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道众生

其他

画道 | 成佛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佛教里的三士道,是指上士道、中士道和下士道,士是指修行人,修行人有三种道路,上士道即菩萨的道路,中士道是声闻和缘觉的道,为了得到人天福报而修行,叫做下士道。作为修佛道的三个阶段来说,修人天善果是第一个阶段,这个时候还和解脱没有关系,所以是下士道修行,有出离心才能解脱,所以第二个阶段是修出离心,所修善法转为出世间法,为中士道修行,觉悟到自己的解脱并非终极目标,发菩提心、转入大乘菩萨道,圆满福慧资粮,最终成就佛果,为上士道修行。上、中、下三士道,是以发心来区分的,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在这样的动机下行持的所有善法,都是大乘法,仅仅希望自己一人获得解脱,以此为前提而做出来的所有事情,都是声闻和缘觉法,为得到一些世间圆满所修的一切法,都属于下士道,也是世间法。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出世间法与世间法的区别,要清楚三士道的区分界线,不在于外在的表面,而是在于发心,要时常反观自心,看自己是否有出离心,心里是装着自己还是装着众生,这对于修行人来说非常重要。推荐阅读
5月16日 下午 3:25
其他

画道 | 修行人容易生起的七种慢心

修行中有很多行为,乍看起来是自信,但如果仔细观察,往往会发现这些行为其实是一种傲慢,傲慢是五种根本烦恼之一,它实际上是烦恼的显现。而所谓的自信,是对修法、证果、度众生充满信心,坚信自己能承担一切,傲慢是一切苦恼痛苦的源泉,自信是暂时究竟快乐的来源,二者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每个人相续中的傲慢,有时候真的很难发现,不少修行人偶尔会冒出一个念头:“我学佛很多年了,修行很不错。”其实我们更应该去反观,学佛这些年,我们的烦恼减轻了多少?相续中的嗔恨心、傲慢心减少了几分?只有不断地反观自己的起心动念,才能有效发现傲慢的苗头。作为修行人,对三宝要有长期的恭敬心,以恭敬心去闻法修行,才会自然而然获得法利,对众生要有无伪的慈悲心,遣除一切傲慢之心,心甘情愿为众生服务,要懂得看到别人的功德,也要学会发现、纠正自己的过失,这样功德的清泉才能流入相续,真正达成自他二利。推荐阅读
4月30日 下午 12:15
其他

画道 | 佛教戒律为什么要禁止饮酒

古往今来,芸芸众生借助于酒,演出了林林总总的醉生梦死,大家都高唱着“无酒不成席”,却忽略了酒是“穿肠毒药”,人们总想陶醉于酒中不愿醒来,却不知酒所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难堪与痛苦。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在经中讲了饮酒的种种过患,饮酒会致使心识迷乱,行持非法之事,而且还浪费财物,从而招致众人的蔑视,长期饮酒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智慧也会日益损减。饮酒醉了以后,就会放逸、懒惰、不精进、丧失意志,饮酒会使忆念事与非事的正念丧失,对所有合理和不合理的法无法分辨,正知正念全部会失去,什么善法都做不了,而且很容易犯杀生、偷盗、说妄语等罪业,所以佛教的戒律禁止饮酒。我们有幸得到了人身,又值遇了佛法如意宝,千万不要因贪酒而毁坏善根,我们应该清楚饮酒的过患,以智慧去取舍因果,尽早断除饮酒的行为,使自己趣入光明正道,生生世世正知正念稳固,诸根清明,智慧圆满。推荐阅读
4月23日 下午 3:40
其他

画道 |《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是一部极其稀有难得的殊胜论典,是寂天菩萨自七世纪中叶所撰著,此论所述内容,精辟而又系统地阐述了发菩提心、学菩萨行的大乘菩萨必须修学的体系,而且其偈句简明流畅,平淡言词中蕴含着深刻义理。在过去的印度,造论规矩相当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版,只有通过所有高僧大德的共同商量、审核,认为这部论典能够真正有利于众生,才可以有“出版权”,根据堪布根华的《入菩萨行论注疏》统计,印度大概有108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可见当年的印度大德们对本论是何等重视。在藏传佛教各派中,《入菩萨行论》是一致公认必须要学习的论典,每一个正规寺院里的修行人,都会传讲听习此论,各宗派寺院中许多僧人都能背诵《入菩萨行论》,并且相续中都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藏传佛教各派的高僧大德,在撰著大乘论典时,几乎都要引用《入菩萨行论》的教证,巴珠仁波切终生随身带着的有两部法本,一部是《真实名经》,而另一部就是《入菩萨行论》,他以背诵方式给别人传讲不下百遍,另一位大德格玛旺波•丹增诺吾,一生中传讲《入菩萨行论》两百多遍,可见大德们对其重视和推崇程度。《入菩萨行论》不仅有修持菩提心、行菩萨道的殊胜窍诀,而且还包含了,开显究竟如来藏实相的殊胜窍诀,是修学大乘佛法者不可缺少的殊胜论典,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可以趋入大乘菩萨的殊胜行为当中,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推荐阅读
4月16日 下午 3:30
其他

画道 | 供修曼荼罗

为什么众生有着迥然各异的命运呢?这其实是不同的因缘所造成的,世界上没有无因无缘的事,如果希望丰收,就必须要去种地,并千方百计地聚集能够丰收的各种因素,要具备湿度、温度、种子、土壤等等条件,在全部条件具备了以后,种子才能够生根、发芽,经过足够的时间最终才能成熟。同样,解脱的智慧,也不是无因无缘得来的,它不可能从天而降,需要依靠因缘才能得到,需要皈依、发菩提心、忏悔等等,需要按照佛陀的教法一步步去修行。要想证悟空性,就必须通过以上方式来积累必要的条件,这些条件也叫做资粮,所以佛教认为,如果没有圆满福、慧二资粮,自相续中无法生起无倒空性实义,也就无法获得具二清净之佛果。我们现在还是凡夫,虽然在流转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资粮,帮助我们取得一些世间成就,但要想获得解脱的智慧,还远远不够,所以作为修行人,想要将来能够获得出世间的成就,就不能满足于当下,要不断行持积累资粮的善法,让相续中的资粮不断增长,这是修学大乘之道必不可少的条件。推荐阅读
4月9日 下午 1:20
其他

画道 | 不能不知道的关于念珠那些事

藏文中,念珠叫“长瓦”,有惦念、想念、忆念的意思,也有相续不断的意思,代表恒常不断地忆念,上师、本尊、空行、护法,也象征上师、本尊、空行、护法,恒常不断地垂念,赐予悉地和智慧。念珠的主要作用是计数,念一句佛号、经咒就拨动一颗珠子,使用念珠计数,并非为了拿数据去向诸佛菩萨请功,是为了方便我们安下心神,念的经咒佛号越多,功德越大,不但自己能得到加持,还可以为别人带去殊胜利益。在八万四千法门中,持用念珠是简便易行的一种,尤其适合平时忙碌的人,身上携带一串念珠,在忙碌的时候,更能专注于所做的事情,心无杂念,这就是在修行,行走坐卧之际,偶得闲暇,就拨动念珠念诵经咒佛号,可以增加定力,一心不乱。念珠是法器,不是文玩,应以清净心和恭敬心去对待,在诵经、念佛、修法时持用,而不应以玩乐的心态随意盘玩,念珠是三宝所依,让我们的日常行为,都安住于正知正念中,念珠也是与上师、本尊、修法相应的缘起物,具有极大的加持力,依靠它,能使心不散乱,智慧自然生起。推荐阅读
3月26日 下午 2:20
其他

画道 | 网上的那些佛教禁忌是真的吗

现在很多人去寺院烧香拜佛,多少都带着一些交易的心态,希望佛菩萨能保佑自己,为此愿意烧很多香或者供养财物,值得注意的是,佛菩萨并不是世间的凡夫,他们早已断除了分别念,所以是无法用供养去“贿赂”的。我们在烧香拜佛和做供养的时候,应该抱着恭敬、清净的心,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凡夫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摈弃私欲杂念,但外在的行为跟内心关系密切,内心的感受会体现在身体行为上,而身体的行为也会影响内心,所以即使凡夫还有很多不清净的念头,仍然可以通过烧香拜佛调柔自心,从而使自己趋向善道。很多人信佛,相信佛菩萨可以保佑我们,或者相信烧香拜佛是有功德的,在这背后就有供佛和求佛,但这些都还不是学佛,真正的学佛是什么?学佛就是向释迦牟尼佛学习两个东西:一个是智慧,另一个就是慈悲。佛陀发现了烦恼的来源就是执著,执著的原动力就是无明,只有佛的智慧,才能断除无明,所以虽然烧香拜佛能带来帮助,但这并不是佛教的全部,如果能通过身体力行,来实践佛陀所指引的道路,就能使我们的心越来越清净,最终也能得到佛的智慧和慈悲。推荐阅读
3月19日 下午 12:56
其他

