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字稿读懂孩子 亲子沟通的情与理(唐登华,钱英) ——首届中国家庭婚姻心理健康高峰论坛会前直播第一期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大咖面对面|读懂孩子:

亲子沟通的情与理



2018的前半段,对于每一位家长都不平静:北京的幼儿园风波余音未了,上海的小学事件又沸沸扬扬;游戏障碍要不要贴标签还在讨论,儿童侵害与保护保护议题亦接踵而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的,我们都在竭尽全力做最好的父母。可是,我们的良苦用心,孩子往往并不知晓!孩子的需求在哪里,孩子的需要是什么,我们父母常也并不知道!身为父母,我们还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和苦恼....


     《大咖面对面》栏目邀请2018年首届中国婚姻家庭心理健康高峰论坛专家进行公益会前直播,第一期直播很荣幸邀请到论坛执行主席唐登华和副秘书长钱英就“读懂孩子:亲子沟通的情与理”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756lded0g&width=500&height=375&auto=0


读懂孩子 亲子沟通的情与理




经常因为父母沟通不畅,意见不一致,导致孩子不知道该听谁的?这种情况怎么办?

      理想状态,父母协商一致后再去跟孩子沟通。而更多的实际情况是,父母双方教育方式常常不同。如果父母处理方式存在差异,但夫妻双方能良好沟通,其实会成为孩子的榜样,让孩子明白,有不同观点的同时也能拥有很亲密的夫妻关系。

      禁忌:不要通过否认对方来证明自己的正确。不要有诋毁等伤害性的行为

       何为有效沟通?沟通不仅是说,还需要听,无效沟通仅有信息发出而没有信息的接收。德国心理学家洪图恩指出,沟通有四个维度:事实维度,诉求维度,自我暴露维度和关系维度。我们通常只对一两个维度有观察,其余则被忽略了......


与烦恼相处

唐登华著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因为亲子沟通不当而产生的一些不好的问题,比如有些人在生活中什么都听母亲的,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习惯性的依赖母亲,寻求庇护而不是自我保护或是保护别人,我们称他们是妈宝男或是妈宝女,请问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呢?


       妈宝的特点是行为和年龄不相匹配......适当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才能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常见的儿童家庭管理类型分为权威型,忽视型,控制型和溺爱型。后面两种类型,或者过度控制和保护孩子,没有为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空间,或者过度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过分呵护孩子,都是产生妈宝的温床......

家长的四种管理方式具体介绍--家庭管理办法之二----

具体了解链接


其实有些家长意识到了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去大包大揽孩子的生活,请问两位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应该如何做呢?

三个锦囊。第一个,每周跟配偶或其他家人交流一次,询问在他们眼中,咱们自己这周管理孩子已经改进和有待提升的地方。第二个,经常与其他孩子的家长交流,然后自我比较和反思。第三个,允许自己慢慢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改变也不会一蹴而就,给自己充分的时间,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好......

好多家长朋友说在孩子的事情上他们感到很焦虑,但是问他们具体焦虑什么,他们也说不上来,总之就是很焦虑。请问唐老师,钱老师,你们对这种“父母都普遍焦虑”这个问题怎么看待呢?

第一次当父母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焦虑很正常,但其实没有必要那么焦虑。身边有一些多子女案例,第一个孩子教科书式养育,二孩正常养育,三孩放羊式养育,结果第三个孩子成长最好。由此能显示出孩子顽强的生命力,所以没有必要过度紧张。从前心理学是倾向于“问题取向”,即父母不良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伤害。而现在更倾向于“积极取向”,研究显示在极度恶劣环境中,孩子出问题的概率也不会高于50%。所以我们不妨把危机、压力、创伤等也当成是给孩子很好的成长机会


对于怎样教育孩子,最好的老师不是心理学家,而是孩子本身,并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金标准。另外一点,要注重对孩子的认同与称赞,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发挥更大的潜能。

普遍焦虑未必是坏事首先,焦虑表明我们为人父母,特别渴望把孩子教育好,特别有意愿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教育。其次,焦虑可能与我们不知道该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子有关。这一方面反映了教育观念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为人父母的,时代在变革和进步,我们被养育的经验无法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复制。

