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 | 施鹤发:黑龙江上放木排,冰水中的煎熬时刻

清心客 新三届 2022-12-28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施鹤发,下过乡,当过教师,上海市区级机关退休。


原题
黑龙江放排记




作者:施鹤发



过了五月,地上已经冰雪消融,黑龙江上也走完了冰排。江水的温度仍然很低,也就零上几度,其实,不仅水温低,空气温度也不高,出工时还都就着棉衣裤呢。

干活的人到了江边的旱道口,队长拿出了一瓶土烧,咬开瓶盖,狠掫了几口,递向大伙,说,暖暖身子下江。大个子李德禄喝完,交给我,我也没犹豫,照样狠掫了一口,咽下,一股辣辣的液体直冲喉咙,顺着食道流进胃里,一会儿觉得有一股热气往外涌,就跟着大伙,赶紧脱掉衣裤,走往江去。

这江水真冷,刺骨,我的脚刚触到水,浑身就直打激灵,刚才的胆气又消了大半,缩在了那里。“来,猛着点,没事”,身后的大个子光着身子,快步越过我,像水浒传里的浪里白条,扑哧扑哧直冲江去,顷刻,与其他的人一样,大半个身子都浸在了江里。

我就跟着大个子冲进江里,浑身抽搐,接着麻木,上下牙齿禁不住互相频频敲击。我身上还穿了内衣,其他的人,因为爱惜衣服,上下身什么都没穿,赤条条的,显得十分可笑,尤其是大个子,人高马大,肤色粉白,在五月阳光下,泛着银光,像米开基朗基罗的大理石雕塑大卫,而且还是活的。他们在水里好像没感觉似的,甩开膀子各自开始将浮在江边的原木往下拽。

我们是在串排。冬天伐下的原木,已从山上的楞场,用翘杠整到了江边水里,现在只要将一棵棵十来米长,大半人粗,浮在江边的这些原木,串成一条条木排然后顺着江放到下游的木材加工厂。

黑龙江,靠漠河北极村一边很长的一段是滩。

跑完冰排多日,水退去了许多,江边裸露了丈把宽的沙滩,往江中走好几米,也没有没过胸。这里是旱道口,是从岸上下江的一个天然口子,也是天然的扎排串排处。山岭到这里,缓了许多,从远处的山上,将伐下的原木,拉到这里岸上,堆成木楞,成了一个小小储木场,需要时,把楞上的原木弄进江里,串扎成木排,顺着江放到下游。

我颤抖着身子,在水里抓住一棵棵原木,往那边已经成排的地方推去。偌大的一棵原木,只要用点劲推它拽它,让它搁浅的一头脱离开沙滩,待全部浸入水中后就很容易摆布了。

原木在水里一棵棵被推到位。然后用粗铁条锻造的拉钩,将原木顺着江拉齐排齐,用叫作“把居子”的U字形铁钉,将原木相互钉住。由于拽推的都是一棵棵硕大的原木,虽然在水里,还是很费劲的,所以一度忘记了寒冷的感觉。

我跟着大个子干活,他和村里其他人不一样,是个二毛子,二毛子就是混血儿,含俄罗斯血统,一般个头高大,眼睛透明灰蓝,肤色粗白。他们体格强健,吃苦耐劳,性格诚实温和。

二毛子是东北人的说法,他们把苏联人都叫老毛子,不管他或她的父亲还是母亲是苏联人,都被称作二毛子。

李德禄,我们都叫他大个子,个子高大,健壮如牛,抗遭。抗遭,是我们这儿的说法,是说我们这儿干活的好料。他一副憨实相,和他一起干活不会吃亏。不像村里其他人,对我们总有些异样的目光,跟他们一起干活,别想占到什么便宜,讨巧的轻松点的活儿别想落到你头上。

我们知青到这里插队,生活劳动了将近3年,当地大部分人的习性都已详熟,同样,我们每个知青的习性也为他们所了解,农民善良,诚实,本分,但也不失自私,我们在这里,慢慢地被同化了,像他们一样什么苦都能吃,什么活都能干,争一样的工分,过一样的日子。

我傍着大个子干活,将拉齐的原木前前后后用“把居子”一个挨着一个紧紧钉住,然后用铁丝缠在把居子上,将横排着的九根原木相互拉紧加固。这就是串排,一个排叫一条,串好再串另一条,最后将串好的木排前后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大排。

