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英双母语啊,始终是一场纠缠不休的存在(附老师推荐资源)

晨宁Chenning 晨宁的 2022-07-20

我是个生活在东西方夹缝里的人,中国的教育背景,爱中文的环境,可是却追求着西方的理念和生活方式。还在工作的时候我就给自己套了个使命,将来一定要教好孩子中文,这样他们才能用中文与我灵魂交流。


这样的使命,应该是我的情怀。别看我找了个北欧老公,然而,他的魅力最初是被锁定在有中文听说读写能力上的,你能想象到面对着一张老外脸用着中文游刃有余交流的感受吗?二十几岁的人在中国浸泡了三年就能达到了如此的语言水平,让我一直坚信,只要你喜欢就能学会,兴趣为学会一种语言赢得了极大的动力。



当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我们和你们一样,就加入了多语言启蒙的队伍,我们需要面临的是冰岛语、中文和英文的三重环境。五年过去了,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哥倆有进步迅猛的英文,有一口听说流利时而夹杂英文单词的中文,当然,还有日渐被遗忘的冰岛语。

 

我深刻的体会是,语言就像工具不用便会生锈,而这用与不用之间,完全是取决于有趣和有用。有趣和有用也许来自我们坚持创造的语言环境,也许来自回母语国家造访感受到的那股亲和劲儿,也许来源于找到了组织或语言学校,也许来源于做父母的一种渴望,希望这种语言可以平等交流。做到这些,至于这种兴趣能走得多远,会不会陪伴终身,由他们自己决定吧。




五年多语启蒙的那些事儿

 

事实上,在多语启蒙上我们经历了不少反复和波折。我们在Siggi出生后一人说一种语言,死脑筋地背着孩子才敢说英文,生怕家里任何的英文苗头会影响他对这两种弱势语言的兴趣。在我的私心下,全家人在一起用中文交流,想着中文总会比冰岛语用的地方多吧,可是两岁前全家人对话就是和孩子有去无回的对话呀,除了他一句冰岛语我一句中文,在孩子面前一起说中文的机会并不多。我在哥哥两岁前练就了看到英文绘本直接用中文表达出来的本事;书架上整齐码着自己和亲朋好友人肉背来的中文和冰岛语绘本,每一本都有一段漂洋过海的故事。


另外,孩子两岁前我们幼稚地认为,只要在孩子面前耍耍不懂英文的小伎俩,在家不能说英文的规矩自然就能养成了。


 

0-2岁:

在两岁以前中文和冰岛语启蒙算得上顺风顺水,Siggi对这两种语言有着天然的反应, 面对着我和麦能够在两种语言间自由转换,假装不懂英文的小伎俩奏效,我高兴得不得了,还发了个朋友圈沾沾自喜。然而,当朋友一到家里或一旦出门,我们就啪啪打脸,什么不懂英文,明明就是套路,孩子心里不能再清楚了,只是他不会表达而已。有一次我和麦争论某话题到白热化,他的中文水平无法深层次表达他的愿望,我纯正地道的中文又让他费解的时候,我俩就控制不住在孩子面前狂飙英文,Siggi看着我俩热火朝天的样子,瞪大眼睛抱住我的腿说“mommy…no english…”


2-3岁:

两岁之后Siggi开始上蒙氏幼儿园了,毕竟没有在英文环境下生活,我就开始追加英文绘本的阅读,一本英文原版的绘本,我会中文读一遍,英文读一遍,每天除去四个小时的幼儿园,我依旧坚持说中文,爸爸说冰岛语。班里正好有我闺蜜的孩子,他倆因为中文有种相依为命的感觉,缓解了许多入园焦虑。时间短+有好朋友,中文自然是有进无退。



4岁: 

Siggi四岁上学前班的时候,英文不仅需要满足日常交流,还增加了读写。一直都忽略英文的我在和幼儿园老师的交流中才明白过来,就算生活在美国,单纯依赖于大环境提高英文是不够的,除了日常口语之外,还需要有词汇量、阅读量,和用英文解释绘本和问问题的技巧。我的英文不错,麦的英文更是第二语言,但是由于我们都不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那些绘本里的微妙幽默,生僻的专业词汇和地道的发音,都是我们阅读原版英文绘本的痛点。

 

其实,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稍微懂一点幼儿早教知识的人都知道,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从孩子出生时就开始了。


美国一项著名研究《The 30 Million Word Gap by Age 3》(3岁儿童3000万的词汇量差距) 发现,一个孩子每天如果有14个小时接触到语言,在一周七天一百多个小时的统计数据推测下,到孩子四岁时,低保线家庭子女与高知高收入的家庭子女之间会有3000万词汇量的差距。在这样的起跑线上,语言发展的差距在上学后会变得更加明显。


▲图片来自"30 million word gaps" on YouTube


3000万?起跑线?这些听着都让人觉得恐怖的关键词。诸如你我这样的多语言启蒙家庭,我们大概是选择了一种更累更容易焦虑的方式。在我们家,不但要在中文和冰岛语上大量输入并保护兴趣,还需要顾及英文听说读写的硬性标准,在学习英文和中文的事上,我们殊途同归。