       如果焦虑过于强烈,如何应对呢?首先,允许自己犯错。不追求做完美的父母,而是追求做恰当的父母。第二,保持对社会变迁和我们自身状态的觉察第三,从自己孩子身上找如何培养他们的答案。要做到第三点,我们需要具备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能力。可用技巧:eye-level与孩子交流......用孩子的方式来互动,比如通过游戏,使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


推荐一本好书——

《做恰当的父母》


祝丹和姚彩琴、沈家宏、蒋忠亮四位作者将在9月首届婚姻家庭心理健康高峰论坛会议上专门讲解系统式家庭心理教育,欢迎您的参与


比如说在超市,4、5岁的孩子因为想要玩具哭闹,家长觉得家里玩具太多了不想买,那这种时候父母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还是跟孩子妥协呢?应对孩子的哭闹情绪,家长应该如何给予孩子最恰当的回应呢?


应对不同年龄段采用不同的回应方式。婴幼儿时期,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安全感,所以家长需要尽量无条件满足孩子。幼儿时期,是规矩养成阶段,一定要有边界,合理诉求可以满足,不合理诉求应坚决拒绝。其中拒绝是有技巧的,需要非创伤性拒绝,要让孩子明白,即使拒绝,但父母是爱孩子的。若在幼儿时期没有给孩子划清明确的界限,孩子长大后会易产生挫败感、社会适应不良、忽略他人诉求等问题。


        首先,对哭闹行为进行分析,判断行为的功能。其次,针对不同的行为功能,给予不同的处理和回应

        举电影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例子。影片中,大头儿子两次哭闹索要套娃,看起来行为类似,实际上,行为背后的功能不同。第一次哭闹,是希望通过哭闹获得玩具,属于问题行为,小头爸爸合理拒绝,并引导儿子通过赞积分来换套娃,处理比较恰当。第二次哭闹,是爸爸忙着工作错过了买套娃的时机,儿子的哭闹其实是在呐喊,表达对父亲看不到自己、忽视自己需求的愤怒和不满。比较遗憾,小头爸爸误解儿子第二次仍旧是问题行为......

        提三个注意事项:(1)很多家长即使了解孩子哭闹是问题行为,但或者舍不得孩子哭,或者自己太忙来不及管理孩子,会偶尔满足孩子哭闹的要求。但这样做危害很大,因为对问题行为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保持一致”。否则即使之前的行为管理成果都会前功尽弃。(2)需要学习准确分析行为功能的方法,否则就会跟小头爸爸第二次一样,给予错误的回应。(3)行为分析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同是哭闹行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行为功能也不一样......

         提一个小窍门。即使知道孩子是问题行为,但在商场想要管理孩子,有时候也不是那么容易。影片中,第一次哭闹,小头儿子还是比较给爸爸面子,很快同意攒积分。现实生活,常常家长会与孩子僵持不下……这种情况,一个好用的小窍门是,利用“游戏”“幽默”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有家长会用夸张的表情跟孩子互动“喔---,你的发脾气怪兽又来了,呜呜呜----,怎么赶走他呢?”看到家长这么无助和可怜,孩子常常会主动“帮”家长赶走怪兽。这样一场买与不买的拉锯战,就轻松地改编成赶走怪兽的游戏了……

好,原来是这样......小孩子的沟通这样解决,那青春期的孩子呢,他们既不哭也不闹,但就是跟家长老师对着干,或者发生一些家长所说的“早恋”现象,无论什么事儿都憋在心里,唐老师,钱老师,为什么孩子会在这时候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呢?


各种心理学词典并没有对早恋的定义, 青春期异性互相吸引是正常现象,并不是问题......早恋跟文化、家庭、学校规则有冲突才会构成问题......所以要允许对异性产生爱慕的想法,但根据不同家庭规则的具体情况,选择是否阻止其行为。


(1)教育孩子通过正确的方式去吸引异性,比如把青春期女孩想通过美丽的外貌成来吸引异性,让孩子明白通过更优秀的成绩吸引到男孩是更为有效的方式。(2)对于一些实在不能制止的特殊情况,要给孩子划好红线,比如现在不能同居等......(3)青春期孩子会有逆反心理,越是禁止孩子越是叛逆, 门诊中的例子“互相爱慕的表兄妹”......


青春期通常指12-18岁这个年龄段,即将从孩子变成成年人,这是一个转变期,也是一个不稳定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一方面渴望长大,渴望享受成年的权力,但他们对自己还不充分自信,对成年人需要承担责任还存在恐惧,对成年人需要做决定和冒险也很害怕。


那在这个敏感的青春期,父母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呢?


