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宁的

其他

父母时间、能力、资源有限,到底给孩子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这种心态不分在哪个国家,而是整个时代的困境,就像这位读者在《职场妈妈的平衡与取舍》文中的留言:当父母时间、能力、资源有限,到底要给孩子什么?把镜头拉远
2019年11月21日
其他

职场妈妈取舍家庭与工作,她让我看到了最真实又得体的样子

我有一个好朋友菲是早出晚归的职场妈妈,她所在行业的工作强度和相应的薪酬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共识,所以在选择进入这个行业时就意味她已经了解,需要取舍个人生活去获得这样的事业。九年前,她有了自己的女儿,虽说动摇过换工作,不过经过了无数挣扎,她还是坚守在“岗位”上。如今菲的女儿已经上四年级了,先生的工作时间相对宽松,平时上学放学都可以接送,生活便由阿姨料理,周末阿姨放假了就夫妇倆自己带孩子。菲告诉我,周中和周末很分裂,周中是快节奏成人世界,周末则是慢悠悠的家庭生活,虽说周中只能在女儿睡前见上一面,但周末雷打不动的家庭时间,是近年来对亲子关系特别受益的变化。“工作家庭只有取舍”,这个恒古不变的话题又一次在我们相聚时提起。说实话,我一点都不羡慕她,这些年一度都问她,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更亲和孩子的工作方式,她每次答案都一样:习惯了快节奏,有了孩子不能进入养老模式呀。当然这是开玩笑了。她喜欢奋斗,在工作上投入了很多心血,然而,孩子也是她生命中最软的那根肋骨。职场妈妈,意味着你在生活工作的每个层面都会有摔跟头的可能她很坦诚地告诉我,所有的事情都是有代价的,自己因为工作太忙,很少和孩子谈心,曾经一度,孩子不肯跟她说话,只找爸爸。那段时间,孩子的行为也有很多问题,后来在老师的建议下,寻求了心理医生的帮助。菲回忆起这些事情的样子,职场上那种意气风发的样子全部消失了,她说自己不只一次怀疑是否还继续干这份工作,是否可以接受这样的代价。儿童挑战性的行为不是行为问题,而是亲子关系的问题这些事儿以前只听她轻描淡写地谈起,没想到面对面时才感受到深刻。菲和女儿经过了很多调整和努力,也重新挽救了破碎的关系。她升到了公司高层,作为领导能自己说的算,周末不工作就是不工作。现在,对于全家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周末好好地在一起。用她的话来说:周末质量好,希望能蓄满一周的能量。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这次回国,我们约的刚好是在周末,菲热情地邀请我们住家里。我发现,要深度了解一位很久不见的好朋友,日夜相处住上几天才能了解到生活、育儿、家庭氛围的方方面面,比单纯吃一顿饭的情感连接深切多了。哥倆和姐姐在一起疯玩,大人也在一起深度交流了两天,我很深切地了解到什么是“周末质量好,能蓄满一周的能量”。质量好并不是带着孩子满世界去打卡,开派对见朋友上兴趣班,买各种各样的玩具,这些看似热闹,但实际上,真正的情感连接,都在那些一对一,或者孩子出现困扰的小事上。如果一个孩子有安全感,他们才会肯冒风险,问问题,去相信,去分享,去成长。曾经看过一个研究,是关于每天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九分钟,其中包括早上起来的三分钟,放学后的三分钟,睡觉前的三分钟,但对于菲这样的职场妈妈,看似短暂的这三段时间都是奢侈。如果存在局限,如何在有限时间里去弥补情感缺失呢?共同爱好与五感接触孩子都愿意去模仿最亲近的人,对于父母来说,自己希望能与孩子有什么样的互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有没有主动开启这样的互动。我们去的时候菲的女儿已经开学了,周末也要上兴趣班,然而,他们选择兴趣班的标准是,孩子能和父母共同分享什么兴趣。兴趣班不为了多才多艺、拼成绩、拼名次,在她家,兴趣更多是家庭情感连接的纽带。一个孩子最好的学习状态,是喜欢教他的人,也觉得教他的人喜欢他菲和先生都喜欢打网球,女儿也从五岁开始年年训练,照他们的话来说,做全家人都喜欢的事情,每个人都会很满足。这一天,我们到了她家附近的网球场。和我们对打之余,菲和先生轮回互换和女儿对打,有时会故意让女儿赢,小孩自然赢到得意忘形,他倆为女儿喝彩的同时也在给自己打气,说下一轮会扳回一局。有时菲也会当仁不让,让女儿连输好几场,小孩输赢心很重,满脸丧气的样子,气得把球拍扔得远远的,说“再也不想跟你玩了”。对于这种情况,菲蹲下来,和女儿平视,一边帮她整理凌乱的衣领,一边很关切地询问。遇到这样的情况,我相信朋友都会共情,不过,这些眼神交流和身体接触的动作,连局外的我都能体会到传递情感的力量。无论任何形式的情感连接,总是要身体先感受到,心才能感受到,情感连接是首要,教是最后的事情。细细想想,情人就会有很深体会了,触摸,气味,声音是能直击心坎的,是不用言语就能表达的“我想关注你”,放在孩子眼里,这就是被爱的表现。我那天晚上提起了这个细节,菲说以前这样交流完全是被忽略的,刚刚开始做也觉得非常刻意,毕竟我们从小并不是这样被对待的。然而,那时她的女儿正在经历一段特别有挑战性的时期,心理医生建议她从日常生活中最原始的身体接触开始,每天十次二十次都不为多,后来她发现,身体上感知可以慢慢地融入内心,那是一扇心里的大铁门被打开的概念。捍卫与情感支持那天晚上,菲的婆婆打来视频电话,正好周中有几天是她来照顾女儿,视频全程都在汇报情况。朋友的女儿已经四年级了,课前课外都有很多作业,奶奶也明显非常严厉,一直都在说自己孙女做作业时拖拉不专心,当着妈妈的面在告状。四年级的小孩遇上这些事自然会无地自容,作为一心系着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妈妈,听着也不好受。然而,菲听了奶奶一面之辞,并没有去责怪孩子,在挂了电话之后和女儿谈起心来。她:奶奶说的是真的吗?为什么她会这么说?后来才知道,那几天有同学在筹备过夜生日派对,但是竟没有邀请她,这种事情说小了是排挤,说大了是霸凌,在小女孩的世界就是重磅一击。假如菲听信了奶奶后就开始一路说教,毫无理解和共情,那这么糟糕的事情什么时候会重见天日?菲跟我说,我们周中陪她的时间太少,最缺是归属感,我想让她知道无论外界说什么,我们都站在她这边支持她。她还说,和孩子谈心实在是太重要了,周中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太有限,以致于很多时候自己很疲惫,孩子也缺少心理热身,无法深谈。要是能有意地在周末放慢节奏,多一些情感和眼神交流,不急着说教,也许亲子关系会变得更加坚固。毕竟,亲子关系是一切上层建筑的基础。给大家分享这些并不是要歌颂“周中忙得见不着孩子”的生活状态,也不是要发扬“平时不积累,周末来场大弥补”的行为。在朋友身上,我更多的看到了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取舍,我看到很多同样近况的她们,都在局限里找到了最得体,最适合全家人的生活方式。这位朋友诠释给我了一种职场妈妈高质量陪伴孩子的可能性,不是为孩子精心编排一个课后班组合,也不是用金钱去弥补时间的缺失,更不用为了成全孩子牺牲自己的追求。作为妈妈,选择是可以很多元化,也是可以照顾到全家每个成员的需求的。大家平时各自奋斗,各取所需,到了对方需要自己的时候,彼此又是互相最温暖的港湾。我认为,这是一种取舍后最得体的状态。放过那些不能控制的事情,把眼光放在能改变的事情上我们临走那天刚好是周一工作日,早上接机的车八点才来接我们,菲告诉我他们全家每天七点就要出门,爸爸送女儿上学,自己也要错开高峰期到办公室。所以,最后的告别是我们全家站在他们家门口,目送他们离开,忙碌的一周就这样展开了。那天关上她家大门时,我给菲发了个短信:你的生活真就是痛并快乐着!你们说呢?这里的职场妈妈,半职妈妈或者想创业的全职妈妈读者们都说说“取舍”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吧!晨宁
2019年9月17日
其他

团|意大利进口画材专场,搞懂各种颜料怎么用,如何提高利用率

手指画颜料,水粉颜料,固体水彩颜料怎么选?学龄前小朋友用的颜料,种类非常多,要总结一下,最常用的三种就是,手指颜料,水粉颜料,固体水粉。手指画颜料(2岁+)低幼宝宝通常用整个手掌去操控,安全无毒却亲肤的手指颜料就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孩子还在口欲期的时候,我都会用酸奶、米粉混合食物染色剂做成手指颜料,误吃了也不担心。不过问题就是玩过的画无法保存,很容易第二天就出现裂纹,发霉的情况。随着口欲期过去,我也渐渐地不再自己制作食用级别的颜料了,毕竟,宝宝是要明白,颜料是不能放在嘴里的,这时,市售的手指颜料就是过渡。这些都是手指颜料可以发挥的活动,在孩子用全感官去感受世界的时候,手指颜料很充分地刺激着视觉和触觉,发现手带来的可能性。上图是爱车宝宝首选动物的足迹把手指颜料放在冰格底端,再放上水冰冻,一天后就可以拿着冰块画画了脏玩锦囊:在阳台或者户外玩,如果空间有限,地上桌上垫上纸板穿罩衣,防水的那种2岁以下选择自制食用级别的颜料,2岁以上可以买市售的手指颜料,确保一切都是便于清洗的放下干净的执念,让孩子尽情玩水粉颜料(3岁+)当手部肌肉进一步精细化后,就可以握起笔刷操控色彩厚重的水粉颜料了。水粉颜料用途广泛,可在纸、木头、石头、皮肤、玻璃表面上色,上色效果好,质感丝滑,色彩干了之后不会褪色、结痂或发霉。画画时的工具需要准备齐全,一杯水,一张纸巾,调色盘,画纸。当颜色全部在调色盘就绪之后,上色步骤也很讲究,遵循“蘸水-吸干-上色”的步骤,让一只画笔在许多颜色中进行切换,如此就可以避免串色的情况。对于选择水粉颜料,有这几点要注意的:1.
2019年9月12日
其他

要育儿、顾家、工作的你,睡得好吗?