因为在刺骨的水里,活儿干得十分紧凑,活儿简单明了,谁也无暇出声,只听见江水哗哗的流淌声和叮叮当当的敲击声。

在冰冷的水里操作了一会,很艰难,主要是冷,感觉已麻木,干起活来觉得滞重。我是吃不消了,脸发白,嘴发紫,大个子见状便向队长发话,让我们上岸歇歇缓缓。他平时话不多,但说的话算数,队长听他的。

我披着棉袄在岸上呆了会儿,当然舒服极了,有阳光,暖暖的晒,但当看着队长、大个子和其他的人在水中劳作,就觉得过意不去了,狠狠心,就又勇敢地下水干了起来。已经投身农村,只能磨砺自己了。我知道耶稣磨难记,我不知道耶稣怎样地遭罪,怎样地磨难,怎样的感觉,但我觉得,我们从城市到农村,到这个北疆,夏耕冬伐,串排,放排,够折腾够磨难我们的了。

队长带我们这些人也就干了几天,一条长长的木排已经串扎完毕。待我们将最后一个木排串扎好,一溜长长的木排像条巨蟒,齐齐崭崭顺着江水静静地躺在黑龙江漠河旱道口段的沿岸江面上。

接下来,是队长和老社员们筹划着如何将这百十方木材的大木排放到下游的呼玛县城去,换取村里一笔经济收入。

放排的时间定在阳历五月二十八日。黑龙江放排,说易是易,说难也难,要看气候和水流情况。气候好,水流稳,那顺水慢慢漂下去,走排比较安全,而且放排人也省心。

那天,天朗气清,阳光很旺,晒得人浑身上下都暖烘烘的。这几天天气应该都很好,中国的最北端,黑龙江沿岸这一带,进入五月,山上,地上积雪融化殆尽,冰排也跑完,便是春暖花开,草木泛绿的时候。两岸开始有了生气,草木渐渐葱茏,鸟兽开始活泛,人们也陆续脱掉了臃肿的棉衣裤。

五月,气候也稳定,山里、地里吸饱了雪水,在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所有植物都竞相生长。要知道,这里的无霜期才100多天哪,所以,五月,老天是不太会翻脸的。老天不翻脸,黑龙江也就像个温和的动物,江水平平稳稳,不紧不慢,缓缓地流向东去,流向下游。

旱道口的江岸上很热闹,有我们放排的人,也有放排人的老婆孩子们。我们从马车上卸下放排工具,和几天的生活用品,有用的也有吃的喝的,每个人都装有一个麻袋,然后再搬到木排上去。


停当,队长就安排好每个人的位置,亲自解开绑住大排的缆绳,一声喝呼, “起啰”。大家除了几个扳着梢的,其他的人都举起大大小小蹬竿,将偌大一个木排,慢慢地推离江岸。

我们正将大排撑向江中的时候,只听“李德禄,李德禄”的呼唤声,见岸上一个穿布拉吉戴蓝头巾的老太太跑来向排上招手,是大个子的妈,一个纯俄罗斯血统的老太太,丰满高大。

她刚刚赶过来,提着个篮子,嘴里叽里咕噜,尽是卷舌音,除了“列吧”的发音之外,我都听不懂。她是给她混血儿的儿子送面包来的。大排已离岸十来米,只见大个子,不顾自己的衣裤,扑通一下,跳下木排,齐腰趟着水,走到她妈跟前,接过篮子,然后俯身抱了抱她,并吻了一下她的脸,就返身涉水,捧着一篮子大“列吧”翻上了木排。他妈还在岸上用俄语喊着,“普利然耶界吧兰神多玛,啊斯达拉日那”。她是说“当心啊,早点归来”。

大个子负责扳头梢,头梢在第一条木排的后边。扳梢是放排最重要活儿,都要有经验的人来担当,我们的大排,有十来条,就是说有十来个木排串成的,每条排上都要有个梢,每个梢都要有人把着,梢就像是舵,扳动梢时还能让排左右移动。

五月,黑龙江比较好走,所以我们的大排每条排大多只有一个人来扳梢。打头的和看尾的扳梢人是最主要的,是大排的核心,责任最大,可以说整个放排的安全成败都要看他们的了。他们必须对河道要熟悉,反应也要快,责任心要格外地强,而且配合得要好,要默契。

