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 | 徐小棣:小江和大姐,开通了一条时光隧道

徐小棣 新三届 2022-03-21


作者简历


徐小棣,1953年生。1969年上山下乡,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五团先后做农业工人、基建工人、小学教师。1977年底“病退”回京。1984年取得成人教育英语大专学历,先后在北京新源里二中和二龙路中学任英语教师。2008年退休,出版散文集《颠倒岁月》。


原题

小江和大姐





作者:徐小棣


小江1972年初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时候还不到十六岁,玉面粉腮,一副江南小姑娘小巧秀丽的模样,讲着一口带温州口音的普通话,听起来宛如小鸟呢喃。

那时我和多数来自北京、天津的知青已经有三年多的边疆生活阅历,对新来的小妹妹很是喜爱。

没有料到的是,这位性情温婉的江南小姑娘,在当年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环境里由于精神的饥渴和求知求学的迫切,竟默默地收集了一些我们“大姐”的文字,私下把它当作学“文化”的资料。这些陈年的文稿作为纪念,她一留就是四十多年!

这下可好,她的“大姐”文稿开通了一条时光隧道,以史料般的铁面无私校正了个人记忆的随意和偏差。你自己写的理想化的“我”概不算数,那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你自己。“史料”使你汗颜也罢,不快也罢,它才是你得硬着头皮去正视的可靠的东西。

那是去年,现在生活在温州的小江偶然在汇聚旧友的兵团网站上发了一帖,她绝无揭短的意图,登录上版面就活泼泼地说:“战友们好!我给大家抄一首词,看看谁能想起来,作者是谁?这是1973年国庆节前夕,登在连队的墙头板报上的。”接下来就全录了供众友猜谜的“词”。

这“词”的题目是《基建战士的心里话》。全文如下:

国庆节前夕我登上了高高的脚手架,

遥望北京心里激荡着说不尽的心里话:

当年我是天安门广场组字行列的一朵花。

如今我是祖国边疆建设的一砖瓦。
      我的心啊和当年一样激动,

我的思潮像当年一样汹涌,

我要告诉亲爱的祖国,

红卫兵已成了年轻的瓦工。

深情俯瞰着青山绿水,

放声歌唱党的光辉,

脚手架上的基建战士啊,

尽情欢呼毛主席万岁!

愿这欢呼声越过千山万水,

飞到我们向往的首都北京。

汇入节日游行的欢呼声浪,

表达我们对党的挚诚激情。

国庆节前夕,我登上了高高的脚手架,

遥望北京倾听无数心里话,

誓把青春献给祖国,

让边疆盛开大寨红花。


我看着看着,忽然辨认出自己的气味。糟了!这是我写的。我怎么还自称过“红卫兵”?我的汗流了下来。啊?我的思想如此贫乏?我的词语如此蹩脚?更难为情的是我明显是没完没了地凑着篇幅!小江那时有多天真,她竟花费时间,站在黑板报的下边把粉笔字一个一个地抄了下来,而且这东西她精心地保留了这么多年。

当时连队里喜欢缝缝补补钩钩织织的女生很多,我曾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爱学习”,和她们不一样。今天一看,焉能说她们就比我平庸?

小江的大姐文稿当然不止我的“词”一件。

当年,在小江第一次获准回温州探家的时候,要“扛硬板”(坐硬席非卧铺列车)从内蒙巴彦淖尔到浙南温州,仅仅是大站,就要途经包头、呼和浩特、大同、张家口、北京、邯郸、德州、南京、上海、宁波,她万里迢迢只身南下,人还不到十八岁。于是在我们“大姐”中有一个叫亚孟的,写给她一页便笺,帮她夹在记事本里,让她在行程中记住翻看。

全文如下: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高革命警惕性,路上多加注意,注意自己所带的东西和钱。
2,给别人带的东西,开发票,钱搞清。
3,路上注意好身体,休息好,吃好,不要病倒。
4,到京后先办好签字手续,再办其它的事,千万不要耽误上火车的时间。(签字指在北京的火车中转签字——笔者注
5,到家后集中一段时间把要办的事情办完(指完成其他知青托付的购物、向家长亲友送东西或取东西一类事务——笔者注),不要快到假时再忙,不然到那时就忙不开了。

