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索与争鸣·青年学人专刊|2022.02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 探索与争鸣杂志 2022-05-14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自2018年6月1日起,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或联系53063517转3302,联系人:杨老师。


新刊上架

2022年02期

封面

封二

封三

封底

刊首语

目录







刊首语

1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青年学人专刊,是《探索与争鸣》第四届(2020)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大赛部分获奖作品的合集。2020 年,《探索与争鸣》以“技术创新与文明重构:新问题与新挑战”为总主题,面向全国青年学人征文,得到青年学人的热烈响应,在一年时间内收到应征论文885篇,经过严格的初审、复审和终审,最终24篇论文入选。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作为一本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成长起来的学术杂志,本刊始终把与时代同行、与青年学人携手同行,作为办刊宗旨。更何况发现、遴选和支持优秀青年学人,亦是一份学术期刊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近年来青年学人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青椒”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一方面正是鉴于青年学人出道之难,成长之不易;另一方面,也是有感于画地为牢的学术藩篱,束缚和限制了有才华的青年学人。更进一步,学术不应该成为学术锦标赛“打怪升级”的筹码抑或屏风上的风景,它应该是有情的学术,是与学人的生命体验血肉相连的志业。鼓励更多的青年学人带着时代之问,走出书斋,深入田野,在学术和现实的互动、搏击中,生长出真正有思想、有现实感、有情的学术,正是本刊策划这本青年学人专刊的出发点。

2014年,在上海社联党组的领导下,在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探索与争鸣》编辑部推出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发展为包括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和全国优秀青年学人论坛在内的《探索与争鸣》青年学人支持系列计划。目前已成功举办四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活动,先后收到来稿3600余篇,近百位青年学人获奖,其中多位获奖者成长为学界新生力量,多人入选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此外,编辑部还组织了4场优秀青年学人研讨会,出版了4期优秀青年学人专辑。

入选这本专刊的论文观点或可商榷,论证或有不周,但是这一代学术新人所表现出的气象令人瞩目,他们所展现出的“有我”“有情”和自由思想的能力,给学术界带来新的生机。我们记载下这一代学术新人的青春印记,不仅是因为他们身上的气息给当下的学术界带来一股清新之风,更因为它们如一束束微光烛照着中国学术的未来。对此,学界理应在包容中满怀期盼。也许这样一本专刊,对于一个庞大的青年群体来说是杯水车薪,但哪怕是一滴水,也照样能够滋润理论之树。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微不足道但又实实在在的行动,与包括学术期刊同仁在内的社会各界一道,共同呵护青年学人热爱学术、发扬真理的勇气,无论前路多么艰难,我们依然应该振奋前行!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


历史与文明

01

于京东 | “边界”的诞生:

制图技术如何塑造国家主权的领土化

【内容摘要】1659年的法国-西班牙和谈与《比利牛斯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三十年战争之后一种新的国家间关系开始在欧洲形成。它既仰赖主权原则在空间上的领土化,又实际依托于操作层面的勘界机制与制图技术。在外部,边境谈判与领土划分中伴随着军事、历史与科学地图的使用,勘界的本质就是新型权力技术所促成的法理空间分配。在内部,多元性、异质化、碎片状的土地与权利关系让位于统一、匀质的领土型权威,国土管理与区划整合的背后是中央集权的制度创新及其技术实践。在此基础上,“划界型主权”扭转了传统的教会、帝国与封建性意识,催生了空间上自成一体、国与国之间存在着数学般精确的疆界以及中央集权的和普遍理性化了的统一体,即“领土型国家”。它代表着新型的空间秩序与政治文化,不仅形塑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的国际格局,而且构成了一种影响深远的外交规则及工作惯例。 

【关键词】边界 地图 外交 近代欧洲 领土型国家 

【作 者】于京东,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暨学衡研究院副教授。

02

沈辛成 | 技术民族主义:源流、局限与前景

【内容摘要】技术民族主义原指20世纪美日科技竞争中的保护主义举措,后用于描述非西方国家以民族主义为动力的技术发展道路。此概念存在双重标准:对西方国家,它回避技术发展与民族文化的相互构建, 掩盖了技术价值负载的一面;对非西方国家,它强调技术与文化的对立,含有极易引发保守和孤立的歧视性前提。人工智能领域见证了技术民族主义的新形态,即美国以文化对抗为前哨的保护主义政策。美国的信息技术深受控制文化影响,其渊源与自由主义价值观多有矛盾,所谓“反映美国价值观的人工智能” 无法成立。全球业界应多以技术问题寻求共识,而非以民族文化区别彼此,中国亦应审慎对待国内外技术民族主义思潮。 

