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田心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田心ming 中社学人 2022-09-0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摘要: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文明,有不同国家、民族的文明。人类文明是在历史的前进运动中发展、进步的。不同国家、民族的文明是多样的、平等的、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它是社会主义的,又是中华民族的,是社会主义和中华文明的统一体,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和鲜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创造使社会主义发展成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新的文明形态,使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中华文明。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把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关键词: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说:“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



一、文明和文明形态

我们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它的创造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相对于此前已有的文明形态而言的。深入研究这个新形态,需要讨论什么是文明和文明形态。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中,“文明”是表征人类进步状态的范畴。在集中反映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文明理论的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文明”首先是一个时代概念。“文明时代”是同蒙昧时代、野蛮时代相对应的时代。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使人类从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出现、专偶制家庭的形成,是过渡到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进入文明时代后,文明在发展中呈现出多种形态。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人类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是以一定的形态存在和表现出来的。研究文明问题,不能不研究文明的形态。
对于不同形态文明的共性和个性、联系和区别,可以从纵向发展、横向并存以及内部构成等不同角度去分析、研究。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是在历史的前进运动中发展、进步的。习近平强调,“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他论述了如何“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的文明理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的。唯物史观把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看作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他创立的唯物史观作出简要表述。他用“社会形态”范畴对基于生产方式的社会历史演进的几个时代作出概括。这一思想后来发展为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社会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理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各种文明都是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文明。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除了区别于野蛮时代的从奴隶社会直到资产阶级社会的“文明时代”概念外,还有“古代文明”“现代文明”或“资产阶级文明”等概念。中国共产党早期理论家瞿秋白曾经用“封建时代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文明”“无产阶级的文明”“社会主义的文明”等概念对文明做历史的分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人类创造的文明包括奴隶社会的文明、封建社会的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这些不同形态的文明可以在一定时期交叉并存,历史地看,它们构成了文明演进的系列,体现了文明进步的趋势和文明发展阶段性的规律。在这样的文明形态演进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属于社会主义文明。

从横向看,世界是多种形态的文明并存的世界。文明是由不同国家、民族的人民创造的,无论历史上或现实中,都存在数不胜数的不同国家、民族的文明。不算已经衰落的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巴比伦文明、古代一度辉煌却已经埋藏在万顷流沙之下的楼兰文明等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文明,当今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文明。
习近平深刻论述了不同国家、民族文明的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阐述了我们应该秉持的态度和原则。“第一,文明是多样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习近平明确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些重要论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文明建设实践和当代文明发展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不同民族、国家的文明,在交流互鉴中推动文明进步提供了基本遵循。

在不同国家、民族的文明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民族文明的独特成果和独特性质。

从文明的内部构成看,文明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政治制度、精神文化以及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建设的成果相互关联构成的,具有内部结构,各种文明都是多方面成果构成的整体。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就是表征不同方面文明成果的概念。社会有机体的构成是复杂的、多层次的,除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几个基本方面外,作为整体的文明还可以从其他视角、从更多的方面或层次去分析、认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数字文明、乡村文明、城市文明、家庭文明等概念,都是研究文明的认识成果的结晶。

由此看来,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从纵向看,有不同社会形态的文明;从横向看,有不同国家、民族的文明;从内部结构看,各自是由多方面的文明构成的。每一种文明既处于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定阶段,具有历史性、阶段性的社会形态特征,又属于一定的国家、民族,具有本民族、国家的性质和特征,同时在其内部包含了多方面的文明成果,具有内在结构。它们各自在质的多样性的统一中构成了独一无二的“这一个”文明。对于各种文明,都可以从纵向、横向以及内部构成等不同角度,从多方面的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中去分析、研究。

笔者认为,基于社会形态划分的文明系列概念,区分不同国家、民族文明的系列概念,反映一定文明中不同方面、不同部分的系列概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基本框架,反映了文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本文拟在这样的学术理论背景下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如何创造的?

习近平关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论述,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是根本问题,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我们自己走出来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党成立100年来的历史,就是领导人民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历史。
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文明不幸蒙尘。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围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奋斗牺牲,创造新的文明。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我们一路走来的这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就是在这条道路上创造的。经过百年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的文明形态迈进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到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不断发展的,我们对自己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伴随着这一发展过程不断提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从道路的开辟到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的过程,这也是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将其定位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自我认识不断提升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党在实践中找到的一条道路。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标志着我们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这是党总结长期实践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在这条道路上,随着实践的发展,理论体系逐步形成。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概括了其主要内容。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2002年党的十六大和2007年党的十七大先后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写进了党章。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以此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7年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推动着制度创新。习近平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党的十八大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提出并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党的十八大后,“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进一步发展中增加了“文化”作为其构成因素。习近平对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做了大量论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深入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分别作出明确定位,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完整的概括,从十八大的“三位一体”发展到了“四位一体”。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在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在论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得出我们“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结论,这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道路”的开辟到“四位一体”的形成之后,深刻总结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纵观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从人类文明史的高度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和历史地位而作出的一个新的重要判断。这一论断的提出,反映了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的新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提升。

