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人读书会11月书单

econhomo 经济人读书会 2023-01-05
「经济人的话」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

——《非暴力沟通》



上月书单参见:10月经济人读书会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11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出品

《中国的"行为联邦制"》

作者:郑永年
译者:邱道隆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
推荐人:周中
书籍分类:政治/法律


-推荐语-

作者认为,中国现有的体制类似于"行为联邦制”,它不同于美国的联邦制。中央通过人事权让地方服从,但地方还是有相当大的权力空间来发展经济。不过遗憾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用宪法和法律规范明确,这给每一届领导人都留了一个模糊的调整空间。


《美国人与中国人

作者:[美] 许烺光
译者:沈彩艺
出版社:后浪丨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
推荐人:周中
书籍分类:科学(生物学/心理学等)


-推荐语-
作者出生在中国,在英国取得博士学会,在美国执教。作者从文学艺术、两性婚姻、教育到政治、经济甚至国际关系等等,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寻找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一百个人的十年》

作者:冯骥才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
推荐人:蒋丽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这段沉重历史不容忘却,不是搞不清原因,看不清过程,而是内涵,“文 革”的内涵是什么?


普通人在激烈状况下人性真实而无疑的曝露,“文 革”放大了人性的极端,善与恶,泯灭了作为人的价值、尊严,对文明集体式践踏而形成另类文明。


不是历史翻页,而今的生活环境,这段历史进入血液,传承、表现、演绎继续。


害与被 害同为受 害者,这段历史值得深思其文化、制度与国民性。


《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

作者: 刘子超
出版社:新经典文化|文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7
推荐人:杨春阳、沈大园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刘子超的经历告诉我们,在陌生的体验里亲近这个世界是一种怎样的过程和方式。陌生的世界是离我们很遥远的心理距离,但在地理上它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如这本书里所描写的中亚各国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

西方文化在对外部陌生世界的体验上曾经为现代社会提供了许多样式,而且改变了世界和人类的历史:通过航海的地理大发现方式、传教的方式、军事入侵征服方式、占领与殖民方式、商旅方式、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方式......

近代以前中国文化对陌生世界主动的体验,值得一提并改变过历史的有三种方式:张骞出使西域、唐三藏取经、郑和下西洋。现在,中国的旅行团、背包客、留学生、投资者和打工者纷纷走向海外,如何在陌生的体验里去发现亲近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适应这个世界,作者的诸版经历和感悟是有趣、也有价值的。

--杨春阳


对于不少人来说,中亚是认知上的荒漠,或者更糟糕,干脆以为那真就是一片荒原。这本书告诉我们,那里同样生活着有趣的灵魂。比如吉尔吉斯的文学青年阿拜,他想写的主题是全球化对吉尔吉斯人生活的冲击,目标是诺贝尔文学奖。他有自己的诺奖理论,“如果你想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你就不要抨击绿色和平,更不要抨击LGBT。”和证据“艾特玛托夫原本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他在欧洲演讲时顺口抨击LGBT,从此西方就不再理他,那一届的奖给了高行健。”

不仅写人传神,作者也很擅长抓住历史的锁钥。中亚最大的城市是乌兹别克的首都塔什干,它的中心是帖木儿广场,帖木儿是15世纪的突厥征服者,也是乌兹别克独立后的民族象征,广场中央是他的骑马像。

这座广场上,可考的最早塑像属于康斯坦丁·考夫曼,他是一名俄国将军,19世纪中期,俄国征服了这里的汗国,考夫曼成了事实上的统治者,老照片能看到这座雕像,他手握长剑,底座是象征着沙俄帝国双头鹰。考夫曼之后,这个位置属于列宁,广场也有了新名字叫革命花园,直到1947年,列宁的半身像又被斯大林像替代。后者成功地躲过了赫鲁晓夫时代,一直熬到1968年,在勃列日涅夫上台的第四个年头,它才被马克思像换下。1991年苏联解体,但马克思像依然矗立,好像当地人不知道拿他怎么办似的, 直到1993年,帖木儿才从唯物历史中杀出,成为了乌兹别克人的精神领袖。政府大力推动,将这位中世纪征服者神圣化,以无数纪念碑、博物馆和街道来膜拜他。

但吊诡的是,帖木儿是突厥人而不是乌兹别克人,乌兹别克人的祖先穆罕默德·昔班尼正是趁帖木儿死后、他的王朝衰落之际,才占领了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

--沈大园

《歧视经济学》

作者:[美]加里·贝克尔
译者:于占杰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4-09
推荐人:王宇
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


-推荐语-

在书中,贝克尔将对歧视的“偏好”引入雇主和雇员的效用函数,分析了劳动力市场中由于种族、宗教信仰、性别、肤色、社会阶级等形成的歧视的经济结果。自由市场是消除歧视的唯一途径。


《货币和信用理论》

作者:[奥]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译者:樊林洲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8-12
推荐人:王宇
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
                       

