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经济在L型横部,企稳回升中…

2016-07-11 瞭望周刊记者 瞭望

 企稳回升迹象明显,预计上半年增速在6.7%~6.9%之间

 当前消费与投资需求疲软,是一系列结构性失衡的结果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将在“L”型的横部,即6.5%~7.0%之间小幅波动,政策和经济潜力都不支持继续下滑一旦有脱离预期目标底部区间的趋向,就会触发政策“托底”

 后附国家统计局最新6月CPI数据及解读


记者/王健君 王仁贵


  “上半年,中国经济企稳回升迹象明显,预计增速将保持在6.7%~6.9%之间。”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中,中国经济专业研究人士们给出这个相对一致的共识。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刘伟具体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分析说,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针对经济下行,宏观政策松紧搭配,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效,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瞄准经济下行风险,决策层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国家发改委5万多亿的基础设施投资,4万多亿的东北振兴计划,今年上半年预计超7万亿的信贷规模等等。在这些政策措施影响下,经济企稳回升的迹象非常明显。

  

  “今年上半年最大的亮点,就是整个经济工作完全按照去年年底中央部署的五大任务展开,虽然有些分歧和波折,但坚定不移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告诉瞭望记者:

  • 一方面,稳定需求的措施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组合拳”,都在见效

  • 另一方面,改革推进稳扎稳打,“双创”战略深入人心决定中长期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内生动力正在初步聚合。

  

  与此同时,研究人士们也普遍强调,目前“总量持续回稳”和“微观困难加深”相互交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仍然处在胶着状态。

  

  这意味着,一方面,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大船”已经转向全新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掉头转向仍然处在行进中,“大船”的动力和承载力能否承受住巨大转向力而实现平稳改速,还要面对持续考验。

  

  正因此,当前中国经济仍要面对多重考验,既有通缩风险,也有潜在的通胀,还存在滞胀可能,经济下行风险的动因更没有完全克服。如此复杂情况下,决策层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补”等有力举措,正强烈暗示着中国经济改革基础雄厚、底牌过硬。

  

  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强调,从经济运行看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

  

半年经济“企稳回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综合研究人士判断和各方面经济运行最新进展得出,上半年中国经济“企稳回升”迹象明显,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  

  • 一是上半年实际GDP增速预计在6.9%左右,高于6.5%的目标。

  • 二是名义GDP(即现价核算GDP)增速超过实际GDP增速。这是经济回暖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说明价格方面的活跃程度。

  • 三是CPI已回到2%左右,4月份同比上涨2.3%,5月份上涨2%,表明经济通缩较之前期有所缓解。5月PPI降幅收窄至-2.8%,环比上涨0.5%,今年以来连续5个月降幅收窄,显示工业产品的供求关系有积极的变化。

  • 四是制造业PMI逐渐回到荣枯线,6月份制造业PMI为50.0%,比上月微降0.1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总体呈现生产平稳、结构进一步优化的特征。服务业PMI明显回升,6月份为53.7%,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小幅回落后明显回升,表明服务业扩张步伐有所加快,企业对市场预期较为乐观。

  • 五是上半年企业的亏损收入占其主营收入的比重朝着良性趋势发展。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6.4%。年初以来,工业企业各月利润均保持增长,改变了2015年利润下降局面,6月份预计将继续延续平稳增长的态势。

  • 六是今年尽管农业气象条件出现一些阶段性不利因素,但是夏粮总产仍然可以达到2800亿斤,与历史上最高的去年相比,大体持平,为全年实现“十二连丰”以及全年经济目标实现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今年夏粮生产呈现三大特点,区域布局更加集中,专用品种比例提高,节本增效显著,反映出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 七是就业形势稳定向好。根据人社部的数据,1~5月城镇新增就业577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目标的57.7%,总体显示就业形势比预期要好。

  

  王军认为,从今年上半年宏观政策实践和经济运行实际来看,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将在“L”型的横部,即6.5%~7.0%之间小幅波动,政策和经济潜力都不可能支持继续下滑的势态,一旦察觉有脱离预期目标底部区间的趋向,就会触发政策“托底”。

  

经济质量逐步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质量和内涵也已出现较明显的提升。从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来看,有多方面体现:

  

  • 一是产业结构继续改善。

上半年服务业增速继续快于工业,这意味着服务业占GDP比重继续提高。从工业结构内部来讲,高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增长速度在明显加快,比重也在持续提高。

  

  1~5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是12.1%,比去年同期提升了0.8个百分点;1~5月份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比重为32.5%,提升1.3个百分点。这些方面显示出工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步伐在加快

  

  • 二是投资结构继续优化。

目前,固定资产投资额中高技术投资、服务业投资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比重在提升,而高耗能投资,尤其是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增速在回落

  

  1~5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3.6%,比全部投资增长速度高了4个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4.9%,比全部投资增速高5.3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比57.4%,比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五大高耗能制造业投资下降1.5%。

  

  • 三是消费升级出现进展。

与居民消费质量的提升和品质改善相关行业的销售都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升级的趋势明显。比如,5月份汽车销售额同比增长8.6%,比4月份加快3.5个百分点;体育娱乐用品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2.9%;中西药品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4.4%。

  

  • 四是新业态、新动能加快成长。

1~5月,网上零售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为27.7%。“双创”战略推动创新主体大幅增加,5月份新增企业主体48万家左右,每天新增加约1.6万家。新产品、新服务继续保持较高增长,1~5月,新能源汽车销售12.6万辆,同比增长134.1%。

