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e医疗原创】青大附院徐浩:走到“互联网+”之前,我们走了多少路

2015-10-30 e医疗 e医疗


想说点儿什么?欢迎点击文章下方“写评论”留下您的精彩观点。


图1:青大附院网络安全基础架构。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信息管理部主任

徐浩


2013年的一个上午


  院领导们在门诊楼现场办公,查看每个窗口的排队情况。和往常一样,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青大附院”)的门诊楼内人潮拥挤,收费窗口、自助机前及候诊区内人满为患,每天的门诊量达到1万多人次。面对窗口前排着的长龙,候诊室焦急的患者,如何提高医院服务的效率,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摆在了决策者们面前,大家不约而同再次想到了信息化手段。



“掌上青医”诞生


  当时医院信息化建设已完成全面升级,一卡通、门诊医护工作站、门诊排队叫号系统、门诊药房预摆药系统等都已实施。如何再进一步提升服务的效率,改善就诊体验,大家把目光聚焦到手机上。如果能用手机预约挂号、查询检验检查报告、查询专家信息,那么在窗口排队的患者就会减少。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开始App应用的研发实施工作。经过五个月的努力,医院第一款手机App“掌上青医”上线了。“掌上青医”的应用,开启了医院互联网医疗之旅。


  “掌上青医”是专门针对到青大附院就诊的患者设计的,由于其功能全面实用,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广泛认可,下载量、使用量逐月增加。“掌上青医”主要包括专家预约、一站式预约取号、智能预约提醒、停诊自动通知、当日挂号、门诊排队叫号查询、手机查询报告、智能分诊、医院地理位置导航、专家医生介绍及出诊信息,此外还提供定期更新的健康资讯和包括疾病库、药物库在内的随身健康百科全书。其中,统一预约平台、多预约渠道信息共享、一站式预约取号、全自动智能取号提示、停补诊自动提醒及数字认证签名的检验检查报告查询等功能独具特色。


  “掌上青医”的启用,标志着青大附院信息化建设走出“深宅大院”,迈入百姓家中。这一步看似简单,做起来却着实不容易。走出医院的高墙,拥抱互联网应用,考验的是网络的安全架构及系统集成度。高可用性和安全性正是青大附院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我们在医院信息化的路上已经踏踏实实地走了24年。


溯前缘,踏踏实实24年


  1991年,医院开始建设以收费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国内当时没有现成软件,我们就自主研发。从财务收费入手,做到了部门级应用,又做到了全院级应用。从桌面数据库开始,做到了C/S 架构,又到了B/S架构,软件系统在应用中不断完善。1998年,历尽三代系统,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我们开发完成了基于Intranet/Internet技术的新一代医院信息系统,这是一次全新的架构,包含HIS系统的基本模块,覆盖医院从门诊到住院的各个业务流程。该系统获得了山东省计算机应用优秀成果奖,用户使用体验很好,系统效率高,一直运行了十多年,直到2012年才被新的系统替代。


  HIS起步早,PACS系统也不甘落后。医院从2003年开始建设PACS系统,2005年建成全院级PACS,也是国内较早一批使用全院级PACS的医院之一。PACS系统使CT、ECT、MR、DR、CR、DSA等放射设备影像全部网络化存储,检索片子只是“弹指一挥间”的事,给医院带来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医院再也不需要专门存放胶片的场地,医生可以在屏幕上根据需要调整窗宽窗位,面对会诊患者只需从电脑中调阅影像即可诊断。经过十几年积累,医院的影像数据库已成为医院教学科研的知识宝库。


求发展,确立建设三目标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医院对信息化的精细化程度要求不断提高,为提升信息化精度,更好地服务临床,医院将目光转向商业领域,寻求高水平软件合作伙伴。2008年,微软进军医疗领域,准备在医疗行业大干一场。双方一拍即合,合作开发下一代医院信息系统。此后两年间,微软中国在该项目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先后有几百位工程师参与开发。遗憾的是,2010年年中,微软总部突然宣布战略转型,全面进军云计算,和“云”关系不大的项目均放弃,合作开发的模式随之终止。


  微软可以放弃,但医院的信息化发展路不能停滞。2011年,医院重新招标,继续新HIS的建设,并在实施过程中确立了三个建设目标——标准化、集成平台和患者主索引。标准化建设首当其冲,患者主索引建设是HIS系统的基础,无需多言。集成平台是“一劳永逸”的工程,所有异构系统间的交互全部要通过集成平台,抽象出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并“委以重任”,以实现对业务流程的监控、管理和控制。


