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乡谈

经济

骂够了吧?正经谈谈房屋养老金

这几天观察了下各个平台关于“房屋养老金”的解读,主要目的是看看有什么误解和担忧。小镇一向反对动辄就把反对的打成“水军”“1450”,大众对政策理解存在偏差,这很正常,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比较正确把握政策脉络的,都是极少数,而哪怕是大学教授之类的高知人群,其实很多对政策的理解跟普通大众也没有太大区别。正因此,小镇才能在已成红海的自媒体领域“杀”出来,大家才愿意看小镇的唠叨。首先,关于“房屋养老金”这个政策,早在去年5月,小镇就已经撰文希望尽快推出了,文章题目是《提前布局,解决未来问题》,这一篇小镇谈的就是“城市现存房产的维护问题”,中国过去30多年房地产高速发展,总体而言利大于弊,没有房地产向未来借钱,就不可能创造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经济奇迹,现在到了需要还债的时候了。在这篇文章里,小镇提到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房屋管理维护上更是如此。过去房子少,而且基本由某个单位(企业)管理,大家都是一个单位的,所以也好商量,还可以指望单位兜底。但是现在越来越陌生人社会,而房屋的管理一直就没有建立一套可行的新模式,理论上由业主委员会、物业、社区居委会以及住建等相关部门共同管理,但是这里面漏洞特别多。比如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按照2007年《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必须由三分之二以上业主同意才能使用,而且用途也明确了,注意这个三分之二有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人数的三分之二、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但是实际上,由于一直没有建立起一套现代化的房屋监管体系,有大量的手段可以把这笔钱挪用、侵吞。事实上,物业的治理到现在都是老大难问题,特别难以解决,而业主委员会也成了某些人捞钱的傀儡,所以很多人担心“房屋养老金”出来以后,国家会挪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用来给别人修房子,真是瞎操心,说白了,如果真的是国家挪用反而好了,最起码使用在其他老百姓身上,用在对房子进行必要的维护。但事实上,这笔钱很多地方已经被吃空了,自己小区的物业、业主委员会靠不靠谱,自己心里清楚。当然,有些地方治理水平还是不错的,主要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也是小镇经常说的,公务员的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当地老百姓的获得感,比如北京就可以直接查询资金余额情况,管理也相对更加严格。在《提前布局,解决未来问题》的最后,小镇明确说,必须从现在开始就着手解决存量住房维护问题,必须抓住多数商品房建成还只有10-30年的宝贵窗口期,尽快建立一套现代化的制度体系。这套体系,其实就是最近住建部刚刚推进的“房屋定期体检、房屋保险、房屋养老金”三项制度,而一开始就在22个大城市推广,可见非常紧迫。不经意间,小镇又一次提前一年以上命中一项政策,这当然不是靠什么内部消息,基于公开信息、用小镇的脑子分析,就足够了。靠自己的本事命中,这比什么消息、内幕强多了。其实关于这个制度,小镇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多次跟大家分享了,尤其是后台留言。而在小镇谈普通人如何买房的时候,比如2022年《安家立业、避坑发展:普通人的购房指南》,还有2024年最近的《楼市刺激政策加码,普通人又该如何买房》。都建议大家一定要多考虑二手房,最关键的就是搞清楚自己的小区大概是什么情况,自己的邻居如何,这关系到后面本小区房子的中后期维修的大问题。很多小区物业费都收不上来,怎么指望以后进行大修能凑到钱?想达成三分之二比例动用维修基金都很不容易。而在《提前布局,解决未来问题》的最后,小镇明确建议:说到这,为什么推出这三项新政策就说得很清楚了。房子是有寿命的,是需要进行维修保养的,就像买了车以后,得买保险,定期接受年检,还要小保大保,到了中后期还得大修、报废。那么有没有人质疑,凭什么车子买了以后还得保养维修,是不是存在质量问题,应该厂家掏钱?亦或者有没有人质疑保险凭什么自己交?房子也是一样的,只不过中国人普遍进入城市化生活还太短,多数人根本没有体会房子是有寿命的这个概念,而中国发展太快,有非常多的制度没有建立。房屋养老金等三项制度,就是早就应该建立而没有建立的。在辟谣之前,先谈谈小镇对“房屋养老金”的两个意见:第一个意见:推出太晚了,最佳时机已经错过。推出“房屋养老金”,跟房地产税一样,最好的时机就是房地产上行的时候,大家并不太在意额外成本的增加,就像前些年很多人都不在乎房子租金是多少,反正过几年就涨了,那几个点的租金也就这么回事,很多人嫌麻烦不愿意租出去,但现在就不一样了,哪怕2%的租金收益都需要好好把握。最佳的时机,就是2015年前后推出,如果那时候就建立“房屋养老金”制度,统一规定各地必须将10%的土地出让金划入“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在本市或者本省范围内统筹使用,同时把个人账户也就是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起来,尽最大限度杜绝某些人掏空挪用,情况会好很多。那几年每年土地出让金平均在4万亿以上,2020年更是高达5.9万亿,只需要5年就可以充实公共账户高达2.5万亿元。根据小镇粗略测算,加上后面财政补贴、公房出售、老旧小区改造专项以及公共账户的投资收益,还有后续个人缴纳的维修基金,基本就够支持全国住房未来的维护。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能够遏制某些地方久穷乍富,胡乱花钱。当然,没法假设,小镇也非常理解主管部门,那个时候推这种政策,难度非常大,这要跟全国多少利益方博弈。本质上,这就跟资本市场大涨的时候,没法整顿金融一样。好在,现在建立也不算太晚,现在推出,甚至还是一个较优的时间节点。虽然目前经济形势不太好,但是中国已经基本接近经济周期萧条阶段的末尾,新一轮上行周期就要开始了,在新一轮上行启动之前,先通过试点把坑踩踩,建立起制度体系,那么等上行开始的时候,就可以全国推广了,也可以避免再次错过窗口期。关于这个经济周期的问题,以及小镇为什么这么判断,什么时候或者什么情况下会启动上行,就另起一篇了。第二个意见:名字起得很不好。小镇理解,之所以起“房屋养老金”这个名字,就是为了蹭“养老金”这个概念,希望大众理解房子跟人一样,都有生老病死,但是纵观全球,就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起这种名字。短期看起来似乎能够非常快的让人理解这个概念,但是中长期会带来更多麻烦,而且就算是当下,推出之后,有非常多的误解,这不能全怪某些自媒体造谣、扭曲或者错误理解,“房屋养老金”这个概念,在多数人不会认真看政策原文的情况下,就是会被误解,很容易把对“养老金”的不满转嫁到这个政策上来,很多人对“房屋养老金”提出质疑,并非仅仅针对这个政策。比如前天小镇谈养老金,就有读者留言说“自己都没有养老金,现在还要给房子养老”,这个想法一点都没问题。房子是物,是服务于人的,人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可以选择对房子进行更好的维护保养,但是绝不可能是人给一个房子养老,这是本末倒置、主次颠倒。就算是要便于理解,其实最好的参考对象就是汽车,而且8月27日《金融时报》刊文就说得很好:“在使用上,要像汽车一样建立房屋的体检和保险制度。”就像小镇前面说的,房屋定期体检、房屋保险、房屋养老金这三个制度合在一起,最完美的对标对象就是家用小汽车,也不用担心难以理解。2023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高达33618万辆,2023年底全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也只是37095万人。能够按照法律规定上限足额缴纳社保的人数,一定少于汽车保有量,显然,用汽车类比,要好得多。再比如国外。日本叫修缮积立金,美国、欧洲、新加坡等商品房历史比较久的国家,也都有类似的制度,但一般叫某某保险、某某基金、某某储备金等等,就是没有叫“房屋养老金”的,在政策解读的时候,可以把这项制度与人的养老类比,说这项制度就像是房子的养老金,但是不太适合作为一个正规的名称。如果可能的话,还是建议在试点完成后,全国推广之前,把这个名字给改掉,朴素点,就叫“住宅大修储备金”就行了,一眼就知道是干嘛的,用途是专门用于大修,而不是日常维修,更不是小区打扫卫生扔垃圾的物业服务。也不要搞什么公共账户、个人账户这么复杂的区分,直接分开。把目前“房屋养老金”的公共账户命名为“住宅大修储备金”,既然是国家筹资,那当然可以理直气壮的进行统筹,别说全市、全省统筹,就算全国统筹也没问题。而目前“房屋养老金”的个人账户,干脆还是保留现在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仍然按照2007年的规定执行,继续专款专用,说的直白点,就算新体系建立了,也很难挡住一些路子比较野的人侵吞挪用,方法太多了,小镇都能随手想到。比如说,一个小区能够积极参与业主委员会工作的本就很少,物业等可以跟一些有贪钱想法的业主合谋,在维修的时候,把一些本不应该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支付的项目划进去,然后虚标高价,亦或者跟施工队串通好更甚至自己家亲戚搞一个,掏空太容易了,反正大多数业主也不操心,等再需要花钱的时候,都不知道过去多少年了。以上,就是特别常见的做法。把这两个账户直接切割开,就不至于有现在很多人担心挪用个人缴纳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也不会质疑国家掏钱的部分去统筹使用,而且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在实际落实的时候一定会碰到:现在说个人不需要再缴纳,但是个人已经缴纳的一定远远不够,到时候肯定要求自筹,怎么解释?难不成到时候去说,不需要缴纳的是个人账户,而不是说不需要再自筹?现在辟谣说不需要民众再交钱,个人账户就是已经交了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这确实是实话,但是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别说老房子根本没有交这个钱,就算全国都交了,也不考虑后来的通货膨胀和物价、劳动力价格上涨,也远远不够。需知,按照西方国家的经验,比如日本一般规定12至15年会进行一次大规模整修,芬兰是强制30年大修,其他国家也大致有类似规定。之所以西方国家有很多百年的老楼仍然可以正常使用,就是因为投入了海量的费用进行维护保养,一般来说,即使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50-70年的使用期,住宅的维护成本大概是当初建筑安装成本的50-80%左右。如果把通货膨胀等因素考虑在内,基本上使用寿命期内的维护成本,大概是当初建筑安装成本的150%以上。而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缴纳数额才仅仅是当地住宅建安工程每平米造价的5%-8%,这怎么可能够。5%-8%
8月28日 下午 8:54
其他

蔬菜价格为什么上涨?

昨天《如果哈里斯上台,她想干什么?》谈哈里斯,提到美国食品价格暴涨已经成为美国大选关注的焦点问题,哈里斯首次公开谈经济主张,头一个就炮轰食品价格,认为是食品企业哄抬物价,因此要动用政府价格管控。说个有意思的,其实哈里斯的这些做法,跟传统马克思经济学挺相似的,但是哈里斯肯定不敢说自己师从马克思经济学,毕竟马斯克就曾经很歹毒的说“哈里斯是学马克思经济学长大的”。在美国,马克思是绝对禁忌,所以哈里斯要进行包装,比如说自己这是“机会经济学”等等。但是哈里斯把食品价格暴涨,归罪为食品企业钻空子,这就太胡扯了、太民粹了,根本还是美国的国情决定的。美国的食品主要是蔬菜和肉类,大部分被大型零售集团垄断,被纳入了各大集团的分销渠道,这就是哈里斯会公开指责食品企业钻制度空子,声称要扶持守规矩的中小食品企业。大规模工业生产当然效率高,但是也导致蔬菜、肉类的生产更加集中,不同于中国开展了几十年的菜篮子工程,几乎每一座城市周围都有本地的蔬菜生产,虽然种类不可能很全,但一定会有若干种便宜的本地应季蔬菜。美国基本没有这种城市周边的蔬菜配套,再加上美国地广人稀,就导致蔬菜的配送里程相比中国起码高了一个数量级。为了减少运输成本,合理提高蔬菜售价,于是美国的蔬菜基本是净菜或者加工半成品,这就导致损耗增加,也增加了人工成本。而最近,美国运输、劳动力价格上涨,叠加本就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于是就导致美国食品价格相比疫情前平均上涨超过50%。注意是全品类长期上涨超过50%,而不是正常的部分食品的周期性波动。很多人一定要搞清楚,不要乱恐慌。就像以前猪肉价格高点的时候突破30元一斤,就有人制造恐慌说以后会突破50元,这怎么可能呢?正常的市场经济下,如此高价格一定提高猪肉供应,于是现在猪肉价格跌破10元一斤。中国目前也有美国类似情况,蔬菜的生产集中度也在提高,比如山东寿光。但是注意前面说的,菜篮子工程非常重要,在菜篮子工程之前,中国人的蔬菜供应非常成问题,北方冬天要么大白菜、要么萝卜,没啥可挑的。小镇小时候快到冬天了,家里总要存很多大白菜。很多出生晚点的,已经不知道过去的这段历史了,就会觉得蔬菜供应充足理所当然,但是好好想想,凭什么中国以20%的人口占比,而蔬菜产量占比却超过50%?人均蔬菜消费是全球平均的3.4倍。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菜篮子工程不可能保证蔬菜全种类365天供应,蔬菜生长也有地域性。于是如果对蔬菜种类有更高要求,那只能吃蔬菜集中产地的。也就有了跟美国类似的远距离运输导致的价格上涨。但是中国最近蔬菜价格上涨,跟美国原因差别很大,主要是因为最近气候比较异常,很多蔬菜产区暴雨导致蔬菜减产,这仅仅是短期波动的,等气候正常,下一茬蔬菜长出来,也就恢复了。起码在蔬菜上,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资格跟中国比较,中国是断崖式的领先,其他国家甚至看不到中国的背影。还是要对自己的国家有信心。所谓信心,就是敢于承认不足,更要敢于为成就自豪。其他文章推荐■
8月28日 下午 8:54
其他

韭菜太多,骗子不够用

电子诈骗越来越猖獗,政府、社会其实投入非常多,想尽办法打掉诈骗的源头,缅北已经被清剿了,各地警方每年要劝阻上千万人次。甚至为了打击电诈,也误伤了一些人,比如银行账户开始严格管控,有不少人说自己的账户被误封了,取款额度也受到限制。而在司法领域,帮信罪已经成为中国第三大罪名,仅次于危险驾驶罪和盗窃罪。(下图来自光明网报道)但是电诈仍然猖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中国人在认知领域的贫富差距,要远大于物质上的差距。比如每次政府推出新的政策,一定会有非常多的误解,这其实也正常,毕竟官方在宣传解读上确实不够接地气,但是非常诧异的是,就算是政府相关部门站出来,非常明确的回应误读,但就在辟谣的宣传下面,仍然有非常多的人表示根本看不懂,亦或者压根就不看,仅仅是继续表达自己的情绪。房屋养老金就是典型,小镇已经梳理好了目前的误读、担忧,准备这两天就好好写写。必须说“房屋养老金”这个名字起的很不好,难怪被一些自媒体拿去造谣扭曲。但是小镇也看到,8月26日也就是昨天,住建部副部长出来辟谣,说房屋养老金不需要个人再缴纳,也不是税,也发了短视频,辟谣非常直接,这个短视频也不过20多秒。但是下面的留言还是自说自话,短短20秒的短视频都没有耐心看完。这就是中国的现状,看起来每年一千多万大学生毕业,感觉本科生、硕博生已经泛滥,但实际上在全国人口中的占比仍然不高。在一二线等大城市,已经成了陌生人社会,但是在更广大的中国,仍然是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对社会的认知较为固化,仍然遵循过往的认知,于是看到网络上的新事物,更容易产生抗拒,这就是网络上感觉更加对立的关键原因。有一个例子更加直观。小镇很关注短视频热点,某个短视频平台这两天有一个小热点:一个非常新的账号,目前才800多人关注,第一个短视频是今年6月27日发的。他在上周发了一个短视频,说刚到新西兰,就工伤了,于是工会领导带着找新西兰政府协商赔偿款,拿到了500多万人民币的赔偿,他说再把房子卖了就可以回国养老了。于是下面的评论可想而知,无非是说这才是工会应该做的,新西兰真好,然后果不其然询问如何去新西兰打工。但是这个人发的短视频显然是假的,有几个关键的破绽:第一、IP定位在新西兰,但是出现的警察穿的却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警服。第二、工伤后,在新西兰正常处理方式是打111电话呼叫救护车,后续处置也跟警察无关,然而这个人发的三个视频,重点都是警察。第三、他发的视频,显示给赔偿款是现金,但问题是赔偿一定是打到账户上,这又不是私了,绝不可能是现金。其他破绽还有很多,比如刚受伤没几天,赔偿款就下来了,于是评论中有不少人感慨效率真高,但是出国的人都知道,论行政效率,能够超过中国的国家寥寥无几。如果以上三个破绽还需要一定的认知,那么接下来这个破绽就很搞笑了,在新西兰检查体检,体检的片子竟然是中文。新西兰的医院,用中文?小镇只能怀疑,这个人应该是移民或者出国打工的中介,就是要制造幻觉,去吸引人跑到新西兰,然后谋取暴利。有如此多破绽,甚至在视频一开头就用中文的检查片子,这跟电诈一定不讲标准普通话一样,就是要筛掉能够有基本认知的人,剩下的就是非常精准的潜在客户了,可以大大提高成单率。像对“房屋养老金”进行错误解读的,其实写这些的,未必不知道自己是在造谣,什么“房屋养老金就是变相的税”,他自己真的信吗?千万不要小瞧任何一个能够在激烈竞争的自媒体领域闯出来的,他的认知不可能这么低。但是这样扭曲的解读,能够非常高效地筛选出目标客户,也就是更容易被收割的。说一个自媒体领域众所周知的事情,高学历、高认知、理性思维的人,其实很难从这些人手里赚到钱,从商业价值角度,远不如会被这种谣言迷惑的人。总之,经常有读者说,国家政策被误解,就是因为不重视宣传,不好好解读清楚。这方面确实需要提高,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想不被扭曲很难,这需要不断提高全民的认知水平。治标治本,都要做。其他文章推荐■
8月27日 下午 11:34
其他

如果哈里斯上台,她想干什么?

2024年最需要关注的大事之一就是谁将赢得美国大选的胜利,虽然从长期来看,无论特朗普还是哈里斯当选,都不会有根本变化,近些年民主党和共和党无论竞选的时候分歧有多大,实际真落实的时候,在核心问题上延续的非常好。比如针对中国,特朗普发起了贸易战,但民主党的拜登上台后,并没有废除贸易战,而是延续特朗普反全球化的做法,甚至进一步加码;又比如特朗普要推动制造业重返美国,拜登也延续了,而且推出了规模更庞大的产业支持政策,当然是否有效是另一回事。但必须要明白,美国是总统制,美国总统的权力其实极大,绝不是网络上一些人认为的美国总统是资本的傀儡。美国总统是新家族跃升的捷径之一,能够担任一任美国总统,就有资格进入美国最顶级的家族。比如特朗普,在担任总统之前,他不过是一个有些钱的房地产商而已,2008年特朗普曾希望进军中国房地产市场,于是与恒大集团合作,签署协议的时候,特朗普全家出动,而恒大只是由总裁夏海钧作为代表。要知道许家印对恒大是绝对控制,许家印及丁玉梅持有公司约77%的股份,夏海钧作为总裁也只是顶级打工人,根据恒大年报统计,2017年的时候也只持有0.04%的股份,由此推论,2008年时持有的股份只会更低。然而2016年特朗普成功当选总统,今年又有希望再次问鼎,特朗普家族已经拿到了美国顶级家族的入场券,足以说明美国总统的力量。目前美国最炙手可热的新生顶级家族就是奥巴马家族,奥巴马是草根家庭出身,但就是因为成功当选两任总统,尤其是奥巴马还是美国1992年以来,唯一一个不是40后的总统,47岁就成为美国总统,如此年轻,自然奠定了顶级家族的基础,正因此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都有希望竞选美国总统。一定要注意,总统制和议会制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最核心的政治力量就是总统,总统是实权。正因此,虽然长期东升西落、达成新的平衡的大趋势不变,但短期谁当选总统,影响很大,有必要关注特朗普和哈里斯的政治主张。特朗普的主张已经很明确了,小镇在《如果特朗普上台,他想干什么?》以及《来自美国旧时代复仇者的“钢铁雄心”》已经介绍的很清楚了,特朗普与莱特希泽一样,童年时代美国制造业的辉煌是最美好的回忆,他们最大的执念,就是要恢复美好的童年,要让制造业重新回归美国,这也代表了广大铁锈带的利益。所以特朗普的一切施政,都是围绕制造业回归开展。比如全面提高关税,一切从美国获得顺差的都是特朗普的“敌人”,虽然这将导致美国中产家庭每年增加4000美元的支出;比如要对企业家减税,想办法提高美国企业的竞争力,让美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从全球赚更多钱。也正因此,特朗普并不关心民生,而是要削减福利,他认为:想要给广大工人、劳动者提供持久的福利,根本在于提高美国产业的竞争力,从全球切取更大的蛋糕。如果只看眼前,给美国人更多的福利保障,这只会导致美国丧失制造业复兴的最后机遇,如果美国不能抓住最后的机遇,那么几年或者最多十年后,当美国霸权优势逐渐丧失,无根之源的福利补贴根本不可持续。特朗普的主张就是要谋长远,先苦后甜。客观地说,特朗普应该是中国模式最好的学生,特朗普的政策有很多中国的影子。那么哈里斯呢?在拜登退选之前,哈里斯更像是一个吉祥物,用来弥补拜登号召力不足的问题,正因此,哈里斯从未系统表达过她对于国家未来的主张。最近有两次重要演讲,非常值得关注。第一次是8月16日在北卡罗来纳州举行的竞选集会,哈里斯以“机会经济”为关键词首次阐述经济政策主张;第二次是8月22日在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阐述她的政策倾向,也就是为什么而战的问题,她提出服务人民。目前美国大选,最核心的议题有两个:通胀和物价、就业和经济。中国议题都是次要的,特朗普和哈里斯两人的个性也并不太被关注,谁能更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或者能够让更多选民认为更能解决,谁就更有希望获胜。很有意思的是,美国人现在很羡慕中国的经济表现,当然,很多中国人也非常羡慕美国,尤其是羡慕美国的资本市场,这或许也是中美之间很奇妙的“缘分”。而全世界都在羡慕中国和美国,除了中国人、美国人自己。哈里斯控制通胀的主张非常的计划经济,她提出颁布联邦禁令,禁止哄抬价格。具体计划采取政府价格管控和政府援助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控制价格来帮助更多美国人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至于到底怎么做到,她并没有展开,更没有提出实质性的计划,就好像只要美国政府限制价格,通胀问题就解决了。只能说哈里斯需要好好学习下中国当年的物价闯关,或许还应该学习下最基础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所以哈里斯的言论遭到了美国经济学界一边倒的批评,比如经济学家斯蒂芬·摩尔,他在2016年担任特朗普的竞选经济顾问,他的评价是“如果自己的学生在期末考试写管控价格是控制通胀的方法,一定给他打不及格”。道理很简单,首先怎么定义“哄抬价格”?食品本身就有价格周期,价格波动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而且美国历史上曾经试图通过行政命令禁酒,最终结果是催生了黑市交易,也导致美国黑帮迅速壮大,遗害无穷。就算真的确定了一个价格管控标准,那么当经营者觉得不划算,就会选择退出,反而导致商品供应更加不足,看上去价格确实压下来了,但是民众并没有真正得到满足。哈里斯的这个主张实在过于离谱,所以也就不多批判了。但需要注意的是,哈里斯的这套主张当然不现实,她就算上台,也肯定不会落实,但非常能够迎合选民,有利于选举。除了提出政府管控以外,哈里斯跟特朗普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执政服务于谁,执政的重点是什么?特朗普执政目标是美国制造业复兴,因此特朗普当然优先服务于美国的企业家,要为企业减税,而哈里斯就不一样了。在8月22日的演讲中,哈里斯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她讲自己的母亲19岁一个人环游世界,从印度来到加利福尼亚,摆脱了印度传统的包办婚姻,与来自牙买加的学生唐纳德·哈里斯结婚。(注意这里需要结合小镇对印度女性、强奸文化的两篇文章:《人间地狱,罪恶之国》《唯有革命,才能消灭人间地狱》)哈里斯还回忆小时候并不宽裕的生活,一辆卡车就装下了全家的所有物品,跟着父母到处搬家。后来父母离婚了,母亲自己把孩子们抚养长大,哈里斯特别强调的她的底层生活经历,强调这些经历决定了她后来的志向。最终哈里斯成为了一名律师,而因为童年最好的朋友被继父性虐待,于是选择成为一名检察官,立志保护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能够获得安全、尊严和正义。在22日的演讲中,哈里斯非常动情的回忆当年作为检察官的工作,她说每天在法庭上,她都会自豪的站在法官面前,说出五个单词“Kamala
8月27日 下午 11:34
其他

“养命钱”的缺口太大了

“房屋养老金”刷屏了,谣言满天飞,真搞不懂,有一些人明明文件都没看,看到个名词就瞎猜胡说,为了一点点流量等根本不值一提的利益,就大肆造谣,到底图什么?一会说是财政没钱了,把主意打到了房屋维修基金上;等到相关部门明确辟谣,说清楚钱是由财政出,结果又造谣说“压力测试”,言下之意是,本来出这个政策是想着从老百姓这里收钱,结果看反对声音大,所以临时改了。这种荒唐的言论,竟然还真有人信?上周其实不仅仅是“房屋养老金”,其实也谈了老百姓自己的养老金,全国社保基金会党组书记丁学东发了一篇文章,《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社保基金事业改革创新发展新局面》,这篇文章比较隐晦的点明了,未来全民“养命钱”存在巨大缺口。按理说后者跟老百姓切身利益更相关,但网络上却没什么声音,就连谣言都没有。或许是后者在谈的时候比较隐晦,不像前者一下子推出来三个与房子有关的制度,也就是“房屋定期体检、房屋保险、房屋养老金”,而房屋跟养老金放在一起,确实很吸引眼球。不过,小镇今天不准备谈“房屋养老金”,让谣言再飞一飞,小镇也好多搜集些有疑惑的点,再进行科普,有想了解的,或者从别处看到的与"房屋养老金"有关的观点,欢迎文末留言。而且“房屋养老金”仅仅是刚刚启动试点,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也没这么着急,就算是考虑到未来10年中国大量房子寿命过半,迫切需要解决房屋维修保养资金的问题,但毕竟还有更紧迫的。那就是老百姓的“养命钱”。先做一些简单科普。中国社保也就是养老金是以现收现付为基础,把同期缴费者的钱发给已经退休的老人,但问题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退休者的数量增长一定超过缴费者,直到大量老人去世,人口结构重新实现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资金缺口。这也是全球所有建立养老金制度的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从国际上,一般有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节流,量入为出,完全或部分放弃确定待遇制度。所谓“确定待遇制度”,指的是国家在居民缴纳社保的时候,明确承诺的退休可以领到的金额,而且一般养老金需要逐年上涨。现在有很多网友老说,凭什么年轻人收入不涨,而退休的老人养老金年年涨,2024年已经连续20年上涨,因此有很多人说干脆不交了,又或者要求养老金下调,当然,体制内养老金过高,是最被诟病的,这是另一个话题,不过多展开,否则会影响本文要谈的重点。但是养老金待遇确定,这是社保体系的根基,如果国家放弃确定性的待遇承诺,这反而会令大家对社保体系产生怀疑,不想交的就更多了,那么这套体系崩溃的就更快了。所以全世界建立了社保体系的国家,只要有可能都不会去改变,而且必须保证养老金上涨趋势,但是,实在没办法的时候也只能调整。比如瑞典在1997年进行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确定待遇模式改为确定缴费模式,“待遇”两个字改为“缴费”,也就是说,根据缴费收入的规模来确定当期养老金支出,这就从理论上消除了养老金缺口问题,但这就会导致养老金是波动的,而且会出现下降,比如2021年养老金就下降了4.3%。瑞典这样的国家终究是少数,而且只要人口规模比较大的国家,轻易不敢这么调整,于是就有了第二种方法。第二种:开源,设立战略储备金。这是目前更普遍的做法。既然现收现付模式随着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出现养老金缺口,这个缺口需要等到“婴儿潮”一代的老人去世才能解决,重新回到基本平衡。那么从现收现付出现入不敷出,到重新实现平衡,只要想办法把这段时间的资金缺口填上就行。比如美国,在1983年里根政府搞养老体系改革后,建立了社会保障信托基金,来弥补养老资金缺口,但里根这套体系预计在2040年左右会开始入不敷出,于是美国在2000年克林顿政府时期决定通过财政注资来扩充战略储备金。这就是美国的“跨世纪遗产计划”,准备从2001年开始,将未来15年的财政盈余的62%用于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争取在2017年形成1.7万亿美元规模的战略储备基金,从而解决1946-1964年婴儿潮一代退休带来的养老金缺口。其他国家也搞了类似制度,启动时间也差不多。比如法国1999年立法建立了法国国家养老储备基金,计划通过财政注资到2020年达到1万亿法郎的规模,然后开始支出补充养老金缺口,计划到2040年全部用完,预计届时法国能够达成新的人口平衡。还有新西兰在2001年建立的养老保险战略储备基金,基金积累期是2001年到2030年,从2031年开始向外支出弥补养老金缺口。但是以上国家的这些规划,基本都失败了,因为这些国家做不到长期坚持,就像美国,克林顿政府之后,美国财政很快就开始出现巨额赤字,根本没有可能补充战略储备金。中国也是差不多时候开始的,2000年建立了中国的养老战略储备基金,也就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这个基金的理事会,在2018年机构改革之前,一直是直属国务院的正部级事业单位,理事长一般由财政部部长担任,但是2018年机构改革后,就调整为财政部管理的事业单位,虽然没有明确行政级别,但一般认为是副部级。所以现任理事长就是由财政部党组成员刘伟兼任,不再是财长担任,同时还设有党组书记,目前是由丁学东担任。从2001年开始,还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障这一战略储备金的发展。总的来说,全国社保基金发展还不错,根据去年理事会发布的年度运营报告显示,年均投资收益率达到5.44%,其实在2020年之前,平均投资收益率更高,能够接近8%,最近这几年亏损比较严重。2022年,全国社保基金总规模达到2.6万亿元,基本上政府注资跟投资收益大体各占一半。说到这,需要补充一个“常识”,那就是社保基金的钱从哪里来?搞清楚这个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就回应了关于“房屋养老金”的一些谣言。社保基金主要有三个来源:财政补贴、国资划转、投资收益。这几个都简单谈谈。第一块:财政补贴。很好理解,就是每年财政直接拨款,大致有三部分: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彩票公益金部分划转、国有股权减持等收益。每年稳定都有的就是前两个,最后一个只有个别年份有,比如2019-2021年都没有,而2022年有188.71亿元。但这一块很难增加了。比如中央预算拨款,其实一直有声音,希望国家改为按比例拨款,目前中国采取的是定额划拨,每年200亿,但是2001年的200亿跟现在能一样吗?更何况,国家是真的没钱了,所以原本是定额划拨的,这几年也开始削减,2018年是最后一次足额200亿注资,2019、2020年跌到100亿,2021年至今只有50亿。真正的主力军变成了彩票公益金部分划转,按照2006年财政部《关于调整彩票公益金分配政策的通知》,彩票公益金按照50:50的比例分配给中央和地方,中央拿走的50%被称为“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其中有60%划转给全国社会保障基金。顺便说一句,剩下的40%,按照30%、5%、5%的比例分别给到专项公益金、民政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所以别看体彩卖的很火,实际上体育总局拿到的并不多,大概是扣去奖金之后的2.5%。但这一部分也很难增长,因为每年发行的彩票公益金收入比较稳定,所以能划转到社保基金的基本在每年300-400亿元左右,2020年一度跌到200亿冒头,但很快就恢复了,2022年达到402.4亿元。所以财政拨款这一部分,很难增加了。这能看出,国家财政是真的非常非常缺钱,否则财政部也不至于把主意打到社保基金上,把坚持了快20年的每年200亿降到50亿。第二块:国资划转这个是目前的大头,也幸亏有强大的国资,所以在财力紧张的时候,还能比较方便的筹集资金。比如前几年财政非常紧张,就让部分央企利润还有央行历年积累的全部利润,一次性上交给财政,央行2022年一次性上缴了超过1万亿元。国有资本划转进社保基金,也经历了些波折。一开始是在股市搞减持售出,卖出国有股票的钱划入社保基金。2001年国务院有一个文件《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当时规定凡是国家持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或者增发股票的时候,需要按照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出售收入全部划入社保基金。然而这个文件被解读为重大利空,当年股市大跌,仅国有资产市值损失超过1万亿元,所以这个文件实施仅仅4个月,就被紧急叫停了。后来就不搞减持售出了,而是改为变更股权所有者,也就有了现在的“国资划转”。按照实际发行股份的10%转给全国社保基金,这样可以避免造成股票市场的波动,到了2017年,又把“增量划转”改为了“存量划转”,规定统一划转央国企国有股权的10%,来充实社保基金,当年开始试点,2019年7月国常会决定全面推开。但是实际执行很有难度,各家企业的进展并不一致。毕竟光搞清楚家底,这就需要很长时间。第三块:投资收益这个就简单了,社保基金能投什么都比较清楚,分为固定收益类投资和权益类投资,前者就是银行存款和国债,后者按设想是去资本市场投资,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但是有一个很尴尬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的金融机构们,实在太不能打了。原本按设想,是准备搞一个投资机构清单,让一些符合标准的第三方机构拿着社保基金的钱去投资,只要确保完成增值任务就行。但实际上,到现在还是以社保基金直接投资为主,以前金融机构还挺不满,觉得不信任他们,但这两年,没人再公开反对了。这种能力的不足,也导致中国的社保基金盈利基本属于国内切蛋糕,没有做大蛋糕,这也是跟西方先进国家相比最薄弱的。目前社保基金境外投资占比还不到10%,而且就这10%还主要来自于“以外汇形式上缴的境外国有股减持所得”,本质还是国资划转。反观一些西方国家,比如澳大利亚的同类型基金超过80%是境外投资,加拿大接近90%是境外,挪威的全球养老基金甚至全部投资于境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大财富,当然也不能盲目学习,比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等国,经济体量还是比较小,所以国内也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也只能搞境外投资。但不跟别人比,只跟我们自己的目标比。按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规定》,设想的境外投资比重是“不高于总资产20%”,还差得远。因为大家可能对社保基金了解不多,所以用了大量笔墨铺垫,接下来的结论就比较简单了。中国目前处于中等老龄化阶段,现收现付目前仍然有盈余,但是用不了几年,一定会出现缺口,就得动用社保基金这个战略储备金进行填补,也正因此社保基金也被称为“养命钱”。预计到2035年中国会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而在此之前,预计2030年,全国社保基金就会从现在的净流入变成有进有出。这就带来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全民的“养命钱”远远不够。要想继续维持目前的养老金体系,确保不违约,那到2035年全国社保基金必须达到10万亿规模,然而现在才只有2.6万亿。靠投资增值显然不行,按照去年公布的年均投资收益率达到5.44%计算,2.6万亿在2035年也只能增值到5万亿元,才仅仅一半。而且,目前说的这个年均投资回报,根本不能作为参考,主要是2006年、2007年的实际投资收益率过高,分别为27.51%和38.39%,把平均值拉上去了,剔除掉这两个,剩下的年份年均投资收益率还不到3%,如果按照3%计算,到2035年才只有3.8万亿,刚高过三分之一。所以,未来10年,需要解决至少7万亿的资金缺口,这就需要进行改革。无非两条路:一是想办法找到一笔巨大的收入来源。可能是加速国资划转的力度,这就涉及到央国企改革和利益分配。二是改革社保和养老体系。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只能打破养老金待遇的确定性,压缩部分高收入退休老人的养老金,还要改革养老金分配机制,多缴多得。至于指望中央财政增加预算投入,那太不现实了,未来10-20年,不仅人的养老问题非常严峻,房子的养老问题也要解决。正因此,怎么可能再去搞大放水,去救一些早就出现问题的行业,太缺钱了。其他文章推荐■
8月26日 下午 10:50
其他

全精英组成的团队,战斗力惊人

去年11月,小镇写了一篇文章《这个世界其实是个草台班子》,应该是全网比较早谈“草台班子”这个话题的,当然这个概念早就有了。在这篇文章中,小镇的一个核心论点是,精英是稀缺的,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组织,才有可能集中少数精英组成全精英团队进行攻坚,剩下的精英必须拆开分散在各个团队,作为各团队的骨干。当时小镇还针对不同规模的组织,大概谈了下精英的浓度。《黑神话:悟空》团队就是全精英的典型。2020年8月20日放出来的宣传片,实际也是一个招聘启事,之后的4年,黑神话团队一共收到了超过1万份简历,但最终通过选拔的只有100人而已,于是在《黑神话:悟空》通关后的视频中,可以看到2024年全团队一共只有140人。就是这140人,干了国外3A大作团队几千人的活。当然,肯定要外包,比如技术含量不高但是特别繁琐的建模,还有动作捕捉、音乐等,外包是必然的,但国外3A游戏制造也是要外包,外包其实更加省钱,因为只需要干活就行,干完了就结束合同。但是相比海外同行,也确实做到了1个顶10个甚至20个,这140人,都是全能型选手,可以用“六边形战神”来形容,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够独立完成一个质量过关游戏的制作,也只有全精英组成的团队,才能够始终保持高效工作,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摩擦。而《黑神话:悟空》刚开始的2018年才只有13个人,最后极为缓慢的增长。去掉中间离开的。2019年:23人2020年:41人2021年:90人2022年:113人2023年:132人2024年:140人《黑神话》团队当然想要扩充团队规模,但精英真的非常稀罕,这140人全都是行业翘楚,所以游戏发行后,其他游戏公司来挖人,有的人解读成是为了毁掉这个团队,从而阻止下一个优秀游戏作品的出现,继续维持氪金换皮等粗制滥造。这种想法可能存在,但一定是次要的次要,因为精英人才是有追求的,绝不仅仅是给钱就行的。在《黑神话:悟空》发行前,比较乐观的估计也就是最终卖出去300万份,如果卖不到300万份,那就是血亏,开发阶段平均月薪2万左右的收入,以团队成员的水平而言,实在太低了。比如团队里面就有从腾讯高职级过来的,如果不离开腾讯,年收入估计超过千万了。挖人最主要的就是人才难得,《黑神话》团队成员的能力太强了,挖几个人,公司再配套一些比较有战斗力的员工,就可以组建起一个很有战斗力的精英团队,过去做不到的就有可能做到了。千万不要觉得网(手)游就简单,现在能够活下来的,开发周期也得几年,投入并不低,后期运营成本也非常高,游戏公司当然希望提高游戏性,从而提高竞争力。(参见《不玩游戏的搞不懂游戏产业》)因此,国内唯一具有成熟3A开发经验的黑神话团队成员,自然很抢手。对于普通人来说,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通过磨练综合素质,提高在特定领域的专业技能,成为一名并不多见的精英,这才是立身之本。未来,会更优待精英,精英与非精英各方面的差距都将继续拉大。其他文章推荐■
8月26日 下午 10:50
其他

不玩游戏的搞不懂游戏产业

借游戏聊聊产业和认知。不玩游戏的搞不懂游戏产业,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其他领域。《黑神话:悟空》大火,重量级央媒齐上阵,各地也在借势宣传,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引起全民普遍关注的单机游戏,甚至可以把“单机”去掉。但也因此发现包括专家们在内的很多人其实根本不懂游戏,更不懂单机游戏,那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有三个典型观点:一是《黑神话:悟空》花了多少宣传费,这么高的销量是不是水军?还有人质疑各平台上《黑神话:悟空》评分过高,质疑是刷成绩了,但这种思维,是典型的网(手)游思维,想要给这款游戏打分,首先得购买才行,要真实的安装、体验之后,有哪个公司能这么刷水军?二是认为单机之前不火,是因为被网游(手游)抢了资源,比如投资人的资金。三是认为单机游戏远不如网游、手游赚钱。这三个观点大家可能有的已经看到过了,包括一些游戏从业者,当然仅仅是手游、网游行业从业者,这些人根本不懂什么是单机游戏,单机游戏跟网(手)游等强社交游戏的区别。小镇之前曾经多次说,没有必要担心孩子玩游戏,但是注意小镇说的孩子可以玩的游戏,特指单机游戏,一切网游、手游都不推荐,看似都是电子游戏,但其中的差别堪称两个物种。单机游戏重在内容,而网(手)游重在运营。两类游戏的玩家心态都是不一样的,比如玩单机游戏的,任何一个单机游戏,如果不是非常喜欢,非要一遍遍玩,实际上几十小时足够完成一轮体验,几百小时基本就能玩的都玩到了,上千小时已经是重度爱好者了,所以单机游戏对于玩家时间的占据非常有限。而网(手)游不一样,核心就是抢占玩家的时间,恨不得让一个玩家每天花10个小时甚至更多,让玩家在游戏里天天上班。因此需要连续不断的推出各种游戏内活动也就是搞运营,这就是绝不推荐未成年孩子玩网(手)游的原因,不要去挑战游戏运营商的专业性,他们在抢用户时间上一定是不遗余力的,还要搞强社交,比如10年前很多网游强调女性玩家多,搞各种谈恋爱、结婚的游戏设置,就是要把人绑定。但同样基于人性,粗暴禁止孩子完全不玩电子游戏也很难,那么用单机游戏替代就更加现实了,不仅可以控制时间,还能避免孩子通过网(手)游过早参加到乱七八糟的社交圈,免得在心智不成熟的时候受到不良影响,而且好的单机游戏真的能做到寓教于乐。回到产业上。单机游戏跟网(手)游根本不同在于,前者根本无需去争夺玩家时间,再丰富的游戏,一般玩家玩几百个小时也就很多了。就算是博德3这类非常复杂的游戏,又或者MC(我的世界)这类完全开放性质,亦或者文明系列、钢铁雄心系列这类特别杀时间的,等等吧,大多数玩家玩不到300小时。就拿《黑神话:悟空》来说,如果不是因为很多玩家(比如小镇)实在操作太差,如果有一个弱化操作、强调感受剧情的简单模式,那100个小时也就够了。而网(手)游没有终点。因此,从产业特点上,单机游戏开发者之间并不是竞争关系,不可能说因为玩家玩了游戏A,就不去玩游戏B、C、D,事实上,影响玩家购买欲望的仅仅是游戏的品质。甚至单机游戏开发商之间还可以相互补足,如果一个品类出现了爆款游戏,吸引了很多玩家的关注,那么这个品类其他质量还过关的游戏,也一定会获利。比如一个喜欢文明系列的玩家,大概率不介意体验下钢铁雄心系列、维多利亚系列亦或者群星等同类高品质游戏,所以单机游戏往往特别强调“某某向”,以这一品类极具代表性的游戏命名,玩家体验到这个代表性的游戏后,觉得不过瘾,一定会去找其他类似的游戏。而且单机玩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买了游戏,未必玩,可能仅仅是因为兴趣,又或者就是想体验下这个品类跟旗帜游戏不太一样的玩法,体验过后也就算了。就以小镇的STEAM游戏库为例,已经申请退款的不计算了,目前玩的最长的也不过70多个小时,一半的游戏玩的时间不到2小时(STEAM规则,购买7天内且运行不超过2小时可以退款),玩了10小时以内游戏占比达到七成。这就是小镇说的,单机游戏时间占用很低,而且单机玩家购买游戏后不一定会玩。当然小镇也是因为过了年轻时候的阶段,所以这两点体现得更加直接。反观小镇爱人,人生中头一次玩游戏,结果一度痴迷,仅博德之门3就玩了超过500小时了,但之后也就不玩了。单机游戏开发商不会故意靠运营去长期“谋杀”玩家的时间,更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给玩家更好的游戏体验。然而网游就不一样了,网游对玩家时间的争夺没有上限,再怎么重度的玩家,一天也最多玩10小时,因此如果一个网(手)游占据了部分玩家时间,那其他游戏必然利益受损。在网(手)游产业的基本逻辑中,“友商”一定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所以网(手)游特别在乎玩家日活,在意玩家平均在线时长,只有占据的时间多了,才有可能让玩家多掏钱。而为了争夺有限的玩家游玩时间,因此各网(手)游运营商必须极度强化运营和宣传,也就必须持续投入,这就导致头部网(手)游看起来似乎利润很高,甚至这几天《黑神话:悟空》爆火,网上就有很多人说,4年搞出来一个精品游戏,还不如王者荣耀出几个皮肤、两三个月就赚回来了。但是单机游戏只要开发出来,得到玩家的认可,除了修改BUG,以及进行必要的版本更新、增加新的游戏内容,等游戏走上正轨以后,几乎完全不需要再投入了,钱是净赚的。但是网(手)游就不一样了,运营、营销、宣传、开发成本一天都不能省,还要租赁服务器和带宽,所以利润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而又因为竞争极为惨烈,必然是你死我活,就导致很难看到有一款网(手)游能够有5年以上的生命周期,目前主流的这几个已经是佼佼者了,绝大多数撑不住巨额的成本投入。但是在单机游戏领域,有的是超过5年、10年仍然有人买的游戏,数量非常多,长尾效应极显著。比如《上古卷轴5》,2011年发售的老游戏了,2011年-2014年前三年卖出去了2000万份,然而从2014年到2023年这10年又卖出去了4000万份,到2023年6月总销量已经高达6千多万份。如果是网(手)游,可能吗?所以《黑神话:悟空》现在破千万的销量,仅仅是开始罢了,就算是游科公司除了修改BUG,后续不再进行任何增量开发,甚至把游戏团队直接解散。未来至少10年,这都是一个巨大的现金奶牛,预计未来10年销量突破3千万甚至4千万份都是很有可能的,仅仅游戏销售收入就可以达到100亿元以上,这还不算各种游戏周边。而一款破千万甚至未来可能冲击3千万、4千万份的标志性游戏,所有的单机游戏开发者都会很开心,因为这极大扩大了潜在购买用户的数量。比如这次《黑神话》大多数售卖是通过STEAM平台,有不少玩家是第一次知道并且使用STEAM平台,肯定有很多绝不可能仅仅只买一个《黑神话》,有很大概率会购买其他游戏,包括比较接近的强动作类A-RPG或者魂类游戏。正因为单机游戏开发商之间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甚至可以合作共赢,这就给了大量中小微开发者甚至个人开发者生存空间,每一个爆款单机游戏,都是在做大蛋糕。也正因此,小镇根本不认同所谓的网游抢了单机游戏的生存空间,因为之前投资人投资网游,所以单机游戏没有机会,这种说法真就是不玩游戏的人拍脑袋说的。事实是,《黑神话:悟空》能够大卖,必须要感谢网游,正是以《绝地求生》为代表的网游,推动硬件配置升级,1060显卡才开始变得比较普遍,而有了1060显卡,《黑神话:悟空》才有最低限度的运行基础,这要比投资人的投资重要的多,毕竟投资人再怎么有钱,也不可能帮助上千万玩家升级硬件设备,这可是数千亿元。更何况,网(手)游和单机游戏的受众、逻辑截然不同,硬说两个之间是竞争关系,那就有些太开玩笑了。也正是因为《黑神话:悟空》这类3A大作,对于硬件配置要求很高,也因此才能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不计成本的官方宣发资源投入,不仅仅是看到了《黑神话:悟空》在文化传播上的作用,也因为这类国产3A大作,能够极大刺激消费,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刺激消费,就是当前政府特别关注的。《黑神话:悟空》大火以后,硬件销售业绩暴增几倍,很多人是真的愿意为了体验这款游戏,去购买几千元以上的新电脑,甚至为了更好的游戏体验,去升级设备,包括近2万元的4090显卡,而有了这么贵的显卡,当然要将音响、显示器乃至鼠标、键盘、手柄等等设备质量提高上去。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小镇只能拍脑袋大概说一个数,《黑神话:悟空》游戏直接售卖的营收,每多1元就会至少带动关联产业10倍的销售增长。而《黑神话:悟空》爆火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证明了只要能够得到中国玩家认可,就足以登顶全球年度第一,中国消费能力被低估了。的确,欧美等西方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一还多的最终消费市场,这当然很重要,必须争夺。但是中国市场,在不久后的未来,消费规模可以与整个西方世界相提并论,抓住了中国人的心,就一定会吸引外国人消费。中国人担心失去西方市场,西方人难道不担心丢失中国市场?小镇上面说的这些话,在单机游戏玩家看来,是基本的常识,但如果没有这些常识,怎么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面对不了解的新事物,需要打破束缚。其他文章推荐■
8月25日 下午 10:22
其他