 -推荐语-

在本书中,作者用“递归定理”解释了货币起源,将货币整合到市场经济和个体行动分析的理论框架中。研究了货币的性质和价值,以及货币政策效应。本书成为奥地利学派经济思想的奠基之作。


《政治经济学要义》

作者:[英]詹姆斯 穆勒
译者: 吴良健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0-12
推荐人:王宇
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


-推荐语-

本书是詹姆斯·穆勒的代表作。在本书中,作者明确提出应当将政治经济学划分为四个部分,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马克思将其称之为是“将政治经济学庸俗化”第一人。


《中国经济思想史》

作者:唐庆增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0-12
推荐人:王宇
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


-推荐语-
本书介绍了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梳理了儒、道、墨、法、农诸家经济思想的大致脉络。

《法拉第传》


作者:[美]约瑟夫·阿盖西译者:鲁旭东、康立伟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出版日期:2019-09
推荐人:王宇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法拉第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实验科学家,他发明的电动机开创了世界的电气化时代。本书研究了法拉第传奇的一生。

《何为封建主义

作者:[比] 弗朗索瓦·冈绍夫
译者: 张绪山、卢兆瑜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8-08
推荐人:王宇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作者认为,封建主义是指一个自由人对另一个自由人服从和服役的义务,以及封君对封臣保护和维持的义务。这一封建主义也被欧洲历史学家称之为“冈绍夫的封建主义”。

《说理》

作者:陈嘉映
出版社:艺文志eons|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9
推荐人:沈大园
书籍分类:哲学/心理学/宗教


-推荐语-
个人感觉这是陈嘉映最重要的一本书吧,或者说,先读透这本,其他的各种就都容易读通了。

不敢妄下评语,就引一段读来有感触的话吧,“哲学问道穷理。理就是真理,犹如钱就是真钱。然而,哲学并不像科学那样寻求对象化的真理。“真理”不是某种东西的名称,我们最好把它理解为成就动词,真理是此际的最高成就,不是一旦发现就永恒不变的东西。问道穷理总是有针对性的,这就是所谓问题感。问题在哪里,就在哪里求道。并没有一套真理,在天上或在圣人的书里平铺放着。天理并不写在天 上,而是写在天人之际;所需通者,古今之变,而非致万世太平的灵丹妙药。”

《沿着坟墓而行》


作者:[德]纳韦德﹒凯尔曼尼

译者: 李双志、王博 

出版社: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10

推荐人:沈大园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伊朗裔、德籍、左派知识分子的旅行纪事,波兰、乌克兰、阿塞拜疆、格鲁吉亚、车臣、巴格达,一路回到伊朗,都是有故事的地方。最近成热点的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也在其中,作者引用一个小说家的话,每个在阿塞拜疆旅行过几天的人就会把亚美尼亚人说成是侵略者,每个在亚美尼亚旅行过几天的人就会把阿塞拜疆人说成是侵略者。说起来,好像所有的战争都是另一边的人率先开火,而且本质上都是另一边的人在仇恨,而这里的人只想过一种普通的生活。反正每一方的故事都是这样。


《非暴力沟通》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
译者:阮胤华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
推荐人:徐瑾
书籍分类:哲学/心理学/宗教


-推荐语-
这谈沟通的书一直很多,这本书也不新,但可以说其中比较好的一本。这不是一本新书,过了很多书训练营,都直接或者间接借鉴这本书,但是很多时候学的不到位,尤其更多还是在谈沟通的“术”,忽略了非暴力的“道”。

话语暴力,其实和身体暴力一样有伤害,而且更普及,更隐蔽。暴力沟通,不少时候是权力意识。即使不少大谈自由平等之辈,终其一生,不能也不会好好说话。暴力横行的话语空间,其实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帝国边缘:英国在东方的征服与收藏:1750-1850年》

作者:[美]马娅·亚桑诺夫
译者:朱邦芊
出版社: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4
推荐人:徐瑾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所谓英国性,很多时候就是现代性,重新追溯大英帝国边缘往事与人物,本身就是打捞边缘记忆。


题材不错,角度有趣,叙述得当,读来令人享受,有种游记叠加历史的别样节奏。当然,这样心平气和谈论帝国往事的书,可能引来一类人,会认为批判力度不够;但后人的不同角度的审视,本身也是更大的历史审判一部分。


《第三帝国的兴亡 : 纳粹德国史》

作者:[美] 威廉·夏伊勒
译者: 董乐山 等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5
推荐人:徐瑾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经典老书,这个版本还不错。当下读来,还是很有阅读快感。这类书籍的意义,在今天来读,不仅在于历史,也可以让人思考,什么文体,才是普及历史的优秀模板。


《Anxious China Inner Revolution and Politics of Psychotherapy》


作者:Li Zhang
出版社: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出版日期:2020-08
推荐人:朱悦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科学(生物学/心理学等);
哲学/心理学/宗教