大部分育儿号都在讲怎么让孩子好眠,但是又要顾家,又要育儿,又要工作的你,关心过自己睡得怎么样吗?有没有当孩子安睡一整夜,自己依然不好好睡觉的状况?我说的就是我,今天跟你聊聊。优先级最低的事儿一直以来,我是早上六点半左右会自然醒的体质,每天我都会把事情安排到满当当,直到埋进枕头里秒睡为止。而那个时候,通常是十二点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以“睡的少,做的多”而非常自得,也处于长期睡不够而不自知的状态。为什么呢?因为每天健身弥补了精力不足,我还幸运地认为在任何犄角旮旯只要能秒睡,就像太阳能充电,给一点机会就能充上的人,根本不用过分去讲究睡眠。坦白讲,睡眠一直以来是在我优先级别里最低的。▲这篇文章里的照片和文章都没关系,说我睡觉,总不能放自己睡觉的照片吧麦相反,他无论如何都不会为睡眠妥协,睡眠质量不好是很大一部分原因,但是他也有更高的诉求:为了大脑敏锐度。他要求自己准时睡觉,准时起床,用智能手环检测睡眠周期决定睡眠时间,他讲究房间温度,湿度,和黑暗程度,每晚有了耳塞眼罩才能深深地埋入枕头里。前后这一年,他见我拼命三郎的样子时不时就会劝我早睡,可是我怎么听得进去,在忙碌的时候睡眠是人最容易忽视的健康因素了。就是这样愚蠢的自我认知,让我动不动就脑仁疼,在关键时刻情绪控制不好,时不时效率低下。当我在与健身教练评测体能时,睡眠调查问卷的得分很低,我才意识到睡眠是我最急切要调整的需要,必须要取舍了。▲以前和倆孩子同床睡,小腿下的那个人通常是我我想起麦对我说过的一番话,当时是很打动我的:睡得好对效率改进,远超过不睡觉的那几个小时的产能。真的?大脑保持巅峰高效率运转,是我的终极追求啊!我的工作就是产出内容,有足足的大脑敏锐度,才能源源不断地冒出新题材新想法,才能保持高质量产出呀。将目光放在长期的大脑状态上,眼前争分夺秒的抢时间干活就真显得不那么明智了。后来,我陆陆续续读了几本关于睡眠的书,今天和你们分享,其实要改变睡眠习惯,更关键是认知的改变。睡眠是浪费时间吗?从小的教育就是,睡得多就是懒,睡得少就是勤快,所以我们从小都在起早贪黑假装很勤快。高中晚自习做不完的作业都靠着半夜在宿舍被窝里写完,上大学赶在学期末写论文也是几宿不睡,工作时为了大小项目熬夜倾轧,有孩子后又因为喂奶睡不了整觉,到如今,满脑子家里、育儿、工作的琐事在彼此纠缠也是缺觉的根源。这一切,是我一直觉得睡觉在浪费时间?实际上,看似表面波澜不惊的睡觉,大脑实际上在做最有效率的事情。《Why
2019年7月2日
其他

带着1岁+下厨,还能不能好好做饭了?

在我们家,一个能引起孩子们注意最快的事情,就是我要开始做饭了,他们对厨房的兴趣纯粹被我感染,因为我喜欢弄好吃的,也想让他们参与到做好吃的过程中,他们自然就有了热情。可是你会说,带孩子在厨房造,还能不能好好做饭了?这个,让我好好想想。▲我的一部分食谱,梦想以做饭为职业,如今却变成了育儿博主一堆人下厨合作默契是如沐春风的,孩子最喜欢动手脏玩,我也喜欢看到一家人合作的样子,有耐心、有指示,把自己腾出来,一般都不会出错:▲拨蒜▲切豆腐虽说“肉丝豆腐”被切切炒炒变成了“肉丝豆腐花”,蒜被切成了不规则形状,然而,这丝毫不影响所有人吃饭的心情,还因为自己做的而越吃越香。然而,一旦工具不对、指示不清、或者我也在多线程干活,那么就会状况百出,厨房就是个大型脏玩陪玩现场:▲牛奶洒了用鸡蛋盒去擦,鸡蛋壳被扔在牛奶里▲吩咐去橱柜里拿点干货,最后把饼干洒一地光凭着一腔热血在厨房里帮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没有准备工作、没有引导和指示就会状况频出,这不光对大人是一场心智和体力的考验,也往往会打消带孩子下厨的想法。如果你在看孩子之余还想好好做饭的话,我来告诉你几个要点,也许一切都会变得顺利一些。准备工作两岁的孩子能否成功拨开香蕉取决于香蕉的软硬程度;四岁孩子能否成功煎鸡蛋饼取决于准备好必要的食材和工具,很多我们成人一念之间的的举动,在孩子眼里是非常复杂的。“切苹果”对于孩子来说非常抽象,用什么切,在哪里切,切完该做什么,这些步骤需要一一分解,给出明确的指令,才能避免状况。
2019年6月27日
其他

团 | 零基础就能开启的英文分级阅读,美国小学童必读书目

这篇是昨天预告大家的红火箭分级读物团购文,在正式推荐给你们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聊聊分级读物。无论你是否需要这套书籍,下面对选择分级读物的详细解析,对大家都会是受用的。过去这一年,我和Siggi每天坚持做的,除了吃饭喝水睡觉,就是分级阅读了。一年前他还在pre-k(四岁)的时候,我们就零零散散地接触到了好多套市售北美主流的分级读物。直到上了K(五岁)这一年,分级阅读变成了学科内容,每个学年会有4-5次阅读等级的测评(测评内容包括音素意识,自然拼读,理解力,流利度,常见词)。老师通过测评结果给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一个小小图书馆,他们就能在其中选书(book-shop),每天带回家的书就是这个系统下的产物:最符合阅读水平(不难不易),和最符合当下兴趣的书籍。这两点是保护阅读兴趣,培养终身阅读习惯的关键。在大环境认为英文分级阅读以刷量为主的认知下,有效的刷量才更容易尽早实现自主阅读。在哥哥刚开始阅读分级读物时,时常会陷入畏难,不愿意发声读,依赖我读,或者阅读状态出现困惑的时候,在和老师沟通之后,我得到的有效刷量的建议就是这两点:1。符合阅读水平国内的英语学习环境缺乏英语国家学校的专业测评,如何在家里寻找符合阅读水平的书籍上,有一个非常容易操作的“五指选书法”(5
2019年6月26日
其他

体育竞争低龄化,是一种怎样的育儿现状?

哥哥四岁踢足球时,每次上课都抵抗,并不是一次,而是次次,能看出来是真心不喜欢。我一度和他说过,也许现在不喜欢,但是不代表将来不喜欢,如果你准备好了,我们可以再试一次。自从那次足球课结束,一年过去了,这期间他尝试了其他,他喜欢在水里的自在、在吊环上的游刃有余、在冰上驰骋的速度,相比起来,个人运动是他的真爱。孩子的个体差异实在很大,弟弟三岁的时候就和朋友一起踢足球了,他会在大草坪上会不停地驰骋,我们也经常带着哥哥陪弟弟上课。也许是来自兄弟间的竞争,有一天,哥哥跟我说,他想踢球了。那天我问他,你还记得一年前有多讨厌踢足球吗,为什么现在改变主意了?他说,他觉得自己的脚更灵活了,跑得更快了,可以踢到球了。一个五岁孩子的想法,是始料不及,变化多端,听上去也很合乎情理。我把这件事儿晾了几个月,不久之前,他又要求了这件事。正好,这几天是我们区足球俱乐部的选拔赛,两周连着三场,让同龄小朋友分组竞赛,从而选拔进入youth
2019年6月20日
其他

当妈的情绪管理,我是怎么保持正能量的?(附音频)

前几天,有个妈妈私信我,说自己被工作和孩子搞的身心俱备。上班的时候想着孩子,下班能和孩子相处了,家里又有一堆需要亲力亲为的事儿,一旦孩子闹起来自己就无名火往上窜,每天就在“焦虑-消沉-没效率-更加焦虑“的怪圈里恶性循环。做为妈妈的我,太理解了。以前我总会说“把注意力放在能够改变的事情上”,这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几乎是听完了道理像打了鸡血,然并卵,几天后该怎样还是怎样,着实有一副“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无奈。这个公号写了一半年了,经常会收到大家的留言和私信,接触过上百成千的问题,都是由孩子辐射开来的。而我发现,回答技术问题是最后阶段才要做的事情,这之前,还有更重要的事儿,就是解除心里障碍。是的,找到任何科学育儿解释都不难,在任何有品质的公号和主流育儿书上,找到相应的答案再按部就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都会看到收效。然而,更难的是,让自己克服未知的恐惧,忠于事实,去面对真实的自己和孩子,这也是我分享得越多,就越会去“向内看”的事情。恐惧和焦虑对工作、生活的效率有着决定性的杀伤力,在未解决它们之前杀去解决问题,就会不断回到上述“焦虑-消沉-没效率-更加焦虑“怪圈。很多朋友看了我的文章都觉得我正能量满满,怎么能当妈妈当得这么从容和淡定,难道,我就没有丧的时候吗?坦白讲,作为一位两个男孩的全职妈妈,作为一位家里大事小事都要操持管理的妻子和女儿,作为一位在公众平台要持续高质量产出的育儿博主,我不仅仅有恐惧和焦虑,而且时常会低落,想去一个人的森林。怎么可能没有呢!我是个普通人,会累会崩溃,会有情绪会低落,只是自身性格来说,我不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发泄负面情绪,我也不希望把这情绪发泄给别人罢了。因为这些对我来说,是无法改变自己境遇的。当这种感觉来得多了,我慢慢学会了让情绪为我所用的方法,我越是直面这些情绪,它就越容易被消化,我越是用自己的方法去排解它,就越容易让自己走出来。下面这三点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为什么我们很多时候不能直面自己?《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里面提到:绝大多数问题的根源是恐惧,绝大多数恐惧的根源是懒惰。这里的恐惧并不是已知的事情,比如为了锻炼毅力,我开始训练跑马拉松;为了改变体态,我去跳舞;为了填补在儿童心理学的空白,我去读书、上课、参加工作坊,这些尝试新的突破,迈出舒适圈的恐惧每个人多少都能体会。而书中提到的恐惧,是未知或者没有觉察和思考过自身品质,是让自己停滞不前,屡屡失败,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根源。比如说,不能直面自己是做成一件事情的很大障碍,而为什么不能直面自己?在我看来是背后隐藏着更大的问题,就是恐惧。恐惧面对现实的骨感,恐惧自己人设崩塌,恐惧改变需要做出的牺牲,甚至,恐惧改变之后再一次失败。这样想,对恐惧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人恐惧的不是直面自己,而是面对之后,需要为之付出的努力啊。人生苦短,问题永无休止,需要我们一直修正错误的认知观念才能自我提升。这个过程是痛苦漫长的,所以人就会否认问题的存在,好去逃避修正认知,又或者,用直接行动去代替思想的懒惰。那么都要付出什么努力呢?用例子讲讲吧:第一、行动前付出思考和沟通:我早期用奖励去来改善哥倆早睡的行为,一开始是很有效的。然而,时间一长就出现了问题,他们会在我突击查房时躺倒装睡,在又可笑又心疼之余,问题本身已经超越规则设立,变成沟通的缺失。可以说,用奖励的手段就是我思维和沟通的懒惰,我认为奖励可以把早睡的事情解决,可以躲过更深层次(也许会屡次失败)的沟通和交流。而实际上,奖励掩盖了规则设立的真实用意,也忽略了对需求的理解,好比说:真实用意:规则的设立能够满足全家人的需求和感受互相的需求:我渴望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晚上,他们想自己支配睡前的时间(例如画画,读书)平等沟通和互相理解是“痛苦”的,与小小孩达成一致是需要付出很多心力的,短期之内也许会反复,甚至看不到效果。可是,既然痛苦要面对,不如现在就修正,现在逃避修正,将来还是会卷土重来,好比有一天他们说:“我不要奖励了,我也不要早睡了。”
2019年6月15日
其他