这便笺小江也珍藏了数年。据说这好学的小姑娘还曾把它当作钢笔字帖,临着这个字帖练了好几年字呢。

小江的字帖

于是我便又看见了时间隧道中的亚孟,那个高大、健美、热情如火的天津知青。今天看,她的文字又实在,又温暖,井井有条,那么懂得生活和做事之道;一片友爱,那么细致地体贴年幼的同伴。我从文稿中看见1973年同一时期小江的两个知青大姐,一个热衷于革命诗歌的黑板报创作,一个古道热肠地关照着小友的远行。

我也又看见了那个不足十六岁就从瓯江之滨来到风沙弥漫的北国边疆的温州小姑娘小江,她当年是如此强烈地渴望着知识和学习,真是十分聪慧,懂得进取,又万分勤奋,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提高并完善自己。可惜全国的学校都无理地关闭了大门,满世界竟没有一本适合小姑娘读的书。她只好在繁重的基建劳动之余,对着墙头的黑板报抄抄写写,收藏了我那篇末流的诗歌。

我又想不明白:在温州海域的万顷海浪之间有座洞头岛,它也可以被说成反蒋反帝的最前沿,为什么要将一些十几岁的小孩子从南头调到北头,让他们在纵贯多省疆土的硬板火车上万里颠簸?但正是在这荒诞往事中,成就了一位天津知青的那一页闪光的便签。

2013-8-18写
2014年1月13日修改


 

徐小棣专列

北京六九届 ,"一锅端"上山下乡

异丙嗪,青年时代的故事

师大女附中学生闻佳遭遇

徐小棣:未成像和未成文的遗憾


文图作者许可本号分享

摘录自知青文集《乌加河之殇》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内蒙古知青

冯桐:指导员孙老大,

被举报使女知青怀了身孕

郭凝:每次政审填表,

总是承受着精神折磨

草原记忆,杀青蛙掏鸟窝煮瘟鸡

陆庆和:女大当嫁
 雷霆:爸爸帮我抄诊断书"病退"回京
安玉海:病退回城,管它真的假的
孙继钢:砖窑里干着驴的活,
脑袋也像被驴踢了一样
邱力:难忘那一夜,
最后一批北京知青病退返城
施和平:有一种心碎,
是一次又一次的撕裂与别离
刘平清:今生我欠自己一个梦还没有圆
王金堂:从"逃跑"回家到"病退"回家
翟新华:大返城时期,
他留在兵团成了改革典型
王昺:一群天津女知青
在内蒙包头的“意外之喜”
马明:当上草原兽医,
冲破政审踏上回京读书路
李欣:我参加过草原上的打狼运动
李庆曾:兵团战友刘成豪之死
吕丁倩:夏锄日当午,
燥热的空气能灼痛五脏六腑
冰天雪地绝处求生的高考之路
我经历的1976年高招
工农兵学员是如此推荐的
明月千里照白雪,故乡只多万重山
那个坑坑洼洼的多事之秋
两个女孩命悬一线的迷路
李银河:我的人生第一课
聂平:最亲密"战友"是虱子跳蚤臭虫
赛力罕:命悬一线的脱险瞬间
赛力罕:妈妈送我去大草原当牧民
赛力罕:我在草原上的牧民生活
李银河:我的人生第一课
黄培:草料场大火是怎么烧起来的?
黄培:我们是乌拉特草原上的牧羊女
 黄培:一张照片差点搭上一条命
陈佩斯:珍藏在大草原上的青春
作家老鬼:大草原上的"孤狼"岁月
老鬼:姜傻子一定要在草原咽气
老鬼其人与《血色黄昏》
徐小棣:异丙嗪,青年时代的故事
张美音:父亲让我去问江青
朱今天:六千“侉子”走武川
唐燕:土默川酸曲曾经是我们的最爱
唐燕:下乡插队时,我们不懂爱情
王海军:女知青和她们的农民丈夫
陆庆和:女大当嫁
许晓鸣:我为什么嫁给内蒙古草原牧民
马晓力:知青陈丽霞永远留在大草原
钱江:我的第一个病人
王海军:我们村的男知青
刘晓阳:从插队到洋插队的北京姑娘
李大同:草原归去来
秦晓:我们在牧区吃商品粮啃大羊腿
刘晓阳: “知青”李三友个案
克明:我与呼伦贝尔大草原
唐晓峰:大家心里有底,
不可能一辈子扎根农村
马晓力:蒙古额吉没有白疼你们
纪敦睦:一位本该成为大师的人物
留守在内蒙古的老知青们 
火勒旮弃:一个北京知青的命运
内蒙古草原上的五月夺命雪
徐小棣:北京六九届,"一锅端"下乡

舒顺林:草原上有份报纸“兵团战友”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