-推荐语-

近代化过程中,“心”愈发成为可名状、可测量、可治理的对象。如何融贯历史文化中的“心”和科学层面的“心理”(对非西方国家,中间还有一道心理学的本土化过程),如何基于“心理”,建构、感受、提升“自我”,以及,“心”如何成为各类“工作”的对象,纠缠在更为复杂的权力关系当中,是当代中国里的每个人都在面对的重要问题。Li Zhang新书Anxious China,是在相对统一的框架下回答上述问题的重要尝试。本身有基于一手材料的精致分析,后续当引起众多更为深入的推进。


《拜占庭帝国大战略》

作者:[美] 爱德华·N.勒特韦克
译者:陈定定、王悠、李希瑞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0
推荐人:吴兆丰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拜占庭帝国依靠自己的大战略,在长达800多年的时间里,能够抵御一波又一波敌人的侵扰,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在作者看来,与残暴的军事实力相比,拜占庭得以幸存,更多依赖的是联盟、外交和对敌人的遏制。本书通过“宗教及治国方略”“特使”“王朝婚姻”以及“拜占庭战争艺术”等精彩章节,深入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其中也包括对武器、军事战术和税收的详尽描述。


《Narrative economics》

作者:Robert J. Shiller
出版社: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日期:2019-01
推荐人:哈柬俊
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


-推荐语-

作者试图理解经济事件的传播轨迹,就像书名就是叙事经济学,经济事件的叙事方式对经济事件的后果影响很大。作者用了很多全球社会上发生的大事来论证传播轨迹遵循了一种类似流行病学传播轨迹的模型。


2020新冠之年读这本书可能挺有代入感的。


《新国家空间》

作者:尼尔·博任纳
译者:王晓阳
出版社: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5
推荐人:叶志鹏
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


-推荐语-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跨国资本流动急剧增长,资本不断逃离国家监管,一批新兴的城市和区域蓬勃发展,加速完成跳过国家的“全球—地方”政治经济联结。国家会消亡吗?

与流行的观点不同,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并未消亡,而是以新的空间、新的组织形态重构(state rescaling)其影响力,亦即在“去领域化”的同时又在“再领域化”。这便是本书的书名,新国家空间(new state space)的由来。

这一理论是基于西欧历史经验的提炼总结,但将其应用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也毫不违和。中央政府通过选择性分权,增强地方在引导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权力,这即是国家尺度的向下重构,进而塑造了诸如深圳、浦东等一系列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以及东莞、昆山等全球制造业重镇,加速了“全球—地方”投资与产业联结。其结果是,中国接受了跨国资本的投资,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过程,呈现出不断加深的央地分权趋势,以及中央政府仍然牢牢掌控全局。一句话,国家并未消亡,而是重构为新的形式。

那么,未来的国家尺度重构又何去何从?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还会回归吗?这不免让我们想到当下弥漫在欧美各国的民粹主义。那些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因经济全球化而利益受损的蓝领工人,正在国内政治议题中表达其诉求,民粹主义驱动着传统国家监管力量的回归。跨国资本将如何流动?国家的监管力量又将在空间上如何重构以缓解不平衡发展问题?这些问题留待读者自己的思考。

本书是国家尺度重构理论的开山之作,集合了作者博任纳(N. Brenner)(哈佛大学教授)自学生时代至成名阶段的大半个学术生涯的长期思考。该理论已成为考察全球化时代资本与国家的互动、现代国家的发展演变等议题的重要视角,对于从事经济地理、政治经济,以及国家理论的研究者来说,都是一本绕不开的经典著作。

作者目前正从哈佛大学设计系前往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本书的译者清华大学王晓阳老师曾在哈佛大学跟随作者从事博士后研究。王老师不仅是翻译该书的最合适人选,同时也带给了读者最为上乘的译作水准,实乃一件幸事。


《“民 主”与“爱国”:战后日本的民族主义与公共性》

作者:[日] 小熊英二
译者:黄大慧 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8
推荐人:徐瑾
书籍分类:政治/法律
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日本战后思想史的梳理。在众多话语体系与著名人物论述之下,作者力图找到思想真正潜藏的主流。

国内思想史算热门,我以前是很喜欢思想史研究,不过现在也在思考,思想史的研究往往聚焦思想者,而思想者在社会大潮中,比例和影响到底占多少?这不是说思想史不重要,而是说,当我们试图透过思想史去审视社会历史的时候,应该时刻留意,思想并不是现实的全部。


我们小熊英二是我很喜欢一位作者,不仅有洞察力,而且善于写,学术书籍也令人读得津津有味。


《牛津笔记》

作者:张力奋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8
推荐人:徐瑾
书籍分类:文学/艺术


-推荐语-
力奋新作,是他客座牛津期间的观察,更是他对于中西之间的思考,也可窥探那一代人的生命记忆。

不过,这本书没有国人习惯的宏大叙事,反而更聚焦日常的吉光片羽。淡然的叙述节奏,有一种时下不多的节制,简约,温润。这背后,有对经验的英国式尊重,也暗涌中国读书人对世事的悲悯。

