就一首一首地找,不求音画相配,但至少氛围和感觉要差不多。突然间,这首《康巴汉子》在耳边响起。一点不夸张地说,就那第一句,就像电流一样击中了我。确切地说,是那旋律。那时候我也没听清楚歌词唱的是什么,歌手是谁也不知道,就是好听。一遍一遍地听,头放到枕头上,想睡一会儿,但耳朵里还是那歌声,只能接着再听,就这么折腾了一夜。一大早,给朋友发了一个微信:TMD,这首歌弄得我一夜没睡,不知听了多少遍,老在耳朵里响。后来我把这条微信发到朋友圈上,一位广西的朋友仿照我的口气,留了一句话:TMD,果然是。还有一位新华社的朋友回道:喜欢多年,曾经也是。在给朋友的微信中,还有一句话:仅第一句,就唱尽了男人的全部。这时,按图索骥,我已经找到了歌词,第一句(实际上,不是完整歌曲的第一句,而是我剪辑下来的那段的第一句,就是在这个视频里大家听到的第一句)是:胸膛是野心
2023年11月26日
其他

孙立平:以哈冲突,世界大战?我不这么认为

最近一段时间,国际舆论上不少人在谈论一个问题:哈以冲突会不会引发世界大战?从更宽广一点的视野看,三大火药桶被引爆了两个,在这样的情况下,世界大战会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仅以哈以冲突而论,前几天,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吕宁思先生概述了人们所担心的阿哈以冲突可能引爆地区战争甚至世界大战的一些因素:伊朗总统威胁说,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距离伊朗的门槛越来越近,如果达到一个什么什么样的底线,伊朗可能会参战;美国轰炸了叙利亚境内伊朗支持的民兵组织,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也说,如果以色列受到黎巴嫩境内真主党的攻击,黎巴嫩将遭到毁灭性打击;如果伊朗革命卫队参战,以色列就有可能袭击伊朗;这样就有可能会最终导致伊朗关闭霍尔木兹海峡;由此,就会影响全球的石油供给和世界经济,并将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卷入进来。类似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我们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遇刺,当时谁也想象不到这会引爆一场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始于德国闪击波兰,虽然随后英法即对德宣战,但这距离一场世界大战还远。这都告诉人们,在世界上,重大的矛盾与冲突,虽然都有迹可循,但引发冲突升级的具体事件往往是偶然的、在人们预料之外的。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即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一面。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尤其是在二战之后,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随着国际秩序和相关规则的建立,人类在管控冲突的能力上,确实有了相当大的进步。比如当前正在进行的俄乌战争,如果是在过去野蛮粗暴的时代,可能到现在已经有不少国家已经卷了进来。但这次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国际社会正在对这场战争进行小心翼翼的管控,以防止规模的扩大。这种管控,不是没有作用的。这让我想起几年前著名冷战史学家加迪斯的一个说法。当时人们正在讨论一次新的冷战会不会到来。对此,加迪斯说了这么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现在不是冷战,我们今天的世界正在回归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那种力量平衡,就是俾斯麦玩的那种游戏。至于这种情况是不是更为危险,加迪斯说,他也没有答案。当时看到加迪斯这句话的时候,我还没能充分理解他这句话的含义,有了这几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我才慢慢体会出他的一些意思。我们可以将加迪斯的话进一步加以引申,尽管这不完全符合他的原意:一种均衡而缺少管控的世界是一个更危险的世界。而今天的情况,显然并非如此。这里稍微扯远一点说几句,如果我们将力量均衡与冲突管控能力做一个组合,可以有四种情形:力量均衡与较高管控能力、力量不均衡与较高管控能力、力量不均衡与较低管控能力、力量均衡与较低管控能力。我想,其中的第四种可能是最危险的,而加迪斯所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前的情况,可能就属于这第四种。而现在,则有点类似于第二种情况。所以,我相信,至少相较于野蛮粗暴时代而言,情况可能要乐观一些。回到正题上来,就中东的具体情况来说,我们还可以将时间段拉长一点来看。前些天我引用过在以色列做过实地研究的人类学博士赵萱的一个判断:冲突实际上是在逐级变低的。他说,从第五次中东战争以后,中东战争就从阿以冲突(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变成巴以冲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现在已经有媒体说是加以冲突(此次发起袭击的哈马斯控制的主要地区是加沙地区)。换言之,战争正在从国家与国家之间,变成以色列和“内部他者”之间的战争。总体上来说,这些年以色列跟阿拉伯国家是和解的趋势。前几天,朋友又转过来一则消息:真主党领导发表讲话,伊朗将抛弃哈马斯。在这次讲话中,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专门强调了一个事情,我们真主党是从10月8日开始加入了对以色列的战争的。他的意思很明显,10月7号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的恐怖袭击的事情,和他们没关系。而这也是伊朗人的说法。虽然哈马斯几次公开强调过伊朗支持了他们的袭击,但伊朗却都否认了,连默认都没有。报道说,人们期待的对以色列和美国正式宣战的事情,纳斯鲁拉一个字也没提。所以,不管别人怎么看,我的看法是,以哈冲突引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关联阅读:孙立平:用一个比方,把过去这几十年分成两段,事情可以看得更清楚一点孙立平:敌人在撒尿,这时,他怎么也无法扣下扳机孙立平:太闷了,不喜欢有东西挡在视野前面孙立平:谁说中国人不消费了?不能有东西卖不出去就说是消费不足孙立平:几篇文章:关于以哈冲突孙立平:仇恨与炮火背后人们那复杂的内心世界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做工精细,温润如玉绿釉是云南华宁窑最有代表性的釉色之一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上面的微信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
2023年11月8日
其他

孙立平:秋,是一场带着忧伤的告别

昨天下午,朋友说,刚才出门,感觉真是秋天了。我说,应该是冬天了吧。我说,刚才去大觉寺拍银杏叶,就是穿着一件很厚的羽绒服去的。尽管是中午,但感觉已经是冬天了。特别是昨天那场风。我们的记忆还在秋天里。但今天已经是今年秋天的最后一天了。每年的冬天始于立冬这个季节。我查了一下,11月8日就是立冬了。今天是11月7日,是今年秋天的最后一天。微信群里,朋友发来下雪的照片。是的,东北已经下雪了。实际上,到九月中旬,呼伦贝尔和黑龙江的一些地方,就会迎来第一场雪。记得有一年,9月15日我们在呼伦贝尔的莫尔道嘎刚刚拍完山间的云海,第二天就是一场大雪。秋色绚丽,所以人们都说北京最好的季节就是秋天。近些年,人们在大路边,栽种了许多景观林。一到秋天,道路两边,甚至庭院前后,一团团一簇簇的醉红与金黄,不时映入眼帘,美不胜收。其实,如果仅就颜色的鲜艳与丰富来说,南方当然更胜一筹。一年四季,五颜六色的鲜花随处可见。但不知为什么,感觉上总不如北方的红叶那么撞击人心。也许,是因为缺少一种沧桑感。春华秋实,北方的红叶是经历了几百个日日夜夜的积累与磨砺,才有最后一刻的辉煌。秋天,尽管明知道寒冬即将来临,但仍然是惬意的,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秋高气爽。记得有一年,我们开着车在内蒙和黑龙江漫游了17天。那正是两次寒流之间。第一次寒流把眼前染成了一片金黄,而第二次寒流还没有到来,金灿灿,暖洋洋。这是夏秋的余温。对于多愁善感的人来说,秋天是一种忧伤。绚烂的隐语是,这一切即将过去。因为前天一场大风,所以昨天到大觉寺时,我首先问工作人员,银杏叶还有吗?工作人员说,今年的天气真怪,叶子还没黄,就来了一场大风。现在黄的都在地下,绿的还在树上。徐志摩有句诗:一念秋风起,一念秋思长。我不知道徐志摩写这句诗的时候心理想的是什么。但我猜,也许是有一缕思念在里边。思念什么?也许是一段经历,也许是一种已逝的场景,也许是一位老友。秋,这是一场忧伤的告别。下面的这个小视频,是前些天制作的:长亭外,古道边......关联阅读:孙立平:用一个比方,把过去这几十年分成两段,事情可以看得更清楚一点孙立平:敌人在撒尿,这时,他怎么也无法扣下扳机孙立平:太闷了,不喜欢有东西挡在视野前面孙立平:谁说中国人不消费了?不能有东西卖不出去就说是消费不足孙立平:几篇文章:关于以哈冲突孙立平:仇恨与炮火背后人们那复杂的内心世界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谭梅老师制作的一款老熟茶用料粗老,转化后更有一种木质香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上面的微信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
2023年11月7日
其他

孙立平:太闷了,不喜欢有东西挡在视野前面

当初,准备在海南买房,面临两个选择,依山,还是傍水?朋友已经在山里给看好了房子,而且不少老朋友也在那里。但好像没怎么犹豫,还是放弃了。内心里,还是喜欢海,愿意住在大海边,与大海为伴。不是不喜欢山,我很多照片都是在山里拍的,或者说是在有山的地方拍的。因为有山才有起伏,有山才有逶迤,有山才有丰富和变化。但如果是住,还是水边,还是大海。这个事情原来没仔细想过其中的道理。只是隐隐约约觉得,住在山里有点憋闷。最近,在用过去的照片制作一个小视频时,才猛然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些照片,都是在内蒙赤峰克什克腾旗拍的。有西拉木伦河的,有贡格尔草原的。这是我很喜欢的两个地方,对了,这也就是席慕容诗里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诗曾被广泛传唱。这次在顺手翻阅一些席慕容的资料时,一则故事闯入眼帘:席慕容带父亲在欧洲旅行的时候,她父亲曾经抱怨:太闷了,不喜欢有东西挡在视野前面。对这句话,席慕容很是不解,“我觉得欧洲好大,风景好漂亮,怎么会闷呢?我不理解,难道那么远的山也会挡你吗?”多少年后,席慕容回到蒙古高原,这时她才知道,什么叫眼前有东西遮挡。她说,回到老家的第一天,远远地看到一个牧民从草原上骑马过来。“他穿着蓝衣服,那么远的距离,我能看到他腰间那根黄腰带的光芒,就像一根针尖在太阳下发出光芒一样。其实我是个近视眼,可是在草原上,我却能看得清清楚楚。”“哦!我的天,我明白我父亲的感觉了。”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心里猛然一动:啊,把我内心中一种迷迷糊糊的感觉说得如此透彻明白。我非常理解老人的那种感受。山,确实比较远,但挡住了你的视线,也就挡住了你的内心。在西藏,在新疆,在内蒙古大草原,那才体会到一种什么叫辽阔与博大。在这一望无际的天地之间,什么郁闷,什么烦恼,都会随风飘去,消失在遥远的天边。西藏和新疆都比较远,但这些年,我走遍了内蒙的每一个盟市。我喜欢草原的辽阔,也喜欢大海的博大。说到这儿,就不禁想起中国那句古话。“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出自于《论语》雍也篇。原文是这样的,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多少年来,人们总是望文生义地将其解释成:聪明的人喜欢水,仁厚的人喜欢山。对此,我一直有点不解。难道喜欢山和喜欢水,真的能作为仁与智区别的标志?哪有这样的道理。辽阔的草原,无际的大海,给人的与其说是智慧,不如说是胸襟。这次,才看到另外的一种解释:孔子将山水形象而生动地比喻为智者和仁者,智者是聪明的人,性格就像水一样活泼灵动,反应敏捷,思想活跃,性情好动。仁者就是仁厚的人,他们像山一样稳健安静,仁慈宽容,稳重不迁。我在这方面根底较浅,没有能力考证,据说,孔子对学生子贡是这种解释。但我相信,这种解释是更合适。辽阔与博大,不仅给人以智慧,也给人以胸襟。但更重要的是,在我们的内心里,不应该有东西遮挡。否则,太闷了。席慕蓉的父亲如是说。关联阅读:孙立平:谁说中国人不消费了?不能有东西卖不出去就说是消费不足孙立平:几篇文章:关于以哈冲突孙立平:欧洲是如何走出相近相杀的?孙立平:仇恨与炮火背后人们那复杂的内心世界孙立平:相近相杀:三大火药桶被点燃了两个孙立平:凡事都有历史踪迹,解开死扣需要切割孙立平:在扑朔迷离与错综复杂中靠什么不至于迷失?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一款主用宫廷料(细嫩芽头)制作的熟茶熟茶之母谭梅老师大境界时期的拳头产品
2023年10月30日
其他