英文分级阅读 | 我给你定制了一份从目标到执行的强大攻略(任何基础都适用)

这些日子经常有读者后台问我,要读多少本书孩子才能开始英文自主阅读?这个真的很难说啊,即使同样背景的孩子刷市面上最主流的分级书籍,也未必能在同一时间实现自主阅读。当然,《天才源自刻意练习》里提到刻意练习,这是将技能提升到专家万里挑一的一万个小时,所以分级阅读刷量是很必要的,不过这一万个小时也需要是有效的一万个小时。换句话说,有环境和大人的支持,又能稳定地执行每日分级阅读的孩子,更容易尽早实现自主阅读;没有环境支撑,又经常中断练习阅读的,自主阅读自然也到来得晚一些。无论孩子们处在英语阅读正态分布的什么位置,在开始之前,都是需要有几个因素的分析:1。测评自身情况在读分级书之前,小朋友的英语水平分很多种,有大环境和家庭环境都是英语的,有大环境是英语环境家庭环境是非英语的,有大环境是非英语家庭环境(教学)是英语的,有大环境和家庭环境都是非英语的。大环境和家庭环境都是英文环境,有着天然而系统的听说能力,和表达英文的思维方式,有这样的背景,接受“音素意识”和”自然拼读“也会更快。大环境是英语环境家庭环境是非英语,虽说有着大环境的听说浸润,但是生活日常用语的词汇量还是有差距的,这样,在阅读上就需要更多与词汇量靠拢。大环境是非英语家庭(教学)环境是英语,这是很多中国家庭的情况,每天耳熏目染有线上线下外教英文课,有英文磨耳朵,家长会零零星星地讲几句,英文像是学习。这样的现状就需要让孩子改变对英文的认知,它不只是学习而是一门有趣的语言,并且养成每天都接触这门语言的习惯,从而增进听和说的亲切感。大环境和家庭环境都是非英语,去培养一种从零开始的新习惯会需要更长的时间,这个时候除了增进英文的亲切感之外,不但需要规律的家庭英文共读时间(点读笔是个很伟大的发明),在阅读量和理解力上开启对英文的兴趣。图片来自pixabay2。“真实”的执行力上面的也许你会说我都清楚,可是有时真是然并卵。看着公号团购光有一腔热血就入手了一套又一套的分级读物,制作了计划准备执行,可是能常年累月严格执行下来的人寥寥无几,那么,阅读进阶就只是个梦。执行力就是个又稀缺,又不符合人性的能力,对你我都很难,我们都很容易在初期信誓旦旦地承诺“一定能做到”,这都是对真实的执行力有了错误的预期。近些日子,我开始跟着一系列视频做力量训练,目标是有更强壮的身体支撑我去跑明年年底的纽约马拉松。而虐自己虐了半个月,身体的变化真的是微乎其微的,这种短期内只能感到肌肉酸疼而又看不到任何变化的进展,就难免有了沮丧和想放弃的念头。肌肉训练就如同执行力,是需要经年累月地锻炼,才能以非常小的幅度,一点点增强。就是那种已经精疲力竭,还要逼着自己多练一组动作的时候,也是想对规则松弛不想陪读,再硬着头皮陪他读完规定的几本书时,这些都走在执行力逐渐强大的路上。在与孩子分级阅读的路上,光靠着那张完美的计划是不够的,执行计划才是重点,并且是规律地执行。技能的形成就是大脑中髓鞘形成的过程,而髓鞘随时在代谢,如果你不规律地利用,它就代谢掉了(下图的黄色),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阅读训练,也就需要重复的劳动去再次形成。图片来自wikipedia所以,在执行任务上,每天预留规律的共读时间,并预估10%-20%的缓冲时间让“计划赶不上变化”(有孩子你都懂的),也许本身30分钟的共读时间拖延到了40分钟,这10分钟的坚持,才是自己提高执行力的关键。也许,用我自己锻炼跑步和力量训练的例子投射到孩子的阅读训练上有点过于残酷了,毕竟孩子的左脑发育迟缓,而那又正是控制自制力执行力的关键。然而,我时常认为,孩子有没有执行力,更多是投射到大人有没有执行力,当有了这个逻辑线,自己把应该做的做到位了,其他的,都由孩子自己决定吧。1。目标与拆解目标有了对自身条件的认识,和对执行力的了解,就可以设定目标和拆解目标了。我喜欢用记录的方法把想到的大事小事儿都写下来,待办清单,文章框架,主意点子,也包括目标和执行计划。也许你会觉得为什么要列出一个这么详细的计划和执行清单,有一颗向往阅读的心去驱动自己不就可以了吗?确实是可以的,我这么做仅仅是因为自己大脑的带宽不够,无法兼顾记得所有事情的同时,还能全神贯注地把每一件事做完,所以把他一股脑儿列在纸上就能让我心无旁贷地随时进入状态了。这个对于五岁哥哥阅读的长期和短期目标:规划行动怎么设定,怎么坚持下去,我用的是为跑步设定目标时用的SMART原则:戳旧文👉《这样达到目标的方法,简直是人生的作弊器呀!》2。分级阅读的迷思阅读方法是不是错误的?阅读分级读物有一个迷思,是觉得刷量越多,进阶就越快。所以很多父母给孩子买了书一股脑儿就扎进了书的海洋,短时间对阅读产生的熟悉感、流畅感,然后错把这种感觉当成了对阅读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是我读完了《认知天性》后对于分级阅读训练的思考,也是我们刚刚接触分级读物时犯过的一些错误。好比说,哥哥在接触到符合他水平的分级读物时,只有1-2个陌生单词,一本接一本,可是当他合上书后,我问到的一些细节,或者概括整本书的内容,他很多时候是答不上来的。这也就是说,收获和熟悉感暴增的一本本刷量,看上是非常热闹,当实际上,只是简单技能的重复,高级技能没有得到锻炼。然而,学得慢学得累、短期内看不到进展,反而是更有效的学习。就像跑马拉松,在赛场上的表现都是建立在平时枯燥的肌肉、体能、长跑训练上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就是对大脑的训练,最终对阅读能力的掌握,不是光凭“读书”(比赛)就能磨练出来的,而是从平时“拆解、归纳、总结、融入已有知识”(分解动作)中磨练出来的。所以,光是靠刷量读分级阅读是不够的,一本书读一遍就跳到下一本,因为大脑的脑细胞没有被反复刺激,脑回路就不能形成,阅读和理解水平就很难提升。可以把读过的书(感兴趣的那部分)挑出来做拆解、归纳、总结、融入已有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按照每天,几天后,一周后的频率,翻翻同样的书,问问他最喜欢书里的什么?有什么和自己相关?有了第一遍第二遍的积累,就会有了更多的流畅度,接下来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了。来自reading
2019年6月11日
其他

幼小衔接的第一年,这是我们每日的课后计划

自从我写过自己的日程安排之后,有很多朋友都想看孩子们的日程安排,这个话题放在我的文章清单里已经很久了,除了写过几篇周末的流水账,一直也没有提上议程。坦白讲,我并没有觉得我给孩子的计划好到能和大家分享的地步,我深知给孩子设定计划需要很大的前期投入,包括大人自身的执行力、对规则边界的设定、给孩子的心理疏导能力。看似几句话,但对我来说,为了课后计划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伴随着孩子与我的挫折感,这些都是我们从舒适圈走出来的过程。而有了计划,执行下去就大功告成了吗?未必,随着老大开始上小学(美国公立学校的幼儿园K和小学是连着的),我时常会发现打怪升级的育儿知识,总会不够用;孩子们的需求和感受,也随着每日一点一滴的积累在发生改变;我的价值观,也时常需要修正。正是上述的这些毛病,我总会觉得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不停沟通,不断地更改,不求长期执行下去,只求建立了熟悉的操作系统,就总能把计划引到正确的路上。分享出来就当作抛砖引玉吧。希望,我们都能以每学年为节点,让我们和孩子一年比一年规划地更好。1。为什么要计划?很多人觉得计划很难,万事开头难,先放下“计划做了也不执行”的成见,才有跨出舒适圈的可能。我自己就是养成了给自己计划的习惯,才发现,一切的效率突破都来源于一开始这看似浪费时间的思考。首先,有规划和没有规划的日子,时间一久就能看出明显区别了。在幼儿园开始的那段日子,我们没有课后计划,但是又有必须要做的事情。我就用了脑袋里很大的容量去为放学后的四个小时做安排。经常是看当下孩子的兴致去干事儿,临时想到手忙脚乱,或者被很多琐事打乱。日子一久,就发现我对每一天都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而有了规划之后,如果还能执行下去,对时间花在哪里就有了清楚的认知,可以在日后做任何调整。其次,有规划的活动是刻意练习的助力。对于那些需要刻意练习的活动(例如阅读、写作),“感兴趣、想做”的内驱力会随着枯燥和重复渐渐消退,而如何用外驱力去驱使内驱力,就是那一套“在哪里,什么时间”的执行方案。是的,对一样事情有着长久的动力是很难的,尤其是学习一样技能。这个在我练习跑马拉松时就体会很深,我时常有短期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心情沮丧,就犯懒想逃避训练,面对自己这样的毛病只能靠一套有规划的方案。戳旧文:《这样达到目标的方法,简直是人生的作弊器呀!》我为孩子们的课后时间制作了一个表格,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当有了计划并执行下去,我就不需要时刻催促“该做什么了”。虽说制作计划需要很大的投入,但是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是一个科学的过程,一旦开始,就能一点点攻克小目标,不断进阶,把大目标忘掉反而让人轻松了很多。只需要花80分的心力监督执行,把20分的力气省下来,让自己心无旁贷地去做更重要的事情。2。我们的计划有主题的计划这是我们一周抓大放小的计划表,表格里的每项意味每日的重点,而且是用孩子的语言,游泳日叫wet
2019年6月6日
其他

这样达到目标的方法,简直是人生的作弊器呀!

