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区式骨灰堂背后的“民生”“民死”之艰

刘远举 中产财经生活 2021-10-15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作者介绍:

        

刘远举

FT中文网、腾讯大家、南方周末、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澎湃等媒体专栏作家,多家智库研究员。关注时政、财经、互联网,作品见于中外媒体。以深度的分析、冷静的理性、客观的态度去发掘现象背后的事实。


 

小区式骨灰堂

 

“天津一小区,里面住着十万骨灰盒”。惊爆的标题,让人想起网上流传的都市传说:很多一线城市的人,买不起墓地,就在附近的三四线城市买一个小房子,把骨灰盒放在里面。


 

不过,天津的这个所谓小区,并非如此,而是天津滨海新区中塘镇的公益性骨灰堂,只不过,除了窗户都是黑色的,这个骨灰堂外部看来,与一般小区无异。该建筑群占地2万多平方米,共16栋楼房,每层大约有25个房间,面积20平到50平不等,每个房间户门口都悬挂着“X氏祠堂”的牌匾。

 

这个骨灰堂是“公益性骨灰堂”,出售的确违规,但却并非公益的被私人巧取豪夺。在这一点上,诸多新闻都回避了背后的形成机制,实际上,这背后是关于中国人生与死的沉重的民生之艰。

 

昂贵的墓地

 

现在的墓地很贵,单价赶上房价,总价达到10万、20万,并非罕见,所以有哀叹“死不起”。

 

但中国是唯物主义国家,“死得起”并不在国家政策的考虑之中。《殡葬管理条例》第二条:“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政策不鼓励墓地消费,明确要求积极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进一步鼓励倡导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

 

第五条的内容则是:“在实行火葬的地区,国家提倡以骨灰寄存的方式以及其他不占或者少占土地的方式处理骨灰。县、市、自治州政府应当将….骨灰堂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

 

也就是说,最好是不保留骨灰,其次是树葬、花葬,最后是密集放置型的骨灰堂,到这一步是政府义务的底线。至于有一方坟,一块碑,清明可以放上一束花,一杯酒的埋葬骨灰盒的实体公墓,则被视为非必要的消费。

 

既然不提倡,视为非必要,自然卡得很紧。

 

首先,这需要资质。《殡葬管理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兴建殡葬设施。”根据《公墓管理暂行办法》,“建立经营性公墓,需县级政府审核同意,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批准。

 

有了资质,地的供应也是严格限制的。根据北京市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此前的说法,近10年来,全市没有再增加土地作为公墓用地。

 

除了限量,墓地的土地的使用时间也有限制。1998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墓管理意见的通知》,要求“墓地和骨灰存放格位的使用年限原则上以20年为一个周期。”也就是说,现在人们买墓,费用覆盖只有20年,如果要更长,理论上需要续交。

 

土地稀缺,限量供应,时间限制,这都让人联想到房产的70年期限与土地的限量供应。生与死,土地政策相同,倒也逻辑自洽。相同的政策,自然有相同的结果,所以,墓价飞速上涨。政策既然倡导不留骨灰、海葬等方式,自然也不会觉得有责任降低墓地价格。

 

但是,比起彻底的挫骨扬灰,一般中国人的觉悟还不够,还是会希望给亲人留下一块墓碑。这个需求受困于高价,市场就会自发的创新、降低价格,以满足需求。



螺蛳壳里的道场

 

在房地产中,土地出让金会分摊到每一层楼的建筑面积上,房子越高,“楼面地价”越低。但墓地只能独占土地,不能多人分摊,成本更高。反过来说,当墓葬上楼,就能极大的提升容积率,降低价格。

 

天津的这个骨灰堂,最小的面积是20平方,7000元一平,总价14万。这个面积,随着时间流逝,可以恭恭敬敬的摆放20个骨灰盒,分摊到每个也就7000元,远比公墓便宜。而且,这是私人空间,有家族祠堂、祖先安息之地的意味。


整体上看,建筑群占地2万平,放入10万个骨灰盒,每个逝去的人才占0.2平方米,按照家族的形式,摆放骨灰盒的数量显然还可以提升,人均占地更可能低至0.1平方。

 

这是多大一块地呢?一个手机大小。

 

小产权墓

 

不过,现在看来,就这巴掌大的安息之地,恐怕也保不住。

 

根据《公墓管理暂行办法》,公墓分为公益性公墓和经营性公墓。简单的是,公益性公墓是为农民服务的,因为农民可以土葬。而城镇居民只能买经营性的墓地,属于第三产业,是产业,是有偿服务,土地需要按照招拍挂的方式获得。

 

该条例第九条规定,农村公益性墓地不得对村民以外的其他人员开放。天津这个小区的违规,正在于此。

 

这活脱脱的就是墓地的小产权房!