唯有革命,才能消灭人间地狱

昨天《人间地狱,罪恶之国》非常简略的介绍了印度强奸的泛滥,重点放在了印度国家治理和司法对强奸案的态度上。这一篇小镇写的事后感到很恶心,大家觉得已经打破人类想象的极限,但是有很多细节描写,小镇不可能在公开场合去讲,只是要注意邪恶在细节里。比如文中小镇在描述“德里公交集体强奸案”的结果时,有一句话“最终95%的肠子坏死”,什么情况下会这样呢?可以说,印度这些强奸暴徒跟侵华日军有什么区别?但最起码日军好歹还知道自己正在做的是罪恶的事情,好歹还能有一些良心未泯的日军反对。但是没想到,都这样了还有些“人”继续碰瓷中国,说“中国强奸案也很多,凭什么说印度?”,又或者指责小镇“印度就没有优点吗?为什么老盯着人家缺点?就不能多说说中国的问题吗?”对这样的人,小镇真想把TA送到印度,希望TA不要回来。不过这种人要么立场有问题,要么脑子已经糊掉了,正常人不会有这种质疑。今天再做个补充,毕竟印度政府、司法轻视强奸,甚至印度大量高官、议员身上都背着强奸指控,这仍然是果,不是因。印度强奸能够成为普遍的“强奸文化”,自有根源。最根源的是宗教文化。印度教才是印度的国教,这些年莫迪想要整合印度,选择以印度教作为根本,通过把部分国民树立为印度教的敌人,从而最大限度完成印度的整合,可参见《我们早就完成的,仍然是困住很多国家的大难题》,就介绍了印度当前最核心的“国族建设”问题。还可以参考《丧失战略机遇期的印度将更加极端》《为了集中力量,一些大国选择宗教》,正因为小镇对印度还算有些了解,所以才坚决反对网络上某些鼓吹印度威胁、说要把印度肢解的言论,因为印度根本就不是一个国家,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本身就是支离破碎的,这样的印度最好继续保持在印度这个国家概念内,万万别崩了出来害人,参见《肢解印度真的有利于中国?》。到此,了解到印度教的绝对核心地位即可,印度教思想的泛滥,正是当代印度女性遭受强奸迫害的根源和最主要原因。两千多年以前的印度宗教还是尊重女性的,但是后来印度父权制开始强化,一些男性神学家从印度教教义出发,建立了女性绝对服从男性的新规约,注意不要拿中国古代“夫为妻纲”碰瓷,中国古代责任与权力并行,妻子受到极为严格的保护,就算是宰相如果违背,也会很狼狈。而印度就不一样了,印度教是一个生殖崇拜宗教,在印度教神话中,妇女要么是男性创造的,要么从属于男性,而且在印度古代典籍中,对于女性往往是贬斥的。比如《摩诃婆罗多》说“(女人)是罪恶的渊薮”,还说梵天之所以创造女人,是为了“扰乱世人的理智”;还有《摩奴法典》,直接将妇女视为男性的附属工具,注意仅仅是工具,属于家庭的动产。在印度教中,女性生来就是有罪的。还有印度古代圣典《梨俱吠陀》,赞颂生命的伟大创始,其中反复提到的“种子”其实就是精子,而“水”则是羊水,印度教父权也是来自于能产生“种子”。比如《梨俱吠陀》第5颂《无有歌》有一句话“有输种者,有强力者”,而在梵语中,妇女和性欲竟然是同义词。这就是小镇为什么在《人间地狱,罪恶之国》里面说:“在印度传统思想中,女性生下来就不同于男性,女性直接等同于性”。小结下,印度教在印度成为绝对的思想底层,而印度教思想中,女性不是人,而是附属于男性的物,是可以被使用的工具。于是在深受印度教思想影响,又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熏陶的印度男性眼中,一个女性竟然出现在公共场所,这就像是被默许可以“使用”,是的,在印度强奸犯的自我辩护中,他们往往强调仅仅是遵循传统在“使用”,不认为是犯罪。其二:是种姓的社会制度。前面已经提到了,印度父权制的强化,而且是与宗教紧密结合,因此印度妇女长期受到父权控制,再次强调,不要碰瓷中国,如果觉得中国也这样的,赶紧去印度体会下再大放厥词。也正因为绝对男权,妇女被认为是附属的工具,印度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就是绝对父权家庭。了解这一背景,才能真正体会《摔跤吧,爸爸》对印度社会的冲击。所以印度重男轻女达到极点,最典型的就有了“嫁妆制度”,女性嫁人必须有丰厚的嫁妆,如果没有那必然得不到基本的承认,这就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于是印度就算到现在也存在极为普遍的杀死女婴的现象,进而导致印度男女比例变得尤为悬殊。也就出现了印度社会,要求被强奸的受害者嫁给强奸自己的凶手,甚至这些受害者的家庭,还会认为被强奸也是好事,可以以此为由节约了嫁妆。而种姓制度更加剧了强奸泛滥问题,因为高种姓的认为强奸低种姓的,是在洗刷低种姓者的罪孽,是在“赋能”,这个能是因为在印度教义中精子是神力的象征。宗教文化、社会制度是深层次的因,而在这两大因之上,还有两个既是果又是因的根源。也就是其三、其四。其三、扭曲的民主法治。这也是《人间地狱,罪恶之国》重点谈的。印度被认为是民主的典范,但是注意民主在西方政治中不是什么好词,美国国父们的制度设计最根本的就是要防范“民主的暴政”。而印度远没有进入现代,在这样一个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等等大杂烩的情况下,又盲目进行了西方传统政治最抵制的民主票选,叠加印度宗教文化和社会制度,就变得非常扭曲了。因为印度男权绝对至上,社会习俗就是歧视女性,包庇男性,所以政客们为了选票,必须竭尽全力讨好男性选民,谴责被强奸的受害者不应该反抗或者不应该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印度大量议员甚至本身就是强奸犯,如此怎么可能有一个真正惩治强奸的法律和司法体系?其四、经济落后,底层压迫更底层。众所周知印度种姓制度,印度经济并不发达,发展极为不均衡,而很多中北部地区还有低种姓人群,就更加艰难了,这些人连基本的教育都没有接受过,低种姓甚至被禁止工作,物质上无法得到满足。而印度极为扭曲的发展模式,城市化进程极快,大量印度人涌入城市产生了规模庞大的贫民窟,这些人在城市里成为最底层,再次强调不要碰瓷中国。印度城市里的这些底层人,根本不被认为是人,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又不敢挑战种族制度和社会不公。然而无论这些人多么底层,但是终究有一个男性身份,仅凭这个身份就自认高于哪怕高种姓的女性。于是2017年印度当红女星巴瓦纳就被6名暴徒挟持,强暴长达2小时,一个公众人物都如此遭遇,普通印度人又能如何?而这次震惊印度的女实习医生,也是高种姓。正因此宗教文化、社会制度,再到治理体系、民主扭曲、经济落后等等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决定了印度根本就不可能解决强奸泛滥问题,反而随着印度国内矛盾加剧,强奸一定会更加猖獗。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举一个例子。2012年“德里公交集体强奸案”,为强奸犯辩护的律师,甚至非常坦然的公开说“如果他的女儿夜间外出,他会将她烧死”。一个律师能够以此为由进行无罪辩护,甚至认为六个人强奸甚至虐杀受害者,是在惩罚受害者夜间外出的罪孽,印度社会到底怎么样,可想而知。而印度这些年之所以大搞“厕所革命”,就是以为在印度,女性上厕所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为了避免被性侵,妇女必须很早起床,成群结队的去上厕所,然后几乎一整天就不再去了。印度农村如此,城市贫民窟也如此。所以印度电影中,有女孩出嫁要求必须有厕所,真不仅仅是为了卫生和方便,也不仅仅是尊严,这个要求更核心的是:要求男方确保女性上厕所时能够避免被强奸。至于怎么解决,什么改革司法、改造传统思想、强化妇女教育等等改良主义,全是胡扯,唯一的办法就是革命。改良救不了印度女性,唯有革命。印度确实有妇女能够远离被强奸,最起码接近正常国家,那就是“印共(毛)”控制的根据地。有一本书《红星照耀印度》,作者杨·米尔达明确说了,这是对斯诺所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致敬,书中写到:印共(毛)的女干部占干部总数的约40%;27个游击分区,有20个由女性指挥官指挥;在印共(毛)领导的军队里,女性成为了骁勇的战士,而且印共(毛)开展的整风运动,重点就是反父权制,男性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去树立男女平等的新风气,以此建立更具战斗力的队伍。现在印共(毛)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而很多武装起来的妇女,拥有的武器仅仅是极为粗糙的木质弓箭,能够拥有铁质大刀的都算不错的武器了,但就算这样仍然战斗能力极强,印度正规军屡遭败绩。原因很简单:对印度妇女来说,革命几乎是唯一的希望。需要说明的是:印共(毛)被印度官方认为是非法的极端组织,如印度内政部统计认为印度全国91%的全国暴力事件和89%的因暴力事件而导致的死亡,都是由印共(毛)引起的。也有一个基本事实是,在印共(毛)控制区,印度全国极为普遍、严重的对女性暴力和犯罪,大幅下降。其他文章推荐■
8月24日 上午 9:28
其他

网络上“女拳”声音,水军占比极高

这周小镇跟“性别”话题对上了,小镇承认是故意的。一是因为这些问题本就客观存在,但很少有人去谈,或者不敢谈,这是不对的,越是矛盾尖锐,越要直面而不是逃避;二是想证明一个猜想:网络上“女拳”这类极端声音,很可能是有组织的水军居多。注意:女拳跟女权是两码事。而且小镇非常反对言必称西方女权主义,西方女权在西方当然是进步的,到现在西方还没有解决女性嫁人后改夫姓的糟粕。然而这里是中国,几十年前女性早就彻底解放,与男性完全平等,是“能顶起半边天”,西方女权相对中国女权,是历史的倒退。也有很多读者留言担心小镇会被网暴,甚至被开盒、人身威胁。小镇一直认为网络暴力就是纸老虎,敢站出来公开发言,就不怕网络暴力,人是不可能被骂死的。如果咒骂者过了线,骂的太难听,那就拉黑,如果还敢人肉、人身威胁,那小镇正想实践下司法途径,找几个典型固定证据,交给律师处理。因此,本周主题就是性别,从各个角度入手。周二《好坏不分,被卖了还帮着数钱》、《男性是被忽略的家暴受害者》,谈为什么本来是女性推动的保护女性的制度改革,怎么才几年就被女权主义者认为是男权迫害?还谈男性正在成为家暴的重灾区,甚至被家暴的比例开始超过女性。周四《男人不如狗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谈“她经济本质是性别间转移支付”,分析她经济的下行与崩溃,分析数字经济时代,性别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当然还有周五谈印度强奸泛滥的《人间地狱,罪恶之国》,以及今天头条的《唯有革命,才能消灭人间地狱》。然而评论非常平静,反对的也是讲道理的,只有几个留言从性别压迫角度表达了感性宣泄,但是用词也很克制,只是表达不满。如果说周二的阅读量还有限,因此主要是关注小镇的读者看到了,那么习惯了长图文的显然更加理性,这还很正常。然而周四的快20万阅读了,还在继续增长,显然已经二次传播了,女性留言并不少,然而留言仍然保持克制,到目前“女拳”言论几乎为零。这是很奇怪的事情。因为如果是社会上分歧比较大的议题,比如之前小镇谈公务员的《为了发展经济,公务员需要大规模扩编》,还有谈政府治理以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政府不可能包办一切,该放手了》,留言都破千,但是显然二次传播后的留言一大半非常激烈,骂的很猛烈。这才是正常的个体表达的特征,也跟目前网络上的倾向相对应。然而在网络上,极端女权也就是“女拳”,感觉跟对政府治理、公务员的抵触心态差不多,但是同样的传播量,留言却非常克制、非常理性,这很不正常。因此,虽然目前证据链仍未形成,但这种不正常已经说明了问题,那就是同样看起来尖锐的对立,网络上“女拳”的言论,跟其他的截然不同,严重怀疑有组织的水军占比极高。这也解释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网络上感觉“女拳”极为泛滥,但是回到现实,感觉性别对立并没有那么严重,反而很和谐。抓水军,可以从经常发表“女拳”言论的账号入手,这背后一定有一个有组织网络,这个网络绝不仅仅制造性别对立。文末:今天就提前发了,去继续磨《黑神话:悟空》了,这是小镇第一次玩强动作类游戏,30多年游戏经验完全归零。小镇这两天发挥“十里坡战神”的神技,靠反复死打小怪升级,十来级的时候轻松干掉了广智,目前继续磨大头娃娃,等级已经刷到20多级了,慢慢来呗。取经路,既可以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也可以慢慢走嘛,牛人1级干掉的,大不了20级、30级推倒,殊途同归。其他文章推荐■
8月24日 上午 9:28
其他

人间地狱,罪恶之国

写在开头:这篇文章,心理承受能力差就别看了。记住一个结论,女性不要去印度,男性也要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写这篇小镇看了很多资料,写的过程一直恶心的干呕,已经尽最大限度把极为残暴血腥的文字修改的温和一点,但还是要做好心理准备。竟然有很多人担心中国会被印度超越,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印度根本就不是一个国家,只是看上去像罢了,大量印度人也不过是看上去像是“人”,本质是沐猴而冠,学着人的样子而已,印度这个国家无论怎么吹嘘,也绝不是一个正常的国家,本质仍然是一个地理概念,别说语言没有统一,就连律法都不统一。在印度,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被无限切割,有国家法律、邦法还有部族法、宗教法甚至就连一个村子都有自己的法律,强奸在印度国家法律中勉强算是犯罪,但在邦法、部族法、宗教法乃至村法中,很可能是完全正当的。最近印度刚刚发生的一位女医生被强奸致死案,堪称人间地狱。仅仅列举几个点:1、案发地点是医院的公共场所,强奸持续数个小时,受害者呼救不仅没有得救,反而吸引来包括病患在内的更多人参与其中。这也是印度一个极为恶心的传统,看到强奸,不会阻止,甚至还会“有秩序”的排队,因此印度的强奸案,往往是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共犯,印度认为法不责众,而且也确实如此;2、根据唯一的检验报告显示,仅仅体内残留的精液就高达150ml,说明至少有几十人参与,受害者身上有一百多处伤,大腿被向后90度折断,骨盆碎裂,甚至这位医生的眼镜一开始就被打碎,镜片戳进了她的眼睛,在惨无人道的侵犯和殴打下,最终因不明原因窒息而死;3、事后,院方和警察说受害者是自杀,甚至为了掩盖真相,在当地还有很多遗体排队等待火化的情况下,插队火化了,事发后这家医院的一个房间突然宣布开始装修,受害者家属认为这个房间才是真正的第一案发现场,但现在什么证据都没有了,仅仅只有最初的检验报告。4、在印度医生和民众群情激奋下,印度政府不得不开始抓人,用了整整10天,才抓到一名案犯,一个负责维护秩序的临时工,印度是著名的“强奸之国”,强奸案极为普遍,而医疗系统女性很多,因此印度警察部门就在每一家医院派驻了警察哨所,被抓的案犯就是这家医院警察哨所的临时工,根据印度警察强奸受害人的传统,严重怀疑正式警察也参与其中。5、相比抓强奸犯不情不愿,印度警方反而下大力气向包括国大党和人民党政要在内的上百人发了传票,原因是这些人透露强奸案遇害者的信息,认为有损印度“国格”。6、最黑色的是,一位女医生在参与抗议罢工游行回家路上,遭到多人轮奸。而被迫辞职的医院领导,在辞职4个小时后就升官了,被任命为地位更高的加尔各答国家医学院院长,他还扬言要报复抗议者,理由是“为本人和家人所遭受的侮辱和网暴讨还公道”。这么一个“国家”,竟然还有人担心超越中国?恶心谁呢?这么认为的,敢不敢亲身去印度走走?不要以为是男性就安全。8月16日,在印度高哈蒂,人们手举蜡烛参加抗议活动。图/新华社印度强奸问题由来已久,甚至已经形成了所谓的“强奸文化”。在印度历史上,有两起极具标志性的强奸案,当然现在是三起了,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仅仅是工作三十多个小时在医院专门用于医生休息的房间里休息一下,竟然遭到如此惨剧,这是什么国家?地狱也不过如此吧。之前的两起,也非常值得说道。第一起事件:1972年的马图拉强奸案。马图拉父母早亡,有一个哥哥,因为未经哥哥同意就跟恋人同居,于是哥哥报警说遭到恋人一家绑架,警察将马图拉叫到警局核实情况,以逮捕恋人和哥哥为威胁,两名警察强奸了马图拉。这在印度本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警察强奸普通民众以及受害者、报警人,太常见了。之所以马图拉强奸案成为印度强奸史的标志性事件,就因为这是印度第一起上告法庭的案例,马图拉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上诉,历经印度三级法院,最终六年之后的1978年,印度最高法院宣布两名罪犯无罪释放,理由是马图拉同意了警察强奸,因为马图拉在被强奸过程中没有叫喊,身体也没有挣扎痕迹。注意,没有看错,是“同意被强奸”。印度关于强奸的法律认定非常奇葩,明文规定“同意”和“不同意”,只要认定受害人没有不同意被强奸,那就是同意,然而想要被认定为不同意,难度极大。而且印度在进行强奸事实认定时,采取的法医检测手段极为恶心,这也是印度强奸受害者不愿意上诉的关键原因之一,这个手段被称为“手指测试”,顾名思义,“法医将自己的两根手指插入,凭感觉检查受害人是否经常从事性活动”,注意引号内令人恶心不适的说明,就是印度明文写在法医检测手册里面的。这个测试源自18世纪,一直用到2013年,以松弛度作为判定关键,有很大风险受害人会被法医认定为是行为放纵与品行不端的女人,于是强奸犯就会被无罪释放。这起事件被视作印度国家的“耻辱”,注意印度人不是因为发生强奸案而觉得耻辱,而是认为受害者马图拉竟然敢选择告上法庭,让印度强奸泛滥被曝光,导致印度遭受国际社会的指责。1978年印度最高法院以“同意被强奸”为由宣判强奸犯无罪后,引起了德里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关注,他联合其他3名印度著名律师向印度司法部长发出了要求加强惩治强奸犯的公开信,印度政府本来打算装看不到,但巴基斯坦率先发布了这件事,引起了国际社会关注。终于1980年深受强奸之苦的印度女性举行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反强奸示威游行。最终印度在1983年针对强奸修订了刑法,首次为强奸受害者提供维权的法律程序,但实际上这条法律基本没用,仅仅是形式上存在罢了。按照全世界普遍经验,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强奸案一定是下降的,然而印度完全相反,从1983年印度被迫修改刑法之后的40年,印度强奸案激增,仅记录在案的强奸案,1971年是2487起,2011年是24206起,而到了2021年高达3.2万起。而且根据印度学者的研究认为,印度强奸案的隐瞒率超过90%;而且印度的强奸案往往极为恶劣,放在中国,这些强奸案的罪犯几乎个个要被判死刑,正常国家强奸犯被第三人发现,要么逃跑要么杀人灭口,但是印度不一样,会非常自然的参与其中,于是印度的强奸案几乎都是集体强奸,而且伴随强奸,往往会实施殴打、抢劫甚至泼硫酸、杀害等等。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报告显示,印度15至49岁的已婚妇女中超过三分之二遭到过殴打、强奸或被迫性交;还有数据显示,印度15-19岁的年轻女性或者说女孩,占婚内强奸案件超过20%,而印度法律规定,“男子强迫妻子发生性关系,如果妻子超过15岁,就不算强奸”。还有更恶心的,那就是印度司法。印度整个司法系统对于强奸案可以用麻木不仁来形容,故意拖延,警察不立案甚至还要再次强奸受害者,以此作为威胁受害人不要报案的手段,导致大量受害人投诉无门,就算勉强立案了,印度的法院也故意拖延,而且审理过程漏洞百出。比如前面提到的:受害者要证明自己没有同意被强奸,一般要求受害者必须激烈反抗、高声呼救,但是面对往往是复数的施暴者,激烈反抗的结果就像开头提到的那位女医生,反抗导致的是惨无人道的殴打和虐杀,高声呼喊引来的每一个人都成了强奸的参与者。最终,印度被强奸的受害者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大概不到10%选择报案,这要冒再次被警察强奸的风险,而警察只会立案20%左右,已经立案的,法院也只会审结不到3%,最终定罪的更是不到1%,而且就算定罪,量刑也很轻,而且很多参与其中的强奸犯并没有得到惩罚。更恶心的是,在印度,受害者往往会被要求嫁给强奸自己的罪犯,以维护家族荣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统计,印度承认15-19岁曾遭受到性暴力的女孩中,77%的凶手成为了她们的丈夫。写到这,小镇真的感觉非常恶心,但又觉得必须让更多人知道事实。第二起标志性强奸案:2012年的德里公交集体强奸案。受害人是印度德里大学的一名女大学生潘迪,放学后要回家,她深知印度强奸肆虐,因此专门选择了豪华车,还有一名男同学保护她。然而碰到了一辆“黑公交”,结果遭到六名歹徒强奸。注意为什么说“黑公交”,因为在印度,车如果有窗帘被认为是豪华、富人阶层的象征,而这辆“黑公交”就是带着窗帘、冒充私人豪华车,案发地点也正是印度新德里的富人居住区,这位印度女大学生本来就是认为这是一辆安全的车才上车,结果遭遇不幸。她的遭遇很凄惨,BBC拍成了纪录片《印度的女儿》,被印度列为禁片,小镇本想列举下施暴过程,但是实在太残忍了,全删掉了,只说最终结果吧:歹徒行凶之后,把她和男同学直接扔下车,甚至还试图开车碾死她,是这位男同学用尽最后的力气把她推到路边,然后这名男同学就昏迷了,这位男同学为了保护自己的同学,仅头部就被铁棍打了三四下。而潘迪最终95%的肠子坏死、大量失血、全身是各种伤口,头部也因遭遇多次铁棍重击而深度昏迷,最终在医院抢救半个月后,因全身器官衰竭不治而亡。这件事本来在印度也不算什么稀罕事,但已经2012年了,网络时代到来,这件事被网络曝光,引起了国际社会普遍关注,CNN、BBC等媒体纷纷报道,就不再仅仅是强奸案,而是把印度钉死为强奸之国。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国家声誉,印度政府不得不再次修改刑法,强奸犯首次可以被判处死刑,而且强奸嫌疑犯的受审年龄从18岁降到16岁,之所以降低年龄,就是因为这起强奸案,最残暴最凶残的就是年纪最小只有16岁的暴徒。而且新的刑法还修改了过去印度刑法中关于强奸认定的“羞耻”“穿着得体”等描述,还有前面提到的“手指测试”等等混账规定。但是仍然没什么实际作用。在国际社会强烈指责下,印度人甚至产生了一种极为奇怪的抗拒,认为国际社会关注印度强奸,是在抹黑印度,因此反而要用更多的强奸把强奸正常化,让被强奸的受害者不要再声张,让全世界理解强奸是印度的文化特色。不要问小镇这是什么逻辑,小镇也搞不懂。在印度人眼中,女性被严格限制活动空间、活动时间。哪怕是印度首都新德里,晚上八点以后,如果一个女人出现在公共场所,那就默认“同意”被强奸,就必须做好被当成所谓的“公共财产”的准备。印度文化和旅游部长马赫什·夏尔曼甚至说“女性晚上外出违反了印度文化”。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开头提到的这位印度女医生,竟然会在公共场所被强奸。因为印度非常非常多的人根本就不能称之为人,仍然在非常原始的状态,他们会发自内心的认为,一个女人出现在公共场所,那被强奸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们根本就不会去思考,一名医生出现在医院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印度文化和旅游部长嘴中所谓的“文化”,大概就是“强奸文化”,可以这样概括:1、强奸在印度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2、被强奸责任在受害人,是因为受害人出现在不应该出现的地方,行为和衣着也不符合印度要求;3、“强奸文化”的核心就是认为女性是“被使用的物”,这是印度自古以来的扭曲思想,在印度传统思想中,女性生下来就不同于男性,女性直接等同于性。4、在印度,女性必须掩盖好自己的身体,不要轻易出现在公共场所,就算被强奸的时候,也必须服从于男性的强奸,必须保持沉默、不得反击,否则死亡就是自找的。然而注意前面印度关于强奸认定,关键点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如果不呼救、不抵抗,那就是“同意被强奸”。5、强奸甚至被认为是一种教育手段,用来惩罚被认为道德败坏的女人。这样的印度,怎么配跟中国比?恶心谁呢?以后再碰到说印度要超越中国,拿印度攻击中国的,大可以把这篇文章砸到TA脑袋上,问问TA愿不愿意去印度深度体验一周?事实上,在印度社会一直流传一句话:如果中国政府愿意接收,印度女人会成群结队地翻越喜马拉雅山,徒步走到中国。中国就是印度女性眼中的人间天堂。其他文章推荐■
8月23日 下午 11:19
其他

男人不如狗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她经济”的基础正在被瓦解。《黑神话:悟空》将成为一个标志,绝不仅仅是游戏领域,还将成为中国文化传播乃至经济领域的标志,否则也不会引起几乎所有央媒的集体宣传,新华社、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等,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游戏得到如此关注。游戏和文化传播领域的标志容易理解,为什么说也是经济领域的标志呢?《黑神话》跟瑞幸有一个联名款,结果一上线就卖爆了,瑞幸CGO(首席增长官)表示“男性购买力今早颠覆团队认知了,比10个父亲节都靠谱。”其实这种认知已经有些过时了,好几年前,“她经济”就已经在向“他经济”转变,但是一直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让全社会真正感知到消费模式的转变。这就像很多研究“她经济”的,严重落后于时代,颇有点“吃那啥都赶不上热乎”的感觉。从知网就能看出来,以“她经济”为关键词,超过七成的论文写于2017年6月之后。所谓“她经济”,最有名的当属美团王兴在2017年6月2日于饭否发了一个段子,他说“少女>儿童>少妇>老人>狗>男人,据说是投消费的人总结出来的市场价值”,这句话因为极具传播性,就被滥用了,也引起了对“她经济”的研究。但是注意,美团王兴不是这个消费洞察的原创者,他仅仅是转发,而且强调的是“投消费的”,也就是这仅仅是消费品赛道,是特指,并非所有消费领域。比王兴更早公开对女性消费做出判断的互联网人是马云,他在2015年说“女性在未来的世界,将会真正成为主宰”,但是不要把马云的话当成真理,一定要搞清楚他为什么这么说。几个月后的2016年3月,针对女性消费者的“3.8女王节”从淘宝迁移到天猫,正式开启了“双11”“双12”之后的第三个消费节。一切都是有目的的。当王兴能够公开把“男人不如狗”当个段子去讲的时候,实际上这个判断已经开始过时了,他公开说这个段子的时候,恰恰是转折年。中国银联发布的《2017年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有23%的男性每月在网上消费超过5千元,而女性只有15%,男性网络消费力首次超越女性。同样是这一年,即使在美妆护肤这个传统认为属于女性的消费品领域,男性人均消费也基本与女性持平,淘宝数据显示2017年男性护肤品销售额同比增幅高达38%,甚至就连彩妆男性消费也开始大增,增速远比女性高,当然这也是因为基础数据低。注意这些变化在2017年就已经发生了。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原本正向的“她经济”开始被加速异化。事实上,“她经济”被发现已经很久了,2007年,经济学家史清琪女士提出了“她经济”概念,当年8月被教育部列入171个汉语新词之一发布。但是当时提出“她经济”是因为看到女性经济和社会地位提升,因此围绕女性理财、消费形成了特有的经济现象,原本重点是放在“她”而不是“经济”上,是以“她”也就是女性这个人为主体。但是很快,从功利的角度,对“她经济”的理解就从“经济”切入,开始重点研究针对女性的营销策略、盈利模式,以及如何利用女性的性格特征促进消费,赚更多钱、更容易赚钱。于是女性越来越被异化,成为消费主义的牺牲品。这也是有原因的,整体而言,注意是整体不是说个体,女性天生更加感性,于是那些能够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商品或服务更容易引发女性的冲动消费,商品的名称、外观、色彩、款式甚至仅仅是广告语、购物环境都能引起女性的情感共鸣。相对而言,男性购物更有目的性,更在意商品的实用性和品质,表现在购买行为上,男性会更加在意一个商品为什么值这个钱,要对商品进行拆解,如果一旦选定某个品牌某类商品,复购率远比女性要高,轻易不会变更。总的来说,在增量时代,满足女性消费要更加容易,不需要提高商品品质,只需要在营销手段、色彩等方面迎合就行了,而要满足男性需求就太需要功夫了,当然也就出现了很多翻车现象。比如2022年2月某女士高跟鞋品牌为预热妇女节购物,发了一张离谱的海报,文案是“这天,应该把所有男的腿平均锯断10CM”,还说“统一高度,才是公平”,这种把生理特点拿出来作为营销点的做法,已经入魔了。但是,一定要注意时代背景。“她经济”、女性消费火爆的背后,其实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男性实际购买力被挤占,性别间转移支付。这两者背后是一个关键的趋势变化:结婚率和离婚率变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初婚人数达到2385.96万人的峰值,之后持续下降,到2020年已经下降到1228.6万人,2022年进一步降低到1051.76万人。与此同时,离婚率连年上升。初婚非常重要,这意味着从单身状态首次正式转入家庭状态,消费结构必然发生巨大变化。比如为了成家需要买房,中国新生儿绝大多数还是婚生,因此也必然带来母婴消费的需求,等等诸如此类。而且在中国,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那就是婚后要求男性把钱交给女性,这种思维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的,甚至就算是收入颇高的女性,也被这种思维干扰了。出现了既要求男女平等,又要求女性特权的矛盾。本来家庭的钱要么各自管各自的,共同开支商量着来,要么由最擅长理财的人保管,唯独不应该以性别作为标准。于是也闹了些笑话,比如2021年有主持人采访上海首富,当首富说钱由财务管,主持人惊讶的问“不是太太?”,首富直接笑了,回道“你以为过家家呢?”这就是被异化、毒害的典型,已经形成了思维钢印。但是正如小镇在《男性是被忽略的家暴受害者》中提到的,全社会对女性的特殊关照,本质是保护母亲而不是保护性别。但是随着越来越多女性选择不婚不育,于是女性并不必然会成为母亲,开始从女性身份中剥离母亲的角色,也就引发了对保护女性的质疑,这种质疑根本不是什么宣传亦或者行政手段能够逆转的,这是底层社会逻辑的变革。结婚率的持续下降,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男性并不必然结婚,单身男性越来越多,这就带来了经济和消费底层逻辑的变革。男性收入明显高于女性,这一点相信女权主义者也不能否认,否则还怎么强调性别歧视?那么常理而言,消费能力与收入水平直接挂钩,怎么可能收入低的消费更高呢?但偏偏发生了,收入相对低的女性,反而消费能力高于男性,异常背后必有原因。有两点:一是男性需要更多承担家庭必需开支。比如房子,又比如家庭的生活开支,大到家具家电,小到日常餐饮购物等等,再次强调,是整体比例,当然有的家庭,女性经济能力更强,但多数和少数是不一样的。二是性别间转移支付。比如很多广告“爱她就给她买”,这句广告词都用烂了,利用了女性感性性格特点,把爱情变成消费的要挟,但确实很好用。以上两点加在一起就足以解释为什么男性收入更高但消费能力更低,因为就算是月入一万,但是大头需要支持家庭开支,还要上交收入又或者帮助承担伴侣的消费,从而证明爱是存在的,这还没说彩礼等支出。再加上女性上嫁的普遍情况,最终结果是,女性整体上获得了远比收入高几个层级的购买力。同样是月入3000,男女性的生活状态截然不同,社会评价也截然不同。月入3000的女性可以理直气壮的要求月入1万以上的男性,反之如何呢?在全社会普遍把结婚当成必然的情况下,就算是单身的男性,也必须考虑为结婚进行储蓄,于是能够拿出来消费的资金就很有限了,就必须精打细算,结合男性理性的特点,于是男性消费就变得更加务实。在结婚率下降到一定水平之前,在消费增量时代,当然是女性消费成为主流,男性消费要求太麻烦了。然而后来发生了什么呢?结婚率暴跌,从70后到80后到90后再到未来的00后,男性单身比例越来越高。就以小镇身边为例,小镇认识的男性就算在北京也是婚恋市场上的中高端,几乎每一个拿到相亲平台,都是可以享受免费服务,只要接受平台邀约多见几位女性就行。前些年小镇就曾好奇在某相亲APP登记了下,结果不到一个小时,平台电话就来了,邀请小镇加入VIP服务,聊天过程有些无语,于是小镇直接把登记信息清零,账号也注销了,就这样仍然有客服打电话邀请。但小镇周围这些人,单身比例极高,而且离婚后普遍不愿意再结婚,但并不缺少女伴。在大城市,婚姻与谈恋爱或者直白的说性需求,已经开始分离。一个越来越普遍的观念是“不要认为发生关系,就是男的占便宜”。过去必然结婚、必然建立家庭、必然生儿育女的传统思维,也就开始瓦解了。男性终于获得了与收入水平相称的消费能力。于是也就出现了前面提到的2017年,就连护肤品,男性人均消费都几乎跟女性拉齐了,而从2017年以后,在美妆护肤领域,男性消费增速远高于女性,尤其是95后,所以真正敏锐的投资人,已经开始关注男性美妆需求。消费市场逻辑,也就从“到底爱不爱”的感性,变成了物有所值的理性。不要否定这一点,有大量数据可以证明,女性消费相当一部分是由男性买单,比如2021年花西子推出999元的“一生锁爱”天作之盒情人节套装,事后统计,88.46%由男性购买。但这一切已经过去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李佳琦2023年翻车了,他在直播中质疑“这么多年都是79块钱哪里贵了?”“有的时候自己原因好吧,这么多年了工资涨没涨?”剔除掉李佳琦飘了、眉笔确实涨价了等等因素,但说实话,女性化妆品真就值这个价吗?如果按照男性讲究理性、性价比的逻辑,就这么一个眉笔,成本最多几块钱,甚至还不如快递费贵。但是如果这不是一个商品,而是“爱”的证明,那79元就很廉价了。而在“79元贵吗?”背后,实际是女性消费的变化,从过去男性代为购买、性别间转移支付,渐渐变为女性花自己的钱购买,那么就算价格没变,当然也会觉得贵了。这不是靠涨工资能够解决的。然而,这仅仅是开始,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经济趋势变化,那就是未来性别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而且在可见的未来会越来越大。一个关键是数字时代的到来,技术含量不同的岗位,收入差距越来越大,STEM类就业黄金时代到来。数字时代、数字经济,给女性就业带来更多机遇,扁平化的网络世界,也让女性找工作更加容易,缓解了生理差异带来的弱势。但是由于女性更偏好文科而非理工科,导致在数字经济相关就业中,在中低端和重复、机械性劳动领域,男女收入差异缩小,但是在中高端和创造性领域,男女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比如BOSS直聘发布的《2021中国职场性别薪酬差异报告》,2020年数字技术类岗位中,女性占比仅为17.9%,注意数字经济时代,技术类岗位才是真正的高薪。这个报告最后认为数字技术岗位有望成为女性打破收入差距的重要突破口,这话说的非常有情商,把问题说成是机遇,但是现实呢?随着人工智能的普遍应用,当数字化水平提升,大量重复、机械劳动将被取代,网络世界的工作要比流水线车间被替代的快得多,尤其是偏软的客服、营销等过去女性就业比较多的岗位,取而代之的是强调理工科的中高收入的技术性岗位。这一趋势很难逆转,甚至只会进一步加剧。关键在于大学时的专业选择,未来STEM学科必将占据就业的主导位置,权重越来越高,但是在STEM学科中,男性比例远远高于女性,而且虽然女性大学生占比越来越高,2012年女大学生比例已经超过男性,但是985以上院校中,女性占比只有三成。这就意味着,在数字经济必将成为主流的未来,女性想要获得数字技术相关高收入就业的机会正在下降。而这也导致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女性越来越多发挥情感上的软技能就业,比如洞察消费者需求,发挥女性更加契合多元化的互联网特点,这类软技能最适合的就业岗位是客服、销售、主播等。这些年出现的很多离谱的营销手段,甚至在男性看来是对女性的压迫,比如“口罩腰”“A4腰”等等主打女性身体标签,实际把女性异化为男权附带的物,而非人,这些营销手段,基本是女性想出来的,男的其实并不喜欢这么过激的样子。最后收尾:“她经济”早就被异化了,而且“她经济”的经济基础已经开始垮塌,只不过大众感受到这一变化,需要一个重大事件。《黑神话:悟空》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如果放在前几年出来,销量肯定不怎么样,但是当在“他经济”崛起的时代发行,那就不一样了。毕竟两三百的游戏其实不贵,但是要玩两三百的游戏,需要至少大几千的设备,更需要一个安心玩游戏的环境,这可比游戏本身贵多了。月入几千就能理直气壮的买上万的包,那么同样是月入几千,凭什么不能买一台好点的电脑,玩玩自己喜欢的游戏呢?(感觉今天写了一篇论文,稍微修改下,调整下文风,增加些数据,就可以直接投学术期刊了,花点钱搞个文科类核心应该问题不大。只需要调整下结论,就像BOSS的报告那样,通过分析问题,然后建议引导更多女性就读STEM学科,别管可行不可行,立论就很正确了)其他文章推荐■
8月22日 下午 10:44
其他

雇佣军靠不住,终究要靠自己人

昨天晚上刷抖音,刷到谷爱凌的一条短视频,有点惊到了,真是灾难级别的公关营销。本来还以为是粉圈或者黑子拼接的,结果一看左下角,竟然真是本人发的。注意,就算是“黑子”,那顶多也就是对谷本身不感冒,这是个人喜好问题,不可能有人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但是没有任何人有资格质疑他们对国家的贡献,因为他们是国家的建设者,是国之根本,力有大小、贡献也不同,但决不能否定。小镇对谷一开始就不感冒,这本就是一次公平的交易,国家队拿到冬奥会金牌,谷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谷获得的不仅是合同费用,还有中国这个巨大消费市场带来的赞助,正因此,才能靠一个非常小众、商业价值极低的滑雪,获得一年高达2千万美元以上的赞助费。如果谷代表美国队拿金牌,就算数量翻番,成为这个领域的传奇,也绝对拿不到这个数。没有中国市场、中国赞助商的支持,是不可能的。截止到冬奥会结束,这还是一次非常成功、双赢的交易,那时候中国人普遍持肯定态度,也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双重国籍”问题。当时小镇就写了一篇,强调谷的价值,不仅仅是那块金牌,也是为了打造一个吸引海外人才的旗帜,让全世界的人才看到,中国有多么巨大的机遇,只要为中国做贡献,完全可以名利双收。(参见《国有梧桐木,引得凤凰来》)但是后来就变质了。本质上,谷就是雇佣军,雇佣军只能拿钱,无论雇佣费多么丰厚也只是交易,无论做出多大的贡献,没有资格获得持久的荣誉;除非雇佣军选择放弃丰厚的、当期的金钱,变成正规军。对谷而言,要成为正规军很简单,只需要在国内社交平台以及国外社交平台,明确表明自己是中国人,在事关中国利益和荣誉的事件上,坚定地站在中国一边,如此就足够了,她本人照样可以继续生活在美国乃至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与任何她喜欢的人谈恋爱,过自己喜欢的任何生活。因为中国人一向更看重大义,小节不影响对一个人的评价。就拿这次巴黎奥运会来说,如果在中国游泳队遭受“紫薯队”拥簇者质疑围攻的时候,她能够站在中国队一边,哪怕仅仅说一句“相信巴黎奥运会组织方和反兴奋剂组织的专业性,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中国游泳队员使用兴奋剂”,仅仅是这样很基本、符合事实的表态,就足够了。有这一句话,谷就不再是纯粹的雇佣军,而至少是准正规军。但是她没有,一边蹭中国运动员热度,还专门蹭有热度的,几乎任何中国运动员取得成绩,都会看到谷去合影,但是注意,这种合影仅发在中国社交平台,国外社交平台极少出现,就算出现也只是照片的一角;另一边在国外社交平台,一直为美国队取得成绩而欢呼。当然,这其实不要紧,雇佣军在商言商。但有一个极为关键的变化:中国既有商业价值又有爱国热情的本土选手出现了,那就是郑钦文。网球是世界最顶级、最具有商业价值的运动之一,是与足球、F1同级的全球性运动,篮球、橄榄球等还要矮一极。郑钦文也不是国家培养起来的,跟谷类似,也是她的家庭花了2千多万培养起来的,但是区别在于:郑钦文从不吝啬表达自己是中国人,始终坚定地站在中国的国家利益一边,为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她愿意在奥运赛场上拼尽全力。要知道,在网球界,奥运虽然很重要,但是由于没有积分拿,所以除非是已经拿到大满贯、更想追求职业生涯圆满的,其他正在当打之年的,一定会在奥运上保存实力,确保能够在大满贯赛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更不可能在奥运上拼命,万一伤到了,职业生涯就危险了。当然,
8月22日 上午 7:43
其他

国家怎么看下半年的经济?又会怎么做?

每年8月上半月是统一的暑休,在此期间高层级的公开报道会大幅减少,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也会休会,每周例行召开的国常会也会暂停,但在此期间也会召开不见诸于报端的会议,因此暑休结束后的高层表态非常引人关注。8月16日,暑休结束后第一天就召开了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小镇注意到这次会议上有一个非常不一样的表述“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这话看起来正常。因为半年了,上半年实现了5%的GDP增长目标,这个成绩当然值得肯定,但是要注意到二季度只有4.7%,考虑到去年二季度低基数,可以说勉强达标。改变预期需要做很多工作,今年最重要的就是务必达成5%的全年增速目标,这并不容易,所以提出“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非常正常。但又很不平常。小镇之前有一篇文章曾经提到,新总理特别关注的是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过去很少关注经济增长的问题,更强调的是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重视中长期的战略目标,只要在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上达到预期,经济上出现一些波折都是可以接受的。对于宏观经济,更强调的是防风险和化解风险,只要宏观经济基本稳定,房地产、金融不出现影响全局的系统性风险,那就可以接受,重点是弥合新旧动能之间速度差带来的撕裂感。所谓新动能就是以新能源、半导体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旧动能当然就是以房地产为代表的低附加值产业。所以,在今年6月达沃斯论坛上,公开讲话也把重点放在先进制造、未来产业,讲述中国如何抓住未来的增长点,而对于当时普遍关注的二季度经济增长不及预期的问题,着墨不多,就算提及也比较乐观。再结合7月国家统计局针对上半年经济表现召开记者会,对上半年经济总体评价是“取得的成绩很不容易、极不寻常”,还引用了一句古诗“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可以说国家非常清楚地看到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面对如此难题仍然取得这样的成绩,当然值得肯定。而且在这次发布会上,继续强调重视中长期战略发展,但是也重点提到短期仍然有很多利好。比如:世界经济温和复苏、主要经济体补库存,利好外需;居民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需求潜力大,下半年暑期、开学、十一短期需求刺激,利好内需;而在投资领域,谈到“两重”项目加快下达,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发行,而对房地产也提到近期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强调短期利好,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为什么不出台更多大刺激项目。于是7月份召开的几次重大会议上,也更多强调落实政策,而不是提出新政策、加大力度。比如7月总理召开的座谈会提到“围绕实现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进一步实施好宏观政策”,注意是“实施好”而不是“加大刺激”,意味着用好现在已经出台的政策。又比如三中公报,也是“落实好宏观政策”,之后韩副主任召开新闻发布会,还是说的“更加有力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政策”,虽然前面加上了“有力”“有效”的定语,但是仍然是“实施”而不是“加大”。好好体会下8月前的态度,然后回过头来看看这周的新动态,其中的感觉已经变了,当然这种变化绝不是突然发生的,变化的关键节点还是7月中旬的三中全会。这里说一个小技巧,回到开头,要注意到国务院全体会议新闻报道中每一个字都不是随便说的,去掉时间、地点、内容这类形式介绍,还有表达态度的,真正用于指导具体工作的就三句话“集中力量抓好改革部署的落实,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而显然最重要的表态就是“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如果像小镇前半部分梳理的那样,对前半年的表态有所关注,就能敏锐地发现这句话的不同之处,那么就抓住这句话,去找找源头,主核心词是“坚定不移”,次核心词是“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就能够发现,把这两个关键词联系在一起,在国家层面近期最早就是7月中旬的三中公报,在接下来工作安排的地方,第一句话就是“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作为一个重点是未来5-10年甚至更久的改革会议,强调当年的全年目标,很罕见,比如2019、2013、2008、2003都没有如此重视当年的经济发展目标。这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态度表达。也正因此,之后短短一个月,各部委、各地方也纷纷表态,从本部门、本地区角度出发,重申了这句话,这有点像是郑重宣誓。比如三中会议后第一次国常会,提到“扎实做好下半年工作,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随即,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央行、证监会等等与宏观经济有关的部门,也纷纷通过各种形式,重申“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7月底的政治局会、国常会以及上周的国务院全体会议,同样再次强调这句话。而且要注意到,昨天8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刚发了一篇报道“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中)”,各大央媒、有影响力的地方官媒体纷纷转发。以7月中旬三中全会为时间点,把这些线索放在一起,变化已经很明显了。这种决策重点的微妙变化,必然是因为对形势的判断出现了变化,也因此必然会影响到后续政策的出台,最直接的就是为了完成目标,在需要的时候,肯定要加大政策力度。那么高层如何判断下半年形势呢?每次国家公开月度主要经济数据,都会引来很多批评和质疑,认为报喜不报忧,专门挑好听的话说。尤其是现在温差增大,很多行业不景气,意见就更大了。如果只是单独看,似乎确实在挑好听的话,比如8月会议针对7月主要经济数据,定性是“总体平稳、稳中有进”,7月会议针对上半年是“形有波动、势仍向好”,6月会议针对5月是“总体平稳、有所回升”,5月会议针对4月是“延续回升向好、总体改善”,4月会议针对一季度是“开局良好”,3月会议针对1-2月则是“稳中有升”。光看这总体定性,确实容易有割裂感,觉得国家统计局的表态跟公布的数据是割裂的,而公布的数据跟现实自我感受也是割裂的。但其实不然,以上用词,还是有区别的。显然一季度也就是3月的“开局良好”要比此前“稳中有升”还有后面的“总体平稳”更加积极。现实也确实如此,今年初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还是有些悲观的,比如发改委主任在3月两会期间说“今年5%左右经济增长预期是奋力一跳能够实现的目标”,注意需要“奋力一跳”,伸手是够不到的,简单的跳一跳也是不行的,必须拼尽全力跳起来才行,而当时很多人认为5%的目标应该不难。但实际上,小镇去年就曾经写文章说,如果按照小镇自己的预期,把目标定在4.5%-5%,大概4.7%左右比较现实,只不过历年经济增长目标都是取整,所以当时小镇认为:大概率定5%,但最好在前面加一个“力争实现”,也就是实际目标是5%以下、4.5%以上。正因为后来发现一季度经济增长挺不错,甚至有点超出预期,所以明显很积极,说“开局良好,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但是后来就变了,虽然今年经济疲软比去年更晚一些,去年是4月就开始疲软,而今年是到了6月,但是经济下行的压力确实大了。从国家统计局对月度经济存在问题和挑战的定性就能看出来,外部环境始终是问题和挑战之一,今年每次月度会议都提到了,也就是“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或者“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但是要注意,另外两个因素:内需不足、结构调整。3月、6月例会在外部环境之外,增加了内需不足的问题;7月总结上半年时突然出现了“国内结构调整持续深化”这个新问题,到了最近的8月,三大问题同时被列入,原话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困难调整”。外部环境、内需不足很好理解,而“新旧动能转换”和7月的“国内结构调整持续深化”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强调旧产业和新产业之间的关系,最直接的就是房地产持续下行出现的缺口,到底靠什么来弥补?这也是山东最近得到更多关注的原因之一,山东前几年新旧动能调整对经济影响很大,而且事实上很多被山东淘汰的低效率、高污染企业,出海以及前往中西部的并不多,大量转移到了东南沿海地区,东南沿海相比北方,在环境保护、耕地保护等方面执行力度确实要低一些。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山东现在的增长势头明显更强,尤其要看结构。总结到这,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国家接下来会怎么做?国家已经关注到了目前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注意到了房地产等传统产业下行带来的危机,在继续重视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未来产业这类中长期战略的同时,开始更加关注短期经济增长。除非再次出现类似2020年的意外冲击,无论如何,今年必须实现5%的目标,这对于应对接下来的挑战很重要,如果发现存在完不成的危险,那么宏观政策包括财政、货币等等一定会加大力度。但是这绝不是冒进的大放水、大刺激,只是相比上半年力度可以更大一点,仍然要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大方向服务。毕竟如果钱来得太容易,就像现在的美国,实体经济贷款利率7%以上,无风险的国债收益率都高达5%,那谁还愿意搞实体,谁还愿意搞风险大的未来产业,于是一直鼓吹的AI神话故事,眼看也要破裂了。其他文章推荐■
8月21日 下午 10:32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好坏不分,被卖了还帮着数钱

