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台湾选举:该如何促进统一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4-04-24
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束了,民进党赖清德(绿营)以558万票、40.05%的选票当选,国民党侯友谊(蓝营)与民众党柯文哲(白营)分别获得467万票、369万票。
从总投票数上看,有效选票数量变化很小,从1430万票降到1394万票,符合台湾地区民众参选热情不断下降的整体趋势。

民进党被严重分票,2020年得票57.13%,2024年只守住了40%的基本盘,大量中间选票(259万票)被民众党夺走,国民党也有少数选票被分走,相比2020年减少了85万票,得票率从38.61%降到33.49%,只是受损比民进党要低。
有一点必须强调,无论民进党、国民党、民众党,都不能认为是促进统一的政党。民进党不用说了,在选票更加分散的情况下,必然更加极端,一定会延续蔡英文的路线;民众党不过是和稀泥,虽然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但主张维持现状,不统不独,如果民众党胜选,不过又是浑浑噩噩的8年,比如柯文哲在被问及对两岸政策的看法时,他说“就一天混过一天啊,不然怎么办”。
国民党虽然主张“两岸一家亲”,但说到底本质是“非独”“反独”而不是“促统”。
所谓的“蓝白”合作,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国民党就不可能胜选,这是台湾特殊的政治版图决定的。
台湾民众对认同特别看重,大致有四大类。
一是族群认同。与到达台湾岛时间不同有关,分为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人数占比依次减少。闽南人移居台湾时间比较早,所以占据了土地更肥沃、平坦的台南和屏东两大平原,后来移民台湾的客家人只能到中北部,最后来的100多万外省人就聚集在以台北为中心的北部地区
从族群角度,闽南人占全岛人口的三分之二,更强调台湾本地意识,所以更倾向于绿营;后来的客家人和外省人倾向于蓝营,原住民为了对抗闽南人,也更倾向蓝营。
二是“统独”问题。从1990年开始,这是台湾地区分歧最严重的议题,2000年、2004年选举,这都是民进党和国民党竞争的核心问题,哪怕2008年竞选主题是“清廉反腐”,但马英九外省人的身份属性仍然被极度关注,到了2016年蔡英文竞选,“统独”又成了核心议题。
三是政党认同。这跟台湾不同年代选民有关,最早的第一代选民,支持统一的人占比非常高,但是几十年过去,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统一的认知在年轻人中弱了很多,就导致国民党被持续削弱。
四是阶级原因。国民党到台湾,带走了百万人,这些人基本被安置在军队、行政、教育、垄断企业等“体制内”,后来就形成了军公教、知识分子等为核心的中产阶级,后来国民党搞重商主义,更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而民进党一开始主打的就是本土中小企业主和被雇佣的劳工阶层,相比国民党更注重中底层,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叠加台湾产业转移,相当多大企业主从台湾以外投资经营、获得利润,台湾本地人获得感减少,分配不均更加严重,于是阶级成了台湾地区选举特别关注的一点。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现代化和全球化程度,如台北这样现代化程度比较高、与外部沟通交流密切的地区,当地民众更在意政绩,而南部地区等更在意认同。
比如有句话“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陈水扁当政,腐败问题极为严重,政策执行导致大量儿女生活陷入困境,台北等更重视政绩的选民当然无法接受,但是对于绿营铁票仓的南部地区而言,投给谁与政绩无关,而是取决于认同谁。
台南的人未必赞成陈水扁的政治主张,对于陈水扁的政绩很有意见,也未必支持“台独”,但是不影响投票给陈水扁,因为陈水扁是台南乡下贫困农民一路逆袭的传奇,台南人把陈水扁视为“骄傲”,而闽南文化特别重视感情和义气,曾经挺过陈水扁,就要一挺到底。
所以从历次选举来看,民进党40%的票仓非常稳定,而国民党就比较飘忽了,执政成绩很影响得票率,这次被分票更是跌到了33%。
台湾选举,“统独”并不是唯一影响因素,不能认为投国民党就是支持统一,投民进党就一定支持“台独”。就像这次国民党主打的竞选策略就是指责民进党执政不力,一连列出了光弊案、食品安全、诈骗猖獗、治安败坏、政府债台高筑、能源短缺、房价高企等10项失政,并没有把“统独”作为主打牌。
需要理解台湾民众的心态。龙应台曾说的“我不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的“小确幸”,这种思想才是普遍的,要注意台湾地区是一个岛,不过2000多万人口。
我们认为理所当然不需要论证、思考的,对于全世界很多人而言,未必如此。
这跟国家大小、强弱有关,大国只能独立自主,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大国有信心吞下另一个大国,这就导致一个大国如果丧失独立自主,就必然会被欺压、剥削,而小国就不一样了。
再次强调,台湾省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个省,以上举例仅仅是为了说明台湾省民众的心态,理解他们的心态才能找到更好地促进统一的办法。