画道 | 假如佛教是一所大学

佛经对佛教的定义是两个字:“教”和“证”,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传讲的,或是经过释迦牟尼佛加持和开许,然后由菩萨们写下的经论,证,是指个人的修证,其中包括了戒、定、慧三部分。如果把佛教看成一所大学,那么佛学就是佛陀所传下来的学科,或者可以说,佛法是让凡夫人通过修学,以达到佛之境界的一种方法,每个人的根基不同,所适应的方法也不同,佛陀宣讲了八万四千法,就是为了让众生根据自己的根基选修。学佛的方法不一而足,用哪个方法都行,佛教并没有限定非用哪一种方法不可,譬如净土宗的念佛是方法之一,禅宗的打坐参禅也是一种方法,但不能认为除了念佛以外,其他的方法都不算是学佛,同样,出家人守出家戒,在家人守在家戒,这是两种方法,不能认为只有出家戒才是真正的戒律。虽然学佛的方法很多,但唯一不变的精华,就是智悲,所有的佛教,包括显宗、密宗的内容,都可归纳于智悲当中,智悲双运,是整个佛教的精华所在,修行就是要修智悲双运,所谓学佛,也就是学智慧与大悲。推荐阅读
3月5日 下午 2:15
其他

画道 | 麦彭仁波切的修禅指南

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快,为了排解压力和滋养心灵,很多人会选择禅修,在网上也有各式各样的禅修方法,有的能暂时压制分别念、有的能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对此我们该如何选择呢?作为学佛的人,倘若要禅修,应该选择以开悟者的教言作为引导,这样的禅修能让人认识心的本性,麦彭仁波切在禅修方面,留下了很殊胜的窍诀,所谓“窍诀”,就是文字很简单、内涵很深奥、阐述方式很直接、并且很管用的教言。我们要在闻思的基础上去修行,禅修时以正知正念观照自心、让心安住,通过修行让自心变得堪能,如果自心堪能,任何事情我们都能从容应对,如果自心不堪能,很小的事情也会让我们痛苦不堪。有些人刚开始很有决心,但中间遇到违缘就退失了,这样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我们需要如理如法地禅修,以圣者的教言作为引导,我们禅修才真正有了依靠处,能获得一种强大而坚定的力量,才能一直精进下去,乃至品尝到甘露一般的胜妙境界。推荐阅读
2月25日 下午 1:48
其他

画道 | 财神会进谁家的门

在正月初五这一天,根据传统,人们要打扫房屋,寓意“送穷鬼,迎财神”,那么穷鬼究竟送走了吗?财神又会进谁家的门呢?佛教告诉我们,财神并非凭空给世人带来横财,而是赐予世人顺缘财物,想要发财,就要先种下发财的因,才能得发财的果,如果自心清净,常怀利他之想,诸天护法自然会来护持。所以真正的穷鬼,并不在外面,也不在家里,而是我们内心的悭吝和贪婪,心里想着“这个也要,那个也要”,总是不满足,总是在索取,这就是我们贫穷匮乏的真正原因,是悭吝和贪心,让我们自己变成了“穷鬼”。同样,财神的护持,也源于我们自心,拥有知足和慷慨之心,就能和财神相应,送走穷鬼,就是要送走悭吝、贪婪之心,迎接财神,就是要迎来知足、慷慨之心。以富足的心态不断地去帮助众生,每天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财物也好、食物也好,哪怕只是给他人让个座位、顺手个帮忙,这些点点滴滴都是布施,都是种下发财的善因,积累福报,久而久之,就能看到世界的变化,在利他的同时,我们也自然变得富足,这才是迎财神的意义所在。推荐阅读
2月14日 上午 10:05
其他

画道 | 新的一年,共同前行

过去的一年,你是否遇到了病痛和违缘?不要担心,这世间万法本就不离无常体性,快乐无法常恒,所以不必贪恋,痛苦也同样无法常恒,所以一切困难总会度过,让我们以代受众生痛苦的勇气,在新的一年与菩萨同行。过去的一年,你是否被打击得遍体鳞伤?不要担心,过去的违碍只是修行路上的考验,让我们披上忍辱的铠甲,拿起智慧的武器,在新的一年披荆斩棘。过去的一年,你是否留有遗憾?不要担心,因果是不会错乱的,我们所做的一切业,果报都会在因缘成熟的时候显现,所以不需要计较自己的得失,让我们继续努力耕耘,在新的一年收获会悄然而至。过去的一年,你是否很忙以至于很少修行?不要担心,尽管被工作、家务和杂事围绕,只要我们愿意,就一定能挤出时间,半个小时、一小时、两小时,在新的一年修行的时间会越来越多。过去的一年,你是否感到孤立无援?不要担心,佛菩萨对众生的加持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有了强大的信心,在祈祷三宝的时候,就能获得无限的力量,让我们以信心、慈悲心摄持,与诸佛菩萨相应,新的一年在三宝的加持下乘风破浪。过去的一年,你是否遭到了家人和朋友的反对?不要担心,因为你自己就是佛弟子,他们既然和你关系密切,就一定与佛有缘,我们不必做多余的事情,在新的一年精进自己的闻思修,机缘成熟,他们就会理解。过去的一年,你是否面对浩如烟海的佛经望而却步?不要担心,我们的寿命和精力都有限,想在短暂的一生中学完所有法门,是不太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学会取舍和挑选,先学会与我们的修行有直接关系的法门,在新的一年里做到“一门深入”。过去的一年,你是否有很多人和事放不下?不要担心,生活其实就是一部电影,虽然里面有种种悲欢离合,但只要清楚认识到这世间如梦如幻,我们也可以选择暂时离开,经常以出离心摄持,在新的一年里就能远离烦恼。过去的一年,你是否遇到了满是负能量的人?不要担心,冬天的雪花落在冰冷的石头上,会很快变成厚厚的积雪,但如果石头是热的,雪就会融化,不留一丝痕迹,只要我们的心带着慈悲的温度,在新的一年遇到任何风刀霜剑,都将转化为修行的正能量。过去的一年,你是否依然为自己考虑?请务必提醒自己,人的心是可以训练的,也许我们原来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通过修行的训练与串习,完全可以变成一切都为众生着想的人,而这一切要靠自己长期的努力,如果踏踏实实地修行,在新的一年就会有所成就。过去的一年,你是否忙于应酬或者经常熬夜?请务必提醒自己,今生拥有暇满人身,都是多生累劫积累各种资粮的结果,不要为生存而生存,成为赚钱的机器,如果不攀比、不虚荣、控制生活节奏,就能在新的一年安享悠闲与恬静。过去的一年,你是否在饶益有情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请务必提醒自己,大乘菩萨的使命,是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如果有持之以恒的胆识与勇气,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就能在新的一年做一名合格的大乘行人。过去的一年,你是否在网络上与别人争论不休?请务必提醒自己,我们不需要与他人争斗,不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获得的胜利,我们只需要与自己争论,与自己挑战,如果能调伏自心、战胜自己,就能在新的一年获得真正的胜利。过去的一年,你是否对别人的过失指指点点,而对自己的过失闭口不谈?请务必提醒自己,傲慢的山顶,留不住功德的清泉,傲慢是发菩提心与证悟的最大阻碍,作为一名佛弟子,我们应放下世间的身份、地位,放下傲慢心,如果能以谦卑和恭敬的心去对待他人,就能在新的一年获得更多智慧。过去的一年,你是否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请务必提醒自己,佛经讲“境由心转”,心的清净与不清净,不是外境来决定,而外境的清净和不清净,却是以心来决定的,所以如果能调伏自心,新的一年将迎来一个崭新的世界。佛陀曾经说过:“吾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依自己”。佛陀已经告诉我们所有的修行方法,为我们指明了解脱之道,但是,能不能解脱,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如果不修行,就不能断除烦恼,不断除烦恼,也就无法获得解脱,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自己努力。过去的一年,我们经历了各种障碍和考验,痛苦过、挣扎过、迷茫过,最终一一度过,虽然修行的道路很漫长,我们每个人的根基千差万别,但是只要对佛陀的教法充满信心,按照次第踏踏实实修行,在诸佛菩萨的加持下,我们一定能圆满自他二利,在新的一年,愿我们互为殊胜道友,继续共同前行。推荐阅读
2月9日 下午 10:30
其他