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在愿望清单上写下“跑半马”,最近很有满足感地实现了。我在上周的文章里写到接下来我还要去参加八个比赛,一次志愿者活动,从而能稳拿2020年纽约全程马拉松的资格。这就是我的性格啊,一直不停地给自己竖起小旗帜,靠着执念让愿望成真。戳旧文👉《跑马感悟
2019年5月29日
其他

孩子挑食偏食?我帮你整理了喂养思路和规则设立细节

上周聊到了零食,今天就说说吃饭吧。我有两个很爱吃的男孩,无论是零食还是饭菜。为了省时间,我们一周采购一次,有一次我想看看花了这么多钱到底都买了什么玩意,就把食物摊平在厨房台面。真是无比惊叹于这伙食量之大,要知道,这是我们家一周的量,一半是属于孩子的。不知道养男孩的你会不会有同样的经历?因为运动量大胃口好,一天要觅食好几次,还要用极富感染力的样子把食物都消灭掉。我的朋友说,在孩子吃饭上我挺幸运的,也许吧,我爱做吃的,也爱好吃的,这些都是自然而然辐射出的感染力。然而,也不全是,因为在均衡饮食这方面,我们还任重道远,也走过不少弯路。我相信,任何的习惯养成一半会是言传身教,一半也要归功于规则边界,从孩子出生就采取科学喂养的思路还是功不可没的。1吃饭的目标在培养任何习惯的方面,我都会先去设定大目标,再拆分小目标,但毕竟养娃育儿牵扯到了另外的一个人,所以,需要把眼光放在能够控制的事情上,例如设置规则边界。想改变饮食现状,我的大目标是“让孩子意识到均衡饮食是他自己的事”,而可以拆分的小目标就是“每周让他们尝试两种新的蔬菜”,“一个月之内改掉不吃完饭就要吃零食的现状“,”一个月之内改掉饭前吃零食导致吃不下饭菜的现状“。你看,大目标是很虚的,不过拆分下来的就是可执行,可衡量,有期限的小目标了。科学喂养的大思路总体来说,我们的责任就是提供丰富多样的食物,以及什么时候吃,在哪儿吃,而吃不吃与吃多少,都由孩子自己决定。这个喂养理念是由美国注册营养学营养师Ellyn
2019年5月24日
其他

跑马感悟 | 兴趣的养成就是要做好规律、低刺激、有点难度的小事

上周末,我把愿望清单上一件大事划掉了:跑半程马拉松。一路狂奔了22公里,时间2小时28分钟,如果不是为了记录所见所闻,估计还会快一点的。跑步的习惯还要从两年前说起,那时我面对妈妈临终和家里堆积如山的事情,其间种种低落只能冷暖自知,而跑步算是自我救赎了。每天,在操场跑圈的那段独处时间让我头脑清醒,还能让我体会到多巴胺对情绪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是我的状态更好了,身体素质也变好了,情绪更是有很大的改善。妈妈说“苦难,是化了妆的祝福”,从这一点来说,跑步算是她给我留下的祝福之一了。有朋友觉得我自律,每天早上能起来跑步,其实不然,是一系列的正面反馈让人上瘾了。报上半程马拉松之后,发现跑步不仅仅是运动,而是目标,习惯,成长的象征。▲咬着牙狂奔到最后,马拉松已经不仅仅是运动和多巴胺了,而是对生活的隐喻这次的22公里比我预期地长很多,因为最后半程的赛道被安排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当我意识到会在这样的一条路上再跑一个小时,我就把自己从跑步中抽离开来,有了下面这些思考:1.
2019年5月22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他把甜食当块宝,我视甜食如仇人,我至于吗?(配音频)

前些日子,收到了读者的这条留言:说到零食和主食的平衡,我也算是找到了。历时几年,我慢慢地理清了自己对待哥倆进食这件事情的思路,也不断地在反思错误。从进食这方面来说,也再次印证育儿是一个长期动态变化的过程,无论任何的边界设定都是需要很多毅力、时间,甚至还有一点点运气的事情,并不是一篇文章就能立刻解决见效的。这篇先聊零食,你会知道对于三岁和五岁的孩子如何减少在吃零食上的斗争?如何让孩子掌握控制权,自己决定每天吃多少零食?如何和孩子用解决问题的对话,最后达成一致?▲爱甜食如命,最高兴的事儿就是有雪糕和糖果1我曾经是看到糖果会跟仇人一样躲着走的妈妈,因为我知道孩子一定会吵着要,而那时的我也定了个孩子三不五时就要试探的神边界“只有周末才能吃巧克力糖果“。可是,糖果真的就像四面埋伏一样隐藏在孩子的生活里,就算逃过了超市,也逃不过赫然立在走道上的贩卖机,小公园的雪糕车,还有餐厅结账时递上来的一片“好心”。哥倆和所有孩子一样,对糖果巧克力热衷到了发指的地步,还一度迷上了烘培食谱。我和麦在平日经常防着孩子偷吃零食,哥倆的耳朵可尖了,一听见包装袋唆唆的声音就会闻声而来,“你在吃什么?”,一度被孩子发现偷吃的我倆只能互相面面相觑,会心一笑。▲嗨糖的表现2说到吃零食,不得不承认,在吃什么和什么时候吃的问题上我们有过过多的控制,我担心孩子对甜食上瘾,孩子们又对糖果爱得死去活来。你看,我们因为不了解互相的需求,导致他们对甜食可望不可及,我对甜食又像见了仇人一样。我最爱巧克力,每顿饭后就会来一小块,然而,如果这时一个人老盯着我,说这样下去你会对巧克力上瘾的,所以以后只能周末吃,这肯定让我非常不爽。站在这个角度来想,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他们会三不五时挑战规则,即便他们知道“只有周末才能吃“。因为吃甜的,是孩子的本性啊。从设立规则的角度来说,孩子因为听话而带来的自控力,与没有自控力一样可怕的,因为没有发自内心地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听话带来的只是表面的平静,内心则是抑制和痛苦,终有一天会以另外一种形式爆发出来。把吃糖果的控制权让给孩子,是我很想做的事情。这个过程需要去梳理与吃有关一切的规则,除了想想我们可以接受的量(一天x颗),吃的时间点(饭前x小时),又或者用每周零用钱方法去限购(一周x块钱)。我盘算着自己的规则,在这种边界之内,只要一切不干扰正餐的食量,不如放手吧,孩子们需要学会为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爱甜食是可以追溯的,因为有一个无甜不欢的爹3当规则越来越明了,思路也越来越清晰。是的,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的责任,在这里放手并不代表让他们无节制地面对甜食,而是意味着大人计划好用餐时间,规定好饮食结构,传递好的饮食理念,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们就能拥有调节甜食在饮食中占比的能力。所谓“在安全范围内提供最大的自由”就是如此,和很多规则的设立都是同理的。然而,这并不是立即见效的育儿招数,也不一定立即能给行为带来多大的改变。但随着你每天做一点,一切就会慢慢走向自主的方向,孩子们也不会总感觉到“吃点什么都要被控制”。▲在冰岛过圣诞节,婆婆给大家准备的“午餐”,无咸不欢的人实在忍受不了4对待5岁的解决对话最有效的亲子沟通,一定会是和孩子有解决问题的对话。就我的感受而言,我希望他们知道怎么控制自己吃什么,而且光靠限制甜食并不是我的初衷;就他们的感受而言,糖果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而因为受限去偷吃被发现,又会羞愧和委屈。这样不一致的立场,不去彻底沟通就会让问题越来越大。解决问题的对话有助于了解对方的需求,进而满足对方的需求,我希望我们的结果会是:每个人都能有合理的饮食习惯,同时也能吃到甜食。我问他:“你为什么喜欢吃糖?”,“你觉得什么时候能吃?“
2019年5月18日
其他

直播回放链接,和读者问卷调查(文末有礼物)

上周的直播链接发到这里了,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办法在线观看的朋友,扫扫二维码就可以看回放啦:扫上方的二维码就能回放视频了下面是直播内容和相关文章,因为时间关系,直播里只提到了重点,更多的细节在文章里,分钟都标好了,大家跳到感兴趣的内容就行:1)05:54
2019年5月15日
其他

“推娃”的焦虑时代,这是让我平和当妈妈的自救模式(配音频)