我和大个子在头排,我没有被单独安排,就跟着他把梢,帮干点杂活。我与其他排上干杂活的人一样,提着根蹬竿,撑着江底,让排移向河中心。黑龙江靠我们这边滩大,木排离岸十几米了,蹬竿还能够着底。不停地撑杆,提杆,好吃力,不一会儿,胳膊就酸疼酸疼,抬不起来了,整个大排已随着江水自然地漂着走了。

我走到大个子跟前,换他把梢,我想,把梢就是站在梢架子旁扶着梢,让排自己走着。还好,不算累,还能东张西望。

不料我还没来得及欣赏两岸的风景,队长在中间一个排上朝我们这边嚷起来,原来,排还没走到位。往外扳,大个子见状,快步走来,嘴里也咕噜着,让我用点劲。他把着手,帮我一起将梢扳过去,让排尽量往江中央去。河的中央是主流,即主航道。太靠南,靠我们这边,水浅,滩大,容易搁浅。

搁浅是放排最麻烦的事情,你想想,一张大排,如果冲到浅滩上,成了死排,要费多大劲才能让它脱浅,而且后面的排继续往前冲,那大排就要横着走了,多危险,谁都不愿让它发生。

我没放过排,这是第一次,确实不懂放排过程中的奥秘。大排正常地往下漂去,大个子把着我的手,教我怎样看方向,怎样往里往外扳梢。梢就是舵,因为是临时用的,木排上的舵简单,是用樟子松木做的,形状像木船的桨,但比桨要大得多,有一两丈长,浸入水里的梢面一尺多宽,在梢柄的中部钉有铁皮以防磨损。用木棍在木排上钉个架子,将梢架在上面,用铁丝绳索绑牢,还要让它能左右活动,以便划水。在深水区时使用,扳动梢,可迫使木排改变行进方向。

大个子对我说,扳梢主要看前方,让排往水深点的地方走,那是江的主流和二流,主流就是主航道。主流和二流,江水平稳,没有回流和扫边流。黑龙江江面有宽有窄,中苏双方都设有航标,航标是一个白色的灯箱,也叫航标灯,都建在很醒目的地方,很容易看到,航标有的在中方,有的在苏方,行船和放排的,只要对着航标行驶就安全了,不会搁浅触礁。

一张排,长长的,几十米,和行船不尽一样,放排一般要走二流,二流较浅,也就三四米深,水流得稍微缓慢些,对放排的人来说比较安全。主流就深了,十好几米也不见底,而且水流也急,虽然好走排,但对放排的人来说比较危险,一旦被撞落下水,后果不可想。但有些水道必须要走主流即主航道的。

黑龙江绵延几千里,曲曲弯弯,像条游龙,有的地方180度大拐弯,过了北红村那一段,干脆来个大旋转,当地叫老脖口,就像绕着脖子围一圈。

黑龙江水路曲折,水道更为复杂,江中有众多的江心岛,有江心岛,就有浅滩暗礁,它们都在江心岛的四周。江心岛有的属于中国,有的属于苏联,如最大最出名的是吴八老岛,前两年两个抽了筋的国家,不知怎么争了起来,还干了一仗。这是政治,和百姓无关,我们百姓,有的遇见苏联的汽艇在江上走,会“哈得儿唆,哈得儿唆”地喊,我们都知道,这是你好的意思,他们也会这样回应。我们知青遇到则就竖起中指,“佛喽佛喽妈衣”地乱叫。佛喽佛喽妈衣,是我们仅会的一句老毛子话,还是骂人的话,脏话。知青啊,都不学好,都是那场运动教的。

我们漠河段,小马场对着的一个岛,就是苏联的,好像没有争抢过,在串排的地方旱道口可以看到,岛离我们这边的江面很宽,也很深,船必须从那里走。船走的地方就是主航道,主航道一边是中方一边是苏方,岛在主航道的哪边就属哪方,谁也不用争。

所以,放排,除了要看航标外,还要靠放排人的经验,只有熟悉水道才能走好水道。

大个子告诉我,他父亲也曾是个放排工,他很早就跟着他父亲放排。在黑龙江上,从我们这边的漠河到呼玛到黑河不知走了多少趟。我从没听说过他的事,他也从不跟其他人讲什么。这是在排上,这一条排上就我和他俩,我在他的指挥下把着梢,他坐在我旁边,看着前方,闲着没事,话也多了起来。