《婚姻登记管理条例》修改公开征求意见,引起舆论哗然,这也成了某些煽动性别对立者狂欢的契机,以普法为名,大肆宣扬虚假、伪造法律知识,煽动舆论从中牟利。很多听信这种谣传的,喊着不公、压迫,然后喊打喊杀,这跟被卖了还帮着数钱有什么本质区别?从小镇目前看到的舆情动态来看,一些宣扬“女权主义”“男权压迫”的账号特别活跃,虽然男女都有反对的声音,但女性相对而言更加激动、极端,往往设想一种极小概率的极端事件,去表达恐慌,但真的很在意所谓“严重智力不足女性被胁迫结婚”吗?更甚至还有人故意夸大,说离婚登记跟黄牛抢票一样,特别难抢,需要凌晨一过就不停的刷,但实际上任何人只需要自己去看看,就知道离婚虽然要预约,但是任何时候,肯定能约到一周以内的号,实际上最多两三天,还看到有报道说因为前夫不配合、总是临时有事,差点被离婚系统拉黑。但这种报道没有说明的是,目前采取拉黑限制的仅仅是广东等少数地区,之所以进行限制,也是因为把离婚当儿戏的太多了。而且也不是说取消一次就拉黑,有很多标准,比如180天爽约2次或者取消5次,亦或者30天内取消3次,如果说双方协商一致,如此短时间内反复爽约、取消的概率有多大?作为媒体,是否应该对自己的报道负责,理应预计到报道对观看者带来的错误引导,在自己的报道中解释为什么会被拉黑?当然,这对于媒体而言,要求太高了,把事情说清楚了,还怎么有流量呢?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一些原本是为了保护女性权益,在女性力推下终于成真的,却在几年后被部分女性指责是男权压迫。难道只要是法律规定就一定是男性搞的?女性就这么没有社会影响力?还是说就像消费主义一样,借性别矛盾煽动对立,已经成为一门生意?比如这次修改,增加“离婚冷静期”就是典型。实际上,包括发达国家在内全球多数国家都有“离婚冷静期”的相关规定,而且这些国家对于“离婚冷静期”的规定时间要更长、更繁琐,离婚冷静期本就是为了保护双方尤其是弱势一方的利益。因为离婚绝不仅仅是两人感情破裂,更涉及到复杂的财产、债务、子女乃至其他诸多法律责任和利益关系,而在现实中,冲动离婚的比例越来越高,很多去离婚了,连基本的财产切割都没讨论,直接跑过去就要离婚,这带来了很严重的负面问题,一旦离婚后,再想维权就难了。事实上,中国早就有类似“离婚冷静期”的制度,但是名义上是“审批期”,以前申请离婚会让先回家,大概需要一个月的审批才能下来,在此期间可以反悔,这本质就是冷静期。除此之外,过去有的还需要单位审批。但是中国宪法规定“禁止破坏婚姻自由”,虽然我国不存在专门的宪法保障机构,宪法也不能直接适用于司法,所以违宪到底怎么处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必须承认有违宪法规定的基本事实,而且离婚还要行政部门“审批”实在太难听。所以2003年《婚姻登记条例》就取消了离婚审批,但是由此导致离婚率激增,而且冲动离婚比例特别多,对于财产等问题根本没有考虑清楚,离婚后再想维权变得非常困难。注意,受损的实际是婚姻关系中弱势的一方,并不一定是女性。但是由于中国传统上女性上嫁,男性经济条件一般强于女性,种种原因导致女性更容易成为弱势一方。比如有钱人有很多手段可以隐藏个人财产、进行资产切割,弱势的女方很难维权。设想这样一种场景:男性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普遍女方更强,而女性更容易受情绪影响,这两个是基本事实,不要拿小概率反驳。假如没有冷静期,只要双方都同意可以直接离婚,那么当男方想离婚,提前处理好了财产,然后故意诱导女性对婚姻失望,冲动之下跑去离婚,也没有对财产进行切割,离婚之后,再想维护女性合法权益那就难了。可以去查下法院公开的裁判文书,有大量这种没有进行财产分割、冲动离婚之后,只能诉讼维权的例子,但是难度非常大。有人可能说,如果后悔离婚了,那可以复婚嘛,也没啥损失。先不说把婚姻儿戏化带来的危害,就像前面的例子,凭什么认为强势一方(多是男性)愿意复婚呢?大量例子证明,男性离婚后反而更倾向于不婚或者换一个,尤其是有一定经济和社会基础的男性。婚姻市场早就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女性上嫁且生理限制导致女性在婚姻上年龄压力更大,所以在相亲市场中,是女性远远多于男性。因此,虽然“离婚冷静期”等制度规定,是为了保护婚姻中弱势一方,但实际更多是保护事实上更弱势的女性。为行文方便,接下来表述上以“女性”代替“弱势方”。前面说到2003年取消了离婚审批,冲动离婚大增,对双方尤其弱势的女性带来更大损害。因此一些基层变通了,以离婚需要排队为名,给了一个离婚告知书,让夫妻双方先回去,到约定时间了再去办理离婚,实际还是冷静期。但这肯定不是长久之计。所以2010年开始,有专家提出需要对婚姻进行急救,学习国外“离婚冷静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妇女》杂志社总编辑、全国政协委员尚绍华,她后来还是《悦己》的总编辑。注意这是一位女性,还是全国妇联主办的刊物负责人,妇联保护女性,这应该不用质疑吧?她就认为“由于2003年颁布的《婚姻登记条例》取消了审批期的规定,我国事实上变成了世界上离婚手续最简便、离婚最快捷的国家之一,离婚夫妇当场就可拿到离婚证。不少冲动的夫妇晚上吵架,第二天早上离婚,到下午就后悔了。”而且离婚一定要注意绝不仅仅是感情,还需要夫妻双方认真考虑财产、子女、债权等等复杂情况,短短一个月甚至根本不足以处理好这些复杂事情,在婚姻状态下,去处理这些复杂利益关系要更加方便,比如婚姻状态下,女性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男方,处理财产、债务等等,要方便太多,在进行资产查询的时候也更方便,这都是法律规定的。离婚之后,再想取证,可就难多了。于是2010年两会尚绍华提出了《建立离婚冷静期,培养婚姻咨询师》的提案,在尚绍华等女性权益捍卫者的推动下,一些地方开始探索“离婚冷静期”,各地探索中,也多以女性为主,甚至当年曾经引起舆论质疑。尚绍华一直高度关注女性保护,总不能说她是男权压迫吧?最终“离婚冷静期”在2020年5月正式写入《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在全国实施,时隔17年在法律上重新恢复冷静期,这是一项女性发起保护女性利益的典范。但是没想到,才短短3年,就被某些女性质疑是“男权压迫”,不知道尚绍华等离婚冷静期制度推动者,作何感想?有没有被自己保护的人背刺的挫败感?需要注意,离婚冷静期仅适用于双方协商一致离婚,起诉离婚没有冷静期的说法,结果很多媒体故意混淆,甚至大肆渲染离婚冷静期的负面表现,让很多人误以为离婚冷静期导致无法离婚又或者家暴受害者可能因此遭遇更大伤害。但用最基本的逻辑想想,如果家暴真的到了这种程度,如果对方不愿意离婚,那当然要诉讼离婚啊,当然要分居保持距离,如果对方家暴,结果还要继续生活在一起,这图啥呢?而且就算实行了30天的冷静期,中国仍然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离婚比较简单、容易的,对于婚姻弱势一方的利益保护仍然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这次修订新增加的“婚姻家庭辅导服务”,还是老问题,在性别对立思维下,明明是善政,结果又被扭曲成“男权压迫”,又或者扭曲为国家为了结婚率、为了多生孩子,人为设置障碍。中国现在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认为谈恋爱、婚姻、做父母不需要教,甚至讳疾忌医,如果公开讨论动辄举报说“涉黄”。但事实上,很多人根本不懂如何谈恋爱、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经营婚姻、如何正确地离婚,更不清楚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今天先说离婚,离婚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本质就是两个社会、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切割,涉及到复杂的法律关系,这是非常需要专业辅导的。英国就是典范,英国早在1973年《婚姻诉讼法》就提出“离婚冷静期制度”,在英国哪怕是双方自愿的协议离婚,难度也很大,离婚冷静期甚至长达一年大概有这么三个环节:第一步,离婚保护期:先接受相关机构的心理咨询和离婚知识科普,在接受科普之后三个月,才能提出婚姻关系破裂声明。第二步,反省考虑期:提出婚姻关系破裂声明后,还有一般9个月的反省考虑期,根据实际情况可能还会延长或缩短,在此期间法院调解员会介入,也会安排婚姻指导服务机构进行婚姻指导,重点就是尽最大限度尝试能否继续维持婚姻,避免冲动离婚,寻求离婚以外的解决方案,而且要对离婚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培训。第三步,等待核准期:如果双方仍然执意离婚,法院也会先做出暂准离婚判决,注意只是暂准,之后还有为期六周的冷静期,在这段期间,法院会对包括子女安置、法律要求时间期限是否满足等进行审查,这段时间当然也为当事人提供最后的冷静思考时间,如果确定仍然坚持离婚,才会最终判决。以上是冷静期,英国想要离婚程序也非常复杂,就算是双方自愿离婚,也必须签订离婚协议书并且公证,仅公证时间就需要15天。显然,离婚是一件非常专业、非常复杂的专业事务,绝不是两个人一拍脑袋想离就离的。如果是比较有钱、有地位的,还会涉及到法律责任问题,有很多人就通过离婚规避债务责任。注意上面说的并不是我们这边的诉讼离婚,就是最简单的离婚登记,只不过是由法院受理,这是中英体制的区别。至少有三期,最短也得一年时间,这可比中国的30天长多了,也更加复杂。各国之所以设置“离婚冷静期”,而不设置“结婚冷静期”,就是因为离婚涉及到利益和法律关系更加复杂。比如共同财产处置、子女的安置还有其他法律责任,而人受感情影响,冲动离婚的比例很大,尤其中国冲动离婚问题更加严重,稍有不顺就要离婚,甚至拿离婚作为要挟。所以,大量前去登记离婚的,根本没有处理好很多关键的基本问题,比如财产问题。一去登记离婚,问财产划分好了吗,有没有离婚协议书,大多数小年轻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又或者受到情绪影响,动辄说不要了、不重要了,提供的离婚协议书往往啥都没写,只说双方感情不好、自愿离婚、所有事项处理完毕,但实际呢?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把离婚当成儿戏。如果一去就离了,看上去也确实是双方自身意志的表达,但是过几天冷静下来,会不会后悔?关于这次修订,还有些匪夷所思的质疑点,主要是拿极端情况去质疑,认为修改和新增,会导致女性利益受损,颇有些“被害妄想症”,这反而不利于保护自身权益。比如质疑一:三十天冷静期后,要求男女双方共同到场。质疑这是故意制造离婚障碍,应该第一次就提交所有材料,30天到期只要没有一方反对,直接自动通过,离婚证邮寄送达。原因很简单,冲动离婚压根没考虑很多应该考虑的事情,可以去婚姻登记机构看看,很多去离婚的小夫妻,压根就没有讨论财产如何切割,仅仅按照规定搞一个所谓的“离婚协议书”,标明没有财产矛盾、因为感情不和等等。而且既然“被害妄想症”,担心什么严重智力低下的女性被胁迫结婚,那怎么不担心如果不要求夫妻双方共同到场,在冷静期内一方被杀了亦或者被囚禁呢?真的是双方协商一致?比如质疑二:认为女性想要离婚需要勇气,新修订设置了太多障碍,会导致女性无法顺利离婚,因此继续遭受家暴。甚至还有人阴谋论的认为,是因为男性需要发泄暴力的途径,因此为了减少犯罪率,所以就纵容婚内家暴,也因此在离婚上设置障碍。但是事实上,在家暴方面,男女性其实没有本质区别,甚至近些年在倾向性保护女性的情况下,男性被家暴率已经超过女性。主要这两点:第一点:规定“因胁迫结婚”“患有重大疾病在结婚登记前不如实告知的”,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而不是过去向婚姻登记机关申请撤销。质疑是逼人诉讼,人为制造障碍。这就是科普的人故意混淆“撤销婚姻登记”和“诉讼离婚”的概念,当然也可能是根本不懂。新《登记条例》将撤销婚姻从登记机关转到人民法院,这是因为《民法典》明确撤销婚姻登记需要向法院申请。但撤销婚姻和诉讼离婚截然不同,当事人只需要到人民法院指定窗口办理即可,甚至都不需要书面材料,口头陈述也行,费用在50-300元不等,如果经济困难也可以申请缓交、减免。当然,也可以直接申请离婚诉讼。第二点:删去了“患有法律规定禁止结婚或者暂缓结婚的疾病的”不予登记的规定。于是有人(主要是女性)质疑有严重智力障碍的女性是否真的享有结婚和离婚自由,认为这将给被拐骗的智力障碍女性被胁迫诱骗结婚提供便利。但这一条也是为了符合《民法典》的要求,《民法典》删去了患有法律规定禁止结婚或暂缓结婚的疾病的规定,这是对个人婚姻自主权的尊重和保护。过去《婚姻法》以及原本的《结婚登记管理条例》等规定“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禁止结婚”,这本质是对宪法赋予的婚姻自由提出挑战,而随着社会发展,关于“疾病禁止结婚”争议也越来越大,本来对疾病进行限制,是为了保障没有疾病一方的权益,但自古家务事最难办,事干了还不落好,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所以近些年转向,政府不再过度插手,改为强调个人要对自己负责,更强调诚信以及违约责任,这本就是现代社会应该做的。新《结婚登记条例》就强调了公民个人信用,公民需要为自己的承诺负责,体现在第六条新增“当事人应当对其提交的证件和书面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后面的相关条文也明确规定了如果隐瞒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其他还有些质疑,主要还是阴谋论,要么认为国家为了保婚姻率、保生孩子所以认为设限,比如取消结婚登记户口本的规定,但这实际上就是户籍改革的一部分,以后要逐步淡化户籍,跟着人走。以上是比较多质疑的,还有些零零散散的质疑,基本上只要是有修改的地方,都会被质疑是在危害女性权益,然后假想一种极端情况,这很不正常。比如新《登记条例》第五条新增“婚姻登记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在婚姻登记工作过程中知悉的个人隐私、个人信息予以保密,不得泄露或者向他人非法提供”,强调隐私保护本是好事,结果就被扭曲认为这是为了掩盖已婚史,以后当事人就不能知道另一方是否结过婚了。但实际上一方曾经结过婚,这并不属于婚姻登记时需要保密的个人隐私,虽然通常情况下婚姻登记机关不会主动提醒,毕竟现在离婚再结婚的太多了,但是如果明确询问,还是可以得到明确答复。关于这些质疑,实际上8月16日民政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已经对公开征求意见引发的舆论关注进行了解读,包括为什么取消户口簿,取消户口簿会不会导致重婚骗婚,为什么增加了离婚冷静期和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但显然有关部门很难想到竟然还有如此刁钻的质疑角度。所以小镇就简单谈谈,想骂随便。但是一定要注意,被谣言、情绪裹挟,对自己不是什么好事。其他文章推荐■
8月20日 下午 8:07
其他

总是幻想轻松取胜,稍遇挫折就想投降

总感觉太多人对“人类有史以来”的概念缺乏理解,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中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制造国,二是美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帝国。搞不清楚第一点,就很容易陷入恐慌。动不动就担心中国产业要大规模外移,担心外资撤出中国就完蛋了,看到俄乌战场民用级别的无人机就开始恐慌,担心中国打不赢。这都是搞不清楚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制造国的力量,以中国的制造能力,如果真的被逼下场参战,衡量无人机的数量单位绝不是十万、百万这种没有想象力的,而是千万、亿,就算100架无人机换一个敌人,那也是赚的。这几年中国在很多方面取得突破,尤其是中美科技战的标志“半导体”开始释放好消息,比如中微创始人尹志尧宣布“今年夏天国产刻蚀机实现100%自主可控”“3nm刻蚀机已量产”,还表示“未来5到10年,争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半导体方面一直只做不说,现在能够公开表态,这绝不是中微自己的决定,可以推测光刻机距离突破也不远了。注意芯片制造有刻蚀、薄膜沉积、光刻、清洗四大环节,对应刻蚀机、薄膜机、光刻机三大核心设备,想要制造高端芯片,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尤其刻蚀机与光刻机并列。再加上诸如新能源汽车、造船造舰以及中美几次博弈的阶段性胜利,令国人越来越自信,这种自信是经过沉淀的,今年巴黎奥运会,中国首次在国外与美国并驾齐驱,更证明了国力显著提升,中国与美国,已经是远超其他任何国家的独一档。但是,必须要说但是了。虽然从2018年至今颇为艰难,经过了很多挑战,但是过去几十年下来,还是习惯了轻松取胜,在形容问题和挑战的时候说的很严峻,但是提出的解决方案却又往往把问题看的很简单、很容易解决。对外,严重低估了美国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帝国的实力,稍有风吹草动就说美国要崩溃了,却忽略了美国仍然比中国强大的基本事实。如果说中国有足够的底蕴、绝非轻易能够打倒的,那美国也是一样,要看到美国负面问题的存在,但决不能因为这些负面问题就认为美国不堪一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根本、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中国要承受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帝国的打压。而且不同于历史上第一、第二大国之间的直接竞争,现在的中美两国在方方面面完全拧在一起,根本就分不开,经济、科技、政治、金融、贸易等等就不说了,就连军事领域,中美之间的联系也极为紧密,美国军工大量原材料要从中国进口。可以说,中美之间的博弈是人类有史以来空前的,没有任何过往经验可供参考,过去十几年,美国对中国的打压整体上是失败的,但反过来,大多数人对于美国能够施加的压力和采取的手段认知也非常不足,这需要站在非常高的视野,需要拥有大格局、掌握最全面的信息,纵观全球,也只有站在最高层的寥寥几人能够看得清楚。所以,就出现了市场、社会、公众对于决策的期待与最高层的最终决策之间的背离。比如当前前者更关注短期经济表现,不理解都已经这样了,为什么国家还不急于拯救经济?小镇在跟一些朋友沟通时,最常听到的质疑就是认为当前宏观层面出现的问题,如果早期干预都可以解决,但是高层视而不见或者不认真应对,结果小问题变大,补救就更难了。这种怀疑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有没有考虑过,如果一个问题全社会都已经普遍看到了,甚至讨论了几个月甚至一年多了,但是决策者就是不为所动,有没有可能并不是信息传递不畅、决策者不了解真实情况,也不是因为决策者判断失误又或者好面子不愿意改,而是因为决策者更在意的是比短期经济刺激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决策者站得更高,所以更能充分理解美国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帝国的份量,更深刻的理解与美国的博弈是长期而又艰难的。我们看起来强大了,但是力量仍然不足,容不得滥用、浪费,必须把力量集中到刀刃上,想办法继续缩小与美国的力量差距,必须把力量集中在能够提高生产力的科技和先进制造上,为此可以承受短期的损失。而且,在短期问题上,也是存在一种极为矛盾的看法:一方面把短期问题形容的特别严重,好像再不管就要完了;但另一方面提出的解决办法又过于简单,跟问题的严重程度绝不相称。无论什么问题,最终提出的解决方案无非是发钱、放水,似乎只要国家一放水、一发钱,亦或者干脆下令物价不许涨,立刻就解决了。小镇猜测,把问题说得这么简单,也有可能是只有把问题说得简单,才能更容易取得大众的支持,有利于倒逼国家采取大刺激大放水的政策,否则如果提出建议的专家学者等把问题说的特别复杂、特别难解决,那还怎么提出自己简单化的主张?但这种心思可能只是少数人,更多的是真的不觉得问题有多复杂。比如房地产问题,这是当前最严重最需要解决的大难题,如果说股市问题难度是1,房地产难度起码是10以上。但目前专家学者们提出的解决措施,都太简单化了。比如黄奇帆去年底提出,只要房价跌破了30%,政府就可以大规模收购房子,还能借此建立保障房体系,顺带稳定房价、化解房地产老大难问题。但是房地产存量高达300万亿元,就算跌了30%,就算国家只收购一小部分,那也需要几十万亿的资金,钱从哪里来呢?如果国家收购量只有区区1%甚至更少,又或者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那对于全国房地产市场稳定作用极为有限。所以这个主张从一开始就根本不可行,看起来解决房地产问题特别简单,一句话“政府下场收房”,但没钱就是最大的问题。类似的主张接连不断,而且每当国家推出房地产相关政策,就会出现狂热,觉得国家队终于来了,要下场购房了,房地产有救了等等。比如5月17日全国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视频会议召开,提出相关地方政府酌情以收回、收购的方式妥善处置已出让的限制存量住宅用地;当天国新办举办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央行副行长陶玲披露央行设立了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说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但是3000亿的规模其实远低于之前的小作文。在17日会议召开前,小作文专业户彭博社造谣称国务院正在向某些省征求意见,准备收购数百万套住房,准备投入上万亿资金,所以当时都在流传“新四万亿”。所以,17日政策吹风会上,彭博社记者提的问题就是“分析人士预计住房去库存所需资金在1万亿至5万亿元之间,请问资金来源是什么?”这是自己编小作文把自己都给骗了。实际上如果真的要解决存量住房去库存问题,哪里是5万亿能解决的,再加个零还差不多,但是小作文顶了天吹到5万亿,如果是50万亿那显然大家都知道不可能,那就不是引导舆论的小作文,而是笑话了。这就是典型的把困难和问题看得太轻、太容易解决,以此施压决策层在短期问题上投入更大力量,如果决策层真的投入1万亿甚至更多,极大可能短期问题解决不了,还影响了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长期战略。说白了,3000亿都太多了,压根就用不出去。但是极少看到专家去提这个基本事实,毕竟如果讨论这个问题,那就不可能再简单说发钱,而需要解决为什么还不出去的问题,那难度就太大了。5月17日提到的3000亿“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还有一个前身,那就是2023年2月开始的“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这个计划的额度是1000亿元,但是到2024年3月底,过了一年多了,余额仅仅才20亿元,考虑到才一年时间,还款的额度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以近似认为,一年多了,1000亿贷款额度,还有980亿根本没用上。要知道“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只在重庆、济南、郑州、长春、成都、福州、青岛、天津这8个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试点,这些城市的房子要比全国多数城市更保值,租房市场也比较活跃,但就算这样也几乎贷不出去。或许因为太难看了,所以这个计划就直接并入了“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合并之后也就有了3000亿,这次范围要大得多,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获得了计划支持,所以当前贷款余额已经达到了121亿元,但效果其实也一般。其实还有两个扶持计划。一个是2022年11月开始的“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总额度是2000亿元,这个计划央行利率是0%,即使考虑到贷款银行的经营成本,预计房企拿到的贷款利率估计也就是1%到2%,然而到今年6月,这个计划贷款余额仅仅只有141亿元。另一个是2023年1月开始的“房企纾困专项”,额度是800亿,这一个好一点,到今年6月底余额是209亿元。但是把上面这四个计划合并,目前总额度是5800亿元,贷款余额仅仅只有471亿元,考虑到发放最早的也只是2022年11月保交楼,这个计划延期到今年5月底才结束,因此还贷的肯定很少。可见,货币政策、放水,根本就解决不了当前房地产的问题,除非真的动用几十万亿级别的天量资金,直接把房企手里的房子给收了,但是如此大规模的资金只能通过开动印钞机,一旦这么干,先不说居民财富大规模缩水问题,人民币立刻就要崩盘,而且全国房价一定会再次暴涨,过几年想拆雷就更难了。因此,天量放水绝无可能,而小批量给支持,效果也很差。5800亿才只用掉了一成而已,还说啥1万亿、5万亿?还不如把这些资金额度用在真正需要攻坚的领域,于是就有了上周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的通知》,政府融资担保从过去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向科技创新倾斜。小结一下:很多专家提建议,往往是定性而不是定量,总是高喊放水、发钱,再不然就是要对美妥协,就这三板斧。表面看起来似乎说得通,但是根本经不起最基本的定量分析。一旦定量,这些论调一戳就破。看穿了以后,才能更好的把握国家决策,需知,在国家决策上,除非声音能够传到决策者耳朵里,否则重点从来不是自己觉得如何,而是要搞清楚决策到底是什么。其他文章推荐■
8月19日 下午 11:00
其他

想败光家产,没有专业人士操盘其实挺难的

今天的文章已经在早上分享了:头条:《几个乌克兰醉鬼炸掉了北溪管道?想要抛弃乌克兰不妨直说》次条:《不是女法官太多,是男法官越来越干不下去》接下来想着调整下发文时间,改为早上发文会不会更好些,尝试几天后,看看时间安排是否合适,也看看大家的感受,到时候做个投票。今儿看到一个新闻,非常震撼。阳光私募爆雷,12.52亿元存款只剩下了8.6万元,巨额资金几乎全部被转走,而阳光私募的法人、托管券商、持有者均表示不知情。而且记者调查发现,有人签署补充协议,偷偷把账户上的资金转出去了。真是掀开了盖子,什么妖魔鬼怪、臭虫蟑螂都跑出来了。普通银行账户都有转账功能,转出来1块钱都有个短信,十几亿的资金,竟然连条通知短信都没有?是装傻?还是窝案?就这样的金融,刮骨疗毒远远不够,得把骨头敲开了,把里面的骨髓给换了才行。跟私募比,似乎之前公募被曝光里应外合做空股市,也不算什么了,大开眼界。虽然废死是大趋势,但是也不能为废而废,国外是金融、资本立国,资本拿走了也就拿走了,国内能不能打个补丁,哪怕把死刑的标准定的高点,哪怕几年都不执行一次,终归有个死刑威慑,说不定能好点,反正之前废掉死刑,也没见良心发现,对于法律的敬畏也没有看到。看到这个事,有个感慨,那就是想要把亿万家产败光,最快的方式就是找专业团队,如果不找专业人士,想要把家产败光,真不是容易的事。有个电影《西红柿首富》,当然这只是电影,王多鱼为了败光10亿家底,找了两个啥都不懂甚至智商都存在问题的“卧龙凤雏”,他自己也随便瞎搞,结果无论怎么折腾,总是越赚越多,根本花不完。电影当然夸张了,投资赚钱还是很需要技术的,但现实中,如果是非专业人士操盘,败光家产的速度肯定慢很多很多。比如王思聪,其实之前他自己搞投资的时候,很有些玩票性质,就是想投游戏就投了,投了以后也基本不过问俱乐部工作,只是负责搞搞宣传、对外交流以及打钱,结果表现挺不错的,后来转战直播也很不错。王思聪真正开始快速赔钱,成了失信被执行人,恰恰是引入了专业团队搞运营投资,从2015年到2019年,熊猫直播从最初一家员工很有梦想的公司,到最后毁于专业团队的内斗与贪腐,教训很惨痛。还有这些年非常流行的所谓“家族财富管理”,当然必须要承认,在国外这套玩的还是有很不错的,很多传承上百年的家族,就是靠家族财富的模式,实现了稳定传承。但是都是挂着家族财富管理的名头,实际可完全不是一回事。国内这些年创一代基本到了需要退休的时候,于是探索各种能够实现家族财富稳定传承的办法,最核心的当然是引入专业团队,结果真就是血泪,就跟之前曝光的海银财富等,是真的只坑有钱人,4.6万名高净值投资者贡献了716亿资金池,人均155万,而且这些投资者肯定不只买了海银财富。普通老百姓那三瓜两枣,人家根本看不上。那些引入专业团队进行财富管理的传统创业者,才是真正的唐僧肉。比如山东鲁南制药集团,这可是中国最重要的制药企业之一,前董事长赵志全10年前身价就超百亿,2014年去世时“托孤”,把庞大的资产委托给了所谓的专业团队,结果被专业人士和外资里应外合给骗了。所幸赵志全的女儿就读北大法律系,最终靠他女儿的努力,终于把钱拿了回来。看看专业人士是怎么“吃绝户”的。其实投资有点像选择题,想要避开所有的正确答案,这真的非常需要水平,如果是业余的拍脑袋掷骰子,想要拿零分都很有难度。其实所谓的专业团队、理财团队亦或者接受委托的律师团队等等,能给人家多少报酬呢?再多的报酬能跟把资产直接拿走相比吗?中国目前的家族理财还刚刚起步,大概也就相当于一百多年前的欧美,而近代欧美金融史,其实一直有一个非常核心的暗线,那就是专业人士侵吞客户的资产,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富豪和专业人士的激烈斗法下,最终促进形成了现在熟知的欧美金融体系,甚至针对专业人士有了一套行业规范,禁止侵吞客户资产,当然实际执行与否就是另一回事了。有个段子:说真正的败家子,不是吃喝玩乐,混吃等死,这能花几个钱,财富达到一定程度,只要不去赌的太疯狂,就算是“黄毒”也都不至于败光家产;真正的败家子,反而是锐意进取的非要搞自己的事业。而相比自己创业的,更败家的是在尚未形成完善体系的情况下,盲目信任所谓的专业人士,而且有时候某些专业人士更容易与外部势力合谋,甚至危及国家利益。当前博弈最激烈的就是债市和保汇率,有很多争论,还有刚曝光的某公募涉嫌里应外合用客户的钱做空基金、做空中国股市。其实哪有啥新鲜事嘛。2016年索罗斯宣布做空中国人民币,就有好多资本听了所谓专业人士的意见,大肆加杠杆购买外币来做空人民币,2016年初央行跟索罗斯为代表的境外资本,还有国内这些吃里爬外的进行了一轮博弈。新华社甚至发文表态做空人民币将面临法律严惩。新华社原题目为《中国经济转型测试全球投资者的智慧和勇气》,是一篇英文社论。那时候的离岸人民币市场更有限,央行有充足的弹药可以进行干预,从2015年底到2016年2月博弈结束,央行外汇储备减少了1281亿美元,降到32023亿美元。反正事就是这么个事,小镇也没有高净值人群如此幸福的烦恼,但有一点,一定要相信专业人士的能力,既然相信专业能力,那就要多留个心眼,小心专业能力不是用在赚佣金而是奔着财富本身去了。能够为了钱做空自己祖国的,凭什么觉得不会侵吞自家财产?何况黑掉国家的钱风险可要大多了。其他文章推荐■
8月16日 下午 10:58
其他

不是女法官太多,是男法官越来越干不下去

隔段时间就会有与法院判罚有关的热点事件爆发,最近是一位女法官被杀,这起事件目前尚无官方详细通报,引起这件事的交通事故庭审也没有公布几个关键的要素,包括:1、网传保险公司同意给12000元,但法官最终判定只给9000元,认为这是凶杀的直接导火索。这个关键信息,目前只是网传,没有找到任何可信来源,官方通告也没有提及,到底是不是真的,不得而知。2、关于判定只给9000元涉及的空挂床位,目前也没有公布具体证据。关键信息的缺失,让目前所有的讨论仅仅出于假设,而假设未必是真,尤其网传“保险公司同意给12000元”,先不说调解和诉讼是两码事,调解可以讨价还价、诉讼就得以证据认定事实,一般在调解的时候,愿意给的钱往往超过诉讼。比如之前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游客在猛兽区下车导致老虎吃人案件。动物园跟被害人协商,同意因被害人母亲死亡赔偿124.4万元,而对于被害人本人的伤情赔偿,双方意见分歧很大,动物园方面愿意给74.5万元,不同意赔偿精神损失费和后期治疗费用,而被害人赵女士坚持要150多万元。最终选择诉诸法庭,而法庭根据证据最终判定动物园方无责,无需赔偿,由赵女士自行承担所有责任。于是自行协商的时候,动物园愿意赔偿124.4+74.5万,共计198.9万,但是一旦选择诉讼,那么就得依法判决了,最终一分钱都不给,而不是说在198.9万和274万之间找一个点。所以,调解和诉讼本就不一样。就算不考虑这些,硬说凶手就是因为判罚的9000元低于保险公司本就愿意给的12000元,那么这肯定是关键点,如此关键点没有任何可靠信源,之后的推导根本站不住。关于这件事,需要等等官方后续通报,如果一直没有,只是像现在这样发一些抒发感情的报道,没有任何有效信息,那么届时再根据假设谈一谈。这件事发生后,再加上之前的一些案件,网络上最经常攻击的就是女法官太多,影响到判决。女法官是否会倾向性判决,又是否会因为情绪影响,在自由裁量权范围内故意恶心人等等,这种假设没有足够的证据,不能瞎说。但有一点:法院女法官多,这再正常不过了,未来女法官一定会更多。并不是法院故意只招女法官,法院比谁都想要更多男法官,毕竟现在搞员额制,案件审理压力极大,男性普遍比女性更抗压,或者说男性用起来真的可以当“牲口”用,而女性顶多当男的用。但是想想看,为什么像发改、财政、两办等等部门,男性数量远多于女性?为什么法院反而是女性多于男性?是因为法院比发改财政两办等更有吸引力?原因很简单,法院的待遇相比律师们太差、工作强度又太高,法官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在市场上找到收入更高、工作强度更低的工作。所以男性从一开始就更倾向于去律所、公司而不是进法院,就算进法院,离职率也非常高。比如广州两级法院,仅2013-2016年就有298名法官离职,实际离开法院系统的有165人,占法官总人数的10.69%,离职法官主要是30-40岁,男性占大多数。反而是女性更在意安稳,而且在市场化机构包括律所等,女性就业难度更大,因此选择更多进入法院并且留下来。最终结果就是女法官越来越多。怎么解决呢?按照某些人说的公务员市场化?那得把法院至少是员额法官的薪资最起码翻倍,而且工作量要至少砍半,那么需要至少扩编十万员额法官。但这根本不可能,所以在市场经济驱动下,从最高院到基层法院,男法官占比一定会越来越少,越基层男法官占比越低,而女性占比一定会越来越高。现在女法官占比大概是三成多,未来肯定超过一半,基层甚至可能占比超过七成。这一趋势,无法阻止。其他文章推荐■
8月16日 上午 8:10
其他

几个乌克兰醉鬼炸掉了北溪管道?想要抛弃乌克兰不妨直说

昨天,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报道,题目为《醉醺醺的夜晚,租来的游艇:“北溪”管道破坏的真相》。第一个感觉:小妖怪干掉了孙悟空。第二个感觉:乌克兰人均美国队长,怎么还打了两年多?简单概括下这篇报道的核心内容:1、起因:2022年5月,几个乌克兰军官和商人一起喝酒,庆祝在阻止俄罗斯入侵方面取得显著战果,喝的醉醺醺的时候,有人提议何不炸掉北溪管道。2、工具:六名包括平民在内的乌克兰人通过一家波兰旅行社租了一艘长15米的小型游艇,而这家旅行社是乌克兰情报部门十年前设立的掩护。行动人员包括1名船长、4名潜水员以及1名掩人耳目的女兵,只带了最简单的潜水设备、卫星导航、便捷式声呐和标明管道位置的海底地图就出发了,使用的仅仅是最简单的连接定时雷管的高能炸药HMX。注意,由于考虑到乌克兰政府财政紧张,因此该行动纯粹由商人出资,行动经费一共30万美元。3、过程:就这6个人,在天气恶劣、漆黑的深夜,靠着误差极大的海底地图,4名潜水员两两一组,潜入超过80米深的海底,精确定位到海底管道,炸毁了4条管道中的3条,并且在一夜间全部成功引爆,至少有4处爆炸点。报道中还提到,因为天气恶劣,还被迫临时在瑞典桑德港停靠,这艘船从9月7日启航,9月11日抵达爆炸点,因天气恶劣,9月13日跑到瑞典桑德港避风,因为天气实在太差,又经波兰港口于9月23日回到出发的德国罗斯托克港,随后9月26日炸毁北溪管道。大致看了下直线距离,仅直线距离最少1200公里,实际航程一定远超,注意这是一艘15米的小游艇,一般情况下不适合远离海岸线的远航。4、乌克兰官方和美国是否知情:报道称,该行动获得了时任乌克兰军队总指挥扎瓦日内的支持,所有请示过程都是口头的,泽连斯基也只是口头批准,没有留下任何书面记录。美国CIA提前获知了这一行动,之后对乌克兰施压,要求泽连斯基停止该行动,泽连斯基命令扎卢日内停止,但扎卢日内不以为然,称破坏小组已经派出,目前处于失联状态,因此无法叫停。5、怎么查出来的:报道称德国警方一直在进行调查,很“幸运”的发现,乌克兰船员在逃离德国的时候,忘记对船只进行清洗,于是德国警方发现了爆炸物痕迹以及船员的指纹和DNA样本,由此锁定乌克兰船员的手机号码和铱星卫星电话,由此重现了这艘船在德国、丹麦、瑞典、波兰以及波罗的海行驶的全过程。报道中还提到,瑞典桑德汉姆港的目击者表示,当时港口只有这一艘小游艇悬挂乌克兰国旗。(注意,都要炸毁北溪管道了,竟然还悬挂乌克兰国旗,只能说神奇)于是德国警方2022年11月已经锁定是乌克兰干的,但为了避免影响到德乌关系,德国警方没有说破,两年后,2024年6月德国总检察长对行动的主要嫌疑人、乌克兰潜水教练沃洛德米尔发出逮捕令,8月14日德国多家媒体曝光。于是就有了8月14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太神奇了,乌克兰下水行动的4个人都是美国队长吗?要知道北溪管道虽然大体位置标明了,但是为了防止被破坏,精确位置是高度保密的,钢铁内壁厚4.1厘米,外面还有11厘米厚的混凝土,而且这可是80米深的海底,还是深夜漆黑一片,考虑到海底复杂的环境,潜水员只有20分钟的下水时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精准锁定至少3条管道,并且在至少4处安放炸药,全部工作在一夜之间就完成了。007肯定做不到,美国队长勉强凑合,如果只靠几个军官的秘密行动,随随便便就找到4名绝对不亚于美国队长的超级精锐,只能说乌克兰军队达到美国队长级别的战士绝不低于三位数。那俄罗斯是怎么抵抗长达两年?是靠数量更多的“守卫者”们吗?想要抛弃乌克兰,逼泽连斯基投降就直说,糊弄了两年多,之前包括挪威等在内都认为,这绝对是极为精锐的专业团队,还需要一艘有足够排水量的专业船只才能做到,当时从能力角度,认为只有美国在附近的远征舰队能够做到。去年美国知名记者赫什曝光了很多美国第六舰队参与北溪管道炸毁行动的证据,而且认为是美海军潜水与打捞训练中心与CIA合作执行的炸毁行动。怎么2年过去了,突然就发现不过是几个醉汉就搞定了。如果真的只是乌克兰干的,两年前的德国为什么是那种不敢、不愿调查的态度,结果沦落到只有德国警察进行调查,调查清楚后也不敢公布?要知道2022年的德国还是反对军援乌克兰的,怎么可能因为担心影响德乌关系就选择隐瞒?这么一想,怪不得泽连斯基违抗美国不得进攻俄罗斯本土的禁令,选择集中宝贵的机动部队攻入俄罗斯本土,在军事上这当然是自杀行动,毫无意义,但是对泽连斯基而言,激化俄乌矛盾,这就是自保啊。泽连斯基不妨考虑下小镇《乌军溃败,泽连斯基需要考虑如何自保了》开的脑洞,择机寻求俄罗斯的庇护吧,像斯诺登一样,把美国、北约、西方搞得那些乱七八糟的肮脏事曝光出来,俄罗斯一定会死保泽连斯基,这可是活证据啊。其他文章推荐■
8月16日 上午 8:10
其他

日本从未投降,又何谈原谅?

按照历史书上写的,今天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日子。但真的“无条件投降”了吗?真的向中国投降了吗?不,日本并非无条件投降,日本更从未向中国投降。日本从来只承认向美英投降,甚至都不承认向苏联投降,何况中国。一定要将日本这个国家作为整体向中国投降,跟侵华日军投降区分开,这是天地之别,说的极端点,假设1945年之前,侵华日军全部就地投降,都不能说全体日军投降,更何谈日本作为国家整体投降?一定要搞清楚主体,就像一家公司,在董事长、管理层命令下干了坏事,决不能因为一个实习生在自己的社交帐号上表达了歉意,就觉得这家公司道歉了、反省了。第一点:日本绝非无条件投降。8月15日之所以被认定为“日本无条件投降”,是因为在这一天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光看名字就知道是“停战”不是“投降”,而且在这份诏书以及日本与美国达成的协议,也是有明确的投降条件的。那就是必须继续维持天皇统治日本的权力,日本天皇裕仁及其代表的军国体系是法西斯罪行的罪魁祸首,然而这个罪魁祸首都被豁免了,甚至都不是采取保留天皇制、惩治裕仁这个战犯天皇罪行的方式,而是把裕仁本人也给保住了。这算哪门子“无条件投降”,这明明是极其宽宏的有条件投降,想想看如果希特勒、墨索里尼能够在战后继续统治德国和意大利,能说德国和意大利投降了吗?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处理纳粹德国,犹太人能接受?三个法西斯头目,一个自杀、一个吊死,然而最残忍的不但没有追究责任反而继续保持一国元首的尊位。当然必须要说明,意大利在绞死墨索里尼之后,在胜利前夕加入了同盟国阵营,但道理是相通的。事实上,之所以给了日本如此宽宏的投降条件,主要就是美国私利,而且美国国内提出的投降标准,也越来越低。最早是1943年,当时美国刚刚打赢瓜岛之战,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战胜日本已经是时间问题,所以美国国务院一个政治问题委员会开始研究战后对日政策,形成了名为《天皇的地位》的研究报告,但一个关键点没有达成一致,在报告中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主张:一方主张废除天皇制,以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另一方主张保留天皇制,以便于美国战后控制日本。可以看到,最开始美国起码还是有比较强的声音主张废除天皇制,因为无法达成一致,所以双方意见都提交了。到了1944年美军战事更加顺利,基本已经可以确定1945年日本就有可能投降,这时候美国更加关注战后问题,于是美国进一步放松了要求,美国国务院战后计划委员会提出了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保留天皇和天皇制;二是派出占领军对日本进行间接统治。不过这时候仍然有分歧,就在于前面说的,保留天皇制不代表不追究裕仁的责任,完全可以废黜裕仁另立天皇。但是最终美国认为保留裕仁天皇,有利于降低日军抵抗烈度,更有利于美军战后单独占领日本,进而掌控东亚。美国之所以做出这个判断,跟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研究密切相关,1944年中,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委托研究日本人这个极为可怕的敌人,分析为什么日本军队能够在太平洋上殊死抵抗,最终的成果编写为《菊与刀》,认为日本文化的是一种“耻感文化”,而天皇则是耻感文化的绝对核心,只有天皇才能让日本国民承认失败。最终,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彻底践踏了中国人的尊严和基本利益,选择不但保留天皇制,裕仁也无需退位。并以这个原则在1945年与日本沟通投降事宜。于是日本在8月10日凌晨御前会议最终确定,仅以保持国体也就是维护裕仁天皇继续统治作为日本投降的唯一条件,并告知同盟国尽快做出明确答复。8月11日,同盟国(实际就是美国)复电,同意了日本的要求,电报中非常明确的说“(关于天皇制和裕仁天皇)由日本人民自由表述的意志决定之”,为了取信日本,12日凌晨,旧金山广播电台公开播放了同盟国对日本的答复。其实在8月15日之前,日本最高层仍然在纠结要不要投降,纠结的核心是想要确认美国确实不想推翻天皇制和裕仁天皇,日本内阁、高官们从12日8时一直争吵到13日16时,最终16名参会内阁成员中,只有阿南等3人认为需要再次向同盟国发出照会,要求同盟国再次重申保留天皇制和裕仁天皇,但12人认为没必要继续折腾了,最终铃木首相总结认为“再三、再四阅读复电,感觉美国并无恶意”,决定提请裕仁天皇“圣断”。但就算这样,内阁会议之后,日军主战派仍然激烈反对,又经过13日到14日一整夜的争论后,14日上午裕仁召开“终战”前的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决定投降。日本拍了一部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就讲述了内阁连日连夜争论、主战派试图最终阻止投降,而少壮派更是想要发动下克上的叛乱,扣下裕仁提前录制的所谓“玉音放送”。日本显然不是无条件投降,日本后来主张不是投降而是终战,就在于此。日本就有人提出,如果是投降,为什么条件如此宽宏?第二点:日本从未向中国投降。再次强调,侵华日军在日本天皇宣布“终战”后,向中国军队投降,这绝不等于日本这个国家向中国投降。1945年的《停战诏书》必须搭配1941年的《宣战诏书》一起看,这两个诏书对象都是仅限美英,从来不包括中国。自1931年日本就发动侵华战争,然而日本把这段历史认定为所谓的“大东亚共荣”,直到1941年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才发表《宣战诏书》,在这个诏书中,日本编造了三个宣战理由:其一,认为美英支援“重庆之残存政权”“假和平之名,逞制霸东方之野心”;其二,认为美英阻碍日本通商贸易;其三,认为在美英威胁下,日本所谓的致力于东亚安定的努力将毁于一旦,还将威胁日本生存。说白了还是那套日本人为了东亚乃至黄种人利益与白人对抗的胡扯逻辑,硬是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篡改为是自卫,是为了所谓的“东亚解放”。正因此,《宣战诏书》中根本不承认1941年之前对中国等国家的侵略,还要将侵略的责任归咎于中国,比如现在日本国内非常猖獗的“中国军队在7月7日半夜于卢沟桥进行非法射击导致冲突发生”这个论调,就来自于1937年7月11日的近卫内阁决议。日本都不承认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更不可能承认1879年吞并琉球、1895年吞并台湾澎湖、1932年扶持伪“满洲国”、1937年后侵占中国半壁江山等等殖民和侵略事实,更不会承认南京大屠杀、731等等罪行,自始至终,日本都不承认对中国宣战,又何谈向中国投降?1945年的《停战诏书》也是一样的,根本不承认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仍然在诏书里宣称“为东亚解放而努力”,而且不断强调日本作战的对象是美英两国,比如在解释为什么投降时说与美英作战4年,但是“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因此“(为防)我民族之灭亡”,只能接受《波茨坦公告》。这可不是小镇说什么暴论,任何人只要看看《停战诏书》,都是这个理解。当然,在这里面,日本玩了个花样,一边说“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看上去似乎是对美英中苏投降,但实际上这仅仅是因为《波茨坦公告》全称呼是《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无论如何绕不过中国,而苏联是靠实力。而在《停战诏书》的具体行文中,将对中国等国家的侵略,与1941年以来的对美英作战进行切割,只承认向美英投降。诏书中“然交战已阅四载”,这一句话就很清楚了,日本只承认1941年偷袭珍珠港以来属于战争。后面的行文更是没有半个字进行任何忏悔,或许唯一后悔的是没能打赢。不仅仅是《停战诏书》根本不承认向中国投降,根本没有进行任何忏悔,之后日本在半个多世纪中,也从未忏悔,更别说真正的道歉了。再次强调:一定要注意道歉的主体。的确,有日本首相、议会以及极少数日本人表示过道歉,就算不管道歉的话术有多么取巧,但是这仅仅是代表个人亦或者某个组织,发动侵华战争的是日本这个国家,而日本到现在从未以国家的名义明确道歉。日本首相、日本议会、部分日本人能代表日本这个国家吗?有些二鬼子,非得说日本已经道歉了,为什么中国人还抓着不放?先不说赔偿的事,如果但凡日本天皇以及日本整个国家明确道歉,那也就罢了,但是有吗?道歉绝不是说一声对不起就行了,而是必须以实际行动证明绝不会再犯,必须把日本之所以发动侵略的根子给切掉,让被伤害者相信,日本确实真心道歉了,日本也绝不会再犯,哪怕有一天中国再次衰弱,日本也绝不会再干出如此畜生的侵略行径,这次叫真正的道歉。如果这个标准都嫌高,那么还有最低标准:道歉绝对不能反悔,必须永久生效,一旦反悔,过去的道歉也就不存在了,被害方有权采取一切行动包括使用武力,确保日本没有任何可能再犯错。然而,事实如何呢?日本一次又一次的不断否认道歉,这算哪门子道歉?战后日本,整个国家从天皇、政府、议会、地方、民间都在系统性的美化侵略,为“大日本帝国”翻案,这是日本“耻感文化”的体现,日本决不接受自己做错了,承认自己错了跟杀了自己没有区别,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否认做错了。就像现在日本企业造假,天大的事出来鞠个躬也就完事了,于是就有了惊人的言论,日本一名贪污议员被日本记者问急眼了,愤怒地说“我都道歉了,还想怎样,要我去死?”日本在《停战诏书》就已经埋下了日后反悔的由头,这才有了后来的所谓“终战史观”,1956年日本政府宣布走出战后,1968年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民族自尊和耻感文化,再加上从未追究天皇责任,日本仍然是那个“神国”“皇国”,于是,日本全国掀起了美化侵略的狂潮。注意,是全国。虽然确实有极少数有良知的,但是一定要区分主体,这是第三次强调了,这些极少数有良知的道歉,绝不能代表日本国家和整个民族,也不要给日本人找理由,说什么日本人天性不敢于反抗集体,这都是借口。上世纪60年代,出版了日本右翼美化侵略的《大东亚战争肯定论》,明确反对上世纪50年代日本对侵略的反省,得到了日本整个社会的热情拥护,到了上世纪70年代日本国内更是鼓动要推翻雅尔塔和波茨坦公告体系。如果说这一切还能找借口说是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不代表日本政府。那么1982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明确提出日本作为经济大国也要当政治大国,为此必须抛弃“东京审判史观”。1985年中曾根康弘带领内阁官僚以首相身份正式参拜靖国神社。不要说什么日本靖国神社供奉的不仅仅是战犯,日本人非常清楚靖国神社就是侵略的代名词,日本就是故意参拜的,目的就是要否认侵略历史,这是日本认为成为政治大国的基础。就在中曾根康弘参拜后,1985年8月15日,注意这个日子,正是日本投降40周年,日本右翼团体编纂了宣扬“终战史观”的《新编日本史》,次年被文部省审定合格。虽然迫于中韩压力,中曾根康弘表态对《新编日本史》进行重新审定,但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国内有些人也不要总是科普什么右翼教科书使用范围不大。这是根本底线和性质问题,别说范围不大了,这本书没有被封杀,编写这本书的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这就说明日本没有道歉。之后的日本那些破事,已经懒得说了。尤其当日本进入失落的三十年,为了提振国民心气,加上经济不好右翼更容易得到支持,日本更是越来越过分。之前好歹还是“终战史观”,否认侵略,强调日本是为了“东亚共荣”而自卫,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已经开始转入“皇国史观”,开始把日本侵华的罪责归咎为中国,宣扬是中国挑衅,日本是“被迫应战”,至于南京大屠杀等,日本更是认为不存在。以上,全部是事实,我们需要让所有中国人知道这些基本的事实。当然要与日本开展合作,不能把日本的战争罪行与日本平民等同,更不能喊打喊杀、疑神疑鬼、宣扬仇恨,更甚至破坏中国争取一切友好力量的努力,但一码归一码,日本彻底反省,这才是告别过去、展望未来的根本保障。然而,日本作为国家这个整体从未道歉,更未反省,也并未以实际行动割掉侵略的根子,中国现在强大了,所以日本看起来有些唯唯诺诺,就算是中将师团长坠机身亡了,都要第一时间声明与中国无关,但这仅仅是因为实力,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忏悔。要将日本个体、组织的悔罪,与日本整个国家悔罪,区分开。但是日本自1945年《停战诏书》小心思开始至今,日本从未对那些没有深刻反省侵略的右翼进行彻底清算,放任右翼不断壮大。而且要看到危险的趋势,仅从2001年到2015年,日本右翼历史教科书的采用率就从不到千分之一,激增到6.5%。但国内有些糊涂虫,不知道为什么拼命替日本辩解,说极端右翼教科书覆盖率不到1%,又或者说没有篡改历史,只是不提而已,篡改的仅仅是极少数等等。但是在数千万同胞血海深仇的底线问题上,不提就是篡改,哪怕有任何一本篡改的历史教科书合法出版,那都代表日本没有反省,没有道歉。降低道歉标准,如何对得起被残害的数千万同胞?如何对得起为抗战和民族解放而牺牲的一切先烈?其他文章推荐■
8月15日 下午 10:36
其他