【关键词】技术民族主义 技术全球主义 美国 人工智能 控制文化 信息技术 

【作 者】沈辛成,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助理教授。

03

叶成城 | 全球技术史视野下的火器革命与文明动力机制

【内容摘要】技术革命对于国家而言并非意味着简单的效率提升,更关联着随之而来的政治和社会变迁,其文明动力机制存在复杂的多重系统效应。以18世纪前后西欧从火绳枪到燧发枪的技术改进为例,火器技术革命对于西欧的现代化构成了三方面的文明动力机制:第一,标准化生产和训练提升了国家的军事实力,使得建立常备军成为在战争中获胜的必要因素;第二,常备军的建立削弱了传统的封建结构和雇佣兵制度,在军事、组织和财政等层面强化了国家的中央权威;第三,火器革命改变了国家间的攻防成本,导致战争频率上升并加重了财政危机,从而增加了传统贵族阻碍制度变革的筹码。普鲁士的初始条件最有利于发挥技术革命带来的正外部性,同时又能有效避免其负外部性,因此最大限度地获益。而同时期的其他国家,无论是西欧的法国、西班牙和奥地利,还是东亚的清帝国,都因为缺乏有利的政治社会条件或足够的外部压力,无法将技术革命的红利最有效地转化为文明现代化的动力。近代国家在技术革命中的不同命运,为思考技术革命与国家兴衰之间复杂的文明动力机制提供了现代性启示。 

【关键词】火器革命 技术革命 西欧现代化 常备军 财政危机 大分流 

【作 者】叶成城,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制度与空间

04

王 涛 | 建筑物的符号化地图与权利秩序

——宅基地测量与不动产登记中的乡村空间现代性 


【内容摘要】国家在农村实施的宅基地测量与不动产登记工作是一种实现乡村空间现代性的空间治理方式。在调查区域,测量和登记时测绘员利用现代科技通过“打点”与“上图”过程对乡村人居空间实现地图上的符号化重塑,在农户实际建筑物空间秩序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测量和登记过程重构了农户实践的建筑物财产权利。同时,“庄”与“家”作为农村社会农户的日常生活空间,其空间秩序的塑造遵循着一套基于当地文化习俗与家户经济的地方知识,亦构成农户家庭实践的财产权利空间。入户过程中农户与测绘员围绕“一户一宅”和建筑物结构产生的争论,不仅表明了国家对农户建筑物空间秩序的符号化重塑了农户“庄”与“家”空间的权利秩序,也反映了处于“乡土中国”与“城乡中国”张力中的农民的财产权利观念的动态变化。 

【关键词】空间现代性 权利秩序 建筑物地图 符号化 农村宅基地

【作 者】王涛,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05

秦兰珺 | 城市数字地图:

POI 数据体制与“流动空间”生产

【内容摘要】今天人们对城市的体验愈发被嵌入了“本地服务”和“出行导航”功能的城市数字地图所中介,但城市数字地图并非中立的工具。从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体制和流动空间生产的角度分析城市数 字地图对城市的表征和塑造,可以发现:一方面在地图厂商运营需求、地理媒介“定位”逻辑、现代商业主流形态的过滤下,城市数字地图忽视了位于城市“边缘”的生活形态;另一方面,在POI推送和本地生活信息服务的双重作用下,特定物理地点及其流量生成逻辑正愈发受到数据体制的形塑。在“城市更新”和“打卡经济”的趋势中,一个借数字地图生产出来的“流动空间”正在信息、人员和资本的流动中形成,它将信息和资本的全球化逻辑接入地方,并很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制造出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空间权利的不平等。 