今天终于有音频啦!!!上周,给大家做了直播,在确定直播内容的时候,主办平台列出了几个我公号里比较受欢迎的话题(亲子游戏,蒙氏游戏房,时间管理...),同时,还想知道在我们家,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样的。一谈到教育,自然就说到了大家都关心的“推娃”,他们都问我,我是一个推娃的焦虑妈妈吗?我的确会焦虑,而且就像洪水般涌上来的情绪。事实上,很多妈妈,包括我自己,都会难免会陷入向外抓取的焦虑,虽说焦虑能让推动我们前进,但是,如果过分纠结于毫无比较价值的个案之间,当妈妈就会当得忧心忡忡,长此以往,一旦向内的供给不足,就越会被情绪左右。这样的恶性循环其实挺狭隘,比如说虎妈的孩子是达到了世人约定俗成的成功,可是虎妈面对孩子畏难的处理细节,平时怎么跟孩子相处,全家人的情绪状态,冰山底下还有一大块咱们看不见的地方。因此,一旦我发现自己焦虑了,我有一套自救模式,去向内看,避虚就实地看看自己所处的大环境,看看家庭的情况,更重要的,去看看孩子自身。我没有去一票否认“推娃”的价值和动机,也不是完全走另一个极端认为“一切随缘”。那是什么呢?我的观念很中庸:享受过程,在自己的目标和节奏中摸索前进。1最适合的教育是向内看在孩子学中文这件事上,挫败感是一直缠绕我的。不得不承认,给老大报中文班就是因为我希望家里有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这些足足让我忽略了在没有大环境支持下中文读写的困难,和即便学了也没学进去的现状。托我坚持说中文的福,兄弟倆口语都不错,但是随着大环境的耳熏目染,哥倆的中文是每况愈下的节奏。我用尽了各种办法(象形字卡,中文课教材,读童书,听有声故事),可读写依然顽固地卡在那儿,每天半小时我和他都痛苦不堪,经常写着写着就去玩橡皮擦,或者被弟弟手头的东西吸引过去。在他对于任何一个兴趣表现出畏难的时候,我总会去问“是太难?还是不感兴趣”,我带着他去体会自己学中文时的情绪,去理解和认识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抵触他很诚恳地说,“中文太难写了,写完也记不住。”这很快让我想到英文的读写。五岁开始幼儿园就教他们用自然拼读去认字写字了,他,就像瞎子看到了世界,不但叽叽喳喳发现字的神奇,还会在纸上留下痕迹,即使遇到了读写的困难,在我拆解目标的方法下他也能坚持下去。说到底,环境的影响因素太大了。我身边的华人家庭无一不在教孩子中文,每天几乎是雷打不动毫无怨言的半小时,当聊到我在考虑现阶段放弃中文读写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不可理解,各个怂恿着我回心转意:“怎么能放弃啊,不只是语言是文化的传承啊,现在全世界都在学中文啊,以后多一个选择啊,更何况你还说中文呐!”我被劝得理屈词穷,我们并没有纯中国文化家庭的环境,也没有长辈能长期相处,目前我能给予孩子的中文环境真的就是我能力范围之内的了。在这个人人都学中文的时代,不花时间死磕中文就会处在了教育鄙视链的最底层,这个和在国内不早早地做英文启蒙是不是一个理儿?不知道在这里你会不会找到自己的影子。是的,不学中文以后就会少一个选择,也没有了文化的传承,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兴趣培养还是个性养成,我们的决定远远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不是教育专家条条框框的理念,而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孩子呀。我非常尊重每天花时间抓中文的家庭,但是如果这件事让孩子和自己感到挫败,我也想说,我们是有选择的。在做任何决定前,我的心态一般都会沉溺于“向内看”,外界评判和同龄人只是让自己知道一种可能性,但最终能一锤定音的依然是我们自己,好比说所处的大环境,我们的家庭条件,和孩子的自身。我用SWOT模型列出了最好和最差的情况,一旦列出来,就能看到差异,我问自己,你会愿意牺牲亲子关系和对中文的内驱力去学中文吗?在与读写死磕相比,去支持孩子另外一种兴趣是不是更紧要的事情?每个选择都是难的,可是除了感恩有选择的机会之外,还要承认,人就是命运和选择的产物。试问自己在能力范围内还有没有更优的决定,如果没有,那就为选择负责,不对结果较真,豁达到底地书写生命。你看,理性就是这样找到的。2主流的观念和自己的观念
2019年5月14日
其他

面对三岁五岁男孩没完没了的提问,我有几条生存法则

上篇推送给大家一个话题:有数理化短板的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拓展科普兴趣。因为篇幅原因,很多值得深挖的点都给我简略的带过了,然后,就遇到几个刨根问底的你:这里想说的是,我很喜欢看大家的留言,真是会一条一条地仔细读,好好想。这些除了让我有继续写下去的动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和大家在同一个话题上同频震动,无论观点是志同道合,还是分道扬镳,所有的赞同和批判对我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所以,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留言,点好看,转发分享都是极好的呀!既然这个话题写兴奋了,那就让我再写写吧!上篇回顾:科普知识有限的我怎么帮孩子打开未知?(戳链接)1.
2019年3月13日
其他

科普知识有限的我怎么帮孩子打开未知?这里有照片和对话

☝🏻关注我,一起科学又艺术地育儿育己☝🏻曾经一度很喜欢上pinterest找亲子游戏灵感,这个饱含创意的图片展示平台,几乎能用关键词搜到任何创意,精美绝伦。孩子喊无聊,自己缺灵感的时候,这个平台确实就是一扇窗。兄弟倆也很喜欢,他们被五花八门的创意所折服,每个作品都直击兴奋点,跟着设计者的思路,就能照葫芦画瓢就能做出“用纸壳搭建出来的十件东西”,“橡皮泥的一百种捏法”,“乐高的五十种创意”。只要你想到的,那里都会有,你和他们,相差的就是一个关键词的距离,好比这样:当图片上创意被兄弟倆折腾成手里的现实了,他们好兴奋,放在家里也赏心悦目。然而,我怎么看怎么都觉得浑身不妥,有时甚至觉得是惊吓,这明明就是把别人的创意放在自己家啊,更甚的是,还经过了自己孩子的心和手。要知道,这样一个按照别人设计好的步骤制作的作品问题之一在于,是成人在驱动孩子,而不是孩子驱动自己。那个内在好奇的灵魂在哪里?问题之二,每个孩子天生就有自带的观察方式和表达方法,然而,在升学考试一切标准化的大环境下,多样性往往被磨灭,不禁让人唏嘘。对于一个事物,一百个孩子有一百种表达的方式,每个作品应该都是不同的,而被设计好的亲子早教游戏,思维的多样性在哪里?问题之三,这种活动通常是只做一次没有第二次的活动,缺少了一遍又一遍,每次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方式中发现新奇的过程。仅仅玩一次,持续照亮学习和探索的光在哪里?孩子心里的光和眼睛的闪亮都是大人需要去保护的,而频频使用别人设计好的创意未免就忽略了它们。艺术表达一定是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集合体,也往往并不是符合成人审美观的。我一直深信,任何类型的艺术表达上,创造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更重要。也许你发现了,在这个最初定位是亲子游戏的公号里,单纯看我们玩过的游戏参考价值是有局限的,因为我们的孩子兴趣迥然,性情各异。在某种层面上,游戏清单更不如亲子游戏背后的引导思路来得有价值。我更希望你在这里,不仅仅能找到游戏灵感,引导方向,还可以撇开我的文章,用孩子的问题去调动身合适的资源,独立带着孩子去好奇和探索,这样你才能看到他眼里的光,和心中的闪亮。1/
2019年3月11日
其他

不是“机器人时代”有多焦虑,我只是想给孩子一个更适应未来的活法儿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一起科学又艺术地育儿育己☝🏻我是在放养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父母把学习的选择都交给我,学什么,怎么学,甚至不学什么,都是我的决定。以致于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面前,我对文科很着迷,理科则一片惨败。如今回头看看,让我一度愁眉苦脸的偏科反倒在日后帮了自己,毕竟,长久以来知道自己的特长和天赋,才知道哪些事情更适合自己,也清楚可以从哪个方面去加把劲儿。自从开始学习教育心理学,我总会去思考自己在应试教育下的成长经历对现在的影响,能怎么扬长避短,能怎么不让下一代在掌握考试技巧和复制/记忆速度上重蹈覆辙。即便如此,孩子们所处的时代和我们这一代已经截然不同了,如果要遇见未来,体会一下这些似懂非懂的词儿:家庭机器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和云计算,有没有顿时觉得想象力匮乏?☝🏻戴尔和未来研究院联合出版的关于未来十年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报告报告里有一句很震撼的说法:在2030年的工种里,有85%到现在还未知。在机器觉醒的时代,我们都会为将来被机器取代而焦虑。既然如此,那你有想过吗,我们是不是还在养育一个像机器人一样的孩子?比如,一台默默升级的机器人在数学和阅读上肯定比普通人超群,然而,和机器人有默契关系的孩子们还可以想象、创造、质疑和团队合作......这些诸多的技能都是机器没有的(至少是现在没有吧)。用这个论据去支持养育的理念,我觉得再适合也不过了。因为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适合的说法能解释为什么伴随我们长大的记忆知识/掌握考试技巧/题海战术是一条无法通往明天的路了。未来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未来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大家已经熟知了,在公众平台上光是引擎搜索也是有滑不到底儿的数量。之所以想写这篇,是因为看过了很多都是没有文献和科学依据的观点型文章,说得有理有据可是没有文献还是觉得不够心仪(如果我错过了的话,请告诉我喔!)在去年11月的北美幼教年会上,Rebecca
2019年2月25日
其他

这一年,跳舞教会我关于生活和育儿的事情

小女孩的童年说艺术熏陶,肯定都会想到跳舞,我小时候学过,除了绿油油的孔雀舞就没有太多印象了。直到大学,心血来潮加入了街舞队,练了一段时间仍然是无疾而终,用半途而废来形容跳舞再也恰当不过了。我以前觉得,自己的身体没有律动感,也不够坚持,也许,没有遇到契合的老师。
2019年1月29日
其他

照片文件整理法 | 这样的习惯让杂乱无章的它们有个家

当相机遇上孩子,你可以这样去记录平淡的小日子》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我给自己的手机设置了这样的提示,待办事项:整理备份照片备忘录里也有一份照片整理备份清单,包括:1.
2019年1月25日
其他

桌游2岁+指南| 哪些好玩又烧脑的桌游,才值得我们多年反复地玩?

点击上方“儿戏国”,关注我,一起科学又艺术地育儿育己作为一个无需准备材料,携带轻便,又能凝聚家里所有人的游戏,非桌游莫属了。对我们来说,无论是探亲还是度假,在路上还是在别人家,行李箱里总会有一两套哥倆最心水桌游。不久前,我曾经发过一篇关于拼图的合集《干货|
2019年1月23日
其他

飞机上玩什么 | 16小时飞机,一人拖两娃,我怎么做到不发疯?

