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季度债市,防御

刘郁 肖金川 郁言债市 2023-04-29


摘 要   


度利率经历了先上后下的过程。利率的低点多出现在年初,而利率的高点则多出现在2月末到3月初。整体处于窄幅波动状态,1年国债的波动区间在2.07-2.33%,10年国债在2.81-2.93%。


过去几年二季度的长端利率较难下行,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类似2019年,公布的3月经济数据连续超预期,推动长端利率上行30bp,成为年内高点。另一种是类似2021年和2022年,经济较为温和或者放缓,但长端利率也并未出现大幅下行,10年国开债收益率下行最大幅度均为10bp左右。
对于今年二季度,对经济的分歧可能再现。当前市场普遍预期经济温和复苏,但是对于复苏斜率的变化可能存在分歧,或者持续走高,或者冲高回落,或者进一步放缓,这有待进一步观察,但也成为影响债市行情的关键。不过综合宏观经济政策和流动性环境,长端利率凡脉冲上行,都是较好的配置时点。此外,从理财行为来看,在信用债收益率吸引力下降之时,进入债市的新增资金可能放缓,信用利差进一步大幅压缩的概率较小。
债市策略:二季度或面临市场分歧加大的过程,长端利率走势可能偏纠结,信用债行情或面临兑现浮盈的压力。两会前后,债市逐渐形成温和复苏预期,叠加3月中旬的降准,对货币政策的分歧也有所下降,债市情绪修复。进入二季度,温和复苏预期可能面临阶段扰动、资金利率的特殊时点波动也在所难免、叠加理财流入债市资金可能减少,债市的操作难度加大。
在这种背景下,票息策略可能仍然相对占优,适度加杠杆以增厚票息收益,控制久期,维持偏防御姿态。如长端利率出现类似2019年4月的快速上行,在10年国债利率达到2.95%(MLF+20bp)附近时,可以考虑逐步增配。与此同时,信用债可适度下沉至短久期高票息债券,并关注银行二永债的交易机会。
核心假设风险。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等。



1

一季度回顾:窄幅波动,长端领先


一季度利率经历了先上后下的过程。利率的低点多出现在年初,而利率的高点则多出现在2月末到3月初。整体处于窄幅波动状态,1年国债的波动区间在2.07-2.33%,10年国债在2.81-2.93%。



对于一季度债市,流动性扰动较大。1-2月流动性高度依赖央行投放资金,3月接近回归自发平衡状态。观察逆回购余额,今年1月和2月的月度平均值分别达到了11946亿元和15193亿元,而3月回落到5407亿元。从资金利率来看,1-3月R001平均值分别为1.49%、2.09%和1.78%,2月流动性相对紧张,而1月和3月相对宽松。



资金利率波动的可能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银行主动调整配置行为。去年信贷需求整体较弱,银行将大量资金投放到银行间市场进行融出,今年1月信贷座谈会要求“各主要银行要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适度靠前发力”。疫后经济恢复,信贷需求相应改善,这使得银行尤其大行调整资产配置行为,将更多资金投放到信贷,闲置资金减少,相应削减在回购市场上的融出。为填补资金缺口,央行增加了逆回购等短期资金的投放。1-2月银行对央行投放逆回购等资金的依赖度较高,而逆回购资金成本为2.0%,银行融出的7天及以上资金相应在逆回购利率的基础上进行加点,抬高了资金利率。



二是缴税的超季节性波动。1月是缴税大月,市场对此已有预期,且税期叠加了春节假期流动性安排,因而对市场的冲击不大。2月面临的特殊情况在于2021和2022部分中小微企业继续延缓缴纳部分税费,递延到今年1-5月缴纳。涉及到今年2月缴纳的较多,主要是按季缴纳的2021四季度和2022一季度,以及按月缴纳的2021年12月、2022年3月。因而2月缴税规模超出了往年同期,这使得2月税期资金面及税期之后流动性出现超出往年同期的波动,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成交量高度依赖央行投放的短期逆回购资金。
短端利率两轮上行,一是春节假期前夕,1年国债从不到2.10%上行至2.15%左右;二是2月中旬,1年国债从2.15-2.20%升至2.3%+。进入3月,2月底财政支出资金释放,央行通过降准等方式投放长钱替代短钱,资金利率的波动也就得到缓解,1年国债从2.3%+小幅回落至2.20-2.25%区间,不过未能回到1月初的低点。
经济方面,从年初的强复苏预期,过渡到3月的温和复苏预期。1-2月处于经济数据的空窗期,市场对疫后经济复苏的预期较强,债市提前为经济复苏定价,表现为长端利率在1月中下旬就已达到或接近一季度高点,10年国债从2.81%上行至2.93%,长端利率上行幅度也大于短端。2月进入经济复苏的验证期,中旬发布的1月社融、EPMI等数据较为强劲(包括3月初发布的2月PMI),但市场已有预期,长端利率整体窄幅波动,未再明显上行。而进入3月,政府工作报告确定全年增长目标5%左右,再叠加2月通胀也不及预期,债市对经济的强复苏预期转为温和复苏预期,对通胀的潜在担忧也降温。10年国债从2月下旬的2.92%附近回落至近期的2.85-2.88%。
因而一季度,长端利率上行比短端更早,下行也相对更早。一个直接原因在于公布经济增长目标在3月5日,市场相应形成温和复苏预期,带动长端利率下行;而降准在3月17日,市场不再担忧货币政策收紧,对流动性的担忧也相应缓解,同业存单等短端利率趋于下行。