【关键词】城市研究 软件研究 数字地图 POI数据体制 流动空间 

【作 者】秦兰珺,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

06

刘钰潭 | 跟导航:电子导航地图中介的

日常世界与空间异质性

【内容摘要】电子导航地图连接了线上线下空间,呈现了符码的重新安置与表达。其内部符码以图形符码与语言符码为表意基础,经构造符码、时间符码、呈现符码进行时空打造,完成“指路”的核心要义,建构出“地图世界中的开车”;外部符码以主题符码、地理符码和历史符码打造个体化感知的符号系统,以修辞符码和利用符码深化使用者记忆,建构出“开车世界中的地图”。电子导航地图建构出日常生活中的异质性空间,形成空间的可实时、可陪伴与可记录,也造成空间的功能化、资料化与碎片化。其虽编织出日常生活的纹理与趣味,便利了大众的日常出行,但弱化了地图再现空间、地方之初衷。

【关键词】地图学 导航 电子地图 符码 空间 异质性

【作 者】刘钰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社会与治理

07

郭 明 | 虚拟型熟人社会:一个新乡村社会形态

【内容摘要】数字时代,互联网实践把基于血缘、地缘而组建的乡村熟人社会复制到互联网平台上,突破了传统乡村社会的地理边界的限制,建构起横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数字共同体,构筑起村民之间的数字化联络机制,形成乡村社会的数字化关系网络,最终逐渐生成虚拟型熟人社会形态。这表明乡村熟人社会并没有发生实质性衰败,反而依托互联网技术,重新激活了乡村社会的内部活力,维系着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基本内核,展现出一种熟人社会的新形态,即以熟人社会的虚拟化运作为特性的乡村社会形态。该乡村社会形态的特征区别于既有研究工作中对熟人社会的描述,虚拟型熟人社会不仅是识别数字时代乡村社会基本形态的抓手,而且是对“熟人社会”概念的深化和拓展,是认清数字时代的乡村社会中诸多现实困惑、实现乡村社会有效治理的理论前提。 

【关键词】数字时代 互联网 熟人社会 乡村社会形态 村民行为 

【作 者】郭明,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人员。

08

张园园 | “洞穴之治”:中国治理场景下台账的逻辑

【内容摘要】台账治理是在中国治理场景下政府以文本记录、资料留存等方式开展组织活动、实施上级政策、进行社会治理的文本性环节,其本质是科层管理的技术化应用。宏观上,台账呈现与国家偏好有关,技术与事实的交互程度、数据与信息的覆盖面决定了台账的整体框架;中观上,台账治理技术嵌入科层体制,规范了“输入端”与“输出端”,形成一套标准的程序化语言,决定了台账的中观框架;微观上,作为台账内容的汇编者,基层单位的行为在技术理性、免责压力、表演思维下发生了扭曲,造成台账与事实间的分离。面对台账治理技术在府际管理中的不可替代性,必须警惕“洞穴之喻”的陷阱,避免技术治理陷入片段式决策、对基层政府留痕的全面依赖以及“观图表演”的应用困境。 

【关键词】基层治理 技术治理 台账逻辑 洞穴之喻 痕迹主义 科层体制

【作 者】张园园,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国家与

09

刘金河 | 权力流散:平台崛起与社会权力结构变迁

【内容摘要】在国家—市场—社会的权力结构变迁趋势中,权力不断向市场流散,互联网平台加速了这种进程。平台具有赋权属性,平台拥有者拥有权力。平台权力来源于基础设施媒介化和媒介基础设施化两 大相互强化的逻辑,其最突出的社会效果是消解了国家政府权力,限缩了个人和社会的权力,而扩大了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部门的权力。在对国家政府权力的消解过程中,原本属于政府的公共权力部分转移到私营企业手中,此过程同时表现为国家内部的公共权力“私有化”和国际层面的国家主权“协商化”。经过不均衡赋权,平台成为新的社会权力中心,一种以市场—国家二元主导的新权力结构在线上平台社会中已经清晰可见,并将对未来社会的权力形态产生深远影响。面对越来越紧迫的挑战,数字时代亟需一种新的治理精神,以应对权力转移带来的新社会结构变化。 

【关键词】互联网平台 平台权力 国家—市场—社会 权力结构 权力流散

【作 者】刘金河,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10

肖梦黎 | 平台信用评分机制的规制功能及其法治化实现 

【内容摘要】平台信用评分机制建构了一个新型的评分社会,用户通过持有数字人格生活其中。这种分布式评分在平台规则与政府治理的双重需求下逐渐集中化,与征信体系、社会信用体系产生了双向度的联系,促成了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的相互嵌入与彼此塑造。平台信用评分机制对法治模式与社会信任模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可能形成无需法律的秩序与无需强制力的执行。这种以降低交易成本为初衷,试图建构信任的自我规制机制,逐渐催生出新型的权力结构,并产生了非标化与不当联结、独立性缺失与歧视强化、未知情同意与退出困难、价值层面的不平等与错配等一系列风险。平台信用评分需要走上法治化的规制路径,要确立政府监管与平台自治彼此交融、增量赋权的理念,促进数据分享与控制的平衡,对评分算法进行有效治理,探索出程序化、法治化的评分模式。 