让散户能赚到钱,才是金融的护身符

改革一直特别难,最难的就是如何得到改革获益者的支持,遏制利益受损者的反扑和对改革的扭曲抹黑。小镇之前的文章谈过很多次了,改革的激烈反对者往往是改革的获益者,原因有很多,比如改革都是因为过去的模式走不下去了,从整体利益角度必须改变,调整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把更多的蛋糕分给更多人,解放生产力。古今中外的改革基本都是这个逻辑,但既得利益者必然掌握更多的资源,很容易在改革的关键细节上做手脚。比如王安石的青苗法,理论上看起来很不错,看到了民间高利贷盘剥导致的土地兼并问题,于是由国家出面按照20%的利率放贷,把原本40%以上的民间高利贷减半,还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改变当时已经出现的北宋积弱问题。但是以北宋当时皇权不下乡、高度依赖豪族乡绅,中央对地方也没有足够的监督能力,于是最终这个政策被严重扭曲,地方上逼着老百姓必须借贷,还出现了官商勾结等问题,导致20%的国家贷款实际执行起来还不如民间40%的高利贷,最终这项改革成了恶政,唯一可以算作成果的是,在官方20%利率的压力下,民间高利贷在一度降到了30%。青苗法的失败,当然有治理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但要说民间高利贷者没故意拆台,谁也不信。中国古代围绕财政税收发生的争斗从没停止过,明代五人墓碑记说白了就是地方豪族煽动民众暴力抗税,最终明亡于世家豪族贪得无厌,世家豪族们大多数也没有好下场。这或许就是古代版本的资本逐利带来的反噬。以上是个引子。最近股市很不好,而美国围绕大选各方斗法,结果把国内某公募基金卷了进去,8月9日国内第四大公募基金嘉实基金突然发布公告,称“(公募基金董事长)赵学军因个人问题正配合有关部门调查,配合调查事项与本公司基金业务无关”。赵学军从2000年10月起就担任嘉实基金总经理,2017年后担任董事长,在嘉实干了24年,2006年嘉实成为中国第一个管理资产规模超过千亿的公募基金。这么一个人被有关部门调查,到底跟基金业务有没有关系,那就见仁见智了,就当目前原因不明吧。或许是巧合,赵学军从今年3月底起就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接受短期培训,6月初刚回国,而赵学军过去在中美之间特别活跃,担任美国州立法领袖基金会副会长、亚洲分会会长以及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嘉实旗下丰实资本还跟拜登儿子所有的一家公司合资设立了一家私募基金公司,而今年以来,赵学军的名字在美国众议院监督和问责委员会一系列文件中出现了多次。包括:赵学军的公司合伙人李祥生向拜登儿子亨特·拜登汇款,拜登总统为这位合伙人的孩子写大学推荐书;证人作证,赵学军是拜登家族的商业伙伴;美国众议院这个委员会还两次要求拜登说明跟赵学军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今年4月,至少七个巡视组进驻16家金融单位,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巡视工作,而上一轮针对金融系统的巡视工作是2021年第八轮,那次持续两个月。7月20日,财新报道这一轮巡视完成现场巡查,但注意这不是说工作结束了,后续要根据搜集到的线索开展工作,接下来巡视成果会密集落地。而仅仅在现场工作阶段,从6月到8月初这两个月,仅公开的被巡查单位接受审查人员已近30人,注意这都是比较高级别的。比如仅8月2日就公布了三人,分别是陈小澎(中国证监会深圳监管局原党委书记、局长),董国群(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原飞(原大连银监局党委书记、局长)。而除了巡视,还有一支重要力量,那就是审计署。最近有很多热点新闻,实际就是审计署审查出来的问题,审计署人力很有限,所以只能每年对若干重点领域进行审查,对其它领域保持日常审查,今年6月审计署的报告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从今年4月开始,审计署开始重点对公募基金进行现场审计检查,首批就包括嘉实基金,到6月已经入住12家公募,重点关注费用支出等问题。按要求公募基金所有高管必须在岗,而赵学军从3月底开始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参加为期2个月的短期项目,所以当时还传赵跑路了,于是5月23日,赵还在朋友圈发了张上课时的照片,配文称“学点新东西”,6月初完成课程后,赵回国,再然后就是8月9日的突然公告了。以上就是最近几个月与嘉实和赵学军有关的客观事实,不做任何评价,到底发生了什么,有待官方调查通报,耐心等着就是了。小镇只是想到了去年开始一直被嘲笑的一篇报道,2023年8月3日经济日报发的文章,主题是“让居民通过股票、基金也能赚到钱”,引起散户们群嘲,还有的称是韭菜不够了,要吸引韭菜入局,当然金融机构对于这类号召也是很不以为然。但是从改革的角度,让更多的普通民众能够从资本市场上赚到钱,起码吃肉之余给散户们一点汤水喝,保证最起码有一部分能赚到钱,这是资本和金融机构最根本的护身符。金融不得人心,资本市场买啥赔啥,利好利空都是跌跌不休,最终结果就是散户们不玩了,股市成交暴跌到4千多亿元。当然金融机构有很多说法,比如疯抢国债,这事小镇已经写了好几篇了,不赘言了。但当前这种局面,正是刮骨疗毒的最好时机。过去对金融进行整顿改革,最大的障碍就是金融圈以改革、反腐会导致资本市场紧张、影响到资本市场参与者利益为理由,几亿散户的利益成了阻挠整顿的借口。当起码有部分散户能够赚到钱、其他散户对赚钱回本也抱有期待的时候,其实很难进行改革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已经这样了,再差还能差到哪去?还不如来个痛快,好歹出出气,反正无论如何,过去的模式肯定是不行了。而金融这几年过于自私自利、不顾大局,也导致过去能替金融说话的也无话可说了,到现在金融圈很难找到可以直接对话的渠道,甚至墙倒众人推又能怪谁呢?耸人听闻的操作实在太多了,都不用太往前捋。5月28日《证券时报》刊发深度调查报道,曝光海银财富背后的违法违规操作,编造空壳、虚假项目,实际搞自融,坑了全国4万余名高净值人群;甚至还有公募基金利用募集的资金,做空中国股市来牟利,这种操作,基金怎么可能涨?股市怎么可能涨?最终散户乃至机构的钱就这样进了某些人的腰包,过去好歹钱还留在国内,结果最近曝光的竟然存在里应外合的嫌疑。既然把“让居民通过股票、基金也能赚到钱”的号召当成玩笑,毁了自己的护身符,那么盖子掀开了,牛鬼蛇神、魑魅魍魉暴露在阳光下,那就好好清理下臭虫硕鼠,倒要看看,所谓的精英,到底是怎么个精英法。未来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也是理所当然了。其他文章推荐■
8月14日 下午 11:06
其他

为了发展经济,公务员需要大规模扩编

开头必须要声明,这仅仅是小镇自己的看法,不代表任何官方观点,更不是什么放风,国家放风有的是渠道,绝对不会通过自媒体进行,任何自称或者暗示在放风的,建议都要怀疑下动机。官方的态度一直是严格控制公务员总编制人数,去年机构改革要加强金融监管等,也是进行内部编制的腾挪,比如缩减5%的编制,还有把地方央行的编制挪到金融监管系统等。所以,这篇是小镇的“私货”,但小镇坚持认为应该做。原因有三:第一个原因:公务员从来不是中国财政供养人员的大头。中国公务员总共就7百多万,就算加上因为公务员编制限制,于是不得不以参公身份但实际从事公务员工作的,总人数也绝不超过1千万人,对于管理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这个比例太低了。总有人拿古代和外国说事,说古代官民比多低,但有没有考虑过,古代和现代社会的复杂程度能一样吗?古代所谓皇权不下县,地方上只要做好征税、刑诉、保民等就行了,现在呢?至于拿国外比,就更可笑了,小镇在《吹牛不上税,但小心吹破牛皮》已经提到了,美国联邦、地方公务员加起来高达2200万人,注意在美国,教育、医疗以市场化为主,不像中国教师和医护人员是事业编的财政供养人员,美国的这2200万就是对标中国的公务员和少数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参公人员。这也没有计算美国大量存在的临时工、外包人员等等,公务员在美国是第一就业部门,占美国总就业的15%,如果有人不相信,欢迎去美国官方网站自行查证,但拍着脑袋说不信,那小镇就不搭理了。而且美国近些年一直在努力扩编公务员人数,这涉及到党派利益之争。美国每一任总统上任后,会任命一批政治官员,退任前会想办法转入公务员安置,以确保退任后仍然能够发挥影响,就得想办法扩编。到了特朗普就更离谱了,他为了打击“深层国家”,想要把几十万公务员转为政治任命,也就是由总统直接安排,结果遭到了极大反对。第二个原因:中国公务员人数严重不足,已经制约了经济发展。中国公务员占比并不高,甚至远远低于社会实际需求,直接导致监管能力严重不足,也就是仗着体制优越性,所以才能够以远低于国际正常占比的公务员规模,完成了不可思议的社会治理,只要去过欧美国家的,自然明白中国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水平之高。但编制限制下,也不得不增加辅警等非正式人员。最近温州网红女交警辞职,说法是想换个视角看世界,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仅仅是辅警,想要转正难如登天,此前运营“四平警事”的辅警,把账号做到上千万人关注,这才特批免笔试进入事业编复审。但是辅警就是辅警,在管理上远不如正式民警,仅仅没有独立执法权就是越不过的短板。类似的还有今天头条文章《是监管能力不强,而不是市场化过度》,当前出现的很多看似资本逐利带来的市场化过度问题,实际更本质的原因是监管能力不足。这些问题比如民办幼儿园虐童、油罐车混装食用油、旅游乱象等。当前是市场化不足而不是过头了,之所以感觉像是市场化太过,是因为有限的市场化已经超出了监管能力的范围,根本管不过来。无论再多的技术创新,引入多少智能工具,永远无法代替一线执法人员。而且监管队伍需要面对大量45岁以上人员已经很难适应新要求的基本现实,年轻人员梯队建设极其不足。这在市场监管体系尤其过去的工商管理中体现地尤为突出。各方面都需要编制,谁都有道理,有限编制内腾挪永远解决不了问题,还是要打破自我约束,名正言顺的扩编。第三个原因:公务员大规模扩编,不会增加财政支出。财政压力最大的不是公务员编制数量,而是财政供养人员太多,教师、医护人员的编制当然不能动,但是有大量本就应该推向市场的,仍然在吃财政饭,仅这些人起码能腾挪出几十万的编制,就不点名了,这些就应该彻底市场化,能不能活靠自己的本事,腾出来的财政额度,堂堂正正的改为公务员编制,向全社会公开招考。吸引一大批适应新时代、有冲劲的年轻人,重塑监管体系,监管能力提升了,才能发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也能缓解一下就业的压力。否则,只能一刀切,要么放、要么管。其他文章推荐■
8月13日 下午 10:34
其他

是监管能力不足,而不是市场化过度

有句话叫“一放就乱,一乱就管,一管就死”,这12个字确实很形象,但本质是治理能力不足,小镇今年初在《公务员素质越高,城市发展越好》这篇文章就谈过,很多地方在放和管之间走极端,搞一刀切,根本原因是当地治理能力不足,做不到复杂的治理。人类社会极为复杂,不可能像游戏一样预设好,制度不可能把所有情况都规定清楚,正因此在实际执行中,需要具体的执行人员把握总体原则去灵活执行,但这个灵活,特别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这才是经济发达地区跟相对落后地区的关键差距。三中会议以来对服务消费的关注度明显提升,这也回应了一直以来呼吁刺激消费的呼声。8月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到了11个具体的促进消费的领域,分为了三类:基础型消费、改善型消费、新型消费,还提出要增强服务消费动能,优化服务消费环境、加强政策保障。这个《意见》小镇本来不准备谈的,因为没有看到期待的亮点。但小镇老婆发来一篇文章,文章中提了这个文件对于某些产业的积极影响,问小镇的看法,那索性谈谈。小镇今年1月也分享过,认为中国接下来要以三大领域作为政策重点:科技创新,服务业发展,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参见《今年经济工作,首次聚焦这个方向》)科技创新方面谈了很多,从上到下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达到新高度,就在上周又有一个新变化,那就是由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的通知》,在这份通知中特别强调政府担保支持科技创新,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农业也不必赘述,三农也是小镇分享的重点之一,不仅涉及到国家安全,更涉及到共同富裕和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动力。中间这个服务业发展,就有些纠结了。2012年中国首次跟世界银行合作研究中国未来中长期发展战略,就提出以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但小镇之前也分析过,当时对于服务业的理解过于狭隘,集中于我们现在称之为“生活性服务业”的领域,对于跟一二产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关注严重不足,并没有说清楚欧美国家以服务业为主,指的是能够参与全球竞争的生产性服务业,比如国际海运为代表的运输业,芯片设计为代表的知识产权等,而不仅仅是生活服务。发展服务业关键还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是第一个视角。而发展服务业,还有另一个视角,就是服务消费。第二个视角小镇之前谈的少,之后加强一下,这个领域关系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就业。比如国研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提到2022年4月以后服务业投资比重已经超过房地产投资,投资“三架马车”已经发生变化,制造业、基建、服务业投资是“新三大投资”。换言之,服务业是有可能替代房地产衰退的,原因是服务消费是一种更高形态的消费,是解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才能去奢求的。刘世锦在今年3月的一篇文章中就将消费分为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服务消费就被归入发展性消费,他还认为随着中国即将进入高收入阶段,扩大消费要把重心放在以基本公共服务为依托的发展性消费。最近国家政策,也体现了发展服务业的两个新视角,对2012年的世界银行的建议进行了纠偏和完善。一方面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想办法缩小乃至逆转服务贸易逆差。这方面小镇之前聊的比较多,从去年8月的《何必撞了南墙再回头,老路不通得开新路》开始,写了小10篇,最新的是上个月的《未来5年,决定胜败》。另一方面就是要促进服务消费。体现在三中决定以及8月初的这份《意见》。但是注意,服务消费绝不仅仅是街头巷尾的餐饮、理发,这些服务当然很重要,但这类消费显然不可能进行国际竞争,而且特别重要的是效率提升有极限,需求也有极限。最典型的就是理发,一个理发师无论怎么提高效率一天能修剪的脑袋也是有限的,一个人无论怎么折腾自家脑袋,一年理发的次数也是有限的,其实没多少潜力可挖,理发的支出提高,更多是水涨船高。餐饮也是类似的情况,以中国人好吃的习惯,还能怎么挖潜?《意见》将这类消费归类为“基础型消费”,提出要挖掘潜力,《意见》还提到了家政服务和养老托育,这似乎看起来挺有潜力的,但小镇对于效果并不乐观。比如家政,搞好家政服务在中国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等级观念。不要小瞧这一点,能够搞好家政服务的,必须有极强的等级意识,提供和接受家政服务的都习以为常才行。比如典型的菲佣,价格其实非常便宜,住家菲佣在香港一个月也不过5千人民币左右,香港的房子比内地一线城市小得多,但是菲佣只需要很小的空间就可以,而且菲佣有一大特点“存在感极低”,这非常重要。下图是香港典型的菲佣居住环境,其实就是洗衣房,上面加个板子,勉强能睡觉,菲佣不太像人,更像是一个人形工具。在内地可能吗?雇佣菲佣的根本不用去把菲佣当成家人或者朋友,更不需要逢年过年还要想着要不要包红包、送礼物等等,中国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靠谱的、有边界感、用心负责的家政服务者太少了,人人平等意识深入人心,家政服务者不会真觉得自己低人一头,雇佣家政服务的也很难平常心的接受服务,就导致很拧巴,在这种心态下,指望家政服务升级难度很大。这才是家政服务搞不起来的关键原因,但显然不能为了搞家政就放弃人人平等的立国之本,也不可能因此就向海外开放家政市场,终究要以解决中国人自己的就业作为第一优先。养老托育也是一样的,虽然小镇之前提议对于0-3岁需要加强社会化服务供给,但也很难普遍化。而未来几十年养老的原则早就确定了,那就是以居家为主,社区服务为辅,少数才是送到专业的养老机构。因此,真正想要促进消费,还是要着眼于基本服务消费以外,这次《意见》归类为改善型、新型的部分,也就是文化娱乐、旅游、体育、教育和培训、居住服务等4个改善型消费以及数字、绿色、健康等3个新型消费。但这两个也很难发挥多大效果。有两个原因:一是缺乏落地措施,二是没有找准问题。缺乏落地措施好理解,消费服务也是一个个产业,想要支持产业发展就需要真金白银,要么是政府财政提供,要么是引进民营资本,而目前国内消费服务缺乏整体设计,大量职权分散在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能力、财力差异极大,在很多地方,想要推动服务消费发展,就必须有中央财政划拨资金支持,但中央拿得出这么多钱吗?又或者服务消费发展的优先级能超过科技创新和农业吗?显然,服务消费的排序还没有那么高,所以这份政策更偏向于倡导而不是要求,那么地方政府有多大动力去落地呢?落地规模能有多大呢?这就涉及第二个问题,也就是:服务消费发展的真正问题是什么?近些年,在服务消费上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前些年红黄蓝幼儿园虐童,还有近期油罐车混装食用油,至于某些地方旅游业乱象就更别说了,几十年了也没见根本清除。于是社会上开始将问题归结为市场化,认为是资本逐利不顾社会价值,开始倾向于重新回到政府提供服务,比如体现在幼儿园开始私转公。小镇自己也提议政府把更多公共服务收回,由国家提供,但是小镇说的是基本公共服务而不是所有的服务消费,而且小镇之所以这么提,也是基于无奈的现实条件:市场化当然是方向,但是现在不具备市场化的关键条件。这个关键条件,就是监管能力,也就是开头提到的治理能力不足。就拿红黄蓝幼儿园虐童、油罐车混装食用油、旅游业乱象这几个典型问题来说,看起来是资本胡作非为,但是资本就是逐利的,市场化就是要利用资本的逐利去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资本逐利出现乱象当然不值得奇怪。关键是监管能力不足,是执法不严、不到位,是有些制度体系乃至法律需要完善。就拿红黄蓝来说,如果能够建立一套严密的监管体系,对于虐童的幼儿园严厉追究涉事企业的责任,让资本方重视自身管理,给幼儿园幼师足够的待遇,而不是把利润全部吞掉,出现的问题肯定会大大减少。出事的红黄蓝幼儿园在管庄,小镇一位同事的孩子当时就在那里就读,事后他表示也不可能转园,那儿的幼儿园太稀缺了,红黄蓝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他说当时想要入学,需要提前一年上坑班,学费大概是6万,正式入学后一个月基本费用6千起,还不算其他费用,然而这家幼儿园幼师的工资才三四千块,这么低的工资怎么可能找到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幼师,海量的利润去哪了?这当然是市场化、资本逐利带来的问题,不能要求资本不去逐利,关键是监管。其他的消费也是类似的。中国目前服务业,不是市场化过头,事实上,是竞争不充分、是市场化不足,只是监管的短板更大,导致很不充分的市场化已经超出了监管的能力,这才是根本的问题。因此,在小镇看来,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刺激服务消费,最关键的是做两件事:第一、
8月13日 下午 10:34
其他

边打边退,以空间换时间

最近半年多,分析金融比较多,原因有三:一是风险:2024年主要国家货币政策调整,全球金融风险大增,这是今年最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二是改革:国家长期战略坚定,金融的改革是重中之重,关系到其他战略改革的成败,归根到底,改革需要钱。三是预期:当前经济出现的困难,很大程度是因为“预期”,而金融更是关键,数亿人参与资本市场,对于信心和预期的影响没有任何其他领域可以相比。目前由于各类资本市场投资不看好,因此天量资金扎堆国债以及部分发达地区的城投债等“安全”资产,以至于小镇都有些搞不清,这到底是相信国家未来,所以押注国家信用为支撑的资产,还是说不相信至少未来短期的经济好转。亦或者是长期看好,短期看空?总之,目前的情况就是,资金躺平的姿势五花八门,国债到期收益率不断下跌,而风险更高的城投债利率更是低到叹为观止的地步,于是海量资金要么躺平、要么扎堆,直接导致股市流动性几乎被抽空了,8月12日沪深两市成交才还不到5千亿元。看起来市场上缺钱,但是从国债城投债看,市场上钱又太多了。看看最近新发的一些城投债,8月12日上市的杭州市拱墅区国有资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债券5年期票面利率竟然到了2.15%,江苏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不超过5亿元规模的3年期票面利率到了2.02%,深圳投资控股15亿的3年期票面利率更是离谱到1.9%,其他东部沿海地区的城投债也是类似情况。这可是城投债啊,谁能想到被疯抢到这种程度。这么一对比,30年期、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都算可以理解了。以上就回答了《国家救市的钱都敢赚,怎么敢的?》这篇文章有很多读者提出的疑问:区区几百亿的国债买卖,央行何至于大动干戈,我们的金融系统这么脆弱吗?确实有一些人在借机冷嘲热讽,说对几百亿都这么在意,实在用力过猛,又或者暗示国家经济问题很大。但有句话叫“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前还经常提到“关键的最后一根稻草论”,相信从事金融工作的应该能够理解,在市场焦灼、信心受挫的关键时刻,当出现股市流动性枯竭、海量资金疯抢安全资产的时候,关键的几百亿是真的能够掀起巨大的风浪,而且如果国债收益率持续下降的势头不打断,市场资金会更加涌入,到时候就不是几百亿能顶住的了。这个道理应该很简单,就像股市,可能几百亿几十亿的股票,就因为几手的卖盘就被打崩了。说到这,有读者留言询问,小镇文章信息量很大,是有特殊渠道还是公开渠道搜集的,比如昨天分析易货贸易大有可为的《彻底打破美元霸权的一条新路,正在筹备中》,目前分析易货贸易的很少很少,但其实公开信息已经非常多了,关键是如何搜集、分析。今天的次条小镇会以《国家救市的钱都敢赚,怎么敢的?》提到的几个论断为例,简单谈谈小镇是如何得出这种论断的。如果大家有兴趣,小镇之后也会增加对小镇思维过程的分享。在《国家救市的钱都敢赚,怎么敢的?》,小镇分享了上周一到周四的债市缠斗,有一些具体结论,包括央行作战方式的变化,两个公告一篇檄文的发布等,一般吃信息差的分析也就到这种程度了,接下来需要更加全局的思考,而不能仅仅局限于金融市场操作本身。有三个问题:第一、
8月12日 下午 10:36
其他

彻底打破美元霸权的一条新路,正在筹备中

美国霸权至少在未来10-20年仍将长期维持,这不仅仅是因为美国较中国以外其他国家仍然断层性的强大,也在于任何一个新的国际秩序形成,都需要漫长的时间,毕竟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情差异极大,人心中的霸权往往需要一两代人才能实现更迭。更重要的原因是,唯一有可能取代美国的中国,并不想成为新的霸权国。但是霸权仍然维持,绝不代表纵容霸权,尤其是涉及到本国切身利益的,尤其是美元霸权,也就是美元主导的现代国际货币体系。这套体系对国际贸易和结算顺利进行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套体系从本源上就存在制度型缺陷,而近年来美国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大肆滥用美元霸权,在全球收割,还以此干涉他国内政、威胁他国宏观经济稳定,更屡屡拿着SWIFT威胁其他国家。正因此,除了美国的亲密盟友,全球各国都在尝试探索独立于SWIFT的结算和支付体系。今年小镇已经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4月《美国竟然用假新闻讹诈?越来越离谱了》,还有6月《本周,打破美元霸权迈出了实质的一步》介绍了中国正在主导推动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这是一套基于数字时代的未来体系,在技术上相比SWIFT具有时代碾压优势。当然新的东西必然跟当前的制度体系有诸多摩擦,需要时间打磨,货币桥大概要到2028年才会比较成熟,开始在金砖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始推广,到时候从事跨境贸易的,应该就能够开始比较多的使用到跨境数字货币结算。但缓不应急,既要搞长期,也要解决短期问题,路子越多越好。现在中国对外贸易跨境结算领域,最紧迫的一件事就是中俄双边延期支付问题。仅今年上半年就有好几位读者在后台询问小镇有没有办法拿到俄罗斯的回款,虽然俄罗斯在前些年对中国商人确实不太友好,但此一时彼一时,现在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俄罗斯内部方方面面都在推动改善对华贸易,俄国那边确实很想及时支付货款,但就卡在跨境支付上。俄罗斯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推动本国对外贸易更多使用人民币结算,今年7月17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接受俄罗斯《消息报》采访,就“2024年中俄是否有计划将本币结算比例提高到100%?”,当时大使的回复是大部分已经实现了,接下来会进一步完善,最后还补了一句“鼓励本币结算,但不排斥其他货币”。完善的动作正在进行,其中特别重要的一项就是重启“易货贸易”,这件事已经不远了,预计今年内最快三季度就会正式开始。在中学政治课本中,讲到货币有五种功能: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价值储藏、世界货币。最早货币就是作为交换的媒介,中学就讲过贝壳都曾经成为这种交换媒介,还有那句话“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我们现在说的人民币计价,指的就是第二层的“价值尺度”,中国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重点也就是推动以人民币计价,至于价值计算完成后,到底采取什么方式交换,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当然货币演化到今天,早就不单单是一个交换中介,就像马克思在货币作用理论中强调的“货币成为社会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已经变成了现代宏观经济的催化剂。具体的理论不多展开了,提货币的五大功能,就是提醒一下,习惯了美元霸权时代的人类社会,应该要明白,其实人类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交易方式,恰恰是最原始的“易货贸易”,就算使用某种交换媒介,比如贝壳、珍珠、金银等等,也得是双方都认可。“易货贸易”也是新中国使用最长的贸易方式。早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整个西方国家对我们实施了最为严厉的制裁,当时为了突破封锁禁运,实施了特别灵活的对外贸易方式,针对不同国家变通使用直接易货、记账易货、连锁易货等易货贸易方式,尤其是对美国、日本、加拿大、菲律宾等国家暂停了结汇输出,采取先进后出为主的易货贸易,后来还把过去销往资本主义国家的物资转销社会主义国家。注意,上世纪的易货贸易绝不是最原始的版本,而是替代货币有一个“易货额度”,也就是“货物—易货额度—货物”这样的交易模式。在冷战影响下,两大阵营结汇很麻烦,所以易货贸易兴起,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易货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的30%。苏联解体之后,中国跟俄罗斯等前苏联国家又重签了易货贸易协议,1999年中国还成立了第一家现代易货机构“大连易货交易中心”,之后在大宗商品尤其是油气商品上,易货贸易实际上一直保留着,后来的“衬衫换飞机”,实际也是易货贸易。当然,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崛起,通过易货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一直在下降,1995年还有大概30亿美元,到1996年就只剩15亿美元,1997年跌破5亿美元,占比下降的速度基本差不多,1995年占比还有1%,1997年就跌破0.2%,等到中国加入WTO以后,基本就接近零了。但此一时彼一时。自从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应对危机,开始大肆滥用美元霸权,天量投放美元,再加上美联储全球央行的特殊地位,推行零利率政策,这简直就是对全世界的掠夺,比抢快多了,甚至美国还想重构“数字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新的美元霸权。而美国越来越夸张的金融创新,也严重危害了全球经济安全,导致本应该服务人类生产和贸易的金融体系,越来越偏离初心,交易成本甚至开始大于交易收益。就拿英国来说,伦敦日均外汇交易量2019年10月达到2.86万亿美元,疯狂的金融活动导致2008年之后全球泡沫迅速膨胀,一直到今天,一旦爆炸,威力必然超过2008年。再加上后来美国愈加针对中国,还滥用美元世界货币地位对伊朗、俄罗斯等国进行制裁,诸多国家因为美元潮汐导致外汇见底遭遇巨大危机。所以包括中国在内很多发展中国家,开始重新重视最原始的易货贸易。易货贸易相比通过美元结算当然很麻烦,但有两大无可替代的好处:一是避免了美元的盘剥和威胁,二是手里头没有外汇的国家也可以正常进行跨国贸易。于是这些年全球易货贸易重新兴起,2010年全球易货贸易总额1.47万亿,占比为9.61%,到了2021年总额增长到3.53万亿美元,占比提高到15.8%。这真的要“感谢”美国滥用霸权,全球易货贸易的快速增长,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2011年美国对伊朗发动新一轮金融和能源制裁,之后很多国家无法向伊朗支付货币,于是伊朗全面转向易货贸易,比如中国就跟伊朗磋商,用易货贸易的方式支付300多亿美元的石油欠款。说实在的,对于中国这样的全球制造业大国,产能确实远超实际需求,有大量商品库存卖不出去。但是采用易货贸易,尤其是伊朗这种被严厉制裁的,这些商品更容易卖出去,换回来的价值也更高。更重要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人类开始跨入数字时代,最原始、最传统的易货贸易,突然焕发了新的活力。之前易货贸易最头疼的就是商品种类繁多,很难确定一个公允的价值,纯靠人工查找,效率极低,然而对数字时代而言,商品种类再多,只要把系统搞好,不过是检索的事。易货贸易的商品种类再多,能有淘宝的种类多?能有开展跨境电商的多?能够大规模开展跨境电商,自然也就能够解决易货贸易的商品选择问题。数字赋能易货贸易,这就是一种新业态、新模式,这也是国家这几年关注的新方向。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全球正常的经贸往来遭到重创,很多国家、企业陷入商品库存严重、资金难以回笼、现金流不足等问题,导致没法进行日常采购和再生产,很多国家的外汇储备也出现严重问题,再加上汇率的巨大波动,对于一些陷入困境的国家而言,继续采用美元、欧元等货币进行贸易,变得很亏。于是更加公允、不需要外汇、能够避免汇率波动的易货贸易得到更多发展中国家的青睐。顺应这一大势,2020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提出“支持建设易货贸易服务平台”“探索新型易货贸易模式”;2021年3月,易货师成为国家承认的新职业;2021年7月《“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提出“探索发展新型易货贸易”。之后,制度正在调整,也通过案例去推动制度调整,目前这些调整基本在各自贸区内进行,当前主要是浙江、湖南、山东等少数自贸区开展比较早,但接下来肯定会20多个自贸区全面推广。有一些典型案例。2021年1月,浙江自贸区用三箱国产假发换来了非洲贝宁的一件印有金钱豹图案的青铜雕塑,这是当年挺轰动的“假发换青铜豹”,这是浙江自贸区的首单易货贸易实单测试。2021年7月,南非的5条红西柚货柜在上海洋山港完成通关,这是湖南自贸区首单易货贸易,湖南给南非的是建材和小商品。之后2022年1月,山东自贸区济南片区搞了“衬衫换布料”,同年12月青岛片区搞了“空调换芝麻”。当然,上面的这些案例,案值都不大。“假发换青铜豹”总价值才600多美元。但是这是极为关键的突破,需要打通通关、税务、外汇等等关节,形成新的管理模式,一旦打通,会出现爆发式增长。比如在外汇管理上,要求是“货物或服务出关必有外汇进关,外汇出关必有货物或贸易进关”,但是易货贸易不涉及外汇,这就跟现行外汇管理政策相矛盾,那就得调整制度规定。还有跨境贸易涉及到税收,易货贸易的一应纳税额、出口退税等计算跟传统跨境贸易也大不一样;还有过去几十年,各外贸相关部门已经建立了一套互相关联的监管体系,这套体系显然不适用于易货贸易。近些年提出的“新型易货贸易”,跟以往交易石油这种大宗贸易是不一样的,动辄几十亿美元、几百亿美元的大单,当然可以好几个部门一起特事特办,但是以后要进行的甚至是“假发换青铜豹”这种不过几百、几十美元的小单子,就算货值更大的也基本是几万、几十万的,就必须形成一套体系。这又是有必要的。从这几年实践来看,非洲国家虽然工业不发达,但是也有我们需要的东西,就说这个青铜豹,还是挺好看的,如果是西方国家搞的品牌奢侈品,价值可就不是区区几百美元了。尤其是要服务于国家海外战略,中国要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很多国家没有足够的外汇,在国际贸易上可以认为这些国家没钱,但是没钱就不能做生意了吗?湖南首单成功后,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管委会主任在接受采访时就说“易货贸易试单成功是一份‘邀请函’,它告诉非洲朋友,即便‘兜里没钱’,也能来湖南买买买。”最近湖南自贸区又有新的探索,规模不大,只有400枝鲜花,但是关键是打通模式。目前易货贸易已经成为中非接下来贸易的重要方向,那么由此展开,全球那些缺乏外汇、被美西方国家制裁的国家有多少呢?他们想不想“兜里没钱也能到中国买买买”?这些国家是穷,但这更多是因为美元霸权严重高估了美西方商品和服务价值,更严重低估了发展中国家物产价值,这就是典型的全球“剪刀差”。论实际商品生产和需求,发展中国家的真实贸易规模早就超过了西方市场,现在就是要想办法挖掘出来。说到这,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俄罗斯现在想到恢复与中国的易货贸易。当然还有很多复杂的工作要做,比如要搭建一个易货贸易平台,还要确定商品范围,研究那什么作为易货额度的凭证,直接用人民币?还是说搞一个“易货元”?当然,这事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完成的,但站在国家角度,三五年时间完成又一条突破美元霸权的新渠道,已经挺快了。最重要的是,易货贸易体系,天然是由生产力最强、与最多国家有贸易往来的国家主导。作为一百多个国家第一贸易伙伴、人类有史以来空前的第一制造国,中国必然是这套体系的绝对中枢。就像湖南7月刚刚探索的,肯尼亚的鲜花经停中国再销往乌兹别克斯坦。天予不取,必受其咎。其他文章推荐■
8月11日 下午 10:43
其他

一个咎由自取,一个自找死路

本周,乌克兰成建制攻入俄罗斯境内,到现在俄罗斯还没有将攻入的乌克兰军全部消灭。如果只看国内某些平台的话,甚至以为乌克兰正在进军莫斯科,俄罗斯即将投降。对有些人突然冒出来欢欣鼓舞也可以理解,一方面说明相比战争开支,舆论宣传经费还是很充足的,另一方面基于立场说些发泄的话也无妨。只要不在巴以之间选择支持以色列,那就仍然是人而不是畜生。小镇现在最好奇的是,那些支持乌克兰将战火燃烧到俄罗斯的,是否支持巴勒斯坦人将战火燃烧到以色列?注意,小镇的意思绝不是说必须支持俄罗斯,小镇的态度早就说的很清楚了,《唯一的立场,就是国家利益》。俄罗斯和乌克兰爱怎么打就怎么打,如果双方为了赢得战争努力争取中国的支持那就再好不过了。从这个角度上讲,甚至还要“感谢”泽连斯基对俄罗斯施加的压力,否则俄罗斯的能源、矿物、市场怎么可能给中国如此优待?更不要说俄罗斯的远东和北极开发,这都是万亿美元级别的巨大增量空间。在很多领域上,俄罗斯也明显退让了,比如西伯利亚力量二号,又比如中吉乌铁路,亦或者使用人民币结算等等。但是总是一阵阵的,尤其是当俄罗斯的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难免就会继续博弈一下,有合作也有博弈,这也是国家之间很正常的事。比如中吉乌铁路,8月9日俄罗斯卫星通信社报道,将于2024年10月开工建设,已经两年了,终于开工了。乌军攻入俄罗斯本土,3天后发布了这个消息,当然这可能是巧合。而在目前极为关注的中俄贸易延期付款问题上,普京五月访华时这个问题也被列为首要议题。本币结算无法解决支付问题,目前中俄之间有一些变通的办法,比如中国小型区域性银行还有俄罗斯在中国境内开设的渠道等,但是这些渠道最近已经严重无法满足两国贸易结算需求,现在很多从事中俄贸易的都表示很难拿到钱。俄罗斯方面将这个问题更多归咎于中国,认为中国太配合美国的制裁,俄罗斯很希望按照合同及时打款,但是需要中国方面做出更大努力。俄罗斯这么说可以理解,这其实也是一种政治表态,万万不要因此就认为中俄关系恶化。有一个小细节,就在几天前,中国游客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前偶遇普京,当时普京随行保镖本想将游客隔开,但游客用中文说了一句“你好”之后,普京的保镖立刻放松了,转身就走,这名保镖好像就是普京访华时与中方安保人员对视的那位,随后普京还主动邀请中国小女孩合影,还与中国游客进行了几分钟的交流。注意,在特朗普被枪击、哈尼亚被杀的当下,这是中俄互信的体现。目前中俄正在想办法解决汇款延迟问题,8日透漏正考虑启用易货贸易。当然以上只是巧合,乌克兰军队攻入俄罗斯就算有影响,但也才几天,这几天俄罗斯方面优先考虑的是军事作战,未必有精力因为乌军的军事压力就要做出加强合作的举动。但从客观上,俄罗斯承压,确实有利于促进中俄合作更进一步。还是回到今天的主题。一方咎由自取,指的是俄罗斯;一方自寻死路,指的是乌克兰。俄罗斯的问题在于,瞻前顾后,想法太多,总想着投机取巧,但正因此反而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在2022年冲突爆发至今,虽然现在可以说由于西方的制裁,寡头资本跑不出去了,俄罗斯的资本家们也不得不跟俄罗斯站在一起,而军事工业的激活也改善了俄罗斯的就业,俄罗斯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众也可以通过参军获得更好的收入,甚至实现阶层跨越。对此小镇曾写了一篇文章,就谈论了战争对社会形态乃至个体阶层跃升的影响,具体参见《战争改变国家,未来又该如何?》但是,这是非常危险的,但凡有可能,俄罗斯一定不想打成持久战,持久战是速胜失败之后无奈的选择。但是这是俄罗斯自找的,从一开始就想着投机取巧,就没想着打硬仗,于是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孤军深入,这倒也罢了。最严重的错误是,明明已经即将拿下基辅,本可以通过特种作战立刻控制乌克兰政府的要害,把泽连斯基等高官控制起来,城下之盟也好、扶持亲俄政权也罢,完全可以更轻松、更体面的拿下乌东地区。然而俄罗斯竟然选择相信谈判诚意,主动撤退。结果几天后乌克兰在美西方煽动下就撕毁了和谈协议,之后再也没有了兵临基辅快速解决的机会,斯拉夫人为了西方利益严重失血。而在后面的作战中,投机取巧的想法一直存在,比如对从白俄罗斯方向进军一直很有顾虑,又或者总是不能下定决心先打赢战争,总是想着尽量少投入,形势好一点就放松。而这次被乌克兰突袭攻入本土,更是俄罗斯取巧心理的直接结果。确实美国一直不允许乌克兰进攻俄罗斯本土,过去也最多就是班排级别的渗透,显然美俄有基本默契,俄罗斯压根就没想到乌克兰竟然敢成建制进攻俄罗斯本土。结果呢?乌克兰提前两周就在进行兵力集中,而且选择了乌克兰有内线优势的地点进行攻击,俄罗斯前线部队需要近一天时间才能从外线绕过来,俄本土的部队也需要时间。于是根本不设防的俄罗斯边境被瞬间突破,乌军一下子就推进了十几公里。从军事战果上讲,乌军的行动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俄乌边境的库尔斯克州发展也很落后,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乌军无论是几百人还是一个旅亦或者有些人传言的上万人机动部队,都不可能冲破俄罗斯国内防线,毕竟俄罗斯境内还有几十万守备、轮休、轮训部队,仅莫斯科的装甲集群就可以轻易摧毁这只孤军。但是伤害不大,侮辱性极强。所以从俄罗斯放出的视频看,普京脸色很难看,库尔斯克州的州长也已经被撤职了。俄罗斯如果还是不改掉瞻前顾后、投机取巧的问题,严肃看待这场战争,尊重自己的对手,不要轻信美西方的承诺,类似的侮辱性事件一定还会继续发生。毕竟俄乌上千公里边境线,在北约支持下乌克兰确实具备一定的情报优势,如果以后乌克兰以营为单位不断侵袭,俄罗斯脸可就丢大了,也会影响到俄罗斯内部的稳定。但必须要说,对俄罗斯来说,顶多就是有些丢脸,不可能对俄罗斯有任何实质影响,毕竟这种行动无法改变根本的力量对比和军事格局。甚至还有利于俄罗斯国内凝聚共识,更加坚定的对乌作战,俄罗斯为了挽回颜面,接下来很可能会进一步升级,这必然导致乌克兰形势更加危急。乌克兰的这场突袭,那就是找死了。不像中文互联网有很多搞不清楚怎么想的人,在那里畅想乌克兰大反攻、俄罗斯即将崩溃,把乌克兰的这场突袭评价甚高,什么切断了俄罗斯前线的大动脉,什么“围魏救赵”等等。但实际上整个西方很吃惊,表示无法理解乌克兰为什么这么干。列举一些典型评论。英国《金融时报》:在乌军资源有限、难以守住前线的情况下,无法理解乌军悍然进攻库尔斯克州的战略意义,乌军的行动未必会对冲突进程产生重大影响。这是比较客气委婉的,美国《福克斯》报道更加露骨:在没有炮兵、空军、后勤支援的情况下,孤军深入,这不就是送死?事实也是如此,虽然在北约支持下,乌克兰具有一定的情报优势,而美国勒令乌克兰不得进攻俄本土,也导致俄罗斯在边境基本不设防,但是俄罗斯确实掌握绝对的制空权。虽然国内有人说,在乌军炮火射程下,乌军有能力守住距离边境几十公里范围内的俄领土。但是这种想法压根只是看简单的武器指标,根本没想到数量和实际,乌克兰确实有些武器能够覆盖几十公里范围,但是量级呢?在俄乌前线,俄罗斯的火力已经是乌克兰的几倍甚至是10倍,整个西方穷尽产能都拿不出多少炮弹。而到了俄罗斯境内,相比孤军深入的乌军,俄罗斯火力优势更大,虽然地面部队需要时间,但空军可以立刻进行覆盖。事实上,这支部队就是在顶着航弹在平原野地冲锋,损失极为惨重,短短两天时间,伤亡近半,甚至随着乌军停留时间进一步延长,俄罗斯使用更大威力武器的可能直线上升。现在乌军已经被堵死在苏贾西北部郊区,正面临被全歼的危机。而在这段时间,乌克兰防线的重要地点纽约村已全面失守。乌军也不可能继续抽掉机动部队支援这支孤军,经过两年多的消耗,兵力已经极为紧张,能够进行机动作战的精锐部队更是死一个少一个,这次攻入俄罗斯的一千多人,对乌克兰来说极为宝贵,按照西方分析本应该用于支援岌岌可危的重点战场,然而却为了政治宣传去送死。如果乌克兰军队撤出的速度慢一点,甚至连同接应的预备队被切断后路,那乌克兰仅存的机动部队一旦损失殆尽,那就彻底丧失了任何主动权。事实上,乌克兰老打宣传战,战争为宣传而服务,经常采取军事上绝对不可能必然损失巨大的行动,甚至可以说,泽连斯基就是俄军最大的帮手,而这种宣传战,几乎是毫无意义的,顶多就是拿到北约内部欢快一天,但是说到军援,却总是推三阻四。远的不多说了,今年2月乌克兰对俄罗斯别尔戈罗德州的平民和民用基础设施发动袭击,白白丢了几个旅的装备,最终被俄军抓住机会突破北哈尔科夫,而乌军北撤放弃了顿巴斯,也就是实质上放弃了哈尔科夫。结果才半年,又搞宣传战,这次成建制进攻俄罗斯本土,加上预备队,乌军有限的精锐部队被抽走了,苏梅地区的军力就空了,这几个旅要是没了,又或者被俄军再次抓到机会,乌克兰又得短时间丢失前线阵地,现在俄军已经在趁机加强对苏梅地区的攻势,这真像是在互相换家。千万不要觉得丢了就丢了,前线后方可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事,如果从苏梅抽调的部队再遭受重创,还怎么防守?说白了,除非北约成建制派出几十万部队参战,否则根本不可能改变局势。但问题是,整个欧洲扣去东欧,还有多少军力?而且上个月刚刚召开的北约峰会,最核心的就是想办法应对特朗普冲击,北约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下场,甚至美国还会对乌克兰施压,要求立刻撤回军队。俄乌的事也就这样了,不会有什么大转折。至于乌克兰攻入俄罗斯本土,其实从军事上完全可以,早就应该这么干,但前提是不能仅仅因为宣传就去找死。最好奇的问题是:有多少留言会在乌克兰和以色列上采取双重标准?其他文章推荐■
8月10日 下午 10:03
其他

国家救市的钱都敢赚,怎么敢的?