画道 | 七觉支

七觉支也叫做七觉分,是三十七道品之中的第六科,是由修行观慧及禅定,而入无漏道法的次第道品,七觉支是一环扣一环的,没有前面的环节,就没有后面的环节,前面这些路都走过了,最后才能断我见,这也是开悟的前行条件。念觉支是第一个觉支,是修法的首要条件,如果不能念念于所修的正理,于正理不能生起抉择和决定,有了念觉支才会有择法觉支,当遇到陌生的法门,能够辨别其是否是佛法,自己要不要修这种法,什么时侯修,心里都有一个量度,能做出正确的抉择。具备择法觉支,就能选择正确的修行之路、修行之法,或者选择依止一位明师,才能够对法门精进地修行,这是正精进,如果一开始就选择了错误的道路,或者依止了欺世盗名之人,那么不管如何精进,都只是浪费时间。每正精进一分,能得一分智慧,时间一长自然获得法喜,对大多数人来讲,也许观轮回的痛苦观得太多了,总是一副烦恼郁结的表情,这说明凡夫并不是时时都欢喜,但具有喜觉支的修行者,一直住于真正的法喜中。内心时时住于法喜,身子也会跟着变得轻松安然,就能获得轻安觉受,身体安然不乱动,心能专一深细思惟不散乱,降伏了各种心念,心才能住于平等的舍境,依此无贪无嗔的境界,摧毁一切修行违品,获得一切未得功德。推荐阅读
1月30日 下午 12:30
其他

画道 | 转绕佛塔的功德

佛塔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佛教认为佛塔是佛陀的意所依,代表佛的法身,佛塔有许多分类,以与释迦牟尼佛有关的佛塔为例,就有菩提塔、天降塔、和好塔、大神变塔、吉祥门塔,此外尚有莲聚塔、时轮塔、合瓣塔、尊胜塔等,数不胜数、不一而足。佛塔是殊胜的对境,如果对佛塔有善意乐,就可以依此而获得成就,《波斯匿王教诫经》中说,如果有人以清净心转绕佛塔或佛像,来世甚至怨敌都会对他产生恭敬心,此人具足诸多功德,将成为正法的善妙法器。佛塔的功德不可思议,甚至在无意中,都能依靠佛塔种下殊胜的善根,佛经中有很多相关的公案和教证,《律藏》中说,如果有人以清净心,仅仅向佛塔的方向走一步,能获得远超以千金供养佛塔的功德。值得注意的是,绕佛塔时一定要右绕、顺时针绕,右绕佛塔的功德很大,表面上看来绕一圈好像没什么,佛塔是无比殊胜的圣境,稍作一点微小的善行,都足以让我们净罪积资,因此一定要以恭敬心和清净心转绕。推荐阅读
1月23日 下午 12:18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画道 | 无明

佛教认为,一切万法的根本是业,业的根本即是无明,什么是无明呢?《大乘义章》中说:“于法不了名为无明。”对万法的本体,没有如实地了解、通达,于幻觉执为真实,把本来没有的东西执为有,把本来无常的东西执为常有,这就是一种无明。众生的烦恼来自于无明,因为有无明,对事物的认知错误,所以才会误以为与生俱来,有个独立的“我”,从而产生“人我执”和“法我执”,有了这样错乱的观点之后,我们就会把所见、所闻都当成真实的,而正是这种实执,才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痛苦,菩萨证悟之后,精通了一切所见、所闻都是如幻如梦的,所以就没有了痛苦。无明的本体是三毒,即贪嗔痴,依靠贪心、嗔心、痴心产生黑业,无贪、无嗔、无痴产生白业,依靠黑业和白业会现前整个三界轮回,十二缘起的因缘就是从无明开始,从而有了整个三界轮回的苦,如果断除无明,就会获得解脱。凡夫因不了解实相,而妄执“我”实有存在,欲求安乐却不了知业因果,到头来反而得到更多的痛苦,无始无终沉溺于生死苦海,所以作为佛弟子,要通过闻思修来认识无明的本性,在不断地反复串习过程中,树立正知正念,智慧生起,才能最终摧毁无明,断除烦恼。推荐阅读
1月9日 下午 12:56
其他

画道 | 出离心

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世间的所有安乐,终究不离无常本性,世间安乐一旦消散,我们就会感受到痛苦,世间安乐带来的快乐越大,我们对它往往就越执着,痛苦也就越大。享受世间安乐的同时,也意味着福报的减少,追逐安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造下恶业,这些轮回之因,最终让我们不断感受轮回的苦。学佛应该希求解脱,佛教最独特、最不共的,就是它具有解脱的法门,没有出离心就无法解脱,无出离的修持,难得长远利益,舍出离心而谈佛法、学佛法,恐怕是只能触及到佛法的皮毛而已,在修持佛法时,首先应当生起出离心。佛教讲的出世间,不是说一定要与世隔绝,关键是内心要放下对得失、苦乐、称讥、赞毁的希望和恐惧,厌离这生死疲劳无尽循环的游戏,为此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阿底峡尊者曾说:“纵然具备智慧超群、戒律清净、讲经说法、观修境界等等功德,如果没有舍弃世间八法,一切所为也只能成为现世的生计。”只有远离世间八法才是真出世,否则苦行也好,闭关也好,也还是在世间法里打转,都是为了增饰今生,只有心里放下才是真的放下,内心出离才是真出离。通过培养出离心,我们就会知道轮回不坚固、无意义,执着轮回难以进步,如果没有出离心,就会一直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疲劳而无有利益,如果我们把出离心修好,就能获得解脱之大利,因此,出离心是佛法修持的根本,只有以出离心摄持,我们才能从佛法中获得真正的大利益。推荐阅读
1月2日 下午 12:38
其他

画道 | 饶益有情戒

菩提心对大乘修行人来说太重要了,正如《入中论》所说:“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如果没有菩提心,世上不会有任何一尊佛,只有发了菩提心,才能最终成佛,所以修学大乘佛法一定要修学菩提心,真正修起了菩提心以后,就应该受菩萨戒。菩萨戒与居士戒的别解脱戒不一样,菩萨戒是从受戒之日乃至成佛之间,即使死亡,也不会消失,会生生世世发挥作用,依靠菩萨戒的引发力,让具戒者自然而然具备大悲心与菩提心,更加容易遇到具德大乘善知识。如果还没有菩提心,可以不用急着去修其他的法,应该扎扎实实,把菩提心和出离心基础打好,之后再考虑修其他的法。菩萨戒也不例外,当我们有了不造作的世俗菩提心之后,才可以考虑受持菩萨戒,在这之前,即使受了,也得不到菩萨戒戒体,当世俗菩提心修好以后,才可以考虑胜义菩提心的一些修法。即使还没有菩提心也没关系,菩萨戒中的饶益有情戒,就为我们明确了该做的事情,因为发了菩提心以后,大乘佛子的唯一工作就是饶益众生,通过学习饶益有情戒,我们可以检视自己的日常行为,知道改进和修行的方向,在一次次实践当中,善根会不断增长,终究能激发出无伪的菩提心。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12月19日
其他

画道 | 菩提心

大乘佛教徒为了一切众生的最终解脱,而发愿修行佛法、证得无上正等觉,这种发心称为菩提心,菩提心以出离心为基础,是对出离心的扩展和深化,不求个人独自解脱,而求众生解脱,不仅摆脱轮回的束缚,还要出离一切无明执着。菩提心并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基础,有着翔实的建立步骤,生起真实不虚的菩提心难度很大,无始以来,我们一直串习着,一切为自己打算的想法,而为其他众生打算的念头少之又少,即使有,其范围也非常有限,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自私自利之心,却从未串习过利他之念,所以要发起菩提心确实很难,但纵使困难再大,也要励力修习。如果有菩提心,无论遇到的是幸福还是痛苦,自己也都能坦然面对、妥善处理,而且能为众生带来诸多利益,如果彻底地放下了自私心,一心一意投入到利益众生的事业当中,虽然没有求自己的利益,但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成就自然能达成,最终能圆满自他二利。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精要,是成就佛果的因,有了菩提心才能够救度众生,菩提心是我们唯一的依处,所以要在平时反复串习,闻思和修法前,首先检视自己的发心,看看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众生,将希望所有众生得到安乐、最终获得佛果作为自己的发心,这才是大乘之道。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12月12日
其他