我知晓他父亲是个纯关东人,身强力壮,是个放排好手,而且水性特好,在水中摸爬滚打,犹如混江龙。那时,放排工收入不小。当时在我们漠河,两样事情最赚钱,一是淘金,二是伐木放排。淘金的活儿被人掌控,被人驱使的,像个奴隶,伐木放排自由自在,冬天伐木,夏天放排,一样大把大把地挣钱。那时他父亲也像闯关东的汉子一样不太安分,有钱就赌就嫖,光了就再耗点气力赚,所以始终没个安定的家。

不知哪年,黑龙江发大水,淹了上游那时还叫俄罗斯的一个屯子,江上漂着好多物品,也漂着人。见了人,不管是中国人也好老毛子也好,都要捞的,这是规矩,是人性道义。其中有个俄罗斯姑娘,被捞上来时还有气,他父亲就把她扛到家中,救活了她。

俄罗斯姑娘的家都被大水冲走,家中亲人不知去向死活,只能在他父亲那里住着。她就是大个子的妈,就是放排时来送面包的那个苏联老太太。大个子和他妈住在我们村子最靠近江边的一栋房子。我们知青谁都没去过他家,其他村民似乎也没人去过。我听村里老乡说过,大个子他父亲被政府抓过,因为那时候他经常偷偷过江去。江对岸那时叫苏联,那个时候过去就有问题了。我想,他父亲过江肯定是和大个子他妈的家乡有关,但政府要处理你,弄不好说你是特务,或者说你投敌。总之,他父亲被关过笆篱子,“笆篱子”是东北人的叫法,就是监狱,后来就死在了那里面。

我们下乡时只知道大个子家只有个母亲,是个老毛子。不知是他父亲的原因,还是他有老毛子血统的原因,大个子近四十的人了,没有老婆,但带了个孩子,听说是他兄弟的,他兄弟在哪儿我们不知道,谁也不会去问他。那个孩子叫龙生,苏联血统很明显,卷卷的头发,蓝蓝的眼睛,肤白脸圆,但有点憨痴,从我们北极村出来的知名女作家迟子建在她的作品里就以他为原型出现过。

村里的人问他,你大爷的钱藏在哪里,他说,藏在炕洞子下面,问他多不多,他说,多,这么厚一迭,还用手比划着。村里人都知道大个子会攒钱,他干的活都是用力气的和讲究经验的,总之都是工分最高的,都在10分以上,比如,拉套,赶车,拉大锯,抬大木,放大排。我们那里,一个工分,最高的时候要分到3元多,一年365天他能挣400多个工分,分红,一年算起来要分到1000多元,比当时城里的8级工一年挣得钱还多。

里扳,要过湾了,大个子提醒我。我就照他说的扳,很是费劲,梢头划着流水,感觉水在和你较劲,像是它推着你一般,木排也随着转了向,往北边移了。

这里已是中国的金鸡之冠的地方了,黑龙江这条中俄划分边界的大江,向北流到漠河这一段,顺势往南,这一湾就是我国最北端,也就是纬度53.48的地方。我们学中国地理,老师会说,中国像只公鸡,鸡冠就是漠河。我们木排现在过的湾就是中国的鸡冠,真正的,精确到具体的金鸡之冠哪。

我插队下乡以来还没有好好地欣赏过黑龙江呢,平时在江边干活洗衣捉鱼,只见着眼前的一小段,现在跟着木排走,黑龙江两岸一点点,一点点,让我尽括眼底。

鸡冠的这一湾,靠中国的这一边,滩大江浅,江岸缓缓向南展去,形成好大一片川地,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润。再往南,往东往西都是绵绵延延,覆盖着密密实实森林的大兴安岭山岭了。靠苏联这边都是山,那山像一溜硕大陡直的城墙,壁立在黑龙江北面,虎视眈眈地阻隔着南边。那是大兴安岭的延伸,被我们称作外兴安岭,山上也都被树木覆盖。靠近苏联的岸边,水流澄清湍急。大个子告诉我,那里水很深,十几米不见底。排走到这里,要小心,掉了下去,不是闹着玩的,要把好梢,站稳了,马步,他做样子让我学着他。