力奋是FT中文网的创刊总编辑,也是我多年老领导,可以说是华人在外媒中的标杆人物。关于新闻,他教我良多。可以说,也是他奠定了FT中文网的中西结合气质——看似英国下午茶,却始终不忘茶叶的本源来自中国,亦如他本人。

《大脑的故事》

作者:[美]大卫·伊格曼
译者:闾佳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4
推荐人:绿荷写夏
书籍分类:科技/IT/互联网


-推荐语-
依然是大卫.伊格曼,依然是脑洞清奇与思路大开,《大脑的故事》尝试在脑科学的学术文献和我们的生活之间架起桥梁,让人们在几十亿脑细胞和数万亿细胞连接构成的无限密集的丛林里,找出:“我们怎样做决定,怎样感知现实,我们是什么人,生活受到了怎样的操纵和指引,为何需要他人?以及作为一个正要了解并掌控自己的物种,人类正朝着什么方向前进……”这是一本非传统的学术书籍,希望能够启发读者进行更深层的探究,它不预设读者有任何专业知识,只需要有好奇心和自我探索的欲望就可以。

“在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大脑微型回路上,蚀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成年人的大脑只有1.4千克,有皱巴巴的外部和果冻一样的质感,可就是这么一坨貌不惊人的东西,却能创造出复杂的人格,丰富的性格,多变的心理过程,以及,无限幽微的人性。大脑不停的改变形状,持续的塑造自身回路,因为每一个人的经历都独一无二,所以每个人神经网络的连接模式也独一无二,广阔而复杂。人的思想、梦境、记忆和经验,全都来自于这坨奇特的神经物质,我们通过它在时空里穿梭,抉择和放飞想象,我们的人生都源于它飞速运转的细胞活动。

出生时,婴儿的神经元是相互独立的、未连接的。在人生头两年,它们异常迅速的连接,两岁的娃娃拥有超过一百万个突触,数量远超自身所需,于是数量不再增长,取而代之的是“修剪”策略,随着成长,一半儿的突触都会被剪掉。整个童年,局部环境不断完善着大脑,根据接触到的东西,对拥有种种可能性的密林进行修剪,成功加入某神经回路的突触会被强化,没有成功的就会变得无用,弱化并被消除。大脑中的连接变得更少,却更强健,就像雕刻一般塑造自我,凿掉其它,留下“自己”。因此环境对塑造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对环境很敏感,“让大脑与环境相匹配,是一种明智的策略,但也伴随风险。”

青春期时,因为背外侧前额叶皮质是重要的控制冲动的区域,也是最晚成熟的区域之一,所以青春期的“自我评价”,有着极高的优先级。成熟的追求愉悦的系统,配合并不成熟的眶额皮质,会使青少年在情绪上高度敏感,在控制情绪的能力上却比成年人弱一些。换言之,青春期的孩子如何表现,不光是态度或选择的问题,更是剧烈的、不可避免的神经变化的产物。

在成年期,大脑还会继续变化。可塑造并维持造型,正是大脑的可塑性,在成年期时的经历依然会改变它,它也会保留这些变化。虽然难以用肉眼观察,但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改变了大脑的结构,从基因的表达到神经元的架构,出身、文化、工作、朋友,读的每一本书,看的每一场电影,都会在神经系统里留下痕迹,“这些不可磨灭的、微小的印象积累起来,造就了你是谁。”大脑的损伤、肿瘤的发生、药物或酒精的摄入,更会改变大脑的实质,改变性格与意志,也改变着我们的身份定义。

大脑不断变化和更新,即使我们难以察觉。有一个恒定的元素连接着所有不同版本的我:记忆。记忆是身份的核心,提供连续而独一无二的自我意识。“记忆来自往昔时光的一种脆弱的大脑状态,你要回想,它才浮现。”记忆,由参与体验细节的独特细胞集群再现。因为神经元数量有限,所以它们都在从事多重任务,神经元在关系不断变化的动态矩阵中运作,不断连接,所以记忆的敌人不是时间,而是其他记忆。

关于大脑衰退疾病,一切认知锻炼都对大脑有保护功能,一项跨越二十多年的晚年大脑权威研究项目揭示,我们越保持大脑的活跃和认知健康度,大脑建立的新神经网络通路就越多,这样哪怕一些通路因疾病退化,大脑也能找出其他解决方案。

