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爱,便没有一切;只有爱,还远远不够

2016-11-25 史金霞 新校长传媒

文章之前,小蒲要分享一段亲身经历:小学二年级,有次语文作业填漏了一个空,被班主任(语文老师)罚写20篇小字,于是中午没能回家吃饭。当时几乎是崩溃的,心里一边抱怨老师“一个空而已,至于罚这么重吗”,一边还得忍着饿含泪写完。当天下午第二节课中间,老师把小蒲带到教室外,原来她知道我没吃午饭,就给钱让我去买东西吃。那一刻心底的温暖和感动,小蒲至今仍记得......

这段经历并非要引起任何讨论,而是还原一份真实的感受:在学校里,老师就是孩子眼中的天。老师的言行甚至情感,孩子都会毫无保留地选择信任。

而昨天,在史金霞老师的讨论群里,一张照片引起了激烈讨论——几个小孩子面色各异,站成一排,他们因为没有带家庭报告单而被老师拍照示众。对这张照片,史老师毫不掩饰地表达了愤怒,她希望那些仍如此行事的教师能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严重性,能接近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需要的是什么?史老师用在《重建师生关系》一书中的文章给出了她的答案。


作者 | 史金霞,独立教师,专栏作家

来源 | 体验大地(sjxtydd);文章已获授权


文章选自史金霞作品《重建师生关系》,因篇幅作了一定删减

没有爱,便没有一切


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

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的水是甚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夏丏尊先生在《爱的教育》序言中的这段话,如今读来,震聋发聩,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作为一个教师,如果对所从事的工作,对所教育的学生,没有爱,倘使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或者说是所谓的淡泊名利)也倒罢了,最多是误人子弟而已,而一旦他还是一个有着极强责任心的人,或者准确点说,他是一个有着极强的名利心的人,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他为了达到功利的目的,几乎会不择手段,假使他再处于权力不受约束的环境中,那么,他将会在身体和心灵上都对学生造成严重的戕害。


谁在示众?


三个男生,一个女生,同站在教室外面。那些男生大概都感冒了,不时地扭头在咳嗽。我把头埋得很低,双手僵硬地捧着那本书,眼睛在看,心里却在哭。我不知道我的表情是怎样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它在换,由一种不自然变成另一种不自然。

走廊里的灯很暗,走廊里的风很凉,走廊里的目光是惊异的,是不屑的。我整个人几乎崩溃了,微微抬起头来,窗户里语文老师坐得很直,她低着头,好像在写着什么。我真羡慕她,她还能像平常一样,那样上课,那样笑。`而我却来到我的天地的三米之外,来到这个恐怖的世界里。

班主任从办公楼的转角处轻轻地走了过来,轻轻地从我身边踱了过去,眼睛一直看着前方,似乎没有感觉到我们的存在。几分钟以后,他又回来了,这次他扭了下头,但那眼神中分明满是厌恶,满是看不起……


这是一个女生的随笔。那天晚上,我的晚自习。看到教室外的走廊里站着他们四个,我知道又是被班主任罚站了。这是班主任的无上权力,作为科任老师的我,只有低下头,匆匆而过,推门而入,“若无其事”地面对其余的八十多人!


为什么低头?因为我心中充满愧疚!



第二天,当我读到这篇随笔,读到她从窗户外边含着羡慕和幽怨,看着教室里“能像平常一样”“那样上课”“那样笑”的语文老师我的这些文字时,我心中的愧疚更是汹涌恣肆,我掩上这薄薄的随笔本,满面愧色地对着洁白的墙壁,一个声音又浮响在耳边:“史老师,外边站着的,是你们班的学生吧?”是同组的小李在问。


那天上午,一个男生在办公楼里站了半天,他始终笔直地站着,目光直视对面墙壁,没有表情,我从办公室里出出入入,没有迎视他的目光,也没有和他说一句话,但是,我知道他是我班的学生!我关上办公室的门,叹口气,摇摇头,不看小李:“是啊,是啊,是啊……是我班的学生……”我的自语,是在说给她呢还是发自内心的叹息呢?


想到这一幕,我的脑海中,又一次翻腾出那个久已盘桓的问题:谁在示众?


