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度策划 | 为什么《电影手册》选择了这十部电影?(下)

2015-12-30 深焦编辑部 深焦DeepFocus

编者按:


昨日的推送《年度策划 | 为什么<电影手册>选择了这十部电影?(上)》发出之后,后台收到了大家踊跃的留言和反馈,其中不乏铮铮激励之言,或是用心的选题策划,编辑部同仁们的感动与感激溢于言表。


今天推送的下篇将谈论包括《疯狂的麦克斯4》《气味相投》《女人的阴影》《幻梦墓园》和《我的母亲》这五部电影。恰好,《电影手册》在今天早些时候也发布了读者评选的年度十佳,和编辑部的榜单有颇多重合之处,排名依次如下:1.我的母亲 2.幻梦墓园 3.疯狂的麦克斯 4.真实 5.性本恶 6.狐狸猎手 7.一千零一夜 8.头脑特工队 9.青春的三段回忆 10.女人的阴影 需要特此说明是,无论是编辑部十佳还是读者十佳,评选范围在2014年12月15日-2015年12月15日之间,因此诸如《聂隐娘》《卡罗尔》等手册在今年戛纳已经点名表扬过的热门电影均无缘今年的手册十佳,或会出现在明年手册十佳榜单里。


配合这个专题,我们也将送出2015年最后一期《电影手册》杂志,具体活动办法见文末细则。在每篇文章之后,我们也给出了我们一年来做过的,和这些电影有关其他内容,帮助大家更深入了解这些电影。


欢迎大家参与文末投票,也欢迎大家在评论栏里留言,谈一谈你对手册十佳榜单的看法!


策划 | 「深焦Deep Focus」编辑部撰稿 | 朱马查(巴黎)、Peter Cat(巴黎)、徐佳含(波士顿)、柳莺(里昂)、牛腩羊耳朵(巴黎)编辑 | 10 (桂林)、柳莺(里昂)
《电影手册》杂志2015年12月封面




排名6-10电影,请阅读我们昨日推送


4

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

Mad Max: Fury Road

导演: 乔治·米勒
制片国家/地区: 澳大利亚 / 美国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是导演乔治·米勒自70年代开拍的一系列冒险电影的第四部。故事发生在未来世界中一片炎热、缺水的沙漠,这里不是乌托邦,而是荒蛮、集权的诞生地。集权统治者“不死乔”被奉为神明,掌控着茫茫大漠中的唯一水源,和一个由“战争之子”组成的武装部队。弗瑞奥萨是不死乔部队中的一名得力将领,她表面上忠于不死乔,实际上却一直策划叛变,试图从这位暴君的魔爪下解救其他被视为生育工具的女人们。她们在逃亡之路上遇到了作为部队“血袋”的麦克斯,他多疑、孤独,但为了躲避不死乔的追兵,他们不得不合力作战。

影片开门见山,追车、炮火、翻车、爆炸……一系列简单粗暴的动作戏一上来便给我们猛烈一击。导演米勒对于开头的处理非常聪明和巧妙,没有丝毫缀余,风格很像霍华德·霍克斯和约翰·卡朋特的一些电影。这样的风格贯穿了整部电影,《电影手册》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影片自始至终伴随着清晰的叙事和简洁而准确的镜头语言,并且更重要的是,本片通过剪辑中令人瞠目结舌的暴力,让我们在银幕上终于见识到了久违的真正的速度的艺术。”

如今,好莱坞式大片因为充斥着不断重复的超级英雄、翻拍和系列剧而变得愈加贫瘠、乏善可陈。虽然《狂暴之路》并没有逃出续集和疯狂英雄这些设定,但它却独树一帜,像一剂强行针一样令人振奋。“《狂暴之路》就是那部我们渴望已久的不走寻常路的超级大片,一部令人耳目一新、足以抹去我们之前种种遐想的新作。” 《电影手册》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充分肯定了这部影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狂暴之路》带着抒情又愤怒的重金属歌剧,伴随着一声声爆炸创造了属于它自己的神话。


