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书房行走 | 第十一期:走进沈树忠院士的书房

南京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2021-03-08


      上书房行走  走进南大人的书房

沈树忠院士的书房名为“天地居”



学者介绍


沈树忠,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国际二叠纪地层分会主席,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生物演化与环境科教融合中心”主任。


在建立全球年代地层界线方面作出了实质性贡献,是二叠系2个“金钉子”落户中国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他担任国际地层委员会二叠纪分会主席八年,长期从事全球二叠系研究,在生物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年代地层学、生物古地理、生物多样性演变模式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为二叠纪多重地层学序列的建立和全球对比、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等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各1项、国家六部委颁发的优秀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江苏省高层次人才突出贡献奖(2011)、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15)等。2019年获国际地层学领域最高奖——地层学国际个人突出贡献奖,成为首位获得此奖项的亚洲科学家。


过去三十年时间里,先后发表专著(合著和组织编辑)20部、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重要论文300余篇。包括《科学》(Science)、《美国科学院院报》(PANS)、《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PSL)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其中发表在Science上的成果入选《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多项学术成果被编入国内外多所大学教材。先后主持了10余项国家级重要项目,其中包括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创新群体、杰出青年基金等。


2019年,米兰,沈树忠院士获

国际地层学个人突出贡献奖(ICS Medal)

沈树忠院士部分著作



广阔天地,地层为书 | 沈树忠


我的办公室在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共山楼四楼。这里虽然是办公室,但是也兼具书房和化石标本室的作用。


每天早晨来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点开邮箱,查看各大学术期刊发来的最新论文目录和摘要,然后选择感兴趣的文章下载。一般外文的文章读1-2篇时间就过去了。对于大多数理科院系老师来说,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搞科研,做学术。挤出时间读一读其他学科的书籍是很奢侈的一件事。阅读多专于本专业的论文和专著,因此我的藏书大部分都是专业相关的学术著作。



书柜一角


我常跟学生说做学问最基本的是读文献。及时了解研究方向的最新动态才能跟得上学术前卫的步伐,最新的文献反映学科研究进展和最新的成果。很多学术研究还强调国际语言,不仅要阅读中文文献,而且要大量阅读外文文献,尤其是英语,甚至俄语、日语也非常重要。在我的工作室,有一墙书柜是专门用于收集全球学者研究成果论文资料的。我习惯将他们按照学者姓名的首字母排列,书柜从上至下,从左至右按照作者姓名首字母从A到Z这样来排序,并在文件夹侧面检索标签上写上学者的全名,以便查阅。每当他们有最新的论文发表,就会选择打印装订补充到相应文件夹中。就这样,日积月累,积累了很多国际同行的重要成果文献。



沈树忠院士的资料柜

学者姓名首字母M-N的文献资料



学术之余,尤其是早晨和睡觉前,我常常喜欢阅读一些科普书。这些科普读物一般也是与地层古生物学相关的。比如在国外出差时购买的一本讲恐龙的书——《恐龙帝国兴衰录》,这本书追溯了恐龙从起源到称霸地球再到最终销声匿迹的兴衰历程,作者讲述了研究过程中激动人心的经历以及前沿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生动有趣而又不失学术严谨的叙述让我百读不厌,每次出差都会随身携带,以便在途中翻看。还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也是很喜欢的经典读物。我平时阅读多是外文书,大部分是英文,除此以外也有少量日文书。即便是科普读物,也会习惯用荧光笔在阅读时圈圈点点做些标记,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查阅。



沈树忠院士的“课外书”


我的书房除了存放书籍和资料,还被当作化石标本“临时仓库”,这些化石来自世界各地,等待进一步整理研究,因为空间有限,所以还有大量的化石标本存放在隔壁的实验室里。


采自伊朗待研究的古生物化石


作为一位地层古生物学家,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地球上的一层层石头,就如同天书中的一页页纸张。化石及其中的信息,不仅可以还原时间坐标系,还蕴含着当时的生活环境信息。地层学家的工作就是要破译这本石头天书中隐藏的密码。如果把地层比作书页,那么里面蕴藏的化石宝藏就是书上精彩的插图和文字。神奇的大自然正是这一本本藏书的作者。这颗浩瀚宇宙之中的蔚蓝星球正是每一位地层学家的“大书房”。


地层学研究不单单只是囿于“小书房”里看文献、写论文,更重要的是走出去,到“大书房”中游历与博览。到野外实地考察,测剖面、挖化石、采样品,获取真实宝贵的一手资料。在我的书柜上,有一格是专门用于存放野外记录本的。每一本笔记都承载着野外工作的回忆,其中最早的一本可追溯到1989年我博士毕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美国、亚美尼亚、伊朗、缅甸、巴基斯坦、太原、蒙古、凤山、云贵、新疆、秦岭、广西…近些年,我又前前后后到过一些地方开展野外科考工作,在我的这间“大书房”里挖掘宝藏。


沈树忠院士工作至今的野外记录本

沈树忠院士给小编讲解野外记录本的故事


地层学的科研之路是艰辛的,需要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尽管如此,一块好的化石、一个好的数据、一个新的发现都会带来一种特殊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所有的疲劳和辛苦都不复存在,如同爱书者读到了一本好书。


