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获奖作品展播 | 陈虹霖、安宁、黄延焱:社会工作视野下的适老科技

杭州城研中心 城市怎么办
2024-09-28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金奖

第十三届(2023年)钱学森城市学金奖

获奖作品展播

导语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在城市居住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1985年,中国的“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指出: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必须以系统科学的方法,去科学系统地研究城市。


2011年起,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以城市学领域开创者钱学森先生为名设立 “钱学森城市学金奖”,分别围绕城市人口、交通、教育、卫生健康、土地住房、文化遗产、环境等七大主题开展优秀作品征集评选活动,表彰和奖励国内对城市学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今天,我们带来的是第十三届(2023年)钱学森城市学(人口)金奖提名奖作品——陈虹霖、安宁、黄延焱著作《社会工作视野下的适老科技》



一、推荐理由


该著作从老龄化社会对科技适老的诉求出发,总览全球老龄化态势与老年福祉科技的发展状况,介绍了老龄服务机器人、游戏治疗、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等前沿适老科技产品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其对老年群体生理、心理、社会多维需求的应对及局限,并进一步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审视了科技与人文的边界与赋权,对老年社会价值观、老年人技术使用的社会环境加以讨论,借助作者以及学生团队的多项实践和研究课题,深入剖析了社会工作视野下适老科技的概念与内涵,在养老模式、数码增能、老年照护等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



二、作品介绍


一、老龄社会产业与技术发展的实地研究

本系列调研活动采取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方式,选取南京、上海两地的养老机构,兼顾高端和中低端养老机构与社区。首先通过与老人、养老产业服务和管理人员的深入访谈,对老人日常起居的观察,对养老产业发展需求及痛点进行梳理;进一步开展量化研究,按照概率抽样对341名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1. 养老机构老年群体的需求调查研究

Alderfer(1969)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生存-关系-成长需要”(Existence,Relatedness and Growth;ERG)理论。基于该理论,团队开展访谈发现,机构老年人面临着生存、关系、自尊与成长发展方面的需求困境。


生存需求困境。饮食方面,很多机构都面临众口难调的现实问题。就医方面,机构仅能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老人们仍需经常到医院就诊;交通不便、看病手续繁杂是老人就医难的两个关键因素。安全方面,老人由于疾病困扰,生理面临风险,对精神上的安全感需求更加强烈;老人在夜间出现问题的风险非常高。护理方面,众多老人表示护理人员的护理效果一般且存在懈怠工作的倾向,但这背后也存在结构性问题:护理人员薪资水平低、工作强度大、行业吸引力弱,导致行业整体服务质量低下。


关系的需求困境。现代社会子女数量减少、通常白天在外工作,老人与家庭成员的沟通陪伴越来越少,与同窗同事、亲朋好友的交流也降低频率。这种社交隔离导致老人更易心情压抑、孤立无助。


自尊与成长发展的需求困境。老人对最高层次的自尊、成长发展有着同样热切的需求。许多老人在能够自理的情况下,往往有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想法;在护理方面,男性老人在被女护工护理时会觉得不方便。成长发展方面,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人尝试利用新媒介学习新鲜事物。


综上,老年人具有多方面、多维度的需求,尚未满足的痛点则为老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适老科技产品的研发应注重实用性,研发重点可集中于医疗保健和日常照料这两大领域。


2. 老年群体的数码共融状态调查研究

本研究主要发现如下:

互联网和科技产品使用较为普遍。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占总体的80.1%,使用医疗辅助设备的占61.8%,但也有约1/4的老人从未使用过任何上网设备。多数老人对网络持积极态度,但使用方式单一,主要搜索信息与网上聊天,较少进行网上购物、收发电邮、逛论坛等。


知识与指导资源的匮乏成为最大制约。未使用网络设备的老人中,只有17.9%表示“没有需要”,高达79.8%是因为“不懂怎么使用”而成为“脱网人口”。产品操作复杂(59.8%)与缺乏指导(37.5%)成为 “拦路虎”,价格并非主要限制因素(19.5%)。子女是推动老年人使用科技的关键力量,不仅能提供经济等工具性支持,更能为老人提供信息性支持,帮助老人克服“科技恐惧症”。