保安全,软、硬兼并实施


  HIS软件要更新,其赖以生存的硬件环境也要相应改造和升级。


  2011年,医院按GB 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的A级机房的标准扩建了医院数据中心机房,面积达到了400平方米。机房采用全冗余设计,双变电站市电供电,两台模块化UPS输出分别供电到每台机柜,UPS电池供电时间超过5小时,2+1精密空调保障恒温恒湿。核心交换机升级到虚拟化万兆交换机,业务存储系统升级到至四台支持多控制器、大缓存、高性能的高端存储设备上,实现存储微码及模块在线升级,满足医院业务连续性的要求。采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对各医院信息系统服务器资源进行集中整合,除了小机系统外,其他服务器全部迁移到9台物理服务器组成的VMware虚拟化群集中。在黄岛院区建设了异地灾备数据中心机房,两地相距40公里,实现了应用级容灾,生产数据中心的数据实时同步到灾备数据中心,保障医院业务应用系统万无一失。


  没有绝对安全的网络,只有相对安全的防护,医院一直不断加强网络安全建设(见图1)。2012年医院核心业务系统就通过了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第三级的测评,并在公安部门完成了备案。2014年部署了堡垒机、防DDOS攻击、日志审计、漏洞扫描、WEB防护等,网络防毒软件和远程管理软件全方位保护终端计算机远离病毒入侵,这些都为今天“互联网+”环境下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1年起,医院开始建设无线网络。目前,全部四院区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在所有病区实施了无线移动医疗。移动查房车、移动护理车、iPAD及PDA综合应用的全新诊疗模式,既让患者感受到高科技的魅力,更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医护人员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差错率,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水平。


“掌上青医”,这仅仅是个开头


  “掌上青医”的成功案例,让我们有了拥抱互联网的力量和决心,得以继续深入打造患者“手机在手,就诊无忧”的就医体验。


  2014年,支付宝服务窗和微信服务号陆续上线,建设了门诊全流程就诊平台,打造网络付费新模式。除了当日挂号、预约挂号、查看检查化验结果和查看排队叫号信息等功能外,增加了医嘱推送和自主支付的功能。患者无需注册,无需取号,系统会自动将挂号、预约、停诊、医嘱、费用、检验检查结果等消息推送到手机上,再加上便捷支付功能,为患者省去排队时间。门诊楼各楼层不再有排长龙的拥挤场面了,患者也逐渐接受了预约诊疗的方式。


  患者有App,我们在院内也同步推行属于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的App。如OA移动办公系统,随时查看通告、收发站内邮件和审批电子流程等。如口袋医疗App,无论在医院还是出差在外,医生都通过3G/4G、WiFi网络,可轻松访问医生工作站系统,医嘱、病程记录、检验检查报告、体温单等各种电子病历信息一览无余,一些常用的业务,例如会诊和抗菌药物分级审批,均可以直接使用手机进行操作。


  面对如火如荼的“互联网+”,我们也常在想互联网医疗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互联网医疗是要替代医生还是要替代医院?亲身体验告诉我们,这都是不可能的,互联网医疗的实质是服务,服务于患者,提升患者的就诊体验;服务于医生,提高医疗的质量和效率。


以上来源:e医疗2015年10月刊


请继续关注“‘互联网+’时代的青大附院”专题更多相关文章


  • 分角色优化各类系统

针对医患

门诊医生工作站:核心是医生工作体验和患者就医体验

入院准备中心和客服中心的建设

针对管理者

输血管理流程:步步为营,规范化为主线

引入ITIL管理理念:探索适合自己的信息化运维模式

  • “互联网+”的机遇

移动医疗及互联网应用

挖掘医疗数据价值,建设临床科研数据管理系统




十月阅读

您可点击订阅号下方菜单栏阅读“推荐”、“特别报道”中的往期精彩内容。


重要行业资讯

【e医疗抢鲜报】国家卫计委首次定义"互联网+医疗健康"

国务院常务会:广试点,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刊首语

【七月刊首语】自我发酵才见效

【八月刊首语】充分利用患者服务中心,博得“互联网+”先机

【九月刊首语】趋利,卡住了分级诊疗的美好

【十月刊首语】当,身为患者家属时



推荐关注

e医疗2015年10月刊



“e医疗”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e医疗

医疗卫生信息化资讯平台
微博 | @ e医疗
微信 | e-healthcare
杂志 | e医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