孙立平:谁说中国人不消费了?不能有东西卖不出去就说是消费不足

现在众口一词的说法是:消费疲弱,内需不足。原因其说不一,有说穷人太多的,有说预期不好的。但不管原因是什么,鼓励消费,拉动内需都成了当务之急。这种众口一词的说法,其实是很荒谬的。因为这种说法是假定了一个前提:社会中无论生产了多少东西,生产了什么东西,消费者都应该充分而及时地消费掉。否则,就是消费疲软,就是内需不足,就是消费拉了经济的后腿。简而言之,经济循环不了是消费者的责任。但世界上有这样的道理吗?不错,现在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掉,举凡房子、汽车、家用电器、日常用品,大体都是如此。但要知道,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都是由复杂的因素决定的。市场给出了错误的信号,或者相关的企业由于某种原因集体做出错误的判断(如这些年的房地产和汽车),都有可能造成过剩的产能和过剩的产品。难道这些过剩的产能和产品就应该由消费者来消化吗?消化得了吗?东西卖不出去,还有一个更现实的原因,这就是我多次讲过的,我们目前的产能,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世界市场准备的。而现在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进口减少,这些产能和产品自然就会处于过剩的状态。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我们鞋子的产量最高达到一年140亿双。按每人每年消费2.5双的标准,我们一年最多也就消费30亿双。这样规模的产能,怎么可能由国内的市场来消化?这是消费的问题吗?这两种情况告诉我们,不能有东西卖不出去就说是消费不足,有时问题是出在生产端或供给端。有人会说,不对,我说的消费不足或消费疲弱是指和前些年比,现在人们的消费行为比过去更加谨慎了,能不花的钱尽量不花。不错,这种现象我承认是存在的,但我要反问,前些年那种火爆的消费场面难道就是正常的吗?你没觉得那是一种不正常的超前的过度吗?你真的觉得我们的经济就到了那种水平吗?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一直在讲一个问题:过去几十年这种火爆的消费并非是正常的,那是一个特殊背景下的阶段性的产物。先是短缺时代形成的大片空白需要填补,接着,是正好赶上由机电技术革命引起的家电消费革命,再接着,是国家为刺激内需推动的住房商品化、教育产业化和医疗市场化。这样,人们的消费就好比跑了一个百米冲刺,接着又跑了一个,又跑了一个。现在,消费已经处于一种超前、过度、透支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喘口气,而且,由于超前消费,这些已经购置的耐用品可以用一阵子了,不需要马上置换了,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所以,我不赞成说中国人不消费了,现在是消费疲弱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我的看法是,尽管这几年由于就业和收入的因素,一部分人中存在消费降级的现象,但从总体说,尤其是把经济增长和收入变化作为参照,可以说,现在中国人的消费大体是正常的。让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今年前9个月的经济与消费增长的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的速度是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今年前9个月,GDP同比增长4.37%,而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8%。可见,无论是从上半年看,还是从前9个月看,与GDP增长的速度相比,消费增长的速度都明显快于GDP的增长。这些数据可以证明前面的结论,从总体说,尤其是把经济增长和收入变化作为参照,可以说,现在中国人的消费大体是正常的。你还要消费怎么增长?简单概括一下我的看法:第一,不能认为前些年那种火热的超前、过度、透支性消费是正常的,而把现在的消费看作是不正常的;如果以经济增长速度、收入和就业的情况为参照,今天的消费才是正常的,原来那种过于火热的消费才是不正常的阶段性的特例。我们要改变对于消费问题的基本判断,要形成一种在正常消费基础上的发展模式。第二,供给与需求,是经济活动中的一对基本关系。其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当然是供需平衡,即生产者能提供多少东西,消费者就能购买多少东西。就此而言,我国经济中需求不足的现象是存在的。但现象上的需求不足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如产能过剩,外需减少,决不能把需求不足简单等同于消费不足,从而将政策措施锁定在刺激消费上。第三,消费是收入的函数。中国潜在的需求,即经济学中的需要,也就是没有购买力的需求,潜力巨大。因为我们还有数量庞大的低收入人口。但这种潜在的需求要转化为现实的需求,需要解决的是收入的问题,购买力的问题。单纯靠刺激需求是无济于事的。关联阅读:孙立平:几篇文章:关于以哈冲突孙立平:欧洲是如何走出相近相杀的?孙立平:仇恨与炮火背后人们那复杂的内心世界孙立平:相近相杀:三大火药桶被点燃了两个孙立平:凡事都有历史踪迹,解开死扣需要切割孙立平:在扑朔迷离与错综复杂中靠什么不至于迷失?孙立平:历史往往不是由问题决定的,而是由对问题的应对方式决定的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一款主用宫廷料(细嫩芽头)制作的熟茶熟茶之母谭梅老师大境界时期的拳头产品
2023年10月25日
其他

孙立平:说说我为什么消费得少

实事求是地说,我是一个消费比较少的人。按理说,和一般年轻人比,我的经济情况还是不错的,但平时的消费确实比较少。下面说说我消费比较少的原因。因为消费低迷,是现在官员和学者们很闹心的一件事。把我消费少的原因说出来,可以给刺激消费的倡导者们提供一些参考,以便对症下药。第一,很多东西已经有了,不再有需求。这应当是第一位的原因。现在住的房子是2007年买的,装修、家具虽然有点老旧,但还都不错。车子是201?年买的,是比较皮实的那种,翻山越岭一点问题都没有。电视多年没看了,就摆在那里,权当是保持家电的完整性。冰箱和洗衣机是两三年前换的,还比较新。换句话说,需要新买的东西很少。而现在需要买的东西少,是因为前些年已经买了。我前些天在一篇文章中就说过,本世纪的前十年,是花钱最多的时候。我想,很多和我年龄相近的朋友可能情况也差不多。要知道,那时添置的东西都是所谓耐用消费品。耐用消费品的意思就是一时半会儿用不坏。前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讲,大规模集中消费的时代已经结束。我个人就是一个例证。当然,我知道年龄段不一样,经济状况不一样,现在还会有一些年轻人或经济情况差一些的人进入这个阶段。但总体说,那个火热的消费年代过去了。第二,怕消费带来的麻烦影响生活品质。我们为什么要买东西?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为什么本世纪最初十年,也许还要加上世纪最后几年,花钱消费最多?除了房子之外,直接原因是能大幅度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太多。电视不但可以听到声音还能看到清晰的图像,冰箱使长时间保存食物成为可能,电话可以实现远距离通话,洗衣机则使人们摆脱沉重而乏味的人工搓洗。这不都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吗?请问,现在有什么东西具有如此的吸引力?能让你不买不行?前一段时间看到有一款自动拖地的吸尘器,一时有点好奇。买一个?一看还要下载APP。老眼昏花鼓捣半天,弄不好还得还得填上一堆自己的隐私信息,去你的吧,还不如自己手动扫扫地拖拖地板呢。实际上,在我看来,现在的许多东西,从提升生活品质的意义上是边际效益递减,而从增加麻烦的意义上说,则是边际效益递增。第三,最烦的是消费中的陷阱。消费是一种体验的过程,人们花了钱总是想获得一种愉悦。但现实中的消费过程并非总是如此。最近一位朋友家里装修,得给电视装个机顶盒吧?旧的用了十几年,装修的时候扔了。得,赔200。买个新的,又是几百。开通电影,一笔钱;开通体育,一笔钱;屏蔽广告,又是一笔钱。这个过程,感觉非常不好。我只能告诫她,以后生活能简单尽量简单,别惹这些麻烦。咱们是业余的,你避不开那些坑的。而且我说这话的时候,心里有个预感:现在经济不好,各行各业挣钱都越来越不容易。可以想见,以后消费中的种种坑和猫腻会越来越多。还是那句话,我们是业余的,在消费过程中把自己弄成一个斗智斗勇的专家,太累了,得不偿失。第四,不想把消费变成添加累赘。可能大部分家庭都有这样的经历:东西是越过越多。我想,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有的东西还没怎么用过,而且当初价格不菲,扔了可惜;有的东西是朋友送的,虽然没什么用,但那是一份情谊;还有一些东西,是与你人生的某些值得珍惜的经历相联系。于是东西自然就慢慢多了起来。多了,就是累赘。解决的办法,当然就是少买。男人大多不愿意逛商店,以前买鞋子都是这样的习惯:一两年去一次商店,一次买个两三双。但后来发现,无论当初是买几双,穿的永远是其中的一双,即最舒服的那双。其余的,就放在那里了。以后学聪明了,一次只买一双,只买一双。希望刺激消费的倡导者也说说自己的消费情况关联阅读:孙立平:拼经济?怎么拼?不惜代价就可以解决问题吗?孙立平:巨额债务之后,可能是一场漫长的不景气孙立平:所谓三驾马车,也许是一个误区孙立平:三驾马车沉浮记孙立平:也许我们到了应该还债的时候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邹家驹先生出品经欧盟六百多项严格检测的经典熟茶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上面的微信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群
2023年7月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孙立平:2023:返璞归真与最大公约数

元旦前后,有朋友说,新的一年了,您不说几句什么?说什么呢?一个下午,短短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有三位朋友在电话中说,他们的父母,或是父亲,或是母亲,在ICU病房抢救。疫情在肆虐,人们在慌乱,群里在寻找药源,几乎每个人都处在或阳或阳转阴或待阳的状态,能说什么呢?这两天,至少北京的峰值似乎已过,虽然老年重症甚至过世的消息还不断传来,但大多数人的心态已经在渐趋平静。虽然我们也知道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一波又一波,但多少可以稍微静下心来喘口气想点问题了。我不知道各位有这样的感觉没有,眼前的世界有点寂静。除了还有那么几个人盯着张文宏在撕咬之外,平时那种义愤填膺的争吵已经少了许多。人们在讨论交流如何预防,如何缓解症状,如何康复,顾不上逞口舌之快。一位朋友说,原来在家里也会因为一些观点不和,吵得面红耳赤,但现在互相关照其乐融融。一夜之间,人们好像多了许多共识,多了许多理解,多了许多人伦。在网络上,即使是那几个人对张文宏的撕咬,似乎也无法再成为人们聚焦的热点。写过《中国不高兴》的王小东,在痛骂以爱国为名抹黑“洋药”的大V。杨帆写的有关某些争论的评论,入情入理、平和而有说服力。要知道这二位都曾是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好辩之人。这让人想起一句话:人在绝境中是共通的,在苦难中,人的共性会开始体现出来。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你这种观点也好,你那种观点也好,病毒是不认这个的。面对病毒,人类是一个共同体。在这样的时候,很多平时理直气壮的东西都显得荒诞可笑:在人与人之间制造怨恨和对立有什么意思?用自己掌握的那点强力使别人屈服你有什么好玩的?在能活着的时候大家好好过日子不是挺好的吗?我不知道各位有这样的感觉没有,一场疫情,也仿佛使我们从漂浮的天空中落到了地上。你无论怎样的天上地下,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活着,活着才是硬道理。我看朋友圈许多对新的一年的期望,就是活着。但问题是,有时活着都是一种奢望。这让我不免想起那至少已经夺去20多万人性命的正在进行的战争。谁TMD给你权利为了你的一个什么理念让那么多人为你送命,而你却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无比珍贵?在平时,人们还可能多少会为这些东西所迷惑,但在灾难和战争面前,不由得使人们重新思考这些本原的东西,思考生命的价值。什么是生命的价值?活着本身就是价值。不活着,哪有什么狗屁的价值。返璞归真,往往都是在痛定思痛之后。在欧洲黑死病那场旷世大瘟疫中,每两三个人就有一个死掉了。也就是说,几乎每个人都有亲友在那场瘟疫中离开这个世界。这是一场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巨大冲击,它触发了对人类自身进行重新思考。这场思考的结果之一,就是回归自身,人本身就是理由,人本身就是目的。老朋友韦思兄在回顾过去的一年的时候,用了悲苦这个词。是的,悲苦。人活在世上,有些悲苦是避免不了的。但人们没有理由去承受不必要的悲苦,更没有任何理由将悲苦美化或正当化。说一夜之间我们仿佛从漂浮的天空中落到了地上,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我们要在地面上踏踏实实地生活。平日里,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泡沫,有很多浮华。我们经常为这些泡沫而兴奋,为这些浮华而忘情。但在这场疫情中,我们开始明白,没有多少钱的鸡蛋和牛奶,价格不算便宜但也说不上昂贵的肉,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支撑我们生命的是这些,而不是那些泡沫和浮华。返璞归真,在返璞归真的基础上形成我们生活的最大公约数,回归本原,回归常识,这,也许是这场疫情给我们的真正教育。推荐阅读:孙立平:我们的专家怎么了?孙立平:人的本能是说真话,如假话盛行,可能有两个原因孙立平:风急浪险,关键取决于你的见识:在一个场合谈见识孙立平:警惕陷阱:再谈慢车道上的紧运行孙立平:记得来时的路:与洪亮对谈中国改革孙立平:我们面临的也许是一个并非短暂的经济收缩期疤痕效应:不要想疫情过后一切都会恢复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来自一片老百姓不怎么采摘的茶叶小产区一款回甘极为迅猛的普洱生茶
2023年1月4日
其他