 

每天和孩子沟通的时间只有那么多,我们的精力和耐心也是那么有限,我和老师谈到了这些实实在在的无奈。她非常理解我想和孩子用中文灵魂交流的感觉,也认为家里的三个语言会稀释英文词汇量和语言能力。她回去想了一个晚上,给我发了封邮件,说了说自己的想法,我总结了成以下几点。


当然,这些都是基于我们家已经有四年三语启蒙的经历,如果从小没有坚持大量输入一种弱势语言,就不需要担心这语言对大环境语言的干扰了。所以,这些建议可是视作多语家庭在上学后如何继续发展的小技巧


1. 多语上做取舍,保留有用的和感兴趣的


语言就像工具,经常用就能发光发亮,不用就会生锈淘汰。

 

在语言环境上,论“有用”英文无可厚非,在英语国家成长口语是自然而然的,而读写则是无论单语/多语家庭都需要刻意练习的,因为这些能力都是升学考试的刚需。中文我一直坚持,启蒙做得还算到位一切就能水到渠成,他们已经习惯,听、吸收、说,偶尔会夹杂一些英文单词,我就会提醒他对应的中文是什么。


不过,将来中文能达到什么水平我不知道,能做的就是耳濡目染地带他看中国,带他学习读写,带他体验华人社交圈,至于他们有没有精力、兴趣和能力就靠自身的造化了。


对于冰岛语,我身边很多人会觉得,能说小语种是很酷的表现,我们在冰岛麦和他的朋友谈天说地时我也会在恍惚间由生钦佩。但是酷不能当饭吃,在冰岛生活,英文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如果不懂冰岛语也没什么大不了。更何况我们生活在没有一丁点儿语言环境的英语国家,无法抵御缺乏动力的暴击。

 

有了老师建议,麦和家人商量来商量去,最终,我们全部人一致决定放弃冰岛语。最遗憾的其实是我婆婆,她的情怀被落空,我安慰她孩子没白学,三种语言自由切换开辟了大脑的神经元,说不定哪天在大脑沟回里能重拾冰岛语呢。


从那时起,我依旧说中文,麦换成了英文,全家人都说英文。

 

 

2.     日常对话中的技巧

 

增加词汇量和语言能力,听起来是不是个很焦虑,不知如何下手的目标?

 

上次关于兴趣班的推文里有一位朋友留言,说育己的最大收获是“重视过程,而非目标” (focus on system, not goals)。我深以为然,育儿育己的智慧都是相通的:长远的目标不是不好,它可以让自己心中有数,在短期内推动自己,然而一套有规划的过程方案才会提供长期持久的动力,消除那些“难以实现”的不美好体验。


为了实现“增加词汇量和语言能力”这个看似不可及的目标,可以设计一些短期的、可操作性强的短期目标,例如日常对话多用新词,描述性语言,在介绍抽象词可以表演出来,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这样列举下来,是不是感觉现实多了?需要的就是一些额外的时间、精力和耐心。

 

当每个小的短期目标实现了,就会有很踏实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频繁的短期目标甚至还会养成全家沟通的一种语言习惯,自然而然,实现了远期目标。


 

3.     有技巧地亲子阅读

 

之前写过一些绘本的共读技巧,老师的宗旨一直都是,如果有30分钟的共读时间,20分钟是父母读给孩子听的,10分钟是孩子读给父母听,听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还记得以前考托福,一些晦涩难懂的句子主谓宾都能分清,就是这句话怎么都理解不了,导致上下文的线索卡了壳。一旦有了理解,就不难发现,阅读变得事半功倍,甚至能一目十行,光凭图画就能道出文字的一二。

 

理解如此重要,对于绘本的选择就非常有考究。选择适龄的,符合认知水平的,哪怕是那些有几个生僻单词的书籍,都能算得上“刚刚好”的读物。为了让孩子能广泛接触适合自己的书籍,老师给我亲荐了她在课堂上用到的绘本视频资源。


一开始我还没在意,因为家里的绘本已经多到无法全部精读,社区有免费借阅书籍的图书馆,网络上有无数育儿博主分享的书单,热销书籍的广告总会在我浏览网页时飘到眼前,更关键的是,自己抱着“看什么视频,读就好啦!”的理念,迟迟没有打开这个链接。

 

后来有一次的长途开车旅行,孩子们无聊嚷嚷着要看视频,经不住吵闹我在youtube杂乱的视频中回忆起老师推荐的这个资源,随便选个主题就点了播放。在和孩子们一起看完这十几分钟的视频之后,我惭愧地发现,自己竟然错过了这么好的阅读资源! (此处省略一万个惊叹号)


他的名字是Storyline Online,是由美国SAG-AFTRA 非营利基金會创办的一系列绘本朗读视频,整体给我的感觉是,不同一般:


1. 绘本插画做成了动画的效果。但是动画的节奏又不会太快,留出想象的余地。



2. 表达方式超越枯燥的朗读。为孩子们朗读的人是美国一线演员和公众名人,白人天生就爱演,更不用说明星了。比如克里斯·派恩读的这本<Clark Shark>,他用极度夸张的表现力和语调诠释“要学会体谅他人”的道理,发音当然也是一等一的标准。我很难把这位出现在乔治·阿玛尼巨大广告牌上的好莱坞男演员,和穿着居家服读绘本的父亲模样联系起来,感觉就像万人迷突然来到了你家的沙发上,受宠若惊接踵而至。



3. 时间短又紧凑。孩子们经常在兴趣班来回的路上观看,我也一边开车一边听着一耳朵,偶尔按下暂停讨论一番,或问个问题。


4. 丰富的绘本体验。视频确实点亮了他们对新绘本的兴趣,于是我们就能更有方向地去图书馆借书。一段时间看下来,连我阅读绘本时的发音、语气和表现力都进步了很多,同时,这些视频还解决了书单多无从下手,如何选择适龄绘本,甚至你们经常提到的的“英文不好、不知道如何读绘本”的问题。



5. 绘本导读、拓展亲子游戏资源。上了他们的网站,惊喜更是层出不穷。目前整个网站里有50本绘本资源,绘本信息栏有作者、插画师、朗读者、出版社、播放时长和建议年龄。



选择绘本的精髓在于难易程度,必须得不断的试错,在这里试错的成本降到十分钟的时间。建议年龄(Suggested grade level)是根据美国小学的英文水平划分的,5岁的K(幼儿园)-1st(1年级)-2nd(2年级)-3rd(3年级)-4nd(4年级),由于国内国外英文测评标准不一,故事篇幅长,词汇量大,大家不妨可以将K(幼儿园)当作一个起点,根据孩子的反馈和互动来决定水平。


让我喜出望外的是,每本书都有配套的导读、拓展的亲子游戏资源,点击红色的Activity Guides就是,它甚至还细分到给父母的资源/给老师的资源,全英文,如果英文水平有限建议用翻译软件。举个例子,在看<Clark Shark>的视频之前,导读可以让自己对绘本内容和引导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我一直觉得,绘本并不是读完了就完了,孩子会更加受益于绘本之外那些拓展兴趣的活动。与其说这是导读,不如说是一个“绘本之外我们还能做什么”的指导:


1. 问问题 

2. 画/写情节

3. 手工游戏 

4. 身体游戏 

5. 与真实世界的联系


▲绘本信息封面


▲内容介绍,故事的寓意,问什么问题


想知道孩子对绘本理解了没有,最有效的就是问问题了,但是我们经常会苦于不知道怎么问问题,这里就给了好多建议,无非是这几大种:


(理解)“这里发生了什么?”

(感知)“故事的主人公感觉怎样?”

(推断)“下面会发生什么?”

(判断)“他这样做对吗?”

(联想)“这个故事让你想起了什么?”


▲用纸和笔画/写绘本情节(这个能力从幼儿园开始就非常重视)


▲以绘本为主题,延伸的手工活动


▲以绘本为主题,让身体动起来


▲围绕绘本,我们可以带孩子体验哪些真实的世界?


这个网站丰富了孩子和我对绘本的体验,不但有视、听、说的感受,还有各种各样的游戏等着我们。也许你会苦于孩子不喜欢读绘本,或者来来回回就只限那几本,有了这个资源让接触新绘本的积极性一下就有了,拓展活动的多样性同时也会带来了爱读书的习惯,你说呢?


欣慰的是,这个资源是完全免费的,优酷上有,可惜因为国家区域限制我无法亲测。当然如果你有vpn,完全可以到youtube上订阅 Storyline Online的频道,现在有50本绘本,每个月会更新一个故事。


慢不要紧,好东西值得等待。



大家对这个网站有什么体验和感受,对多语启蒙有什么经验分享,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看到你们走心的留言和分享,那些改了无数次的文字,和亲自拍摄的照片就是一等一的值得了:)


晨宁

纽约

2018年10月


参考文献:

Hart, B., & Risley, T. R. The Early Catastrophe: The 30 Million Word Gap by Age 3. American Educator, 27(1), 4-9.



******


猜你会喜欢这些文章:

几个6岁前的阅读技能,真正决定他的阅读水平

五种游戏力开启孩子的英文自主阅读之旅


******




「 作者晨宁,住在纽约,用三年打造了一片家里的蒙特梭利乐园,哥哥Siggi(5岁),弟弟Magnus(2岁),我们的日常就是儿戏。这里有我们玩的游戏,好东西,旅行,和基于儿童发展理论的育儿小故事。」

 

微博:@儿戏国

微信公众号:儿戏国

亲子生活怎么好玩?扫我就知道啦

看看我们的故事|亲子生活 可以 很好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