春节快到了,无论是要带着宝宝回父母家,还是拖家带口得出去玩,怎么度过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漫长的飞行旅程总是个让爸爸妈妈心里一紧的问题。让ipad救场是一定的,不过小眼睛全程一直盯着ipad往往到了最后就会累到崩溃,情绪失控,能准备几个飞机小游戏穿插其中,也许是个更好的办法。今天来重温这篇旧文,希望会是春节出行的及时雨喔!趁着我在准备回国的行李,今天来写写怎么一个人带两个娃坐飞机吧:1.
2019年1月21日
其他

拍照技巧 | 当相机遇上孩子,你可以这样去记录平淡的小日子

年初的总结里大家都想看给孩子照相的技巧,正好也到周末了,可以写写这个轻松的话题了:)我是一个乐忠于去“造”点什么的人,总想尽可能地在生活里消费点自己创造的东西。小到把家里整理地妥妥当当,把孩子的天地布置地写着大大的邀请,又或者是去下厨、去烘培,拿起相机去照相,提起笔去写点什么,不过这些都是有一搭没一搭的事儿。真正“造”习惯的,就是如今,和孩子自创游戏,写公号文章,当然,还有照相了。曾经一度我会因为隐私感较强不想把自己的东西分享出来,给社交平台都设置了权限,只有好朋友才能看到。几年前的一天晚上,和我一帮闺蜜聊天,她们说,你和孩子玩了那么多的游戏,你给他们布置了那么美的游戏房,为什么不分享出来呢?我想了想,自己做的事情都是很朴素很简单的事情啊,别人怎么会在意?或者还是自己内心不够强大,比较在乎别人的看法吧。她们义正言辞地反问我,那你觉不觉得会有人相信你所相信的事情?也会有人为你做的事情感兴趣?同样,也会有人支持你继续去做这些有意义的事情?相比起那些不同意的声音,你更在意哪个呢?我想了好久好久好久,也挣扎过,后来想通了,才有了这个公号,我把自己的家庭,孩子,我们一起干的事情的很多都呈现出来了。就这样,一年过去了,现在想想,这是我做的再好也不过的决定了,分享真的不只是单方面的给予,还让我更在意在“造”的东西,怎么去继续学习,怎么去内化,怎么利用反馈让自己进步,怎么再把思考过的东西再呈现出来......这里说的不光是写东西了,照相也是如此,这一年我几乎时时刻刻把相机挂在身上,频繁到就像我身上的配件。我带着一双爱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感知生活的心情,给孩子们照了好多好多的照片,不仅能当公号的素材,也是将来回头看的一份回忆。这些照片都是符合自己审美的,不管我未来喜欢不喜欢,不管现在的你喜不喜欢,这里我只想分享一下自己看孩子、看世界的角度。照相对我来说,并不只是在精彩瞬间按下快门,分享到社交网络,然后汇入信息过剩的潮水里。实际上,那个过程,更像是让我和孩子一起慢下来,去留意离他们的眼睛很近的小花小草小果实,去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那些着迷的存在。照相赋予我的,是用镜头去看他眼里的世界,学着和他们一样慢下来,这种能力在如今的快节奏生活里真是难得。我的相机::我的第一部单反是佳能500D,因为它的体积,在有孩子后就沦落成了隆重活动时才拿出来的相机,平时,生活照都记录在手机里。虽说iphone的成像越来越棒,甚至还能拍出景深的效果。但是我总会嫌弃手机的快餐感,与相机的气质完全不同的,虽说我是摄影小白,对相机也有了诉求:1/
2019年1月18日
其他

历时小半年,一位陪读妈妈对美国幼儿园英文写作萌芽的心经(附写作活动介绍)

自从老大Siggi上K(美国公立小学的幼儿园)之后,我就在每天放学后加入了陪读妈妈的行列,也不多不少地感受到陪读的五味杂陈。他有一踏进家门满脸欣喜自觉打开书包立马写作业的时候,也有下校车一脸丧连话都不肯说作业都不想碰的时候。他有对作业感兴趣到嚷嚷着还要额外练习的时候,也有对作业毫无兴趣,怎么也提不起精神下笔的时候。他的情绪波动是随着一天的心情、作业的难易、和感兴趣程度而定,所以我也是如坐针毡,期盼着每天下午都是顺心的。说到陪读,英文的阅读和写作功不可没了。虽说我们母语大环境是英语,麦也是用英语跟哥倆交流,去年初还是全中文启蒙状态的我和Pre-K的老师交流一番之后,我才意识到,英文仅仅满足于日常说说是远远不够的。大家都能感受到,只要是中国家长,对学英语的重视程度可以算得上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了。特别是阅读,毫不夸张地说,是从娘胎里就开始了,孩子呱呱落地,亲子读本、分级读物、章节书,每种读本都是阅读进阶的里程碑。他的作业,是一本空白笔记本大家都知道,要钻研一门语言,更多的功夫需要花费在“阅读”和“写作”上,要内化任何的知识,都要有“输入”领着“输出”才得以实现。在陪读了小半年之后,我发现,读和写是相辅相成,同时发展的。英文的“写作”是我一度觉得那是学龄后孩子才需要去接触的技能,而在K开学的第一星期,我就被老师派发回家的一本空笔记本刷新了想法。
2019年1月16日
其他

比美国推娃盛况更让我慌得一批的是: 推错了方向!

这个周末,我的微信朋友圈和好几个妈妈群里又被一篇文章炸开了。是哪篇大家应该都清楚,那让人焦虑的推娃盛况讲的正是在美国的我们,和自己的生活高度相关,真实贴切到身边就有这样疯狂的妈妈,自己也曾经因为缺乏格局和远景,把这些来自同伴的压力视作大问题、大任务、大难题。传播焦虑的文章太多了,特别是这种只传播育儿有多焦虑,却不提供疏导心理和解决问题的文章,他用虎妈蔡美儿的“成功”混淆“观点”和“事实”,退一步讲,虎妈的孩子现在头上是套了光环,被众人无限放大,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还有千万个一辈子就此被逼失败的案例。话说回来,在孩子漫长的一生中,适当的焦虑是好的,它能让我们看清大环境推动我们前行。然而,如果一直纠结在这些毫无比较价值的个案之间,当妈妈就会当得一惊一乍忧心忡忡,别人学了也送自己的孩子去学,别人使劲推自己也不甘心嫌着,也许孩子没那么热爱,却用威逼利诱说服他去热爱啊,说服自己累点没什么为了孩子好......我总在想,这些让妈妈们发愁的事情,在很多年后看回来,会不会笑自己太过较真?这些事情不是不用在意,而是要适当地随遇而安,把力气省下来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去重视战略(目标、格局),而非战术(技巧,知识碎片)。反问自己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有哪些品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怎么去改变环境或者自己?为此我需要牺牲放弃什么?如果一时达不到我能不能心中有数之余,采取权宜之计?养育孩子有太多的细枝末节需要去担心,而孩子也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大家不能尽自己所能平和、开心和体面地生活呢?今天推文晚了,本来没想发这个话题的,但是今早收到了朋友Stefanie的这篇文章,感觉不得不推出来,送完哥倆上学后快马加鞭写下这一段。上周五,我得知她们公号在做一个关于”人工智能冲击下的未来社会,你的孩子要如何准备“的免费讲座的信息,没想到用一个周末的时间,Stefanie用自己对“推娃爆文”的观点,巧妙地和这个讲座话题联系在了一起。把这个思想独立,灵魂有趣的公号诚挚地推荐给大家,文末有这次免费讲座的加入信息。希望你喜欢!文字
2019年1月15日
其他

北欧不只有宜家,这些好物变成了我家的一部分(文末评论送伴手礼)

这次假期在瑞典,已经兑现给大家写游记了,今天就是续篇的买买买开箱文了。其实写的也不光是这次买的,才掺杂了过往在北欧(冰岛、丹麦),很多我觉得值得入手的好东西。(瑞典游记:亲历|
2019年1月11日
其他

亲历| 幸福指数爆棚的瑞典,给了我什么样的体验?

假期玩了一圈儿,今天我要变身旅行博主啦。每年年终,我和麦都会策划一次单独旅行,把孩子留在冰岛公婆家,两人轻飘飘地奔赴欧洲的一个小国家。去哪里,我们三个月前就开始在地图上找,英法德意西当场让我否了,欧洲主流的国家我希望孩子也能一起去。哪里离冰岛近,就近原则,还是北欧吧。其实,我对北欧一直都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地方,冬天黑夜那么长,食物那么简单粗暴,人的社交那么稀疏,还能长出幸福感爆棚的人,还能设计出这么巧思的家居好物。当然,还有整个社会,怎么人的觉悟都那么高?育儿可以那么松弛?另外,我在冰岛和丹麦,买过很多独具巧思的家居小物,定下来这个地方也是有私心的,想趁着没孩子再好好得买买买一次,嘻嘻!(下一篇就是买买买开箱文了)黑乎乎的晚上我们降落了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机场,坐着Arlanda
2019年1月9日
其他

回首2018: 我坚持了几件从来不敢想的事情,也渐渐读懂了自己

一个多星期没来这里了,大家新年都过得好吗?年末和麦私奔了趟瑞典,也和冰岛家人一起沉浸在节日里,把活儿抛在脑后,手机扔到一边,睡到自然醒,想怎么懒就怎么懒,能让自己调频到什么都不用操心的日子,非过节莫属了。▲冰岛,跨年夜的篝火宴,在大火堆旁的冰火两重天,旧年就这么被烧掉了2019年第一篇,思来想去还是不免俗地来篇年度总结,为什么我会犹豫?总觉得年度总结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隐私感比较强的我会觉得这都是关乎于自己的选择。其实看了不需要去比较谁做的更好更快更多,做得好的也别太当回事儿,做的不好的正好也是改变的契机。
2019年1月7日
其他

“三个孩子,没有帮手,还有自己的天地”,说说这位有能量矿的冰岛妈妈

我问他们的哥哥最喜欢哪个模型?他给我投来一个礼貌的微笑,但是没有回答。薇冲着她的耳朵又说了一遍,之后悄悄地跟我提到他有先天性左耳耳鼓畸形,造成左耳弱听,她轻描淡写地说,所以我们每次说话声音都很大。
2018年12月24日
其他

日子太快太满太单调,小确幸呢?2019年你可以这样开始......