总有些人打着市场化的旗号,赚国家救市的钱发横财,国家苦口婆心,再三劝说,死活不听。要政策红利的时候,手举得高高的,不给就满地打滚,结果各种支持都给了,等到了国家、人民需要的时候,躺平隐身也就罢了,结果跳出来唱对台,这样的不杀,难道留着过年?之前小镇写过好几篇关于央行借债做空国债的文章,提到央行其实不愿意这么干,毕竟央行长期目标还是持续降低利率以促进经济增长,借债做空国债反而会拉高市场利率,但是不这么做不行,今年开始国债被毫无理性的疯抢。当然,从金融机构的角度,他们还觉得很委屈,认为当前资本市场没啥可做的,国债虽然收益率才2%多一点,但毕竟稳妥,在当前情况下已经很香了,于是反过来制造舆论指责国家干预正常的资本市场,认为央行裁判员下场。具体小镇也帮着金融机构们分析了,看上去确实挺难的,抢国债似乎成了唯一可选的。(参见《溺爱必须被终结,不变则死》)但这些人其实有一个小心思没有直说:炒国债可以通过彼此勾结、暗箱操作,轻而易举地赚钱,尤其是当确定国家要插手救市的时候,这是最容易赚钱的时机。这时候只要胆子大,跟国家对着干,只要不被严惩,哪怕被批评教育罚罚款那都不算什么,而当要干预的监管部门是一项对金融很温柔的央妈的时候,担子就更大了。于是,温柔的央妈终于被这帮贪得无厌的熊孩子给惹怒了。8月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通告,对4家农村商业银行启动自律调查。注意“自律调查”实际是他律,只不过央行的管理措施向来看起来比较温柔,可以理解为证监会对于违规的上市公司发监管函启动调查,后果可大可小。但是从措辞来看,这件事轻不了。注意“涉嫌操纵市场价格、利益输送”,这样的类似用语还是2015年股灾时被法办的徐翔,他的罪名就是“涉嫌操纵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利益输送跟内幕交易一个意思,而且这次通报的四家农村商业银行跟徐翔一样,都是打着市场化自由交易的旗号跟国家打擂台,国家要救市,这帮人趁机赚国家救市的钱,堪称丧心病狂。而这四家性质比徐翔还要恶劣,因为徐翔好歹是私家身份,而这四家农村商业银行可不一样;而更严重的是,徐翔也不过是在国家队救股市的时候趁机牟利,而这次央行是要稳定中国国债利率,往大里说这涉及到央行货币政策的根本改革,关系到中国对外金融战乃至国家经济安全,股市和整个国家的安全,孰轻孰重?更过分的是,央行真的仁至义尽,好话说尽就是不听。央行从年初就反复喊话、提示风险,通过中外各路媒体公开喊话,内部的沟通交流肯定早就好几轮了,结果根本没人听。于是从6月开始加码,陆家嘴金融论坛的时候潘行长特别直白的把未来央行货币政策立场和方向讲的特别清楚,国债更是反复强调,但机构们听完就忘了。之后还是疯抢国债,于是7月央行破天荒的推出“借债卖出”威慑,前后一周密集释放信号,国内外媒体都沟通了,甚至考虑到中国金融机构们更在意国外媒体报道,还特别跟国外媒体进行了沟通,明确表达了央行的态度。小镇在《喊话被当成虚张声势,只能动手了》比喻为央行划了一道红线,还架起了机关枪,越线就要开枪。机构们听进去了几天,然后继续我行我素,似乎是赌一贯温柔的央妈舍不得打孩子,更别提开枪这么凶猛的动作,喊话之后才两周,直接突破了央行划定的底线。于是央行终于出手了。8月5日开始前就有小作文流传,说央行准备下午大量抛售10年期国债(债券代码240011),一定要把国债到期收益率提升到央行合意水平,这或许是一种放风。仅周一当天,从数据统计上看,大行/政策行、股份行就卖出了200多亿,而在上周五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机构类型买卖单一期限国债超过50亿。这种单一国债比正常高4倍以上的集中卖出,显然是官方组织的。央行指导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抛售10年期国债,拉升到期收益率,大家直接理解为救市就行。结果,惊人的事情发生了,竟然有机构跳出来当央行的对手盘。这里需要补充一个债市的常识吧。债市跟其他市场不一样,是一个“熟人市场”,能够参与就那些机构,说白了就是一个银行间市场,能够参与交易的持证人员也很有限,全国拼拼凑凑也就是几个微信群的事,可以说参与这个市场的每一个人,与其他任何人之间的距离最多只有1个人。这也是央行之前特别温柔、反复劝说的关键原因之一,因为参与国债买卖的,没有陌生人,都是知根知底的,本就是一个体面人之间互相给面子的市场,而且这帮人能够参与交易的根本恰恰是央行给了牌照,那从常理来说,央行都把话说得这么清楚了,国债关系到央行未来货币政策的转型,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还与国家经济发展和大国博弈密切关联。而且最近金融界尤其是有体制内背景、有党组织的,应该已经开展了政治性、人民性教育,也应该知道针对金融的本轮巡视7月中旬才刚结束,目前正在案件办理阶段,仅今年6月以来,金融系统已经有数十位高官、高管被调查。这时候跳出来对着干,怎么敢的啊?小镇看到通告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印度1962年突然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据说毛主席想了十天十夜都想不明白印度为啥这么干。或许中国顾全大局,被印方误认为是软弱可欺,于是印度的入侵战争很快就变成了印度首都保卫战。于是央妈下场救市的第一轮,被对手盘打了个措手不及。央妈实在把金融机构们想得太好了,严重低估了金融机构们的胆子和贪婪。于是央妈通过四大行在周一卖出了200亿的10年期活跃国债(240011),还有的大行配合卖出了30年期国债(24特国01),结果高达一百多亿被农村金融机构也就是农商行买走了。第一天还可以认为是有些机构没搞明白,然而8月6日周二,玩的更狠了,这一天央妈继续按照周一的做法卖出了500亿,结果农商行净买入超过300多亿。周一、周二,农商行买入的都占央行指导卖出的60%以上,这肯定是故意的了。而且这根本不正常,上周农商行日均买卖国债都不过20多亿,结果仅周一一天,农商行净买入的各类利率债就超过240亿,而上周日均净买入才8亿左右。这种操作,显然提前预谋了,绝对不是自发出现的,极大概率就是某些农商行早就预判央行救市,所以提前筹措资金,就等着央行救市。然而,央妈真怒了。8月8日周三,央妈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升级干预手段,充分考虑金融机构的贪婪和无底线。之前被对手盘打劫,就是因为操作太直接、太单一,集中在240011这一个债券上,把四大行的10年期活跃债券卖空了,结果也没能把到期收益率提上去。于是周三央妈改为指导卖7年期这个比较冷门的国债,7年期相比10年期市场交易体量更小,因此同样规模的卖出更能拉动收益率,救市效果越明显,而且今年一季度7年期和10年期倒挂的时候,国有大行大量买入7年期国债,弹药很充分。于是周三的干预终于见效了。第二件事:由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紧急调查通知。直接点名四家苏南农商行:常州1家、苏州3家。紧接着还发出第二条通报,剑指部分中小金融机构违规操作。第三件事:公开发表檄文,占据道义制高点。这篇檄文发表在“金融时报”公众号,发表时间是8月8日16:50,题目《严查!剑指国债交易违规》这篇文章特别有意思,结合调查通知,直接点名4家位于苏南的农商行,明确处罚是有依据的,依据是《银行间债券市场自律处分规则》,而且点明了四家农商行“涉嫌操纵市场价格、利益输送”。注意有一句话:“均位于江苏省”,虽然一看就知道这四家都是江苏的,但是一篇檄文还专门点出来,话里有话,需要好好体会。更有意思的是,文中特别强调,常熟农商行是全国首批组建的股份制农村金融机构,还是全国首批19家加入银行间市场的农村信用联社之一,2000年国债成销量和交易量全国排名第20位和第17位,在农村信用合作系统中排名第一,之后也始终在前50和前40,2016年在上交所上市。其他三家农商行也一一点名。说苏州农商行2016年在上交所上市,成为A股第四家上市农商行;江南农商行2023年末资产总额达到5190.98亿元;昆山农商行总资产也达到1747亿元。这段话的意思是,国家或者说央行、证监会对这几家农商行极为关照了,可以说能给的政策红利和支持都给了,不求你们这些吃尽红利的在关键时刻帮忙,但最起码别添乱,结果呢?在这篇檄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违规做法“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在国债交易中存在出借债券账户和利益输送等违规情形”,而且还点明“根据市场机构反映,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与外部人员串谋,利用国债利率下行预期进行代持、利益输送等违法违规行为有所增加”。文中还专门提到了常熟农商行的股价,说7日收盘跌幅1.57%,8日盘中最高跌幅超过5%,当然8日常熟农商行尾盘拉回最终只跌了1.45%。但是要注意檄文这么说,是为了强调跟国家逆着来,别想赚到收益,反而要大赔特赔。别说后续的处罚,甚至可能影响到交易资格等,仅仅7、8两日以及后来9日的下跌,市值损失已经近10亿,而串通炒国债,就算吃下了100亿,最多也就赚几个点的bps,绝对不超过10个点,这就意味着为了最多几千万的利润,损失近10亿,而且这还仅仅是前菜。最最关键的,农商行这类机构,最宝贵的资产就是金融牌照,这才是命根子。好好品品:“市场机构反映”:这叫吊民伐罪;与外部人员串谋、利用下行预期、代持和利益输送:这叫师出有名;说清楚利弊得失:这叫杀一儆百。这就堵上了有些人可能故意搅浑水,造谣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之类的谣言,继续制造混乱。钱是赚不完的,有些钱是万万不能赚的。如果真的忍不住要赚,一定要想清楚自己能不能跑得掉。指责“裁判员下场”的时候,一定别忘了,裁判员可以直接把违规的罚下。事实一再证明,某些金融机构和美国有些类似,好好说话是听不懂的,既要做好沟通,也得有萝卜加大棒。其他文章推荐■
8月9日 下午 9:37
其他

政府不可能包办一切,该放手了

刘慈欣小说《三体》有一句著名的论断:人类不感谢罗辑。其实还有第二句话,那就是人类还要审判罗辑。只不过在罗辑把威慑控制权交给人类共同选出来的程心之后,区区5分钟,三体人就将全人类变成了奴隶,于是本要被审判的罗辑一下子成了人类抵抗运动的精神领袖。是人类的敌人,救了人类的英雄。当然,小说只是小说,小说要讲逻辑,更要考虑读者的感受。就像《流浪地球》中,坚持地球一定要飞出太阳系的那群人被叛军放逐在冰冷的星球表面,在全人类的欢呼声中被活活冻死,然而下一秒太阳真的炸了。如果是现实,怎么可能如此巧合,这帮拯救人类的最后坚持者,或许永远不会被平反,因为愚蠢的人类选择返程,最后被爆炸的太阳毁灭一切。据说后者才是刘慈欣本来想写的结局,只不过这就太黑暗了,于是最终修改为惨痛牺牲之后的期待。小说其实映照的就是现实。现实中,在改革上,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改革的受益者往往是激烈的反对者,因为根本搞不清楚到底怎样对自己是有利的,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亦或者极为朴素的认知,不足以理解现实的复杂。比如昨天《中国发钱比美国多得多》谈发钱,其实道理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中国不是不发钱,只是发钱的方式和对象不同,中国是给真正的贫困人口发钱,而不是发给城市里的中产,可以这么说有一份月入3000的工作,就已经不在政府直接发钱补助的范围内了,许善达之前说“五口之家月入4000就脱贫了”,结果被全网网爆,但是他说的有问题吗?他的意思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家庭,只要有一个人在城镇工商业就业,月收入4000元以上,整个家庭就脱贫了。这有错吗?颇有些人,一边把“中国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挂在嘴边,攻击中国发展不顾贫困人口,另一边却又对“五口之家月入4000就脱贫了”冷嘲热讽。这些人跟某些富人一样是“何不食肉糜”的典型代表。(参见《延迟退休不重要,重点是缩小养老差距》)说白了,能够在网上冷嘲热讽,拿着6亿人收入不足1000元说事,还不断指责国家不发钱的,根本就不在国家直接发钱补助的范围内。但是这些人也同样享受了国家补贴。体现在廉价、优质而又稳定的公共服务供给,也就是很容易被忽视的水电气网,还有治安、教育乃至医疗。中国以不足美国25%的总体医疗支出,令中国人在包括人均预期寿命等在内的多项关键指标上领先美国,这还是在中国人口是美国4倍的情况下。靠的是什么?两个答案:美国太无能,中国制度优势。二选一吧。昨天《中国发钱比美国多得多》一文发出后,直到今天中午前,留言还总体正常。也有人认为完全可以发钱试试,哪怕从每月发100元、选定特定人群亦或者找几个城市开始试点,终归是理性讨论,然而今天下午开始,已经没法看了,短时间内一百多条留言,违法、骂人、低素质的就不多说了,只要展示出来就可能因为违法违规被关了评论区。刚刚半个小时,又增加了30多条留言。有些言论就令小镇想起开头的“人类不感谢罗辑”,用词很多样,但核心就是骂天骂地,言必称美国,很奇怪这么痛恨,为什么不移民?去美国20万足够了,反正走线有很成熟的攻略,如果更吃苦点,几万块也可以。还有的言辞令小镇大开眼界。有人说:不给穷人发钱,就是因为有钱人反对,怕自己的财富被稀释了。有人说:穷人不会穷到连1000多块的手机都买不起吧?有人说:凭什么拿我的钱去扶贫?(实际用词非常恶毒)还有人说:担心发钱物价上涨,那国家禁止涨价不就行了。说实在的,小镇有意识控制10万+文章数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想看到如此多低质量的评论,回复还是不回复都很膈应,中国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普及政治教育,这在西方教育中属于大学阶段才会开展的高阶课程,但是逻辑和常识普及程度仍然远远不够。比如前面几个大开眼界的观点。如果是有钱人反对发钱,那为什么现在高喊发钱的,全都是社会地位高还有钱的人?有兴趣的人可以汇总下,把自媒体去掉,就看能够以个人身份发表观点的,董事长、首席经济学家、金融机构、大教授等等,是不是大多是这些人?美国过去60年已经一再证明了,发钱只会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而发钱最典型的就是量化宽松,水的流动是从高到低,离钱越近的越有优势,还能有谁比金融、比有钱人离钱更近?至于认为穷人不至于买不起1000多元手机的,小镇这么多年了,用的手机也就是1000-2000元左右,最近因为手机存储文件多,才升级了512G内存,手机价格上涨到2500元左右,就挺好。而在全国,别说1000元手机了,没有手机亦或者只有几百元甚至更便宜手机的大有人在。至于要求发钱,但是要求国家禁止涨价的。只能说明,喊发钱的人里面,利己主义者占比要高于社会平均,这就像一边指责996、加班、工资低,一边要求其他人必须24小时在岗给他们服务,还不能涨价。发钱也是一样的,只有发钱给他们,不给别人发钱,不允许工商业从业者涨价,但是凭什么啊,人家农民、工厂、服务业就不能赚钱?事实上,不能普遍发钱,除了确实发不起以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发钱只可能是短期的绝不可能永远发,物价一旦上涨,再想降下来那可就难了。对于全国大多数地区而言,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总量是有限的。哪怕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假设商品供应是无限的,但是服务呢?运输商品的货车司机、提供生活服务的劳动者,这都是有限的,那么发钱就会导致对服务的需求大于供给,那结果肯定是涨价。至于说发钱试点,其实中国各种试点都有,就像医疗,既有神木的“免费医疗”模式,也有宿迁的医疗私有化;而在发钱上,有一段时间财政供养人员(主要是教师)涨工资,立刻带动全国很多城市物价上涨,因为这些城市的物价,本就是把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收入作为重要参照。其实挺有意思的,提到学习美国,一说发钱就同意,一说公共服务涨价就反对。相信这些人并非搞不清楚基本的逻辑,只是发表这些言论的,很有可能是故意的,来引动并不愿意多思考的人去冲击某些事情。重复一遍“人类不感谢罗辑”。这么多年,投入巨大把公共服务价格压得很低,全国很多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极大,国家一再要求建立覆盖成本并合理盈利的公共事业收费价格标准,但是大多数地方政府不敢收。甚至可以这么说,那些敢于并且能够提高公共服务价格的,往往是积极有为、更加尊重市场基本规律的,多数是经济发达地区,而很多靠转移支付支撑的,反而公共服务价格严重过低。这何尝不是对转移支付的依赖,反正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何必涨价。就拿污水和垃圾收费机制来说,早在2002年就提出“加快推进价格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之后文件出了一个又一个,部委层面不一一列举了,仅中央国务院层面的,就有2015年的《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而且还写进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2018年发改委又一次尝试,发布了《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设置了一个2020年的改革目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在中国,提高公共服务价格,向老百姓收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很多地方政府不收,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治理能力不足,怕事不敢做。向亿万老百姓收钱,非常考验一个政府的综合治理能力,就像前不久重庆燃气价格的事,就提到当地需要抄表用户14.1万户,而抄表员只有18人。但凡送过快递或者收过快递的应该清楚,别说一个人负责几千户了,一天能敲开100户的门就很了不起了。很多城市的燃气基础设施过于老旧,偷气、拒绝缴费的多了去了,反正燃气公司也做不到精准切断某一户的供气,更不可能把这么多欠费的告上法庭。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通过提高治理能力。最基础的就是进行燃气系统的智能化升级,给每家每户升级安装单独的智能气表,欠费直接停气,当然届时可能又会有人带节奏说为了钱不顾民生。而且这需要非常庞大的资金投入,以目前的燃气价格,民间资本是不愿意投资的,还是只能依靠财政,但投入巨大之后,如果不涨价,更无法覆盖支出。燃气和电费已经属于很好收的了,当然价格是否能够覆盖成本是另一回事,中国的居民电价根本无法覆盖成本,一直靠国家管控电价和工商业补贴,这种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相比而言,水费、生活垃圾处理费想要收难度太大了。这是生态环境部最为头疼的,生态环境部从处理城乡水土、面源污染的角度出发,特别希望推动污水和垃圾收费价格机制改革,比如今年6月,孙金龙、黄润秋两位就在《求是》发表署名文章,提出“构建覆盖成本并合理盈利的污水和垃圾收费机制”。但是这很难,还是前面说的老问题,想要对老百姓多收公共服务费,哪怕是完全合理且必须要做,也需要很强的治理能力,一般城市没有这个能力。比如早在2015年国家就规定居民最低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城市居民每吨不能低于0.95元,但是直到现在全国仍然有一百多座城市低于这个标准,具体城市名单小镇不多说了,但这些城市发展水平相对是偏低的;另外超过60%的城市也不过刚刚达到最低标准。即使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平均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也不过是1.03元每立方米,而污水处理的平均成本是1.6元每立方米,如果考虑管网建设、维护、更换,起码要提高到2.5元。想想看全国的自来水管网维护和更换,这是多高的成本。但是又不能不做,不可能指望一套管网能一直使用,美国现在就面临管网污染的严重威胁,当前美国有毒铅水管已经成为全美关注的严重问题,已经影响到美国下一代的基本健康。毕竟,据说古罗马的灭亡,就跟铅水管有很大关系。但这个问题美国很难解决,目前的解决方法是美国特色的贫富分化,有钱人的社区优先更换,至于普通人和穷人的社区,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间都很难解决,铅水管潜移默化间,实现了美国精英阶层和平民阶层智商、健康的进一步割裂。所以如果去美国以及欧洲国家,可千万别犯蠢直接喝自来水。尤其是英国的自来水系统,百年铅水管、老水锈,正宗的英伦风味,所以当地人都是去超市买水喝,甚至有钱人还要全屋净化,因为这种自来水,洗澡都很容易导致秃头。我们怎么解决呢?目前的方法是,国家财政补贴为主,这就是为什么小镇之前说中央本级支出就是靠赤字撑着,中央从地方上收上来的所有资金还加上部分中央举债,全给了地方上,尤其是发展相对差一点的地方,很大程度就是为了保障这些基础公共服务持续运行。当然,按照部分读者留言,他们认为那些贫困地区干嘛还要投入这么多钱,把那些人直接迁出来不就行了,有的甚至质疑国家之所以不计代价的搞扶贫,就是为了贪腐。有时候真的不知道有些人是怎么想的,幸亏这些人对现实没有半点影响力。现在刺激消费成为普遍关注的点,其实相比商品消费,服务消费才是最大的短板。对此有很多质疑,最典型的就是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分配给国民收入的太少,钱都拿去投资了,甚至认为都被有钱人和官员贪污了。但话说回来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投资、不积累怎么追赶?中国人的好日子才过了十来年而已,怎么就觉得中国有钱到可以把耕牛宰了吃肉了?当然,小镇绝不是反对分配改革,分配改革也一直是改革的重点,但是绝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实现。而且很多人也不要以为自己就是穷人,一定要明白,在中国能够交个税的,无论如何都不算穷人。不扯远了。影响消费尤其服务消费,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恰恰是国家包办一切,对于市场化改革存在极大忧虑,希望能够降低全民生活成本。但这就导致,服务领域尤其是公共服务领域,主要依靠国家力量,除了少数项目,民间资本是不愿意进入的,而且近些年,各地也在进行项目捆绑,一个赔钱的捆绑一个赚钱的,最终将民间承接公共服务的毛利率控制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而且逐年提高经营标准。类似的还有教育、医疗、养老、公共交通等各个公共服务领域,当然这绝不是说盲目市场化,盲目市场化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但也不能因噎废食,走上政府包办一切的老路。政府包办,控制价格,必然导致投资回报很低甚至亏钱,服务消费也不可能提高,进而导致民间资本不愿意进入这些领域,最终影响到服务水平的提升。注意,不能一边指责消费低,一边否定必要的市场化改革。这是矛盾的,国家限定服务供给价格,就以现在的水电价格,居民支付的钱远远无法覆盖成本,除非肆意浪费,否则这方面的支出一定是有限的。最关键的问题是,政府想要包办一切、照顾民生,初心当然是好的,但问题是政府没有这么大的能力,而且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政府已经没有多余财力大幅提高投入了,这就导致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只能保持在低水平上。民众对公共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跟政府日益捉襟见肘的财力产生了更加尖锐的矛盾。如果不进行市场化改革,不适度放开价格,让公共服务的价格达到起码覆盖成本还能有社会平均回报的水平,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那最终财政会被拖垮。政府当然要继续增加投入,但是也必须真正放下包办一切的想法,促进市场化改革,让价格回到应有的水平。政府要做的是监管和兜底,确保价格维持在人均支出比较合理的范围内,对于真正贫困的,再进行定向补贴。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中国服务业的水平,缩小服务贸易巨额逆差,对各方都是好事。其他文章推荐■
8月7日 下午 11:02
其他

中国发钱比美国多得多

多得多隔三差五就有人站出来,建议政府直接给老百姓发钱。这实在有些莫名其妙,公开提出这种建议的,大概率是为了获得民众的肯定,说“沽名钓誉”有些过了,但要说他们不清楚发钱不可行,那就太低估他们的学术水平了。政府是没有钱的,政府的钱来自全民,很多人总觉得政府的钱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就没有想过,真的发钱,这钱出自谁的身上?全民普遍发钱本质就是稀释所有人的财富,羊毛出在羊身上,尤其出在普通人身上。而且,全民发钱带来的通胀问题非常难以解决。同样是放水1万亿,如果通过常规的逐级渗透的方式,对于通胀的影响并不大,2008年后之所以通胀拉高,是因为实际支出是30万亿不是4万亿,但是如果对全民直接发钱,会立刻拉高通胀,而且这种通胀非常难以解决。美国就是典型,“直升机撒钱”是美国1969年提出的,每次遇到经济危机就全民发钱,但是事实一再证明,全民发钱只会导致穷者更穷、富者更富,美国疫情期间头部富豪的资产迅速膨胀。而且这种直接到消费末端的发钱带来的通胀,往往需要靠一次衰退来解决,这就是美国从1950年以来已经11次衰退的原因之一。中国人真的能接受衰退吗?真以为衰退是富人吃亏?更何况,谁说中国没发钱,事实上,从占GDP的比重来看,中国发钱比美国多得多,只不过发钱的方式不一样罢了。就拿救济穷人来说。美国的做法就是提供饭票、抵税,然后富人花钱买各种廉价、临期食品给流浪汉们,限制流浪汉活动范围,而且发放食物非常不固定,特别零散,于是流浪汉几乎多数时间都用在排队领取食物上。但是吃饭才几个钱。就算一个人每天10美元,实际上按照某些人吹美国1美元汉堡之类的,10美元还说多了,那么1个流浪汉一年也不过3千多美元。这压根就没把穷人当人。中国是怎么做的?开放144小时过境免签后,外国人来中国,最普遍的一个惊讶是,在中国竟然找不到流浪汉,顶多能够看到几个乞讨的。当然咱们自己明白,这些乞讨的大概率不穷,比如北京四号线西单地铁的那个老太太,在这乞讨十几年了,实际上早在2012年北京市民就给她捐款治病,还有慈善机构表示给她养老,但是她就是不去,天天在西单地铁站乞讨,图啥?而在农村,解决贫困投入的资金规模就更大了。就像四川凉山,如果按照美国只要给点饭吃就行的标准,那太简单了,100万贫困人口,按照美国标准,一年30亿足够了,实际上仅脱贫这一项2020-2022就投入200多亿元,这还没计算其他专项投入。2023年凉山州公共预算收入204.8亿元,支出高达744.3亿元,仅教育支出就高达143.2亿元,一年一个州转移支付超过500亿,这不是发钱?还有公共服务,水电煤气垃圾处理等等费用,无论绝对值还是在人均支出的占比,都远低于国际水平。还有铁路、公交、教育等服务,光一个大学生学费,中国就比美国低了多少?还有菜篮子工程等一系列民生保障,农村特困人员供养补贴标准已经达到一个月1千元左右,这不是钱?非得发到每个人头上的才算钱?提升公共服务保障、降低生活成本,就不算钱?何况,美国这个国家没啥历史底蕴,所以胡来也就算了,美国直升机撒钱才撒了60年,就已经搞得一塌糊涂,这有学习的必要吗?想想看,中国几千年历史了,为什么从古至今,向来强调以工代赈?其他文章推荐■
8月6日 下午 11:32
其他

一个很不成熟的药方,不可能被接受

在《狭路对峙,美国终于先退一步》,有读者留言询问小镇如何看待黄益平给老百姓直接发钱的观点。黄益平的观点确实重要,他属于能够影响决策的中央智囊之一,尤其是今年3月,他开始担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不要小瞧这个委员身份,目前一共只有14位。包括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局5位一把手,还有对口金融的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各1位副职,2位央行副行长等,只有2位没有官员身份,其中之一就是黄益平。当然黄益平担任这个委员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黄益平最核心的身份是北大国发院院长这个职务,今年1月黄益平接替姚洋担任院长,3月就加入了货币政策委员会。央行前行长易纲1994年回国时,与林毅夫等六位海归经济学博士一同组建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8年这个中心更名为国家发展研究院,在中国智库机构中始终位居前列,对中国金融和货币政策影响很大,历任国发院院长都会进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正因此,上周黄益平在“长安讲坛”的演讲引起普遍关注,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演讲是今年5月进行的,两个多月后突然引起关注,很可能跟美日韩等国家出现金融危机征兆有关,于是就关注到黄益平5月谈如何调整宏观政策框架,长安讲坛也在7月30日把演讲内容发了出来。黄益平90%的篇幅其实讲的是长期政策调整,认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刺激力度偏小,而且现在地方政府开始缺席宏观经济调控,尤其2023年和2024年中央一再表示支持经济增长,然而地方政府不但没有帮着扩张,反而实际在搞紧缩,以至于宏观经济政策刺激力度一直低于市场预期,地方上老是讲过紧日子,让大家根本没法对未来乐观。因此黄益平建议长期的结构性改革很重要,但也要注意短期的经济刺激,要把对逆周期调节的关注放在跨周期调节的前面,意思是先把当前的经济形势稳住,避免进入“低通胀陷阱”。在以上分析基础上,黄益平在最后用了不到10%的篇幅提出三个短期政策建议:一是建议把CPI增长2-3%明确为刚性政策目标,也就是把追求温和通胀跟经济增长放在同样高的地位。二是加大刺激力度,支持消费,在这一条就提到“直接给老百姓发钱”。三是发挥主权信用也就是国家信用,中央政府扩大支出。其实黄益平的这次演讲,没什么新东西,从去年开始不同的人从各个角度反复说,最终的政策建议都是希望国家增大短期刺激,不要老担心重蹈2008年4万亿的覆辙。比如黄益平就分析认为,就算再加大刺激,也不可能出现2008年的情况了。他分析说2008年的时候,地方政府对于宏观经济刺激非常积极,所以2008年宣布4万亿,实际上中央支出只有1.13万亿,但是最终总规模达到30万亿以上,主要是地方政府放大带来的。原因跟GDP锦标赛机制以及土地财政有关。但是2008年之后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产能过剩、高杠杆、房地产泡沫、金融低效、通胀压力大等等,从上到下对4万亿的威力心有余悸,所以一听到过度刺激政策就心存疑虑,这也导致决策层开始更重视跨周期调节,而不是推出4万亿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小镇对他演讲的理解是,他认为在中央坚持跨周期调节的时候,加上现在对地方债等过去问题进行整顿,就算国家加大政策刺激,地方政府也不会像2008年那样疯狂跟进,而且在房地产下行、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背景下,地方想跟也跟不了,所以不至于发生2008年4万亿暴增到30万亿的情况。这是黄益平建议增大短期刺激很重要的基础。但是,黄益平的建议不可能得到接受,他最近发言非常活跃,而且一改过去主要讨论数字金融,更多讨论宏观政策,这应该是在试探性的抛出观点,毕竟刚刚就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需要通过抛出观点,看看各方看法。而且他发表的观点,也确实符合当前的决策变化。现在决策层已经意识到当前经济出现的问题,开始加大刺激,但是远远不到要靠货币政策甚至货币宽松解决问题的地步。而对于物价,央行2023年对物价走势判断失误,去年7月判断CPI年底会回升到1%,然而实际是0.2%。可见对未来经济走势判断不准,这其实也挺正常的。所以今年开始,央行对于稳定物价的重视度提高了。比如1月份潘行长说“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之后的一二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也提到促进物价温和回升。基于这个背景,刚刚就任的黄益平站出来提出把CPI增长2-3%明确为刚性政策目标,也很合理。毕竟他是唯二的非官员委员,而另一位黄海洲也在同期发表了类似观点,黄海洲一贯主张“内债不是债”,他在5月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发表演讲,认为增长要优先于对债务的担忧,建议中央政府更大胆的加杠杆来保增长。但是需要注意,这些能够影响决策的大专家当然需要关注,但是不能盲目认为他们就是在提国家政策转向放风,一定要搞清楚这是放风还是表达自己的偏好。5月份,黄益平建议加大短期刺激,黄海洲建议中央加杠杆,这都是个人观点表达,而且是有意抛出观点试水,他们自己也很清楚,决策层不可能采纳他们的建议,起码现在还没到这么严重的程度。黄益平提出的三个短期建议,没有一个会被采纳。2008年大刺激带来的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解决,可能还需要5-10年,所以决策层对于通胀的恐惧远远大于通缩,而且要注意官方对外表态。去年官方多次肯定了中国物价稳定的成就,注意物价稳定是作为成就进行宣传的,尤其当今全球其他主要国家都在面临严重的通胀,这一对比就更突出了我们的优势。所以在这种倾向下,怎么可能突然转向搞一个2-3%的刚性通胀目标,万一重蹈2008年覆辙怎么办?黄益平说不会的,就一定不会?万一搞成了滞涨怎么办?而且,从技术角度,想把物价提上去,手段有的是,甚至可以说轻而易举,只不过决策层考虑到民生,所以迟迟不用而已。价格改革一直是中国改革的主线之一,2013年就提出全面深化价格机制改革,但是因为担心通胀已经停滞很多年了,现在公共服务价格包括民用电、水、垃圾处理等等价格涨幅非常有限,在人均支出的占比远低于10年前。尤其是民用电,中国是全世界几乎唯一民用电和工商业用电价格倒挂的国家,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居民用电补贴工商业用电,这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因为工商业用电规模大,因此供电的成本更低,电力公司为了稳住大客户也更愿意提供更优惠的电价,反而是居民用电,建设和维护成本非常高,但偏偏国家要求保障民生,就目前的居民电价,电力公司必亏,所以工商业电价才远比居民用电高,以工商业补贴居民。所以包括易纲在内,从去年就建议在目前物价比较低的阶段,适当提高夏季峰值电价。还有居民用水、垃圾处理等,也是靠财政补贴维持,就居民交的那点钱,差远了,尤其垃圾处理费,居民交的钱还不到成本的一成。想要拉高通胀,类似的办法太多太多了,毕竟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在压制物价上涨,保障民生,只需要稍微松一松,CPI上涨2%跟玩一样。正因此,才不可能像黄益平说的把CPI上涨2-3%明确为刚性政策指标,如果这么干,地方政府一定会普遍提高公共服务价格,垃圾处理费目前很难收,但是水费太容易收了。现在水费价格非常低,中国的水价、污水处理费用无论从绝对值还是人均支出占比上,都远远低于国际一般水平。而且还可以调整一些调控指标,比如把猪肉调控指标修改,抓住这一轮猪周期,把猪肉价格涨一涨,CPI也能更好看点。当然,总有人嘲笑,说这种修改调控,人为让CPI更好看就像“掩耳盗铃”。这些人怎么不想想,真要是为了拉高CPI,水电煤气垃圾处理这些公共服务,直接涨价20%就行了,难不成还真因为涨价就不用了,何必这么费劲折腾。而黄益平和黄海洲等建议共同的本质都是希望提高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但是在中国,货币政策从来是辅助位,绝不是主力,在宏观调控、稳定经济上,发改、财政才是主力,不是央行。至于发钱。只能说这是一个最容易获得舆论普遍认同的观点,毕竟天上掉钱谁会反对呢?但问题是代价呢?发的少了,全国一人1000块,解决不了多少问题,如果是钱一定优先减少债务亦或者存起来,就算是改成代金券,之前一些地方也尝试了,效果非常差,而且代金券可不是真的不发钱,还是得政府补贴,而政府的钱都是在来自全民,代价还是所有人承担。一人1000元,14亿人就是1.4万亿,已经超过2008年4万亿中央承担的支出了,确定真的想再来一次“4万亿”?发的多了,那就更胡扯了,哪来的这么大财力。国家看起来钱很多,但是开销更多,中央本级支出现在都是靠赤字撑着,2023年中央本级支出3.82万亿,赤字高达4.16万亿,也就是说中央不但把地方上缴的钱全部发下去了,还借钱给地方。中央就4万亿不到的支出,上哪腾出至少1万亿的额度?注意军费可是中央承担的,2023年中央支出军费1.55万亿,占中央本级支出的40%,债务付息7千亿,光这两项决不能少的占比就高达58%。剩下的还有几个大头,粮油物资储备1300亿,公共安全2000亿,教育、科研5000亿,外交500亿,砍哪一个?难不成指望地方政府出钱?就别开玩笑了,现在地方政府需要解决的恰恰就是没钱的问题,还要想办法化解地方债。而且也别再说中央债务率低了,大家都很清楚,特别国债没有计算进财政赤字,如果加进去的话,财政赤字率早就超过3%了。对黄益平开的药方就简单分析到这,已经很清楚了,这个药方很不成熟,也不可能被决策层采纳。其他文章推荐■
8月6日 下午 11:32
其他

狭路对峙,美国终于先退一步

本周有两件很重要的事。第一件是二季度政治局会议,研究下半年的经济工作。每年三次研究季度经济工作的政治局会议中,一二季度会议最为重要,而这次又是三中会议之后,对三中决定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展开,就更重要了。有两点小镇特别关注,服务消费和“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谋划。第二件就是美国了,美联储终于扛不住了,对降息松口了。本周五公布的美国非农数据显示的失业率逼近三年来最高水平,突破美联储6月份预测的4%,即将触发“萨姆规则”,也就是当美国失业率3个月移动平均值减去前一年失业率低点后,如果超过0.5%,标志美国已经进入经济衰退的早期阶段。注意,从1950年至今美国的11次经济衰退,萨姆规则全中。如下图所示。当然,美国目前还差一点,今年“萨姆规则”数值从0.2一直升到6月的0.43,距离0.5的警戒值很近了,考虑到美国非农数据其实一直在造假,人为夸大新增就业,然后几个月后再大幅回调,再加上今年以来美国失业率一直在上升,因此7月美国“萨姆规则”数值很有可能已经突破0.5。这个萨姆规则准到什么程度呢?2008年的金融危机,美国是2007年8月开始出现趋势,2008年9月以雷曼公司破产为标志正式爆发,而当年“萨姆规则”在2008年4月首次突破0.5,之后一直在0.5的警戒线上保持了两年,而2008金融危机从9月开始也是持续了17个月,基本吻合。而且,一定要注意平均值的迷惑性,当平均值已经逼近警戒线,就说明一定很多州突破了,今年3月的时候,美国已经有20个州突破警戒线,这些州劳动率规模占美国劳动力总数的40%。在巨大的压力下,前几天还反复说不降息的美联储也只能低头了,注意在美联储公布维持利率不变的决定后,关键是美联储主席的解释说明,他把降息关注的风险,从过去只关注通胀风险,调整为同时关注通胀和就业。注意,美联储主席之前常说,美联储只为通胀负责。这已经在为接下来降息开始做准备。于是美国华尔街各大行普遍认为美联储很可能将采取更激进的降息,比如花旗认为美联储会在9月、11月分别降息50个点,12月再降25个点,到明年这时候,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将从当前的5.25%-5.5%,降到3%-3.25%,这个速度非常猛。在如此剧烈的冲击下,本周美元汇率暴跌。日元尤其倒霉,当然亦或者是因为美国施加了压力,好巧不巧,日本正好在这一周突然宣布加息,直接撞在了一起,日本很惨。日元兑美元快速升值,升破了147兑1美元,这对于日本的出口带来打击,最惨重的就是血洗了日本股市,8月2日日经225指数收盘价创2月以来新低,日本东证指数创2016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而且这仅仅是开始。小镇在年初就已经说过,日本股市风险很大,一定要警惕2024年大国政策变动带来的猛烈冲击,当时自然遭到了嘲讽,毕竟在A股面前,日本股市就算有风险,但起码涨过。回到美联储降息。对于美联储降息预期提升,这是我们期盼已久的,尤其央行可以说望眼欲穿。这段时间太难了,正如小镇在《溺爱必须被终结,不变则死》谈到,从传统金融从业者角度,当前除了国债以外,其他资本市场没啥可投资的,于是只能疯抢国债,但是这就把央行逼到了死胡同。于是在《喊话被当成虚张声势,只能动手了》《外怂内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篇,小镇就说央行已经架起了机关枪,瞄准了30年期和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绝不允许跌破央行容忍的底线,30年期大概是2.4%,如果继续疯抢跌破警戒线,央行表态将“借债卖出”,做空国债。然而,就在央行发出明确威胁之后才两周,2.4%的底线就被打破了,7月29日(本周一)报2.3957%,10年期也跌破底线至2.15%,这一下子就让央行非常尴尬。小镇在本周一分享的《溺爱必须被终结,不变则死》也跟大家交流,资本市场就像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小孩子,就是想看看央行说的过线就死,到底是不是真的。大家可以体会下央行的感觉。毕竟借债做空自家国债,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更关键的是,央行长期目标一定是持续降息从而激活经济,然而借债做空这就跟长期目标相悖了,但凡有可能,央行都不想跟自己左右互搏,而且要注意,中国央行还要面临一个极为艰难的平衡,那就是稳增长和稳汇率。既:当前央行面临长期目标与短期应对、稳增长与稳汇率的双重矛盾。要稳增长就要继续降息,而降息会继续扩大与美国之间的利息差导致人民币进一步贬值。而今年1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会议上,刚刚提出打造“强大的人民币”,这是金融强国六个强大之一,一个强大的人民币汇率起码要稳定,不能一直贬值。感谢美联储,仅仅3天后,美联储释放强烈的降息信号。央行有了更大空间去继续降息,而美联储降息,也导致全球资本开始考虑转移出美国,目前全球最值得期待的经济体恰恰是中国,只不过之前美国利率太高了,躺着赚钱谁还愿意努力。所以8月3日国际投行高盛就曝光,说“聪明钱”正在转向,对冲基金开始抛售美国股票,买入中国股票;同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也发布了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巴菲特在二季度更大规模的抛售苹果股票。当然对于这些声音,需要辩证的看。就像本周美国股市出现暴涨暴跌,英伟达7月30日暴跌、31日暴涨、8月1日又暴跌,而英特尔8月2日暴跌29%。美国股市泡沫肉眼可见,但是并不代表马上就要爆了。目前一些说“聪明钱”转向、抛售乃至唱空美国股市的声音,有的确实这么想,但有的其实不过是在故意制造波动,从波动中牟利,所谓富贵险中求。股市小镇不多分析,还是回到宏观政策。之前美联储没有表示降息之前,中国央行一直在通过主导人民币中间价去尽量延缓人民币贬值。所谓“人民币中间价”指的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每天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通过一个加权算法,给出一个汇率,作为当天外汇交易的开盘价。在2023年6月之前,人民币汇率前一天收盘价和第二天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基本是重合的,但是之后两者之间的偏差迅速拉大,尤其是2023年8月-11月,2024年1月至今,这两者的偏差基本在1.6%到2%之间波动。2%应该就是央行自我确定的调整极限了。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上个月分析了人民币汇率走势,就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每日中间价(开盘价)与前一天收盘价的差距,从2023年底的93个基点迅速拉大,如下图来自CEIC。之所以说央行松了一口气,就是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和收盘价的偏离看出来的,在预期美国马上就要降息,人民币汇率肯定要升值的情况下,央行主动缩小了偏差值,从此前1.6%以上缩小到1.2%多一点。但是就算这样,人民币汇率仍然暴涨,8月2日暴涨近千基点,收盘后仍然飙升0.83%,这可是全球前二经济体之间的汇率波动啊。美联储这个时候出现降息松动,对我们说,就像三伏天迎来一阵凉风。因为我们的汇率和货币政策,也正在准备调整,最忧心的就是如果美联储坚持不降息,虽然美国也难,但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更大了。比如在汇率上,去年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就提出“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这里的弹性虽然说是双向浮动、可升值可贬值,但实际上更多是允许人民币贬值,只要不出现明显的国际投机资本做空人民币,就不必对人民币贬值太担忧。但由于之后经济形势不太好,人民币贬值,所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就不再提了,甚至2024年一季度例会也没提,就连央行行长在6月在陆家嘴金融论坛公开发言的时候,也对说法进行了调整,改成了“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跟增强,显然差太多了。但是这周出现了变化,7月31日国家外汇局主管的《中国外汇》刊载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来自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他认为“今年资本外流的现象不会出现明显恶化,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不会进一步明显下跌”,建议“中国央行应该继续对汇率采取“善意忽视”的政策,不宜过多担忧汇率贬值”。当然,作者的观点其实并不太重要,因为余永定一直就是主张降息,从而更好的使用货币政策实现稳增长,因此他认为相比直接干预汇率调整,稳定汇率更关键的是回复社会对经济增长的信心。关键是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中国外汇》作为对外宣传和解释我国外汇管理政策的重要刊物,选择这样一篇文章,代表了一种明确的信号。孤例不证,还是本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了7月19日与中国政府的第四条磋商报告,报告中也建议中国增强外汇弹性。而更明确的信号也来了,阔别一年多,央行行长潘功胜、副行长陶玲最近也重新提出“增强汇率弹性”。这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影响呢?影响很大,这就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更大了,直白的说就是可以考虑拿出更多钱去支持一系列增量政策,而三中这么多改革,改革当然需要钱。而对中国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节约了宝贵的弹药,可以把弹药留到今年11月美国大选之后,留到如果特朗普上台之后必然发动的关税战。从这个角度想,货币政策也未必会在今年加码,关键时刻,谁能多一发子弹,就是多一分胜算。其他文章推荐■
8月4日 下午 10:59
其他

贸易保护是为发展争取时间,不是苟延残喘

本文写于北京时间8月2日6点多,美国8月1日15时。今年5月,美国发布对华加征301关税四年期复审结果,决定大增提高对中国“目标战略产品”的关税,具体包括电动汽车及其电池、半导体、钢铁、铝产品、起重机等,新规原定于8月1日生效。然而就在几天前,美国紧急推迟了这些措施,表示至少要推迟两周以上。原因是美国国内反对声音很激烈。比如美国港口相关团体就激烈反对,因为美国没有能够制造大型起重机的企业,而拜登决定将从中国进口的起重机0%的关税提高到25%,这就导致严重损害美国港口效率。事实上,在拜登宣布提高关税前,美国已经向中国订购了35台起重机,因为全球根本找不到替代供应方,所以提高关税导致美国企业采购成本增加1.31亿美元。类似的反对声音普遍存在,可以说任何一个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措施,都会面临美国国内激烈反对。美国国内企业担心的不仅仅是成本上升,更担心的是如果中国像2018年那样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措施,需要采购的中国关键设备和商品无法按时到货,必将带来连锁损害;美国企业们更担心,以后会不会出现更多的幺蛾子。特朗普还没上台,所谓的60%普遍关税还没落实,事实已经证明美国的加征关税像是纸老虎。这正是美国当前根本问题的缩影。这个问题就是美国目前采取的很多措施,只是在糊弄,拖延问题的爆发,并没有痛下决心去真正解决问题,这就导致美国面临的问题会越来越大,直至难以解决,最终连糊弄都变得很难。就拿贸易保护来说。目前现行最普遍的WTO规则,规定的最长贸易保护期(过渡期)是30年,但是注意,这种保护是允许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保护本国脆弱产业,为发展争取时间,其出发点是公平。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如果肯努力、找对了方法,30年足够了,卢旺达就是典型。但是贸易保护比如加征关税,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发展本国产业,尽快达到国际一般水平,绝不是躺在贸易保护背后睡大觉,过一天是一天,这样终究是过不下去的。因为人类技术进步的速度非常快,服务类贸易需要扎实的国力基础暂且不论,对于大多数国家,货物贸易是最基础的,而在人类技术迭代的加持下,后发国家工业产品进步速度非常快。如果一个国家仅仅靠贸易保护、加征关税保护自己已经落后的产业,那么5年、10年还有可能,时间再长,先进产品的竞争力已经绝非加征关税能够阻挡的。别说25%、50%,就算加征关税到100%了也无法阻止先进产品的渗透,再高那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如此高的利差,一定会催生极为强大的走私利益集团。这正如马克思说的“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敢于践踏世间一切法律”,更何况是先有资本后有国家的美国。美国就是典型。早在奥巴马时期就开始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一开始我们确实很紧张,但是最终结果如何呢?最早一批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商品,如光伏、钢铁,措施不可谓不严厉。光伏大家比较了解了,2011年美国就采取了反补贴反倾销的双反调查,惩罚性关税加到100%,美国政府还投入远高于中国的财政补贴支持本土光伏企业发展,但是结果如何呢?事实上,美国光伏企业最大的竞争力是股市,一个在中国排不进一线梯队的光伏企业,竟然成了全球遥遥领先的光伏第一股,前几年还有技术优势,现在已经快要丢掉了,美国也已经失去了全球光伏市场,仅仅在贸易保护下保留美国以及部分美洲市场,可以用“苟延残喘”来形容。当然,中国光伏目前正面临过度内卷竞争的问题,未来将有残酷的出清,这对于具体的企业确实是重创,对于行业短期也有很大损害,但是这种极为残酷的淘汰赛,会催生出更加强大的光伏企业,中国在光伏领域的竞争优势必将进一步扩大。至于钢铁,这么多年下来,中国对美国直接出口的钢铁,只占中国钢铁总出口的不到1%,这其实很不正常,也导致美国钢铁使用成本过高。当然,直接出口低,不代表间接出口的也低。现在美国本土钢铁企业,在重重贸易保护之下,不但没有发展壮大,反而正在面临被日本钢铁企业收购的命运,可以说美国钢铁企业正在面临生死存亡。美国加征关税,就是典型的本末倒置,把手段当成了目的。现在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及其动力电池也是一样,贸易保护本应该给本国企业争取发展空间,但美国作为全球霸主,从来不讲道理,美国企业本就不需要特别的保护,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在美国的领土上对美国企业进行打击报复。美国的贸易保护,反而成了杀死美国制造业的毒药。更多的美国企业开始躺平,美国海量补贴大多数打了水漂。传统美国汽车公司已经全面落后于时代,唯一拿得出手的特斯拉,实践证明根本无法独立于中国的产业生态。美国如果还想实现美国制造的复兴,真正要做的是引入鲶鱼,就像2001年的中国那样通过对外开放促进对内改革,只有让习惯躺平了的美国资本和企业们,感受到生死存亡的压力,才能在危机中求变求存。当然,这绝不可能的,美国政府也没有“刀刃向内”的能力和勇气。所以,美国想加征关税搞不可逆转的慢性自杀,尽管随意。这只会严重推迟美国落后产能淘汰的进程,阻碍美国先进企业的诞生。当美国小院高墙之外,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催生出关税无法抵抗的先进商品,届时就算再搞开放,也没用了。美国唯一的解法就是科技突破,以代际的领先优势解决成本的巨大劣势,但是科研需要扎实的基础,一个没有活跃的产业基础和市场竞争支持的科技创新,就像是无源之水,长不了。(本文定时7:45发出)其他文章推荐■
8月2日 上午 7:51
其他

