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论神聊‖站在“道”上看诗词

齐梅鹿 自然微论坛 2021-02-01

2017年3月9日,《国土微论坛》微信群举办第23场“微论神聊”活动,由齐梅鹿主聊“站在‘道’上看诗词”。主持人;楚辞。


主聊人:齐梅鹿,河北法制报退休记者,副高职称,曾任河北省委《共产党员》杂志作风建设编辑室主任,河北法制报总编室主任。现为中华诗词研习会会员、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河北散文学会会员。酷爱读书,藏书逾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382lsr9te&width=500&height=375&auto=0


人间万事,皆讲“道”和“技”。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形而上的带有普遍性、永恒性的东西。我用六个字来概括、界定宇宙万物:“名、用、缘、变、生、灭”。因为这六个字带有普遍性、永恒性,所以我命名它为“六字道”。

名,就是是什么,事物的本质;用,有何用?缘,此事物和他事物的关系;变,大化迁流,宇宙万物皆在变化中;生灭,事物有生就有灭,寿命只是相对而已。

为何以“道”来讲古典诗词?因为我不是古典诗词专家,充其量是个资深的爱好者。诗词的发生发展及基本的知识,如对仗、平仄、隔与不隔等,虽然也懂一些,但不专业,讲不好,所以不能从技术的层面讲,只能笼统的、常识性的在“道”的层次讲一讲。

首先是诗何名欤?诗是什么?《诗纬》中说:“诗者,天地之心也”。《诗大序》云:“诗者志也”。《文心雕龙》讲:“诗者,持也。持人性情”。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诗是一种关乎心和情的文学艺术种类。并且这个种类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地位很高,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诗学》中推崇她为“文学艺术之冠”。

唐代高僧尚颜诗云:“诸机忘尽未忘诗,似是诗中有所依”。诗之所以关乎人的志向和心情,我名之曰:人类精神的最佳营养品,心灵之花。

中国古典诗词是什么?是全人类下功夫最大的一种文学艺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武汉大学名教授李敬一说:“只有走入唐诗这样堪称精粹的文学艺术,才能最终走入中华文明”。

大家想想,中国诗词,仅仅从《诗经》算起,一直到清末康梁变法的“诗界革命”,谭嗣同“愤而废箧,毕弃之”,开始新诗写作,2500多年,其中尤其是科举取士,凭诗词文章考取功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中国人在这方面下了多大的功夫。光唐朝就出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佛(王维)、诗家天子(王昌龄)等。闻一多称唐朝为“诗唐——诗的唐朝”,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无人不写诗。李世民的《经破薛举战地》,李隆基的《早登太行山言志》,武则天的《石淙诗》……

圣人不弃,万事万物都有用。诗词有何用?我曾写《问诗》:“我问诗词有何用?不当油米不当柴。无用之用乃大用,拔君脱俗出尘埃”。简单讲就是四个字:拔君脱俗,培养“精神贵族”。

汉代郑玄《诗谱序》云:“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上皇伏羲是传说中的三皇之首,这样说,诗在中国的存在至少有5000年时间。为何能存在这么长时间?周汝昌在《诗的存在》一文里概括说:“诗,缘情而存在”。

《文心雕龙》也说:“诗者,持也。持人性情。人秉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在中国,什么事和这个“情”字扯上了,就“剪不断,理还乱”。中国人重情,这和中国文化的特质有关。

李泽厚说:“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中国历史是“情本体”。明代冯梦龙在《情史》一书说:“六经皆以情教也。《易》尊夫妇,《诗》首关雎,《书》序嫔虞之文……”“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中国历史上关乎情的故事太多了,《红楼梦》、《西厢记》、《桃花扇》、《牡丹亭》……所以李泽厚说中国历史“情本体”论。

孔子讲诗可“兴观群怨,多识鸟兽草木”。概而论之,诗有五大作用:一是调情,平衡心情;二是益志,可言志,兴志,养志,固志;三是审美,提高幸福指数,四是长知识,懂道理。诗中的成语典故、历史知识、鸟兽草木、地理山川、物候习俗……尤其是宋诗,启功论诗“三唐气壮脱口嚷,宋人句句出深思”,宋诗的哲理性很强,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被广泛引用。五是提高气质。“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幽梦影》中说:“所谓美人者,出了花容月貌,还须有诗词之心”。