《狂暴之路》之所以能够得到《电影手册》的青睐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动作戏,更是得益于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梦魇的幻象,它使这个大场面的电影拥有了一种罕见的诗意的力量。比如在一个夜间的场景中,弗瑞奥萨和她的同伴们穿越了一片乌鸦聚居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沼泽,像一幅达利画,带我们潜入一场生机勃勃的梦中。当费瑞奥萨和她的同伴们仰望满天繁星时,夜幕下的沙漠显现出了一种虚假的美好,如同胶片被着上了一层默片电影的靛蓝。正是这些散落在影片中的微妙的、恰到好处的诗意使整部影片从同类型的电影中脱颖而出。

电影始终游移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像:一种是通过剪辑表达出的戏剧性的、表现主义的影像,另一种则轻描淡写、不动声色,以查理兹·塞隆那张冷酷的脸尤甚。在极具爆发力的动作戏中、在追捕中、在夸张的人物和凶恶的鬼脸中,塞隆的内心戏创造了一种非同寻常的紧张气氛,使观众能在一片混乱的打斗中找到一个标志物。《狂暴之路》的独特性在于它认定真正能够拯救这些女人的不是什么救世主,而是弗瑞奥萨她自己。有趣的是,男主角麦克斯在和弗瑞奥萨并肩战斗的过程中刻意没有报出他的名字,这使他在影片中一直是一个淡出的、边缘的状态——我们更经常听到的是带着一丝轻蔑地叫他“血袋”。在电影的第一个场景中,麦克斯的背影以一个简单的轮廓出现在赭石色的沙漠背景之中。影片结尾处,他又在默默消失于茫茫人海。汤姆·哈迪把麦克斯塑造成了一个粗鲁、沉默寡言、带着些许动物性的人物,驱使着他的唯一逻辑便是“生存”二字,以至于有时连他自己都难以辨别自我。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导演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对女性角色的重置,他试图用电影去表达女性主义,这在通常洋溢着雄性激素的大片中已显得难能可贵和崇高 。甚至可以说,它的表现方法足够激进,影片结尾处,在“弗瑞奥萨! 弗瑞奥萨!”的欢呼声中,女性无疑成为了新的统治者。

《电影手册》非常欣赏导演的处理方式,并将之视为一次意义重大的改变:“乔治·米勒移动了人们脑海中那条假想的、男权的线,那条定义了女人永远是男性英雄的陪衬的线。” 影片最后并不仅仅是给了女性一点点权利,而是将大权全部交到了她们手中——是“她们”保留着树木、花草与水果的种子,是“她们”打开闸门让清水倾泻而下。这无疑是对于一种力量的比喻,它是女性的、慷慨的、滋养万物的,它对抗着男权的统治和不公。当吊绳将载着弗瑞奥萨的平台一点点托上统治者的位置时,米勒拒绝了完全解放的无政府状态,他依旧选择了这个社会的金字塔结构——即使他并不确定站在平台的这些人能否带来改变。从麦克斯到弗瑞奥萨,米勒始终想要给重新构建这个世界一个机会,从疯子到智者,从隐遁者到群居者,从无政府英雄到女中豪杰——从疯狂的麦克斯到智慧的弗瑞奥萨。(徐佳含,波士顿/巴黎)


《疯狂的麦克斯4》已有在线资源
拓展阅读:批评 | 大漠、长空与战士的公路狂想曲


气味相投

The smell of us

导演:拉里·克拉克制片国家/地区:法国/美国


美国人拉里·克拉克的《气味相投》在法国观众中的口碑并不好,这部讲述巴黎青年亚文化的电影,通过破碎的影像,尽可能地淡化叙事主线及其可能带来的基于道德和常规的判断,主观与客观镜头的交替使用,既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又仿佛一个冷静的观察者,默默地刻画着街头少年糜烂、虚无的群像。过于风格化的影像,注定了《气味相投》寡淡的观众缘,而拉里·克拉克不顾一切极端私人的情绪表达却得到了《电影手册》的赞赏。在2015编辑部年度最佳的投票中,《气味相投》获得九票,排名十佳第四。