当年报考研究生的时候,地层古生物学是一门非常小众的学科,需要背的知识点又很繁多,因此愿意报考的人数很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学科,我想试一试。1989年我在中国矿业大学完成博士学业并留校任教。至今已三十余年,从陌生到熟悉,慢慢扎根于地层古生物研究领域,逐渐爱上了这门“冷门” 的学科。


1994年第一次西藏科考是我学术生涯的一次重要转折,那次西藏之行改变了我的科研轨迹。


那年我34岁,接到赴西藏科考邀请兴奋地想去做点研究。那是第一次坐飞机,从南京经成都转机飞拉萨,一个人再从拉萨坐了两天一夜的汽车到达很偏远的古错兵站与国际队伍会和,之后一起进入当时世界8000米以上高峰之一的希夏邦马峰,开始了近一个月的野外考察。我早期的成果基本都是在西藏做出来的,那次西藏之行对日后的学术生涯影响深远。



1994年在西藏希夏邦马峰与国际野外考察队合影 

(前排左一:沈树忠院士)

沈树忠与加拿大学者交流工作

西藏定日曲布剖面 书页似的地层露头 远处山谷后为珠穆朗玛峰

左一沈树忠院士在做野外记录


左:野外地质记录本

右;“拉萨气候:一年四季不分,一日四季分明”

1994年沈树忠院士在西藏野外工作笔记



1996年,我被教育部选派赴日本留学,后来到澳大利亚读博士后。1998年,金玉玕院士问我愿不愿意回国做研究,我经过激烈思想斗争后决定回国。2000年,我回到祖国,开始潜心研究二叠纪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在地质学上,“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地层的唯一标准,就像历史学家把人类的历史划分为不同时期(朝代)那样,地质学家按地球所有岩石形成时代(时间)的先后,建立一套年代地层单位系统。类似每一人类历史时期包含一定的人类活动内容和事件那样,每一个时间地层单位则包括在这个时间间隔内地球上所发生的的种种故事。


通过团队多年的深入研究和努力,使得二叠系两个“金钉子”最终落户中国。它们如同两枚金色“书签”牢牢地卡在地层书页之间。如今,中国已建立了11颗“金钉子”,与意大利并列第一。“金钉子”是一个国家地学研究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标志,其获取的难度和意义绝不亚于奥运金牌。




全球吴家坪阶—长兴阶界线层型

左:沈树忠院士;右:加拿大学者Charles Henderson

沈树忠院士在煤山标准剖面讲解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及其环境变化过程



在地层古生物学者的眼里,这些大家眼中光秃秃的石头更像是一册册等待解读的自然历史著作,它们充满神秘和挑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这份坚定执着的信念,全球各国学者不畏艰难险阻,走过漫漫山川平原,穿越茫茫沙漠戈壁、攀登几千米的悬岩峭壁,只为一探地球演化的奥秘。


广阔天地,地层为书。胸怀天下,世界即是我们的书房。





沈树忠院士推荐书单


1.(英)查尔斯ž达尔文(Charles Darwin)著、苗德岁译.《物种起源(插图收藏版)》.(江苏:译林出版社,2018)

2. “10000个科学难题”地球科学编委会著. 《10000个科学难题ž地球科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 汪品先等著.《地球系统与演变》.(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4.高福著.《Science125个前沿问题解读(上、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5.(美)史蒂芬ž杰ž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著、傅强、马俊业、谢古巍译.《奇妙的生命:布尔吉斯页岩中的生命故事》.(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6.(美)Erwin, Douglas. 《The Great Paleozoic Crisis: Life and Death in the Permian》.( Columbi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7.(美) Douglas H. 《EXTINCTION》.(Princeton University,2015)

8.(英)A. Hallam,  P.B. Wignall .《MASS EXTINCTIONS AND THEIR AFTERMATH》.(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9.(美)Sepkoski, David,Ruse, Michael. 《THE PALEOBIOLOGICAL REVOLUTION—Essays on the Growth of Modern Paleontolog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5)

10.(美)Steve Brusatte.《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DINOSAURS》.( HarperCollins US,2018)









往期回顾

上书房行走丨第一期:走进徐雁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期:走进苗怀明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期:走进钦文老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四期:走进周嘉昕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五期:走进张志强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六期:走进胡文兵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七期:走入海的女儿王颖院士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八期:走进张学锋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九期:走进张伯伟教授的书房(上)

上书房行走丨第九期:走进张伯伟教授的书房(下)

上书房行走丨第十期:走进南大校友徐海先生的书房







策       划 | 程章灿

统       筹 | 史梅

执       行 | 翟晓娟

文字整理 | 周帅

编       辑 | 张宇




欢迎南大师生报名参加此栏目

晒自己的私家书房

或者你想看谁的书房也可后台留言给我们

我们会尽力满足的哦

联系我们:zhangyu@nju.edu.cn






“4.23”

世界读书日

系列活动

策划 | 程章灿

统筹 | 史梅

执行 | 翟晓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