大木排在我们的操控下,稳稳地慢慢地漂过了鸡冠湾,便狠狠地打了个折,向东南漂下,一会儿就漂到了沙洲旁。

沙洲是个半岛,是我们村里的一处草场,那里野草十分丰盛,牛马最爱吃,我们在那里打过草。打草是在夏末初秋,用大钐刀甩,是个耐力活,钐刀是老毛子那边用的工具,好像是早些年两边往来时带过来的,刀口锋利耐用,都是老一代传下来的。打草是少不了大个子的,他很会用钐刀,刷刷刷,总是打在前面,其他人谁也撵不上。

漂过沙洲就是我们村里了,一栋栋泥胡墙面的木刻楞房散落在那里,离江岸最近的一栋是大个子家,这一栋木刻楞让他整得十分出色,原木让他捹齐捹方了再垒叠起来的,木头与木头之间夹一层毛毡来合缝,所以不像其他木刻楞那样用泥巴来填缝,老毛子那边的房子都是那样盖的,那样盖虽然费劲,但干洁好看更是保暖。

岸边的江滩上有许多老娘们,她们在端鱼。端鱼是黑龙江岸边人的绝活,就是用一个个普通饭碗,里面装上用面和着捏成团的麸子,再蒙上一块戳着洞的纱布,放到齐膝深的水里。黑龙江浅水里游的都是川丁子鱼,川丁子纷纷从纱布的洞里钻进去吞食漂浮在碗里的麸子,不消刻把鈡,碗里就挤满了一扎长的川丁子,一般一个人可以整六七个碗,轮番着端,半天可端到一邦克的川丁子。邦克是老毛子话,就是水桶。

她们一边端,一边用指甲抠肚刮鳞,整得挺忙活,没时间招呼排上的人,倒是排上的人见了就大声地呼喊,谁谁谁的娘们,怎么都爱往你那儿钻呢!你也钻进来回个炉吧,她们头也不抬地回应。

过了我们村子就是船码头,那里江面宽阔了,两岸都是川地,北边有个老毛子村庄。村庄不大,平时我们在江对岸观看,没有几间房子,很空旷,很难见到人,偶尔见到的是一两个老毛子光着身子,在江边洗澡,气温还不高,我们都穿着棉衣或秋衣,他们不怕冷。

我问大个子,去没去过对面,因为他外祖父家就在对面,他看着那里不做回答。我知道,这是个难堪的话题。那时中苏两国都像打了鸡血针,都鲠着脖子。边境吃紧,别说来往了。他父亲因为擅自越江蹲了笆篱子。他妈就是苏联人,也不知多少年没能去那边了。

忽然,他说,你们那个小石去那里干啥,白瞎瞎地把命给丢了。

他说的是我们一起插队的知青石之光,是我校的同学,一个聪明好学,很斯文青年,因为那场运动,父亲受了非人的遭遇而屈死,好好的一个家也被弄得支离破碎。我接触过他,平时,很低调,与熟人在一起,说的话有点激愤,就是对现实不平,尤其对那场运动的看法。其实我们也一样,扬恶惩善,摧残人性,去他娘的,就是抽筋。

他为什么过江去,我们不知道,到现在为止尚不得而知。那是冬天,江面冻得深去了,不仅人可以过,就是汽车坦克哪怕火车都过得了,哪知他失踪没两天,对面苏联来了照会,让中方过去拉人。拉回来的是冰尸,不知是冻死的,还是给整死的,衣服也没穿,像冻肉一样,极其恐怖。公社派出所那个乌头黑脑满脸横肉的警察还要让我们参观,说是现场教育,我们好多女生都吓得哭了好几天。他其实是在警示我们,让我们看看投敌的下场,我们心里都在想,真的打仗,这东西才是十足的汉奸。大个子说,那小子,昏头了,以为对面就讲人性,跟我们这嘎达还不是一个样?真是一个样!我知道,大个子对有些事情也是愤愤不平的,就我们俩在木排上说说而已。

大个子告诉我,这一段一直到二十八站,都是这样的江面,宽阔平直。可以放松着点。他用绳索将大梢固定了起来,让我松开手,让木排自己径直淌下去,其他条上的人,也都放松了。

看太阳,天已过晌,我觉得腹中饥饿,便抠麻袋掏出备下的馒头和咸菜。大个子拿出篮子里的面包,还有红肠,面包真大,是他妈烤的。我们这里主食是面粉,都是蒸馒头吃的。而大个子家,他妈是俄罗斯人,用来烤面包,面包好吃呀,但麻烦,而且让中国人当主食是不习惯的。大个子用刀子切下一块面包,和一段红肠,递给我。真美,我插队到现在还没吃过这样的美餐。