大脑在黑暗无声的头骨里,从不曾也永不会直接体会外部世界,只通过眼耳口鼻和皮肤等器官接受外部信息并以不同的速度处理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观数据,像一座城市一般进行不同层面上的互动。为同步感官传入信息,我们的代价是,意识知觉滞后于物理世界。虽然在大脑的丘脑中,远在接收信息之前,它自己就在生成现实——内部模型。大脑用内部模型跟感官信息比较,不断对模型更新、经历、纠正,这一切都在瞬息和微妙中完成,所以你从来意识不到。我们感受现实片段,并以为这就是真实,其实是大脑靠自己的官能照亮了我们的世界。大脑提供了故事,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的现实,并承载着自己的真相。

你一定不相信,我们的行为、信念和偏见等都受意识无法访问的大脑网络驱动,“意识”只是大脑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从熟睡到清醒,再到入睡的任一天里,你大多数动作和行为、感知与体验,都是大脑精心协调的数万亿电脉冲来支撑的,它的运转太过流畅,以致我们通常都意识不到它在工作。“大脑是一套复杂的系统,超越了人类一切创造物,也没有语言可以完美描述。”所以我们至今都制造不出在动作上能跟人体机能相提并论的机器人,可我们的大脑消耗的能量跟机器比却是极小的。

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初期需要小脑协调动作的精准度和时机,后来程序就被大脑刻录进自身结构并可以无意识的操作,从而释放资源,使大脑投入到其他需要“意识”参与的任务中,这是大脑最厉害之处,多线程任务的执行,就源于此,甚至在大脑下面的脊髓中,都发现过技能相关的神经回路。

而你所有的决定,所谓意识的主张,都从这黑暗的颅骨中生物细胞网络的活动模式里浮现。大脑不断收到来自身体的反馈,与身体密切沟通,做出各种决定和选择。通过书中的各类试验,可以了解大脑的决策机制,理解不同选项怎样从大脑之战中胜出,可以学会如何更好的做决定。

我们的社会技能深深根植于神经回路,这正是社会神经科学中新兴研究领域的基础。大脑有关于信任和值得与否的本能,哪怕在婴儿身上,都可以体现。而用经颅磁刺激仪在头部附近发射强磁脉冲引起背外侧前额叶皮质,自闭症患者说可以在几小时之内了解面部表情传递的某些复杂信息。镜像反应和被称为共情基础的疼痛网络,都是体会他人感受的内置工具,让我们擅长换位思考,另一方面,就连“自己人”与“他者”的区别对待,其背后都有着神经动力。

最后,作者从生物学和技术联手超越大脑极限的方面,探讨人体自身硬件修改的可能性与美好前景。虽然模拟人类大脑依然遥不可及(目前的目标是建立大鼠的脑模拟),但按“大脑的计算假说”,思想是可以生活在计算机里的。从图灵到“莱布尼茨磨坊”再到“中文屋论证”,人们都试图解释意识的由来以及计算机是否能思考,书中提及的试验和尝试有很多,都通俗易懂又妙趣横生。

虽然目前到处都是谜团,许多谜团我们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脑科学在不断开展试验,评估结果,而大自然目前会告诉我们哪里行得通哪里行不通。脑科学和技术的共同发展,有望改变我们自身。

我们刚刚发现了塑造自己命运的工具,希望有一天,我们这群碳基生物可以自然而然的转化成硅基生物,甚至可以抛弃实体形态,哪怕生命有很多,也不怕地球太挤。希望那一天,不会太远。

《煤气灯效应》

作者:[美]罗宾·斯特恩
译者:刘彦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0-06
推荐人:绿荷写夏
书籍分类:哲学/心理学/宗教


-推荐语-
煤气灯效应,又被称为认知否定,是一种通过“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实,而进行的心理操控和洗脑。操控者通过长期将虚假、片面或欺骗性的话语灌输给对象,以使对象开始怀疑自己,质疑自己的认知、记忆和精神状态,最后达到控制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煤气灯效应”,语出自英格丽褒曼在1940年主演的黑色悬疑电影《煤气灯下》,电影讲述少女宝拉因丈夫想夺去其巨额遗产,从而无所不用其极的企图将宝拉逼疯并送进精神病院的故事。宝拉的丈夫将家里的煤气灯调得忽明忽暗,但大家都说一切正常,所以宝拉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精神恍惚,最后差点崩溃……

本书作者罗宾.斯特恩,是耶鲁大学情商中心联合创始人,资深心理咨询师。“煤气灯效应”正是出自她语。煤气灯操控其实是一种情感控制,操纵者试图让对方相信是对方记错、误会或曲解了操纵者的行为和动机,从而在对方的意识里播下自我怀疑的种子,让其变得脆弱并困惑。煤气灯操纵者可以是伴侣或恋人、老板或同事、父母或手足,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让你怀疑自己对现实的认知。如今盛行的PUA、道德绑架、情感绑架等一些让人在某段关系某种生活中失去自我的发生与状况,其实都有煤气灯效应的影子。