画道 | 人身难得

六道中,人是很特殊的,寿命不长不短,人间苦乐参半,所以人会去探索离苦得乐的方法,人身能够思维,适合修行,人身可以听经闻法,可以领悟钻研,可以行善积德,可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总之,人可以获得智慧,然后选择一条光明的道路,这是其他众生难以具备的优势。世间的很多凡夫认为,生而为人是件很正常的事情,看到世界上有这么多的人,误以为得到人身应该很容易,这些其实是愚痴的无明之想,佛陀用“盲龟浮木”、“爪上尘土”等各种比喻,反复告诫世人,人身极为难得。佛经中记载,众生获得人身非常之难,就像一个人在须弥山上用细线垂向山底,另一个人在山下手持绣花针相迎,中间吹着狂猛的飓风,这细线自己穿入针孔的难度可想而知,得到人身之难也是如此,所以如果失去人身,想要再复得的话,需要漫长的时间,乃至数万劫都难以恢复。佛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在茫茫无际的生死苦海中,大多数人都在世间琐事中,虚度了自己宝贵的一生,能依正法调伏自心的人少之又少,既获人身又不虚掷光阴修学佛法,更是难上加难,我们现在有幸生在中土,有机会听闻正法,应当生起无比的欢喜心,以清净、恭敬心精勤修持,千万不要浪费难得的珍宝人身。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12月5日
其他

画道 | 修行的逆境

学佛首先要懂得佛法的道理,懂了以后要去修,这样才能消灭烦恼,如果不修,只懂理论,就永远都是一纸空谈。实修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逆境,这时候就需要去观察和分辨,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利用佛教的各种办法进行对治,扫清修行道路上的障碍。懒惰是大多数人都容易遇到的逆境,因为凡夫有很深的爱我执,这会导致我们想要待在舒适区里,会大大阻碍我们的修行,身边的朋友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所以我们要及时梳理人际关系,远离恶友和习气深重的人。学佛不能稀里糊涂,要明确自己的修行目标,理解所修法门的意义,树立正知正念,这样才能避免被他人的邪见所干扰,保障自己不偏离修行道路。做布施等善行时,要注意自己的发心是否清净,钱财布施给众生后,众生用它来做什么是他们自己的事,没必要对此念念不忘,为众生法布施也一样,法布施是为了众生能够离苦得乐,而不是希求得到别人的赞扬,做过了就要了缘,要放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因果不会错乱,在利益他人的过程中,自己的功德利益也会自然达成,但仅有利他心还远远不够,一定要时刻串习、长期修行,如果能坚持不懈地修行,心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当逆境现前时,自然也能更加容易对治,障碍和违缘都能安然度过。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11月14日
其他

画道 | 学佛要警惕的十种魔事

大乘佛教徒,为了一切众生的最终解脱,而发愿修行佛法、证得无上正等觉,这种发心称为菩提心,无论是修大乘显宗,还是修密宗,其出发点皆是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才能够救度众生,所以菩提心是大乘修行人的依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发心是第一步,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的所作所为都要为众生着想,刚开始很难真正生起菩提心,因为凡夫的我执很重,对自己的利益得失都很计较,很难不为自己着想。只有通过次第修行,才能逐渐摆脱我执的影响,越来越为众生着想,菩提心才会生起,真正的菩提心生起以后,不需要提醒,我们一定会主动、积极、自然而然地利益众生。但值得注意的是,生起菩提心后并非就万事大吉了,我执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被破除干净的,它随时随地都想重新控制我们,一旦我们心生懈怠,或对自己所作的善行心生满足,又或者我们对佛法的理解不够,无法维持正知正见,我执就会趁虚而入,见缝插针地干扰我们,如果任由其发展,就是被魔所摄持,菩提心就会转退。所以我们需要经常,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翻开大乘经典与自己的相续对照,检查我们的言行举止,是否与大乘道相违,如有不符,当立即忏悔和纠正,以免被魔业、魔事所摄持,菩提心才会稳固。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11月7日
其他

画道 | 断舍离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多彩,人们常常被消费主义所影响,面对这些如梦如幻的诱惑,许多人难免控制不住双手,不断地向往抓取、向外攀缘,能得到的,想要得到更多,得不到的,便想方设法去得到,已经得到的,又害怕失去,因此而陷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其实被生活的节奏所主导,得到的越多,却越来越不自在,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和物质之间的关系,意识到快乐其实和丰富的物质享受,并没有太直接的联系。人们开始尝试拿回生活的主导权,着手清理身边多余且用不上的物品,降低购物频次,学习摆脱物质的控制,并从中体会到了简约生活带来的轻松和快乐,不再让自己成为生活的奴隶,这样的生活方式就是“断舍离”。其实紧紧缠绕在每个人身上的,令我们倍感压力和负担的东西还有很多,不当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职业、业余爱好等,把我们拖入了时间、精力和情感的泥潭,应该懂得取舍因果,明白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和拥有的,都是过去业力因缘聚汇的显现,缘聚则生,缘离而灭,所以要懂得随缘和了缘,不要执著和贪念。因为现代生活的社交需要,我们不知不觉戴上厚厚的面具,经常为了攀缘而口是心非,久而久之生活中全是揣测和算计,没有了坦诚相待,自然会掉入烦恼中,所以应该舍弃无缘的社交,不要为了利益去到处攀缘。同时我们还要对自己的言行断舍离,也就是佛教常说的“行善断恶,善护口业”,远离不清净的娱乐场所,断除令人放逸的不良嗜好,舍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待人接物上,不去对别人的短处说三道四,以谦虚的心态去反思自己的不足,修行人就是要学会断舍离,放下因我执而产生的欲望,才能远离贪嗔痴带来的烦恼和痛苦。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10月31日
其他

画道 | 胜利道歌

《胜利道歌》是法王如意宝,在1996年撰著的一部殊胜论典,法王如意宝通过这部论典,把成为自利利他、功德圆满之人的修行次第,简明扼要地告诉了我们,论典的副标题叫做《天鼓妙音》,根据佛经记载,天人在作战时会敲响一种神奇的天鼓,当天鼓响起时,天人的心会振奋、欢喜,并且一定能取得胜利。《胜利道歌》就像是,我们修行中的天鼓一样,当它响起时,我们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鼓舞,获得希望和光明,一切违缘自然会遣除,修行最终能够顺利增上。《胜利道歌》为我们讲述了密法的殊胜,能够在今生遇到密法,是多世累积的资粮所显现的福报,因此要倍加珍惜,随后开示了菩提心是修学密法的基础,告诉我们通过修菩提心,可以把像毒药一般的,自私自利的行为和心舍弃。接下来的内容讲了出离心,告诉我们轮回的一切荣华富贵,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可羡慕的,应该放下对它的执著的心,同时也明确了戒律对出离心的重要性,无论世间和出世间,我们所获得的这些快乐,其实都是要依靠清净的戒律,如果失坏了戒律,那么一切都没有希望,所以不要迷失方向,一定要取舍因果和取舍戒律。道歌在结尾告诉我们,贤善人格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它,连人都做不好,怎么会去行持菩萨道呢?又怎么能成就佛果呢?因此,法王叮嘱我们切莫忘记!法王如意宝的一生是个无尽藏,他不停地给予,从不吝惜,《胜利道歌》就是他老人家,留给我们的天鼓妙音,展现的正是他不可思议的智慧,以及如大海般深远的慈悲,我们应当铭记如此殊胜的教言,依教奉行,精勤修持。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10月24日
其他

画道 | 如何顶礼诸佛菩萨

很多没有学过佛的人,错误地认为顶礼只是宗教仪式,尤其在佛菩萨的塑像前顶礼,很多人误以为那是偶像崇拜,实际上礼拜的并非外在的塑像,而是内在的法身,顶礼的目的不是向外驰求,而是礼敬自性。在佛前恭敬顶礼,既是迅速积累福报的方便法门,又是对治傲慢的有力方法,我们通过顶礼来调柔内心,通过反复的礼拜,一点点磨灭心中的傲慢,使内心一点一点变得柔软、谦卑。
2023年10月17日
其他