  

结构矛盾仍旧突出

  

  不过,“长期来看,针对中国经济失衡或者出现深层次矛盾的治理,成效仍不显著。”刘伟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坦言了自己的判断,“目前中国经济呈现双重风险,一是潜在的通胀压力,二是经济下行压力而且,这两个压力与总量扩张速度快慢关系不大,表面上是需求疲软、内需不足,深层次看则是一系列结构性矛盾的积累和扭曲。”

  

  其一,投资需求疲软源于多层次的结构性原因,包括产业结构升级动力不足,证券市场结构扭曲,都会导致投资需求的疲软。

  

  国有大企业受市场约束越来越强,在产业结构不能升级、产能又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去扩大投资不太现实;民营企业有投资冲动,但较难获得公平竞争的融资市场,导致其因融资成本过高而投资动力不足。

  

  其二,消费需求疲软的主要问题,不是因为居民收入增长迟缓,也不是国民收入总量扩张不够,而是收入分配结构出现了问题。在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收入分配结构中,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占比较低,使得消费增长在整个宏观格局中相对不足。

  

  加之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收入结构性差异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有的消费规模和增速。比如,我国农业产值占GDP的9%,但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占了30%多。

  

  因此,刘伟认为,当前消费需求疲软和投资需求疲软,总的来说并不是有效需求增长的快和慢等总量原因所导致,也不是经济周期性的宏观经济总量的失衡,而是一系列结构性失衡的结果。

  

矢志不渝供给侧改革

  

  “中国经济今年上半年的表现从总量来说有所反弹,但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真正的缓解。”在刘伟看来,要解决这些结构性的矛盾,“靠需求扩张是解决不了的,因为需求只是涉及到总量,要么扩张、要么紧缩,不涉及到结构。针对这些问题,决策层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就是要解决结构性失衡这个目前中国经济最深层次的矛盾。

  

  在全球经济低迷、英国脱欧给市场带来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相比世界其他经济体,中国不算低的经济增速、依然庞大的外汇储备、整体不高的外债水平以及巨大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空间,让中国经济具有众多的政策工具选项和广阔的发展回旋余地。

  

  基于此,面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上有压力,下有支撑”的大趋势,将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为中国经济笃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改革基础。如此背景下,能否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和“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笃定,矢志不渝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取得成功,就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解决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要害。

  

  采访最后,王军告诉本刊记者,今年以来,中央强调在搞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也要加强需求侧管理,就是前者放眼长远,后者着眼短期,为了创造一个比较理想的稳定的改革环境,把更大的精力放在供给侧改革和体制改革上。LW


刊于《瞭望》2016年第28期,原题《2016中国经济企稳回升》


相关阅读


6月份CPI同比上涨1.9% ,PPI同比下降2.6%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解读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2016年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下降0.1%,同比上涨1.9%;PPI环比下降0.2%,同比下降2.6%


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进行了解读。



  

一、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有所下降,同比涨幅略有回落

  

  从环比看,非食品价格和食品价格涨跌互现,导致CPI环比下降0.1%。6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下降1.4%,影响CPI环比下降0.29个百分点。其中:鲜菜、鲜果和蛋价格继续下降,环比分别下降12.5%、2.5%和1.0%,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0.34个百分点;猪肉价格环比上涨1.1%,涨幅继续回落,影响CPI环比上涨0.03个百分点。


6月份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2%,影响CPI环比上涨0.16个百分点。其中,汽油和柴油价格环比分别上涨4.0%和4.2%;暑期临近,出行人次增加,飞机票、旅游价格环比分别上涨3.8%和2.1%;西药、中药和医疗服务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8%、0.5%和0.3%。

  

  从同比看,6月份CPI同比上涨1.9%,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30.1%,涨幅比上月回落3.5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同比上涨5.5%,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非食品中,护理费、家政服务、飞机票、衣着加工和学前教育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1.5%、5.6%、5.0%、4.5%和4.2%。

  

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由升转降,同比降幅继续收窄

  

  6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由升转降,由上月上涨0.5%转为本月下跌0.2%环比变动的特点一是部分工业行业价格由升转降,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环比由上月上涨转为本月分别下降5.1%、0.2%和0.3%;二是部分工业行业价格涨幅缩小,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环比分别上涨9.1%和0.9%,涨幅比上月分别缩小3.2和0.9个百分点;三是石油加工业价格环比上涨4.1%,涨幅与上月相同。

  

  6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6%,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9.9%、11.8%、6.9%、6.1%和5.4%,合计影响当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约1.5个百分点,占总降幅的58%左右。


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相关阅读

中国“高”投资还可持续15年?

全球调研|中国经济转型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中国经济全面启动新引擎|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读者福利:你写评论我赠书

◎ 10日获奖者

图闻丨清风出袖文人扇》一文的留言者吴凤英,请将邮寄地址、邮编和联系方式发送至瞭望微信。

赠什么书?

瞭望新媒体与中信线上读书会合作,接下来会连续为读者送出《分享经济》、《区块链》、《中国震撼》和《看中国》。

◎ 怎么得到?

在当日瞭望微信任意文章后发表你有见地、有建设性的评论,被选取后评论最多者,可获赠上述四种图书之一。截止时间为当日24时。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欢迎关注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