煤气灯操控非常隐蔽,它利用着我们内心最深的恐惧和最急切的担忧,还有心底对被理解、被欣赏、被认同和被爱的渴望,而煤气灯效应能够在你身上发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你把煤气灯操纵者理想化了,你极其渴望得到TA的认同,尽管你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一点。当你觉得需要认为对方的认可,才能获得完整的自我时,你就已经开始陷入煤气灯效应的陷阱中去了。当强大的主导权或价值观不断冲击着人的内心时,在很多人因为有不同的立场来试图对你施加某些影响潜移默化希望塑造你为其所用时,内心不坚定和强大的人们难免忽视自己的独特性和内心感受,所以煤气灯效应,总是发生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当你允许他人定义你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你自己的认知,煤气灯操纵带来的最终后果,很有可能是丧失自信、迷失方向和逐渐抑郁,要记得,没有一种退让能避免这种后果,”所以了解煤气灯效应的因果、表现与解脱办法,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挺重要。

摆脱这个给身心造成后果的症状不是容易的事儿,但核心很简单,就是相信一点:“你已经是个优秀的、有能力的、招人喜爱的人,不需要他人认可。无论他人怎么想,你都是一个有价值,值得被爱的人。”如果你需要煤气灯操纵者的认可才能让自己舒服,提升自信,那你成为了潜在的被操纵对象。值得一提的是共情这种通常被视为优点的天赋有时却会成为陷阱,正是共情以及对共情的需求,会使人受到煤气灯效应的影响。

不要轻易把他人理想化,也不要总是试图博得他人的认同,要理性接受自己的认知,放弃被肯定被理解的执着,不需要别人承认你是对的。当然,在任何社会关系中,乐于接受批评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果某些批评让人感到焦虑、脆弱,并觉得自己会变成一堆烂泥,那你就要考虑一下对方的动机是不是试图进行煤气灯操控了。当对方总是试图让你承认他是对的,那么就可以明白,他所要达成的,不过是一种可以对你压制和操纵的权力。

煤气灯效应的核心,实质上,就是关于权力的游戏。无论表面呈现的是什么,爱情、亲情、友情、工作关系、性,等等。但煤气灯效应的动机却是复杂的,一如人性的复杂,有意识的无意识的,动机明确或不明确的,甚至有些发生情况,操纵者本人都没有意识TA在发起这一场关于权力的争夺。在亲密关系中,煤气灯操纵行为的触发,有可能是操纵者本身对于亲密关系的不安全感,也有可能是操纵者不明白健康的亲密关系应该是如何的,又或许某些事件触发了TA的焦虑;其他情况当中,煤气灯操纵也包括了多种动机的触发……

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记得问自己一句“我是否喜欢被这样对待?”其实对方的观点和对方的做法都很难改变,但TA可以不理解你,也可以不认同你,甚至可以不尊重你,可TA必须要接受你拥有自己想法和做法的这个事实。当你对自我认知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对煤气灯操纵者的认可的需求程度,你就有能力停止煤气灯操纵行为,停止将评判自我的权力赋予他人。
只有当你把眼光放远,走出让你头脑混乱的恐惧情绪时,你才能无视煤气灯操纵者的观点,拒绝深陷其中——“既不相信也不争论,而是紧紧抓住你内心深处的真相。”你的出发点必须是你对真相的认知,而不是你的煤气操纵者对真相的认知。“不要用他人对事物或事件的解读替换你自己的版本。”

我们深陷煤气灯效应的根本原因,源于害怕孤独,但当你可以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与内心,你和任何人的关系(伴侣、朋友、亲人等其他社会关系),都会基于爱和渴望,而非“需求”和“绝望”。这样当别人对我们不好,我们有勇气拒绝交往,果断离开,这将大大提高我们被善待的概率。如果有人因为不能对我们采取煤气灯操纵而离开,我们也可以识别出这样的情感关系,有多少真诚的成分。我们必须接受对方有其想法,我有我的想法的事实,这样既不向TA的观点妥协,也不逼迫其认同我的观点,但我们拥有自己的观点,绝不应该因此受到惩罚。

本书作者有着女作家与女咨询师的双重特质,行文细腻又柔软,她列举的识别条件观察可能性极强,给出的改善方案操作性极强,步骤明确,要领规范,读者能循序渐进的理解和体会自己的处境与成因,也能按操作步骤一点点的进行改善,甚至可以改善自己处境与内心成长的反复性和瓶颈期的表现和心理状态……所有的阶段、步骤中的可能性和发生情况她都列举得十分清晰和形象,无论选择保持关系或者抛弃关系,她都有易于执行又诚恳的建议……字里行间能够看出资深咨询师的深厚心理学底蕴和丰厚经验。比如“明确问题;对自己有同情心;面对自己的真实情感……分清真相和曲解;关注你的感受,而不是‘对’和‘错’;客观看待事物”。她帮助被操纵者如何脱离操纵,也帮助被操纵者分析对方的动机和如何进行评估关系,探讨深层次的良性相处之道,探讨不完美关系和煤气灯操控关系的区别,最终,进入那种看似不那么热烈,却持久又让人全情投入的关系与情意中。


