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彭玉平 | 词体的本原与肌理——专栏导语

彭玉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9-04

词体的本原与肌理

——专栏导语

主持人/彭玉平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彭玉平教授



本次“词学研究”专栏收录文章三篇,从《花间集》、姜夔词到清代祭词词,涉及早期词集文本的精神向度、姜夔词调歌曲的倚声手法和祭祀词神之词,既有具体而微的音乐考量,也有对文本深度的理论思考和对清代新的填词类型的梳理总结。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本期专栏彰显了词的本初特色,同时也在其源流格局中,展现其发展和变化。

《诗经》与楚辞作为中国文学的两大文体和精神源头,曾对后代各种文体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是俗文学还是雅文学,这种影响可能有显有隐、有强有弱,但从未消失。作为早期蜀中填词创作的结集,《花间集》的创作背景,确实如欧阳炯《花间集叙》所云:“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这是最常见也是最经典的创作情形,以此带来了早期小词侧艳的特色和基本的认知维度。但是“清绝之辞”体现的是清绝之质,“娇娆之态”背后也有具体的情景,未可以表象视之。郭艳华从“诗骚传统”切入对花间词的研究,确实契合中国诸多文体殊途同归的价值和精神指向,推进了花间词研究的思想进程。

花间集》书

词体从音乐中萌生,这是词学界的共识之一,“曲子词”“倚声”“歌曲”等作为词体的别称,就多少说明了这一问题。不过,另外一个现实是:曲词与音乐如何配合?或者说词的具体演唱形态究竟是怎样的?这些问题自清朝以来就不断有学人试图追寻其答案,还原其演唱情形,而持以研究的重要基础就是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在十七首词上所附的旁谱。白石十七谱给了后人以希望,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为旁谱提供的并非所有音乐材料,只是部分而已,这也给联想和推理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周韬以其中旁缀音谱的四首令体词为研究对象,她的研究关涉多方理论和方法,以句拍为单位,逐字辨析,试图从中回应并坐实相关理论,其努力值得充分肯定,其结论相信也是有启示意义的。

姜夔画像(溥心畬绘)

作为一种新的创作类型,祭词词受到的关注尚极其有限。这一方面与其在清代中期以后才出现这一“晚出”现象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其特殊的创作背景和并不连续的创作源流有关。追寻祭词词的形成与发展,道光年间是其初兴并以两次较大规模的创作而快速到达高峰的时期,光绪年间王鹏运等人的继起唱和,则进一步推进了创作的热潮,但此后则渐趋消歇。无论是人格神还是自然神,祭词词都在祭祀的同时表达了祈求词神庇护以及自我身份认同等情怀,从中折射的其实是时代之思。
如果说,以“风骚精神”论花间词是一种理论关注,研讨白石道人歌曲的四首旁谱属于以可能的实证导向理论,论祭词词就属于对新的创作类型的发掘。本期三篇文章提供了新思考和新角度,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提升当下词学研究的格局和境界。

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
责任编辑:张慕华



推荐阅读

张健 | 重探汉代经学中的赋比兴说

2023年第2期

彭浩然 | 医保治理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题导语

2023年第2期

笔谈 |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年第2期

新刊速递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2023年第2期

彭玉平 | 清风与我共云床

2023年第2期


审核发布


初审:宋宇
审核:詹拔群、周吉梅

审核发布:彭玉平、李青果


关于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