逆反的青春期是必须要经历的。这个期间孩子会逐渐独立,产生自己的想法,但还没有足够经验所以也会依赖,因此青春期的孩子会在独立和依赖中摇摆,此时父母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

三多三少。

当发现孩子拒绝或回避我们时,多用描述性语言沟通,少用评价性语言交流......

当发现孩子遇到困难时,多倾听,少给建议......

当发现孩子想要冒险时,多给空间,少限制......


唐老师,钱老师,感谢两位的耐心解答。还有不少家长朋友反应,孩子在学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回家写作业也各种磨蹭拖沓,怀疑自己家孩子有了多动症,对此您怎么看呢?这些孩子是真的都有了多动症,还是家长没有明白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在需要呢,继而造成了这样的现象?


        是否为多动症需要到医院做专业评估。ADHD全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现在被认为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简单讲,就是儿童脑发育存在一些问题后引发了系列的行为和心理问题。但这类儿童通常智商正常,很多儿童甚至是超高智商,因此,合理干预和引导,他们将有好的未来。但现实情况是,目前大众,尤其是教师或家长对这个问题不了解,了解了也难接受……

        事实上这个障碍在我国发病率已经达到6%,也就是说一个30孩子的班级就有2个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不仅自己注意力不集中,人际交往困难,还会干扰周围同学和课堂纪律。成年后,如果得不到有效干预,也会影响学业、职业和生活……因此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广泛关注

对于多动症,家庭治疗是很重要的方法。多动症孩子的家庭本身通常会多少有一些矛盾,导致孩子思维紊乱不协调,所以父母的改变是必要的。

是的老师,家长确实应该先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从行为上认识问题的本质,及时与孩子沟通解决,但也有一些孩子确实是有多动症,我记得钱英老师写过一本书,书名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心理治疗》就对多动症的干预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在这里想请您给多动症孩子的家长提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我们北大六院儿童研究组,在王玉凤教授的带领下,最近十年一直在探索解决途径。我主编的这本书,主要从非药物治疗角度,阐述专业人员如何辅助家庭来应对ADHD。书籍的标题几个关键词,实际上是我们最主要的研究发现。第一,系统式,指的是这个障碍需要家-校-医整个大系统共同干预,而不是简单送孩子到医院服药这么简单。第二,执行技能,指的是大脑司令部的指挥能力,ADHD的孩子常常这方面能力受损,恰当训练有望改善。第三,多家庭团体,作为家长要做到平静和稳定......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心理治疗》详情链接


如果大家想知道更多关于多动症儿童的干预方法,欢迎大家参加我们九月份的高峰论坛,钱英老师做了专题报告,敬请大家关注。

非常感谢唐老师,钱老师的精彩分享,这场直播真是干货满满,相信观看直播的朋友们一定受益匪浅,意犹未尽。没关系,欢迎大家报名参加我们九月份首届婚姻家庭心理健康高峰论坛,届时你一定会收获更多,成长更多!谢谢观看直播的朋友们,下周三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附:2018年首届中国婚姻家庭心理健康高峰论坛

为促进我国婚姻家庭心理健康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张仙飞和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执行主任唐登华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拟成立婚姻家庭专业委员会。


为了更好的汇聚各领域专业人才交流碰撞,拟于2018年9月15至17日在北京召开“2018年首届中国婚姻家庭心理健康高峰论坛”。这是第一次全国范围内举办相关主题的论坛,是中国心理学界的盛事。论坛以“和谐家庭,幸福中国”为主题,涵盖婚姻家庭心理健康不同领域的热点话题,拟搭建婚姻家庭心理健康学术、产业的展示、交流、合作的专业平台。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作为第一协办单位,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其中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主任,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院士是大会主席之一,中心执行主任唐登华任大会执行主席。中心办公室林红主任任大会学术副主席,钱英副教授任大会副秘书长和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心另外两家分支单位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的老师也将进行精彩报告。

9月15日-17日

2018首届中国婚姻家庭心理健康高峰论坛

期待与您相见

长按识别二维码报名哦


图文编辑:曹艺晓

往期回顾:


第二期

赢了吵架输了关系:亲密关系中的沟通(刘丹&李松蔚)


第三期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挑战与应对(陆林&林红)




和谐家庭 幸福中国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与您同行

期待您的参与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