画道 | 五盖,禅定的障碍

修禅定的过程中有五种障碍,即贪欲盖、嗔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由于它们能覆蔽自性,使善法不生,经论中又称之为“五盖”,它们不但是禅修容易遇到的障碍,平时诵经念佛、听闻佛法时,也常常会显前障碍。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修行中,五盖并非一个个依次出现的,因为念头会刹那生灭,一瞬间就能想到很多事情,所以五盖经常是一起显前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心越是想安静,习气就越窜得厉害,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在禅修,根本没有听到声音,或闻到特别的气味,却总是会浮现出各种相关的景象,明明道友对自己和睦友爱,自己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却反而陷入疑惑和嗔恚。对我们修行人来讲,最可怕的小偷莫过于五盖,它会对我们的圣者七财明抢暗偷,如果掉入嗔恚盖,善根就被夺走了,如果被贪欲盖牵着鼻子走,自己虽然没有察觉,但修行已悄然被打断,如果陷入掉举、昏沉盖,好不容易生起的出离心就会转退,如果被疑盖遮蔽,原来拥有的信心、惭愧等财富,慢慢变得荡然无存,所以这是特别可怕的一种道障。对治五盖的最好方法,就是生起正知正念,我们平时要重视基础的修法,因为这是稳固正知正念的前提,修行的道路非常漫长,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各种坎坷不平,以及不同的违缘和障碍,但只要以正知正念守护,就能披荆斩棘、度过万难,最后能达到光明安乐的彼岸。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10月10日
其他

画道 | 戒杀的功德利益

对于所有人来说,生命的价值都是极其珍贵的,一切世间万法均无法与之比肩,但很奇怪的是,虽然人们万分珍惜自己的生命,却将其他众生的生命视若草芥。俗话说“蝼蚁尚且贪生”,事实上众生都有求生的本能,有苦乐感受,不愿意承受痛苦的折磨,同样珍惜自己的生命,作为佛弟子更应该谨记,其他众生的生命同样宝贵,不能随意剥夺和践踏。对于每个人而言,从无始以来心相续中,所积累的杀生罪业是非常严重的,而杀生的果报是非常可怕的,如果这一世养成了浓厚的杀生习气,下一世也会因串习而酷爱杀生,也因此而积累更多的杀业,如果不设法让它中断,就只能在恶趣道中永世不得超升了。
2023年9月26日
其他

画道 | 修忍辱的五个层次

我们凡夫被无明所遮蔽,因此而产生了人我执,希望自己能够快乐,获得种种利益,在追求这些的过程中就会造业,往往会伤害到其他的人,之后必将面临成熟的果报。承受果报之际,又在爱我执的影响下,不懂得因果都是自作自受,反而将一切都怪罪于他人,继而生起无法遏制的嗔心,并因嗔恨而继续造业,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永无休止的苦难轮回。所以佛教要修忍辱,修忍辱的目的并不是一味地忍让,而是克服嗔恨之心,化解其所带来的痛苦,把情绪化的自己解救出来,回归到理性中来。冲动时所做的决定,往往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以理性和智慧摄持,才能看清矛盾和冲突的全貌,从而有效地消除误会,使自己和他人都脱离嗔恨的火海。对于我们凡夫来说,明明知道佛教修忍辱的道理,可当逆境现前的时候,心里还是会产生负面情绪,这其实不要紧,我们可以按照佛教的次第修行,先修生忍和力忍,借助佛菩萨的力量让自己冷静下来,再修缘忍,知道这些都是因缘汇聚而得的果,从而督促自己行善止恶,懂得善护口业而停止争吵,避免事情进一步恶化。修行到位了,自然能达到观忍,以智慧观照,从而不起嗔心,经过长期行持善法,没有了我执的影响,慈悲心稳固,第一时间会关心众生,自然能达到慈忍的境界。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9月19日
其他

画道 | 人天善果

修人天善果,并不是把希望都寄托在后世,而是在今生去努力,通过行持十善业,断除十不善业,从而把身上不好的习气,一个个去除掉,通过行动去帮助其他受苦的众生,让自己的身心与当下所处的环境,都偏向于佛教理想的人身状态。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改变了,行为就自然会相应改变,以前目光短浅,只考虑眼前利益,容易陷入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比如只想着自己赚钱,往往会视竞争对手如仇敌,不顺心了就乱发脾气,现在以修人天善果为目标,即使遇到违缘和逆境,知道要善护口业,会提醒自己善待他人,善因种得多,善缘结得广,福报自然就多了。人天善果虽然是学佛最初级的目标,并不能真正解脱,但其修行过程中所行持的善法极其殊胜,不但能积累福德,还能在长期行善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慈悲心越来越稳固,久而久之,菩提心渐渐生起,就可转入大乘菩萨道。我们在学佛的时候,要清楚认识到学佛的目的是解脱,人天善果并不是佛教最终目的,但众生根基千差万别,对于习气深重,非常留恋世间利益的人来说,修人天善果是利益他们的方便法门,也是他们与正法结缘的第一步,同样是佛陀开示的非常宝贵的法,我们应当鼓励正在修人天善果的道友,赞叹他们行持善法所做出的努力,不可轻视和随意诋毁。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9月12日
其他

画道 | 顶礼最伟大的导师——佛陀

两千五百多年前,整个娑婆世界还笼罩在黑暗的迷雾中,众生不断挣扎却找不到方向,只能反复流转于轮回之中,而这个时候佛陀如一盏明灯,照破了千年的黑暗。佛陀敢于冲破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局限,在这个世间实施平等的教法,他告诉世人,每一位有情众生都同等尊贵,都具有佛性,都能踏上解脱大道。佛陀的教化无上殊胜,他以最为智慧、方便的方式,成功教化了根基千差万别的众生,应该得度的众生,已经度化,未能得度的众生,佛陀也为他们种下未来得度的因缘。佛陀一生弘法,不辞辛苦,为众生开示了八万四千法门,又用毕生心血苦口婆心教导我们,通过他的慈悲和智慧,为佛子们成为觉行圆满的究竟觉者,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他无疑是我们的最伟大的老师。佛教强调正信,正信的基础就是智慧,佛教宣导自我解脱,重视慈悲他人,佛陀就是慈悲和智慧的化身,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摄众,以德领众,以智教众,以法养众,正因为佛陀具备了如此的智慧、功德,所以人们崇敬他、礼拜他,佛子们以佛陀为榜样,精勤修持正法,以期像他那样觉悟真理。如今,佛陀的应化身已经离开了人间,但他的教法仍然久住于世,继续度化着娑婆世界的无量众生,佛陀的恩德,我们一刻也不敢忘,当以报恩之心,奋发努力,身、语、意三门共同精进修持。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9月9日
其他

画道 | 居士的见、修、行

很多人觉得平日念念佛,到庙里去烧烧香,手上戴一串佛珠,这就是居士了,实际上不是这样,佛教居士在见解、修法和行为上,都会有最低的要求,并非每一个皈依弟子都能称为居士。居士最基本的见解,是要深信轮回,深信因果,因为有这样的见解,所以在行为上会行善止恶,如果不信因果,平时不行善法,胡作非为,连普通虔诚的佛弟子都比不上,又怎么能成为居士呢?居士最基本的修法是守戒,佛陀对在家人的要求比较低,基本的戒律也比出家人宽松,但不能一条戒律都不守,戒律是修行的基础,完全没有戒律,修行无从谈起,所以居士是要守戒的。在守戒的基础上,还要按照佛教的次第修行,很多人喜欢深研经论,在道友面前引章摘句、高谈阔论,却忽视了自己的日常功课,这并非居士的修行,学佛,是要修学佛陀的意行,获得佛陀的智慧,闻、思、修三者缺一不可,不断反复串习才会有实际的进步,所以居士的修行是脚踏实地的。虽然现在很多在家修行人,还没有出家的打算,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暂时无法出家,但也不用被这个问题所困扰,只要在受持居士五戒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并持之以恒地精进修行,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修行人,这在末法时期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8月22日
其他

画道 | 四种果报

佛教的因果并非宿命论,一切都是由业力所生、由业果所成,佛教认为上升善趣或下堕恶趣,并没有其他所谓的神祇决定,也不是由偶尔的因缘所生,众生以各自所积累的善恶之业为因,而转投到善趣恶趣当中。因果关系是非常不可思议的,现在即使做一件小小的恶事,以后所受的果报也很严重,行善也是同样的,现在做一件小小的善事,将来也会有很大的善果,所以我们务必随时随地取舍因果,以最大的努力去行善止恶。一般人面对巨大的痛苦,往往怨天尤人、焦躁恐慌、心灰意冷,但一个学佛学得好的人,懂因果,知道如何承担和化解,应该承受的就去承受,应该忏悔的就去忏悔,应该弥补的就去弥补,能以一颗坚强而平淡的心去面对。我们现在遭受的一些困苦,其实也是过去的各种行为作用的结果,虽然我们已经无法回到过去,无法改变过去的所作所为,但现在努力还不晚,如果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目前的困苦,那么正在经历的痛苦,不仅完结了一段旧的因果,还会成为新的善因,开启一连串正面的反应。作为佛弟子要重视因果,深信因果是我们离苦得乐的根本,也是佛法一切修持的地基,一个不信因果的人,无论修什么法门,都不可能成就,如果深信因果,则定会努力断恶修善,故修行易得成就。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8月1日
其他