 

所以,批判“公益骨灰堂变私人祠堂”,暗示公益的被私人巧取豪夺,是一种误导。离奇的新闻背后,是中国人为了给逝去亲人留下一点印迹的努力。就像那些买不起房子的人,去城外寻一处小产权房栖息过日子。


 

某种程度上,中国的死人与活人,都处于几乎一模一样的土地政策之下:供应限制、身份限购、年限,高价。活人艰难,逝去的人维持尊严也艰难。

 

寸土与寸心

 

比起违规的指控,真正需要讨论的是,中国人有权拥有一份安息之地吗?

 

传统的入土为安,墓碑墓地的需求仍然存在。这种楼上式的家族祠堂,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变通方式。

 

这种方式,更有尊严感。在骨灰堂,骨灰盒被放入密集的格子中,重重堆叠,直到天花板,密密麻麻的挤在一起,像养鸡场重重叠叠的鸡笼。人就像一个号码一样存在。在自家祠堂,骨灰盒恭敬地摆开,有家族照片,有佛像装饰,逝去的人更有尊严,活着的人能避开打搅,静默哀思,家族祠堂、祖先安息之地的意味,让人体会到一种仪式感,满足了中国人的传统内心需求。


 

所以,虽然最初“楼房式祠堂”开售时遇冷,因为毕竟不满足入土为安,但中国人难求寸土,只能转求一个自家祠堂。所以,后来需求猛增,价格也从3千涨到7千一平。目前小区已“入住”3千多家族,骨灰盒接近十万个。其实,这已经是一种非常绿色的丧葬方式。人均不过0.2平方甚至更少,可以说非常的绿色环保了。

 

某种程度上,这就是市场的伟大之处,在各种约束之下,用创新满足人的尊严,体现出温情。

 

中国的土地有那么紧吗?真的容不下这一寸安息之地吗?

 

实际上,中国的人口密度并不算大。更何况,没有什么墓地能持续几百年,后人最多维护几代,最终都会归于荒野,被城市扩展所淹没,变为其他用途。在这黄土地上,无数人生存过,又留下了几座坟墓呢?即便公墓不变,人也会不断地变。只要停止缴费,自然会被移走。所以,公墓并不消耗土地,不过是一代一代流转。

 

墓地制度吝啬寸土,不过是硬币的一面。民生与民死,要用中国的地,都不容易。

 

生,有住房土地供应限制,给中国人造房子的地,是有限制的,农民也不能把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地卖给城里人住。这限制了居住条件的提升,抑制了消费、生育率。甚至,夫妻因为多生了孩子,为维持民族更替率,缓解老龄化做了贡献,需要超过100平的房子,容下自己、孩子、老人,却会被认定为非普通住宅,惩罚性加收税费。

 

活着难享土地,死后,仍然不能占据土地。那怕天津的祠堂小区,仅仅占据着0.1平方米,可能也维持不下去,要被放入更高密度的骨灰堂,甚至挫骨扬灰,彻底消散。


 

中国人非常重视人的身后之事。每到清明,人们祭祖扫墓、追忆逝去的亲人。《论语·学而》中有:“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说,曾子说过:“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培育出忠厚老实的百姓。”所以,道德和爱国的真正起点,是自己的家园,是祖先,是在这片土地上的生生不息,生存繁衍;是生与死,都能有尊严。

 

有人说,中国之大,领土一寸也不多;那么,中国土地虽紧,每个人都该有一寸安息之地,一寸也不该少。

 

寸土方得寸心,若吝寸土,岂得寸心?



文章经常失联,只有保存长图,你才能真正收藏!
关注本公号,在对话框输入任何文章链接(非本公号文章也可,右上角点击即可获得链接),即可得到返回长图,便于保存。

为备不时之需方便找到,建议将本公号设为星标置顶。

操作指引

欢迎长按关注!

理性、专业、温和的中产观念!





不要把小份菜想得太简单了!背后的市场机制很复杂
浪费100吨西红柿,为什么人们还纷纷效仿?
中国人的粮食安全底线,居然藏在猪肉与手机中!
不敢想象!53年前,中国挺过了比非典、新冠更残酷的疫情
直播的底层逻辑:我来说透,吴晓波直播为什么会翻车
班级中的君主:小学生自杀背后的真问题
温岭槽罐车爆炸:你必须知道的关于“二次爆炸”的保命常识
“歧视他人”,有时是必须的,无法避免的  |  刘远举
后浪真相:其实,90后才是真正的互联网难民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