《电影手册》主笔Stéphane Delorme称赞《气味相投》“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最敢于冒险的电影”,电影的拍摄手法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混乱不堪的氛围,而导演将流浪汉、变态,那些被传统社会认为是社会渣滓的人物搬上银幕的愿望,体现了其真正的勇气,“韶光易逝的绝望、面对死亡的颤动、容颜不再的恐惧……电影的黑色浪漫气息让我们惊诧不已,以至于我们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颗赤裸裸的心脏。”

和《我的母亲》一起,《气味相投》被评价为“今年两部最伟大的私电影”,尽管在电影中,导演很明确地摆出了观察和窥视他人的姿态,但这并不妨碍《电影手册》将其打上“第一人称电影”(film de la première personne)的标签。“第一人称”电影并非“自传体电影”,它让观众无限接近导演-作者,却又时时通过虚构的片段,提供并不严丝合缝的叙述。“第一人称电影”重启情感的循环,它从情感出发,建构人物、对话以及场景。在电影中,导演拉里·克拉克打扮成流浪汉和恋童癖者,白天在街头与少年们厮混,夜晚在酒吧里嗅着青春汗水的气息。导演组织电影片段的方式又带有假想、虚构的成分,这恰好完美地传达了多层次的情感:无望与欲望。

演员能够帮助导演、观众思考,诸如《气味相投》之类的电影很好地阐明了这一点。《电影手册》的另一位主笔Cyril Béghin就是从这一角度切入对影片的解读。在影片开场第一幕中,拉里·克拉克醉醺醺地躺在地上,滑板少年纵身飞跃,鱼贯从其身上跳过。这一场景隐喻性地点出了导演与演员之间真实的关系:他也许是他们行程中的一块暗礁或是一个结扣,他代表着潜在的危险,也有可能是隐蔽的贵人。他耐心地拍摄眼前的一切,而不仅是少年们纵身一跃的瞬间。拉里将自己化妆成流浪汉匍匐于地,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年迈的导演,他想变得和在自己上空腾跃的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除此之外,《气味相投》对情色瞬间的运用,以及通过剪辑制造的视觉晕眩(比如夜店一场戏),同样让《电影手册》的影评人赞不绝口。(柳莺,里昂)




女人的阴影

L'Ombre des femmes

导演: 菲利普·加瑞尔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在戛纳电影节尚未开始之际,《电影手册》就在五月号中抢先表达了对菲利普·加瑞尔的崇敬之情,并称《女人的阴影》为导演生涯中“最美的电影之一”。言语之间,透露出对戛纳选片人“有眼不识泰山”的不满。

在名为《隐秘的爱情》的影评中,Jean-Sébastien Chauvin首先指出电影非同一般的形式,“早已没有导演会以黑白电影的形式记录当今社会”,菲利普·加瑞尔却反其道而行之。显然,导演拍摄黑白电影的初衷并非为了怀旧,而是由电影故事本身作为出发点,选择了黑白影像这一特殊的外观。《女人的阴影》讲述一对情人之间琐碎的信任与背叛,故事本身并未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这反而让它更轻松更柔软,也更普适——它可以发生在当代法国,也可以发生在70年代,或者观众尽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其推至50年代的战后的背景。黑白二色的对立并不抽象,相反,它将“画面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电影中的公寓好像明暗对比强烈的洞穴,光线充足的外景则给人明晃晃的夏天之感。伴随着黑白二色,充满隐秘气息的永恒感扑面而来。”

“加瑞尔镜头中的演员显得如此纯净,仿佛神话中的人物,”Chauvin写道,“但同时又那么贴近当下的生活,电影的女男主人公——皮埃尔与玛侬——好像一对从《寻宝》(1968)或《内心的伤痕》(1972)直接走进今日巴黎的恋人,他们走进了每日的庸常之中,却又摆脱了社会学科沉闷的说教。”(注:《寻宝》和 《内心的伤痕》皆为加瑞尔旧作)。“通常,知识分子气过于浓重的表达,都会抹杀事物真正的核心。加瑞尔却采取极简手法,巧妙地避免了情绪、情节冗余的出现。”