点滴|沉墨:西伯利亚----那片广袤的土地

【本文写于去年春天,但写完之后,觉得没什么意思,就放在那了。最近很多人在议论合作开发远东的问题,发出来作为一个背景性资料吧。其实,本文只能算是一篇中学生水平的作文,甚至连作文都算不上,只能算是资料的集锦和整理而已。这于我自己,算是一次学习;于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省去查找资料的麻烦】西伯利亚,位于北亚,是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其中的中东部(包括外兴安岭),被称之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西伯利亚,西起作为欧亚分割线的乌拉尔山脉,东至杰日尼奥夫角,北临北冰洋,西南抵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山地,南至蒙古、外兴安岭,总面积为1322万平方公里,占如今俄罗斯国土面积的70%。在我们许多人的印象中,西伯利亚都是个笼统的概念,但实际上,西伯利亚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这三个部分,地形与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总起来说,越往北,气候越寒冷;越往东,人类居住的条件越差。在无数人的心目中,西伯利亚给人最深的印象,就一个字,冷。冷到什么程度?最低零下70多度的气温也许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具体说,冷到膘肥皮厚毛密的北极熊在那里也呆不下去,冷到女性生孩子都只能到相对温暖的季节生,不然去不了医院,找不到接生的人员。从小,我们在冬天就不时听大人说,西伯利亚寒流要来了。这时,我们浑身会有一种寒风刺骨的感觉,因为我们知道,那意味着气温要陡然下降。最近这几年,每到冬天就到海南来过冬,但即便是在海南,也能感受到几千公里之外西伯利亚寒流的巨大威力(多说两句:我现在住的地方是热带了,刚才在阳台上站了一会,真冷,冷了十多天了。于是,脑子里就不禁想,一台家用空调,制冷面积也就几十平米百八十平米。西伯利亚啊,距这里差不多得5000公里吧,把这南北5000公里,东西1000-2000公里的面积,制得如此之冷,这得多大的能量?!)。及至长大了,看了一些书,又知道那片苦寒之地也是流放犯人或统治者不喜欢的人的地方,如十二月党人和他们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妻子们。但不管流放的是谁,一想到把人弄到这么个地方去冻着,还是身上顿起寒意(据说苏武牧羊也是在那个地方,即现在的贝加尔湖边上。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那沙俄帝国的版图是何时扩张到西伯利亚的?大约是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现在的一个分歧是,当时的西伯利亚是不是无主的土地?按照一些俄罗斯人的说法,不是他们占领了当地土著的地盘,而是在占领之后,才在一些山沟沟里发现了一些少数土著居民的存在。这个说法貌似有道理,因为在那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当时的居民只有20多万人,也就是说平均几十平方公里才有一个人。如果按家庭算,一两百平方公里才有一个家庭。因为当时人们是以部落的形式聚居的,因此说很多地方都是人迹罕至、荒无人烟,应该大体是事实。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因为我们知道,当时西伯利亚仅有的那点土著居民,也主要是聚居在乌拉尔山脉的东麓,即与沙俄一山之隔的西西伯利亚地区,他们主要是鞑靼人。而且,虽然那里的经济与文化相对落后,但在被征服之前,已经有了自己初始的国家结构,即西伯利亚汗国。事实是,俄罗斯对西伯利亚最初的征服,是靠贵族手下的哥萨克骑兵实现的。那时候,在乌拉尔山脉的西麓,是斯特罗甘诺夫家族的垦殖区。他们在这里经营制盐、采矿、捕鱼、开垦等行业。当时,欧洲对皮毛的需求量很大,而乌拉尔山东部的草原则是盛产皮毛的地方。因此,对于俄罗斯来说,西伯利亚与其说是捡到的,不如说是抢到的。但不管怎么说,俄罗斯的东扩开始了。经历了300年的时间后,西伯利亚这块几乎相当于中国版图1.4倍的辽阔土地,就全部划入了俄罗斯的版图之中。西伯利亚,这是一片广袤的土地,这是一片令人深思的土地。看似人迹罕至的一片荒原,但却是形塑人类历史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这个因素,历史的面目就会明显不同。如果没有西伯利亚这块土地,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就只有387万平方公里,名列世界第六。同时,由于这块神秘土地的存在,也在历史的意义上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首先,什么赋予沙俄帝国的独特性?历史上那些大的帝国,面积最大时,大英帝国3400万平方公里,蒙古帝国3300万平方公里,西班牙帝国3159万平方公里。现在呢?英国24.4万平方公里,蒙古156.6万平方公里,西班牙50万平方公里。在现代国家中,俄罗斯是从历史上的帝国保留或继承土地最多的。这是为什么?其次,沙俄是如何统治这片广大的国土的?在《看俄罗斯历史时脑子里出现的三个问号》一文中,我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与中国历史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动荡起伏历史相比,为什么地广人稀的俄罗斯几乎没有像样的内战和分裂?这一点,与历史上那些大的帝国相比,也是明显不同。怎么解释?再次,最新的消息是:俄罗斯准备开放整个远东,将大约约40%的国土面积给中国做经济特区。具体内容包括,中俄将在基建、矿产、农业、汽车等79个项目上进行合作,中方的总投资额约1600亿美元,作为回报,俄罗斯将划定一个面积达700万平方公里的超级远东经济特区给中国,享有包括免税在内的一揽子政策。这个计划如果实现,或者不能实现但其筹划和实施的过程会对世界格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推荐阅读:孙立平:我们的专家怎么了?孙立平:人的本能是说真话,如假话盛行,可能有两个原因孙立平:风急浪险,关键取决于你的见识:在一个场合谈见识孙立平:警惕陷阱:再谈慢车道上的紧运行孙立平:记得来时的路:与洪亮对谈中国改革孙立平:我们面临的也许是一个并非短暂的经济收缩期疤痕效应:不要想疫情过后一切都会恢复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来自一片老百姓不怎么采摘的茶叶小产区一款回甘极为迅猛的普洱生茶
2023年1月3日
其他

孙立平:足球政治之真假革命

【本文写于2004年,当时发表在《经济观察报》上。此为该系列第三篇】“足球革命”的最新消息是,革命家谋划在12月初召开第四次投资人会议,酝酿新的联赛。此消息据说是一位革命派的老总透露出来的。其实,在上周六,在北京结束的第三次中国足球投资人联席会议上,由大连实德、北京国安、上海中远、辽宁等俱乐部高层组成的“改革派”,终于明确了自己“踢开足协搞联赛”的目的。“如果足协再这样下去,我们国安肯定不玩了!”国安俱乐部副董事长罗宁已在不同场合多次表明国安的态度,而实德董事长徐明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如果国安退出,我们实德也一定退出!”其实,在刚刚结束的第三次投资人会议上,中超七家主张改革的俱乐部已达成共识:无论足协如何应对,他们都要共同进退。这就意味着,一旦足协改革不力,七诸侯将集体退出联赛。然而,现在革命的情形很尴尬。革命的一方紧锣密鼓,革命的对象却不理不睬。原来在革命家开会谋划的时候,革命对象总要有人在值班室收集信息,即使是双休日也不例外。但当第三次投资人会议召开的时候,革命对象办公室中已经是空空如也,革命对象们悠闲地享受着双休日的时光。因此,如同以前多次革命派透露消息一样,话虽然是对着媒体说的,却总会用余光瞄瞄革命对象,因为他们知道那才是真正的听众。正因为如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人表示:“这次会议(第四次投资人会议)肯定会涉及到我们自建新联赛的内容,当然前提是足协坚持不与我们沟通,不采纳积极意见或建议。”据报道,有关新联赛构想的具体内容,这位老总以“有待进一步商议”为由拒绝透露。至于会议的其他内容,这位老总表示:“毕竟是10天后的事情,我们要看看事态发展的情况再具体确定。”要看的是什么?还是革命对象的反应。研究社会变革的人都知道,社会变革有两条基本路径,一是改革,二是革命。自上而下的谓之改革,自下而上的谓之革命。而这次中国足球革命的发起者,却用了一个自相矛盾的词,叫做“自上而下的革命”。其实,这里的自下而上是假,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说,相对于行政上的权力来说,市场中的资本都不能算是上。所谓自上而下,只不过是为获得合法性寻找的一个说辞。而革命才是真,因为这是真正的以下犯上。所谓以下犯上,是说打破现有的框架而另起炉灶。革命中通行的规则是比试力量,因此打破旧的框架自然要靠力量的比试。变革走到比试力量的地步,需要几个条件。第一,双方大体势均力敌。足协有行政权力,资本有金钱力量,此一条件已经具备。第二,双方都自认自己有杀手锏。足协的杀手锏是处罚和禁止在足协框架外的职业性足球比赛,而资本的杀手锏则是退出和组织新的联赛。第三,约束双方的权威性规则已经失效。而这一点的情况却比较复杂,我们后面还要论及。但不管怎么说,这场革命从一开始就是从比试力量开始的,应该是没有疑问的。现代罢赛的决绝态度和大连徐明的千里驰援,一开始摆的就是这样的架势。然而,现在最关键的是革命派的退路,当然叫做出路也行。这就是企业联赛或其他名目联赛的现实可能性。虽然革命派无数次地宣称要另起炉灶组织联赛,但对新联赛的设想却语焉不详。最明确的信息也许是记者从徐明口中抠出的这样几句话:“我们要形成新的体制、新的方式,来形成新的联赛。这个联赛不能完全保证假赌黑完全没有,通过我们努力,把它控制到最低点,直到最后的消灭,这需要各方的努力。”他还表示,当天举行的研讨会,就是要新的联赛从一开始就听取各方的意见,从一开始就少犯错误。徐明甚至还进一步透露说,新联赛将于明年秋天开打,这样将和欧洲赛季更加接轨。事情仿佛越来越像真的了。然而事情真到过于简单的程度,人们就不禁对这种真实发生疑问。如果企业联赛真的举办了,足协会做何反应?报道说,中国足协一位官员对记者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他们也就违反了游戏规则,是不合法的。”说起7家俱乐部提出自己搞企业联赛,这位官员并没有表现出惊讶的样子,“这段时间以来,提出这样那样的方案、提案已经不新鲜了,所以没必要大惊小怪。”该官员说:“首先,在现行的体制下,足协和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对国内所有职业联赛、业余联赛都是有管理权和监督权的,抛开足协自己搞联赛肯定是说不过去的,说白了,这也是违反游戏规则,违反行规,甚至说是不合法的。其次,这样也不符合国际足联的章程,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记者接着问到,如果几家俱乐部真的就像民间球队一样搞一些友谊赛性质的比赛会怎么样?这位官员的回答也很简单:“那首先在球队、球员注册上就取消了他们的资格,你觉得那些球员会干吗?既然取消了注册资格,那球员就等于没了根,就是想到职业联赛中踢球都没有资格,谁愿意冒这个险?”更近的消息表明,对于罢赛和组织新的联赛,足协的态度似乎更加强硬。一位足协官员表示:“不用理他们,中国足协有找他们算账的时候。目前足协的方针是以静制动,一切等联赛结束,大家坐在一块讨论改革方案时再说。”他还透露,在12月5日完成本年度中超联赛的收官后,足协将向每一家中超俱乐部提出“是否将继续参加2005赛季中超联赛”的征求意见表。该官员介绍说:“如果投资方真的要退出,那么足协将考虑从中甲递补中超资格等方式,完善明年的中超联赛。”也许这是足协回击革命派的最明确的态度:如果退出,悉听尊便。无事一身轻的球迷们就琢磨得更细致,一位叫三生石的球迷就提出了一堆这样的难题:如果搞企业联赛,谁来组织?徐明张海吗?谁给注册?不注册就不合法,工商局查你,体育场不敢租场地给你。谁当裁判?裁判也是足协管啊。谁来赞助?当年IMG把联赛场地内大部分广告牌都卖掉了,剩几块给你们,你们还开天窗呢。弄个企业联赛也能拉到赞助?有这么大本事现在也不用闹革命了。谁给场地?全国那么多体育场,全部是国家的,归当地体育局管,有钱就能租到吗?你们去试试看。谁做保安?一场比赛要动用大量警察武警,你去申请?叫你拿盖着足协公章的申请报告来,你再去叫阎世铎盖章?不要安保?你试试看,搞个球星见面会还得在警署备案呢。报纸怎么写报道?“大连实德企业队”与“四川冠城企业队”昨日在大连郊区草坪上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足球派系教学赛,发了也没人看啊。事态的发展似乎是越来越接近死胡同了。一方面是不退出不组织新的联赛誓不罢休,另一方面则是掌握着封杀的杀手锏,双方都足以否定对方。但实际上,事态远没有那样严重。在这一切表演的对面,其实远远坐着一位真正的观众,这就是国家体育总局。前面我们说革命派在举事的时候总是用余光瞄瞄革命对象,但真正瞄的是国家体育总局这个真正的观众。所以才有革命派不时向体育总局讨要态度。这不禁让人想起四年前那场处于胶着状态的美国大选。当然,胶着的双方没有组织人力到大街上比试力量,因为他们相信法律是最终裁定的权威。而中国足球革命的最终裁定者则是国家体育总局。因此,这个“革命”也许仍然是发生在行政框架之内的。关联阅读:孙立平:足球政治之西西里化孙立平:足球政治之联盟破裂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邹家驹先生监制第五届AVPA世界之茶金奖
2022年12月7日
其他

