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著名历史学者傅国涌直播:读什么样的经典才能成就一个人

祖庆说 2021-10-24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谷里君又和大家见面啦!
从小,老师就告诉谷里君,要多背古诗词,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自己长期浸泡在优美的古诗词中,自然就“腹有诗书气自华”。可惜,谷里君小时候可没有什么好看的古诗词书呀,总觉得古诗词好呆板!
今天谷里君发现了这套非常有意思的古诗词,著名历史学者傅国涌先生编著,推荐给大家!
本文下半部分还有傅老师最新随笔集《开门见山——故乡雁荡杂记》的相关介绍今晚20:00,我们也邀请到傅国涌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场关于如何阅读经典的直播,扫上方海报即可进入

点击上方图片了解详情


某一天,我到西湖看落日,走过西泠桥,走在我前面的是两个低年级的小学生,一男一女正在背诗,仔细听,他们是在背杜甫的那首五言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原来他们看见了夕阳下正在湖中戏水的鸳鸯,难怪脱口而出的就是这首诗。

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任学林 绘

那一刻,夕阳凝固,西湖无语,千余年前杜工部的诗已化作他们幼小生命的一部分。仿佛这诗不是古人所作,而是从他们心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他们的眼睛触及湖中的鸳鸯,想到春天将至,触景,睹物,眼前的一切与他们熟悉的这首诗便融为了一体。

我相信,一个诗人一旦将美好的诗句写出来,就等于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拥有了这诗句。从此,它就不仅为诗人独享的美,而是人人皆可共享的美。

那些有幸在时间中存留下来的美好诗篇,带着古人听到过的声音,看到过的色彩,闻见过的气味,呼吸过的空气,当然更是浸透了古人体悟到的那种美,神秘却又敞亮,它们因美而幸存下来,并一直在那里等待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与它们相逢。

就如《荷马史诗》、弥尔顿的诗篇、莎士比亚的剧本,一直在等待古希腊和英文世界的少年一样。这样的等待,虽然常常被宏大的人类文明史忽略,然而正是这天长地久、润物无声的等待成就了文明的代代相续。

白居易《池上》| 任学林 绘

对东西方文学有深刻理解的华人学者陈世骧先生曾说:“中国文学的荣耀并不在史诗;它的光荣在别处,在抒情的传统里。”

这是光荣,也是限制。数千年来,正是这个代代相续的抒情传统参与塑造了中国的心灵,与《荷马史诗》、希腊悲喜剧传统中熏陶出来的民族是那样不同。

我们却又不能不承认,正是一个个不同民族的心灵,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心灵。离开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离开李白、杜甫、王维这些心灵,就如同离开了《荷马史诗》、但丁、歌德、莎士比亚一样,一样是难以想象的。

《诗经·伐木》| 任学林 绘

我想起了沈从文,他不是诗人,却是20世纪最具抒情气质的中国作家,他是从深厚而广大的抒情传统里生长起来的,他的作品是用白话文写的,无论小说还是散文,处处满溢着源自遥远的抒情传统的色彩、声音、气味,笔起笔落之间,无不与这块古老的土地血脉相连。

我希望今日中国的少年不仅背诵古诗、古文名篇,也能熟悉《荷马史诗》、歌德、莎士比亚的作品,汲取东西方丰美的精神养分,这是我正在国语书塾的儿童母语教育中践行的。

背诵古诗,毫无疑问是最初的起点,一个还在使用象形文字的民族,我们的根脉是从这里长出来的。在这些朗朗上口的古诗中,少年们可以找到一个民族曾经的欢喜和忧伤,听见月光和星光下的那些低语,甚至摸着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之间的心跳。

杨万里《小池》| 任学林 绘

早在2017年初秋,我即有意编一套适合小学生诵读的《寻找古诗之美》,正好领读文化的康君来我家闲聊,说起此事,他立马就跟我签了出版合同。我随后找到了张彬彬(杭二中语文老师)、邱少央(杭高语文老师),她们此前曾编过一套非常好的《爱上古文》。彬彬又带着一个念小学的女儿,正是合适的编写者。

点击上方图片了解详情


不久,她们就拿出了一个初选目录和框架,我们商定的选诗范围上起《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下迄清末的龚自珍、苏曼殊,唐诗宋诗当然是主体,采用孩子的视角,从虫鱼、花草、童趣开始,到自然现象、自然风景、四季变化,步步深入,循序渐进。