哈尼亚被暗杀,证明政客私利高于国家利益

7月31日哈马斯政治领袖哈尼亚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被杀,凌晨一枚导弹精准命中了他在德黑兰的住所,而哈尼亚之所以出现在伊朗,是为了出席伊朗新总统的就职典礼,而就在不久前,哈尼亚刚刚代表哈马斯在北京签署《北京宣言》,生前几天还刚刚见了伊朗最高领袖和新任总统。以色列目前仍然没有承认是自己干的,但全世界默认就是以色列,而就在今天,以色列军方发表声明,确认7月13日在加沙地带炸死了哈马斯军事部门首领、武装派别卡桑旅领导人穆罕穆德·戴夫。以色列的气焰何等嚣张,不宣而战,对一国首都发动导弹袭击,炸死出席这个国家总统就职典礼的另一国领导人,当今世界还有比这更疯狂的吗?但在伊朗这块土地,发生什么事情都不值得奇怪,伊朗绝不是刻板印象中极度反美、组织严密的国家,事实上伊朗这套体系目前能够勉强维持下去就已经很惊人了。伊朗其实是被美国逼着反美,国内民间普遍亲美。伊朗还存在主体民族比例不高、少数族群占比过高,波斯人只占66%,紧随其后的阿塞拜疆人占25%、库尔德人占5%,这两个民族都存在极为复杂的跨国和民族矛盾,与此同时伊朗作为什叶派旗帜,与逊尼派阿拉伯人格格不入。伊朗国内矛盾重重,被美国逼着反美之后,伊朗国内经济极为困难,作为整个中东、阿拉伯地区少有的工业化国家,城镇化率高达75%,教育和工业底子很好,世俗化的底子也很好,普遍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在美国的封锁下很难找到工作,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失业,现实的不如意令伊朗民间有极为强烈的全盘西化、亲美的倾向。于是以教士集团为核心的领导结构与工业化社会之间的矛盾极为尖锐。正因此,伊朗向来是一个网眼极大的筛子,反美、反以色列的领导人到伊朗,还公开露面、暴露行程,是极为危险的。哈尼亚出现在德黑兰,其实比出现在加沙地带的地道更危险,是否被以色列暗杀,仅仅取决于以色列想不想干。所以,不要因为以色列成功用导弹暗杀了哈尼亚,就觉得以色列有多么强大,这只能证明伊朗的表面光鲜、内里无奈,更证明伊朗不仅是被渗透成筛子,而是伊朗内部本就有大量亲美、亲以势力,以色列媒体就透露,袭击的导弹是从哈尼亚住所附近发射的。伊朗的高官政要、关键人物被暗杀已经司空见惯了。2010年伊朗粒子物理学家马苏德·阿里·穆罕默在德黑兰离开家去工作时被炸弹当场炸死,直到2020年伊朗核计划之父、首席核物理学家法赫里扎德被杀,10年间有5名伊朗核物理学家在上下班路上被杀,还有今年5月伊朗前总统莱希坠机。实际上以色列特工在伊朗国内暗杀某个人难度很小,只取决于要不要杀、什么时候杀,伊朗极力避免爆发对外战争,正如以色列轻易不会暗杀伊朗最高领袖一样,都担心伊朗目前勉强维持的体系崩解,迅速演变成内战,并把周边全部卷进去。事实上,对伊朗、以色列乃至整个中东而言,上述这些人被暗杀,加在一起的影响都没有苏莱曼尼大,是苏莱曼尼靠自己的能力,时隔千年,硬生生令波斯人的军事存在再次抵达地中海,当苏莱曼尼纵横中东的时候,以色列的暗杀都能消停一点。但是苏莱曼尼终究被杀了,甚至今年初纪念苏莱曼尼的活动变成了恐袭现场,但伊朗是怎么回应的呢?看似非常激烈,实际回应非常克制,发射几枚导弹就完事了。所以这次哈尼亚在伊朗首都被导弹明杀,伊朗也不会对以色列宣战,因为苏莱曼尼之后,伊朗仅仅维持这套体系不崩解已经很勉强了,没有余力、更没有胆魄去做大事。但是这也绝不意味着暗杀能发挥多大作用。因为真正威胁到以色列的力量,早就适应了以色列的无底线,在朝不保夕的斗争中,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无惧定点清除的领导组织体系,说白了,像苏莱曼尼、哈尼亚以及哈尼亚的前任马沙尔,还有更早前的亚辛、兰提西,他们选择走上这条道路,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们考虑的是怎么避免自己的身亡,影响到整个事业。正因此,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哈马斯等抵抗力量早就形成了以政治局为核心的领导结构,这是一套去中心化、多重备份的战时体系。就像紧急情况下,任何三名党员就可以临时组建党支部,其他党员自动围绕党支部开展工作,这套体系天然对暗杀有极强的免疫力。现在经常被提起来的“什叶派之弧”,跟伊朗本国政府关系不大,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苏莱曼尼,在美以疯狂暗杀的威胁下,苏莱曼尼也打造了一个去中心化的领导结构。而且人类历史上,暗杀从来不能改变历史进程,暗杀往往会导致对操盘者更不利的走向。就拿哈马斯来说,从精神领袖亚辛开始,哈马斯的领导人死了一茬又一茬,但在以色列的疯狂屠杀和暗杀下,哈马斯战斗力变得更强了,武装斗争的决心也更加坚定。就像哈尼亚,从去年10月开始,他有3个儿子和4个孙辈在加沙地带北部遇袭身亡,但当他听到儿子死亡的消息时,他说“我儿子的血并不比我们人民的血更珍贵”,强调儿子的死绝不会使哈马斯在谈判中让步。而在哈尼亚遇袭身亡后,他的长子同样表示“我父亲的鲜血并不比加沙儿童或男人的更珍贵”“我们永远不会承认以色列”。要明白,哈尼亚对哈马斯的意义很接近普京之于俄罗斯,早在创始人亚辛时代,年仅35岁的哈尼亚就担任亚辛办公室主任,2006年更成为巴勒斯坦第一任非法塔赫的总理,这时候的哈马斯仍然是一个主张通过和平手段实现巴勒斯坦建国的政党,然而哈马斯赢得了2006年大选不符合欧美以的利益,硬逼着哈马斯开展武装斗争。亚辛去世后,哈马斯20年来的改革转型,哈尼亚是灵魂人物,而且在去年10月加沙大起义之后,哈尼亚在巴勒斯坦人中的支持度直线上升。但这样一个人,仍然属于对以色列相对温和派,注意是相对温和。小镇在上周《当敌人太不是人,一切分歧都变得微不足道》提到,除了法塔赫,哈马斯是目前巴勒斯坦人还保留有成规模武装力量的派别中唯一同意1967年两国方案、不寻求摧毁以色列的。关键人物就是哈尼亚,哈尼亚早在2009年就表示可以考虑承认以色列,2017年主导修改了哈马斯的政治纲领,承认1967年的两国边界方案;哈尼亚也是推动哈马斯与法塔赫和解的关键人物,可以说是哈尼亚一直压着哈马斯内部主张彻底毁灭以色列的激进派,所以这几年更加激进的杰哈德才异军突起。然而这样一个人被以色列杀了,对以色列其实非常不利。哈尼亚被杀,是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而且是出席伊朗亲西方总统的就职典礼,就在上周还刚刚在北京代表哈马斯签署了《北京宣言》,仅仅一周,由中国、俄罗斯、埃及、阿尔及利亚四国共同见证的一个关键人物,就被杀了;而且需要注意,哈尼亚最近针对加沙问题的公开发声,背后土耳其也做了很多工作。这对于以色列已经非常糟糕的国际形象,更是沉重一击,已经没有任何信誉可言,以色列周边的环境必将进一步恶化。最关键的,杀哈尼亚只会加剧以军面临的军事压力。哈尼亚只是哈马斯的政治领袖,目前负责外交、筹款,不负责军事指挥,哈马斯的军事领袖是叶海亚·辛瓦尔,其次是刚刚身亡的卡桑旅领导人穆罕穆德·戴夫。更何况哈马斯早就习惯了领导人被杀。亚辛被杀了,于是就有了亚辛105用金属射流敲开梅卡瓦的脑袋;哈尼亚被杀了,无非未来变成哈尼亚130敲开更多以色列坦克的脑袋。哈尼亚的死只会令哈马斯、巴勒斯坦人更加团结,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的地位更加稳固,温和派的死只会让哈马斯变得更加激进,来自加沙军事领袖的意见将直接影响到卡塔尔。就算军事首领戴夫身亡,在早已建立成熟梯队接替机制的哈马斯,绝不会因为首领的死而一哄而散;哈马斯也不会因为领导人被暗杀,也同样对以色列内阁成员进行暗杀,事实上,在哈马斯看来,杀以色列的内阁高官远不如多杀几个以军越来越稀少的前线指挥官来的有价值。但是以色列还是采取了弊远大于利、只会令以色列更加被动的暗杀,关键是政客的私利。对于西方这类民选国家而言,政客的私利要大于国家利益,前有泽连斯基之于乌克兰,后有内塔尼亚胡之于以色列。有意思的是每当以色列国内出现重大动荡,亦或者内塔尼亚胡离开以色列,以军就一定会搞大新闻,暗杀往往出现在这种时候。以色列国内现在真正的大新闻是7月29日爆发了兵变,以军总参谋长从前线调动两个营镇压了兵变,这场兵变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大丑闻。兵变原因非常离谱,根据以色列媒体报道,有一名巴勒斯坦囚犯“私密器官严重受伤”且无法行走,注意以色列媒体并没有说清楚这名巴勒斯坦人的性别,有9名以军士兵因涉嫌“严重性虐待”被捕,以色列的判决很含糊,说这九个人参与“多人轮流行动”。所谓的“私密器官严重受伤”“多人轮流行动”到底什么意思?然而这引起以色列国防军内部极右翼势力的严重不满,有部分以军现役士兵试图入侵关押这九个人的军事基地,把人抢走,很快就升级为与以色列宪兵的冲突,于是就有了以军总参谋长前往现场处理暴动,还从前线撤回了主力部队纳哈尔旅的两个营进行镇压。而更丢人的是,以色列大张旗鼓宣扬的刺杀真主党二号人物的行动,失败了,以至于以色列方面称虽然暗杀没有成功,但“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表态”。说白了,以色列的暗杀能力没那么强,只是伊朗太乱而已。兵变丑闻、暗杀失败、内塔尼亚胡紧急访美遇冷,这一系列的事情冲击下,以色列政客就选择了一贯的惯性路线,寄希望于暗杀,甚至很可能就是想把事情搞大,拉黎巴嫩真主党甚至伊朗下场,让以色列面临亡国危机,从而逼美国下场。只是问题在于,或许全世界都想看看美国亲自下场,但唯独美国不想。其他文章推荐■
8月1日 下午 10:55
其他

无人出租车的商业逻辑存在诸多疑点

题记:这篇文章之前发出不到一小时就被删了,本篇将热点事件部分全部删去,也不涉及具体公司,仅仅从理性角度探讨这个商业模式是否真的成立。小镇认为,无人驾驶出租车,最核心的价值仍然是技术探索,通过出租车应用进行系统打磨,应用到私人辅助驾驶,无人出租车这门生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商业逻辑很难成立,投资需谨慎。上午两篇是储备好的加更,懒得存了,今晚正常分享,还是谈谈改革和政策。智能化是未来主流趋势,不必质疑,而智能驾驶必将是最先大规模产业化的领域之一,这也是国家高度重视的领域。早在2022年工信部原部长苗圩就提醒,中国在电动化的上半场取得了一定优势,而在智能化的下半场,我们或许只有三年时间。小镇在2023年6月《百万亿市值的庞然大物,究竟在哪里?》就谈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下半场,主题是“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在这篇文章中,当时最担心的就是特斯拉率先推出10万元的入门级电动车。当然,“感谢”美国搞小院高墙,不能充分借力中国产业链优势的特斯拉无法做到关键的突破,反而比亚迪最先打破临界点,开始加速电动化替代。从去年开始,决策层高度关注先进制造业,电动汽车等“新三样”成为国家坚定信心的代表,智能驾驶也得到高度关注,推进速度极快,比如“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今年1月中旬发出试点通知,首批报名截止到4月底,到了6月中旬名单就确认了,7月3日正式公布20个首批试点城市。之所以这么快,正是因为多年的积累,在“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之前,已经有了“双智”试点、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车联网先导区、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等等,而更基础的则是扎实的汽车工业体系。可以非常确定地说,未来以“车路云一体化”为代表的新基建将成为各地政府的宠儿,这是几万亿级别的投资蓝海。也正是在决策层重注的背景下,无人驾驶出租车得到了资本乃至舆论的广泛关注,颇有点将无人出租车与智能驾驶挂钩的味道,小镇觉得,这或许跟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出租车项目有关,由于马斯克和特斯拉的巨大流量,对智能驾驶了解不多的大众,很容易将二者划上等号。但是,无人驾驶出租车仅仅是智能驾驶分支中的分支,主要用于技术验证,并不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政策支持和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以“车路云一体化”城市试点为例,试点高度关注安全,重点围绕低速、无人、物流、特定场景等商业示范应用,在城市里,智慧环卫都要比无人出租车靠谱得多。目前在各地城市试点的无人出租车,确实出现了一些技术问题,也有人在讨论如果无人出租车撞死了人,到底由谁负责的科技伦理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法律如何定责。但是技术问题、科技伦理、法律政策,都不是关键卡点,真正的致命之处,在于至少在未来5-10年,无人出租车的商业逻辑存疑,甚至存疑已经考虑到了金融创新的可能。无人出租车的真正对手不是出租车,而是网约车。网约车、快递、外卖已经并称为“失业三宝”,在大量车辆和司机涌入下,早就已经饱和了。就拿官方数据来说,仅交通部公布的数据,从2020年到2023年,网约车驾驶员证增幅高达127%,但是同期订单增幅只有10%,而且特别注意的是,网约车包括顺风车领域,无合法车证、人证的比例很高,因此实际网约车从业人数和车辆还要更高。于是,现在网约车司机的营收已经被压到一个极限,像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网约车司机的日均营收已经降到311元,也就是说,就算网约车司机全月无休,一个月毛收入也到不了1万,再剔除掉车辆折旧、运营成本、车险保养维修等等,网约车司机的收入已经降到非常极限的水平。甚至就在前几周热议无人出租车替代就业的时候,网约车司机因车费太低拒绝开空调也上了热搜,夏天开空调就算全天不停一个月也就几百元到顶了,司机何尝不想开空调,但是成本已经压到了极限,这几百元实在压不下去了。反观无人出租车,车辆的平均成本一定高于有人驾驶的网约车,这就好比去掉一台高达的所有问题,最终就得到一辆坦克。AI的训练和维护成本,实际已经高于网约车的司机,而在智能程度方面,AI毕竟还是不如人。而且无人出租车绝不仅仅只是车更贵,人力成本也更高。L3/L4级别的试点确实已经开始了,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但小镇可以很明确的说,实际推进要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慢,而且L3/L4的应用也更优先私人乘用车的驾驶感提升,绝非直接用于无人出租车。正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无人出租车公司仍然必须配备线下或者线上安全员,就算线上可以1个人同时盯几辆车,还可以进行优化,但是考虑到人的精力问题,平均3-5辆车必须配备1名安全员,如果要24小时运营需要的安全员更多。此外还有给车辆进行必要维护的人员,不要高估乘客的文明程度,想想之前的“共享汽车”投入没多久就变成了移动的共享垃圾箱。处理人为破坏、呕吐、抽烟、忘关车门等等奇葩事,这些事情对于有人车来说处理起来只是烦人,无人的试试看?全是成本。这还没算AI公司本就昂贵的程序员等人力成本,但以上还不是最致命的。关键还是商业模式。无人驾驶出租车公司的对手是网约车平台,后者是轻资产化的,车是网约车司机自带的,网约车司机也没有兜底收入和保障,按完成的订单抽成,这才是一本万利,几乎没有扩张的边际成本,所以无论外卖平台还是网约车平台,都不在意有更多外卖员、网约车司机注册,反正就算交一些所谓的廉价保险,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再次对比下,无人出租车公司,车是自己购置的,就算某公司推出的成本大降的新一代,一辆也得20万,再加上人力成本、风险成本,直接导致无人出租车在商业上盈亏计算变得极为苛刻。所以,就算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出租车,目前也遭到了普遍的质疑,目前各方更认为这不是两三年就可行的项目,而是十年甚至二十年后的项目。当然,目前也有一些故事在讲,但这些故事很难讲得通。故事一:说自动驾驶出租车可以24小时运营,不会出现疲劳问题,相比有人驾驶的网约车、出租车,节省了吃饭和休息的时间。但是这种故事刻意回避了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夜间的生意终究是少的,就算车子可以24小时,乘客呢?生意呢?看起来司机节约了,但是线上安全员没有节约掉,而且谁说网约车/出租车不能24小时运营,早在20多年前,出租车就已经搞车停人不停了,白班司机和夜班司机两个人交替着开。故事二:可以搞金融创新,只要无人出租车能够带来稳定的现金收益,能够覆盖掉运营成本,就可以通过资产打包搞金融创新解决掉前期资本投入过大的问题。但是这种说法也是有严重问题的。首先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很难看到无人出租车能够靠自身运营覆盖掉运营成本的可能,因为无人出租车的运营成本明显高于网约车,像北京这类正常运营的无人出租车,车费至少是网约车的两倍,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对于乘客而言,多数需求看重的还是费用,而对费用不敏感的,当然要的是有人的专业服务,比如网约车的专车、豪华车等等,其能够提供的服务远远不止把人从A点送到B点,有非常多只有人才能胜任的多样需求。其次,类似稳定现金流再通过金融创新的玩法,早就有了,但是并不成功,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就是典型,共享单车的运营成本远远低于无人出租车,而且满足了刚性需求,所以在平台企业的输血下还能维持,但是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一家共享单车公司能够靠骑车收入实现真正的自我循环。共享汽车就更别提了。故事三:比如马斯克说私人购买交给平台经营,车主躺着赚钱。但这也反过来证明了,就算马斯克也不认为靠平台企业自己经营无人出租车是可行的,反而证明商业逻辑更成问题了。现实中也有大量的例子,比如共享充电桩,曾经一个方向就是私人充电桩贡献出来,但是这条路后来是一地鸡毛,仅仅是在充电桩特别紧缺的特定时期有一定的临时需求。以上还只是商业模式的问题,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卡点在于税收和就业问题,涉及到大多数城市引进无人出租车的积极性。无人出租车是否能进入一个城市,一定由该城市自行决定,属于城市的管理职权。道理跟网约车、共享单车是一样的,这两个行业最重要的经营指标就是拿准入。网约车平台确实只给总部、纳税中心等少数城市缴纳税收,但是要注意对网约车的罚款一定程度上带有了变相税收补偿的意义,而且网约车毕竟给当地创造了就业,司机们还是要在当地消费。然而换成无人出租车,合法合规是最起码的要求,就像网络上很多段子,说如果跟无人出租车撞了,那无人出租车一定没错。所以针对个体车辆的违法处罚显然不现实,而针对平台企业又很难,无人出租车公司也不可能给大多数城市提供税收。与此同时,还对当地就业带来冲击,可以说对大多数城市而言,好处没有,坏处一堆。但无人出租车引起大众普遍关注,这确实是好事。说明智能驾驶为代表的AI已经达到了一个规模应用的临界点,让公众尽早关注到AI浪潮,非常有必要。其他文章推荐■
7月31日 上午 9:09
其他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题记:半个多世纪前,代表光明昂扬的性别解放运动,被篡改为LGBT+。巴黎奥运会开幕式非常有意思,CCTV打破了诸多底线,就连涉嫌“聚众淫乱罪”的镜头也一秒没剪的播出来了。看得出来CCTV的解说员提前做了很充分的准备,看到“三人行”的时候,立刻解释是在致敬法国新浪潮电影《祖与占》,还能联想到去年上映的电影《燃冬》,开幕式中出现的不论多么离奇的镜头,解说员都挺住了,立刻解释其代表的法国文化。法国确实文化底蕴深厚,哪怕再怎么摆烂,都有太多的说头,但是展示的文化,非常别扭。抛弃了法国大革命,反而拿出来了断头台上的玛丽皇后,这位站在法国大革命对立面的断头皇后,最知名的一句话是“农民要饿死,就让他们吃‘布里欧修’小面包吧”,当然由断头玛丽加死亡摇滚唱法国大革命时期最著名的歌曲《都会好起来的》,也算是黑色幽默了。说是致敬女性力量,也展示了10位法国历史上的杰出女性,但是法国历史上最知名的圣女贞德却被雪藏,最后骑着白马的银甲骑士绝不是贞德,贞德向来是光明的象征,从不遮掩自己的面容,这种藏头的诡异形象,实际是西方末日四骑士中代表“瘟疫”的白马骑士。瘟疫也是末日的第一步,紧接着而来的是战争、饥荒、死亡,象征和平、友谊和团结的奥运会,搞出来末日四骑士之首,这算什么?看到这样四肢着地的阴暗爬行,真的不会感觉到生理不适?当然,引起全球极大愤慨的,当属恶搞《最后的晚餐》,不得不佩服法国人,成功让穆斯林与基督徒结成了统一战线。伊朗就巴黎开幕式发表官方声明,抗议“巴黎对耶稣基督的侮辱性表现超越了所有红线,恳请全世界的基督教徒站出来反对这种行为”,毕竟耶稣(尔萨)与穆罕穆德等并称为安拉的六大使者。因此,颇有戏剧性的,不同于中国人要么感慨法国人的松弛、多元、开放,亦或者感叹法国的堕落,国外反而极为愤慨。其实恶搞《最后的晚餐》或者说进行二次创作,在全世界司空见惯,根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比如以下这几张:巴黎这次以“LGBT+”为主题对《最后的晚餐》进行二次创作,实际也没什么,但问题在于没有美感。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这是铭刻在人类基因底层的追求,这是自然规律的选择。就像是纵然各国文化和喜好有区别,但是不同国家的人总能理解其他国家的美,就像法国的大笨钟、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这都符合人对美的自然追求。事实上,LGBT+群体也是追求美的,甚至比传统性别观的人更在意美。不同于西方在很长时间里同性恋被当成恶魔、精神病一样被压迫,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对同性恋比如“龙阳之好”非常包容,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清朝和民国将同性性交视为违法犯罪进行打击,哪怕是自愿的,但实际很难执行。西方之所以爆发了同性恋解放运动,本质是反对西方直到上世纪60年代仍然很严重的封建、宗教、保守思想,在当时风靡全球的马克思主义影响下,去追求每个人的彻底解放,摆脱陈腐的西方落后思想的束缚。正因此,上世纪60和70年代,西方爆发了三大解放运动:黑人解放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同性恋解放运动,而在非西方世界风起云涌的则是民族解放运动。当时之所以爆发同性恋解放运动(也可称为“性别解放运动”),原因有些离奇,当时在共产主义浪潮带动下爆发全球解放运动。然而,黑人解放运动不让白人参加,妇女解放运动又不让男人参与,当时西方左翼运动又敌视同性恋,西方政府、议会政党、工会们也不支持,因此,同性恋群体最终选择开展属于自己的解放运动。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这四大运动都被篡夺了。民族解放运动被扭曲矮化为种族议题,黑人解放运动在即将把矛头指向资本剥削的本质时,被断然扼杀,马丁·路德·金在进行危险的转变时被枪杀了,从此黑人群体被快乐教育彻底愚民化;而妇女解放运动和性别解放运动,则被扭曲矮化为女权运动,甚至是LGBT+,沦为资本集团牟利的对象。就不一一细表了。正因此,同性恋解放运动(性别解放运动)在被篡改之前,相比传统性别观的人更在意美,因为美是他们斗争的武器,是争取社会认可的关键之一。1977年出版的《同性恋的性愉悦》,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名35岁的律师和一名35岁的医生组成一对一的同性恋夫妻,他(她)们共同承担开销和家务,排斥任何基于传统观念带来的性别表演”。直白地解释一下,就是男同性恋就像异性恋男人一样有男人味,女同性恋也像异性恋女人一样有女人味,而不是像现在的LGBT+,非得让男人留着大胡子穿女装和高跟鞋扮演女人,也不会让女人非得强行装男人。男同扮演女人,女同扮演男人,算什么性别解放运动?所以可以看到,在那个还没有被LGBT彻底篡夺的性别解放运动时代。同性恋的形象是《断背山》,是《春光乍泄》,是《阿黛尔的生活》,是《痛苦与荣耀》。即使三人之爱,那也得是《祖与占》《戏梦巴黎》,是性、爱、迷茫、青春与革命以及诸多说不清只能意会的精神爆发,而不是堕落的肉体沉沦。最初的性别解放运动共同点是:爱无关性别,无需扭曲扮演另一种性别;不是肉体的堕落,而是精神和心灵的解放;对美的追求贯彻始终。绝非现在LGBT+刻意表现出来的脏乱丑,这到底是在侮辱谁?黑人运动也是被丑化的重灾区,美被以虚伪的多元名义被扭曲,美人鱼变成了黑人鱼,选美小姐冠军变成了严重超重的黑人甚至是跨性别者,各种奇装异服极度扭曲的LGBT+在大街上四处游行,把一个原本高尚、追求解放的运动,变成了低劣的群魔乱舞。黑人鱼不要紧,黑人全球小姐也很正常,但黑人就一定是丑的?肥胖的?黑人就不能追求美?亦或者,LGBT+群体就必须丑化自己,穿着花里胡哨跟美完全不搭界的玩意,就不能平等的追求美?而中国人呢?西方非得拿TA们那套扭曲的玩意来硬套中国人,男的就必须是傅满洲,女的全是眯眯眼,无论男女都是一副欲求不满、纵欲过度的样子,非得逼着中国人承认眯眯眼是所谓的“高级美”,凭什么啊?眼睛小从来不是问题,但是非得故意选中一种与大众认可之美相违背的形象,去代表十几亿人的群体,这绝不是多元与包容,而是傲慢的冒犯。注意,这里说的美绝非统一标准,更不需要为了所谓的标准去动刀子,美更核心的是生命力,这是刻在人类基因深处的本能,再普通甚至丑的人,喜欢的也是代表美和生命力的帅哥美女。美国人、欧洲人其实是懂的,只不过这几年西方政治正确已经坠入魔道,在美国22岁才能合法喝酒,而14岁就可以决定变更性别。但在政治正确的威慑下,这些还不能正确理解性别的小孩子,被哄着、骗着做出了影响一生的决定,甚至就连他(她)们的父母都被禁止进行干预。就算是豪富如马斯克,学校也顶多告知一声,而且还故意误导马斯克是一种正常的治疗干预,结果马斯克痛骂“我的儿子泽维尔去世了,死于精神觉醒病毒,所以我发誓要摧毁这种病毒”,于是从利益上更靠拢民主党的马斯克,坚决的站在了特朗普的一边,因为这是“杀子之仇”。类似的悲剧还有很多,比如有一位美国退伍军人,他的养子在这种疯狂的氛围下选择变性,在一次节目中,这位父亲第一次看到变形后的养子几近崩溃。他伤心的不是养子改变性别,而是在尚不能正确认知的情况下,伤害自己的身体,更悲痛的是,养子是战友托孤,他又如何去面对死去的战友?青春期懵懂的时候,正确的引导很重要,在思想还未成熟的关键时期,外部的政治正确把小孩子扭曲了,这跟性别认知障碍不是一回事。美国现在大量出现的年轻人变性,以及更多的被药物阻断生理发育的孩子们,是LGBT+政治正确的受害者,是美国社会系统性的扭曲,学校被要求隐瞒甚至主动给孩子吃无法回头的绝育药,这些孩子以后真的不会后悔吗?说到底,西方世界对恶搞《最后的晚餐》,未必是在意的,他们真正想要反对的是已经成魔的LGBT+,是不敢有半句反对的政治正确,相比而言,质疑对宗教信仰的扭曲,已经成为西方民众唯一还敢当众批判的软柿子。说到底,LGBT+尤其是被扭曲、篡改后的群体,到底占多大比例呢?这种政治正确真的能够得到传统性别解放运动者的认可吗?故意扮丑的样子,真的能够代表性少数吗?难道性少数、黑人就不配追求美?极少数人的狂欢下,是沉默而又愤怒的大多数,终有一天,量变达到质变,发自内心深处的生理不适,必将揭竿而起,回到最初那个追求平等、解放、自主的源头。巴黎开幕式的群魔乱舞仅仅是开始,非常期待LGBT+大本营的洛杉矶会带来何种人类震撼。且看是政治正确迎来人类的终结,还是人类对美的追求拨乱反正。衷心期待西方世界尽快找回对美的追求。其他文章推荐■
7月30日 下午 11:07
其他

溺爱必须被终结,不变则死

小镇今年对金融改革关注比较多,这也是因为目前这个领域距离国家期望最远,是中国当前最大的甚至是唯一的巨婴,但也是中国未来进一步发展必需的。之前小镇写央行跟市场机构博弈长期国债利率,文中确实对金融感到恨铁不成钢,央行明明已经说的这么清楚了,为什么还是要扎堆炒国债,风险又大,还危害国家整体战略。(《外怂内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喊话被当成虚张声势,只能动手了》)这篇文章遭到了很多金融从业者的指责,认为小镇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在金融各个领域,除了国债还有啥能投资的?小镇不赞同这种想法,作为全球发展最迅速的经济体,有大量可以投资的好项目,就连国外机构都认为中国资产被严重低谷,正是抄底的好时候,而且按照正常理论,随着美元进入降息周期,中国资本市场必然会迎来利好,当然中国股市总是擅长打破理论,无论利好利空总是抢着跪。虽然小镇仍然认为金融大有可为、没有必要光盯着国债,但这是针对破旧立新之后的新金融,然而倘若用金融习惯的旧视角看,再捋一捋各个分支,确实现在的金融太难了。金融问题由来已久,去年开始进行史无前例的大整顿,国内暂缓上市节奏,种种丑闻频频暴雷,再加上赴美上市受阻,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导致一级市场相比过去几乎被关进了冷冻间,那么无论是IPO还是投行业务自然都要收缩。而蛋糕变小了,过去隐藏的矛盾就暴露出来了。于是上周中信建投研学实习生以一个几十秒的短视频曝光IPO违规操作,这周又有一名某期货女员工自爆出轨7人,涉及到多家基金公司,曝光存在钱色交易。其实这两个事本就是金融圈的明规则,但凡搞金融的谁不知道金融最重要的就是关系和家庭背景,如果没有背景、纯靠自己,部分女性用身体去换资源这已经不是新闻了。张雪峰在一次直播连线一位想要从事金融行业的女学生时,就说的很清楚,他说假设他有2亿,问这位女学生,凭什么投给她。过去金融日子很不错,边边角角的蛋糕总能分出去一点,但现在呢?资源少了,自然就会矛盾大爆发。一级市场、投行、IPO已经遇冷了,那么其他呢?二级市场也就是股市,更别多说了。今年年初对国家队下场曾经特别期待,但是上周股市再次出现大跌,上证跌破2900点,证监会也组织各家机构开会了。但是国家队弹药不是无限的,不可能无节制的接盘,国家队救市唯一可行的就是改变预期,一定程度上稳住卖盘,避免出现崩溃,从而争取到一些可卖可不卖的中间摇摆力量,稳住了股市,然后再滚雪球调动更多力量看好未来。但是现在呢?国家队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根本买不完,整个市场对于未来的预期没有变好,国家队就算入场也不过是拖延时间,很难改变大势,所以国家队也开始更加注意自保,开始倾向于投入更加稳定的红利股,也带来交易频率和交易金额的下降。这就导致股市成交金额迅速下降,从2023年上半年日均成交金额超过9000亿,到现在日均成交额已经跌到6千多亿,股市流动性不足。而针对股市,还有一个说不清利好还是利空的,那就是打击量化交易。关于量化交易,说法很多,有的说量化交易大大拉升了成交额,有利于传递利好预期,也并没有冲击股市,当然另一方尤其广大股民认为,量化交易起码是搞坏股市的罪魁祸首之一。反正不管观点如何,最终确实对量化交易进行了整顿。今年2月,暂停量化投资机构宁波灵均三天交易,中金所也对量化投资机构上海维万实施了处分,之后证监会下场控制部分场外衍生品杠杆率。而上周又有消息称,要将达到高频交易门槛的买卖指令流量费,从过去的0.1元提高到至少1元,这个消息还未得到官方证实,但从逻辑上确实有可能。现在的股市,散户确实很惨,但机构其实更惨,因为散户还可以空仓,机构必须保持交易。雪上加霜的是,公募私募们还在被整顿中,交易费要求下降,还有的要求改革管理费,要求跟盈利挂钩,不能赚钱赔钱都躺着拿钱。机构们赚的少了,各种研究员和研究机构自然遭到重创,研报都开始用AI直接凑数了,当然以前的大多数研报分析,跟AI比也说不清哪个水平更高点。一级二级市场不景气,其他的也不好。过去房地产和金融深度捆绑,现在房地产下行,未来重点是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该出清还是要出清的。小镇之前也反复强调,不要对房地产相关政策抱有太大期待,政策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跟客观规律对着干,房地产的核心问题就是供过于求,尤其是大量房子恰恰盖在人口长期流出的地方,这种地方的很多房子别说投资保值价值,连居住价值都要打个问号。最近半年出了很多房地产刺激政策,尤其是517新政之后进一步放开,二手房确实更加活跃了,但是对金融以及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而言,当前最重要的还是新房出售,目前新房销售没什么变化,开发商拿地积极性并没有好转,6月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增速是-35.35%,这是两年来新低。既然谈房地产说到了地方政府财政,那接下来就是地方债。去年最高层提出“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9月推出了《关于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的指导意见》,也就是35号文,然后是12月的47号文严控高风险地区政府投资项目、2024年2月的14号文在35号文点名的12个重点省份基础上,扩展到非重点省份的重点地级市。上周传闻134号文也要来了,这个消息有待官方证实,而从各方讨论来看,大致有几个内容:35号文期限延长,进一步扩大允许置换的债务范围,禁止一年内境外债发行,此外还对各地退平台设置了一年的监管过渡期。未来城投债的重心也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自然城投债的投资市场也就萎缩了。更重要的是,过去存在很多灰色地带,这些地带才是金融机构特别热衷的,但是一轮轮新文件清扫灰色地带,这些见不得光的东西没法继续玩了。比如一个特别典型的灰色地带就是各地的金交所,这个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金交所又带来了各种乱七八糟的某某财富瞎搞胡搞,这些财富公司以海银财富为代表,基本就是自融,搞一堆马甲、虚构项目、互相担保,掀开盖子根本没法看,纯属拆了东墙补西墙,一定有暴雷的一天,所以现在正在拆雷。(关于金交所,参见《剜肉补疮,清剿延绵十余年的灰色地带》)数来数去,银行作为金融圈老大哥,也是从业人数最多的,已经算不错的了。但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一直在压低银行存贷息差,目的是让银行不能老是躺着吃利差,因此,存贷款利率都在下降,贷款利率下降的更多,银行习惯了吃利差的日子,骤然日子紧张了,当然不好过。以前银行还可以用手工补息绕过监管,继续用高息揽储,但是4月全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监管部门开始整顿违规手工补息,效果立竿见影,违规手工补息被禁之后,银行利息支出直线下降,带动7月LPR也下降了。禁止违规高息揽储,对于很多中小银行的冲击可想而知,这些银行相比大银行本来就没什么竞争优势,很大程度靠违规操作,现在监管严格,必然带来连锁反应。数来数去,还真的就是炒国债更符合金融行业过去的思维习惯。金融行业躺平太久了,容易钱赚的太多,实际能力其实不怎么样,表面光鲜罢了,别说出国参与国际竞争,待在自己家里都未必能把事情搞清楚,让这些人去研究科技创新、新兴产业,进行专业级别的投资分析,从里面找到未来的100倍潜力股,实在是强人所难。就像是基金众多投资经理,这些人要是真的有能力从股市赚钱,早就单干了,金牌打工人那还是打工人啊,哪有把利润全部都吃了来的干脆?但是疯抢国债,又对金融带来了新的风险和问题。央行的弹药也不是无限的,虽然前几周借国债威慑,已经明确表达死守红线的态度,但是央行也难。从长期来看,央行的主目标是持续降息,降低全社会经营成本,借债卖出这必然与主目标相冲突。上周央行就突然进行了一轮降息,7月22日早上8点7天逆回购降息,9点LPR降息,14点SLF降息,然后是7月25日MLF降息。市场上一看央行降息,于是更加疯抢国债,3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再次跌到2.42%,再次逼近央行喊话借债卖出时的2.43%,10年期到期收益率更是跌到2.19%。注意小镇之前在《喊话被当成虚张声势,只能动手了》分析过,央行对于长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的心理底线是:30年期不能低于2.4%,最好不低于2.5%。目前就是这么个情况。巨婴习惯了胡吃海塞,体重严重超标,大而不壮甚至很虚,眼看着就要骨头都要彻底软掉了。不得不逼着巨婴规律作息、健康饮食、日常锻炼,还要求巨婴开始学习,肯定会有极为强烈的反弹,也确实有点严厉,但是话又说回来了,30多岁还是巨婴,正常吗?其他文章推荐■
7月29日 下午 10:14
其他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接下来是破旧时段

三中是改革的会,过去谈到改革开放,总想到的就是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成了万能药,所以在开会前,很多专家以及市场机构也特别期待更深入的市场化改革,还有的期待上力度的大刺激。于是《决定》出来之后,一看到“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这句话被删了,然后也确实继续强调“市场”二字,于是就开始大说特说,认为是进一步市场化、资本化,有的很兴奋,也有的很担心。但这是典型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理解政策绝不是找词找句子,而是要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改革不是革命,不可能把桌子一下子掀了,正因此如三中《决定》这样的搭建改革框架的政策,肯定不会彻底否掉过去的主要方向,关键是看重心如何调整。在小镇看来,整份《决定》表达的政策信号是明确的:要对过去出现的问题进行纠偏,而过去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市场化带来的负面问题。比如房地产、金融这两个与“高质量发展”方向相左的领域,也包括前几年被重点整顿的互联网巨头们,这些互联网巨头拥有巨大的能量,却不去攻坚克难赚更丰厚、更难赚的科技创新钱,却总是盯着老百姓兜里的小钱,跟小商贩抢钱,造成财富过度集中,这样的发展模式显然不公平。于是“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这个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规划早前已经出台的制度,但是后来好几年没有实际使用,直到对互联网进行反垄断,才终于被启用。用一句话来表述:未来一段时间,将是对过去市场化改革造成的混乱进行全面整顿,破旧之后再立新,是弱化市场化改革,绝不是强化,至于资本主义化,就更不可能了。当然,正所谓“矫枉过正”,要对旧的进行破坏,肯定会出现力度过大,否则也很难建立新的,这个过程难免会有些误伤,比如有的领域还是需要更加市场化,但是在削弱市场的大方向压力下,难免会出现效率的损失。但改革嘛,本就是在波折中前进。这不是小镇拍脑袋随口说的,有证据,只需要从《决定》本身出发就行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时候强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句话今年三中《决定》也没删,没有人否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优势,但是关键是配套的政策。10年前改革是以市场化改革为核心,市场化出现在几乎所有的领域,甚至在国家力量主导的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域,也在强调市场的作用,有专门一项“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出“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拓展军队保障社会化领域”。这两个都是典型的军队领域进行市场化改革,也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比如军队腐败问题,过去十年大大增强了对军队的反腐,反腐、军改、战斗力提升相辅相成。2024年在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部分,看不到民营的影子,替代军民融合的是跨军地改革,强调的不是市场化,而是军地两块的协同,但核心是服务军队。类似的例子体现在各个领域,相比市场化改革,更强调政府主导整顿、全面监管,强调长牙带刺。尤其体现在政府职能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提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但是服务应该是一种工作态度,但不能成为工作的原则,更不能以服务为名影响本职工作。执法机构、暴力机构面对违法犯罪分子亦或者谋取不当利益的,搞什么服务?税务机关去征税,从别人兜里拿走钱,就算再怎么微笑又有什么用,怎么还能反过来要求被拿走钱的给个好评?需要做的就是依法征缴。而在服务型政府的这个大方向下,自然就有了各种简政放权,但是结果呢?资本如水,哪里有空子就钻哪里,冒出来的是恒大、安邦、各种财富公司等等,搞得一团糟,公务员队伍里也有些人被捕获,出现了监管不力,比如在期房方面,预售款被挪用,由此带来房地产疯狂扩张以及严重的烂尾问题。所以去年开始强调“受贿行贿一起查”,开始改变过去放行贿者一马的做法,因为现实中,有的是行贿者想尽办法拉领导干部下水。而且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支持市场化改革的一整个章节被全部删掉了,说的就是2013年的“三、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这一部分特别关键,是承接“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提出要求,怎么落实就是这个第三部分,也就是具体进行市场体系的建设,并以特别靠前的位置引领各个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是之后各个章节的纲要。这一块现在没了,全部被整合进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注意市场经济前面是“社会主义”,具体被融入的方向是“全国统一大市场”。但是要注意同样是“全国统一大市场”,2013年也提了,但是2013年和2024年同样提法的含义截然不同。2013年意思是消除阻碍市场化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特别重要的就是工商注册改革,大大降低成立一家市场主体的难度,比如注册资本金的认缴制。但是从2015年开始,已经开始纠偏,过去偏向于市场化改革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被搁置,开始重新建立一套体系。也正因此,当2020年国家再次提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时候,各方尤其市场机构好像忘了2013-2015年的事情,甚至认为国家想搞计划经济,当时还费了很大功夫进行宣传,强调不是计划经济。所以,2024年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当然不是2013年的意思,就像现在工商制度改革,也在纠偏,认缴制也在改回实缴制,给了几年过渡期。有一些做法继承下来了,比如反对地方保护、垄断、不正当竞争,甚至把一度搁置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也重新启用了;但是更主要的是过去改革要打破的,也就是加强监管和整顿,所谓“统一”,更重要的是建立针对各个领域的统一监管政策,尽可能避免再出现某些胆大包天的野心家,靠钻空子、腐蚀监管人员搞出大篓子,然后直接扔给政府,让全民买单。因此,未来的市场化改革,并不是自由发展,自由过了头代价已经很重了,而是要划定一定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可以充分自由;发展也决不能只看增长,未来增长可以慢一点,甚至某些领域负增长也可以,不能再搞发展后再治理那一套,发展也必须符合安全的要求,不能把隐患留给后人,总是期待后人的智慧,后人就一定胜于前人?所以,删掉“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并不重要,当年有这一句话,更应该理解为这是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底线,是为了防止市场化太过头,冲击到这个立国之本,所以写了这么一句兜底。今天呢?在各个领域都在弱化市场化改革,重新以国家为主导,还需要加这么一句话兜底吗?当然不需要了,所以反过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句话成了兜底,就是强调未来改革绝不是反对市场化,而是对市场化出现的问题进行纠偏,破旧之后再立新,重新定位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同样的,2013年“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章节也被删去了,改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所谓“治理”,当然有主体客体的关系,当然是政府去治理市场,也就更加强调国家的战略规划、宏观治理,政府定下框架,然后才是市场去发挥自身优势。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从过去看重增速的发展型改革,转变为治理型改革。这是江小涓教授最新文章提出的观点。一定要把握好根本的变化,带着这种思维,再去看各个领域的具体改革。其他文章推荐■
7月28日 下午 9:40
其他

怎么抓住政策趋势,说难也不难

小镇要“炫”个技,主要是今天写了一万多字正式材料,比自媒体文章难写太多了,满脑袋官司,就信手发挥了。下图是写这篇前,今天写文字数,加起来今天超过1万5千了。自媒体很多,公众号也非常多,但是小镇坚定认为,小镇唯一主笔的”大树乡谈“在当前具有非常独特的价值,大家能够关注这个账号,一定能够带来真正的收获。解读政策是有门槛的,但实际上中国的政策已经尽可能简单易懂了,可以说只要接受过本科以上教育或者有比较好的阅读书籍的习惯,坚持通读,起码不至于太偏。就拿三中《决定》来说,如果觉得5千字的公报太概括,那可以看2万字的《决定》全文,如果觉得这还是太难懂,对于一些细节不知道怎么把握,还可以读31万字的《学习辅导百问》,具体回答了112个问题,还对涉及的27个名词进行了解释;如果还想更进一步,增加系统认知,那还有《辅导读本》,44位部长级对44个领域的改革进行了系统阐述,也不多,正文374页,外带跟《学习辅导百问》一样的27个名词解释。把这70多万字看完,有兴趣的话再检索下书本中提到的一些关键点,找一些相关的书籍,亦或者看看小镇的相关文章,加起来一两百万字就差不多了,已经可以做到比较清楚的把握未来的改革整体框架,到这一步已经超越很多名头在外的所谓专家。当然,有读者质疑2万字《决定》太长了,是不是故意不想让老百姓看懂,要求更加概括地说清楚结论。说实在的,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能够用2万字说清楚未来5年乃至更久要做的各种改革,已经够照顾普通人的阅读能力了,也是因为中文信息浓度高的优越性。换成美国,哪怕低几个层次的产业政策文件,也动辄几百上千页,大量的英文专用名词,不查词典根本看不懂。当然,话说回来了,真要看完这近百万字,难度还是挺大的,小镇这几天也就刚把《学习辅导百问》过了一遍,花了几个小时就完成了,但这是因为小镇有基础,看看提法、结构、开头,中间大段地解释扫过去就行了,自然很快,这方面小镇没啥窍门能分享的,就是多积累,没别的。正因为仅仅了解个大概框架,已经非常基础了,都还没涉及为什么这个领域要这么改,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尖锐的矛盾点,以及未来具体怎么落地,落地中又可能遇到什么问题,等等,这就更加复杂了。谁说研究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理解政策,不是一门学问呢?举几个小小的例子,都是小镇之前专门谈过,有的还说要尝试推动。第一个例子:加强育儿。这次在《决定》中一句话39个字“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想要进一步理解,可以参见小镇1月写的这篇文章《今年,要提一个“攸关国运”的建议提案》,在这篇文章中,小镇建议“加强对6岁以前,尤其0-3岁婴幼儿的托育学前社会化供给”,还建议要将6岁以前的幼儿园从民营重新改回普惠,从而解放女性和生产力。之前也有读者询问这篇文章后续怎么样了,小镇整理后给了能够发挥影响的人,但需要说明的是,《决定》列入这一项,跟小镇没啥多少关系,小镇绝不会因为自己之前说了、提了、做了一点事,就说这是自己的贡献,纯粹胡扯,现实问题摆在那里,国家看得到,小镇之所以提,也是认为已经到了必须改而且能够改的时机。第二个例子:开始取消连坐。这个可能会引起一些朋友的抗议,但是这也是必须要改的,也符合文明进步的方向,体现在《决定》中的12个字“建立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想进一步了解为什么要改的,可以参见《配套制度缺失,光打补丁是不行的》《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中国以政审、背调等等为代表的实质连坐长期存在,已经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负面问题,就这么讲,如果连坐不废掉,也就是不对轻微犯罪进行封存,那么再过20年,中国至少1亿人会被牵连,这样的社会很可怕。而且这几年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犯罪占比最多的是醉酒造成的危险驾驶罪,目前因为实在扛不住,各地已经实质性放宽,前些年判的严格的确实没办法,具体参见《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但目前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越来越多,仅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帮信罪14.7万人,同比上升13%。未来反电诈、反洗钱、反网络犯罪等会进一步加强,而中国有太多不懂法的,非常容易触犯帮信罪,这些人犯罪事实确凿也确实带来了严重社会伤害,那难道因为不懂法就不惩罚?当然要惩罚,但是也要明白,其中很多人是真的不知道,觉得大不了就是行政拘留,总要给点机会。大家看,上面两个,加在一起才51个字,而且已经是改革思路比较清晰,调整涉及到的利益关系也很微小。改革难点无非一个是钱从哪里来,涉及到的土地、人员、审批等怎么调整,如何跟过往社区生活圈等对接;另一个则是观念的调整,主要也就是公安部门改改系统,司法部门进行些调整,再进行下全系统学习就行了,反正18岁以下本就有封存制度,现成的基础。但想要真的搞清楚,小镇的文章已经写的很清晰易懂了,毕竟自媒体文章嘛,也不用顾虑太多,不需要像官方或者学术文章那样瞻前顾后,不需要为了绝对正确,搞得含含糊糊,错了就错了嘛。上面的例子主要是理解为什么要改,还不需要更多分析,还可以举几个略难一点点的例子,就需要汇总信息、自我分析了,而且确实具有实际的经济和投资价值。比如2024年7月16日是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三周年,这次《决定》也提出“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那么一个当前最核心最被关注的,就是全国碳交易市场首次扩围什么时候进行,有哪些行业会被列入首批?这可是真金白银的话题,小镇对股市不了解,不知道有没有什么相关概念股亦或者其他具体投资机会,但小镇相信一定是有的,否则市场还有金融机构不至于这么关心。小镇自己也有分析,注意是分析,而不是从哪里听到什么消息,现实中有很多人装着有什么人脉、听到什么消息,确实存在,但绝大多数不靠谱。小镇这么多年工作经历,最大的体会是,再绝密的东西到了手里,距离公开也就差不多了,毕竟中国很大,每个具体领域工作的就那几个人。所以,基于公开信息进行分析,才是真正的王道,靠的是别人拿不走的能力,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AI做不到。小镇的分析就是,预计8月15日全国生态日前后,水泥、电解铝、钢铁行业将成为首批扩围对象。注意既然是分析,那就不是算命,这个结论只是概率最多的一个可能,甚至小镇能“拍脑袋”给出一个大概的概率来,其实金融投资玩的就是概率,套用数学模型就可以给出对应的决策。还可以再举个例子,比如小镇今年1月初写了一篇《一个事关国运的超级工程即将动工》,说的就是三峡水运新通道,6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三峡水运新通道前期工作和建设。还有一些例子,甚至小镇写的时候,就是手把手地教怎么从公开信息中找到关键的脉络,并发现趋势。比如去年11月谈“产业备份基地”的《无论强弱,都要记住:忘战必危》,当时小镇发现“备份产业基地”处于相关省份私下里努力争取,但是很少见诸报端,当然最近一些媒体终于看到了,在公开途径,小镇提前了几个月。信息时代,并不缺乏信息,关键是从中找到有效、真实的信息,并且抓住内在的联系,基于对现实、未来以及中国政策决策体系的认知,找到那个可能性比较大的趋势。不要怕一开始分析错了,关键是要走正路,一定是基于信息分析基础上的逻辑推理,建立一套认知模型,错了那就矫正,对了复盘是不是猜的,无论分析的结果是对是错,自己都大有收获。这种认知模型,可以用于很多领域。说实在的,把这个技能拿出来写写公众号,其实多少有点浪费,但这才是小镇的核心能力。大家也不用老是琢磨小镇是干什么的,觉得饭还可以,以后多来吃就行了,见什么厨子啊。当然,如果时机成熟,亦或者就是有缘,期待多交流。其他文章推荐■
7月27日 下午 11:07
其他