孙立平:足球政治之联盟破裂

【本文写于2004年,当时发表在《经济观察报》上。此为该系列第二篇】这次足球革命无疑是由资本发动的。正如有的评论家指出的,这场革命将区别于中国足球历史上的任何变革,中国足球“革命”成功要依赖资本,也唯有资本才能颠覆现状。不错,在当今的中国,资本是唯一能够向权力叫板的力量。而且,资本能够如此张扬地向权力叫板,在中国,足球可能也是唯一的领域。然而,我们这里要关心的问题是,资本与权力的关系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在1998年的一篇报告中,我们曾经指出,从9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的经济精英、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开始形成一种结盟关系,这种结盟关系不仅左右了社会中的利益格局,而且成为定型社会生活的主要力量。其实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大体都是这样一种格局。足球就更不例外。由此形成的潜规则是,在这种联盟中轻易不能翻盘,尤其是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地翻盘。然而,这样被忌讳的翻盘却在球场上发生了。在我国,资本对足球的介入始于市场经济发育最早的广东。在80年代中期,广州白云制药厂出资16万元取得了广州队的冠名权。之后,太阳神公司以200万取得了广州队的控股权。随着足球市场化、职业化的呼声日高,不少企业在足球上不惜掷下重金。但客观地说,那还算不上对足球的经营,企业看重的是冠名的广告价值。如果与中央电视台动辄上亿的“标王”广告相比,一个大企业在足球上几百万几千万的投入,也不算奢侈了。而且,企业介入足球还有利于获得政治资本。一些城市的官员把足球看作是自己的脸面,如果一个企业肯把这个脸面给打扮漂亮了,就等于与当地的领导攀上了关系。在一个权钱密切结合的社会中,这种收益是难以计算的,仅仅是批地皮和减税就是可观的回报。就这样,虽然人们很难说清哪个企业在足球上获得了高于投入的收益,但对足球的投入仍然是乐此不疲。而这些介入足球的资本,明明也知道中国的足球短期内是难有起色的,甚至也明白中国足球体制的种种弊端,但能忍则忍,反正功夫在诗外,基本的默契一直维持着。而这次的翻盘,实际上意味着联盟的底线已经被打破。这就涉及到其中的两个因素。第一,是资本的期望值变了,有人不满足于玩票了,而是要真正把足球当作一个可以赢利的买卖来经营了。有人这样来描述徐明的生意经:2002年,徐明以区区400万的代价买下了四川全兴俱乐部的全部股权,这个价格甚至还不及队中马明宇、黎兵等球星的个人身价。1年后,被公认为降级大热门的川军取得了末代甲A第8名的好成绩,保住了参加来年首届中超联赛的资格。有人说,光这张牌照就不下4000万,何况队中还有具有很大升值潜力的若干年轻国脚。徐明的实践似乎证明,投资足球不仅不是天然赔钱的,更是可以赚大钱的。首战告捷后,徐明酝酿实施更大的足球帝国计划:一方面,他盯上了球员资产优良、却受制于体制缺位和资金拮据的辽宁、八一两大俱乐部;另一方面,他着手进行内部重组,将原来作为梯队培养的实德二队、三队注册成独立的法人俱乐部,参加二、三级联赛。在徐明的如意算盘中,只需要两、三年,他就将拥有约6支顶级球队,这不仅是一笔巨大的资产,也将是他左右中超命脉的重磅筹码。第二,是球场变了。经过对职业化的一番鼓吹,水平没变的球员的报酬直线上升,一个稍微像点样子的球队,一年就得上千万地烧钱。投资大连万达七年的王健林沉痛地说,“在目前这种体制下,投资人完全变成了提款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愿做傻瓜的资本就开始萌生退意。所以有人说,这次资本悍然发动向权力挑战的“革命”,说到底只是一次资本寻求突围的自救行径。关键的问题是联盟,这是另一个联盟,即足球场上资本的联盟。当现代高调罢赛的声音发出之后,中国足协就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地位。这还是当今中国行政权威第一次遭遇这样的尴尬。处理轻了,足协的脸面全无,此例一开,以后俱乐部一不高兴就罢赛,局面就不可收拾。但如果处理重了,后果就更是难以预测。这里的问题还不在于有人说的国安的背景以及中国的足球联赛能不能缺了首都的球队。实际上,足协最担心的是连锁反应。如果资本纷纷撤资,俱乐部纷纷退出,结局就将是毁灭性的。而足协的这种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要求成立中国足球职业俱乐部联盟有限公司”“要求中国足协公布历年财务状况报表”“停止今年中超降级”……等今年中国足球比“国安罢赛”更为刺激的字眼今晚如暴风骤雨般的袭向中国足协!关联阅读:孙立平:足球政治之西西里化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一款精心打造的入门款熟茶易武一百多年树龄的大叶种乔木茶为原材料
2022年12月6日
其他

孙立平:足球政治之西西里化

【本文写于2004年,当时发表在《经济观察报》上】自从马拉多纳、普拉蒂尼、罗西这一批足球天才离开球场之后,几乎就没有看过一场完整的比赛。但这一次不同了,目光生生被这次中国足球风波给拉了回来。当然,吸引人的已经不是足球本身,而是比足球比赛更复杂的足球政治,是这些足球政治中所包含的也许不仅仅存在于足球中的逻辑。足球政治与足球比赛是不同的,因此,你能够看懂一场足球比赛,但不见得能看懂足球政治。中国足球中就充满一个又一个的谜:水平之低世所公认,但球员收入与普通人收入的差距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次的失败很少有扬眉吐气的时候,但球迷的热情似乎没有任何失败可以摧毁;对足球的投入似乎是个无底洞,但对足球情有独钟的企业又总是前赴后继。然而用一种现代政治的眼光来看,中国足球圈也似乎是一个最富现代气息的地方:它几乎是中国最透明的一个领域,连足协官员与企业家吃饭也会见诸报端;它又是中国几乎唯一可以进行舆论监督的地方,以至于有人说足球记者是中国最称职的职业记者;尽管它也是这个体制的一部分,但相比之下,它似乎又是力量最多元化的地方,是一个极少见的可以自下而上施加压力的一个领域。但所有这一切都救不了中国足球,而且情况似乎还在每况愈下,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所谓足球革命。风起于青萍之末,革命的契机有时纯粹是很偶然的。这就是10月2日北京现代的罢赛事件,或者说,就是那个有争议的判罚。然而,从一个点球的判罚到一场轰轰烈烈的足球革命,却不是偶然的。足球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吸引人的体育项目之一,就在于它的激烈和变幻莫测。也正因为如此,足球中的误判错判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有人甚至认为误判恰恰构成了足球魅力的一部分。10月2日这个判罚是怎样的?有关报道详细描述了有关专家的审查情况:在10月2日当晚得知北京现代队罢赛的消息后,中国足协马上要求沈阳方面尽快将这场比赛的录像带送到中国足协,结果国际级裁判周德荃带着比赛录像带和这场比赛比赛监督提交的报告连夜赶往北京,并在3日上午将这些材料提交给足协。10月3日上午,中国足协副主席阎世铎和负责裁判工作的副主席薛立,以及联赛部主任郎效农和技术部主任、裁委会秘书长李东生都相继赶到中国足协,当国际级裁判周德荃把从沈阳带来的比赛录像带一送到足协,马上组织专家们观看录像对比赛进行审查,以确定责任。一位与会的足协人士表示,因为这次罢赛事件问题很严重,足协领导要求一定要慎重、负责任,所以专家们对周伟新判罚点球的比赛画面反复观看十几遍,最后负责裁判工作的专职副主席薛立仍不放心,又要求看了几遍后,在他说出周伟新判罚没有问题的话后,专家们才结束审查。其实,这个判罚本身是否错判和误判,并不是问题的关键。由于足球比赛的特殊性,不能在事后依据录像否定当值裁判的判罚,是一个明确的规则。退一步说,既然多名专家反复观看录像之后还能认定判罚没有问题,至少可以说明这不是明显的错判。由此说来,中国足协后来对当值裁判周伟新的处罚也就多少有些莫名其妙。但我们更关心的不是错判与否,关键的问题是北京现代的反应方式----罢赛。正如有行家指出的,用罢赛的方式表示抗议,在中国的足球史上是第一次,在世界足球史上也是罕见的。因为这是对行规的公然叫板。一个俱乐部除非是真的不想玩了,否则是很难有此举动的。但这个行动还是现实地发生了,不但发生了,而且引起了一系列震撼性的连锁反应,并成为这场“足球革命”的开端。对于现代为何有如此大胆的举动,人们有相当不同的见解和评论。攻之者说,这是因为现代财大气粗,更有深不可测的背景,于是就来了个流氓造反;而辩之者则认为,罢赛是一个正义之举,有人甚至说,罢赛是中国足球制度革命的冲锋号,国安失去的是比赛和罚款,获得的是一种表达自己的权利:我不是随便任人宰割的。并且进一步论证说,如果能通过罢赛事件厘清球队与足协的关系,并进而推动中国足球的制度变革,那么此次罢赛善莫大焉。两种极端的说法似乎都缺乏根据,我倒更愿意相信,北京现代也许既不是一个舍生取义的英雄也不是无事生非的流氓。靠山再大,也不是随便可以动用的。更可能的是,现代的罢赛也许只是一个无奈之举。所谓无奈之举,就是说无法忍受了。在世界杯上对马拉多纳用上帝之手打进那个球的误判,英格兰队没有用罢赛来表示抗议,并不是因为那场比赛还没有中国的中超重要,而是知道这是一个偶然,偶然是可以忍受的。相反,现代这次面对的情况显然不同。有人指出了这当中两个值得注意的因素。第一,近几年来,在北京现代在比赛中因裁判的错判误判导致失分的例子已有多次。第二,在足协公布的文件中,北京国安是中国足坛强队中未向裁判行贿的少数的几个队中的一个。接下来的推理就可以想象了。于是人们就见到了这个显然并非一时冲动的举动,而且似乎是与“上面”经过沟通之后的举动。问题是,从前面分析的情况看,现代的怀疑不仅是缺乏根据的,而且就这场比赛来说,这种怀疑可能根本就是错误的。然而也正是从这里面,我们看到了这个问题背后的深刻背景,即中国足球已经深陷规则破坏之后的不信任的结构之中。实际上,在最近的几年中,俱乐部与足协之间、足协俱乐部与裁判之间、甚至俱乐部与球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已经被破坏得所剩无几。在最近几年的足球政治生态中,黑哨和赌球,特别是赌球,已经在有力地瓦解着足球这个以公正和规则为基础的竞技运动得以存在的土壤。有媒体披露,现在100多万就可以买一场比赛。为了赌球,裁判可以买通;为了赌球,球员可以买通;为了赌球,甚至俱乐部也参与其中;在一些地方,赌球中甚至出现官员的身影。据说,在一次会议上,一位俱乐部老总向到会的阎世铎讲了一个故事,一支球队的主力队员因为参与赌球而输了很多的钱,但自己又没有那么多的钱,结果被地下庄家穷追不舍,甚至到了“要命”的地步,无奈之下,这名球员只好张嘴向俱乐部借钱来还赌债。现代的罢赛就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2022年12月5日
其他