每每面对笔直地站立在教学楼或者办公楼走廊里的学生,我都感到强烈地愧疚,我都感到是自己的灵魂被悬挂在那里示众。我不敢看他们,不敢看他们的眼神和表情。


如果他们在流泪,我怕那泪光中的祈求和哀怨,因为我将深深地自责,我会绝望于我的无能为力;如果他们在笑,我怕那笑容中渗出来的嘲弄刺得我睁不开眼睛,我怕那笑容中透出来的淡漠伤得我无地自容;如果他们满目怒视,我怕那不平的怒火烧烬我强装的尊严,而尊严,正是尊严让他们愤怒,面对这尊严的悖论,我无法承受,承受这尊严的畸轻畸重!而如果他们带着羞愧满面通红低眉顺目瑟缩无声,我怕我会忍不住自己脆弱的神经,我无法面对那纯洁无辜的心灵,他们在蒙羞受辱,人格被凌迟悬挂,自尊在空气中风化,而我,一个教师,却要步履安然、从容镇定,从他们面前走过,我怎么能不满心愧疚?


尴尬地低头,无奈地走过,我的灵魂被纯洁的目光检视着,惶恐不安,无地自容……


突然想起了自己几年前写的一个短章:

师 说 新 语


今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含血执鞭纠过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过而欲从师,其为过也,终不改矣。过乎目前,其亲见也,张目叱之,吾从而慄矣;过乎耳后,其闻言也,犹怒挝之,吾从而慄矣。“吾督过也,何须问其过有无可宥之情?”是故,见与不见,闻与不闻,过之所在,罚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颓败也已矣,欲人之无过也难矣!古之为师,其苛责也严矣,犹且循循而善诱;今之有师,内不修身仅凭律例,而曰“从于师!”是故过则督,督愈过,其过之终不得改,其督之愈演愈烈,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忿师枉责之,于其身也,乃悍师也,惑矣!彼督过之师,援其法而责之无贷者,非吾所能刻其形传其神者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句,口诵而行违,吾未见其明也。幼师小教中学各校,皆存悍师,而家长之族,一旦至校亲聆师训,则郑颜而恭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过相染也,过小勿惮骂,过大任笞罚!”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总角豆蔻志学之际,恒应垂爱,今其位乃竟如乎此,其可痛也欤!

师悍亦有因,或则揠苗助长、恨铁不成钢,或则执教乏术、睚眦必报。古语云: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是故其身不正令不从,其身若正不令行。桃李何曾言?其下自有蹊。如是而已。

盖今有师,执教严,惩罚繁,五花八门皆通习之,尚不自知,犹窃喜。余哀其不存师范,作《师说》以戒之。

5年过去了,一切竟然依旧……

(2004年11月)


这篇随笔,真实地记录了当年我看到学生被没有爱心的班主任予以惩处时的愤怒与羞惭。


如果没有爱,那么在生存与竞争的压力之下,师生关系就非常容易被扭曲成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之一《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第107页)



在师生关系中,如果教师没有爱,就不会有对人的根本的关怀,教育就不再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全成长,不再是为了他们成长为一个个和谐快乐幸福的人,而如果这教师又非常有功利心,那么就只有对形式、效率和成绩的疯狂追逐,为了追求所谓的事迹、成绩和政绩,即使流泪、流汗、流血也在所不惜!


在新浪微博上,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条发自“《校长》杂志”的官方微博:


当班主任的过程,就是一场和学生斗智斗勇的战争,是一场敌众我寡、力量悬殊而且你还必须赢的持久战。因此,大凡班主任,一定都有一些独门秘籍,才能把几十个经历不同、性格迥异的孩子治得心服口服。


必须承认,这样的观念是深入人心的,把与学生的关系,看做是“一场和学生斗智斗勇”的“持久战”,以把几十个孩子“治得心服口服”为最大胜利与成就,这样的观念,就是诸如《班主任兵法》之类的秘籍图书得以畅销不衰的肥沃土壤。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学生就是一个个任人摆布的棋子,是无良教师获利的工具,而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是“这一个”与“那一个”有着显著差异的独一无二的人。


