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找到了那个颐和园的“扫地僧”

朱子 北京广播电视报社 2024-05-19

提示点击上方"北京广播电视报社"↑免费订阅本刊



开篇,先来测试一下:

您能准确读出“佶屈聱牙”吗?

读不出?读错了一个字?

人家颐和园的“扫地僧”,

把一堆“佶屈聱牙”的信息点,

涓涓细流般稳稳当当输出了。

那真是惊起一众游客、网友连带“一滩鸥鹭”吧!



像下面大千世界这段,

属于“扫地僧”连珠炮发声中最不“佶屈聱牙”的……


“1000个小世界组成小千世界,1000个小千世界组成中千世界,1000个中千世界组成大千世界,就好比您捧了一捧沙子,这是大千世界,那一粒沙子就代表这个……”


佶屈聱牙(jí qū áo yá),

形容文词艰涩生僻、拗口难懂。

颐和园的一名保洁员,

为游客介绍建筑群八小部洲、九山八海等知识点,

“贯口”般一气呵成与一贯到底的热乎,

明晃晃对应了内容的冷僻,

催生出了熠熠魅力,

视频疯狂刷屏……


网友怒赞:


“高手在民间!”“最强扫地僧!”“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真牛”“做着平凡的工作,装着不平凡的心。”“这个学识和沟通能力,别埋没了!”“快点把他调到相关部门吧,这么难得的人才。”“朴实无华,这才是应该传播的正能量!”……


细细琢磨,

这位保洁员有什么特别吗?

有啊,有一种外表不光鲜、地位不咋高、不想成“网红”、专注眼前工作、专业本领过硬、学习能力强、好好活当下、庄重与世界万物相处的“真精英”味道!



这个故事主角名叫张旭,

北京延庆人,1984年出生。

来颐和园工作近两年。

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心的记者李莲、摄像蔡崴丞,

第一时间采访了这位“扫地僧”。

来听听记者李莲道出的幕后故事……




●团队配合、闪电采访

“人呢?”“他一直在扫地”


“是边建副总编先发现这个视频,我看了后觉得也很有意思应该能成爆款、让更多人看见。

我本身负责园林绿化领域的采访报道,就毫不犹豫快速联系相关单位。

我和北京新闻的主编陈楠说,这位主人公弘扬了正能量,呈现了年轻人工作中的好心态,还有所有的服务都应该延伸,而不是我只扫我这片儿,别人摔了我都不管,我觉得这三个点就够用。

陈楠说这个太好了,以小见大。我就赶紧去拍。”


“上午边总发我的那会儿视频还没上10万+,10点钟上10万+,我11点和摄像就开始采了。等于是整个中午都在采访,大概2点多回到台里,我就赶紧编这个片子。”


“联系采访有一些周折,因为在颐和园工作的保洁员也有不同隶属。

我就找园长,园长非常理解,帮我找了一位那个片区服务队的队长,我就跟大家聊。

然后,我说我要采访的人呢?

大家说,那边扫地呢!还没让媒体采访,你们是头一家,所以他一直在扫地。”


●“我以前也挺白”

“他是最年轻的”


“我就过去了,跟他聊了一会儿,发现这小伙子看着一点儿也不显小。

他说他是84年的,我说,不显小,挺成熟的。

他说我风吹日晒的,我以前也挺白。”


“后来我就跟他聊了一点,有关17孔桥、佛香阁,还有北洋水师在这儿修昆明湖的事,我发现他就属于那种如数家珍都能说出来。

我就问你平时是怎么积累的?

有他爸的影响,有颐和园金牌导游的影响,他觉得导游挺威风的,就学。”


“他是初中毕业之后,念到高二就去当兵去了,两年复原后,回到当地的一个物业公司当保安,近两年才做保洁员。

80后保洁员少,我现场捋了一下,那一片10个保洁员,9个都是70后、60后、甚至50后了,他是最年轻的。”


“我也在现场想,会不会是偶然事件?

然后就去和其他保洁员聊天,一聊就知道,张旭的确是与众不同。

他在这个岗位上见得多了,听得多了,他就学,还买了很多书看,所以,他才有硬核输出。”



●“我想做一个有书生气的人”

工资高低没关系 “这不一样”


“我也问他为什么不选一个挣得多的工作?比如网友说的去流行的餐饮门店抻面什么的。

他说,这不一样,我在这儿干活儿还有时间可以学习。

他说,我不管怎样,我想做一个有书生气的人,而不想做那种挣钱的或在外边跑活儿的人。

我家在北京,没有那么多负担,没关系。”


“采访中我最大感触是什么呢?

我会想,很多人可能干一个工作时间长了,就会觉得不甘心:我为什么还在这儿?为什么别人都这样那样了?会觉得自己不行。

其实,就在一个岗位干出闪光点来,挺不容易的。只要能干好,金子就会发光。”



网络时代,

这个世界的确变得吵闹起来,

很多冲到眼前的人或事都那么急急慌慌,

甚至有的所谓“精英”没两下就“塌房”了。

大家对稳稳当当、禁得住推敲、琢磨起来有味道的人或事的渴求,

其实已经形成了“负压”态势。

“扫地僧”张旭一出,

“嗖”,闪电速度入了网友的心。


因为在大家都匆匆赶路甚至被世俗所惑时,

在生活细处、知识深处的美好被忽略时,

在焦头烂额还自我安慰“都这样”时,

在低级“网红”一通搅乱传播时,

在拿着书本的都不想做“有书生气的人”时,

人家张旭一个拿扫把的、掷地有声:

“我想做一个有书生气的人”!


好了,“扫地僧”的出现,

提供了一个安静、专注与世界相处的范本:

没有浮躁与泡沫,

没有抑郁与焦虑,

没有世俗价值观拐带,

只有心中那个应然世界与现实世界对应的美好。


在保洁员张旭眼中,

颐和园的古建筑都是活的,

是一位位积淀着厚重文化的朋友。

他们在一朝一夕一呼一吸之间,

展现给他的是东方建筑美学的人间奇迹。

张旭每天在颐和园要走近四万步,

哪一步是白走的?

“扫地”是职业、

“僧”是调性啊。




↓↓↓


你身边有“扫地僧”吗?

你身边有“假精英”吗?

其实,任何职场里都有。

肩负责任的人当创造机会、识别,

让他们出来走两步,尽现。


善待“扫地僧”,

因为他们情绪稳定、工作专注,

他们有职业精神、对世界深情。


善待“扫地僧”,

因为他们是职场的一种难得影像,

他们更是人活着的一种闪光范本。










————  END  ————




往期推荐

●68岁复出,导演圈没人拼的过他了
●探案+++ 古装探案剧为什么这么火?







视讯预告

 电视节目时间表/广播节目时间表


监制:孙成刚  张彪  翟涛

编辑:夏茂平 车丽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