孙立平:这俩事肯定不重要,但有意思

现在的俄乌战争,导致两个国家和民族兵戎相见、你死我活,甚至整个世界为此而分裂。这时,我们会想,这是血海深仇、不共戴天啊。是的,现在我们这么想,完全是对的。但如果从一个长时段的角度看,也许会是一种很不相同的光景。虽然我标题上就说,这俩事肯定不重要,但这是从眼前说的,从长远来看,这两个事情所蕴含的内容说不定会左右俄罗斯、斯拉夫民族甚至欧洲的走向。历史哪是那么笔直呢。先说第一件事:普京没有被邀请参加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葬礼,而且据说普京因此很不开心。有人会说,俄乌开战,英国成为力挺乌克兰的国家,其态度甚至比美国还要强硬,而俄罗斯和普京正在受到西方的全面抵制,在这种情况下,普京没有受到邀请,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至少,普京不会很在意这个事情吧,去不去参加一个敌对国元首的葬礼,有什么值得往心里去的呢?其实,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要知道,在英国女王去世之后,俄国总统普京是世界上最早发出唁电的国家领导人之一,而且,在唁电中,普京表达了对女王深深的敬意和哀悼。而且,据说在得到没被邀请的消息后,普京曾经非常不开心。这可能让有些人觉得多少有点费解。由此,有人将这个事情往前捯。结果,有人发现,至少在历史上,俄国与英国的关系是有点沾亲带故的。按照俄国方面的说法: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母亲和当时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母亲是亲姐妹,也就是说,俄国皇帝和英国国王是亲表兄弟。所以有人形象地说,这是相当于表兄弟家有人去世了。当然有人会说,这都是什么时候的老黄历了。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也就是英王的表兄弟不是在十月革命中被满门抄斩了吗?而俄罗斯正是实施抄斩的苏联的继承者啊。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俄罗斯和普京是苏联的继承者,这不错,但要知道普京的理想却是穿越苏联,回到俄罗斯,这是他的梦想。其实,不仅英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是如此。可以说,欧洲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过去几百年的历史上,欧洲诸国之间爆发了无数的战争,但这些战争,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基本上都是在亲戚之间进行的。有的是同辈之间,有的是老一辈和小一辈之间,表兄弟之间打,叔叔和侄子打,舅舅和外甥打,有很多甚至都没出五服。这与欧洲上层社会的结构有关。大家都知道维多利亚女王,她被称为欧洲之母,她本人就拥有英国和德国血统。维多利亚女王一生生育了九个子女。后来,她的很多后代都成为欧洲各国的国王或王妃。而且,当时的欧洲王室和贵族,流行的是内部通婚,这就导致欧洲王室之间的血缘关系都很亲近。当时欧洲各国军政大权都掌握在皇室手中,皇室国王即是一国的最高首脑,当时的欧洲各国国王之间都是兄弟姐妹、叔叔舅舅、姑爹姑父的关系。这让我想起一件事。2019年,美国国务院有一个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战略性的理念:在文明冲突的意义上来定义将来的中美关系。这个理念的意思是说,要把美国未来和中国的冲突看作是与一个完全不同文明、完全不同意识形态的战争。这个团队的负责人斯金纳说,过去和苏联的那种竞争,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高加索人内部的斗争,而和中国的斗争,这是我们第一次面对一个强大的非白人竞争对手。俄乌战争:打断骨头还会不会连着筋?这当然不算是像是否参加葬礼那样具体的事情,但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俄乌战争当然是一个事件。面对战争血淋淋的现实,现在说这个话可能不合适,但这却是一个事实:俄乌战争是一场兄弟之间的战争。但这帮兄弟却是世界上最不团结的兄弟。斯拉夫人被认为是最不团结的民族。我们知道,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构成东斯拉夫民族,而东斯拉夫又是斯拉夫民族中的一支。形象地说是这样的:他们诞生在同一个地方,有着共同的祖先。他们由于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寻找各自的领地。往东走的成了东斯拉夫人的祖先,往南走的成了南斯拉夫人的祖先,往西走的成了西斯拉夫人的祖先。从古到今,斯拉夫民族内部冲突不断,这与历史、领土与信仰等多种因素有关。斯拉夫人人数多,且分布地区广泛。而欧洲大陆的地貌是比较复杂的,由此,形成了斯拉夫民族不同部分的迥异的生活经历和特点。比如,俄罗斯经历了北欧海盗征服和蒙古人的长期统治。乌克兰人先后被蒙古人、立陶宛人、波兰人、奥地利人等外族统治。也就是说,他们曾经被不同的外族或文明改造过。在这个过程中,领土的纠纷,势力范围的争夺,宗教信仰的对立,使他们之间不但冲突不断,有的甚至成为世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波兰与俄罗斯。这当中除了其他因素之外,宗教的因素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他们就是地地道道的斯拉夫兄弟。我们不知道的是,打断的骨头还连着筋吗?布罗代尔提倡看待历史的长时段眼光,当然,他的长时段是指地理时间,要更长。但即便我们从社会的时间,看得更长远一点,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爱恨情仇,斯拉夫兄弟之间的恩恩怨怨,会如何演变呢?他们与外人之间的关系会如何变化?五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以后呢?推荐阅读:孙立平关于乌克兰战事系列文章(共12篇)孙立平:卖茶者纵论世界未来走向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金属质感
2022年9月18日
其他

孙立平:你就想,咱们家在海南,咱们是到北京度假来了

这是一个用在小区拍摄的照片做的小视频。我给这个小视频起了个题目,叫度假。有朋友觉得奇怪,北京不是你的家吗?怎么成了度假了?下面我说说这个事情的原委。最近这几年,我们冬天都是在海南度过的。不完全是因为海水、沙滩、阳光、空气,同时也因为那种轻松而闲适的氛围与感受。没有嘈杂的人群,没有拥挤的车辆,彷佛在世界的边缘,一切都平平淡淡,轻松而惬意。今年我们是6月22日回到北京的。老实说,尽管海南夏天还是有点热,但内心里还是100个不愿意回。一想到那种拥挤与嘈杂,那种沉闷与压抑,那种晦暗与凝重,就心里发堵。用我的话来说,海南与北京,就是那什么和那什么的区别。但太太是老北京,而且北京毕竟有个家啊,不回也得回。于是,6月22日,也就是上海等地的朋友往海南奔的时候,我们回到了北京。而且那时,我的公众号和微博都处于不能发声的状态,压抑和无聊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6月26日,是我的生日。头天夜里,一夜没睡。躺在床上,一边浏览手机里的文章,一边翻看盒马。是的,盒马,不是荷马史诗的荷马。我还没有那么高雅。说白了,就是看那些好吃的。盒马,原来也用过,但基本都是买什么搜什么。现在闲极无聊漫无边际地浏览,突然发现,好吃的是那么多。外面的世界很丰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于是,一个念头突然涌入脑海。早晨六点左右,翻身下床,叫醒太太,说:醒醒,醒醒,我昨天夜里灵魂深处爆发了一场革命。太太说,怎么了?我说,我突然想出一个新的理念:度假式生活,咱们过一种度假式生活。太太还是不明白。我说,你就这么想:在海南的时候,你就觉得我们的家在北京,我们是到海南度假来了;在北京的时候,你就想象,我们的家在海南,我们是到北京度假来了。从今天起,我们就过一种度假式生活。比如,你就想这房子不是我们的,是借住朋友的。如果这么一想,内心的感觉就大不一样了。虽然周围的环境还是那个环境,周围的景物还是那些景物,但你和他们的关系在感觉上大不一样了。比如说,家里的锅用了很长时间了,都有点生锈了。如果你觉得这是咱们家的,就会心里有点添堵,就要琢磨赶快换一个。但如果想,这是借住在朋友家度假呢,感觉就会大不一样:你看,人家家里还有锅呢,买点菜还能做熟了呢。心里就会一阵庆幸和高兴。再比如说,在自己家里,就是按部就班地过日子,一日三餐,每顿吃点什么?这是女同志经常发愁的事情。但如果是度假的心态,就不一样了:我们是来度假的,那么刻板干什么?想吃吗?不想吃,那就先别吃,什么时候想吃再吃。吃什么?想做就自己做点,不想做,看看外面有什么好吃的,度假嘛。这么一想,生活轻松多了。有一次,我在一个微信群里说这个想法。很多朋友都说,太有道理了。这么一想,心里轻松多了。一位朋友,是一个单位的头头,平时工作压力很大,有时甚至说要崩溃了。听了我的一番议论,她说:太有启发了,我现在就想,我是临时来帮忙的,感觉明显不一样了。有朋友说,你这不是阿Q精神吗?我说不是,我心里一切都清楚,该做的都会去做,但我们心里要放松,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抑郁寡欢来面对不喜欢的东西。还有朋友说,你这不就是复旦那位女老师说的与什么什么和解吗?我说也不是,不是和解,是疏离。我们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机会只有一次,而且是短短的几十年,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活好,活得快乐。不是这个道理吗?说明:封面题图来自平台图片库,与本人无关。推荐阅读:孙立平:中国改革何以发生?底层逻辑是什么?对今天的启示是什么?孙立平:理解眼下:我最近提出的两个概念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从2020年开始配制随心白茶挖茶俱乐部小伙伴给配制了这个套餐
2022年9月2日
其他

孙立平:看俄罗斯历史时脑子里出现的三个问号

因为乌克兰战事的原因,不禁引起对俄罗斯历史的兴趣,于是就支离破碎地去看一些有关俄罗斯历史的资料。同时,也就生发出下面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都是在与中国历史的比较中形成的。说明一点:完全是一个外行的学习心得,别按照专业的标准来要求。俄国历史上为什么很少改朝换代?首先出现的第一个问号是,俄罗斯的历史上为什么很少有改朝换代?我想这也许是很多中国人在接触俄罗斯历史时很容易出现的问号,因为在我们的脑子里,不断改朝换代应该是历史的常态。以我们中国为例,如果从夏代算起,到现在大约是4000年的历史。从夏到清,总共经历了24个朝代。平均每个朝代不到200年。如果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算起,大约2000年,经历21个朝代,每个不足100年。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是很频繁的。而俄罗斯的历史,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往往会被各种沙皇、大帝、几世几世的称号弄得眼花缭乱,但仔细看,俄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两个朝代。一个是留⾥克王朝,另一个是罗曼诺夫王朝。当然,俄罗斯的历史比我们短得多,如果从公元9世纪算起,也只有1000多年。但尽管是这样,每个朝代持续的时间也平均近600年,还是比我们长很多。这是第一个问号。但这第一个问号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看一下欧洲的历史,就会发现,欧洲历史上也很少有频繁的改朝换代,甚至连日本也是如此。日本几乎是万世一系,天皇始终是一个家族。英国自1028年威廉一世诺曼征服后至今,国王都是威廉一世的后人。当然,皇族内部的内斗和纷争甚至政变是存在的,但这与中国历史上张家替代李家的改朝换代是不一样的。就俄罗斯来说,就是唯一的那一次改朝换代,中间也有那么一丝丝的血缘关系相联系。因为罗曼诺夫王朝第一代沙皇的米哈伊尔一世,其父亲就是留里克王朝最后一位沙皇伊凡四世皇后的侄子。这当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俄国历史上为什么很少有民众起义?我们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很频繁的。所以,中国古代史相当大的篇幅都是有关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我们小时候看的小人书也有很多是以这方面的内容为题材的。我们从小崇拜的英雄,不少也是农民起义的领袖。甚至,经由农民起义导致的改朝换代或者农民起义领袖直接做了皇帝的,也有那么好几次。而在俄国的历史上,这样的现象却很少发生。俄国历史上像模像样的平民起义,好像只有四次。第一次是在1606年夏天,逃亡农奴鲍洛特尼科夫领导了一次农民起义,宣布要推翻沙皇瓦西里四世。但第二年就彻底失败了。
2022年4月7日
其他

孙立平:最危险的,也许是在其战败的那一刻?