他采用了同样的手法来拍摄巴黎,这座剧中人活动的城市。“大街上空空荡荡,取景框中几乎没有路人出现,这让巴黎看起来好似一座幽灵之城,微微给人怪异之感”。这是导演的有意为之,在影评人看来,如此手法为巴黎镀上了一层“优雅的气韵”,电影整体的纯净感也来源于此。“法国导演们总是为了拍摄某种具体的社会环境而煞费苦心,他们总以为这样就能捕捉到‘当下’的蛛丝马迹,但此举不过徒劳。《女人的阴影》却通过一段支线叙事,用三两场曲径通幽的片段,制造出时间厚度中,私密与深刻也自然翩然而至。”影评人所说的“支线叙事”,是电影中的一段小插曲,男女主角正在拍摄一部有关法国抵抗运动的纪录片,他们走访了亲历现场的老人亨利,后者向他们详细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人生抉择和苦难。尽管这一有关抵抗运动的讲述不过是电影中的小片段,游离在主要情节之外,却为影片增色不少,最终使得主人公的感情线索找到了落脚之地。

《电影手册》欣赏菲利普·加瑞尔带来的自由之感,他赋予演员自由,赋予叙事自由,也由此卸去了压抑在电影之上沉重的枷锁。(柳莺,里昂)


《女人的阴影》已有生肉资源



幻梦墓园

รักที่ขอนแก่น

导演: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制片国家/地区: 泰国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马来西亚 / 韩国 / 墨西哥 / 美国 / 挪威


想要面面俱到归纳出《电影手册》对阿彼查邦新片《幻梦墓园》的喜爱是极其困难的。早在今年手册一月号《2015年最期待的电影》榜单中,《爱在孔敬》(当时片名)的剧照就做了题图,五月影片落选了戛纳主竞赛单元,但手册戛纳专号里却特地翻译了作家Kong Rithdee致敬阿彼查邦御用女主角Jenjira Pongpas的长文《Jenjira的脸》。戛纳一结束的六月号,手册主编专门撰文支持新片。然后是九月份影片在法国上映,自然又是“影评+访谈+制作花絮”的大策划,及至十二月十佳榜单一出,三篇全年总结里也都在反复和零碎地重提这个片子好。


是的,阿彼查邦就是新世纪以来《电影手册》最大的发现和宠儿。七部长片,除了处女作(《正午显影》)和一部与他人合拍的泰剧,他的另外五部电影都进入了手册十佳,甚至有两部都是年度第一(《祝福》2002年第3,《热带疾病》2004年第1,《恋爱症候群》2007年第10,《能回忆前世的布米叔叔》 2010年第1,《幻梦墓园》2015年第2)。今年,如果单纯从票数统计上,《幻梦墓园》也是与第一名的《我的母亲》平票(13票/15个编辑)。那么,这个总是拍出令大家昏昏欲睡电影的年轻泰国导演,到底有什么魔力成为评论界精英笔下的大师呢?(不要忘记,另一本英文权威电影杂志《视与听》也将此片列为年度第5)


手册编辑Cyril Béghin的影评《沉睡的理由》开门见山说“阿彼查邦新片是一个壮丽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是一场沉睡,一曲政治哀歌”。在我看来,这句简练评语最好的道出了阿彼查邦其作品的共通魅力,即文本的丰富性。任何一部阿彼电影都不仅仅是它表面上那个看似魔幻而又简单故事,而是在其丰满的美学形式和结构组织下,关乎时间、生命、政治、社会等内容意犹未尽的展开及回响。



新片《幻梦墓园》有一个完整叙事线索,讲述了一群士兵患上了一种神秘睡眠疾病,被安置在由一所小学改建的医院里。家庭主妇Jenjira自愿照顾一个没有亲人来探望的士兵Itt,并在灵媒Keng帮助下,在Itt时醒时眠的生活里,逐渐进入Itt的梦境中,也深入到自己乃至古老王国的沉睡梦境中。