(三)自觉创造全面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文明史,是一个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步步发展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党领导人民自觉进行文明创造的结果。
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减轻劳动、增加产品而改进生产工具时,没有想到这样会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原始公社制的瓦解和奴隶制社会的形成。进入文明时代后,阶级社会中文明的进步仍然是自发的过程,不是自觉创造的结果。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支配着社会运动的规律是“作为异己的、起初甚至是未被认识的、其本性尚待努力研究和探索的力量”起作用的。“整个文明期都处在这些规律的支配之下”,直到今天,社会的全部生产仍然是由盲目的规律来调节的。“这些盲目的规律,以自发的威力”“显示着自己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问世“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走上了在党的领导下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只有全面发展的文明,才能成为成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自觉创造新的文明形态,需要深入探索和认识文明的内在结构,全面、协调地从多方面推进文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是不断拓展、深化的。习近平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实践深入,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当年的‘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今天的‘五位一体’,这是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更带来了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逐步形成的过程,就是文明建设不断发展和关于文明建设、文明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良性互动中发展的过程,体现了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创造的高度自觉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全党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后,党中央在1979年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2年党的十二大指出:“社会的改造,社会制度的进步,最终都将表现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要求“从这个总体布局的高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并且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两个文明”的总体布局由此形成。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要求“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就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层面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社会建设”纳入“总体布局”,提出“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阐述了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形成了“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时虽然还没有提出“社会文明”的概念,但是对社会领域的文明建设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认识。
与此同时,党的十七大报告引入了“生态文明”概念,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要求实现“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做了系统、深刻的阐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要求“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样,我们党在实践上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理论上形成了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基本方面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全面、完整的认识。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概念的产生,是“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理性认识就是“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习近平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就和经验时,指出我们“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样就不仅整合此前达到的理论成果,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包括“社会文明”在内的构成文明整体的五个“文明”概念,而且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概念,作出了明确论断,因而标志着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认识的飞跃。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根本性质和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有自身特定的性质和历史地位,可以从多方面去研究、探讨。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根本性质在于,它是社会主义的文明,又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是社会主义和中华文明的统一体,在社会主义文明史和中华文明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具有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
习近平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他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具有不同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阶级社会文明的性质和特征。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阶级社会中文明所具有的阶级对抗性质和在阶级对抗中发展的规律。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建立在阶级的对抗之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古代的奴隶制、中世纪的农奴制和近代的雇佣劳动制,“这就是文明时代的三大时期所特有的三大奴役形式;公开的而近来是隐蔽的奴隶制始终伴随着文明时代”。他指出:“由于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对一些人是好事,对另一些人必然是坏事,一个阶级的任何新的解放,必然是对另一个阶级的新的压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在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创造的。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消灭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改变了几千年来受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不再具有对抗的性质,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自身不断得到解决。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一阶级社会中文明发展的规律已经不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自觉创造的成果,由此就决定了它作为新的文明形态具有不同于阶级社会中文明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规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新时代的中华文明,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辉煌成果、鲜明特色、重要地位和党对待中华文明的科学态度做了系统、深入的阐述,为我们认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特色提供了指南。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记录了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同时在甲骨文发明以前在中华大地上还有1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几千年从未中断的历史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习近平强调:“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体现着在世世代代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这些中国人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特色。
习近平指出:“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他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里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同时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积极的养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独特优势和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中华文明的科学态度,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以鲜明中国特色。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社会主义和中华文明有机统一的整体,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一,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创造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新的文明形态。
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用简明的语言对体现社会发展总趋势的规律作出概括:“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也就是体现人类文明发展总趋势的规律。
社会主义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历史经验还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不等于已经创造了新的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其间还要经历从多方面展开的文明建设的过程,这是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如果说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使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那么,经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奋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的艰难探索,才第一次创造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主义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树立起一座丰碑。如果说社会主义救了中国、发展了中国,那么,中国也极大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作为现实存在的活生生的新型文明出现在人类文明史上。
第二,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创造使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中华文明,或中华社会主义文明。
中华文明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与时代共进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恩格斯曾经预言,在未来的新社会,当人们成为自身社会结合的主人,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时,人自身以及人的活动的一切方面都将突飞猛进,使以往的一切都黯然失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豪迈地宣布:“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把这些科学预见在古老的中华文明沃土上变成了现实。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习近平强调,“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的中华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不仅指导我们通过革命深刻改变了中国,而且推动各方面的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青春的活力,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就是这种结合的伟大成果。如果把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经验集中到一点,那就是: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相关阅读






作者简介: 田心铭系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


文章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21年第11期。


本次转载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微信公众号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中社学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