今天谈谈美国的俄罗斯专家菲奥娜·希尔接受美国Politico杂志采访时表达的一些观点。这篇采访,《纽约时间》(公众号)曾以《美国最清醒的俄罗斯专家:我们已经处于第三次世界大战中间》为题,进行过报道。菲奥娜·希尔(Fiona
2022年3月8日
其他

孙立平:过时的帝国式疆域迷恋:接着说杜金的那张满汉全席菜单

在《我看杜金:一种足以把一个破败大家彻底毁掉的雄才伟略》一文中,我评论杜金的新欧亚主义理论时说:现在杜金面临的现实就好比是,案板上只有几条小鱼小虾,他拿出的却是一桌满汉全席的菜谱。这对于杜金来说,可能是一种尴尬,而对于一个接受了这个菜谱的国家来说,却可能是一个悲剧,一场灾难。那么,杜金拿出的究竟是一张什么样的菜单?最简单地说,是一种以过了时的帝国式疆域迷恋为底色的菜单。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首先,在民族认同层面上,新欧亚主义要解决的是,狭义俄罗斯人或广义斯拉夫人,在世界上,尤其是在与西方关系的意义上,究竟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我们知道,俄罗斯的国徽是双头鹰。俄罗斯无论是在地理的含义上,还是在人种和文化的含义上,都处于欧亚两大洲之间。斯拉夫人虽发源于欧洲,但活动区域一直是在欧洲的边缘。在罗马帝国时代,斯拉夫人被视为欧洲三大蛮族之一。特别是在蒙古帝国统治的两百多年中,在人种意义上,斯拉夫人与欧洲人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因此,斯拉夫人究竟是不是属于欧洲人,一直是带有问号的问题。而欧亚主义或新欧亚主义,则对斯拉夫人提出了一种新的定位和认同。仔细区分,这种新的定位,在历史上有过不同的表述。一种是斯拉夫主义的表述,斯拉夫民族是一种独特的存在。而欧亚主义则在这种表述中加入了两个东西,一是在与他人相区别的意义上定位自己,我既不是欧洲人,也不是亚洲人,而是一种独特的欧亚人。二是用欧亚这个词,加入了地理的概念。这样就为俄罗斯的定位,加上了地理的含义,而不仅仅是民族或种族的含义,这就为一种欧亚洲甚至欧亚国的想象提供了可能。而在新欧亚主义那里,欧亚成为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几乎把反西方的地域和民族都囊括了进去。到此为止,我想说的是,对于欧亚主义或新欧亚主义,可以作为一种给人们提供民族定位与认同的想象来理解。就此而言,这是无可厚非的。这里不存在科学不科学,符合不符合历史的问题。既然历史的传说或某种图腾崇拜都可以成为民族认同的象征,这样一种建构起来的论说,又何尝不可?所以,问题不在这里。那问题在哪?在于在这种想象基础上构建的一整套地缘政治理论,在于这种地缘政治理论所承载的恢复往日帝国荣光的梦想。在新欧亚主义地缘政治学中,杜金将世界划分为四个文明区域:美国--拉美、非洲--欧洲、亚太地区、欧亚区域。在此基础上,以俄国为轴心,构建一个欧亚主义的联盟体系。这是一个与美英海洋自由主义相抗衡的联盟。在这个体系中,东斯拉夫三国,是轴心中的核心。所以,作为东斯拉夫三国之一的乌克兰,必须是俄罗斯的一部分。这就是俄罗斯必须出兵并控制乌克兰的理论基础。在这个欧亚体系中,中国的位置是重要但微妙的。在理想的层面,应该在欧洲形成俄国--德国轴心,以分割欧洲;在东方,则是形成俄国--日本轴心,以主导亚洲。而对于中国,杜金是怀有戒心的,历史上的恩怨不说,仅仅是中国的巨大体量,就使其不能不怀有深深的戒心。如同欧洲明白,俄罗斯如果加入欧盟或北约,就不会甘居人下一样,新欧亚主义者也明白,如果中国加入这个体系,最后谁是主导者也说不一定。但现实是,中国的经济实力摆在那里,于是,中国就被定位为这个体系的经济资源提供者。我们且不说这种构想现实不现实,也不说这种构想在道义上意味着什么,我们只讨论这种构想的思想底色。可以说,这是一种完全过了时的帝国式的对疆域的迷恋。翻开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帝国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征战史,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所谓帝王的文治武功,其中的武功几乎就是征服与扩展疆域的同义语。大英帝国用200多年的时间,将领土面积扩大到3400万平方公里;大蒙古国用50几年时间,把疆域扩大到2400万平方公里;俄罗斯帝国也用了大约300多年的时间,把领土面积扩大到2280万平方公里。为什么帝国这么痴迷于领土的扩张?因为,在农业或牧业时代,疆域意味着财富,疆域意味着安全,疆域意味着荣光。像满汉全席象征着丰盛一样,辽阔的疆域意味着体量和实力。然而,这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时代已经变了。即便是满汉全席,还有人对之感兴趣吗?当然,在一个民族国家的时代,国界和疆域不是没有意义的,这意味着主权。所以,守卫国土,仍然是国民的一种神圣责任。但尽管如此,对疆域过分的迷恋,已经显得迂腐而可笑。即使墨西哥人投票想加入美国,美国人会对之欣喜若狂吗?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当今的时代,虽然国土和疆域仍然是有意义的,但还有更有价值的东西存在。前几天,我曾引用过肯尼亚驻联合国大使在讨论乌克兰事件时说的一段话:几乎所有非洲国家边界,都是由外人划定的。其中,存在许多问题。但既然这些边界按照国际法划定了,如果我们去改变它,就会造成血流成河。我们选择去追求我们许多国家和人民从未有过的伟大,我们选择遵守非洲统一组织和联合国宪章的规定,不是因为我们的边界让我们满意,而是因为我们想在和平中锻造出更伟大的东西。这是一段情怀与智慧兼具的话,这是一种很高的立意,这是一种能使我们从历史的死结中挣脱出来的大智慧。这样的一种立意和智慧,可以让那些满身戾气的大英雄、大政治家们汗颜。而后者完全不懂得,在当今的世界上,越来越重要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不能创造出伟大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一个给世界带来诸多天才创意的马斯克,无论是对人类的价值,还是在世界上的分量,都会大大超过统治着几百万贫困国民的国家元首。当然,还会有人从更现实的角度说,疆域意味着安全,疆域意味着缓冲带,疆域意味着战略纵深。这些说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应该看到,即使是疆域在上述这些方面的含义,与过去的年代相比,其重要性已经大大减弱。在战斗机动辄巡航几千公里,巡航导弹可以轰炸几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意外目标的今天,所谓缓冲带的意义已经大不如从前。上面所说,不是说疆域和国土不重要,不是说地缘政治不重要,而是说,时代毕竟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仍然痴迷于帝国式的对疆域的迷恋,将会一则害人,二则害己。关联阅读:孙立平:我看杜金:一种足以把一个破败大家彻底毁掉的雄才伟略孙立平:乌克兰危机启示:全球化上坡吃力,下坡危险孙立平:如何面对历史,如何破解现实:听听来自非洲的声音孙立平:围绕乌克兰战事,我特别在意这三条消息孙立平:病夫治国:观察国际政治中一个重要的而又往往被忽视的视角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福鼎白茶随心,孙立平教授配制福鼎白茶两大世家之一吴氏后人制作
2022年3月7日
其他

孙立平:我看杜金:一种足以把一个破败大家彻底毁掉的雄才伟略

这几天,最热门的人物,除了普京和泽连斯基之外,也许就是杜金了。有人说,杜金是普京的大脑,普京是杜金的身体;有人说,他就是当代的拉斯普廷,是当今世界最危险的人物;还有人说,不了解杜金的思想,就很难理解当前的乌克兰战事。好几位朋友和我说,孙老师,您谈谈杜金吧。好吧,恰好刚刚听完这两天网上广为流传的老朋友杨鹏谈这个问题的音频。先把我最基本的观点放在前面吧:杜金的思想是一种足以把一个破败大家彻底毁掉的雄才伟略。俄罗斯的尴尬现在的俄罗斯,处在多重的尴尬当中。这种尴尬,使其有一种无法摆脱的孤独、失落、彷徨与忧伤。从人种上来说,俄罗斯人是欧洲古老民族斯拉夫人的后裔,跟欧洲的其他古老民族一样,历史悠久。但欧洲人却认为,俄罗斯人是斯拉夫人和蒙古人、突厥人的混血,并不是真正的欧洲人,甚至他们有时被看做是野蛮民族。从文化上来说,在东方人的眼里,俄罗斯文化,包括宗教,是西方文化的一支。但在西方人的眼里,俄罗斯文化则是一个异类。它继承了当年拜占庭帝国的教统,又经过红色帝国意识形态的浸染,尽管俄罗斯这些年在不断进行切割洗刷。从历史上来说,俄罗斯以征战立国,崇尚拳头。近代以来,几乎跟欧洲各国都打过仗。而且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战时,都显得很凶残。所以各国对俄罗斯都有仇恨,这使得西方各国对俄罗斯都怀很深的历史宿怨。从现实来说,俄罗斯的体量,既太大又太小。俄罗斯有着世界上最辽阔的版图,人口有1.4亿,又是从历史上的帝国脱胎而来,这使得它很难融入一个既有的联盟。但同时,它的经济体量又太小,难以支撑其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甚至更大的雄心。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俄罗斯面临的多重尴尬。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俄罗斯一心想融入欧洲大家庭,但却屡屡不被接受。从认同向地缘政治宏图的延伸这种多重的尴尬,派生了一种需求,即国家或民族的认同问题:我是谁?我在这个世界上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多年前,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曾经写过一本书,书名是《我们是谁: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挑战》,讨论的也是这样一个问题。国家认同的问题,对两类国家来说尤为重要。一种是多民族国家,特别是像美国这种由多民族移民组成的国家。你如何让人们觉得我们是共同体?有一种我们的感觉?另一种就是像俄国这样在历史上地位发生陡变的国家,今天你已经不是在原来的位置了,那你现在的位置是什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村子里,原来有一个大户人家,后来衰落了,变成了一个小门小户,这时心理上的重新定位是多么的艰难而重要。杜金的新欧亚主义提供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心理定位,就是这样的一种国家认同。这种认同,既要缅怀过去的荣光,又要面对现实的困境,还要有对未来的畅想。不然,就没有一种震慑人心的力量。与小国能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位置就可以了不同,一个大国的定位和想象,首先在于一种鹤立鸡群的独特性。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杜金所谓的第四政治理论。在杜金看来,自由主义充满着弊端并走向衰落,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也已经是明日黄花,他的新欧亚主义才是人类的未来,而新欧亚主义的载体就是俄罗斯。按照杜金的想象,欧亚大陆的腹心地带是一个独立的民族文化圈。这里虽然民族众多,并受到周边几大文明的影响,但是,广阔的平原、草原、森林等地理环境所造就的各民族精神是一致的。这种精神与其他文化截然不同。俄罗斯就是这个文化圈的核心与霸主。这也就注定了俄罗斯的历史使命。在此基础上,杜金构建了一种所谓的新欧亚主义的地缘政治学(对此,其他文章已多有介绍,此处不再赘述)。最大的问题是,不明白有多少米做多少饭杜金的思想理论是恢宏的,并且广泛吸收了人类历史上片断性的思想成果,包括后现代主义。这种理论与主张,如果作为一个小国遥不可及的心理安慰,也未尝不可;如果作为一个确实有实力的大国的战略思维,也许有实现的可能。问题是,杜金的这套宏图大略是提供给一个历史上辉煌过、现在处于衰落破败之中、心有不甘却无能为力的国家的。现在杜金面临的现实就好比是,案板上只有几条小鱼小虾,他拿出的却是一桌满汉全席的菜谱。这对于杜金来说,可能是一种尴尬,而对于一个接受了这个菜谱的国家来说,却可能是一个悲剧,一场灾难。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村庄中。一个曾经显赫的大家庭,由于种种原因,衰落了,破败了。如果明智一点,按照现有的情况,把日子心平气和地过下去,这日子也不是不能过。怕的就是,这时家里出了一个雄才大略的战略家,不顾一切地要恢复甚至超越祖上的荣光。如果是这样,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我说,杜金的思想是一种足以把一个破败大家彻底毁掉的雄才伟略。关联阅读:孙立平:乌克兰危机启示:全球化上坡吃力,下坡危险孙立平:如何面对历史,如何破解现实:听听来自非洲的声音孙立平:围绕乌克兰战事,我特别在意这三条消息孙立平:病夫治国:观察国际政治中一个重要的而又往往被忽视的视角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福鼎白茶随心,孙立平教授配制福鼎白茶两大世家之一吴氏后人制作
2022年3月6日
其他