当年11月,在苏州举行的第四届南方阅读论坛期间,我们即初步确定了选篇。此后的两年,她们在课余时间陆续完成了《寻找古诗之美》小学卷的编写工作。


期间,我的挚友、相识三十几年的任学林利用业余时间画了二百多幅插图。他是美术专业出身,1986年他在温州师范学院美术系念书时,我们常在九山湖畔相聚。他以往多画油画,这次尝试用水墨,给了我不小的惊喜。

尤其那些与儿童有关的诗意画,活泼可爱,生趣盎然,与古诗放在一起,不只是插画,其中又有他自己的奇思妙想,是一个画家体悟诗人心灵的产物,是心灵与心灵的相互呼应。


这套《寻找古诗之美》小学卷,一共三册,第一册60首适合小学一二年级,第二册适合小学三四年级70首,第三册适合小学五六年级82首,诗画融为一体,有注解,有诗人、诗解还有典故等链接。

我们的用意是把古老抒情传统中的美带给更多的中国少年,愿这种美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2019年3月12日初稿
12月29日改定于国语书塾
傅国涌

这套书,绝不是对历朝历代经典古诗的罗列或堆砌,也不是各处复制粘贴来的注释诗解。


它在细节上需要足够的用心,能真正从孩子的角度选诗用孩子的语言解诗


它最好还有美的一切外在形式,比如生动活泼、富于意境的插画让孩子可以由诗入画,由画观诗;比如诗朗诵音律也是走进古诗之美的一条路径。


《寻找古诗之美》就是这样一套书。它从编选团队到所选古诗词再到整套书的呈现,无不让我惊喜和满意。

傅国涌
历史学者,儿童母语教育践行者,1999年起为《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凤凰周刊》等媒体写专栏,发表过数百万字的文章,大量文章被《新华文摘》《报刊文摘》《读者》《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报刊转载,2001年起入选《大学人文读本》及山东人民出版社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2008年起担任广东省政协《同舟共进》杂志编委。著有《金庸传》《笔底波澜》《大商人》《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百年辛亥 》《新学记:中国现代教育起源八讲》《美的相遇》《开门见山》等数十种,编有《过去的中学》《过去的小学》《寻找语文之美》等十几种。2017年10月开设国语书塾童子班,致力于“与世界对话”的课程设计和实践,已有《寻找中国之美:少年双城记》《寻找中国之美:少年西安行》《寻找古诗之美》等问世。

除了上述精美的诗词著作,傅国涌老师还历时多年,将自己对故乡雁荡的回忆集合成一本诚恳、动人的随笔集《开门见山——故乡雁荡杂忆》。

上方图片了解
现摘录相关内容如下:

民国年间的灵峰 

小小的山村被山团团围着,山外面还是山。

对这个陌生世界的认识,是从认识山开始的,山的沉默,山的呼吸,山的坚韧,山的包容,山的寂寞。

即使一个卑微渺小的生命,也是和他所在的时代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人可以例外。中国的史书也少有涉及小人物的生死,有之也只是符号、数字而已。小人物发不出自己的声音来,他们的生老病死仿佛从来都与世无关。

“雪花不会生长春天的嫩芽,风景被遗忘在人生之外,每个山谷都有一个奇怪的梦,梦见每次生存都有一支歌,每个音符都布满了血迹……”

《开门见山——故乡雁荡杂忆》主要讲述了傅国涌先生对故乡雁荡山人和事的思考,对治学的思索,对历史的探索,对现世的追寻,是不可多得的优秀随笔集。

 

 OLD PHOTOS 


 开门见山——故乡雁荡杂忆

后 记

文 傅国涌


2016年,我开始动笔写《开门见山——故乡雁荡杂忆》的第一篇《山·水·穷》。2017年9月,《老照片》主编冯克力兄陪我到烟台和威海看海,在威海卫的风雨中,我偶然说起这个系列的写作计划,克力兄约我在《老照片》上连载。从当年10月起,连续两年,每期一篇,到2019年10月一共发表了十二篇。此后,我又完成一篇《北上淘书记》,因缺少相关的老照片,改在《北京青年报》发表。此前,2016年夏天,我写过一篇《九山湖畔有吾师》(曾用作吴式南先生《发现艺术之美》的前言),收入本书时作了较多的修改。此外,我还写过一篇《故乡与诗》(曾在《瓯风》全文发表,在《萧台》发表时有删节),也作为附录收入。