2

行情回顾:往年二季度的两种模式


过去几年二季度的长端利率较难下行,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类似2019年,公布的3月经济数据连续超预期,推动长端利率上行30bp,成为年内高点。另一种是类似2021年和2022年,经济较为温和或者放缓,但长端利率也并未出现大幅下行,10年国开债收益率下行最大幅度均为10bp左右。



(一)经济复苏推动长端利率上行30-40bp


2019和2020年二季度,经济复苏推动长端利率一度上行30-40bp。2019年4月,债市经历快速调整,10年国开债收益率上行30bp至年内高点,5-6月出现修复行情,基本回到3月末的位置。2020年5-6月,债市经历持续调整,长端利率上行幅度超过40bp。


考虑到今年的政府债务扩张增速明显不及2020年,因而今年的经济和政策环境可能相对更接近2019年。2019年4月债市面临来自经济数据连续超预期的冲击。第一轮冲击是PMI,2019年3月31日发布的制造业PMI反弹至50.5,较2月大幅反弹1.3,明显超出市场预期,结束了连续三个月低于50的情况。第二轮冲击是社融,4月10日发布的3月社融同比多增1.5万亿元,较市场预期值高出约1万亿元,扭转了宽信用反复的预期。第三轮冲击是工业和GDP数据,4月17日发布3月经济数据和一季度GDP,3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反弹至8.5%,大幅高于市场预期的6.0%。而且一季度GDP同比增速企稳于6.4%,大幅领先于市场主流预期(当时普遍预期经济在下半年企稳)。4月19日,政治局会议对经济的措辞较为乐观,提到“一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好于预期,开局良好”,接下来的要求中也未提六稳、逆周期调节。而且3月下旬和4月下旬,央行就降准传言进行了两次辟谣,当时的货币宽松预期明显降温。


面临经济数据的连番冲击,2019年4月利率快速上行,长端领先于短端,收益率曲线整体上移。2019年4月16日(经济数据发布前夕),相对3月29日(PMI数据发布前),1年国开债和10年国开债收益率分别上行了18、28bp至2.73%、3.87%。10年国开收益率已经较为接近全年高点3.88%(出现在4月24日)。4月下半月,长端利率基本处于窄幅震荡,而短端利率继续上冲,1年国开收益率上行近20bp达到年内高点2.92%。随着经济恢复,政策力度回撤,2019年二季度开始经济再度放缓,这也使得4月利率高点成为2019全年的高点。


当前与2019年二季度的主要差异在于,当时并没有明显的基数因素波动,经济数据反弹的程度较为直观。而今年二季度,判断经济复苏程度,在观察同比增速的同时,还要关注经济的环比季调增速。


(二)经济较为温和或放缓,但长端利率下行幅度有限


2021和2022年二季度,经济较为温和或者放缓,但长端利率也并未出现大幅下行,10年国开债收益率下行最大幅度均为10bp左右。


考虑到2022年二季度,经济受到局部疫情的扰动,与当前的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我们重点参考2021年二季度。2021年二季度,流动性处于自发平衡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上半年稳增长压力不大,地方债发行高峰相应推迟。2021年4-6月地方新增债发行量分别为3399、5701、5336亿元,并未出现类似2020年5月的地方新增债10398亿的发行高峰,债券市场相对缺资产。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债市杠杆较低,经历2019年1月的流动性紧张之后,债市对加杠杆较为谨慎,二季度杠杆持续处于较低位,4-5月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成交量平均值不足4万亿元。而且社融同比增速放缓,2021年一季度社融同比增速在12.3-13.3%区间,而二季度回落至11.0-11.7%,呈较快下行趋势。