孙立平:病夫治国:观察国际政治中一个重要的而又往往被忽视的视角

有两本书,这些年被人们遗忘了。在乌克兰炮火纷飞之时,不知触动了哪根神经,我突然把这两本书想了起来。第一本书,《病夫治国》,于1976年出版;第二本书,《非常病人:病夫治国续集》,于1981年出版。这两本书,在国内都有正式出版的中文版本。这两本的作者,都是法国著名记者皮埃尔.阿考斯与瑞士医学博士皮埃尔.朗切尼克。书的内容,可以看做是世界政治领袖的传记。第一本书涉及如列宁、斯大林、丘吉尔、希特勒、罗斯福等人。第二本书涉及里根、安德罗波夫、布迈丁等20位具有影响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这都是对世界历史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人物。不过,与一般记述人物的作品不同,作者是从医学、生理学、心理学这些独特的角度,切入这些大人物的生活与内心世界的。书中描写了这些世界级的大人物们不为人知的身体疾病,以及这些疾病在一些重大历史时刻所扮演的不容忽略的角色。在普通人的心目中,这些叱咤风云、影响历史人物的形象,往往是抽象而理想化的。仿佛他们没有七情六欲,没有喜怒无常。他们只是一部智慧而理性的机器,对足以决定人类命运的事件进行着决策,并影响着历史的进程。然而,这不是现实中的人,哪怕他们是政治家,甚至是伟大的人物。就肉体来说,伟人和凡人没有根本性的差别。虽然他们所处的位置、他们所承担的角色、他们所肩负的责任,使得他们不得不努力抑制凡夫俗子的随意与任性,但身体以及与身体相联系的情绪不可能对他们没有任何影响。这两本书,着眼的就是这个。让我们先说一件事情:二战时,美国军方的战略情报局曾邀请了两位心理学家,对希特勒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规律进行分析。其中,心理学家默里向美国军方提供了一份对希特勒心理的分析报告,即《阿道夫·希特勒的人格分析及其对未来行为的预测以及现在乃至德国投降后对其处置的建议》,简称《默里备忘录》。报告说明,希特勒在行为上有很多怪癖,同时还患有神经衰弱、歇斯底里、偏执狂、精神分裂、无限自我贬低、梅毒恐惧症等多种心理疾病。报告对希特勒的行为作出了这样一个预测:希特勒会躲到地下掩蔽体里,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开枪自杀。这个语言,果然在1945年4月30日成为事实。这个故事说明,政治家们虽然占据的是宏观历史舞台的中心,是神一般的存在,但他们的行为与小小的肉体是分不开的。科学研究证明,人的行为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影响,而生理和心理的互动也是双向的。医学和生理学,则给了人们一个独特的视角,可以切入这些大人物的健康状况、性格特点、生活情趣以及这一切与政治生活的关系。这些,是从其他角度很难进入的。所以,在这两本书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色彩斑斓的历史,更可以看到这些历史进程与老年痴呆、脑溢血前兆、心梗前兆、强迫症、抑郁及妄想症等疾病的交织与关联。对于这些政治人物来说,这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因为大多数政治人物在攀升至权力巅峰时,往往年事已高,或多或少身带疾患。要看到,疾病与健康的问题非常重要。它不但决定着一个人的寿命,也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正因为如此,在上次美国总统大选中,面对两位年事已高的候选人,其身体和健康的状况,成为人们关心和议论的重要话题。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尼克松没有强迫症,如果雅尔塔会议中的罗斯福很健康,如果列宁的健康状况允许他参加缓和与欧洲关系的会议,历史是否会有所不同?设问的就是历史与领导人健康与疾病的关联。当然,历史是错综复杂的。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我们理所当然首先会想起的,是政治、经济、军事、理念、策略等因素。不错,这些因素无疑都是最重要的。但谁能够否认,在决策者进行决策的时候,他们的身体状况,他们由身体不适影响的情绪,不会在当中起作用?在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决策鲁莽而轻率。而在其背后,往往是决策者的粗暴与烦躁。谁能够说,这当中没有身体状况的原因?如果说由身体影响的情绪对决策的微妙作用,还是若有若无,我们只能揣测和猜想的话,下面因素的影响就是显而易见的了。这就是生命周期的影响。年轻的时候,精力旺盛,意气风发,志向高远。但到了真正有机会实现自己抱负的时候,却往往已经是饱经沧桑,年迈体弱,甚至疾病缠身,接近了生命的终点。这时,将会不可避免地面临一种宏愿与无力感之间巨大张力。这种张力会产生一种焦灼与暴躁,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急躁与鲁莽。这是一种背水一战,与生命的背水一战,与自己的背水一战。还有别的事情,暂且写道这里。南国春意暖暖,北国战事正酣。炮声隆隆之中,核威胁的声音让人震惊。我不由得想起这两本书。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福鼎白茶随心,孙立平教授配制福鼎白茶两大世家之一吴氏后人制作
2022年3月3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孙立平:小棋局与大格局:大格局中的俄罗斯也许就是小棋局中的乌克兰

这是一个会深刻影响未来历史进程的重要时刻,但呈现的画面却扑朔迷离。看清这当中的谜团,特别是要预见这一事件对未来的影响,我们也许需要两个概念:小棋局与大格局。小棋局:再大也是小俄国入侵乌克兰,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中最大的事件之一。这个事件无疑很大很大,但从一个更大的视野来看,这个事件仍然是大格局中的一盘小棋局。决定未来的是大格局。我们可以先来看看普京及挺俄派是如何讲述这个棋盘上的故事的:事情源于北约的东扩。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原苏联的东欧卫星国以及由原苏联加盟共和国演变而来的独立国家,纷纷倒向西方。其中,不少国家或是加入北约,或是表达出加入北约的意愿。北约与俄罗斯的边界越来越近。这就是北约东扩。这也是所谓俄罗斯安全焦虑的由来,至少是普京摆在桌面上的俄罗斯安全焦虑的由来。对于普京有关安全焦虑的说法,很多人不认同。人们怀疑这里面起作用的,实际上是普京个人的一个更小的算盘。这种小算盘,又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为了摆脱国内的困境,为继续连任创造条件。二是恢复沙俄帝国或是苏联时期那种往日的荣光。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完全可以兼而有之。对于俄罗斯出兵乌克兰的动机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因为这是一个谁也说不清楚的事情,而且与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关系也不大。还有,这次如果俄罗斯一败涂地,很多问题也不用讨论了。我们就假定俄罗斯冠冕堂皇的理由是成立的,我们还假定俄罗斯这次能如愿以偿地征服乌克兰,实现其对所谓安全的需求,也就是说普京的这盘棋完全走赢了,是一个彻底的胜利者,未来的事情会怎么样?现在看,局势陷入胶着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是这样的话,下面的讨论也许就更有意义。我们在这样一个假设性的基础上讨论问题。陷阱已经挖好,其他都不重要。大格局:真正的关键之所在前些天,我提出了一个双后时代的概念,即后疫情、后全球化时代。这是一个国际秩序大重构的时代,也是当今时代世界上许多重要事情发生的基本背景。如果从这个大格局来看,这个大格局中的俄罗斯,其实可能就是前面那盘小棋局中的乌克兰。即使俄罗斯是这次小棋局中的完胜者,最终也逃不过大格局所设定的命运。小棋局再大也是小。事实上,在双后时代的大格局中,已经越来越没有俄罗斯的位置。双后时代的基本格局是大国对峙,而俄罗斯已经不是大国。在这次俄乌冲突中,与其说表现出的是俄罗斯对安全的关切,不如说表现出的是对失去大国感的不甘。但历史将会表明:无可奈何花落去,俄罗斯已经不是世界舞台的主角,充其量是大格局中的一个棋子。有人说,这次的乌克兰战争,将会使俄罗斯重新夺回美国头号对手的位置。这是一个没有分析的说法。我原来就说过,美国不会将经济实力只相当于广东一个省的国家作为头号对手的。这也可以解释这次美国和西方为何不实行直接军事干预。可以说,如果世界有朝一日能找到应对核武器,或使核武器不能升空的办法,俄罗斯将会在世界上无足轻重。刻薄一点说,这位被一些人尊为“大帝”者,可能到现在也没弄清楚他现在忙活的是什么,是在帮大格局中的甲方削弱乙方,还是在帮大格局中的乙方消耗甲方?但无论是那种情况,俄罗斯的衰落将不可遏止。到时候,欧罗斯成为大国之间的缓冲带,就如同今天的乌克兰一样,也说不一定。从长时段的角度看,这次乌克兰战事也许是俄罗斯帝国梦的一次回光返照。在分析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的时候,有人用战术上的胜利者与战略上的失败者的说法来概括。俄罗斯现在所处的也许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形。未来可能的演变:消耗战中决胜负对于未来世界格局的走向,人们有不同的判断。乌克兰战事又为这种走势添加了新的变数。对此,现在人们有种种说法,特别值得注意,同时与我们的讨论有关的就有如下几种:一是认为,美国与西方对乌克兰战事的爆发是乐见其成,因为一来可以强化美国与欧洲的团结,强化欧洲在安全上对美国的依赖,二来可以以此为契机,削弱甚至瓦解俄罗斯的经济。二是认为,如果处理得好,可以用乌克兰战事,以俄罗斯钳制美欧,分散其对亚太的注意力和压力,从而为中国赢得一个战略机遇期。三是有谨慎的人提醒说,中国千万不要卷入其中,不要成为这场消耗战的输血者,不要陷入其中可能深不可测的陷阱。我原来曾经说过,现在中美之间的任何对抗都是战略性的,任何缓和都是策略性的。这是我们考虑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而中美两个核大国之间的对抗,也许更多地是以经济消耗战的形式来实现。专注自身的发展,实行对对方的遏制,促使对方资源与实力的消耗,都是这种对抗的题中应有之意。而乌克兰危机则有可能成为一部大国资源与实力的消耗机器,甚至是有意铸造的这样一部机器。有人说,美国和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不会真正起作用。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例,这是俄罗斯外汇的主要来源。如果没有中国的因素,西方的制裁对俄罗斯来说可能是致命的,但有了中国的大单,这种制裁就会大打折扣。其实,这种说法的背后充满陷阱和误导。最应该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种可能:世界反俄大联盟的形成。有人说,这次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进攻进行得朴实无华。普京虽然发表两次讲话,而且每次的讲话都不短,但没有编造过于华丽的理由,赤裸裸就是强权逻辑,为了我的安全,我就要打你。甚至连用词,都不多加修饰。有人说,世界会不会由此进入一个不讲道义与公理的强权时代?但我们要明白,这次俄罗斯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处于下风,是无疑的。因为即使是你面临现实的威胁,这也不是武力侵略一个主权国家的理由,凭什么让另外一个主权国家成为你的战略缓冲带?这种置国际法和公理于不顾的做法,完全可以为全球反俄大联盟的形成提供道义的基础。于是我们看到,联合国秘书长明确表态,大部分国家对俄罗斯纷纷进行谴责,世界许多地方爆发民众抗议俄罗斯的游行示威,甚至在俄罗斯国内,也有强烈的反战声音。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俄罗斯在军事上获得成功,这种大联盟形成的可能性会更大。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全球反俄大联盟形成,将会另有含义,因为俄罗斯本身并没有这样的分量。关联阅读:孙立平:乌克兰危机启示:全球化上坡吃力,下坡危险孙立平:麻烦的世界及其五大因素孙立平:如何面对历史,如何破解现实:听听来自非洲的声音转载:致命败局:灾难性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福鼎白茶随心,孙立平教授配制福鼎白茶两大世家之一吴氏后人制作
2022年2月27日
其他