机构呼唤简单、适老、低价的老年科技产品。养老机构管理层普遍对适老科技产品的前景给予了充分肯定,也积极参与产品的协助研发。不同类型机构的需求重点略有不同,与康复机构和临终关怀疗养院相比,一般养老院和老年公寓的成本控制更加严格,对科技产品的实用性和价格更加敏感,需求集中在行动监控、健康状况监测管理、日常照护辅具等方面。


二、老年群体数码增能的干预研究

基于上述调研结论,研究团队尝试从社会工作的实践角度开发相关服务。社会工作的增能干预可以有效影响资源分配的权能(Payne,2005)。对老年人进行数码增能干预,能帮助他们在数字时代获得自我独立性,增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借鉴Fung(2003)的数码赋权理论,团队修改设计了数码增能干预研究的理论框架。


研究团队对两家组织参与者接受的干预服务进行了《长者数码共融增能问卷》的前后测。第一家组织是耆康老人福利会,老年人参与资讯知识培训之前不具备电脑相关知识。前测和后测样本数均为n=85。第二家组织是长者网络发展协会,致力于向老年人提供电脑培训。该组老年人参加培训前具备基础电脑知识。前测样本数n=249,后测样本数n=165。


经过半年的干预后,针对耆康老人福利会参与者的研究发现,项目在学习资讯知识的某些方面,提高了参与者的自我效能感,使其认识到不了解信息技术可能有被边缘化的风险。与此同时,长者网络发展协会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已经有一些电脑知识的老年人,其认知和经历的边缘化与排斥感更复杂,资讯知识只起到非常有限的作用,需要引入其他干预手段,并进行更长时间,才能对这部分老年人达到增能效果。


研究表明,需要对干预过程和老年人在其中的个体体验进行重新审视,进行以人为本的优化。只有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才能促进信息社会中老年人的社会融合,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老年人数码增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冲突和矛盾,需要凝结社会各界智慧予以化解。



三、作者简介



陈虹霖,香港大学社会工作硕士(2004)、社会福利博士(2009)。现任东芬兰大学福祉科技研究中心创始人,东芬兰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老年社会工作教授,博导。原复旦大学社政学院教授,浦江人才。哥德堡大学Linnaeus-Palme 讲座教授(2014);中美富布莱特访问学者(2015-2016);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福祉科技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专委会委员。发表90余篇国内外论文。出版专著5本;负责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项,国际合作项目9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1项。主要研究领域为老年照料及智慧养老。



安宁,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国际健康信息科学院Fellow;哈佛大学Social Technology for Global Aging Initiative访问学者(2021-2022);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客座教授(2017-2019);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护理创新与产业化联盟副理事长。在美国甲骨文(Oracle) 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十年后,安宁博士作为“黄山”特聘教授(博士导师)加盟合肥工业大学。他于2012年创立了中国大陆第一家老人福祉科技实验室,被科学技术部认定为国家智慧养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6),被中国老龄协会认定为第一批老龄科研基地(2020)。安宁博士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科技部及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科研项目,还主持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项目两项。承担和参与多个地方政府智慧养老决策咨询研究工作。目前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智慧养老及健康计算。



黄延焱,1991年毕业于原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2002年获复旦大学医学硕士学位,长期在华山医院老年病科工作,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2021年起担任华山医院全科医学科科主任,华山医院全科医学科教研组主任。目前为国家老年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华山)PI;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老年健康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在美国哈佛医学院(Ender实验室)、英国伯明翰大学(社区管理学习班)、及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认知行为治疗)短期进修学习。参与多本教材的编写,以第一负责人申请到上海市科委及卫生局课题多项,至今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文章80余篇,其中SCI文章10余篇,目前为多个杂志的审稿专家。获得“上海市老年病学科优秀中青年骨干”荣誉称号,参与课题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主创的科普微电影“我爱的人,一个阿尔兹海默病患者”获得2019年全国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长视频类)优秀作品奖。





供稿:刘悦

编辑:林玥玥

审核:李飞孟


免责声明:文章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知识推广、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论文、图片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妥善处理。

推荐阅读:

"城市怎么办"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

urbanchina@vip.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怎么办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