台湾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比较简单,随着大陆改革开放,上世纪80、90年代台湾地区出现了传统劳动密集产业外迁、倒闭和停业潮,制造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型,到了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台湾地区制造业受到更大冲击,大批制造业企业倒闭,2001年企业数较1996年减少8.53%。
整体上,台湾产业也出现了一二产业占比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持续提升的变化,大量制造企业迁往大陆,就使得台湾地区出现了所谓的“产业空洞化”现象,这对于台湾就业的冲击极大。
注意,制造业从业人员和服务业从业人员有极大差异。制造业从业者掌握的技能太专,甚至有的人掌握的技能就专门适用于某类设备,一旦这个设备不需要了、甚至整个行业都没了,再就业难度很大。
比如德国发展电动汽车,非常大的阻力就是传统汽车产业工人,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汽车”,除此之外完全就是两种东西,动力、制动、结构等基本原理大大不同。虽然说产业革命会带来更多就业,但是这是从社会整体角度看,对于个人,哪有这么容易掌握新的技能?
想想看,一个人如果离开一家公司,想在同行业找到相近工作都不容易,何况如此大的跨越?
但服务业就不一样了。比如交通运输业也属于服务业,工业革命汽车取代马车,马车夫其实并没有失业,工具是很容易掌握的,马车夫拥有驾驶、运输的经验,学习驾驭新的交通工具,难度比其他人要小;又比如管理、会计、律师、公关等等,掌握的技能偏向通用型,并非跟某个行业、某个公司甚至某个流水线强绑定,过去的经验换个领域也能用。
农业与服务业类似,毕竟无论怎样,人总是要吃饭的,虽然种的东西、使用的农用器械、具体方法有所变化,但本质没变。
制造业外迁之后,对于制造业工人的冲击要远大于服务业和农业。
1990年台湾地区当局制定了“十大新兴工业”规划,重点发展通讯、资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机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品与制药、医疗保健与污染防治工业。在大力投入下,2004年台湾半导体产业总产值达到1.14万亿新台币,成为台湾地区第一个“万亿产业”,之后是2005年的光电产业,消费电子产业也很红火。
但资本是逐利的,论发展制造业,全世界还有哪块地方比大陆更强?
伴随全球化浪潮,大量台资企业开始把生产线转移到大陆,关闭在台湾地区的生产线。
台湾地区保有的制造业越来越集中,半导体产品在内的电子零组件产业占出口比重,已经从2012年的25%提高到40%以上,而出口排名第二的视听产品,占比不过13%左右。
台湾1990年确定的“十大新兴工业”,所剩已经不多了,那些从事这些行业的劳动者,掌握的技能很难通用,想要再就业比较困难。
全球化浪潮,使得台湾地区贫富差距变得更大。掌握资本、技术的可以通过在全球的布局,获得远比扎根一个岛更庞大的收益,而台湾地区的普通民众除非背井离乡,否则就业越来越难,工资长年不涨,从全球化中感受到的更多是失去。
2022年1月台湾省公布了62个行业的平均工资,折算平均为9500元左右,基本对应二线城市,也就是天津、青岛、宁波、成都、西安等城市。
民进党之所以选择以中小企业主和被雇佣的劳工阶层作为基本盘,就是看到了在全球化下,台湾不同群体的利益得失
我们一直强调两岸经贸往来对台湾经济发展的贡献,这当然是客观事实,但“颗粒度”太粗,是把台湾民众视为一个整体来说的,但是台湾民众有非常多的分层。
从两岸经贸关系中,多数台湾民众获益,但也必然有民众受损,尤其是被转移产业的原从业者,更何况,“不患寡而患不均”,即使自己利益没有受损,甚至还因为公共服务提升获利,但是看到有人更获利,内心也会不满。
在我们高度重视制造业崛起、产业升级的情况下,全世界没有任何人怀疑中国必将在更多产业拥有强大的优势,这是已经被屡屡证明的。纺织业、钢铁、电力如此,家电、消费电子、电机亦如此,而新能源汽车、光伏、造船、航天等等数不胜数,半导体产业被拿下不过是时间问题。
这就意味着台湾从事这些更高端产业的从业者,将面临更大的失业风险,个人生计才是第一考虑的,还要超过族群、阶级、政党乃至“统独”的认同,就会倾向于选择他们认为能够阻止、延缓这种变化的政党。
所以这次选举,仍然是民进党赢了,靠的是40%的铁票仓,哪怕政绩稀烂、腐败问题频发。
和稀泥的民众党也赢了,不投民进党的基本选择投民众党,甚至国民党的部分选民也改投民众党,毕竟理性的人都知道“台独”死路一条,民进党也不敢实质“台独”,维持现状、过一天是一天,就成了次选。
但是一定要明白,不能把投票等同于是否支持统一,还是要站在更细微的角度,去感知台湾民众的真实心态,让台湾民众真心拥抱统一,至少不抗拒。
让台湾民众因为统一更有获得感,这当然是促进统一最好的办法,只是需要更加细致,要对症下药,准确定位到那些担心统一后利益受损的群体,有了共同利益,剩下的就好办了。
用一句话总结:促进统一、团结台湾民众,惠台要搞,但不能大水漫灌。
对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相对发达的地区,也是同样的道理。


其他文章推荐
■  大变革:2024年的中国战略与决策方向
■  未来的重大改革:剑指金融,重塑分配
■  理解中国的底层逻辑: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  今年经济工作,首次聚焦这个方向
■  不开玩笑,2023年中国经济表现值得称赞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除本号外,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

请注意辨别,欢迎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