▲和孩子的饭局也要认认真真我们的餐厅,没有电视,只要有人在餐桌上吃饭,听到的声音都是对话。和孩子们一起吃晚餐是每天不能缺少的活动,今天做了什么,回忆起什么,明天有什么期待,都是我们的话题。
2018年12月21日
其他

干货| 0-6岁拼图购买指南,系统,详尽,符合幼儿发展规律

我们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买任何大件儿小件儿之前都需要征求过我的同意,我过眼了,东西才下单请进家门。我实在受不了脑袋一热,就心慌意乱地买一堆有的没的回家,最后发现压根用不上,尤其是与孩子的一切。
2018年12月19日
其他

你当然有育儿理念和目标,可为什么还是力不从心?

values》报告里指出,父母有三种目标:以父母为导向的目标,以孩子为导向的目标,以亲子关系为导向的目标。举个让孩子收拾玩具,但是遭到拒绝的例子,这三种目标的父母会这么做:
2018年12月17日
其他

全职妈妈回忆录|与半岁和两岁宝宝忙到劈叉的一天

我是个全职妈妈,在职五年了。这五年里,其中的三年在同时照顾两个孩子,在每个阶段都会觉得自己忙到两腿劈叉,总盼望着孩子长大了就会好一些。而当我看看现在,看看从前,孩子的长大并没让我轻松,“忙”一直贯穿始终,只是以一种不同形式的存在而已。(看我现在的状态,请移步《全职妈妈如何做到陪伴孩子和提升自己,同时兼顾家庭的高效运转?》)老大刚出生,我带着从未体会过的幸福,和不可思议的迷惘度过了最初一年,屎尿屁和斗争整觉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在我刚刚把科学喂养搞个门清儿时,老二又来到了身边,重新当一次妈妈,可以称得上是个熟练工了。然而,两个孩子鸡飞狗跳,争抢妈妈日子又给我了重磅一击。那段日子,我们没有小时工帮忙做饭,更没有老人,麦也是早出晚归两点一线地奔波着。我在没有任何人的帮助下照顾这个小家。在处理一切家事务,一切与孩子有关的事情之外,我还经常要单枪匹马地拖家带口地去探望癌症晚期的妈妈,回想起来,每次都是百感交集五味杂陈。其实全职妈妈的定义很宽泛,有育婴师看孩子自己喂奶算一种,有保姆干家务自己亲自带孩子算一种,有老人作为后盾自己时不时能睡懒觉放飞自我的也算一种。然而,因为我是生活的细节控,很渴望自主权和话语权,也对外人的信任度有限,所以在多方权衡之下,还是选择当了“纯全职妈妈”。生活风平浪静地习惯就好,然而就是生不得病,发着烧还要照顾孩子饮食起居就是这个“工种”的性质。坦白讲,如果让我重新再来一遍,我不会当纯全职妈妈,而会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面。稍稍做的改变是,把做饭和家务事外包出去,这些事情在那段日子每天重复,实在牵扯了我太多精力,以致于我每天就在“活下来”和“寻找自我”中夹缝求生。纯全职妈妈的一天上星期分享了我目前的日程表,有些朋友说喜欢看这种用时间点为框架的文章,还有朋友觉得我把做晚饭和家务外包了就算不上全职妈妈,还有的朋友想看看我“纯全职妈妈”的状态。所以,今天索性就写一篇回忆录吧。人回忆的时候总会倾向把不好的经历自动屏蔽,所以这些天我也在看着旧照片细细回想,保证下笔写出来的都是客观和真实的。这就是我当纯全职妈妈的一天,我一直笃信从容带娃的一天始于昨晚,所以日程从晚上说起:(参考年龄:Siggi
2018年12月12日
其他

刚需|这样培养好习惯和新规律,省了好多唠叨、吼叫和心碎(含日程表制作方法)

我是晨宁,欢迎你来,点击上方蓝色做个朋友吧!这几年,让我感觉最心力交瘁的事情之一,就是,让孩子们停止手头的事儿,去做下一件事情。而通常,这下一件是不怎么好玩的事情,比如,收拾玩具、开始睡前程序。这个过程不是一般漫长,他们会以各种理由磨蹭,拖延,甚至还会鹦鹉学舌,我说多了,他们就更来劲儿了,我就变成了喇叭匣子。有一段时间,我整个人都魔怔了,他们越是这样,我声音就越洪亮,直到我不得不用倒数震慑他们上楼。有一天,麦让我看个视频,是他在厨房给漏水水管拍摄的录像,准备发给水管工诊断问题。然而,因为背景音太可怕了,他决定重录。我看完后吓得全身一抖,顿时头晕目眩。背景音是什么呢?就是我没完没了的唠叨啊,我不看视频竟然都不自知,自己变成了我最讨厌的样子。天下的妈妈都应该唠叨吧,天下的孩子普遍也都嫌妈妈唠叨,而唠叨最大的原因就是妈妈用自以为是的爱催了一百遍,孩子只把它当成了噪音。之后,我很认真地问麦:“那他们怎么就是不听呢?“他同情地说“这些话你说一遍他们不听,你说一百遍,他们就会听了?”在严格执行规则方面麦有他的绝活,他每下一个指令,都要求孩子们像军人一样笔挺地喊“Yes
2018年12月7日
其他

全职妈妈如何做到陪伴孩子和提升自己,同时兼顾家庭的高效运转?

在我们这,学龄的孩子每天只有六个小时的上学时间,剩下的时间要不就送课后衔接班,要不,就需要家里有一个全职妈妈。孩子还没到学龄的时候,周围全职妈妈也更普遍,这几年我认识了好多好多的她们,刚认识的时候最喜欢问对方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全职?而我发现,绝大部分的人选择这个“工种”,和我一样,都是主动选择之后的结果。我是一个很想掌控生活的人,喜欢自己独当一面,也对别人的信任度有限,有些重要的事情宁愿辛苦一点亲力亲力,也不愿意外包给别人,而育儿就是这其中的一件。当我们第一个孩子快出生的时候,麦那时的工作非常非常地忙,我做管理咨询,也经常需要出差去见客户,一去就是几天。再加上自己家庭的原因,我的妈妈身体欠佳,我的公婆也更不会长期过来帮我们带娃。我和麦权衡之下,我就做出了辞职的决定。五年过去了,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我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去扮演这个温暖而又忙碌的角色。而稍微不同的是,我希望可以早一点将生活上的家务锁事外包出去,当家务事脱身之后,我才看到了娃和自己之间那道平衡的曙光。我在后台经常会收到“全职妈妈”这样的关键词搜索,也经常有读者问,全职妈妈怎么去平衡陪娃、维持全家的高效运转,同时还能自我提升?这也是我一直都在琢磨的问题,而现在的我找到平衡了吗?算是吧!坚持更新这个公号已经一年了,这几年,我还在管理在奥兰多投资的两个度假屋,同时操持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务,和一切与两个孩子有关的事情,家里老人身体的问题,也在慢慢调整妈妈离世对我的沉重打击。对我来说,全职妈妈就像是一个“工种”,工种就需要有它的职业素养,我一直都在用自己的生活状态去诠释它的性质。确实,是工作就需要有时间和精力管理,就要有绩效,也有做的好与不好之分。文字图片来自Grant
2018年12月5日
其他

厨房里除了危险还有早教,给1岁+宝宝的亲子厨房活动清单

小时候,只要我妈去菜市场,我就会跟着,只要我妈做饭,我都会在旁边看着,我对瓜果蔬菜、鱼虾鲜肉在烹饪过程中的组合一直都抱着浓厚的兴趣。出国读研的那一年,我和很多留学生的频道不太一样,有闲暇时间去逛的就是当地超市和菜市场,有时甚至只是单纯的四处游荡,看到好多从来没有见过的调料和食材,心情都会愉快得要命。那时,我住在一个破旧的红砖矮层公寓,厨房很小,但是却有一个食物储藏间,我把自己喜欢的调料和干货食材统统都请了过来,每次一打开柜子门,心里就一阵富足。为此,我还经常掌勺让同学朋友来我家吃饭。和麦认识之后,我邀请他来吃饭,后来他才坦诚地跟我说“味道真不怎么样,可不怎么样总比不做好!”对我来说,过程比结果重要,从买、准备、烹饪,到吃到嘴里,让我觉得生活是有滋味的。▲收藏的各式菜谱坦白讲,有了孩子以后,我很少再去挑战标新立异的食谱了,更需要去考虑营养、做饭速度,和最后有没有“被吃掉”的问题。当这些实际问题摆在眼前时,那份下厨热情就被日常琐碎碾碎。我了解自己,不可能天天坚持做饭还能保持下厨的热情,于是我和麦商量了一下,请了一个做饭好吃的钟点阿姨来做周中的晚饭,我就能把力气和耐心保留下来做更重要的事情。同时保留下来的,也是我下厨的热情。拜解放了家务琐事所赐,下厨重新变得有趣起来,做饭不再是一件消耗精力的事情,而变成了我们全家人周末的生活方式,我和麦会一起挑食谱上最喜欢的菜,全家人商量着去买食材,这份吃货的热情感染着孩子们。毫不夸张,在我们家,一个能引起孩子们注意最快的事情,就是我要开始做饭了,他们对厨房的兴趣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妈妈很喜欢,那他们自然就想瞧瞧有什么名堂。对一件事的热情是会感染的,就连洗洗切切炒炒这种枯燥的事情,在他们眼里都充满着趣味,屡试不爽。他切菜时是这样的:▲切青椒▲用餐刀切豆腐上锅时是这样的:▲煎鸡扒▲炒西红柿炒鸡蛋▲炒菠菜出锅切水果时是这样的:▲杀橙子他轻车熟路,刀法娴熟,以致于有一天,他在厨房里帮我切菜,我感觉自己不被需要,就到沙发上躺着去了。麦经过厨房,被这孤单而忙碌的背影震惊了,他跟我说,儿子给我们做饭的那一天指日可待。虽然肉丝炒豆腐被炒成了肉丝豆腐花,菠菜炒成了黑乎乎一团,蔬菜被切成了不规则形状,然而,这些毫不影响吃饭的心情。亲手去处理食材,烹饪食材,不但满足了孩子们想自给自足的愿望,还能在感受食材烹饪出来的过程中,自己做了什么就吃什么。事实上,光凭着一腔热血在厨房里帮忙不够的。用蒙特梭利的话来说,当我们允许了孩子去追随自己想做的事情,赋予他们责任感,通过自己的努力对他人产生影响,更会由衷的满足与感恩,于是他们就会不停得想再去尝试。简单来说,就是下厨给全家人做饭,全家人都吃得香,满足和感恩之余下次就还想做。为了这样的内驱力,我们需要做一些准备:准备工作两岁的孩子能否成功拨开香蕉取决于香蕉的软硬程度;四岁孩子能否成功煎鸡蛋饼取决于准备好必要的食材和工具,很多我们成人一念之间的的举动,在孩子眼里是非常复杂的。“切苹果”对于孩子来说非常抽象,用什么切,在哪里切,切完该做什么,这些步骤需要一一分解,给出明确的指令。
2018年12月3日
其他

细数我们1-3岁玩过的蒙氏亲子游戏:最简单、最详尽,专治大眼瞪小眼

几年前,因为自己对陪伴孩子的向往决定辞掉了管理咨询的工作,做了全职妈妈。于是我就把全职妈妈当成了我的“工作”,这份“工作”自然有它的职责,除了科学地对待屎尿屁睡眠喂奶之外,我更是在琐碎的生活里,找到了让这份365日全年无休的工作能更有滋有味的方法
2018年11月30日
其他

求知欲高到宇宙的孩子是如何养成的?