难以想象,一个对自己的工作缺乏热爱的教师,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一个对学生缺乏热爱的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心田里播种爱与美、真与善。


教育,没有爱,便没有一切。然而,只有爱,也远远不够。



只有爱,还远远不够


台湾知名画家、作家蒋勋先生在他的《孤独六讲》中曾这样写道:


其实,我的母亲和许多母亲一样,手上一直握有一把剪刀,专门剪孩子的头发,比中学时代教官手中那一把更厉害,这一把看不见的剪刀叫做“爱”或是“关心”……在我们的文化中,以“爱”、“关心”或是“孝”之名所做的任何决定都是对的,不允许相对的讨论、怀疑——而没有怀疑就无法萌生出孤独感,因为孤独感就是生命对生命本身采取怀疑的态度。


蒋勋先生在此谈的是家庭与伦理之“爱”对个人成长的束缚,其实,在学校教育领域,师生关系之中,以爱的名义,所进行的压制、收服与伤害,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一般所谓的“爱”,其实大多是控制、占有和恐惧的代名词。


一、爱成了控制的代名词


曾经,我就是一个很古老的教师。


我给学生缝过衣服,我带学生去医院看过病,我给家境贫寒的学生出路费交学杂费,我给学生熬粥煲汤喂过饭……那时侯,我刚参加工作,学生几乎和我一般大,可我却像一只老母鸡“咕咕咕”地恨不能将他们全部翼护在暖羽之下。


那时侯,我心目中好老师的形象是这样的:生活中无微不至,课堂上生动活泼,对学生一视同仁;谈心时像牧师要指引灵魂,关心时像保姆要体贴入微,批评时像法官要刚正不阿。


参加工作的最初几年,我就这样不遗余力地扮演着好老师的角色。白天,我几乎长在教室里,而夜晚,不管是寒风凛冽的严冬抑或蚊虫肆虐的溽暑,贴在学生宿舍门墙之外的我总能屏息敛气全神贯注。那时特别喜欢“万里东风催桃李,一腔热血育新人”这两句,“万里东风”何其壮,“一腔热血”多豪迈,“催桃李”争妍夺艳是多么炫目的盛景,“育新人”谱教育乐章又是何等辉煌伟大的理想!


然而,“桃李”不开,“新人”积怨,这是多么强烈的反差,又是多么辛辣的讽刺啊!当渐渐发现学生不再因我的关怀感动反而无动于衷,不再遵循我的谆谆教诲反而阳奉阴违,不再把我的评判当成金科玉律反而腹诽连连甚至嗤之以鼻、任意冲破我为他们精心树起的樊篱时,我的心碎了……伤心、懊恼、痛苦、愤怒、厌倦、冷漠……这些情绪如潮水一般把我淹没。年轻的心灵蒙尘染垢,我失望极了,朽木不可雕,朽木不可雕!我一遍遍地在心里诅咒他们——这些浪费了我的青春、枉费了我的热情、耗费了我的时间的没良心的家伙们!


于是,我开始在班里,指摘他们的劣迹恶行,诉说我的疲惫和失望,泪水也随着疾言厉色滚滚而下,学生于是呆了,于是哭了,汪洋滂沱痛心疾首,他们诚恳地道歉,他们虔诚地改过,他们真的乖了很多……因为爱,所以痛,我一直这样认为。



可是,如今回首,对于教育,对于学生,那时的我,付出的是一种怎样的爱啊?


爱,是一种付出,但绝不应是一种投资。付出了爱就要求服帖、感恩和报答,这样的爱,只能越来越沉重。它让教师成为神坛上的祭品,为了神箸遗惠的光环而做出失去自我的巨大牺牲,它让学生成为负债的门徒,师恩深似海,海水苦又咸,只能背负着心灵的感愧,不忘所来从自,不敢造次师门。


在学校里,教师不就是学生的天吗?如果学生稍有异举,这天便坍塌下来,雷电裹胁着冰雹,最怕的是以爱的名义:


“我这么辛苦地给你们批改作业,你还不交,你对得起谁?!”


“我每天早上早起跟操,晚查就寝,你却不遵守作息制度,你有没有良心?!”