是非必须分明,绝不能和稀泥

还记得“成都地铁诬陷偷拍案”吗?已经一年了。小镇一年前写了《性别不能成为违法犯罪的“避风港”》,今天一早看到被害人昨天发视频,说拒绝再次调解,决心全力准备二审开庭,他说“是非对错时间会给出答案”,非常感慨。“成都地铁诬陷偷拍案”绝不是个例,就在今年仅网络上掀起关注就有多起,只不过除了成都这一起,其他被害人都息事宁人了,因为维权的成本太高了。如果没有勇敢者坚持到底,社会、法治又该如何进步呢?中国社会和法治进步,就需要这样较真的人。他是在为所有人付出代价,无论是否理解,都应该感谢他坚持将法律途径走到底。他不是为了自己得到应有的道歉,而是为了所有人。“成都地铁诬陷偷拍案”被害人坚持到底,太不容易了,一审法院决定不支持被害人要求道歉和赔偿要求后,被害人提出二审,之后竟然进行了长达7个月6次的谈判调解,最长的一次甚至长达12小时,但是诬陷的两名女性除了最后一次外,其他并未到场,仅由律师代替。最终两名女性也不愿意公开道歉,诬陷的时候是大庭广众,道歉的时候却私下进行,这是道歉吗?注意这种民事诉讼前的调解,必须有经验丰富的法官在场,正常民事案子为了解决“案多人少”的现实困难,确实都会问一下是否调解,但一般情况下只要任何一方当事人表示不想调解,又或者双方调解一次后达不成共识,也就不再调解了,大家排队等开庭就行了。但是“成都地铁诬陷偷拍案”太不一样了,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事情看起来不过是鸡毛蒜皮,被害人最核心的要求就是以他接受的方式道歉,但是问题在于,这就导致二审法官非常为难。如果支持被害人的诉求,就要追究一审的责任。一审审判有一个非常尖锐的论断“误会事件被大众及媒体知悉系源于何某某在网络上发布信息,也即嗣后行为影响的扩大系何某某在网络发布的信息所致”,还认为诬陷行为也就是“误会事件”当时发生在晚上,行人不多,因此误会事件对何某某造成的影响范围较小。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之后何某某遭遇的女友分手、工作丢了、遭受的巨大社会压力等等,都是因为何某某没有选择息事宁人,而是在网络上自辩清白?这种宣判,小镇作为从事过立法和执法实践的半个法律人,从直觉上很难接受,因为法律并没有禁止任何人通过任何途径自辩清白,更没有禁止任何人在网络上发布非造谣信息。而且更令小镇难以接受的是,一审宣判省略了三处对何某某造成严重心理伤害的关键细节,这才是何某某坚决要求走司法途径的原因。第一处:事发后在车厢保安要求下车后,至少20多分钟何某某被要求脱鞋靠墙站在地铁某处人来人往的公共场所。何某某说这对他造成了严重伤害。何某某在公开信中回忆,一辆辆列车到站、一位位列车乘客走过用异样的眼神看着他靠墙站着、脱掉一只鞋子袜子、双手背在背后,有五个人围成一圈死死盯着他,就像“电视里死刑犯指认现场时的样子”。第二处:在已经知道是误会的情况下,这两名女生仍然用手机跟其他朋友发微信语音,口称“给你们吃个瓜”,期间对被害人多有冷嘲热讽。第三处:两名女性道歉并不诚恳,据何某某陈述,警察确认是个误会后,在他的一再要求两名女性道歉下,这两名女性道歉非常不诚恳,用非常快的语气说了一句“帅哥,对不起”,然后扭头就走。一审宣判对事件的描述,与被害人何某某的个人陈述存在巨大偏差,何某某的公开信直到现在仍然挂在短视频个人账号下,观看量推测达到上千万,从常理上,如果他的描述失实,早就应该要求删除了。上述导致何某某不接受道歉的关键细节,全被一审宣判省略掉了,仅从一审宣判来看,何某某就像是一个刻薄贪婪的人,明明只是个误会、两名女性已经道歉了,但是何某某偏偏不肯接受,还要走法律途径继续上诉,而要求两名女性刊登道歉声明、连续十天在案涉地铁站宣读道歉声明、并赔偿5万元的要求,也显得太过苛刻。一审宣判词最后还写了这样一段话“公共场所遇到冲突应保持谦抑的姿态和对权利的尊重,秉持冷静和理智,用礼貌平和的方式处理问题,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绪和需求,以此实现人际氛围的提升,共同促进法治文明和社会进步”。说实话,看到最后这一段,小镇感觉非常讽刺。尤其是结合之后7个月的6次调解,都发生了什么呢?第一、至今两名女性的隐私保护的很好,至少网络上没有任何人说这两个人到底是谁,但是这两名女士声称遭受到了严重的网暴,导致出现心理问题,也就是“抑郁”了,一直在承受压力和网暴的是受害者,不是施害者。第二、在调解中,这两名女性一直拒绝到场,却让被害人一个人经受动辄几个小时的单方面施压,要求他接受调解。第三、或许是在压力下,这两名女性写了一份“事件情况说明”,开头的事件发生时间竟然是“2013年”,反复强调自己现在有多么难过、多么受伤害,而对于被害人因此分手、失业,承受被诬陷的巨大心理伤害避而不谈。换成小镇,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清白,无论付出多少代价,也一定要把官司打到底,别说二审了,只要法律允许,打到高院、最高院也决不罢休。因为宣判词是盖棺定论,事情过去以后,诸多细节只有很少的人能够了解,届时宣判词就是后来者唯一了解事件真相的途径,稀里糊涂算个什么事?更何况,这件事已经涉及到社会公益。现在就已经有人指责被害人得理不饶人、小题大作了。如果被害人给了两名女性一巴掌,那确实是得理不饶人、小题大作,还要追究法律责任。但是他现在做的是依法维权,是在走法律途径,就算是屁大点的事,只要涉及到是非对错,该打到最高法就打到最高法,得理饶人是社会层面的建议,不是法律强制要求。想要推进法治建设,就不能搞和稀泥,一个如此小的案子,二审前进行6次马拉松式调解,有无必要?法院不应该过多考虑舆论压力,该怎么判就怎么判,依法给出一个最终的结果,无论被害人胜诉还是败诉,对于法治完善都是有意义的。特别重要的是:如果调解,调解过程是不会公开的,调解书上也不会列明案件的细节,那么过段时间后,这件事就变得糊里糊涂了,必然会有各种说法,这只会导致事件变得过于复杂。而一旦走诉讼,按照规定,非特殊情况需要公开审理,审判书上也需要列明案件的细节并且公开,这一点非常重要。法律本就应该清楚明白的告知所有人:“成都地铁诬陷偷拍案”这件事,通过法律途径会给出一个什么结果、如何定性,这两名女性是否侵权了?有没有违法?被害人的名誉损失又由谁来承担责任?亦或者不需要承担责任也可以,明确就好。唯独和稀泥是最坏的方式。其他文章推荐■
7月27日 上午 8:45
其他

普通退休工人,也成了特权阶层

谣言总是不断,网络充满戾气。上周深圳报道了首例通过直升机运送肺脏完成肺移植手术,院方显然是想作为一个政绩宣传,切合深圳正在推进的低空经济。结果引起巨大质疑,主要质疑点就是怀疑特权阶级动用特权,否则凭什么73岁了还花这么多钱做肺移植,而且还能动用直升机?然后就是谣言满天飞,有人造谣说这次移植的肺源来自于一名一年前去世的24岁研究生,更甚至还有成组织的诱导舆论,最为恶毒的是集体刷“731”“流浪汉失踪”“大学生失踪”等等评论,还有的把7年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院士被《国际肝脏》撤回论文造谣成刚刚发生的,还说是因为“解释不清论文中563例肝移植器官来源”。但实际上,《国际肝脏》撤回论文,并不是因为解释不清来源,而是论文中标明了使用了来自死刑犯的器官进行移植,而非完全来自于捐赠者,因此违反了国际器官捐赠道德标准,涉及医学伦理问题所以撤稿。使用死刑犯器官这件事并不是什么不可说的事情,这是完全公开的事情,官方、学界从来没有避讳过,结果某些人拿来当成什么的黑暗传闻大肆宣扬。使用死刑犯器官捐献,都是由明文规定的,来自于1984年颁布的《关于利用死刑罪犯尸体或尸体器官的暂行规定》,即使到2010年后,一年自愿捐赠的不过一百多例,而每年上万例器官移植手术,超过70%器官仍然来自于死刑犯,但是使用死刑犯器官在我国也一直存在争议,尤其随着法制化推进,在“少杀、慎杀”的死刑政策指导下,每年实际核准死刑的数量逐年下降。而之所以自愿捐献的人很少,很大程度也是因为主要使用死囚犯器官,这对于自愿捐献者也是一种侮辱,不利于全社会形成自愿捐献是一种荣耀的氛围。从2015年1月1日起,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为移植供体来源,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成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为了确保器官分配公平,还打造了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按照预设的分配政策,自动进行器官分配和共享,最大限度排除人为干预,也要求双向匿名。小镇也早就自愿登记了人体器官移植志愿,这里多说一句,并不是说登记了志愿,就会被强迫捐赠,这仅仅是一个检索信息,系统知道登记者有这个意愿,真正捐献的时候还需要本人或者直系亲属确认,另外也不是自己想捐就捐的,如果器官质量差也不会使用的。回到动用直升机转运肺脏器官移植这件事,浑水摸鱼制造混乱的一定有,否则正常中国人最多只会质疑是不是存在特权、凭什么动用直升机,绝不可能造谣说“731”“流浪汉/大学生失踪”,在中国生活这么多年,扪心自问,真的会觉得在中国生活就因为某个权贵想要器官,就把人搞没了?器官移植又不是做菜吃饭,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极高,全中国有能力做肺移植手术的医院总共就几十家,而器官移植需要配型,哪里是上街随便敲晕一个就行的?就算不提配型问题,那权贵也不可能自己动手去绑架吧?总得安排下面的人去做,绑票、逼着医院配合、找到全国数得着的顶尖医生护士团队,这一切搞定还不会有人声张,这要是在美国确实没问题,在中国可能吗?从基本的成本风险角度,何必这么折腾呢?真要是想这么干,去某些以器官移植闻名的国家做不好吗?再者,器官移植是一件对受术者风险很大的事情,需要终生服用抗排斥药物。肺移植风险尤其大,一直是最难的器官移植手术,甚至比心脏移植还要难,不像肾移植是异位移植不需要切除原来的肾,肺移植必须把原来的肺切掉,以肺的脆弱和体积,再考虑常年非常剧烈的呼吸运动,想要完成肺的血管、气管吻合难度极大。但是如果什么事都怪罪到舆论战、水军上,那就太过于幼稚了,事实上把这些明显是有组织的抹黑剔除掉,大多数就是真实的老百姓在质疑,因为他们发自内心的觉得器官移植费用是天价,动用直升机运输想都不敢想,更难以理解为什么都73岁了还要花费这么大的代价。对此,当然需要进行科普。比如介绍广东、深圳是中国低空经济试点最火热的地区,“空中120”在攀枝花这类内陆城市也早已投入使用,急救直升机的费用也远没有大众想象的那么贵。相比数十万的器官移植费用,使用直升机一趟少则几千多则两三万,但能够极大缩短移植器官冷缺血时间,大幅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性价比很高。也可以科普,肺脏因为离体后最长只能保存8小时,大多数人的肺脏在死亡时功能仍然正常,因此中国可移植心脏和肺脏大量被浪费,肺脏移植第一人的陈静瑜就叹息,相比其他器官移植,中国肺器官浪费极为严重,不缺供给缺受者,中国肺源利用率只有5%,远低于国外20%的可利用标准。其中一个关键就是如何快速运送肺器官,直升机显然大大提高了肺源的利用率。要知道肺移植数量过低也导致医务人员经验不足,很多慢阻肺、肺气肿、肺纤维化等患者直到晚期再进行肺移植,就已经太晚了。还可以科普,器官转运,在中国乃至全球本就是第一优先。别说用直升机了,就算是坐满人的客机,如果需要也要等着器官送到,就算没位子了也会协调其他乘客下飞机腾位子,整个机场都会为这架担负器官运送的飞机让路,道路城市里,交警也一定会无条件确保优先通过。可以说在和平时期,没有任何一件运送任务的优先级超过器官运送,国家也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国家卫健委2016年发布《关于建立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的通知》,民航局2017年颁布了《人体捐献器官航空运输管理办法》,这都是明文规定,动用直升机恰恰反映了对公民生命的尊重。最后,还可以科普,需要肺移植的,除了喝百草枯寻死的以外,多数是职业病,尘肺病发生率很高,这怎么可能出现在特权人士身上?就像这次深圳动用直升机救治的,一位是73岁黑龙江某市造纸厂退休工人,他在岗期间当了20多年锅炉电工,工作环境粉尘很大,另一位64岁是辽宁省某市橡胶塑料机械厂的司机,这能是权贵?甚至了解深圳医疗水平的都知道,深圳医疗根本配不上深圳的地位,可能还不如拔尖的普通地级市,如果真的是权贵,没有理由不去医疗水平远高于深圳的广州,这次进行器官移植供体手术的广州某医院,就是中国排名靠前的大医院。中国的退休工人都成了权贵,这是在高级黑还是低级红?但是科普这些,并不能缓解多少质疑。归根到底,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中国太大了,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即使是普通人,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太大了。对于中国很多家庭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的几亿人而言,换器官就算扣除医保报销,也得花几十万,而且不能保证一定成功,术后能活多久也不清楚,考虑到后续治疗、长期服药、康复费用等等,第一反应怀疑是权贵,这完全可以理解。想想看,对于欠发达地区、低收入群体而言,给60多岁、70多岁的花几十万就为了多活几年,这大大超出了认知界限,甚至可以说,能在这上面花几十万的,真的跟连几百块、几千块医疗费都舍不得掏的人一样吗?比如前面提到造谣说这次肺移植来自于“24岁研究生脑死亡后器官被移植”,这位研究生死因很令人叹息,他的家庭非常困难,父亲在建筑工地摔伤了腿、母亲几年前因肝癌去世,家里三个孩子读书,有不少外债。这位研究生已经打算放弃读博尽快工作,但一次打篮球摔了一跤导致膝盖扭伤,医院建议定制膝关节支架进行治疗,这个支架需要一千多元。而他心疼一千多元,觉得只要固定住就好了,于是网上买了一百多元的简易支架,试图自己固定,觉得自己年轻身体好这点小伤完全能扛过去,结果本来只是很普通的摔伤,几天后出现了小腿肿胀,半个月后因支架固定不正确,导致腿部形成的血栓冲移到肺部,造成栓塞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后来住院一个多月也没能抢救回来,在死亡前,他在妹妹帮助下签署了器官捐赠协议,捐出去了心脏、一肝两肾和眼角膜。这是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中国太大了,二线以及部分三线乃至发达的县城,居民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以上,甚至因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工业国的巨大红利,实际上比发达国家很多普通人生活水平还要高,而二线、一线城市就更不必说了,在这些城市但凡享受时代红利,有一套房,无论多小,需要救命的时候,总能卖出去拿到一两百万。这次两位接受肺移植的,共同点都是有一位在深圳工作的子女,虽然只是普通职员,但已经能够支撑数十万的治疗费用。所以,对于这些城市市民而言,花几十万救老人的命,关键并不是钱,而是考虑治疗的风险,考虑保守治疗还是器官移植哪一个更好,考虑有没有合适的供体。但是更多人呢?未来国家改善民生,重点不是改善城市中产,而是要想办法拉高农村居民、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待遇,要让因为舍不得1000元定制支架而英年早逝的悲剧不再发生。要说特权,确实存在特权,而且是上亿人的特权阶层。发达地区、发达城市哪怕最普通的市民,他们已经对于几十万、上百万救一条命感觉很平常,甚至对于“家庭月收入4000可全家脱贫”感到极度诧异,觉得自己有房贷车贷还要交个税很不公平。然而对于欠发达地区的人民而言,这当然是特权,是大大的富人。深圳这件事之所以引爆舆论,跟公信力丧失、舆论战关系并不大,君不见辟谣之后评论仍然难以接受?关键就在于,人与人的差别正在拉大,这是很危险的,必须抓紧带动后富。其他文章推荐■
7月26日 下午 9:04
其他

当敌人太不是人,一切分歧都变得微不足道

7月23日,巴勒斯坦14个派别在北京签署旨在结束分裂、加强团结的《北京宣言》,这实际上就是巴勒斯坦版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毕竟现在巴勒斯坦人面对的以色列锡安主义法西斯,跟日本法西斯也没什么区别了。还是要感谢互联网,终于打破了西方几十年的舆论封锁。事实上早在60多年前,以色列法西斯的暴行就已经公之于众,1948年联合国派驻阿拉伯高级专员就撰写了名为《犹太的圣地暴行》报告,这份报告篇幅并不长,只有18页,但是其中记载与《拉贝日记》非常相似,包含了大量历史图片。在这份报告中记载了联合国专员观察到的犹太复国主义分子在耶路撒冷等地区的暴行,中国人应该再熟悉不过了。比如大规模无差别的屠杀和虐杀,包括刺刀挑杀孕妇,在母亲眼前将孩子切成碎块再将痛苦的母亲杀死,将婴儿从母亲怀中抢走溺死在水槽里,等等,以至于一般性的屠杀都感觉有些平常了。比如大肆奸淫,甚至强制要求妇女儿童脱光衣服游街,最为严重的是,作为所谓的信仰宗教的信徒,竟然将穆斯林还有基督教妇女拖到宗教场所强奸、虐杀,而使用细菌武器大肆屠杀,那更是司空见惯。犹太复国主义恐怖分子,从来不是只针对穆斯林,而是毫无差别,因此对基督教徒的蓄意屠杀引起了整个巴勒斯坦地区所有基督教派系的集体谴责,包括东正教、天主教、伊斯兰各个教派都在这份联合国调查报告中署名抗议。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到了2023年,其实也没什么改变,仍然是那个残暴的法西斯。6月12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下设独立国际调查委员会发布了长达200页的调查报告,堪称字字带血,该委员会成员之一、人权问题专家克里斯·西多蒂指出,以色列军队是世界上最罪恶的军队之一,而从报告来看,这个之一很可能只是为了严谨,当今世界能够跟以色列军队比罪恶的,很难找到。而就在前不久联合国发布了一份儿童与武装冲突的年度报告,这份报告也将以色列军方列入全球严重侵犯儿童名单,当然内塔尼亚胡肯定不接受,他表示“以色列军队是世界上最道德的军队”,或许这就是恶魔的道德?注意前面提到的200页调查报告,仅仅是2023年10月到年底,由于以色列拒绝配合调查,所以只能通过公开网络信息以及联合国、巴勒斯坦等方面提供的信息进行调查,但所列举的材料都进行了核实,确认属实。但极为有限的部分信息,以色列的罪恶就已经罄竹难书。报告认为以色列从高层到民间都充满了血腥暴力,想要将巴勒斯坦人从加沙彻底抹去,有议员公开叫嚣要杀死所有加沙人,甚至点名包括孕妇和婴儿,什么样的国家能够允许如此残暴的言论公开发表,并且不受到任何惩罚?正是因为以色列从上到下就是要进行法西斯式的种族灭绝,以至于妇女儿童伤亡比例超过50%,对比下截止目前乌克兰妇女儿童伤亡率不到4%,甚至就连抗日战争中,中国妇女儿童伤亡比也不到50%。已经是21世纪了,然而以色列军队竟然有组织的对巴勒斯坦人实施性暴力,至于大规模屠杀、抢劫对以色列军队来说一点都不稀奇,过去几十年一直这么干,更多的细节不一一列举了,毕竟不适合在公开渠道去谈。这份报告也报告了巴勒斯坦方面对以色列境内的违反国际人道法行为的调查,但跟以色列的比,根本不成正比,比如认为至少有18名以色列平民直接死于火箭弹和迫击炮袭击,此外还有一些扫射房屋、抢劫等,因此不要觉得这份报告就是针对以色列。总而言之,中国人很容易理解巴勒斯坦人的感受,直接想象下抗日战争中遭受日军屠虐的先辈感受就行了。正因此,在实在不是人的敌人面前,一切分歧都变得无足轻重。巴勒斯坦人不论阶级、背景、职业、派别、信仰,都在探索救亡图存之道,这次来到北京的14个派别,看起来挺多,但实际上已经是幸存到今天的,还有更多的派别已经消失在历史中。对此中国人也更容易理解,在中国百年国耻之时,当时的中国也是派系林立,确实有的跪下了,甚至成了比鬼子更残暴的二鬼子,但是更多的只是想要以自己的方式找到一条救国的路。来京的14个派别,有7个是有武装的政党(部分已无成规模武装),1个是准军事化组织也就是被称为“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的杰哈德,14个派别高频词汇是“解放”“斗争”“抵抗”,当然这些派别受困于自身能力,在以色列的高压下,没有任何一个派别能够将整个巴勒斯坦团结起来,于是每一个派别都只代表巴勒斯坦一部分人,也就导致斗争并不成熟。于是国内有些人就拿义和团来污蔑抹黑巴勒斯坦人的抵抗,但是殊不知,周恩来早在1955年就高度评价了义和团的历史功绩:“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他们的英勇斗争是50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巴勒斯坦的这些并不成熟的派别也是一样的,而且他们的组织度远远高于义和团,不仅仅是对以色列开展武装斗争,还建立了苏维埃式的领导结构,负责外交、筹资、对外宣传的在外,负责武装斗争的在内,而这一点也曾经被国内污蔑为巴勒斯坦的领导人跑到国外享福。而之所以这些派别能够进化到如今的程度,正是因为以色列实在太不当人了,长期的压迫硬逼着这些派别进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斗争体系,事实上,以色列就算动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把加沙的200万巴勒斯坦人全部屠杀,也浇不灭巴勒斯坦人抵抗的怒火。而且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文明程度上,巴勒斯坦人远高于以色列。注意文明程度不是发达程度,像以色列这种背靠美国的国家,论物质经济当然发达,但是精神和文明层次差得太远。有两个细节:第一、巴勒斯坦人更加追求和平共处。目前巴勒斯坦各派别,除了杰哈德、人阵、民阵这三个仍然主张军事摧毁以色列,其他派别已经寻求谈判、和平共处,而且就算是杰哈德、人阵、民阵也对犹太人区别对待。比如杰哈德表示只要犹太人离开约旦河和大海之间,就不会伤害犹太人,人阵和民阵则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和民族压迫的统一的巴勒斯坦国,犹太人也不会受到歧视,这三个都支持1948年的边界划分,有意思的是,三个派别分别代表伊斯兰民族主义、世俗主义、共产主义。注意最近被以色列和西方不断抹黑的哈马斯,实际上是目前巴勒斯坦人还保留有成规模武装力量的派别里面,唯二同意两国方案、不寻求摧毁以色列的,另一个是法塔赫,而且哈马斯的武装力量其实并不占优势,只是哈马斯毕竟是通过合法选举,获得巴勒斯坦立法会多数席位的政党。如果哈马斯真的被消灭了,那么以色列就将面对更加激进的力量。第二、无论多艰难巴勒斯坦人仍然坚持教育,绝非以色列污蔑的野兽。自去年10月以来,可以看到大量加沙废墟中的影像图片,无论任何情况下,都能感觉到加沙人精神气更加平和,这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体现。巴勒斯坦所有的派别都极为重视教育,这是民族的未来,长期被压迫的巴勒斯坦人,文盲率只有11.6%,远低于美国的21%。《北京宣言》的达成很不容易,历史上巴勒斯坦各派系已经签署过不少类似协议,但因为各种原因都没能坚持下去。之前欧美已经调停了几十年,但是一旦不如欧美意愿,欧美就翻脸不认,这才是巴勒斯坦问题迟迟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比如2006年巴勒斯坦大选,明明是欧美和以色列推动的,结果因为哈马斯大胜,西方国家不干了,开始污名化哈马斯,硬逼得本来走和平路线的哈马斯也开始武装斗争,于是才有了2007年的巴勒斯坦内战。《北京宣言》之前也已经有了多轮磋商,2017年埃及尝试撮合法塔赫与哈马斯签署和解协议,但是没能落实;2022年10月14个派别也签署了《阿尔及尔宣言》,在这份宣言中,也已经包括了唯一代表是巴解组织、巴勒斯坦实现民族大和解等内容,但是一年后就因为以色列对阿克萨清真寺的持续侵犯,爆发了阿克萨洪水行动。但这绝不是说《北京宣言》就不重要,起码有三点尤其重要:第一:协议得到了中国、俄罗斯、埃及、阿尔及利亚的共同监督。阿尔及利亚目前是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在北非和地中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埃及也是地区主要大国,中俄是目前唯二能够跟西方打擂台的,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就意味着这次宣言监督国家的力量远超过往。而且过去巴勒斯坦各派系和解难以达成,很重要的原因是各派系背后的支持者不同,但这一次,巴勒斯坦周边6个有影响力的国家,以色列就不说了,埃及已经明确站出来,剩下的矛盾最多的沙特、伊朗、土耳其之间的关系也开始缓和。沙特和伊朗复交了,土耳其跟沙特关系也在修复,伊朗和土耳其之间在阿塞拜疆问题上闹得很凶,但现在也在缓和。更重要的是,以色列实在太不当人了,所以各方都必须支持巴勒斯坦人的抗争,比如土耳其外长昨天刚刚表示土耳其愿成巴以两国方案保障机制的一部分。因此,就算同样的内容,监督人的力量大增,意义也截然不同。第二、以耶路撒冷为首都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再次重申巴勒斯坦领土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以及圣城耶路撒冷。注意是“耶路撒冷”而不是“东耶路撒冷”,这一点很关键,甚至6月中阿联合声明,还是“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巴勒斯坦国”,这种转变直接回击特朗普搞得所谓“现实的两国方案”,特朗普方案将耶路撒冷视为以色列“不可分割的首都”,逼迫巴勒斯坦人在东耶路撒冷建立首都,特朗普还吹嘘为双方提供了双赢的机会。这就把以色列以及背后的美国逼入了死角,如果硬是不改,那就越来越站在全人类的对立面,虽然这种道义的倾向短期内无法发挥现实作用,但是当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这就是大势;如果美国、以色列改了,那就证明,看似强大的帝国主义不过是纸老虎,只要坚决地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第三、特别关键的,明确反对以色列对阿克萨清真寺的持续侵犯。宗教非常重要,也非常敏感,如果宗教问题得不到好的解决,和平就难了,而且特朗普上台之后,很有可能在特朗普支持下对阿克萨清真寺进行大肆破坏,无非找一个所谓的“保护性考古”的名头。但是一旦破坏之后,巴勒斯坦跟以色列谈判的基础就没有了,以色列乃至美国就很可能将不愿意和谈的责任推给巴勒斯坦人。中国人可能不太容易理解,那就不妨把阿克萨清真寺类比为台湾之于中国,阿克萨清真寺就是巴勒斯坦人的底线,绝不容任何让步,以色列人也一直想推倒阿克萨清真寺,重建所谓的所罗门圣殿。最后,奉劝那些支持以色列的糊涂虫,如果还自认是中国人,注意调整话术。中国已经非常明确地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斗争,哈马斯就是巴解组织的一员,未来必将参与巴勒斯坦的国家治理,绝非恐怖组织。其他文章推荐■
7月25日 下午 10:58
其他

未来5年,决定胜败

特朗普上台后,2017年12月出台《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断言中国“挑战了美国权利、影响力和利益,试图削弱美国的安全与繁荣”,明确宣告对华“接触”战略失败,结束从克林顿政府以来实行的对华“接触+遏制”战略框架。而在特朗普政府时期,遏制战略已经公开化,毫无掩饰。遏制虽然我们现在觉得司空见惯,但是“遏制战略”在美国政治中是一个极为罕见的词汇,哪怕是苏联,也只有杜鲁门政府曾经用过这个词,而且还是在不对外公开的《美国国家安全的目标与计划》这份文件里面,除了杜鲁门政府,之后的历届美国政府都没有针对苏联使用过“遏制战略”这个词。事实上,美苏之间的贸易、科技往来,非常密切,冷战对两国而言颇有些各取所需,在冷战期间,受到制裁、封锁最严重的恰恰是中国。拜登上台后,进一步继承并发展了特朗普的对华遏制战略。认定中国是“唯一既有意图也日益拥有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实力重塑国际秩序的竞争者”,把中国视为美国的“头号竞争对手”,上一个享受如此殊荣的,正是苏联。所以,特朗普上台后会怎么做,根本不要费心琢磨,做好准备就是了。特朗普也一定会继承拜登确定的“未来十年塑造竞赢中国条件”的战略方向,当然,能不能做到就是另一回事了,就像美国想搞制造业复兴,2009年开始年年推出国家级别重大产业政策,但是没什么大用。(参见《美国搞制造业,就是在反对美国》)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我们还是要有历史创造者的自信,当然也要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三中决定》就将改革完成的时间节点定在了2029年,比美国确定的十年目标的2032年更早一点,事实上,只要我们按期完成,美国的这一战略就彻底破产了。届时,所有的中国人都将享受到战略胜利的巨大福利。这并非空想。就拿工业和顺差来说。注意这也是特朗普最看重的,制造业、顺差被特朗普认为是国力和竞争力的根本体现。中国工业产值、进出口贸易总量占全球比重都已经超过三分之一;目前顺差占比还比较低,这跟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不够高有关,尤其是服务业差距较大。以2023年为例,2023年全球贸易顺差累计是2.6万亿美元左右,中国顺差3786亿美元,占比10%多一点,但这是因为中国服务贸易逆差高达2294亿美元。服务业逆差主要就是四块:旅游业、运输、知识产权、金融,其中旅游业和运输逆差合计占比达到三分之二。但这并非不能改变。就拿旅游业来说,2024年5月旅游业逆差高达1400亿元,占服务业总逆差的40%。但日本在2014年之前,在旅游上也是逆差,比如2000年,日本旅游出口33.7亿美元,进口318.8亿美元,但是随着2012年日本实施“观光立国战略”,2014年日本就实现旅游业打平,2019年创造顺差247.7亿美元。以中国旅游资源,加上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影响力,旅游业出口上限非常高,中国人目前旅游业进口高,除了旅游,很大的一块是海外留学支出。随着中国不断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影响力提升,未来吞下全球旅游业三分之一市场毫无问题,现在主要是旅游业的基础太薄弱,比如旅游乱像、国外游客入境难等,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也正在发挥作用,比如144小时免签。仅旅游业,充分发展后,从逆差到顺差,里外里就至少是2千亿美元顺差增幅。还有运输业,主要是因为中国自有海运企业力量太小,中国海量的进出口货物运输需求,大多数委托给海外企业,份额甚至高达95%,这就导致运输成为中国服务业第二大逆差项。中国毕竟是造船业世界第一,依托中国强大的造船业和运输需求,运输业的逆差也一定会迅速缩小,比如比亚迪等开始自建汽车出口船队就是典型。目前看,预计到2032年,恰好是美国十年竞争期结束,中国服务业就能实现打平,之后就变成一个顺差项,而服务业和先进制造恰恰是西方经济的两大命脉;而中国的货物顺差一定会越来越高。因此,相对整个西方国家实现超越,很难,但并非不可能,而且实际发生的时间比想象的更早。还是要充分相信美国政府的预判,美国人说2032年是与中国竞争的最后期限,潜台词就是如果做不到,2032年之后,美国就只能与中国合作。但凭什么美国说2032就得2032呢?2029年就已经可以决定了。其他文章推荐■
7月25日 下午 10:58
其他

延迟退休不重要,重点是缩小养老差距

三中刚开完,果不其然谣言满天飞,而且大肆流传、引起极大关注的谣言,往往是各项改革中非常不起眼、很次要的部分。比如最近就有两个大肆流传的谣言,本身都只是300项改革中不起眼的部分:一是“扩大自主开放,有序扩大我国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对“扩大劳务市场对外开放”解读为要引进外国低水平的劳工,跟中国人抢饭碗。二是“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就谣传“90后无论男女都得65岁以后退休”,还是“经典”的一张莫名其妙的截图,再通过某个看起来似乎是官方背景的公众号“监管之声”发出来,可见蹭流量之恶劣、造谣之轻松。这种大肆流传的谣言,疯狂抢占网络关注,让真正应该关注的事情被忽略,成了何不食肉糜的狂欢。没错,网络上很多网民,就是“何不食肉糜”。能够在网络上发声的,相比特别富裕的当然生活难得多,但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一定没错,中国仍然有太多人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在网络上发泄情绪,这就是这类谣言被关注的危害之处,会抢夺了这些失声者的关注度,说的严重点,这跟富户冒充难民去抢救命的粥有何区别?“延迟退休”这条政策,不过是《三中决定》60大项改革中第46项“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中很次要的一部分,字数只占这一项的6%,位置也比较靠后,而且到目前为止,官方也从没有公布任何具体的延迟退休年龄表,可见这件事推进很慎重,绝不可能说一夜之间搞一刀切。参考公务员养老并轨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中人逐步过渡”,就算要进行“延迟退休”改革,也一定会进行区分,第一步肯定是过渡性政策,也就是这次的“自愿、弹性”,说白了就是自己选,愿意多干那就多干,不愿意多干那就按时退休又或者提前退休,政策一直放在那里,自己选就行了。然而,今年4月开始,网上就开始流传一张莫名其妙的“2025-2055年延迟退休政策年龄测算推演表”,这张表一开始传播的时候,好歹还标注“有专家预测”“假设开始落实延迟退休”“大概率采取每1年延迟几个月”“网友制作“仅供参考”等等字眼,所谓专家没有指名道姓,又是这么多假设,这种东西看一眼都是浪费时间,然而在后续传播中,这些免责条款全部被后续传播者删掉了,渐渐搞得似乎是一件真的事情。尤其传播的账号,一开始冒充市场监管总局的“市场监管之声”,后来改名“监管之声”,就是历次打击假冒官方号的漏网之鱼,结果就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但是“延迟退休”值得如此关注吗?90后操心什么“延迟退休”啊,1990年的距离60岁都还有26年,操心20年之后的事不觉得太荒谬吗?有多少事更值得关注?担心自己身体不行,活不到之类的,身体确实不行满足条件后申请提前退休就行了,根本不用考虑延迟退休的事。再说了,既然已经开始担心身体状态,那是不是应该从改善身体状态做起?能不能做到每天尽可能规律作息,能不能戒烟限酒、健康饮食?能不能从今天开始每天坚持运动?亦或者先考虑考虑中年危机,从现在开始思考未来职业发展路径,开始学习、提高,去提高平台,去结识朋友,增加人生的可能性。上面这些事,随便哪一件都比延迟退休重要得多、紧迫得多。一方面说担心智能替代、担心活不到60岁,另一方面却不去尝试改变,这是什么道理?别说不可能,更别拿工作太忙当借口,说白了就是懒,如果真忙到一天连20分钟都拿不出来,那哪来的时间上网?网上有位自称“最潮刘老头”的65岁年轻人,从18岁开始坚持健身46年,他说“感谢坚强的自己,不管生活多苦多累,自己都咬牙坚持下来了,无论自己的处境多难,自己都鼓起勇气面对”,有这样的人生态度和坚持,看看他现在的身体状态,怕什么延迟退休?有很多网民真的是“何不食肉糜”,无论看到什么政策,总是问“跟我3000块有关系吗?”“车贷房贷谁替我还”等等,但是从全国来看,月入3000、有车贷房贷早就已经脱贫了。说到这,最近几天又被炒热了一个3年前的采访。2021年12月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许善达接受采访,主题是“共同富裕就是不能有贫困,收入结构应为宝塔型”,许善达的话非常有理有据,是真的再想办法解决贫困问题,但是这几天猛然热炒“专家称家庭月收入4000元可全家脱贫”,7月20日登上微博热搜榜第四,很多人对许善达冷嘲热讽。几年前的报道被突然翻出来,还是“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说”,在抢流量极为疯狂的微博成为热搜第四,要说背后没有推手,那只能说太阳也有可能从西边升起来。但是许善达说的有错吗?他针对的是农村真正的贫困户,说的是如果一家五口,能够有一个人在城市里找到一份月薪4000的工作,那么这一家人就脱贫了,有任何问题吗?他不就是在谈城乡差距,再说一个非常现实的脱贫路径?结果很多人就拿自己的3000元月薪、车贷房贷、延迟退休说事,这是真的不知道什么是贫困,堪称“何不食肉糜”。脱贫攻坚、共同富裕重点是脱贫,不是谈中产增收,国家政策是兜底、创造一个个人可以靠努力改变人生的环境,不是来解决“高收入”人群想要过得更好的欲望,月入3000的人,相比贫困人口,已经是“高收入”了。结合这两件事,回到《三中决定》,延迟退休,而且还是“自愿、弹性”,有什么值得关注的?真正需要关注的是第44项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相比距离退休还有2、30年的90后,中国广大农民、初代农民工们,已经超过退休年龄或者即将退休,他们中多数没有享受到跟城市相近的社会保障,能够作为依靠的也就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广大农村老人一个月只有一百多元基础养老金,提高这些人的退休待遇不比什么“延迟退休”重要且紧迫?至于跟延迟退休同时热炒的还有劳务市场开放,这几个热炒话题放在一起,攻击性就非常明显的,无非是想抹黑国家不考虑本国人。但,以中国目前极大的就业压力,肯定就不可能在当前扩大劳务市场对外开放,就算真的开放,也起码得是十几年后,当中国新增劳动力下降。目前确实有一些外来劳动力,但一直局限在少数地区,除了广东这类沿海劳动密集型小作坊特别多的地方,就是云南少数边境城市。在政府层面,从来没有提过“劳务市场对外开放”,只提过两个类似的:一个是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重点是引进我国急需的海外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项目和技术,注意“优质”“急需”;二是人才对外开放,最早出现在2021年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千方百计引进那些能为我所用的顶尖人才”“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注意“顶尖”。中国目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希望引进的外来劳动力,一直是优质的、顶尖的、高端的,绝不是低端劳动力,解决本国就业难都来不及,怎么可能对外开放。这也跟2018年之后美国进行人才封锁,定向打击中国的海外人才引进战略有关,很多高端人才不得不在中国和美国之间二选一,尤其美国甚至不惜栽赃陷害、动用刑事手段,于是很多高端人才被迫离开了中国和中国企业。未来国家重视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认识到人才是一切的根本,二十大提出的“新科教兴国战略”,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这三个作为一个整体,之后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求才若渴,谈科技、产业必谈人才,谈人才必谈如何吸引国际人才。这种能够被国家看重的人才,去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受到欢迎,难道不值得抢吗?在小镇看来,之所以提“开放劳务市场”,未尝没有规避美国人才定向封锁的意味,这一点起码美国人是很清楚的,但也或许是因为清楚,国内舆论也就出现了异动,开始抹黑、攻击这项改革。这项改革其实难度并不小,最核心的其实不是待遇问题,而是要创造一个能够吸引国际人才的软环境,比如与科研创新相适应的人才创新生态,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这要颠覆多少人的利益?还有当前中国对于海外人才的基本工作生活保障并不好,在入境、居住、医疗、支付、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都有很多短板,这也是要改革的。有一些国内非常急缺的关键人才,有关方面花了很大力气终于谈妥了,结果卡在来华工作许可和签证上,更别提申请永久居留的难度在全球都数得着。这可是急缺的优秀人才,人家去美欧国家都容易得很、待遇也更好,结果这些人才最后不来了。优秀的人才,不缺薪资待遇,缺的就是认同和舒心。每次改革必然谣言泛滥,也是常态了,好在网络声音仅仅是听取民意的一部分,否则谁来管那些真正贫困、根本没有时间金钱在网络上抱怨的人呢?其他文章推荐■
7月24日 下午 9:50
其他

中沙进入热恋期,但离谈婚论嫁还远得很

长期以来,中文互联网上一直有一种狂热的“自嗨”,把沙特想象成人傻钱多、富得流油,动不动就说几万亿美元的沙特主权财富基金来了,中国拿到了沙特几千亿美元的项目等等,网络上关于沙特的段子也特别多。比如沙特典型形象是拿着山一样的美元给“梦想”加加速,还有花了几十亿美元买到了核导弹等等,当前流传最广、最期待的就是石油人民币,希望人民币给石油定价,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从而打破美元霸权。所以6月下旬突然冒出来“石油美元协议终结”的谣言也就不奇怪了,但是如此重磅的事情,国内、国外的主流媒体没有一个报道的,有一些外文的截图,甚至是“出口转内销”,国内网上的传言跑到国外去,然后又返回国内。实际上,虽然经常说美元霸权,但是几十年来,从来不确定到底是不是存在一个所谓的石油用美元定价的“石油美元协议”。美沙在上世纪70年代确实签署了协议,但是这个协议内容并没有完全公开,那么到底是规定了沙特石油必须用美元定价,还是只约定美国用美元购买沙特石油,然后允许沙特可以用美国支付的美元投资美国的项目?后两者目前中沙之间也是如此约定的,当然仍然在比较初始阶段。比如最近沙特ETF上市,连续涨停以至于出现大幅溢价,于是被疯抢的沙特ETF已经被重点监控,网上有人说已经购买的份额被停了。还比如沙特公共投资基金总裁、沙特国家石油公司董事长鲁梅延,7月访华得到了极高规格的接见,从9日到13日短短5天内,何副总理、北京市长、证监会主席、外联部部长、商务部部长、上海市委书记都接见了他,从中央到直辖市党政一把手,可见我们对沙特的重视。因为鲁梅延还有一个很关键的身份:沙特对华经济合作事务负责人。除了党政高官会见,鲁梅延来中国另一个重点是与中国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沟通,小镇大致做了一个会见图:可见中沙确实在加强金融合作,沙特一直力挺中国金融市场。比如去年12月,在内地某些人不知道是什么居心,讽刺香港成了“国际金融中心遗址”的时候,沙特未来投资倡议研究所主席专程到香港打气站台,首次在香港举行沙特“未来投资倡议”峰会,明确表示香港不仅是中国门户,也是亚洲门户,是金融中心也是科技创新枢纽。而早在2022年2月,目前掌控9000多亿美元资产的沙特主权财富基金已经在香港设立首个亚洲办事处,更早前的沙特阿美更是曾考虑把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中国地方上如浙江,也正在试点我们在海外购买石油的人民币,也可以直接投资国内,也就是除了投资人民币离岸市场,也可以投资人民币在岸市场。所以中沙两国正在靠拢,还要从传统的石油贸易,向更深层次拓展,开始加强双边投资,在金融领域扩大合作,这都是事实,而且从去年3月沙特和伊朗在北京达成和解,10月爆发巴以冲突以来,沙特也确实极大加强了与中国的沟通,尤其是2024年,中沙两国高层会晤极为密集。中国和沙特靠近,这是两国共同利益决定的。对沙特而言,石油是当前的根本,当美国大力开发页岩油一举成为石油净出口国,特朗普明确要进一步开发美国石油,而另一个石油出口大国俄罗斯因被制裁正在加大对华出口。对沙特而言,必须向东看,稳固中国、印度这两个石油大买家,尤其对中国,不仅要稳固对中国的石油贸易,还希望跟中国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比如投资中国石油下游产业,与中国稳固贸易关系,对沙特而言极为重要。石油贸易稳固是当前沙特最紧迫的,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全球向绿色能源的转型不可阻挡,沙特必须未雨绸缪,所以沙特提出了“2030愿景”,就是要寻找石油之外的未来产业,在未来绿色能源领域占据一定位置,就算沙特再有钱也需要外国投资,更需要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中国当然是沙特最理想的合作伙伴。而对中国而言,未来全球局势必将更加动荡,稳固能源安全是基础中的基础,在国际冲突和危机不断爆发、不确定性大增的情况下,不能过度依赖单一石油来源,所以这几年对外合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实现能源进口的多元化。当然,人民币国家化、石油美元乃至在中东发挥更大影响力,能实现最好不过,但最关键的还是能源安全。但是注意,上面说到的中沙合作少了一块至关重要的领域:安全合作。中国强调不干涉他国内政,不在他国驻军,也不轻易涉入敏感地区内部矛盾,无论是俄乌亦或者中东,我们的基础目的仅仅是其他国家不要攻击中国,说直白点就是别影响中国与任何国家做生意。比如中东的也门胡塞武装,我们沟通的目标是胡赛不要攻击中国商船,也确实实现了,甚至有外国船只试图冒充中国船,至于斡旋让胡赛不攻击所有过境船只,这不是我们当前要做的。至于海外驻军,其实有一个中国与外国观念的差别,我们把外国驻军当成丧权辱国,但是如中东阿拉伯各国,很诧异的是为什么中国还不来驻军,中国不来驻军,它们反而感觉不踏实。我们当然不能驻军,参与中东等纷争地区也是很有限度的,更多是劝和促谈,比如刚刚在北京,巴勒斯坦14个派别代表签署了《北京宣言》。安全领域仍然是美沙合作,这就决定了沙特仍然是与西方合作为主。一定要明白,国与国之间,经贸关系当然重要,更深层次的投资、金融合作也非常重要,就像中欧就一直谈不成中欧双边投资协定。但是更高层级的仍然是安全,对于沙特这样的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或者影响力,要高于投资和金融合作,更高于经贸往来。总之,中沙当前确实进入了密切合作的新阶段,传统贸易联系更加紧密,要从纯粹的石油买卖扩大延伸到石油相关产业链和新能源合作;还要在旺盛的经贸往来基础上,探索发展更深层次的投资和金融合作。可谓蜜月期,但是距离谈婚论嫁还早。必须要承认,沙特与中国之间的合作,仍然要低于沙特与西方,未来或许会改变,但这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正因此,沙特绝不可能是人傻钱多,当然也会考虑自身的战略利益。其他文章推荐■
7月23日 下午 10:17
其他

美国搞制造业,就是在反对美国

如题,本篇先讲一个惨痛的案例:美国恢复制造业。自从奥巴马上台,美国为了恢复制造业真的是拼了,每年都要推出重磅政策:2009《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美国创新战略》《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2012《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3《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发展规划》2014《振兴美国先进制造业2.0》2016《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规划》2017《买美国货、雇美国人》《制造业就业主动性计划》《美国机器智能国家战略》2018《工业能力报告》《工业基础和供应链弹性报告》《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者战略》2021《基础设施建设法案》《确保未来由美国工人在美国制造》2022《通胀削减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看看国家级别的都多少了?更别提其他次一级以及美国各州的产业扶持政策,但是美国制造怎么样了呢?2024年了,仍然是令美国再次伟大。美国老是批评中国通过产业政策扶持产业发展,是不正当竞争,但这何尝不是美国羡慕极了,站在美国的角度,凭什么年年推出重磅产业政策,砸进去的钱是中国的好几倍,但除了虚拟经济,真正想要的制造业复兴并没有到来。是产业政策失效了吗?当然不是,但是政策不是神,政府也不是万能的,也得遵守客观规律,顺应大势,帆船确实可以逆风前行,但绝对不可能顶风而上。最重要的是,找到根本问题。美国制造业难以复兴,关键就是金融利益太丰厚了。钱直接买金融产品,保本都5%了,苹果这样高技术公司还是搞全球无工厂模式的,利润率确实高,但其他制造业怎么比得了?不要只看到呈现在最外层的最终产品制造商,背后是一整个产业体系,这些产业体系很多环节利润很微薄,中国如此,美欧也不例外。就拿造船来说,最终负责整船组装的造船厂,就算是大连造船厂也不过一万多人,但是这一万多人显然做不到从矿石开始完成整船制造,背后是一条漫长而又广阔的产业链,仅零部件供应商就有数千家,一艘船涉及的钢材、管材、线缆、阀门、紧固件、发电机、电子元件乃至桌椅板凳、油料油漆等等,每一个都对应着或多或少的工厂。这些工厂、供应商涉及的工人数量可能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从矿石到最终整船,每一个环节都有大量的技术细节,需要完成设计、制造、检验,还涉及海量的管理。一个完成基础教育的人,想要真正掌握某个环节某项具体工作,能够放心的让他独当一面,没有两三年绝无可能,技术要求更高点的,甚至需要5年、10年。比如同样是焊工,技术等级天差地别,特别考验天赋、悟性和努力。光掌握基本的焊接技能就需要经年功夫,然后是平焊、立焊、横焊各种技法,站、仰、蹲、趴各种招式,具体地还有鱼鳞焊等特殊技巧,能够独立完成殷瓦钢焊接已经很少,而能够达到核级焊工认证的就更少见了。有一门掌握到精深的专业技术,足可以吃一辈子,收入绝对高于一般白领。这些技术工人以及工程师,才是一国制造业的根基。就像科技创新,我们研究了很多到底为什么跟西方有差距,现在锁定到了最根本的人才教育上,人才是关键。那么美国呢?还有多少能干制造业的人呢?都不说质量,先说数量。根据美国劳工部2020年公布的美国常见职业被雇佣者人数报告,就算把搬运工、装货工、包装工这种几乎没有技术含量纯拼体力的算进去,美国能够跟制造业沾边的工人和一线管理人员,只有1870万人,就把291万卡车司机也算进去,才勉强破了2千万。注意这2000万人,还包括了建筑工,严格地说这不能算入制造业。3亿多人口的美国,最宽松标准,也只有区区不到2000万工人,如果按照中国标准,剔除建筑行业、物流行业、搬运装货的力工,美国制造业只有区区1067万工人。靠1000万人,搞制造业回流?开国际玩笑。制造业特别关键的焊工切割工、工业机械操作工、工业机械技工、机械工人,美国分别只有39万、75万、37万、33万,加起来还不到200万人,这够干啥的?人才不是地里种的庄稼,春天埋下一颗种子,秋天就能收获好多好多。对比中国,持有焊工资质的就超过3000万,这一项就超过美国所有工人总数,而中级机械工程师就超过500万人,美国把所有跟制造业直接相关的工人、工程师、管理人员加在一起都远远到不了这个数。美国学中国,要学得彻底,要像中国攻坚科技创新那样,把重点放在人才教育上。什么时候美国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平民阶层的快乐教育,对全民开展美国精英阶层享受的严格教育,再严格抑制华尔街金融资本,如此努力20年,还有希望。不过,那样的美国,也就不是美国了。其他文章推荐■
7月23日 下午 10:17
其他