画道 | 学佛要知道的三件事

我们想要修出世间法、修大乘法,就要放弃两个东西,第一是对世间的贪恋,也就是留恋轮回,生生世世想做人、做天人的企图,如果不放下,我们以后所有的修行都将变成世间法,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所以一定要放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毕竟我们都是凡夫,想要彻底放下贪着世间利益的心,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解脱,只要有了这样的想法,真实的出离心就可以逐渐地生起来。第二个必须要放弃的,是只愿利益自己的想法,这种念头如果放不下,做任何修行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那我们就无法跨进大乘的门,一直都在大乘的门外徘徊,所以,我们要放下仅仅利益自己的心。如何做到以上两个“放下”呢?最好的方法就是重视基础,很多人误认为,基础的修行是佛法最浅薄的部分,但实际上它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出离心和菩提心,会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生起,如果一个人,没有机缘修行大圆满等殊胜的法,但他把加行等基础的法修好了,一样能够获得成就,同样能跨进大乘的门,最终获得解脱。所以要重视基础的法,好好修,经过长期的串习,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利益众生的念头,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正知正见,不轻视任何一门修法,脚踏实地,精勤修持。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7月25日
其他

画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意远旨深、千古传颂的金刚语,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中的“般若”就是“智慧”,而“波罗蜜多”则是指“度”,即“智慧到彼岸”的意思。《心经》在佛教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古印度的班智达们对《心经》非常重视,曾写下大量的释文,汉传佛教有相当多的讲义,比如憨山大师的《心经直说》、蕅益大师的《心经释要》等等,藏文《大藏经》的论著里面,大概有八个《心经》的讲义,还有觉囊派的达那塔、荣顿班智达等很多论师的解释,在藏文的《心经》注解中,还有以密宗方式解释《心经》的论典,所以在整个佛教界,《心经》都是流传很广的一部经典。虽然表面看来,《心经》非常简短,只有小小的一页,但它所说的内容,足可统摄八万四千法门,它是佛教大乘教典中,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实可谓“芥子纳须弥”。如果能念诵《心经》,都能与空性法门结下善缘,佛经里面说过,如果没有殊胜因缘,即便是在梦中,也根本不可能听到,般若法门的一字一句,更不要说思维,并进一步修持般若法门的精粹,今生能读诵《心经》,是多生累劫积累的福报,因为念诵的同时,就与空性法门结下善缘,种下解脱的种子,所以应该加倍珍惜,精勤修持。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7月18日
其他

画道 | 善护口业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主要工具,如果平时语言很得体,会赢得别人的尊敬,在别人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自然结下了善缘,如果语言颠三倒四,粗鄙不堪,就会被人轻视,不但得不到信任,还容易结下恶缘,因此我们说话一定要慎重。佛陀在《大方便佛报恩经》教导众生:“一切众生,祸从口出,口舌者,凿身之斧,灭身之祸,”就是在提醒我们要善护口业,因为口业是非常容易造下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嘴,每天都需要说话,如果没有经常省视自身,每天说了多少恶语、妄语、离间语、绮语等等,恐怕是难以计数的。一句脱口而出的脏话,一句大大咧咧的玩笑,一句满不在乎的嘲讽,一句赌气而出的诅咒,这些都是以自己的语言给别人带来了危害,造下非常严重的口业。尤其是现代社会网络发达,在网络社交平台,互相争执、抬杠,甚至侮辱、诽谤他人的现象,非常严重,其危害甚广,当这种网暴成为家常便饭,大家所造口业发展为共业,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一定程度感受苦果。所以,我们应恒时观察自心,不要口口声声都说别人的过失,要多修行,少说世间的是非,养成柔和的说话习惯,以恭敬心护持自己的口业,以慈悲心对待别人。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7月11日
其他

画道 | 修行人如何看待福报

福报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修行人同样需要福报,但要分清福报的世间和出世间区别,只有真正理解两者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正确看待福报,正确地作出取舍,把福报转为道用。我们拥有世间福报的时候,首先不应该有理所应当的心态,我们正在享受的这些,其实是在消耗自己以前积累的一些福报,就像一个正在漏水的桶一样,水再多也会漏尽,福报再多也会耗完,所以要懂得惜福,积极利用它们行持善法积累资粮,而不是随心所欲地挥霍和放纵。其次面对福报来临的时候,不应该生起傲慢心,傲慢不但是修行路上很大的障碍,而且容易因此造恶业而不自知,谦虚的人造了恶业会懂得忏悔和改正,一个傲慢的人,往往不认为自己做错了,忏悔和改正自然也无从说起,日积月累,所造恶业越滚越大,业报成熟,恶果现前时,只会感受巨大的痛苦。然后要学会看破放下世间福报,我们在财富上、住处上,最好不要特别计较,这方面越执著,自己离修行越远,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基本的住处、饮食、穿着,没有确实不行,但有了以后,也不要贪恋,要清醒地知道,这些都是有漏的世间福报,一样是无常和有漏的。最后要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福报是有机会长期闻思修行,不要沉迷于世间短暂的快乐,要利用福报去追求出离轮回的安乐。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7月4日
其他

画道 | 七圣财

佛陀在《宝积经》、《长阿含经》等经典中,都讲到了圣者拥有的“圣者七财”,七圣财也叫七德财、七法财,是七种殊胜的圣法,为什么叫做“财”呢?因为对财富人人都喜欢,渴望从中获得快乐,同样,圣者对这七种法也很喜欢,能从中获得快乐,故称为“圣者七财”。凡夫对有漏的财富非常重视,每天四处奔波,千方百计积累财富,但如果把金钱视为唯一,那就太狭隘了,财富有很多种,有心外的财富,也有心内的财富。除了金钱和资产,健康、智慧、精勤、慈悲等等,都是我们的财富,如果平时广结善缘,就能建立良好的因缘关系,如果重视道德修养,与人相处就能和谐无诤,如果拥有一颗慈悲利他的心,因为我执所产生的烦恼就会减少。世间人往往因贪恋财物而徒生祸端,为了守财而烦恼甚多,圣者不执着于世间有漏的财富,也不执着于取悦有漏的身体,七圣财是出世间的财宝,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谁也偷不走,只要努力行持一分,就得一分的实益,它令修行人身心安乐,智慧通达。正如积累世间财富可以脱贫致富一样,积累七圣财可以离苦得乐,因为这些财能长养功德,证得涅槃,这是真正永不失落的财富。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6月27日
其他

画道 | 随喜的功德

《般若摄颂》中云:“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不可量,”意思就是说,若将三千大千世界的须弥山,碎为极小的微尘,一个一个地称量,尚有穷尽的时候,但随喜的善根,任何人也无法衡量。随喜赞叹要求有一颗感恩的心,但很多人为他人的利益往往高兴不起来,主要是我们的心胸太狭窄了,普贤菩萨的第五大愿“随喜赞叹的功德”,就是对治嫉妒、自私、狭窄心量的最好方法。如果有人行持十种善法,以及修持四禅定、四无色定,这些善业都是不会堕恶趣的因,我们看见任何人行持这些善法,都应当发自内心随喜。倘若有人往昔造过善业,获得了圆满的人身、天身、阿修罗身,并且正在享受各种福报,这时候也应该对他随喜。如果有人修持十二缘起、抉择四谛,或者受持清净的别解脱戒,我们应把他当作自己的对境,生起极大的欢喜心。我们不仅要随喜他人的善心善行,也可随喜自己的善心善行,对自己的一念善心生起欢喜,可以使它继续增长,因为随喜就是滋养善心的阳光雨露,反之,如果随喜往昔所造恶业,则会使罪业增长,所以说,随喜是有特定对象的,必须随喜善行而非不善行。面对别人所获得的世间福报,我们总是羡慕不已,往往因为嫉妒而难以真正随喜,但不要忘了众生将来都是要成佛的,我们可以尝试着把众生看成未来佛,以至诚之心为他人善行和所做功德随喜,你会发现“嫉妒”只是纸老虎,人的心量其实可以非常宽广。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6月13日
其他