《伊比库斯的预言》

作者:[法] 帕斯卡尔·拉巴泰
译者:魏清凤
出版社: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12
推荐人:周中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小会计西梅翁·涅夫佐罗夫在探望母亲的途中偶然得到了吉卜赛巫师的预言:“当世界于火和血中崩塌,当战争重返家园,当兄弟互相残杀,你将经历一些非凡的冒险,而且你将变得富有!”从那一刻起,他开始了期待……

四年后,随着1917年俄国革命的爆发,俄国及邻国战火频仍、血流成河,涅夫佐罗夫的历险也开始了——小偷、杀人犯、赌场合伙人、庄园主、走私贩、反间谍组织成员、刺客、皮条客……他一夜暴富,摇身一变成了伯爵,但随着金钱的积累,良知和尊严也在经受着重大的考验。

乱世中,涅夫佐罗夫能否每次都死里逃生,能否永远享受荣华富贵。

《乌托邦之概念》

作者:[英]鲁思·列维塔斯
译者:李广益、范轶伦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
推荐人:周中
书籍分类:哲学/心理学/宗教


-推荐语-

在这本极具影响力的著作中,列维塔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乌托邦概念的含义与意义的绝佳导论,作者探讨了来自文学和社会理论的丰富材料,以论证乌托邦的深厚历史和分析的多元性。李维塔斯将乌托邦置于现代想象力的语境内,检视了许多论述现代性的思想领袖对乌托邦概念的运用方式: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卡尔·曼海姆、罗伯特·欧文、索莱尔、布洛克、威廉·莫里森与马尔库塞。乌托邦至今仍是想象和生产一个“更美好世界”的最有利的世俗性概念,根据本书作者,乌托邦是在文本和政治实践中对更好生活方式的欲求的一种表达,而乌托邦的渴求至今在文化和政治中仍是一种积极的元素。而本书作为一个经典文本,对许多学科内的研究者而言都是无价的智识瑰宝。


《久旷大仪 : 汉代儒学政制研究》

作者:李若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8-05
推荐人:张向荣
书籍分类:政治/法律

哲学/心理学/宗教



-推荐语-

儒家政治哲学的大胆作品,问题意识很突出,尽管核心思想批判框架太过显白且简单化;是儒学政治哲学的有力尝试,很多细节饶有趣味,见出灵气,给了我很多启发。还有题外话,近来重检汉代儒学,越发觉得,做做研究,深入了解,消愁解闷,是极好的,但拿来指导或是认知当代现实,其实意义不大,而且还需要有意识的告诫自己,不要爱屋及乌陷进去,研究儒学的政治实践,再来对比现实,只会产生幻灭感。当然,这本书其实很好看,不像论文。


《文人相重》

作者:马靖云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1
推荐人:张向荣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文章本身平淡无奇,但文中有些八卦或曰史料,倒是有些颇值得记录深思。作者是社科院的一位老资历行政人员,不在所谓文人之列,但从1956年入职到退休,亲眼目睹的事情颇多,特别是运动中的一些文人专家的表现。当然,作者的笔触几乎没有揭露和批评,笔下都是好人,所以也没有特别惊悚的八卦,所以重在侧面领会观察吧。此外,机关单位行政人员的口述和回忆录,以往不够重视,还是应该重视是。


《美国的反智传统:宗教、民主、商业与教育如何形塑美国人对知识的态度?》

作者:理查.霍夫士達特
译者:陈思贤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8-07
推荐人:熊惟博
书籍分类:政治/法律
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尽管本书写于快六十年前,但如果今天的读者带着一个疑惑往下读,还是会有很强的代入感。这个疑问就是,为什么美国会有特朗普这样“反智”的总统上台?作者似乎已经平静地预见到,几十年后美国政坛会诞生如此令世界震惊的变数。


霍夫士达特认为,美国的反智传统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第一,美国在宗教信仰上摆脱了欧洲旧观念的束缚,不愿受神学知识的旧思维影响,强调“天启”的观念和对《圣经》的感性解读。

第二,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人们排斥士绅阶层、看重领袖气质和领导能力,因此轻视学者风范和文艺气质的政治人物。

第三,在美国的商界中,人们看中的是白手起家、踏实肯干和坚毅不拔,相比之下,那些空有理论、脱离现实和眼高手低的知识分子们只是呆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

第四,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老师的收入和地位并不高,而人们接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获得职场专业技能,因此对追求哲学、美学或其他不切实际的抽象理论不感兴趣。

在了解美国反智的传统后,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四年里特朗普的诸多言论和政策。正是由于特朗普本人鲜明的反智倾向,再加上长久以来美国反智文化背景下民粹洪流的支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日渐反中国、反移民、反环保和反全球化的美国。