这样一个奇妙故事,能成功感染挑剔观众,首先建立在阿彼查邦为视听世界所构建的感性氛围里。“借助于沉稳的长镜头,细声细语的交谈,如爱抚般的柔光以及缜密而又跳跃叙事,《幻梦墓园》隐秘揭开了自己的梦境,创造了一种电影的美学”,手册主编Stéphane Delorme在戛纳后的影评《必须照顾好我们》中指出,这部电影“是今年戛纳唯一一部作用于我们知觉电影”,它提供了“一种最肉身化的知觉形式:心脏最清谧地跳动着,身体就像陷入沉睡,我们沉没在内在世界中”,“一本日记的纸张翻动时的韵律,管道上颜色持续地变化和展现,缓慢而又轻柔抚摸,所有这些纯粹感触像海浪一般席卷电影,它所作用对象甚至还是观众的身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彼查邦彰显其极其深邃电影理解力,“所有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场面调度。场面调度是一种对演员,同时也是对观众的场面调度。这是在两个视点之间的游戏,电影人的视点,同时也是观众的视点”。于是一种诗意席卷了银幕中的一切,也植根于每个观众心中,“它由同一种既美妙又可怖的情绪所驱动,一种忧郁的无精打采的形式,伴随着笑意及魔幻,逐渐地我们能预感到一场不可见的灾难,但它却不能阻止舞蹈,一种温厚的沮丧,一种泰国忧郁”。


正如阿彼查邦过去电影一样,《幻梦墓园》也笼罩在一种隐秘的政治叙事之中,对他而言,整部电影基调是压抑而令人窒息,这不单单是影片制作氛围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泰国极度独裁、专制的军人政治一种抗议。正是鉴于不断受到威胁的创作自由,这也是阿彼查邦告别祖国,短期内在泰国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沉睡士兵的寓言是他对当前军事现状的回应,这是他以荒诞梦境、思想上自由以及镇静沉着的人道主义来对抗这一切的极端回应。王国是士兵们的梦魇,国家则被那些无能的军阀所催眠,间隙性的被他们所唤醒。在这里,睡眠的原因是政治性的。”(Peter Cat,巴黎)


拓展阅读:访谈 | 阿彼察邦:梦境像一场电影,而电影是逃离的一部分新片 |《幻梦墓园》欧美媒体综述

我的母亲 Mia madre导演: 南尼·莫莱蒂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 法国

《电影手册》确实是爱莫莱蒂。十一月刊才发布了近二十页的导演专访,一个专程飞赴罗马完成的三小时采访。十二月,从今年戛纳空手而归的《我的母亲》就成为了手册年度十佳的榜首。

“最强有力的电影是与其创作者最近的电影,自其血脉流淌而出将我们渗透。”在主笔Delorme看来,《我的母亲》与《气味相投》一起回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将生活融入电影,使其与我们同呼吸,而又不囿于电影人的小世界,闭塞而失去活力?占据我们如此多时间的电影世界能否反哺我们的生活呢?”

《我的母亲》由梦境、现实和回忆令人眩晕地交织而成,讲述的其实只是一位女导演在母亲临终的日子里一面坚持拍摄一面竭力尽孝的简单故事。莫莱蒂在其中一如既往地呈现出一种对现实认知的紊乱状态。这交织混乱的形式便是情感的化身,是主人公在面对母亲日渐逼近的死亡时的不安慌乱。从电影开篇不久出现的主人公双眼特写开始,整部电影就进入一段精神旅程,一种梦游般的状态,而情感的意义在其中则变得无比激烈敏锐,直至统领一切——它驾驭着画面顺序与行为动作,是使影片整体逃离浮夸的分寸之感。


南尼·莫莱蒂之所以重要,在于他所代表的私人电影概念。在猛烈炮轰过所谓“作者电影标准产品”后,手册编辑们推崇的就是这样一种与自传式影像截然不同的“第一人称电影”,因为电影“要么是私人的艺术表达,要么是文化产业的产物,后者应该大方承认而不是变着花样想让人相信那些标准产品就是艺术作品”。自传电影止步于事实,沉迷于自怨自艾。比起这种“一切围绕我”的自恋态度,“第一人称电影”是深入自我,托付秘密,是对内在情感的探索,而不是无关紧要逸闻趣事的堆叠。它既是创作者的电影,也是所有人的电影,每个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映像。它的关键其实恰恰在于去个人化,超越个人,达到普适。