一年之计,在三伏

今天的头条文章在早上7点已经发了,关于拜登退选的,请见《拜登退选,再次证明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偶尔早上发挺好的,虽然占用了原定出去跑步的时间,但感觉整个一天反而更加轻松了,而且改在比早晨更热一点的晚上运动下,出汗特别多,反而感觉神清气爽,运动效果比早上更好。因为这事就突然想起一篇一个多月前就想写的文章,2024年6月整整十六个部门联合下发了一份文件,可见国家重视程度。这种联合印发除了主要部门以外,其他部门加名字意味着要多干活,所以接和不接需要考虑,有时候就算是对彼此有利的也得讲究个有来有往,比如今天A部门在B部门牵头的文件上联名,改天B部门在A部门牵头的文件上联名,有时候也仅仅是领个名义。多达十六个部门都联名,而且都领了活,这就说明是更高层面高度关注的,是必须落实好的大事。那么这是一份什么文件呢?乍一看事情不大,不过是管理体重,文件名《关于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目标是从2024年开始到2027年,用三年时间形成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或许会有人觉得这不是没事找事吗?像生育、医疗、就业等等这么多难题不去解决,反而操心每个人的体重,就算多吃几口、多长几斤肉又怎么了?这样放在美国,肯定会被肥胖人群炮轰歧视。且慢,体重还真的非常重要。对个人的影响不多说了,体重异常尤其是超重和肥胖已经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乃至部分癌症等疾病的极为危险因素,而从国家层面,确实不在乎多吃那几口,中国人自古就是喜欢吃,搞得中国恩格尔系数极为异常,越是发达的地区恩格尔系数反而越高。但是当全民出现普遍的超重趋势的时候,这就造成了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说影响到国运也不为过。比如医保超支,超重、肥胖导致患病率激增,极大增加了医保负担,而且超重的人往往自付医疗费用也比正常体重的高得多,尤其是中老年人,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统计,超重的要比正常体重自付费用高21%,肥胖的高50%。更不要说因为体重异常,带来的更大疾病风险,这直接降低生活质量,而且像高血压、高血糖这样的慢性病,很难说清楚带来了多少额外费用。而且中国人对体重还有非常大的误解,比如老是觉得小孩子胖一点好,所谓的“大胖小子”,亦或者觉得孕妇就得多吃营养足,保持健康体重当然必须,但是现在太重了。先说小孩子小孩子肥胖的危害要比成人更大。目前中国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已经超过10%,6-17岁的达到20%,虽然小孩子超重跟遗传还有母亲孕期过量饮食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平时严重缺乏运动加上不合理饮食,尤其是新一代家长们自己的饮食作息习惯就不健康,更容易把孩子带歪,毕竟睡得晚也更容易胖,越胖越不爱运动、吃得越多,就越胖。小孩子肥胖的危害,除了身体疾病以外,关键是未来成长和学习成绩。小孩子超重肥胖,主要责任在父母,如果父母不管,跟毁了孩子一生没多大区别了。大家都经历过学校,想想看学校里的胖子受人待见吗?就算是成绩好也照样会遭到歧视,在好动的儿童时期,肥胖本就更加臃肿、笨拙,跟其他人更不容易玩在一起,越被孤立越不运动就越肥胖,于是性格很容易内向、孤僻,这直接影响到成年后的正常社交。这种被歧视的环境,加上肥胖导致血脂异常、糖脂代谢紊乱等异常,极大增加了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发作的风险,更甚至在青春期肥胖,还会导致生殖系统受到极大影响,比如性早熟、女孩子的多卵巢综合征等等。如果觉得小孩子胖点没事,扛得住。那不妨想想成人世界对于胖子的态度如何?会不会因为体重影响到职业发展?更危险的是,如果成年前不能控制好体重,人体有一个体重记忆,可以理解为发育期结束后会进行固化。那么小时候超重乃至肥胖,会极大增加成年后肥胖的概率。根据研究,6岁以前肥胖的,成年后大概有25%的可能也是肥胖,如果在青春期还不能减下来,成年后肥胖的概率就暴增到75%。竞争已经很激烈了,还要给自己的孩子增加竞争的难度吗?就算不在乎体重,就是喜欢胖一点的孩子,那么在不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呢?注意这不是歧视,大量数据统计表明,超重、肥胖的孩子,学习成绩明显差于体重正常的。还有孕妇孕妇目前有三大危险。一个是体重太轻。这主要跟当前以瘦为美有关,于是恨不得绝食,甚至吃各种减肥药以及各种代餐。小镇第一个工作岗位时,就有一位年长几岁的女同事,因为吃减肥药,导致内分泌完全紊乱,体重大减后无论如何都无法恢复,最终孕期几乎全程躺在床上,动作大一点甚至咳嗽都可能流产。二是不健康作息饮食、缺乏运动、过度防晒缺乏光照导致的身体恶化。三就是超重了。本来身体就不太好,所以怀孕期间更不想动,再加上一些错误思维,就导致孕妇孕前、孕中乃至孕后体重严重超重。现在中国育龄期女性的超重、肥胖率比平均水平低一点,但是超重也达到25%、肥胖达到10%,孕前超重会导致妊娠风险大增,比如糖尿病患病率是正常体重女性的4-9倍,而且产后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也增加4-5倍。就算有人不在乎孕妇健康与否,那总在乎孩子吧?超重、肥胖的孕妇,生下来的孩子异常的概率也明显增加,比如低体重儿、巨大儿以及早产儿等等。总之,无论是0-6岁的学前儿童,还是6-17岁的青少年,乃至大学生、职场人、中老年人等等,超重一定不是好事。正因此这次国家十六个部门联合推出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针对孕产妇、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学生、职业人群、老年人定制了专门的行动方案。具体强烈建议看看官方文件,自行搜索即可。针对孕产妇,要求:加强育龄妇女合理膳食与科学运动,促进孕前维持适宜体重、孕期合理增重、产后减少体重滞留,特别点明“减少肥胖的代际传递”。针对0-6岁的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要求各地政府直接管理起来,免费提供健康服务。针对学生,要注意未来一定会大大增加体育的重视度,比如北京今年中考体育增加了10分,而且未来体育的考试会更加严格,将成为一门拉分课;而且大学生也会将合理饮食、体重管理、科学生育等课程纳入学习计划,体育运动的要求也会更高。职业人群、老年人的就不一一细说了。铺垫到这,回到题目。为什么说一年之计在三伏?就是因为三伏天是减重的最佳天时,如果抓住三伏天,只需要正常略少的饮食,运动也不需要太多,完全可以更加轻松的完成一年的体重减重目标,之后只需要维持住就好了。小镇去年三个月减重十几斤,其实主要是抓住了三伏天,今年等三伏天久矣。一年其他时候懒得动也就罢了,三伏天坚持40天轻松减重至少10%,如果150斤完全可以减重20斤以上,立刻就能达到健康体重,多好的事啊。核心原理是三伏天太热了,而人是恒温动物,那么就会极大增加消耗,通过出汗等维持体温,温度每高一度,人体代谢增加12%。小镇之前谈过很多运动,特别分享的就是要将运动碎片化,这才是现代人最现实的运动方式,但这样的问题在于有氧运动需要一定持续时间,比如至少30分钟才能开始燃烧脂肪。但三伏天走10分钟,就相当于其他季节同等强度运动30-40分钟,就达到了有氧运动的有效时间,当然这绝不是让不加节制的大中午跑出来运动,仅仅是早上、晚上或者阴天的时候动一动就好。如果平时就有运动习惯,想想增幅有多么显著,如果能够在三伏天也坚持每天半小时有氧运动,减得特别快。大量代谢之后,再补充充足的水分,对于脂肪的分解也特别高效,可谓3克水带走1克脂肪,以现代人的饮水习惯,极大概率饮水不足,注意是饮水,不是饮料。在运动之外,当然还要注意饮食和休息。饮食方面的大家自行检索就好,有太多讲的了,不过小镇自己并不太在意,注意均衡饮食就好,关键还是运动和早睡,注意节制使用空调。在这段时间,就别太放纵自己了,坚持运动、早睡40天,快乐一整年。其他文章推荐■
7月22日 下午 10:23
其他

拜登退选,再次证明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024年7月22日凌晨,拜登宣布退选,并表示将全力支持副总统哈里斯竞选。这也意味着民主党比共和党提前4年开始筹备2028年大选。毕竟自从美国确立了总统初选制度之后,这是历史上首次临阵换掉初选候选人,再叠加特朗普遇刺加成,可以说除非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对特朗普展开“饱和式刺杀”,只要特朗普能够活到大选那一天,特朗普必胜。但是“饱和式刺杀”基本不可能了,只需要小心极端分子,而以美国特勤局的真实实力,绝不至于重蹈覆辙,因为自万斯成为副总统候选人之后,整个华尔街已经站在了特朗普一边。接下来需要提前准备特朗普时代,好在美国大选提前进入垃圾时间,全球各国有大量时间可以提前筹备。想想拜登挺不容易的。本来按照拜登的家族背景,大概率也就是在参议院干上40多年参议员也就退休了,但很幸运奥巴马选中了他,整整干了八年的实权副总统。如果2016年拜登代表民主党参选,以他当时的身体、精力还有政绩还是有可能争取两任八年任期,也就没有特朗普的事了。然而没有如果,在确定是否参选的2015年5月拜登的大儿子因脑癌去世,时年46岁,这是拜登最大的寄托,最终代表民主党参选的是希拉里。到了2019年,当时的特朗普不可一世,民主党们心生畏惧,于是就把老拜登推出来,结果没想到疫情对美国带来一场屠杀,又爆发了黑命贵事件,竞选搭档哈里斯又具有极强的号召力,最终险胜特朗普,但胜的非常悬,也留下了美国大选历史上第一败选高票的记录。上任之后的拜登,面对的已经是一个难以挽回的局面。本来前几届总统都在处理小布什的遗留问题,特朗普又大规模举债,再碰上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身后还有日益强大的中国紧追不舍,最终拜登也只能继续大放水。从最终结果来看,拜登已经非常努力了,重新捡回了美国的盟友体系,过去这几年没少给我们制造麻烦,而且拜登确实很善于寻找最大公约数,在日益极化的美国,拜登竟然做到了同时在白人中下层和黑人群体获得认可,现在的民主党根本找不出第二个人,能够像拜登这样拥有如此广阔的选民群体支持。当然代价也很沉重,比如美国通货膨胀高企,美国债务危机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以冷战思维搞阵营对抗,但美国已经不是当年横压全球的美国,于是一场俄乌、一场巴以极大消耗了美国的武器库和威望,偌大帝国变得更加艰难。单单2020年跟强势的特朗普竞争,已经极大消耗了拜登的精气神,又感染新冠,后来的几年面对一个相对衰退的帝国更是操心费力,而拜登作为一个原定必败的牺牲品,在党内的权威性本来就不够,要不然也不会被称为“拜登-哈里斯政府”,民主党内诸高官也是各行其事,外还有特朗普。想想都累,所以2024年跟特朗普的电视辩论,出现严重的精力不足,这真的可以理解,实非战之罪。但是即使辩论失败,拜登也并非必败,实际也只影响了2-5%的民调支持率,距离大选还有几个月,电视辩论真正目的是巩固基本盘,而中间选民在意的还是政策主张而非辩论,但是民主党内部已经乱了,把本来还可以搏一把的,变成了必输。从大选角度,民主党已经失败了,党内精英谁都不肯出头,都想着准备2028年大选,反正要找一个失败者,那么让拜登继续参选,给拜登一个奋斗到最后的“悲情英雄”形象,以败选结束政治生涯,这也算留下了些颜面。更何况,拜登可是经过民主党党内民主程序,以压倒性票数被推选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然而民主党内反拜登势力,硬是绕过初选,以很不上台面的方式,在短短一周多时间里想尽办法逼拜登弃选,还有半分民主的样子吗?难怪拜登在上周发表不愿意退选的声明,在声明里拜登说“如果我们连党内民主的结果都不遵循,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选民相信我们会守护民主?”但是民主党内大多数议员都在对拜登公开施压,甚至包括奥巴马、佩洛西这样的民主党内建制派大佬,民主党内最强中立派的参议员乔•曼钦更是跳出来公开叫嚣称拜登应该早日下台。最阴损的当属科罗拉多州长贾里德·波利斯,他先是说祝拜登早日康复,然后又说新冠对拜登的影响可大可小,还阴阳怪气的说是否退选最终决定权在拜登手里,这还不如挑明车马直接逼退。截止昨天拜登宣布退选前,竟然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民主党议员反对拜登,要求拜登退选。更讽刺的是,过去民主党内一直反对拜登的所谓“极左派”,比如桑德斯、奥卡西亚等左翼进步派以及黑人党团,这次反而没有落井下石,一直站在拜登这边,要求尊重民主程序。而那些过去一直声称跟拜登站在一起的佩洛西、奥巴马等建制派,还有华尔街的大佬们,成了民主党内反对拜登的急先锋。尤其是华尔街的大佬们,半个月前还声称没有任何一名美国100强企业的CEO支持特朗普,结果短短一周多,几乎集体叛变。对华尔街来说,在意的是新一届政府必须有华尔街的关键代表。于是当万斯代表华尔街财团利益,成为副总统候选人,那么投向特朗普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更何况特朗普已经明确说了,要对大企业和富人减税。反观拜登,过去四年实质执行的是略偏左的政策,对大企业和富人加税,增加社会福利,通过各种产业政策和基建拉动美国衰退地区经济,这也是拜登成为美国当前最大公约数的原因。虽然就算拜登继续参选,也大概率要输,但是被自己人背后捅刀子,逼着留着美国历史上首个初选候选人退选纪录,只能说再次证明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图的不过是私利罢了。华尔街财团上面说过了,眼看着特朗普胜率大增,特朗普又接受了代表华尔街的万斯副总统,还表示要对大企业和富人减税,那没什么不可以合作的,资本主义只在乎利益。对于民主党的诸多议员、大佬们而言,总统竞选输1%、10%都是输,但是如果拜登主动退选,就可以节省出海量的总统竞选经费,这些钱给到民主党的议员们,就可以稳住自己的议员席位,避免在特朗普冲击下,被共和党人抢走。这或许也是特朗普遇刺后,全票得到共和党支持的关键原因。而哈里斯接替,虽然极大概率输掉关键的摇摆州,但哈里斯在民主党基本盘阵营的号召力很强,反而能够巩固蓝州票仓,这也就巩固了民主党大多数议员们的席位,这对于大选之后的中期选举很重要,还可以争取下众议院的多数席位。无论美国把美国式民主说的多么华丽,其本质仍然是金钱政治,金主才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力量。话说回来了,之前给拜登捐款支持竞选的,现在既然换人了,那是不是应该退钱呢?其他文章推荐■
7月22日 上午 7:12
其他

如果特朗普上台,他想干什么?

特朗普在遇刺前的6月25日接受了彭博商业周刊的采访,前几天这份专访终于发出来了,不得不说彭博也太尊重特朗普的原话了,一词不差的发了出来,这就导致看的时候特别痛苦,但是又不能不看。因为特朗普上台的影响太大了,就像现在全球资本市场热炒的两大主题就是:特朗普交易和降息交易,而这两个都跟特朗普有直接关系。都在纷纷推演到底什么时候降息,黄金价格会不会暴涨,石油和新能源又会有什么变化,以及特别重要的美股的泡沫会继续吹大还是突然炸裂,当然还有长期以来大家都关注的对全球贸易的影响,毕竟特朗普还有个“关税狂人”的外号。这篇专访用AI转换为中文后,字数竟然多达2.5万字,但实际起码近一半的篇幅是无效的,仅仅是特朗普在各种感慨,绘声绘色的形容某时某刻跟某人会谈时的场景,恨不得把双方对话都复述一遍,还要形容当时的语气神态;最令人头疼的事,就像特朗普与拜登的电视辩论,特朗普出现的事实性错误远远多于拜登,而这次专访场合更加自由,于是特朗普对事实的扭曲到了极为夸张的程度。举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为延缓发展电动汽车寻找理由。特朗普反对加速发展电动汽车,认为美国在技术基础上落后太多,更关键的是特朗普认为电动汽车太重了,他说电动卡车重量是柴油卡车的两倍半,美国的桥梁等基础设施无法承受。他还批评拜登搞电动汽车太激进,说拜登想要在2032年把电动汽车新车销量提高到市场的75%。辟谣:实际上即使短途卡车,电动卡车和柴油卡车重量差异也很小,而且美国也研究过,认为电动卡车对美国桥梁等道路基础设施寿命影响不到1%,可以忽略;至于所谓的2032年电动汽车新车销量占比75%更是胡扯,目前拜登计划的只是到2030年达到50%,只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在2032年提高到56%。第二个例子:夸大美国人买不起房子,质疑房贷利率太高。特朗普说现在美国住房贷款利率达到9%或10%,甚至因为这个利率仍然拿不到钱,因此买房的实际利率还要高于10%,导致想买房的美国人买不起房。辟谣:美国6月份最新的30年抵押贷款平均利率是7.25%。第三个例子:为了支持发展传统能源,造谣德国大规模建造燃煤电厂。特朗普反对新能源,认为美国拥有大量液体黄金,也就是石油资源,这是这次专访中特朗普特别看重的一块,他甚至将停止俄乌战争的希望寄托在这上面,方法是通过开发美国石油资源大幅降低全球石油价格,俄罗斯赚不到钱就停火了;特朗普还说风电就像是垃圾场,对于光伏倒比较客气只是说太占地方,为了支持他的观点,特朗普说德国正在建造数百座燃煤电厂,还说德国要继续建造核电站。辟谣:事实上,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到2038年前关闭所有燃煤电厂,这仍然具有法律效力,而且德国现在还希望能够提前到2030年,在淘汰煤电之前,把煤电作为支持可再生能源的调峰和后备能源,德国最新建成的煤电厂都已经是2020年了,而德国在2023年4月关闭核电站后至今没有重启的计划,更何谈新建了。还有其他很多点就不一一列举了,要不这一整篇都得谈这些事。有一些非常离谱的数字错误,明显是特朗普一贯的夸张风格。比如他为了证明他说伊朗坚持不下去了、一推就倒,就说伊朗外汇只剩下不到3亿美元,但实际上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起码还有上百亿美元。又比如特朗普为了证明通过提高关税可以促进外国企业在美国建成,说中国对美国企业征收100%、150%甚至200%的关税,逼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但实际上2016年特朗普上台时,中国平均关税是6.2%,最高也不过是65%;印度也中枪了,特朗普说印度对美国哈雷摩托征收200%关税逼哈雷在印度建厂,但实际上印度征收的摩托车关税是50%。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夸张,特朗普为了体现跟沙特尤其是小萨勒曼关系特别好,有两个特别严重的夸大:一是说他刚见到小萨勒曼,沙特就给了美国4500亿美元的项目,但实际上特朗普访问沙特以来,美国对沙特出口并未增长,甚至沙特主权财富基金还把持有的美国股票削减到180亿美元;另一个错误是他为了体现上天都在欢迎他,夸大的说他落地沙特哈立德国王机场的时候,温度达到了创纪录的120华氏度,也就是49摄氏度,但实际上那天是102华氏度(39摄氏度)。花了点时间,介绍了一些实在过于醒目的错误,感觉特朗普很有点像网上听风就是雨的,比如沙特的4500亿美元,这就好像最近沙特跟中国加强合作,就有人说沙特要把几千亿美元的项目给中国。但这些细节很重要,这种脱离事实的夸张和偏见,代表着特朗普的攻击性,亦或者外部信息进入特朗普的脑子里,他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扭曲,并且强势的对外输出,事实怎样不重要,重要的是特朗普自己到底认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毕竟特朗普曾是总统、未来可能也会成为总统,那么他的偏执与偏见,也必然会通过影响美国进而影响到全球。这些偏执和偏见,恰恰体现了特朗普在关注什么、如何看待的,所以他才要竭力找例子去证明他观点的正确。纵览整篇专访,特朗普主要施政纲领有三:一是狂热痴迷于制造业,认为制造业才是根本,出口竞争力就是国家实力的体现,致力于促使制造业回流美国。这一点会狠狠地扇国内某些人的脸。制造业也是特朗普全部施政纲领的核心,正因为特朗普把制造业、出口、顺差看的无比重要,将其认定为美国复兴的根本,所以他就要通过关税这个武器,与全世界对抗,对外要对抗对美贸易有顺差的国家,对内也要跟金融集团以及跨国公司们博弈。比如要求美国的跨国公司们必须把工厂搬回美国,特朗普认为美国的跨国公司为了自身利益损害美国,希望美国的企业把全球赚到的利润拿回美国投资,为了促成这一点,特朗普也表示要修改国内制度,让海外利润回流美国变得更加容易。所以特朗普也对欧洲各国非常有攻击性,甚至仅从专访来看,特朗普对欧洲国家的恶意比对中国还大,认为欧洲人不肯接受美国汽车。在专访中特朗普不止一次的夸赞中国,颇有把中国作为学习目标的味道,比如肯定中国政府的领导,肯定中国通过差异性政策引导海外企业在本国投资等。二是极为关注关税和汇率,要实现关税上升、利率下降、汇率下降的不可能三角,这一点还是为了制造业回归服务。特朗普对于国际政治看法很简单,任何国家只要对美国有顺差,那就是占了美国便宜,那就要采取针对性措施。给出的药方有两个:提高关税、美元贬值。注意,这也就是最近资本市场非常关注的“特朗普交易”。特朗普认为美国这么巨大的逆差,美元竟然不大幅贬值,这是很荒唐的事情,导致美国商品没有国际竞争力,特朗普要做的就是一方面大幅提高关税,阻止其他国家商品涌入美国,另一方面推动美元贬值或者逼其他货币升值,让美国商品更有竞争力。所以在专访中,特朗普一再强调他当任总统期间是如何在货币汇率问题上与中国进行博弈,比如2019年宣布中国为货币操纵国,这可是1994年以来的首次。但是特朗普的这个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矛盾的。不现实的:之所以在美国常年巨额逆差的情况下,美元仍然坚挺,是因为美元是全球储备货币,每次出现危机,美元都是上涨的,全球资金跑到美国避险,美国也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总不能对全球铸币税视而不见,非得说自己吃亏了,真要让美国放弃美元霸权,肯吗?更何况此一时彼一时,上世纪美国还可以通过广场协定等逼其他国家货币升值,但是现在全球外汇市场的规模比几十年前大太多了,美元汇率深受离岸市场影响,不是美国想怎样就怎样的,美国也不可能再胁迫世界主要国家货币升值,起码中国就不会配合。矛盾的:关税增加必然会提高通胀,通胀高了必然会拉升利率水平,利率高了美元必然强势,美元又怎么可能贬值?何况美国现在太多商品依赖进口,如果关税增加必然严重影响美国民众生计,为了安抚民意,如果美国政府脑洞大开,通过政府补贴或者大规模发钱,那通胀就会像几年一样飙升,最终还是导致美元升值。当然,特朗普是不管这些逻辑的,他更像是在表达一种必须复兴美国制造业的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当然具体实践的时候大概率不会得到美国行政体系的支持,到时候特朗普估计又会大肆攻击“深层国家”阻挠他令美国再次伟大了。第三、高度关注石油等传统能源,对新能源持反对态度,把传统能源作为解决俄乌冲突、解决美国通胀的钥匙。特朗普在专访中非常直接的表明了对可再生能源的质疑,当然在质疑之前他专门肯定了马斯克,毕竟一个月4500万美元不是虚的,强调不反对电动汽车,只是说不可能让所有的汽车都变成电动的,之后就有了上面辟谣的说电动卡车重量是燃油卡车的两倍半、还指责拜登对电动汽车以及充电设施的补贴等等,说的非常夸张。而对于光伏、风电,特朗普的反对就很直接了。他对于风电极为反对,认为发电成本太高,而且太容易损坏,风电场变成了垃圾场,还认为风电会导致房价下跌,损害美国人的利益;对光伏的态度好一点,只是强调占据了太多空间,而且只能在阳光充沛的地区使用。从这一点看,特朗普对于光伏的发展还是有保留的支持。在对新能源猛烈抨击的同时,特朗普反复强调发展美国石化产业的重要性,他认为俄乌冲突不结束就是因为国际油价太高,如果油价降到40美元一桶,普京就打不下去了,于是世界就和平了;他还认为如果把美国地下海量的液体黄金也就是石油开发出来,就能够大幅降低全球能源价格,于是美国的恶性通胀也就能得到缓解。当然,这个想法也有些天真。毕竟全球能源市场并不是美国主导的,美国石油开发成本已经很高了,美国也承受不了40美元一桶的价格,而且就算美国真的产量大增,但如果俄罗斯、沙特不配合,那也没戏,或许这就是特朗普特别强调他跟沙特关系非常好的原因。其他的还有一些内容,简单聊聊。比如特朗普表示要鼓励发展加密货币,理由很荒谬,特朗普说如果美国不发展加密货币,就会被中国拿走,但实际上中国早就禁止加密货币的交易。怀疑背后可能有关键利益的影响,毕竟特朗普以前可是把加密货币视为欺诈,还认为放纵加密货币会导致灾难出现,这个关键人物可能就是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盛传他将是特朗普政府的财长。又比如特朗普强调只要他能够上任,美国商业巨头们终究会向他示好。事实确实如此,枪击案发生的当天,马斯克就立即表示支持,就连曾经封了特朗普账号的扎克伯格也“低头”了,说特朗普是美国人的榜样,看到特朗普被枪击后高喊“战斗”感到非常振奋,而在枪击案前一天特朗普的账号解封了。特朗普的一举一动无疑将影响世界,按照美国大选惯例,10月才是幺蛾子频出的时候,未来肯定会有更多冲击。中美这样的大国,国际、国内本就是一体。其他文章推荐■
7月21日 下午 10:38
其他

下一步改革重点:增税和分配

昨天《老百姓怕什么“与民争利”》谈了“与民争利”中的“民”到底是指谁,就是在解释昨天上午韩文秀解读三中决定时提到的“推进能源、铁路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不要觉得国家垄断就一定是坏的,国有还是民营都是手段,归根到底要看哪一个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分配。在解读时,还有一个与税收和分配相关的政策,那就是“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虽然正式决定还没有看到,决定肯定也是方向性的,还是要看国务院和相关部委的具体工作,但从这句话已经可以判断未来的趋势。那就是:增加税收、调节分配。为什么要增税,这就不必多说了,关键是怎么做,从哪里征。韩文秀能够在解读时专门提到这一点,显然意味着这项工作马上就要实质性开展了,为了这一步至少从2021年就已经开始准备,三年之功当毕于一役。要搞清楚未来方向,需要先理解什么是“新业态”?所谓“业态”来自于日本,上世纪60年代日本零售行业提出“业态”这个词,定义是零售行业以服务为手段的营业形态和销售方式,互联网大发展之后,零售行业的营业形态和销售方式当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于是2017年7月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对互联网情况下的新变化定义为“新业态”,官方定义是“新业态是在产品或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情况下,顺应市场需求,以创新为内在发展动力,依托互联网技术,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出的新环节、新链条和新活动形式”。不过新业态真正引起普遍关注还是到2020年3月,总书记去湖北视察疫情防控,提出了壮大新业态新模式,那几年大家应该感受很深,线上经济、平台经济、零工经济等等特别热门。于是2020年7月十三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归纳总结出了15种新业态新模式。比如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无人经济、自主就业、多点执业、共享生产、数据要素流通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力推发展,发展之后当然要依法纳税,这个道理不用讲。关于“新业态”的定义说到这就够了,理解主要指的是互联网和数据就可以了,具体的内容一直在快速变化,可能几个月就会出现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毕竟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变化极快。但也正是因为变化太快,而且跟传统时代的差别太大了,这就导致制度被甩在后面,不仅仅是管理,也包括征税。哪怕前些年开始对互联网巨头进行整治,比如2021年提出整顿资本无序扩张、垄断、不正当竞争等问题,开始对平台企业加强治理,但是一直没有制度化,税收征管更是如此。原因很简单,制度化也需要相应基础,如果没有基础,哪怕有了制度执行不下去,那反而损害政府的威信。比如在税收上,2021年3月中办国办就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就提出要从“以票管税”向“以数治税”分类精准监管转变,但提出以后,直到2024年一直在打基础,虽然有一些重点案件,但是并没有真正落实税制改革。有几个特别重大的事,大家可以观察下节奏和动作。第一件事:发票电子化。这事其实搞得很早,2012年就已经开始试点电子发票,2016年营改增后,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也在全国推行。但是要注意,过去只是普通发票,这仅仅是一种商事凭证,并不能作为扣税凭证,对征税来说,专用发票特别关键。2021年1月,新办纳税人才开始实行专票电子化,到了2021年12月开始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开票试点,一开始只在广东、上海、内蒙古试点。为了行文方便,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就简称为“全电发票”吧。2022年是全电发票推广迅速的一年,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的试点,2022年8月完成了全国几乎所有省市的全电发票受票(受票意思是接受发票)。同时开票试点也在不断扩大,10月增加了四川,11月增加了厦门,到了2023年1月又一次性增加了陕西、重庆、天津、青岛、大连五个省市,到了2023年11月北京也启动了开票试点。一项改革,当北京都开始进行试点了,就说明已经成熟了。目前全电发票在全国很普遍了,电子发票全面替代纸质发票,已经指日可待。这就意味着对于新业态的征税有了基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新业态跟传统业态区别太大了,最大的不同就是高度网络化,这就带来了很多新问题。比如说一个商户只需要在平台注册就可以做生意,甚至不用去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那对于税务部门来说,到底向谁征税?是平台,还是具体商户?还有新业态的交易基本是无纸化的,甚至很多交易的商品是无形的,交易信息都是数字化的,这些数据想要篡改或者藏起来比过去容易太多,那怎么确定征税的税基?还有经常提到的税收管辖权问题,这跟前两个问题又联动起来了,涉及到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征税的数据在平台手里,各地税务部门想要获得征税信息需要跟平台打交道,这可并不容易,这些平台往往集中在少数城市,所在的城市肯定希望平台只向本地纳税,而且监管部门也会把平台作为关键的资源。比如说当警察的经常需要跟平台打交道,要一些办案数据之类,但是想要拿到非常麻烦,平台所在的城市管理部门往往要求各地警察先跟本地监管部门协调好,然后统一对接平台企业,平台企业也有很多具体要求,有的要求办案民警必须到线下专门窗口办理,排队时间很长。办案都如此了,征税难度就更大了,到底向平台征税,还是向商户征税,亦或者针对消费者征税,这背后牵扯到地区税收分配的大问题。当然理论上的掰扯很多,也很难掰扯清楚,但好在政府管理往往是根据目的和现状进行选择,用不着非得说服所有人。现在新业态的征税,由于互联网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虽然交易各方来自全国甚至还有很多国外的,但税收基本被经济发达地区拿走了,这就导致地区之间贫富差距太大,也出现了对平台企业的地方保护,比如大企业在当地打官司肯定更有优势等等。这显然并不公平,更何况全国很多地方财政情况很差,土地财政指望不上,房地产税也不可行,那就只能进行全国范围的税收分配。消费税征税向消费环节后置,这就是在进行全国范围内的税收分配,让更多城市能够从消费中获得应得的税收,总不能老是靠转移支付。具体在《争论多年的税改,终于要启动了》已经谈过了。这个方向其实非常明确,也不会有人在明面上反对,所以拿出来的主要反对点,是从技术角度,也就是当前的征税手段无法实现,那么现在全电发票完成后,最难的一步就完成了。然后是第二件事:金税四期2021年9月,在《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印发六个月后,时任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宣告中国逐步走向“以数治税”,标志就是启动金税工程第四期建设,之后也不断放话,2022年9月的时候明确要在年底前完成开发工作。跟金税三期最大的不同在于,金税四期建立了一个企业信息联网核查系统,就是要对全国每一个市场主体所有商业行为进行全链条掌控,用互联网的话说就是要给每一个市场主体搞一个数据画像,而全电发票以及全国统一电子发票服务平台,就是金税四期的基础。有了这套系统,税务部门就能够掌握空前丰富的数据,也就能够实现官方说的“分类分级精准监管”,这几年抓的一些偷税漏税案件,就是金税四期小试身手。当然除了这两件大事之外,还有一些关键基础。比如2018年国地税合并有了全国统一征收的基础,2022年建成了全国统一的电子税务局,到了2023年线上办税功能更加全面,按照官方的话是“2023年基本建成税费服务新体系”。就在本周就有新的功能上线,解决异地办税中的跨区域通办难题。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到2023年底,可以说对新业态进行全面征税的准备就已经完成了,技术上也完全可以在全国范围调整税收分配,让没有互联网企业的城市,也可以分得本应分到的一杯羹。所以财税界已经不再讨论到底要不要改的问题,而是开始讨论具体怎么分配的问题。有几种思路,比如有的认为由于互联网企业在全国范围经营,因此可以由中央统一征税,然后再根据一套标准在全国进行分配。除了国内分配,其实还涉及一个国际分配的问题,这方面一直是中国税收的一大短板。就像欧洲,虽然没有多少大的本地互联网公司,但是美国的互联网巨头在欧洲开展了业务,那欧洲就要求美国公司必须在欧洲交税,比如2021年7月欧盟发布了最新的数字税法案,就是要向注册地在欧洲以外但是在欧洲开展业务的互联网巨头征收更多税款。中国互联网企业当然也在被征收范围内。那么反过来,中国以外的互联网巨头在中国开展的业务也并不少,凭什么不向中国政府缴税?这也是当下全球税收治理特别关注的,互联网巨头企业正是利用全球各国对于新业态征税存在漏洞,各国利益也不同,找到所谓的避税天堂逃税,把利润留在企业。这就让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非常愤怒,于是2021年美国带头搞全球统一税率,中国也非常支持,在这个问题上,全球各国政府联合在一起,跟国际巨头打擂台。说到这,整体脉络和方向就说得比较清楚了。由于互联网还有这些年数字智能变化特别大,比如小镇上周刚谈过的无人出租车,怎么向新业态的巨头们征税是一个新问题,但有些已经很成熟的到了改革的时候了,比如电商、直播电商之类,这些巨头实际利用税收漏洞,获得了远超传统市场主体的竞争优势。注意,想想开头提到的“与民争利”的“民”到底指的是谁,普通人没必要替资本操心,逃掉的税本来可以用于提高全民福利,这些人逃税那是在捅所有普通人刀子。目前对于新业态征收到的税款,实际远小于应该征收的,把这些漏洞堵上,该收的税收了,自然税收就增加了,然后再通过全国范围的税收分配,很多地方就有了稳定的税收来源,不至于像过去这些年,很多城市收到的税越来越少,越来越依赖中央转移支付,搞得心气都没了。让本地居民消费同当地税收财政挂钩,当地就有动力去搞活消费,去创造有利于消费的环境,当地有了钱也可以加大公共服务,让当地居民减少消费的顾虑,这显然是正循环。预计今年下半年就能看到开始试点,要把更多过去没有纳入征管的经济活动变成新的税源,甚至数字资产也可以成为被征收的对象,毕竟今年4月财政部已经印发了《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各方面准备也差不多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当然是好事,未来一定会出现很多“与民争利”、国家征税搞得活不下去了等等言论,注意辨别,别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其他文章推荐■
7月20日 下午 11:12
其他

老百姓怕什么“与民争利”

今天上午,韩文秀在新闻发布会上,对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行了解读,提到“推进能源、铁路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这个问题非常尖锐,是过去十几年来争论最多、最激烈的问题之一,本质是市场和国有的争论。在新世纪初刚刚加入WTO的时候,本着学习先进经验的目的,当然也确实存在利益影响,当时各个领域都在推行市场化,注意当时的市场化更像是市场万能论,只要发现哪个领域、哪个环节没有完全市场化,就认为有问题,必须改。典型的比如小镇在《“国运”背后,是多少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提到的国家电网改革。2002年最初方案就是要逐步将国家电网分拆,从一张网拆成两张网再拆成五个地区网,然后加强市场化竞争,有点类似于美国电网目前的状态,各个州都有自己的电网。后来抓住了西部大开发、特高压电网建设还有新能源发展,从下到上从实操层面否定了电网环节的市场化,改为国有垄断。随着过去十几年的实践,尤其是2008年以后,越来越发现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带来的麻烦并不比计划经济的问题小,恒大就是典型,但实际上民营企业中恒大已经是比较规范的,只是资本逐利,加上激进的经营方式撞上了房地产底层逻辑的变化,而期待的“大而不能倒”也并没有成真,这才把盖子掀开了。诸如互联网公司借助垄断地位谋取不当利益,也证明市场化也并不能避免垄断,甚至因为市场化,国家干预难度也更大。自然就开始了纠偏,仍然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坚持改革开放,但是不再唯市场论,而是思考到底哪些领域并不适合市场化,从根本目的和实际效果出发进行调整。比如2020年5月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就提到“提高自然垄断行业基础设施供给质量,严格监管自然垄断环节,加快实现竞争性环节市场化,切实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也就说是,国有会垄断,市场也会垄断,垄断并不是绝对负面的,关键是看垄断与否带来的结果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总体福利,如果垄断并没有获得超额利润,反而效率更高了,那也是可行的,没有必要为了市场化而市场化。市场、国有,都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人和国家的发展,不能把手段当成了目的。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想清楚并且开始落实,背后是十几年的教训。然后又有了2023年11月深改委三次会议的《关于健全自然垄断环节监管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本周三中会议也再次强调“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这一步很难,而且到现在仍然有极大的反对声,反对者主要是唯市场派,核心主张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到底是市场化太深带来的,还是市场化不足带来的?这也是中国思想界、经济界等等各界激烈讨论的问题,反对者认为就是因为国家总是想着保留国有化,不全面深入彻底的市场化,这才导致出现了问题,不能把市场化不足导致的问题,怪在市场失灵身上,而是应该顶着问题继续市场化,当市场化深度突破一个界限,问题就解决了。小镇的观点是,有的领域应该市场化但是市场化不足,比如金融行业市场化严重不足,这才有了大量套利的空间;有的领域市场化过度,反而需要收一收。但一定要摒弃市场万能论调,毕竟全世界哪里有完全市场化的国家,美国也不是啊,而且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一点不比中国少,最起码现在全球扛起自由经济大旗的,不是美国而是中国。上面谈的问题,直接反映在网络上经常出现的两大争论:“与民争利”和“国进民退”,最近又有很多声音开始拿这两点说事。但是普通老百姓凑什么热闹啊,真以为全面市场化、私有化,自己就能分到三瓜两枣,纯属搞不清楚网上所谓的“与民争利”“国进民退”中的“民”到底指的是谁,说白了普通老百姓根本就不是这两个词说的“民”。与民争利是中国几千年来的老争论,我们当前遇到的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要回到最初的汉代盐铁论。公元前81年汉昭帝在位时,首都长安召开了一次载入史册的重磅会议“盐铁会议”,后来的《盐铁论》就是记载了这次争论。当时汉朝廷双方围绕盐铁专卖等财政政策展开了激烈争论,有两方针锋相对的阵营:一方是丞相、御史大夫等在朝官吏组成了官方阵营,背后实际站着皇帝;另一方是60多名饱读经书的贤良、文学之士组成的民间阵营。当时汉朝官方阵营认为需要扩大国家财政支出,更加积极的干预经济和社会,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强军队建设对外维护国家安全,对内搞国家大工程治水减灾,因此从征收便利性和规模上,当然要搞盐铁国家专营。汉朝民间阵营认为这就是在与民争利,要求国家降低财政支出,认为保护国家不应该靠军队建设,而应该通过德治和教化去实现对外和平和对内治理,这也写在了《盐铁论-第44篇诛秦》,这一段的官方大夫与民间文学的争论特别有意思。官方大夫说:“今匈奴蚕食内侵,远者不离其苦,独边境蒙其败”“不征备,则暴害不息”,要求发展军备。民间文学则反驳“周累世积德,天下莫不愿以为君,故不劳而王,恩施由近而远,而蛮、貊自至。秦任战胜以并天下,小海内而贪胡、越之地,使蒙恬击胡,取河南以为新秦,而忘其故秦,筑长城以守胡,而亡其所守”,大概意思是周修德行所以周边蛮夷敬仰敬服,而秦修长城、武力进攻胡人,最后灭亡了。《盐铁论》这本书强推,现在争执的很多问题,2千多年前就说的很清楚了,全书59篇,把各方辩论完整记录,堪称空前绝后的奇书,尤其可贵的是,我们有2千年的后来者视角,很清楚后来发生了什么,也就更能够抓住本质,看完之后,对于当前很多争论也就更容易看破本质。注意民间贤良文学们,反对的关键理由就是“与民争利”,但是这个“民”真以为指的是亿万普通民众?汉代的普通老百姓饭都未必吃得饱,还有什么值得被争的?民间贤良文学反对盐铁这类暴利资源型商品由国家垄断,主要反对意见有四:一是破坏了国家的道德和农耕基础,跟反对国家对工商业征税的理由类似,要求国家以农耕为本;二是伤害了老百姓,剥夺了老百姓的财富;三是超出国家管理能力,国家此前没有进行过盐铁专营,各级政府没有实践能力。第四点需要特别注意,这一点直到2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反对国有、要求市场化的一个核心论点,也得到了非常多的赞同。第四点认为盐铁由民间经营转为国家垄断,实际是肥了权贵阶层,而权贵也就是朝廷的官员,相比民间经营者,更破坏国家稳定。当然,后来到底是哪一方更破坏国家稳定,又或者两方各有各的问题,就见仁见智了,要注意历史记载并不是真相,要更加深入。比如明后期《五人墓碑记》记述五位义士因支持被捕的东林党人而惨遭杀害,其实背后核心问题是晚明财税问题,拥有大量财富的民间豪贵,抗拒向国家纳税,于是明亡之后,满清用刑具和屠刀压榨出了巨额财富,不知道临死之际的东林党和背后的豪族,会不会后悔当时抗税呢?总之,不能停留在表面,真的把表面理由当成实际,而是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确实由于古代国家治理能力很低,所谓皇权不下县,所以诸如王安石青苗法改革很快就被官吏滥用为更加压榨百姓;但反过来,民间贤良文学也不是什么善茬,贤良文学是汉代选拔读书人做官的途径而已,也就是“举贤良”,在当时能够读书并且能够被地方官员看到举荐的,怎么可能是普通老百姓?所以贤良文学基本来自于世家豪族大地主,这些人以及背靠他们的恰恰就是所谓的盐铁民间经营者,中国历朝历代,单算国家税收其实并不高,关键就是这些民间经营者以及背后的世家豪族大地主层层加压。在整个《盐铁论》全篇,民间贤良文学都是拿老百姓说事,要求国家体恤民生,但是纵观过去2千多年,世家豪族地主真的有资格这么说吗?大家可以自己思考。只需要注意一点,“与民争利”里的民,实际是这些世家豪族地主以及掌握盐铁这类暴利资源的民间经营者,老百姓不过是一个放在明面的由头罢了。当然这几年也有很多声音,说汉代采取盐铁专营后,搞得民不聊生,这要分析哪些是治理能力不足和政策体系不完善导致的,哪些是利益相关。回到今天,目前市场派对于能源、铁路这类自然垄断非常不满,对于国企的存在也口诛笔伐,批评的问题当然有道理。但是作为老百姓,需要思考一个基本的常识:自己的利益,到底怎样才能得到更好地维护?市场化,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利弊几何?还可以效仿市场派的质疑,思考我们作为普通老百姓,目前面临的问题包括生活成本压力问题,哪些来自于市场化不足,哪些来自于市场化过深?注意凡是不能解决后代继承的,都属于普通老百姓,包括部分有几千万乃至上亿净资产刚刚实现财富自由但不掌握生产资料的。小镇绝不是反对市场化,小镇坚定支持市场化,反对的是市场万能论,支持国家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尤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强大的国有经济,而不是反过来,如果一国经济主体是私有的,作为老百姓凭什么要求人家私人企业考虑民众利益?比如巴西等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很关键的原因就是一开始高度私有化、国际化,大量财富到了私人和国际资本手中,堂堂粮食和牛肉出口大国,本国国民竟然解决不了饥饿问题。再想想一个尖锐问题,比如招商银行每年发布的《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看看高净值人群占有的财富,与大众平均占有的财富,这是多么大的差距,当然招商银行的高净值客户本就有所筛选,因此不代表社会真实财富差距。但是富人跟穷人的贫富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根据统计年鉴“1-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指标”公布,基尼系数已经多年在0.47左右。按照国际标准(西方标准),基尼系数在0.4-0.5属于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大于0.5属于差距悬殊。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很多基尼系数比中国低的国家,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并不如中国,而且可以明显发现这些国家的贫富差距远大于中国。比如印度基尼系数才0.35左右,韩国0.3多点,日本0.25左右,但是众所周知印度、韩国、日本的贫富差距和阶层固化有多严重。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从数值上跟美国差不多,但是扪心自问,中美两国普通民众与富人的生活差距,到底哪个更大?想想看,为什么有钱人更想去美国?其实原因很简单,西方的很多指标,根本不适用于中国,因为中国有极为强大的国有经济兜底,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薄弱的一部分。就拿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来说,当然中国现在比重太低,需要提高居民收入占比,但反过来作为后发国家,当然要投入更多钱用于投资,但居民生活水平仍然快速提高,一般城市生活水平已经超过欧洲发达国家。关键就在于投资的相当大部分投入了国有经济,而国有经济极大平抑了必需的生活成本,这些福利是由全民共享,如果把这一部分折算进基尼系数,对基尼系数进行改造,中国的实际基尼系数要比现在低得多。比如铁路、水、电、燃气等等,就拿电来说,中国是全世界极为罕见的电价倒挂,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工商业用电价格低于民电,因为大规模用电大大降低了用电成本,电力企业也希望通过电价优惠稳住大客户。但是在中国,一方面国家压制电价,另一方面要求工商业用电补贴民电。如果要在电力上学习西方以及大多数国家的市场化经验,那民电起码要翻倍才行。在市场化情况下,说的直白点,适度的“与民争利”,反而降低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比如正在推进的医药集采,就是典型的“与民争利”,这个民,是“民间经营者(资本持有者)”,不是“老百姓”。其他文章推荐■
7月19日 下午 8:58
其他

找准了问题,不能在解药里下毒

李玲最近又火了,她和凤凰卫视的联系比较紧密,经常接受凤凰的采访,2015年应该是比较早的一次,当年曾主持宿迁医改的仇和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这次采访就从仇和作为引子,中间记得应该还有几次,最近则是去年11月以及今年7月。这么多年李玲的观点基本一致:第一、否定市场化,认为医疗要由国家财政承担搞免费医疗。她认为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免费医疗,之所以一直不行,是因为制度问题,医改的道和理念错了。第二、呼吁全国推广三明模式。第三、认为只要改革制度就能解决问题,建立超高规格的顶层改革机构。最新的观点是参照社会工作部呼吁成立中央健康委员会。应该说,李玲找到的问题点虽然并不全面但还是准确的,但这些问题点也早就说清楚了,可以直接从政府文件里找到。医疗这类现实问题,找到问题很容易,关键是提出解决方案。但她作为一名非医学教育背景、也没有医学工作经验的人,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提供的解决方案显然有严重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觉得商场里的商品是从货架上长出来的,而为了推销她的主张,说了很多虚假的论据,这就导致一方面她因为命中痛点,在网络上获得了大量的流量支持,但另一方面她的主张住不住脚,也因此得不到实际落地。过往的采访就不一一多说了,还是拿7月这次举例吧。她有至少三个基础性错误:第一个错误:说全球包括非洲在内一百多个国家是免费医疗体系,鼓吹免费医疗,贬低医保体系。这种说法显然直击民众痛点,立刻就得到很多人的肯定,认为李玲不愧是为人民说话的好专家。但问题是,这个论据是真的吗?全球很多国家医疗是免费的,但是李玲在偷换概念,免费的完善医疗、免费的基础医疗、免费的安慰性医疗、免费但是无法实际获得的医疗,这都是免费,全球很多国家尤其非洲国家根本不存在医疗体系,连医疗都没有,那当然就免费了,否则为什么中国还有其他国家每年要向非洲派出这么多维和医疗队?非洲60多个国家,能够超过5年没有战乱、没有饥荒的,能数出来几个?一个国家连基本的和平、温饱都无法解决,怎么可能提供中国人期待的那种免费医疗?至于李玲在过去举例说免费医疗的,比如英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等等,亦或者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免费医疗,如果现在的中国人能够接受低水平的医疗,接受止痛药+抗生素+维生素的解决方案,亦或者能够忍受动辄几个月、十几个月的排队时间,那自然也可以,但中国人要的免费医疗是这样的吗?作为一名研究了几十年医疗改革的专家,不应该不懂这种基本的区别,既然是研究这个的,就不能像一个自媒体网红那样泛泛而谈,要输出有内容有价值的东西,要说清楚这些所谓的一百多个国家的免费医疗,都是怎么做的,谁做的好,谁做的差,哪些可以学习、哪些应该避免?事实上,纵观全球,唯一称得上免费医疗的只有古巴,但是古巴的免费医疗是靠古巴医生去海外大量赚钱来补贴的,而且也达不到中国人期待的医疗水平。至于印度竟然都能拿出来当所谓的免费医疗范例,印度的公立医院都成了什么样子,作为研究医改的专家不知道吗?她自己敢去印度的公立医院接受治疗吗?更何况,印度的个人卫生支出占比远远高于中国,常年在50%以上,而中国去年个人卫生占比是27%,按照国际惯例,卫生总费用的构成比例为
7月18日 下午 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