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拥抱昌景黄杭 南昌如何融入长江经济带黄金板块?

雷桥亮 当代江西 2024-05-12

昌景黄高铁的开通对南昌乃至江西意味着什么?


27日上午,随着G4012次列车从南昌东站驶出,昌景黄高铁正式建成通车,至此,杭昌高铁全线贯通运营。昌景黄高铁呼啸而来,一条串联起“名城、名镇、名山、名湖”的世界级黄金旅游线路正呼之欲出。
作为南昌高速铁路网拼图中的重要一笔,昌景黄高铁的开通对南昌乃至江西意味着什么?能带来什么?又该怎样抢抓机遇、共享机遇?
首趟动车组列车停靠景德镇北站。 时雨/摄
昌景黄—杭黄高铁沿线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交通区位“稳居C位”、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网红效应“流量爆表”,是支撑“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绝佳支点。昌景黄高铁的开通有望重塑南昌及周边城市旅游格局,对于倾力打造文旅品牌的南昌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笔者以为,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助于南昌重构旅游目的地。昌景黄高铁东接杭黄高铁,直通长三角;南接昌赣、赣深高铁,对接粤港澳;北连京港高铁,连通京津冀,大幅缩短了南昌与这些主要旅游客源地的时空距离。
根据“黄金三小时旅游圈”理论,昌景黄高铁的开通将激发上述区域游客的出行意愿,包括南昌在内的沿线周边区域都将受益,这些地区将成为南昌重要的潜在客流来源地。
放大南昌文旅“聚集效应”。不同城市在旅游方面会形成不同的城市魅力和对游客的吸引力。从理论上看,高铁开通能够促进旅游产业基础好的地区吸引其它相对较差地区的客流、人才等旅游资源,表现为资源的“聚集效应”。随着高铁线路的完善,大城市“聚集效应”更加突出,旅游产业发展提速。
作为昌景黄—杭黄高铁线路上的省会城市,南昌文旅资源要素多元、业态丰富,文旅产业发展相对成熟,能够通过昌景黄—杭黄高铁放大“聚集效应”,吸引来自周边及沿线地区文旅市场主体进驻。
形成“旅游经济朋友圈”。昌景黄—杭黄高铁“一程多站”式的联程旅游助推“点—线—面”旅游形态的发展。如果能够抢抓文旅市场复苏的新机遇,顺应旅游消费大众化、出游个性化、需求品质化的发展趋势,融合好赣鄱古文化、景德镇陶瓷文化、上饶婺源晒秋文化和皖赣徽文化等各种古色和红色文化,做好区域联动文章,就能打造好独特的“昌景黄—杭黄旅游经济朋友圈”。
当然,受制于南昌城市能级的短板,沿线云集众多旅游城市和旅游资源的昌景黄高铁的开通,也可能让南昌从旅游“目的地”变成“过境地”,增加南昌“留客”压力,也增加游客资源被沿线及通达地“虹吸”的风险。
与此同时,昌景黄—杭黄沿线各地文旅产品有同质化倾向,容易导致竞争大于合作,进而从合作朋友变成竞争对手圈。
工作人员在列车前合影。倪述洵/摄 
认清了自身的优势和短板,如何想办法扬长补短、趋利避害、合作共赢,这是我们应有的态度,也可以大有作为。
笔者以为,可以依托昌景黄—杭黄高铁资源独特、交通便利、历史悠久、网红效应的优势,以名山、名湖、名江、名楼、名镇、名城为核心旅游要素,在昌景黄—杭黄沿线赣浙皖连通区域,具体包括南昌、景德镇、上饶、黄山、衢州、杭州等地,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赣浙皖示范区,建设超级IP、增强影响力,互换优质资源、增强协同力,统一服务标准、增强吸引力,为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资源互融,打造“江右徽古”千年文旅超级IP。可结合各自文化特色和资源禀赋,在赣浙皖示范区打造形成“1+4+N”(即1个超级IP、4个名IP、N个产业链和业态)IP体系。即在示范区融汇南昌的红色文化、九江的书院文化、景德镇的瓷文化、上饶的道教文化、黄山的古徽州文化、杭州的西湖文化等特色文化,将“江右文化”和“古徽州”文化融合,塑造主题鲜明、形象生动、个性独特的超级IP“江右徽古”。
具体通过打造反映自然山水特色的名山、名湖和体现历史人文内涵的名镇、名楼的“四名”IP来实现:
一是打造名山IP:重点整合黄山、庐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夷山等世界遗产品牌,打造世界级名山IP,趁势为南昌湾里梅岭景区走出省门扩大影响赋能。
二是打造名湖IP:串联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东方日内瓦”太平湖、千岛湖、西湖以及长江、赣江、昌江、新安江等名江名湖资源,打造水文化主题IP。南昌可以依托夜游赣江、南矶山观鸟等活动深化水文化品牌打造。
三是打造名镇IP:链接千年侯国海昏侯、安义千年古村群、鄱阳古镇、瑶里古镇、婺源古村落群、西递宏村等示范区古镇古村落景点,打造魅力古村镇IP。南昌可以借助海昏侯剧场等演艺文创活动,提升古村古镇魅力。
四是打造名楼IP:重组南昌滕王阁、黄山慈光阁、景德镇龙珠阁等楼阁资源,打造“画龙点睛”楼阁IP。
N个产业链即延伸拓展这四大IP,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特色旅游新业态。