综合地方债发行高峰推迟、流动性较为宽松、社融增速下滑等因素,2021年二季度长端利率下行幅度也较为有限。反映出当时债券市场情绪偏谨慎,在二季度债市往往会担忧稳增长政策再加码,因而呈现长端利率对利多因素钝化而下不动。


当前与2021年二季度的主要差异在于,从2020年5月开始算,当时经济已修复了近一年时间,而当前仍处于经济复苏的早期阶段。不过,地方债发行高峰推迟带来的流动性宽松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



3

行情展望:二季度分歧或再现


当前市场普遍预期经济温和复苏,但是对于复苏斜率的变化可能存在分歧,或者持续走高,或者冲高回落,或者进一步放缓,这有待进一步观察,但也成为影响债市行情的关键。从过去几年二季度债市行情来看,不论是2019年,还是2021年,长端利率均难明显下行。不过综合宏观经济政策和流动性环境,长端利率凡脉冲上行,都是较好的配置时点。此外,从理财行为来看,在信用债收益率吸引力下降之时,进入债市的新增资金可能放缓,信用利差进一步大幅压缩的概率较小。


(一)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温和复苏预期或面临扰动


今年宏观经济的重要特征,一方面主要发达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给全球经济带来下行压力,导致全球贸易增速放缓,国内经济对内需的依赖度相对较高;另一方面是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但政府债务的同比增长幅度不及2020年。因而相比上一轮(2020年),本轮经济复苏更多依赖疫后居民和企业的自发修复,主要是消费和地产链两条线。相对于外需和政府债务扩张,消费和地产两条线对货币宽松的依赖度较高,因而货币政策大概率会维持相对宽松状态。


进入二季度,有三个方面可能出现边际变化:一是重点关注二季度新增贷款同比是否延续多增趋势。3月末票据利率大幅上行,指向3月贷款可能仍然较强(4月发布)。3月最后一周,1个月期票据利率上行193bp达到4.5%,明显超过2021和2022同期。一般而言,票据利率大幅上行,往往对应贷款大幅增长,而且也反映贷款额度可能相对紧张。背后的逻辑是银行为腾挪贷款额度而折价出票,出1个月的短期票据损失相对较小,因而3月新增贷款有可能延续同比多增。


经历了前期贷款持续同比增长之后,重点关注二季度新增贷款同比是否延续这种趋势。更重要地,关注M1增速所反映的企业存款活化过程,当前M1增速仍然偏低,反应大量企业存款仍沉淀于定期存款。如企业感知或预期需求持续改善,为应对需求增长,会相应增加活期存款以应对运营资金需求的增长,预示着企业内生修复动力增强。



二是基数因素将推高部分经济数据的同比读数。2022年3-6月经济数据受到局部疫情的扰动,零售、服务业生产指数等指标同比跌幅较大。从今年3月开始,这些指标面临较低基数,同比增速将大幅攀升。对比2022年2月的同比增速,零售、投资、服务业生产指数和工业增加值,2022年3-6月同比增速的平均值分别低了11.3、7.5、6.9和5.8个百分点。因而在今年二季度,零售等部分指标同比增速可能达到10-15%。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债券市场对低基数已有预期,但经济指标的高同比增速,有可能给债市情绪带来扰动,使得温和复苏预期产生动摇。



三是出口受价格因素的拖累幅度可能大于一季度。从韩国出口同比增速(其主要贸易伙伴与全球主要经济体较为接近)与CRB工业原料价格同比增速的相关性来看,大宗商品价格与全球贸易呈正相关,且略微领先,波动幅度接近。2022年3-5月CRB工业原料价格处于较高位,今年二季度全球贸易可能受到价格因素的拖累,从CRB同比来看,拖累效应大约5个百分点。我国出口在二季度可能同样面临价格因素的拖累。


总体来说,贷款同比多增的持续性仍有待观察,经济的低基数对利率影响偏空,而出口链下滑幅度加深对利率影响偏多。



(二)流动性环境:可能略好于一季度


近期资金利率的特征,是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如DR007围绕7天逆回购利率,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略低于MLF利率。预计二季度仍会维持这种状态,很难回到市场利率持续低于政策利率的状态。相对于一季度,降准之后市场不再担忧货币政策收紧,二季度的流动性环境可能会略好,主要表现为资金波动率或下降。


第一,二季度补缴税费规模小于一季度。2021和2022部分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部分税费,递延到今年的1-5月缴纳。其中今年4月主要是补缴2022年5月(按月)税款,今年5月主要是补缴2022年6月(按月)、2022年二季度(按季)税款,总计三笔。相比之下,今年1月、2月和3月分别补缴了二、四、一笔税款,总共七笔。从补缴笔数来看,二季度补缴税款的规模小于一季度。