本书中对反智传统的概括,也几乎是特朗普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表现的完美写照,让人惊叹作者的观察和洞见:

“实际的商业主义压过了思考与玄想。民主与商业至上的美式生活,培养出一种心态与习惯,就是凡事需要迅速作决定、快速反应以抓住机会。因此深入、细腻与精确的思考并不是美式生活所鼓励的。……从日常生活中积累出的经验与直觉才是最可贵的人生指引……”。

总体来说,《美国的反智传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国人的心态和言行。无论未来四年拜登领导下的美国如何调整政策,这本六十年前的书,能为中国提供深刻的洞见和宝贵的智慧,让我们更了解对手的优势和弱点,进一步做到知己知彼。


《黑格尔》

作者:[澳] 彼得·辛格
译者:张卜天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
推荐人:孟凡礼
书籍分类:哲学/心理学/宗教


-推荐语-

一本言简意赅的黑格尔导论,作者由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历史目的论)入手,引出黑氏的“自由”概念(历史是“自由”的实现历程);然后转入黑格尔的政治哲学,阐述了“在普遍中实现自由”这一黑氏自由观;接下来进入本书重头戏,引出黑格尔的“精神”概念,拎出整个《精神现象学》的大框架,“精神”通过意识诸形态的辩证发展而最终达到“绝对知识”;最后简略介绍了黑格尔《逻辑学》的辩证法。全书的落脚点是,黑格尔貌似保守的哲学体系为什么蕴含着巨大的革命能量,通过启发马克思而彻底影响了过去一百五十年来人类的思想进程和政治进程。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这样的介绍可能太嫌简略了,但对于被黑格尔晦涩文字和概念森林所吓阻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邀请,既抓住黑格尔的大经大脉,又破除对黑氏文风的恐惧。当然真要理解黑格尔,一部简短的导论无论如何到位,都是不够的,对真正拿起黑格尔著作的读者来说,破除恐惧也远远不是第一步。此外,邓晓芒给本书写的序言根本就是一个巨大的误导,还不是什么傲娇的问题。


《论法治与德治:对中国法律现代化运动的内在观察》

作者:梁治平
出版社:一頁folio|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10
推荐人:孟凡礼
书籍分类:政治/法律


-推荐语-
看完了不知如何评价的一本书。书的主体其实是两篇长文,前一篇(2015)局限于中共改革开放以来法治运动的实践,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这个概念内部张力的现实根源,以及法治如何在现行政治制度框架内实现的可能性;后一篇(2010)将中国建设法治的努力放到更为长远的历史时段中去看,将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的曲折和复兴看成是晚清以来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连续性努力的一部分,是一个“现代性事件”。两篇的副标题中皆有“内在观察”的限定,表明作者更多是从具体的经验性层面而不是规范性层面论述中国的法治现代化运动,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从中国现实出发,由社会行动者自己提出的主张入手”。但对比两篇来看,写于2010年的旧文明显包含更多的规范性内容,而排在卷首的后写的那篇才更符合作者自己限定的“内在”“现实”视角,这里面的变化其实很有意思,可能在作者看来这是其自身理论思考路径的自然进展,是一种更务实更审慎的关怀,但其实可能也折射出当视角越发切近时某种不得不的后退与妥协。在我看来,书里最具启发性的地方在于“引入社会之维”(释放社会主体的自主性)重新焕发“德治”的可能性。

书籍图片:网络。

  -END-


哈耶克:头脑的两种类型|经济人读书会
世界著名学者福山 | 中国模式应对疫情很成功,但难以被复制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 新冠疫情是历史的催化剂而非转折点
余英时:“五四”的精神源头在西方|经济人读书会
葛兆光:近世中国为什么会衰落?引起衰落的病根儿是否还在中国的身体中?
周雪光: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陈嘉映:愿意思考的年轻人,一代一代都会涌现
李录:从人类文明史看中美关系走向
刘瑜:一个不习惯公开辩论的社会,人人都是易燃易爆品
施展:什么是真正的长期主义?
徐瑾:前浪后浪,首先你要成为浪
沈南鹏对话苏世民,聊聊投资这些事
斯坦福访问学者疫情观察|人类幸福年代即将过去?
疫情加餐:对经济房价有何影响
疫情时代的50好书,一生的成长课
框架:30个维度30本好书,一生通识体系
更多讨论,来读书圈
关于经济人读书会感谢有你,经济人读书会获奖了

书单:往日推荐回复“书单”以及“0”可见。

经济人读书会10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09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08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07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06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05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04月书单

2020年03月经济人读书会书单

2020年02月经济人读书会书单

2020年01月经济人读书会书单

2019十大好书|社会科学类

2019十大好书|全球历史类

2019十大好书|中国历史类

2019十大好书|经济类

2019十大好书|商业类

2019十大好书|人文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