【关键词】平台企业 评分 信用体系 风险治理 规制 

【作 者】肖梦黎,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讲师。


游戏与媒介

11

李倩倩 王敬仪 | “机关术”:游戏中的技术想象

与文化传承多元路径

【内容摘要】“机关术”,主要指一种在20世纪末被运用于游戏设计的概念。它既用以定义游戏场景中某类结合了中国古代文化元素与西方技术原理的机械“人”“鸟”“船”“武器”等形象,又可以表述一种产生于赛博空间的中国“古风”风格。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机关术”的内涵与外延伴随媒体技术 的发展而扩充,其影响由游戏的内容与视觉场景延展至文学、音乐、动漫、电竞等多个领域。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机关术”融会于当下新媒体景观与大众文化之中,参与形塑了青年一代的文化认知。我们一方面应厘清“机关术”在数字游戏领域的概念建构过程与文化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审视这类文化符号的展演与传播方式,可反观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文化输出的多元路径以及所呈现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机关术 游戏 中国古风 文化传承 

【作 者】1 李倩倩,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2 王敬仪,中国邮政文史中心(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馆员。

12

邓 剑 | 中国当代游戏史的思想谱系:

从本土现代化到资本与市场逻辑

【内容摘要】在游戏史与社会史的互动脉络中考察游戏,可以窥见当代中国社会思想的流变。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游戏史,可被概括为本土的国家现代化脉络向全球资本逻辑的转变历程。中国游戏史的思想主题,1980年代是在国家现代化的框架下培育符合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时代新人;1990年代是在民族主义情绪对海外游戏的忧虑里询唤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游戏玩家;2000年代是在“数字化生存”的浪漫想象与消费主义的碰撞中扩张互联网游戏的用户规模;2010年代的各类电竞游戏则以加速的方式打开了“游戏梦工厂”的大门。从中国游戏史的思想演变中可以发现,资本的逻辑不断驱逐游戏的逻辑,游戏世界正异化为网络资本平台。与此同时,玩家则由“知识”的学习者被“无产阶级化”、商品化与算法化, 最终被询唤为以游戏消费者为表象的游戏/劳动者。中国当代游戏史表明,宇宙只是平台逻辑的延伸,并非游戏史的未来。游戏产业需要探索市场与思想共存的辩证法,重拾游戏的精神与担当,从思想层级实现有价值的文艺创造。 

【关键词】电子游戏 网络游戏 历史意识 社会思想 中国游戏史 

【作 者】邓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雅博士后。


延伸阅读:

全景扫描丨《学术中的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刊暨《探索与争鸣》第四届(2020)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成果发布会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目 录 2022.01|2021.01|2021.02|2021.03|2021.04|2021.05|2021.06|2021.07|2021.08|2021.09|2021.10|2021.11|2021.12|2020.01 | 2020.02 | 2020.03 | 2020.04 | 2020.052020.06 | 2020.07 |2020.08|2020.09|2020.10|2020.11 |2020.12|2019年总目录 热点  区块链|未成年人犯罪|5G|《长安十二时辰》|知识付费|留守儿童|巴黎圣母院大火|《流浪地球》|开放二胎|“佛系青年”  人物  鲁迅|施蛰存|王元化|费孝通|陈旭麓|金庸|哈贝马斯  学者  陈平原|杜维明|葛剑雄|何怀宏|季卫东|罗伯特·帕特南|沈志华|王汎森|乐黛云    天下|祖国|信任|“五四·青年”|人文危机|涂层正义|全球文明  专栏 重识中国与世界|城市与文明|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会议 数字加密货币|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科幻景观·文化· 媒介”学术论坛|大学治理使命网络时代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 “城市与情感”第二届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  青年  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精彩感言|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一期|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  学术圈  学术写作|高校工作时间|学术晋升机制|假期|救救博士生|“青椒”的焦虑|学术圈的“第三世界”|开题报告怎样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