说到求知欲,自然就想到我们这一代教育的失败。最失败的地方就在于,上学的背诵、抄写和题海战术,每考一场试之后,总会紧接一堂正确答案解读课,那时的我,对试卷背后的标准答案有着无比深切的憧憬,特别是自己偏科的数学。为了考级学钢琴,那就意味着枯燥练习琴谱,考级表演。那时,没有人告诉我学钢琴的终极目标是体会音乐带来的美妙,无论是自创乐曲还是与人合奏,音乐和语言都是一种自我表达方式。当我高中一住校,我的珠江钢琴就永远搁置在房间里吃灰了。在国外留过学你就会发现,本土学生们总是能更大胆地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会因为一个问题的不同观点展开一场辩论会。我在波士顿读研的时候,课堂上教授从来都不派发打印的课件,作为一个更倾向照着文字和材料来思考的人来说,这一点非常不习惯。有一天我和教授提了意见,而他的反馈是,比起现成的框架,用自己的语言和理解把内容记下来,更有助于让知识内化。因此,课堂上每讲一个知识点,他都会停顿下来让大家记笔记,还用开放性问题让大家各抒己见,每个观点都是火花,每个观点都赢来尊重。从没有观点,到勇敢举手说出观点,我经历了漫长的认知升级和思想斗争。坦白讲,刚开学时我是那种有多少想法也不敢说出来的人,然而,在第一次举起手满脸通红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被称赞这个观点很赞的时候,我发现:拥有了和别人不同的观点,再分享出来,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呀。有了大学教育的体验,再去反观美国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就更有助于自己看到教育理念的全景。为什么身边从小受过西方教育的成人,总能有很多靠谱的主意,甚至有能辨别谣言的能力呢?当把大学和幼儿园两个点连接起来时,之间连接的那根线,就是独立思考能力,而这个能力,其实静悄悄地在幼儿教育阶段就开始了。什么是独立思考?独立思考能力,是无论小到咿呀学语,老到白发苍苍都需要拥有的一种思维模式,从低阶的记忆、理解、应用,过渡到高阶的分析、评价、创造,每个阶段都是下一个阶段的铺垫。在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不会见风就长,需要的是学校和父母的共同努力。而这个努力,就是我们要学会问高级的问题......图片来自Vanderbilt
2018年11月28日
其他

S.T.E.M游戏大合集|我们在家都动手玩了些什么?

再进阶到ABCAABCA......日常生活也有很多例子,好比观察大自然的规律,早上,太阳升起,月亮落下;晚上月亮升起,太阳落下;好比说把我们做的事情描述出来,我们先洗澡,再读书,最后睡觉。6.
2018年11月21日
其他

STEM启蒙|不用数理化,懂得爱你的生活就行了

晨宁一家,住在纽约,用三年打造了一片家里的蒙特梭利乐园,哥哥Siggi(5岁),弟弟Magnus(2岁),我们喜欢自创游戏和体验生活。这里分享着我们的生活,学习,旅行,和共同成长的育儿小故事。」
2018年11月19日
其他

与其去限制孩子看电视,不如养成这五种玩耍习惯

玩需要自娱自乐玩需要到户外玩需要独立完成工作玩也需要安静这五种方法说到底就是一种习惯。如果你能优先这些玩的方式,并确保电子产品不会占用这些玩的时间,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不再跟他们的视频时间较劲了。1.
2018年11月15日
其他

与其说是收纳文,不如说是我家玩具的“藏宝地图”!

手工零件收纳盒、纸张收纳架有了美妆圈化妆品收纳的思路,零碎手工材料就有了安家。利用透明的抽屉小盒子分类,想要什么材料便能一目了然了。无印良品就有各式各样的收纳系统,拉开和合上时不会卡频,顺滑无比。
2018年11月5日
其他

绘本泛滥成灾,缺的是艺术又科学的收纳方法

当房间里还要放两个不同年龄段需要的绘本,外加麦陪他们从图书馆扛回来的书,用“泛滥成灾”来形容绘本之多真不为过。在杂乱无章和满地找书的房间里,我满心想着是怎么去灾后重建。
2018年11月1日
其他

细数我们回购最多的童装品牌:小众、时髦、买得起

第一次走进他们的店里,这一排排不起眼的条纹单品,还有那些不兴师动众的款式,其实让我提不起兴趣,但是就像很多低调却暗藏玄机的玩意儿,光是凭眼睛和口述,没有触摸就无法体会好质感。
2018年10月25日
其他

从威逼利诱,到无话不说,我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如果有一个按钮,按一下,孩子就能按照你的想法来做事,这个按钮会不会已经被我们按到失灵了?事实上,这个按钮是存在的,甚至一段时间内在我们家屡试屡验。1Siggi在Magnus一岁的时候就期待两个人可以睡在一起,可是因为母乳、夜间长牙,甚至时不时的睡眠倒退,我担心弟弟影响哥哥,就一直没舍得把他从我床上赶走。直到一年后睡眠稳定了,我才放手。在Etsy的一家北欧木工小店里,我拍下两个小房子,盼了一个月,才等到漂洋过海的它。在麦帮忙组装床架的时候,我很有仪式感地向哥倆宣布,你们倆从今天开始就可以一起睡在自己的房间咯!共享房间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他倆高兴地一边欢呼一边在满地改锥螺丝刀的房间里转着圈儿跑。▲摆拍了一张史上最美睡房照片,之后就不是这样了呵,这是里程碑的时刻,把兄弟倆赶走,我和麦终于有属于自己的房间了。
2018年10月23日
其他

中英双母语啊,始终是一场纠缠不休的存在(附老师推荐资源)

我是个生活在东西方夹缝里的人,中国的教育背景,爱中文的环境,可是却追求着西方的理念和生活方式。还在工作的时候我就给自己套了个使命,将来一定要教好孩子中文,这样他们才能用中文与我灵魂交流。这样的使命,应该是我的情怀。别看我找了个北欧老公,然而,他的魅力最初是被锁定在有中文听说读写能力上的,你能想象到面对着一张老外脸用着中文游刃有余交流的感受吗?二十几岁的人在中国浸泡了三年就能达到了如此的语言水平,让我一直坚信,只要你喜欢就能学会,兴趣为学会一种语言赢得了极大的动力。当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我们和你们一样,就加入了多语言启蒙的队伍,我们需要面临的是冰岛语、中文和英文的三重环境。五年过去了,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哥倆有进步迅猛的英文,有一口听说流利时而夹杂英文单词的中文,当然,还有日渐被遗忘的冰岛语。
2018年10月17日
其他

孩子变成小恶魔时,我给他做了一个安抚神器

1如果你家有要按点儿上学的孩子,家里也没老人没全职阿姨,孩子爹也不能每个早晨指望得上,那么一天的开始你应该会跟我一样,眼睛一睁就像上了发条,简单洗漱,换衣服,下楼煮水,开火,做早餐,洗洗切切水果,烟火灶气之后眼看着到了叫醒服务,这个时候,行云流水般转动的发条就卡了壳,卡在了一身起床气的孩子身上。
2018年9月14日
其他

我们为孩子做那么多,为什么他不会感恩?

我很孝顺,当一遇上自己的孩子不感恩,我就不能忍。故事一:这次旅游到大理,古城买了两个旺旺队彩泥狗挂件,捏得一点也不像,但是哥倆把它当宝贝耍。在环洱海的途中,他倆抢狗把狗脑袋给折腾掉了,哥哥难过了一路,吵着要回古镇再买,我告诉他我们不会再回去了,接受吧。我爸见不得孩子委屈,满口答应外公一定会再买回来。第二天到了丽江,我爸早早地就去古镇做侦查了,发来了一张照片,五只狗挂件都捧在他的手心,追加一条语音:“看,阿公全给你买来啦!”原来心里装着事儿的外公把旺旺队的彩泥狗能买的都买了,哥哥马上兴奋起来“阿公,我们这就来找你!”于是,我们一家人浩浩荡荡追着外公的定位就过去了,途中正好经过了一家卖彩泥挂件的商店,哥哥把照片拿出来一比,发现商店里有一只照片上没有,我没答应买,说先去找外公。和外公汇合后,接过外公一手的彩泥狗,连谢谢也没说,闷闷不乐地一心想着没有的那只。外公和我面面相觑,这孩子怎么不懂满足?▲这嘴撅的,都怕你收不回来说起这些心凉的瞬间,又让我想起几件事儿。
2018年9月10日
其他

从夜醒8次到哥倆同房独立入睡,我都经历了什么?

我从孕期就信奉西尔斯的亲密育儿法,通过母乳和背娃奠定满满的安全感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因为亲密而带来的睡眠和夜奶问题在我怀孕时还不得而知,这也是为啥切尔西推荐的全家同床睡眠法在业界争议那么大的原因吧。
2018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