第二,二季度贷款投放量往往低于一季度。过去五年,二季度贷款多为一季度贷款的64-70%,这种季节性规律在二季度很可能延续。在此背景下,一方面,银行或预留出部分资金直接投资债券,或至少抛售债券的压力缓解;另一方面,银行资产负债阶段不匹配的压力也有望得到缓解(投放部分贷款未转化为存款回表),银行融出资金的稳定性可能会略好于一季度。



第三,地方债发行规模可能不会明显超过一季度。考虑到二季度经济数据面临低基数,地方债加快发行以支持需求的必要性并不高,因而我们预计二季度各月新增地方债的发行节奏可能与3月接近,每个月新增专项债的发行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或低于5000亿元。照此估计,地方债发行缴款给流动性带来的影响较为可控,不至于明显超过一季度。


二季度税期、跨月等特殊时点仍可能面临资金利率的短暂波动。主要是4月税期(缴税大月)、5月税期(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以及5月末和6月末的跨月。观察近几年资金利率走势,波动较大的时点主要是5、6月的跨月,税期带来的波动要相对较小。可能的原因在于,3月末财政支出释放资金较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掉4月税期的影响,而叠加今年3月27日央行降准释放长期资金,在债市杠杆未出现大幅上升的前提下,预计4月税期的资金利率波动可能相对可控。




(三)机构行为:进入债市的理财增量资金可能减少


今年2-3月理财在债券二级市场转为买入,分别买入2173亿元、1240亿元,结束了去年11月至今年1月连续三个月的卖出。品种方面,主要在买入信用债和同业存单,分别买入1680亿元、1659亿元。


二季度理财规模恢复进度可能仍然偏慢。一季度理财存量规模仍在下降,截至3月31日,通过普益标准统计的理财存量规模27.7万亿元,持平于2022年末。不过由于理财产品规模更新存在滞后,实际上的存量规模可能仍在下降。主要是存量产品净值在恢复到去年10月末的高点,达到保本的心理预期之后,存量产品继续被赎回,落袋为安,而对冲存量规模下降的主要是新发理财产品。



一季度新发理财产品合计约1.7万亿元。从理财子公司新发产品数据来看,今年以来混合估值产品占比约为90%。年初以来,信用债收益率快速向下修复,背后一定程度上是混合估值理财资金的持续流入。但随着信用债收益率的快速下行,新发行理财产品只能通过拉长久期等方式来应对收益率下行,以达到客户要求的收益率。但客户对中长久期封闭式理财的认可度偏低,导致单只产品的募集规模下降。因而3月以来虽然产品发行只数在提升,但是募集规模逐周下降。这一状态在二季度可能延续,在资产价格吸引力下降的背景下,新发产品的募集规模可能趋于下降,相应流入债市的理财资金也可能少于一季度,导致信用债行情相应降温。



债市策略:二季度或面临市场分歧加大的过程,长端利率走势可能偏纠结,信用债行情或面临兑现浮盈的压力。两会前后,债市逐渐形成温和复苏预期,叠加3月中旬的降准,对货币政策的分歧也有所下降,债市情绪修复。进入二季度,温和复苏预期可能面临阶段扰动、资金利率的特殊时点波动也在所难免、叠加理财流入债市资金可能减少,债市的操作难度加大。


在这种背景下,票息策略可能仍然相对占优,适度加杠杆以增厚票息收益,控制久期,维持偏防御姿态。如长端利率出现类似2019年4月的快速上行,在10年国债利率达到2.95%(MLF+20bp)附近时,可以考虑逐步增配。如长端利率维持类似一季度的窄幅震荡,信用债可适度下沉至短久期高票息债券,同时关注银行二永债的交易机会。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货币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或海外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国内货币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本文假设流动性维持当前的充裕状态,但假如国内经济数据持续超预期,流动性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变化。
经济基本面出现超预期变化。前期市场逐渐形成“温和复苏”预期,如经济数据出现超预期变化,市场可能相应形成新的预期。

利率月报:

历史上的3月利率多下行

预期摇摆的2月



   
已外发报告标题《2023Q2债市策略:二季度债市,防御》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4月4日

作者:

刘   郁,SAC 执证号:S0260520010001,SFC CE No.BPM217,邮箱:shliuyu@gf.com.cn

肖金川,SAC 执证号:S0260520030002,邮箱:xiaojinchuan@gf.com.cn


法律声明


请向下滑动参见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内容的完整法律声明: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您的星标、点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