“我为了备好这一节课,晚上都没有睡好,白天不是照样精神抖擞地上课吗?你上课怎么还瞌头打盹?!”


……


每每面对学生这种种“不争气”、“没良心”的作为,有多少教师不是这样,咄咄逼人,盛气胥之,以施舍的姿态训诫,以恩人的身份自居的呢?教师,在学生那里,永远都是高人一等的。对于教师,学生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要听从;支持的要做好,不支持的要好好做;合理的要办到,不合理的也没有反驳的可能。于是,由反抗到不满再到委屈再到抱歉再到愧疚再到忏悔再到保证而终至于感激涕零、心悦诚服、五体投地!


相对于体罚而言,也许这种精神上的最终收降,是更加可怕的。


它逐渐地让学生适应了自己感恩戴德的心理角色,从而发自内心地臣服于教师的威仪之下。被驯服之后的学生,并不是从此便不会再有“悖逆”的心理或行为了,而是,只要有了,他就会在内心对自己进行谴责:“我这样做,怎么对得起我的老师呢?”或者悬崖勒马回头是岸,或者此心惴惴,被心灵的拷问煎熬着不得安宁。


就这样,以爱的名义,我们可以把自己所有的主观意志随意地加到任何一个学生身上而让他百口莫辩、难以抵拒,我们可以冠冕堂皇地掩饰自己各种各样的私心杂念比如对名利的个人欲求却对学生说“我做这一切全都是为了你!”而不必有任何愧疚和自责还能够坦然又谦逊地接受荣誉的光环和溢美的礼赞。就这样,以爱的名义,我们培养着一大批自己颇为满意的循规蹈矩、惟命是从而又心口不一、人格分裂的学生,还以为,自己给社会输送了多么值得骄傲的品学兼优的人才!甚至还会因为学生的每一步成长都浸透了自己含辛茹苦的栽培之心血而感到自己的确是无限崇高而伟大!


二、真正的爱源自于尊重


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源自于尊重。学生再幼稚,有他幼稚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个性的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愚弱对象,更不是被动地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


真正的爱,不是跌倒时搀扶的手臂而应该是他爬起来后赞许的笑脸,关心则乱,管束成牢,孩子遭遇挫折时,我们首先要坚强!真正的爱,不是制造各种感动来换取心服口服的俯首帖耳,而应该是基于尊重的理解、基于了解的同情、基于理性的关注,是给孩子在成长路上以必须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代替孩子去成长,更不是去设置孩子的成长。


正如《重寻教师尊严》一书作者茅卫东所说:


爱,是神圣的,崇高的,但爱也可能是自私的,盲目的。很多情况下,一说“爱”,父母与孩子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似乎就变得没有距离了,然后父母、教师就可以无视孩子的感受,不顾孩子的兴趣,任意替孩子做出决定,孩子只有顺从甚至屈从的份。我是基于这种现实才提出,我们当前应该多讲“尊重”少说“爱”。

如果强调“尊重”,尊重孩子,尊重学生,我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我们父母和教师较为理智地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考与感受,他们与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没有权利事事替他们做主。(摘自史金霞《建立基于尊重的、专业的师生关系——对话茅卫东》《教师博览》原创版2011年第8期)


教师对于学生的爱,是一种特殊的爱,爱的前提是尊重,爱的纽带是了解,爱的目的是分离。其性质与父母之爱子女有相同之处,他们的爱的目的,都是分离与给予。我爱你,希望你能羽翼渐丰;我爱你,希望你能越飞越高;我爱你,希望你能独对风雨。这样的爱,诉诸的是理性,是祝愿。



如果爱,就要放下牧师渡人的架子,去倾听心的低语,去触摸思想的律动,面对真诚,我们惟有真诚;面对人的成长,我们必须虔诚;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视年龄为虚妄,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从而引导诸弟子畅言心曲,我们也当摘下权威的假面,到听证席上重寻自己的座位,让民主和平等的阳光重新灿烂!


/ END /

图 | Deviantart

责编 | 小蒲


相关链接

· 王开东:假如校长不是个东西 

· 要成为好老师,这十招“必杀技”一个也不能少! 

· 走上讲台前的理想总是那么美好,但现实却…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