杭昌高铁线路示意图。
资源互换,探索合作共赢新模式。跨区域合作的关键在于破除利益分配难题,建议从资源互换开始,平衡各方利益,调动各方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利益共同体,为推动示范区建设凝聚共识和合力。
一是政府之间的资源互换。在赣浙皖示范区推进的最初阶段,建议示范区各市从三个方面开展资源互换:加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资源整合,通过旅游信息库,实现旅游资源信息互换分享;
探索互为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合作路径,成立旅游宣传推广联盟,定期组织互为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和市场推广活动;
进一步推进新技术在旅游场景广泛应用,利用南昌的VR产业技术优势,以财政补贴支持的方式将VR技术应用于示范区知名景区应用场景,实现产业和技术互换。
二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资源互换。推进示范区建设,需要政府与市场共同发力。建议政府以出让部分国有旅游产业经营权为条件,引入携程、新东方等专业企业参与示范区主题式的、有互动参与的深度旅游产品的打造,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
同时采用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探索南昌国有旅游公司、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万达、云上四季民宿等公司合作,采用政府进行项目投资,第三方提供IP设计、运营管理的模式,对示范区内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三是示范区与客源地的资源互换。赣浙皖示范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要客源地的发展能级有一定差距,优势互补性强,可以通过一定的合作机制进行资源互换。
服务换客源,利用示范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邻近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提供“精神故乡式”的文旅产品,将示范区打造成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中高端人士的后花园。
资源换投资,利用相对便宜的土地、劳动力以及特色旅游资源,引进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文旅企业入驻。
平台换机遇,充分发挥泛珠合作、闽浙赣皖经济协作区等机制的作用,示范区及周边城市联合参加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型旅游展销会,联合推广定制旅游特色产品,提升示范区各地的合作水平。

首趟动车组发车,时速达到352公里。 时雨/摄

资源互享,构建示范区服务新标准。顺应旅游消费大众化、出游个性化、需求品质化的发展趋势,共享服务体系,形成一套新的立体服务标准,提升示范区游客“同城游”的体验感。
一是推动配套设施衔接。建立昌景黄—杭黄高铁配套设施统一标准,以高铁站为中心,科学配置与高铁相配套的旅游大巴等城市交通工具,预留城市快速交通接口,力争实现公共交通与高铁的无缝连接。同时优化景区“最后一公里”交通配套,推进“城景通”“景景通”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实现数字平台共享。依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现代技术,建立区域旅游信息库,连接“i南昌”“慧黄山”“发现杭州”等系统端口,创建跨区域的“城市大脑”“赣浙皖一码游”“20秒入园”文旅系统等数据平台,建设标准化旅游标识、咨询服务和旅游语言无障碍系统,实现客源市场等信息的互动与共享。
三是探索统一步伐争资。依托环徽州遗产群、环鄱阳湖遗产群等优质旅游资源,示范区各市可共同策划包装旅游合作区、国家公园等项目,联合向国家争取项目资金支持。
整合示范区各市现有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奖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推广等。此外,还可探索依托景区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

南昌东站。
除了路径操作层面的举措,协同的机制保障必不可少。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服务保障作用,整合各级资源,形成合力,以旅游规划的“超前”,营商环境的“超软”,赢得游客的“超值”,努力实现示范区的成功打造。
建立国家、省、市三个层级机制强化推进机制支撑。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是推动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的重要保障,赣浙皖示范区作为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争取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和国家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作为国家层面事项进行推进;
省级层面成立由浙江、安徽、江西三省发改、文旅部门主导的协调机构,协同制定相关规划、政策,确定落实重大合作事项;
市级层面成立示范区各市协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会晤机制,负责示范区旅游合作事项的梳理和落实,定期通报示范区旅游合作政策实施效果。
实现各地旅游发展规划对接强化中长期支撑。依托区域协调机构,对示范区旅游资源进行摸底、梳理,联合启动示范区各市旅游资源普查,形成旅游资源一张图,共同编制区域旅游资源规划图、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图,并与各市的总体规划、旅游专项规划及相关产业规划等有效衔接。
尤其是统筹高铁沿线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安全设施等重大设施项目特别是跨区域合作项目的建设,提前谋划。
优化旅游营商环境强化“软件”支撑。统一服务品牌。强化“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意识,推动旅游业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培育一批专业度高、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放心安全的服务精品。统一市场监管健全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地区旅游市场举报投诉和执法协作机制,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和线索移交,开展联合执法。统一人才培养。示范区各市联合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素质,加强旅游从业人员业务培训,举办比学赶超大赛等活动,加强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队伍建设。
(作者系南昌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昌景黄高铁如何改变江西
毛泽东为何提出“用大力经营永新”
为何今天我们还要重读毛主席这部经典著作?
从毛主席诗词窥见大美江西
毛泽东的江西情
向毛主席学危机管控艺术
这碗茶,缘何香飘天下?

一只乌鸡孵出50亿元产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