《我的母亲》作为“第一人称电影”在其构建上有一种开放性,莫莱蒂在此将自己分割为几个人物共同承担全片情感。影片里演员的表演也使得这种开放性更为具象可感。片中的女导演不断地告诉她的演员“在人物的旁边”,“要能同时看到扮演的演员”,虽然片中演员们甚至导演自己也不能完全解其意,然而在《电影手册》的Cyril Beghin眼中却是一语中的地道出了本片的表演风格。这一点尤其在约翰·特托罗的角色上体现出来:他似乎连接起了导演在片中的所有分身,时而像女主角玛格丽塔犹在梦中,时而像她母亲恍惚失忆,时而又像她兄弟俯首帖耳。在Cyril Beghin看来,《我的母亲》体现出了演员的更深层作用,而这不是在于我们所见之表演,而是在于它使得每个人物的情感在演员身上延展开去,甚至满溢而出,达到出人意料之地,这样人物的重要性和基调都得以改变,并成为了莫莱蒂喜剧与震撼效果的原动力。(朱马查,巴黎)


《我的母亲》已有在线资源



新年礼物


总想在年末送大家送点什么,不如干脆就拿“高逼格”的《电影手册》作为礼物。


2015年12月刊,也就是本次推送的题图,黑底木刻,沙漠上哭泣的弗瑞奥萨,法国人最懂得怎么用电影和评论抒发对黑暗2015的喟叹。如果你恰好能够看懂法语,你当然可以从阅读手册诘屈聱牙的影评中倍获快感。如果你不懂法语,也没有关系,这本沉甸甸的年末总结,是对2015电影虔诚而又严肃的回望。作为影迷的你,自然会懂得它的价值。


此次共送出两本《电影手册》,赠送规则如下:


· 北京时间2016年1月1日零点前转发本文至朋友圈。

· 将转发截图在后台发给我们,并给我们提提新年建议/选题/期望。

· 编辑将根据感动程度选出两位读者,送出《电影手册》。


- FIN -



「深焦」(Deep Focus)是一份成立在巴黎,成员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迷影手册,提供欧洲及北美的最新电影资讯和批评。同时,我们也是全球各大 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无论您是见解独特的批评家,还是精通外语的翻译家,亦或是推广维护平台的公关好手,「深焦」(Deep Focus)都欢迎您的加入,一起雕铸最好的光影文字。我们也会竭诚把您的劳动成果推荐给华语媒体!进一步交流,请在此微信公众号 (deep_focus)直接留言。
— 期待你的加入 —巴黎;里昂;勒阿弗尔;伦敦;纽约;西雅图;洛杉矶;波士顿;多伦多;惠灵顿;新加坡;札幌;北京;上海;长沙;武汉;成都;重庆;杭州;桂林……


回复关键词
真 实 | 多兰 | PTA | 鹿特丹 | 大岛渚 | 醉生梦死 | 科恩兄弟 | 福茂 | 卡罗尔 | 戛纳2015 | 聂隐娘 | 日本戛纳 | 贾樟柯 | 黑泽清 | 爱在孔敬 | 维多利亚 | FIRST | 内陆惊魂 | 威尔斯 | 侠女 | 爱森斯坦 | 戛纳经典 | 朱天文 |威尼斯 | 新现实主义 | 女性导演 | 李睿珺 | 里昂 | 银河映像 | 火星救援 | 盖里奇 | 间谍之桥 | 猩红山峰 | 如父如子 | 山河故人 | 年轻气盛 | 柏林 | 威尼斯 |岸边之旅 | 然后呢告诉我 | 大圣归来 | 心迷宫 | 四百击 | 野马 | 风柜来的人 |诡奇电影 | 阿萨亚斯 | 超体 | 韩国同志 | 张震 | 小飞侠 | 回到未来 | 洛迦诺 | 残酷青春 | 库布里克 | 安东尼奥尼| 罗西 | 奥斯卡外语片 | 艾米 | 胶片 | 饥饿游戏 | 陈冠希 | 思悼 | 建筑 | 外语片 | 阿克曼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深焦」(Deep Focus)一份以巴黎为据点的迷影手册,提供欧洲院线与艺术电影的最新资讯和批评。同时,我们也是欧洲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新浪微博:@深焦DeepFocus影视工业网:http://deepfocus.107cine.com/今日头条:深焦DeepFocus
微信号:deep_focu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