和我们中国人的关系。这在“用”的部分大部分谈到了,就简单说一句:古典诗词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有一本书中谈到:中国文化,如去掉“唐诗宋词”,会黯然失色。武大李敬一:只有走入唐诗,“才能最终走入中华文明”。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关键是被中国文化所化之人。这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是“文化基因”。所以说,作为中国人,是断不能不读唐诗宋词的!

宇宙在膨胀,星球在运转,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国的群经之首《易经》就讲一个字:“变”。古典诗词也不例外,从《诗经》的“四言体”,到魏晋“五言体”,到隋唐“七言体”,到宋代的“宋词”,到现在的新诗、散文诗,形式在变。古典诗词今后的命运如何?会不会被历史淘汰?我说起码100年内不会。

“康梁变法”,谭嗣同“愤而弃箧,毕去之”的“诗界革命”,古典诗词的“命”至今犹存。他谭嗣同临就义不还吟绝命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今天古诗词蓬勃发展,有“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研习会”等诸多专业机构。中央电视台还搞了”中国诗词大会”。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成长,古典诗词为精神最佳营养品,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承载着海洋般的历史信息,唱响神州五千年的“中国声音”,绝不会“戛然而止”。

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富有的未来,人的生活会越来越追求诗意。

诗意是什么?就是美。

美是诗的灵魂。

大美学家朱光潜《诗论》一书,就是一本《诗美学论》。序言中说:“向诗人提出更高的美学要求”。

《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一书中言:中国古典诗词讲气、味、神、韵、境、灵。他们的统一性即是表达中国人追求美的理念。

孔子提倡“诗教”,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提倡“以美育代宗教”,这也说明诗和美的表里关系。

马克思讲:“按美的规律建造世界”;民国时期大社会学家张竟生提出“美的人生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食色性也,爱美是人的天性。人只要有爱美的天性,诗,这个美的使者就不会灭亡。


欣赏古典诗词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古典诗词,都是古人写的,和我们有历史之隔。古人提出“诗无达诂”虽然指的是主观的审美眼光的不同、理解的不同,很大成分也是由于客观的历史之隔造成。

欣赏古诗词,首先的条件是,要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

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情商、美商和情趣。

再次,就是我提出的“走进古人时空解读古人诗词”。

“诗者,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古人的“心里话”,所以我提出要“最大限度的读懂古诗词”,就要懂得古人的“天、地、人、心”四大要素。

天,即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即当时古人所处环境,境遇——顺境乎,逆境乎,乱境(战乱)乎,平境(平时)乎。

人,了解古人当时的人际关系、社会背景。如唐代李商隐的诗公认“难读”——“一篇锦瑟解人难”,十分“隐晦曲折”。这和他的人际关系有直接关系。李商隐时代正是唐代党祸激烈之时。“牛李党争”(牛僧儒和李德裕)十分激烈,他的伯乐令狐楚是“牛党”,可他偏偏是“李党”王茂元的女婿,加之他十分欣赏李德裕,他一生都处在“牛李”的夹缝中,左右为难,双方都不信任他,郁郁不得志,“空负凌云万丈才,一生抱负不曾开”,40多岁就赍志而殁。诗可怨”,他的怨气都“撒在”诗里。但又不敢“明撒”,只能指桑骂槐,隐喻幽怨。不了解他的历史,他的心情,就读不懂他的诗。

心,当时诗人是什么样心情。比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当时在流放途中,遇到皇帝大赦天下,他被赦免造反之罪,急于还家,”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种高兴而急切的心情溢于言表。




往期相关文学讲座链接

微论神聊‖写作的困境与突围/我的阶段写作报告

微论神聊‖永不迷失的家园/粗谈文学中的乡恋情

微论神聊‖大时代背景下/文学对于小我的意义

微论神聊‖文学创作立意时的视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