如何面对历史,如何破解现实:听听来自非洲的声音

这是肯尼亚驻联合国大使马丁·基马尼在联合国讨论乌克兰问题时的发言。我是根据视频逐字整理的。老实说,逐字整理别人的一段语音,对于我来说还是第一次。因为我觉得这段话兼具情怀与智慧。在昨天的《麻烦的世界及其五大因素》一文中,我曾说过,面对乌克兰目前的危机,让我想起若干年前有人提出的一种说法:帝国的历史遗产。然后我引用了下面这篇发言中的几句话。我们知道,民族与国界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往往是国际争端乃至战争的一个根源。民族国家是一个现代的概念,而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边界的划定,往往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这就造成了下面这种远非个别的现象:在一个国家中,生活着不同的民族或种族,而同一个民族或种族又有可能分属于不同的国家。甚至,一个多民族国家中的某个少数族裔,其族群的大多数同胞又可能是另一个国家的主体民族。而这些族群之间,往往又可能存在着历史的恩怨、文化的差异以及现实的冲突。大使的发言,多次提到帝国这个概念,帝国的终结、帝国的撤离、帝国的余烬。是的,当今民族与国家的复杂关系,往往是帝国的遗产。在帝国征战与扩张的过程中,许多不同的民族或种族被纳入其版图。在帝国的时代,武力与镇压,是维系其疆域与人口的最主要手段。但在帝国解体、撤离之后,麻烦也就随之而来。有的继承了帝国的遗产,以帝国中的全部或大部分疆域与民族为主体,建立了多民族的现代民族国家;有的则是不同的民族纷纷独立,形成了小的单一民族的国家。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帝国的遗产及其麻烦都不会完全褪去。在继承了帝国大部分疆域和人口的多民族国家,麻烦要更多,除了极少数成功实现民族融合的国家外,如何把不同民族和种族维系在一起,就是一个困难的事情。而且,在漫长的历史中,不同的民族或种族往往是杂居在一起。尤其是在邻国存在同一族群的主题民族的情况下,同胞之间的呼应与整合的渴望,经常威胁着国家的边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感受到大使这个发言体现的情怀与智慧。首先,是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历史。历史遗产确实存在种种令人遗憾之处,边界的划分也确实不能完全令人满意,但理智的态度只能尊重现实。否则,可能就只会有血雨腥风。更令人感受到智慧的是,我们不是不需要伟大,但这种伟大不见得只有在改变国家边界的意义上实现,对伟大的追求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在和平中创造出伟大的东西来实现。这完全是一个更高层面的立意,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立意。这个发言还体现了这样一个理念:我们必须完成由死亡帝国的余烬中复苏的过程。这也许是一种不断摆脱历史包袱的理性态度。附件一:肯尼亚驻联合国大使马丁·基马尼在联合国讨论乌克兰问题时的发言:肯尼亚和几乎所有非洲国家都是在帝国终结时诞生的,我们的边界不是我们自己划定的,而是在伦敦、巴黎和里斯本这些遥远的殖民者大城市划定的,完全没有考虑到被他们分割的古老民族。如今,跨越每一个非洲国家的边界,都生活着我们的同胞,与我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语言上的联系。在独立之初,如果我们选择在民族、种族和宗教同质的基础上建立国家,那几十年后,我们仍将处在血腥的战争中。相反,我们同意满足我们继承的边界,但我们仍将追求非洲大陆在政治、经济、法律上的一体化,而不是建立一个建立一个带有危险怀旧情绪、陷入历史情绪的国家。我们选择去追求我们许多国家和人民从未有过的伟大,我们选择遵守非洲统一组织和联合国宪章的规定,不是因为我们的边界让我们满意,而是因为我们想在和平中锻造出更伟大的东西。我们认为,所有由帝国崩溃、撤退所形成的国家中,都有许多人民希望与邻国的同胞融合,这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毕竟谁不愿意与自己的弟兄们联合起来,一起达成共同的目标呢?然而肯尼亚拒绝用武力来追求这种渴望。我们必须完成由死亡帝国的余烬中复苏的过程,而不能使我们陷入新的霸权和压迫中。我们反对基于任何基础的民族统一主义和扩张主义,包括民族、种族、宗教和文化方面。今天我们再次表示反对。附件二:乌克兰历史的简介文章来源:世界历史网在9世纪时,乌克兰历史上的基辅罗斯,作为东斯拉夫人的国家曾一度十分强盛,直至12世纪分裂。自14世纪中叶起,乌克兰被钦察汗国、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先后统治。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后,乌克兰被其他势力瓜分。19世纪时,乌克兰大部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其余部分为奥匈帝国领土。在一战和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乌克兰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暂独立。在乌克兰内战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22年成为了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是次于俄罗斯第二大加盟共和国。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获独立。乌克兰历史上是基辅罗斯的核心地域。10世纪前后,东斯拉夫各部落在今乌克兰地区结合形成古罗斯部族。862年,东斯拉夫在诺夫哥罗德建立了第一个罗斯王国留里克王朝,后来占领了基辅,建立了基辅罗斯。12—14世纪,古罗斯部族逐渐分裂成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3个支系。基辅罗斯在13世纪被蒙古人的金帐汗国占领。约从14世纪起,乌克兰人开始脱离古罗斯而形成为具有独特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单一民族。13—15世纪,乌克兰曾先后抗击蒙古人﹑日耳曼人及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入侵,从14世纪起历受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等国的统治。17—19世纪,在第聂伯河中游一带以基辅﹑波尔塔瓦和切尔尼戈夫为中心形成了乌克兰现代民族。1654年,乌克兰哥萨克领袖赫梅利尼茨基与俄罗斯沙皇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和约》,商请沙俄来统治东乌克兰,自此东乌克兰(第聂伯河左岸)与俄罗斯帝国正式合并,开始了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结盟史。18世纪,俄罗斯又相继把乌克兰和黑海北岸大片地区并入自己的版图。到1795年,除加利西亚(1772—1918年属于奥地利)以外,乌克兰其余地区均在沙皇俄国统治之下。1917年底东乌克兰地区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苏维埃政权,成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18年至1920年外国武装干涉时期,西乌克兰(东加利西亚和西沃伦)被波兰占领。1922年苏联成立,东乌克兰加入联盟,成为苏联的创始国之一。根据波兰和苏联签订的《里加条约》,西乌克兰成为波兰领土,1939年11月,二战爆发,波兰被分割占领,西乌克兰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政府发表的国家独立宣言,正式宣布脱离苏联独立,改国名为乌克兰。12月8日,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领导人在明斯克签署别洛韦日协定,宣布苏联不再存在,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乌克兰的独立最终完成了。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品鉴级2022年云南早春特级龙芽由第一批早春芽头制作制作工艺没有了揉捻工艺,更好的保留了茶叶的物质
2022年2月25日
其他

孙立平:乌克兰危机启示:全球化上坡吃力,下坡危险

骑自行车,我们都有这种体会:如果有一段路,起伏很大,上坡的时候,会很吃力,下坡的时候,虽然省力,但将会很危险。目前全球化所面临的的,就是这样一种局面。最近的俄乌局势,可能预示的就是这个问题。过去的几十年,是全球化高歌猛进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蕴育的矛盾与张力在不断发酵。终于,以疫情为契机,全球化的钟摆开始摆向另外的一端。但人们往往忽略或低估了一个问题:全球化在向前推进的时候,固然充满矛盾和冲突,但全球化的退潮,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风险。这就如同前面说的骑自行车的例子一样。这时,让人不能不想到基辛格在两年前表达的这样一种担心:如果不能重构新的国际秩序,世界可能陷入一片火海。2020年4月11日,我曾经发表《疫后:安全思维,发展思维,两者位置会怎么摆》一文,其中讨论过2020年4月3日基辛格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的专栏文章,《新冠病毒大流行将永远改变世界秩序》。基辛格在这篇文章中写道:新冠病毒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猛烈程度对人类发起袭击,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可能是暂时的,但它所引发的政治和经济动荡可能会持续几代人。各国必须在合作的基础上解决当前的问题,否则将面临最坏结果。下面是基辛格为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这对于我们理解有关的一些问题,或许会有帮助:从马歇尔计划和曼哈顿计划的发展中吸取经验,美国有必要在三大方向采取重要行动:首先,加强全球对传染性疾病的抵抗能力。小儿麻痹症疫苗和消灭天花这样的医学胜利,或者人工智能依据大数据进行医疗诊断的新兴奇迹,使得我们放松警惕,进入一种危险的自满。我们需要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能够在大规模人口数量级上实现传染病的控制和疫苗研发生产。城市、国家和地区必须始终如一地准备,用现有的、合作计划并开发的前沿科学来保护自己的人民远离疫病大流行。其次,努力去治愈世界经济的伤口。全球领导人已经从2008金融危机中学到重要教训。现有经济危机则更复杂:从速度和全球规模来看,新冠病毒的传染进程在历史上从未有过。所有必要的公共卫生手段,例如保持社交距离、关闭学校和商业场所,都会加重经济创伤。世界上最脆弱的人群面对即将到来的混乱,也要有减轻对他们影响的措施。最后,捍卫自由世界秩序的原则。有个建立现代政府的古老概念:一个筑有高墙的城市,被强大的统治者所保护。他们有些暴虐,有些仁慈,但总能为人民远离外部敌人提供有力保护。启蒙思想家们改造了这个概念,认为正当国家的目标是要为人民提供基本所需:安全、秩序、良好的经济,还有公正。个体无法单凭自己确保这些事情的实现。疫情刺激了一个错误:一个繁荣依赖于全球贸易和人口流动的时代里,筑有高墙的城市将要复兴。世界的民主国家需要捍卫并维系启蒙思想的价值观。拥有合法性的制衡力量在全球衰减,将会造成国内与国际上社会交流的解体。当然,合法性与力量这个千年问题,不会仅靠克服新冠疫情的努力就能同时解决。因此全面的制约是必要的,不管是国内政治还是国际外交,优先级必须得到确定。我们从突出部战役,走进了繁荣发展和人类尊严得以巩固的的世界。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时代节点。对领导人们的历史性挑战,是要在处理危机的同时建立未来。失败会让世界陷入火海。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品鉴级2022年云南早春特级龙芽由第一批早春芽头制作制作工艺没有了揉捻工艺,更好的保留了茶叶的物质
2022年2月23日
其他

孙立平:坏事传千里,好事不出门,这是人的本性使然

我们无法建立一个由圣徒组成的社会,因为人们的天性不是那样的,那样的努力没有天性的基础。有些东西,不一定是高大上的,但它是一种不可更改的客观存在。而且,在其中,往往是好坏掺杂其间。
2021年12月30日
其他

【疫中杂感5】太惊世骇俗,以至于世人一时回不过神来

所谓群体免疫,就是一个群体中大部分人有了某种病毒的抗体后,就产生了群体免疫效应。这里的关键是,人群中要有足够多的人具有免疫能力。可以说,形成群体免疫力,这就是现在英国政府努力的方向,也是新招的核心。
2020年3月15日
其他

【音频】孙立平:举国体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把拉动内需作为手段只能事与愿违:兼谈能不能把三座大山作为三驾马车
2018年9月14日
其他

【音频】孙立平:悠着点,别折腾

把拉动内需作为手段只能事与愿违:兼谈能不能把三座大山作为三驾马车
2018年9月8日
其他

【音频】孙立平:回望2015:如果没有房地产去库存,没有棚改货币化

把拉动内需作为手段只能事与愿违:兼谈能不能把三座大山作为三驾马车
2018年9月3日
其他

【音频】孙立平:改革动因:一个代价处理空间的解释

把拉动内需作为手段只能事与愿违:兼谈能不能把三座大山作为三驾马车
2018年9月2日
其他

【音频】孙立平:生育困境:恶化的社会生态的产物

把拉动内需作为手段只能事与愿违:兼谈能不能把三座大山作为三驾马车
2018年8月26日
其他

【音频】孙立平:房租上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把拉动内需作为手段只能事与愿违:兼谈能不能把三座大山作为三驾马车
2018年8月25日
其他

【音频】孙立平:房租的上涨预示着什么?

把拉动内需作为手段只能事与愿违:兼谈能不能把三座大山作为三驾马车
2018年8月24日
其他

【音频】孙立平:从一个话题说起

把拉动内需作为手段只能事与愿违:兼谈能不能把三座大山作为三驾马车
2018年8月22日
其他

【音频】孙立平:没有一个好的社会,支撑不了一个新的经济时代

把拉动内需作为手段只能事与愿违:兼谈能不能把三座大山作为三驾马车
2018年8月17日
其他

【音频】孙立平:土耳其的金融危机告诉了我们什么?

把拉动内需作为手段只能事与愿违:兼谈能不能把三座大山作为三驾马车
2018年8月14日
其他

【音频】孙立平:说说胡鞍钢这件事:学者的责任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信息系统

把拉动内需作为手段只能事与愿违:兼谈能不能把三座大山作为三驾马车
2018年8月5日
其他

【音频】孙立平:为老百姓过上正常生活创造条件

把拉动内需作为手段只能事与愿违:兼谈能不能把三座大山作为三驾马车
2018年8月4日
其他

【音频】孙立平:资源配置方式的解释:为什么有的人一无所有有的人却得到的太多

把拉动内需作为手段只能事与愿违:兼谈能不能把三座大山作为三驾马车
2018年8月2日
其他

【音频】孙立平:美欧日共同市场正在形成?

把拉动内需作为手段只能事与愿违:兼谈能不能把三座大山作为三驾马车
2018年7月31日
其他

【音频】孙立平:米兔:面对的与其说是分歧不如说是困境

把拉动内需作为手段只能事与愿违:兼谈能不能把三座大山作为三驾马车
2018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