1983年前后傅国涌在家中。

其实,也可以说,这本书早在十年前即已落笔。那时,母亲去世不久,我写下了这些文字:

5月14日凌晨1点59分,母亲停止了最后的呼吸。在她弥留之际,我站在她的床前诵读《旧约·诗篇》,从五十七篇一直读到九十几篇,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尽管我知道,她已经听不到我的声音,但是那一刻除了《诗篇》,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够安慰即将离开我的母亲。一生劳苦的母亲终于走完了她在尘世不足七十五年的生命路程……

那一刻,天下大雨,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声。我将母亲的眼皮合上,盖上被子。

5月15日上午,我们将母亲遗体送进了殡仪馆。在进火化炉之前,我最后一次抚摸母亲的脸,脸虽然已经冰冷,却还柔软,我和妻子再次含泪为她祷告。母亲被病痛折磨得只剩下了皮包骨头,化成灰正好装满一个骨灰盒。生命成灰,这是躯体的归宿。生我养我爱我的母亲,在这个苦难的尘世,我从此再也见不到她了。

细雨中,灵车播放着哀乐,我抱着母亲的骨灰盒回家。我紧紧地抱着骨灰盒,尽量抱得稳。我想起,小时候,母亲就是这样抱着我的;如今,我抱着她的骨灰,直到亲手放入墓中。

母亲离世那天,一位朋友给我发来短信说:“母亲一生劬劳,是我们永远的愧疚,也是我们永远的荣耀。”

而在我心中,母亲是我永远的痛。

1988年,傅国涌在故乡车站的石头墙前。

在电脑上敲下这些话时,我泪流不止,最终未能完篇。母亲走了近十年,这篇回忆母亲的文字也未能完篇。每次再续,都是满脸泪水。母亲的身影一直徘徊在我的记忆中,哪怕她十年前即已成灰,我想起的总是母亲为我付出的辛劳、担忧和泪水。自20世纪80年代末那个秋天起,我从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母亲从五十四岁到六十四岁,我们真正是“十年生死两茫茫……尘满面,鬓如霜”。她读不懂苏轼的词句,独自在以泪洗面的岁月里煎熬,最后身心崩塌。

对于一个母亲而言,我知道她撑不住了,她的生命终于天崩地裂。当我平安归来,她已平静如初,只是身心俱疲,渐渐老去,从此没有恢复元气。

她生病多年,在卧床九个月后,终于撒手而去。临去前数日,双目失明的母亲不仅凭声音认出了我,认出了孙子,而且叫出了我的名字,虽然此前她已经很久不认识人了。她在我的注视下度过了生平最后一个母亲节。

这本书中唯独缺少的一篇就是我对母亲的追忆。她的骨灰如今埋在她熟悉的青山之上、巨石之下,四棵柏树、两棵桂花树和满山的松树之间。前几天,我去母亲的墓前,只见芦苇和茅草摇曳,时有风声、鸟声,墓的背后和前方都是万古如初的巨石。这本书是我对故乡和少年时代零零散散的记忆,谨以此书献给生我养我、为我耗尽毕生心血的母亲。

2020年1月23日初稿,1月24日改定


 OLD PHOTOS 



上方图片了解

—END—

来源 | 山东画报出版社  、领读文化 编辑 | 虫虫

   主编 | 卓雅  终审  | 从容战刀

常年法律顾问 | 浙江铭广律师事务所 王婷   ●傅国涌:什么是好的教育(值得所有教师、家长阅读))   【辣评】倡导“就地过年”,不是必须“就在此地”!层层加码可以休矣!   ●孩子写寒假作业有情绪,家长可以试试这样做!

步骤   成为谷里推广员
请扫描二维码—进入谷里书生中心
推广商品—生成专属海报—长按保存后推广
邀请好友(下级推广员)—长按保存后发出邀请
自动结算,推广无忧

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
茫茫人海中,永不失散
进入公众号主页——
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点——
点击“设为星标”
(或在右下点个“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