画道 | 四念处

《大般涅槃经》中记载,佛陀近涅槃时答阿难四问,其中之一就是嘱咐阿难:佛灭度后,比丘们应依四念处严心而住,四念处是用智慧观察,身、受、心、法四念处,破除常、乐、我、净四颠倒,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增一阿含经》、《大念处经》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了四念处法门,四念处不仅是小乘的修道要门,同样也是大乘的修道要门,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四十八卷中,也特别提到关于四念处的修学方法,并强调大乘行人应该修学四念处。大乘和小乘的四念处修法不太一样,小乘讲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而大乘的一些经论和很多讲义中认为,如果只是这样,则无法从轮回中解脱,也无法完全根除我执,因为仅仅对身体观一个不净,但身体还是存在的,对去除我执起到的作用有限,故一定要将身体抉择为空性。因此大乘佛教的四念处,分为胜义谛和世俗谛,在世俗四念处中,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对治四种颠倒分别,而在胜义四念处中,将身体、感受、心抉择为空性,进而有了达一切法如虚空,才不会有任何执著。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6月6日
其他

画道 | 五种殊胜力量

引发力就是要发利他的心,发自内心地想要帮助无量众生,这很重要,如果没有发心,后续的实际行为也不可能有。
2023年5月23日
其他

画道 | 九种方法令相貌庄严美丽

说到相貌,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学佛修行应当有出离心,还需要在乎外在的表相吗?其实作为一名佛弟子,不管是着装还是精神面貌,都应让人看起来顺眼,这并非是为了叫我们去学打扮,而是佛教徒应有的威仪必须具足,否则很容易让世人误会,从而对佛法产生邪见。有些人学佛后,误以为佛法只讲空,以为修行就可以完全不顾外在形象了,整日蓬头垢面,衣服也不好好穿,以至于亲友们见了都退避三舍,这样很不庄严的精神面貌,世人难免会对佛教产生疑惑,这样是不利于弘法利生事业的。虽然历史上也有一些大成就者,在外表上以特殊的形象示现,但对于我们还远未证悟的凡夫来说,更应该遵循佛陀的教诲,佛陀每当外出,都会整理袈裟,每次说法,都会端正身体,佛陀的这些行为细节,对我们修行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外出见客,也该注重仪容仪表,诵经念佛,都应端正身体。无论我们相貌如何,只要有一颗善良慈悲的心,就能给别人带来祥和欢欣,因此多关注自己的内心修养,培养一颗普度众生的菩提心,行善止恶,弘法利生,在别人眼里自然是菩萨相。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5月16日
其他

画道 | 佛教反对感情生活吗

人活在世界上,除了饮食的养分,还需要精神的滋润,而感情就是精神滋润剂之一,感情和生命可说是息息相关的。家庭的基础,从伦理上说是亲子之情,它的构成始于男女的夫妇关系,继而从家庭成员,扩展到家庭以外的亲戚朋友,这都是因家庭的需要,也是社会的活动而形成友情的必要。凡夫都属于有情众生,从凡夫修成佛果,是有个漫长的过程的,绝非一蹴而就,佛教修行讲究次第,你现在是什么境界就修相对应的法。现在是毫无基础的凡夫,就应该先从世间的慈悲开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培养世俗菩提心,再进一步培养胜义菩提心。佛法并非反对感情生活,而是要指导我们基于理性而付出感情,否则徒生困扰,所谓佛法的指导和智慧的原则,是教我们如何处理感情问题,而不是要我们放弃、排斥或厌恶感情。如果以智慧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母可以避免溺爱子女,亲戚可以避免过度的依赖和妥协,结交朋友可以避免利益纠缠,甚至师生、领导与下属之间关系,也会变得更加纯粹和尊敬,我们就能获得身心的自在。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5月9日
其他

画道 | 殊胜道友

修行道路是漫长且坎坷的,经常会遇到障碍和违缘,我们单枪匹马往往难以应对,需要同是学佛的道友和我们结伴而行,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位道友,懂得惜缘,懂得感恩,并且在行动上互相关怀,但同时在心里要明白,我们彼此是为修行而来,不是为攀缘而来。有的人把学佛的道友混为朋友,这是不对的,并不值得赞叹,因为朋友总是世俗化,朋友好起来,可以两肋插刀,这其中夹杂了巨大的分别念,甚至不问是非和因果,朋友关系坏起来,会因亲生怨,烦恼日益增盛,这些都不是佛弟子所为。佛弟子之间谈论得更多的,应该是佛法,而不是别人的婚姻、感情、事业,这些都要远之,遇到困难,要以清净心去帮助,不要为了利益去接近和讨好对方,否则和道友的关系就不纯了,本该清净无染的出世间法,也会转堕为世间法,这是佛弟子最痛心疾首的事。《窍诀宝藏论》中所开示的六种功德,不仅是寻找殊胜道友的准则,也是我们成为别人的殊胜道友的准则,我们自己也要精进修持,处理好和道友的关系,不被世俗情感所染,拒绝以世间的财富、名誉、地位来衡量彼此,多谈佛法和修行,少谈世俗语,努力成为彼此如莲花般殊胜的道友,一起精勤于闻思修行,共修佛果。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5月2日
其他

画道 | 你才是身边人读的第一本佛学书

学佛的人,往往会希望自己身边的人,也能够结下佛缘,为此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但现实总是不顺,经常会遇到家人不支持、朋友不理解,我们不禁会疑惑,为何佛法如此殊胜,他们却总是视而不见?难道他们真的没有佛缘?当然不是,他们的佛缘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比起经论上的文字,比起寺院里的高僧大德,我们自己才是离他们最近的佛弟子,我们的所作所为,才是他们眼中佛弟子的所作所为。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家人和亲友大多都是世俗人,当然会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言行,而不是以出世间的标准,什么是世俗的标准呢?就是“听其言,观其行,知行合一”。所以当我们宣讲因果不虚的时候,他们不会一听到我们描述地狱的可怕,便立刻对佛法生起敬畏之心,而是会去看我们是否行善止恶,是否对人友善,是否愿意帮助别人,是否撒谎,是否说别人坏话等等。当我们宣讲持安忍、修忍辱时,他们不会一看到我们打坐如如不动,便立刻能感悟到出离的妙用,而是会去看我们在遇到违碍时的表现,是否处变不惊,是否心平气和,对于痛苦是否能安然度过。当我们宣说众生平等时,他们不会一看到我们戒杀放生,便立刻感受到佛教的慈悲,而是会去看我们待人接物的态度,是否尊重别人的想法,是否愿意站在平等角度和孩子交流,是否减少了暴戾、减少了傲慢,是否真的会为别人的苦难而心痛。当我们宣说以戒为师的时候,他们不会一看到我们八关斋戒过午不食,便立刻对佛弟子们生起信心,而是会去看我们生活是否自律,是否按时起床,是否戒烟戒酒,是否沉迷游戏,是否熬夜追剧。我们的言行才是家人和朋友所关注的,我们自己就是家人朋友的第一本佛学书,我们好,他们才会觉得佛教好,我们慈悲,他们才知道佛教慈悲,我们的不良习气一点点消除,他们自然会感受到佛法的智慧以及光明。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4月25日
其他

画道 | 修行中要放下的虚荣

虚荣心是学佛修行路上的障碍,它非常狡猾,善于伪装,不像贪心那么目标明确,也不像嗔心来得那么强烈,它经常隐匿在修行的方方面面,让我们不知不觉掉进陷阱。我们在和别人辩论的时候,真的是想弄明白佛理佛法吗?其实很多时候只想争个输赢,我们滔滔不绝解释的时候,真的是想引导别人吗?其实很多时候只想好为人师。我们在提及自己的上师的时候,真的完全是恭敬心和清净心吗?其实很多时候是为了突出自己,我们在弘法利生的时候,真的只有付出而不计回报吗?真的不在乎旁人的眼光和评价吗?其实很多时候还是无法达到三轮体空。佛经的开头,总是写着“如是我闻……”阿难尊者清楚地告诉世人,佛经并非是他的著作,佛理佛法不是他研究发现的,修行法门也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是记录和复述了佛陀的话语。阿难尊者给予了后人明确的示范,我们都是依教奉行者,并非原创大师,佛陀早就了知一切修行法门,也向世人宣说了八万四千法,我们凡夫自己的那点心得体会,并没有多少值得沾沾自喜的地方,所以,当修行有进步的时候,应当提醒自己不要松懈,不要被虚荣心左右,要再接再厉,以求早日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4月18日
其他

画道 | 如何做功课

我们学佛的人,追求的是解脱和利益众生,这两个目标,都需要佛的智慧才能完成,如何获得智慧?就是通过闻思修获得。我们听闻了正法,通过思考,去明白其中的道理,通过请教上师,去解答心中疑惑,但是光是听闻和思考是远远不够的,最后要落实到修行中,否则难以真正证悟。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所谓脚踏实地的修行,就是做好每天的功课,其实每天修行内容并不多,如果认真念诵,往往不到一小时就能完成。做功课并不是难事,有出离心的人,即使再忙也一定会抽出时间修行,没有出离心,可能今天做了功课,明天就不做了,这样下去,虽然皈依了,也不会有很大的进步。佛陀已经无数次地告诫世人,人生无常,死缘无定,我们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到来,今生既然值遇佛法,有幸踏上解脱之道,应当珍惜时间,精进修持。如果今天不修行,明天也不修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最后到了临终之时才猛然发现,自己一生没有多少时间在修行,所谓的解脱成了一句空话,已经浪费了珍宝人身,悔之晚矣,所以,作为佛弟子,应当尽量去安排时间,每天完成功课,精勤修持。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4月11日
其他

画道 | 佛渡有缘人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不渡无缘之人,佛是慈悲、智慧的,但佛的慈悲和智慧的体现,是在于引导众生通过自身修行达到解脱,而不是直接替众生更改因果,对于众生来说,佛是走上解脱之道的外因,所以佛度不了无缘之人。缘就是事物成住坏空变化发展的起因,是导致一切事件的缘由,是造成人生悲欢离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奠定一个事物走向的因缘,是无始劫以来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所作所为,与大千世界的其他事物,所结下的将来必定会发生的渊源。世间万事万物万象,皆由因缘合和而生并发展变化,因缘聚则事、物、象在,因缘散则事、物、象灭,善缘结善果,恶缘结恶果,俗缘坠人间,佛缘赴极乐,此理不可不察,不可不明。每个人都有佛性,学会随缘、惜缘、结缘、了缘,不要攀缘,懂得行善止恶,当因缘汇聚时,佛缘自然会来到我们身边,只要心中充满恭敬和虔诚,拥有一颗慈悲善良的心,向佛菩萨学习的心,都是与佛有缘的人。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4月4日
其他

画道 | 五浊恶世

许多经论都提到了五浊恶世,这是充满了烦恼业障和欲望的世界,也就是我们所居住的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现此世界,以不可思议的大智慧,宣说八万四千法,引导众生离苦得乐。事实上,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世人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条件,在生活的各方面都提供了便利,但生老病死等痛苦,贪嗔痴慢疑等烦恼,一样都没有减少,反而因为欲望的膨胀,如今五浊俱全,所以要警惕,不要沉溺于苦海。同时不要因为生在五浊恶世,便哀叹自己福报浅薄,而失去了修行的动力,我们完全可以反过来将其化为道用,经论上也说过,在五浊恶世中修行,比在净土中修行还更加容易精进,因为净土无烦恼和障碍,没有考验的机会,没有怨敌作对,无需要救助的众生,难以有机会修习菩萨六度,即使佛陀住世时,也要由提婆达多对其百般饶害,以此为众生示现六度万行。所以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现在处在一个非常难得的世界,虽然是五浊恶世,众生都很乱,烦恼重、邪见多、欲望盛,但就是这样的世界,我们遇到佛陀出世且已传法,而佛法没有隐没,佛教传承具足,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一定要珍惜难得的法缘,不要浪费时间,不要虚度光阴,要以希求正法之心,精勤修持。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3月28日
其他

画道 | 七种不花钱的布施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就是财物上的布施,把自己的吃穿用住分享给众生,法布施,用佛法去开导他人,使众生和正法结缘,从而种下解脱的种子,无畏布施,就是给众生庇护,使其免受恐惧,免受灾祸。佛教的布施并非单纯的赠予,它不但是为了利益众生,还要通过布施舍弃悭吝私念,培养慈悲心和出离心,再通这些影响自己的行为,从而一步步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如果单纯用财物赠予他人,内心想法没有变化,日常行为仍然被贪嗔痴所困,甚至认为自己平日犯错无所谓,反正到时候多捐点钱消业即可,这无异于拿钱财和佛菩萨交易,发心不清净,即使做了很多布施,所能聚集的福德也会非常有限,相反,如果发心清净,以菩提心摄持,即使自己目前能力有限,所能布施有限,也能积聚无量的功德、福德。菩萨六度是佛弟子平日行持的善法,就是要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对亲友、长辈、同事乃至怨敌,不分亲疏,平等以慈悲心对待,一言一语,一眼一念,都可以行持布施,如此修行,福慧善根自然增长。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3月21日
其他

画道 | 八正道

《吉祥经》云:自制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槃法,是为最吉祥,经中所说的“八正道”,正是指导我们为人处世,乃至解脱成佛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若能认真学习、思惟与应用,不仅能做一个智慧明理的人,还会收获今生乃至后世的幸福和吉祥。八正道里的每一道内容,都是互相连贯相辅相成的,有了正见,才会有正思维,什么样的思想,说什么样的话,思想正确了,平时说话才会有正语。正确的想法多了,正语说多了,就会影响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这时候也就不愿去从事不正当的职业,而通过如法的方式去生存,这样便能达到正命。通过正精进,我们才会不断地提高,把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的范围扩大,不仅仅满足于一时,而是时刻长久保持,甚至把每一个念头都安住在正道上,当我们能够完全达到正念,也就自然获得了正定。八正道就好像是盘旋直上的八个阶梯,沿着阶梯我们就可以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八正道统摄了戒定慧三学,是佛弟子必学、践行之道。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3月14日
其他

画道 | 一心三藏

一心三藏,即一个真心包含三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以镜子比喻真心,可以一窥其奥妙。镜子本体并不自带影像,代表空如来藏,镜子有照见功能,所以镜子里一定会有影子,镜影一体,镜影不可分割,代表不空如来藏,镜子虽照见万物,含有影子,镜影一体,但它本身一尘不染,本体还是空的,不自带影像,镜子是镜子,影子是影子,非一非二,代表空不空如来藏。我们的本心,就如镜子一般有照见万物的功能,当下看见什么、听见什么、接触到什么、想到什么,心里就照见什么,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事物一变化,或者我们的念头一转变,心里照见的影像就跟着变化,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识一体,如镜影一体,不是空无所有,万事万物皆在心中。无论照见的影像如何变化,心的本体其实什么都没有,只有照的功能,所以本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本心就如天空一样本来就是清净的,我执和眼耳鼻舌身意所照见的影像,和贪嗔痴等各种习气,就如挂在天空中的乌云一般,拨开乌云,可见天空本来面目,不被观照的影像所迷惑,扫除贪嗔痴等习气,可见心的本来面目。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3月7日
其他

画道 | 五种修行

《增一阿含经》把身心的修行分为三品,最下者,身行道而心不随,表面上装得很慈悲,嘴上说得动听,但心里却不是这样,中等者,心行道而身不随,外表看起来不起眼,不拘于形式,但内心很慈悲,有真正的道德,最上者,身心皆行道,内心慈悲,身做菩萨行。只修身不修心,不能出三界,只修心不修身,虽有出离三界的可能,却难以证得最高品位,我们应该身心兼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如果身心皆无佛法,不但自身毫无成就,也是佛教最悲痛之事。出家与在家修行各有要求,不能因为别人是在家人,就断定对方无法得解脱,也不能因为自己是大乘行人要入世,就不修出离心,抛弃出世的思想,出家与在家,都要修出离心,出离心是走上解脱之道的因,不种出离三界因,何以得解脱果?佛陀不赞成不合理的苦行,但同时告诫人们,在功名利禄的世间,很容易迷失自己,修苦行的人,生活冷冰冰,修乐行的人,生活热烘烘,过冷过热都不好,佛教提倡不冷不热的中道生活。佛教不能被形式所限制,但是形式也很重要,因为很多道理是通过形式来传达的,如果只看重外修形式,难以了悟真理,如果完全不注重外修形式,只看重内修精神,修行缺乏引导和参照,容易陷入迷茫,所以要重视佛教里的外修形式,同时要去感悟形式背后的道理。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