其实我们这里还是很富足的,秋天收下的麦子、土豆、大豆、全村的人一年都吃不完,可以喂牲口,这里的人只要勤快点,自己家园子田里种点菜喂几头猪一些鸡鸭,江里打点鱼,那生活会过得很好的。像大个子家,杀了猪,除藏入地窖外,还按俄罗斯人的生活习惯,灌了很多红肠。秋天我们经常看到,江边大个子家吊杆上垂挂了一串串红肠,路过的会人大声逗他,你老整的那玩意儿干吗,让老娘们看得痒痒的。

吃完食物,喝过水,我和大个子惬意地仰躺在木排上,天湛蓝湛蓝,漂几丝白云,两岸草木葱茏,远处青山黛黛,慢慢,慢慢地后移,时刻变换出各种景致来,有时还看到几只傻狍子,在江边喝水,小狍子则在岸上奔奔跳跳。阳光晒得真暖和,木排宽大平稳,浮力很大,一点都不浸水。

有的老乡开始在排上向江里甩钩挂鱼,不时见到明晃晃的鱼拉了上来,有一条大鱼,挂在钩上挣扎,有几个人干脆跳下水去逮,顺带戏水,据说他们都是极好的水性,但扑通扑通的狗刨姿势让我暗暗发笑。

天气还很暖和,我刚才撑杆时出了汗,正想洗洗身子,征得大个子同意也跳下江去,水虽然凉,但我好久没这么畅快过,跟着木排游了起来。这时我想在老乡面前露一手,让他们看看正确的游泳姿势是怎么样的,便用自游泳的姿势向江中游去,哪知,因为水流急,让我不能自已,我有些急了,呛了口水,手脚也乱了起来,排上的人,就大个子一人跳了下来,游到我身边,让我拉住他的腰带,一起游回木排上。他教训我,说他们水性这么好都不敢游到主流上去,说那危险,如果碰到暗流漩涡,就拉倒了。我想想就是有些后怕,真感谢大个子救我、教我。

木排仍平稳地向下游漂着。我们坐在木排上,晒着太阳,晒着衣服。聊着天。大个子告诉我,过了三道河,便是二十八站,那边有个大湾子,我们要在过湾子前靠岸停排。

二十八站原来是到漠河前的一个驿站,漠河是32站,现在那里也是一个屯子,那里江面比较宽直,适合停排。时间也快近黄昏,我们必须靠岸停排。夜间是不能走排的,而且,放排的人必须要睡上一觉,白天才能有精力,能思想集中走好排。

停排是件不容易的事,未到之前就得做好准备,我们有的搬动着大梢,让大排从江心的大流划向二流,再缓缓地向岸边靠拢,然后有人驾着准备好的小排子,拽着长长的缆绳提前上岸,看准位置,找岸上的大树或现成的木桩,将缆绳扣在上面,靠得更近了,其他的人也提着一头系在木排上的绳索,跳下水去,向相反方向拉,嘴里齐喊着号子,一顿、一顿拉拽木排,硬让木排减速,前面的人,借着大排滑动的力将缆绳一点一点拽,收紧,最后扣死绑牢在树桩上。整个停排过程,足足花了近一个小时,大排也走过了五六里地,人人整得筋疲力尽。

上岸后,笼火做饭,那是最来劲的时候。挂着的鱼,有细鳞,哲罗,鲶鱼,舀一锅江水,煮开,将鱼放入,抓一把盐。江水煮江鱼,那鱼和鱼汤的鲜美,真是一辈子都忘不了。吃饱喝足,大家就在排上歇脚,在自己的麻袋里各自掏出被子和褥子。他们的褥子都是狍子皮鹿皮还有黑瞎子皮,黑瞎子是黑熊。我没有皮子,只有一条毯子当褥子,大个子说睡觉褥子要暖和,皮子最好,还隔潮,他说以后他给我整个狍子皮来。后来我在代课教书的时候,他真的让他侄子龙生—我教的学生,给我送来一张又厚实又宽大的狍子皮。

夜晚,天气有些寒冷,我望着星空,没有月亮,繁星闪烁,四周静静地一片,江,岸,村庄和远处的山岭都让黑黑的夜吞没了。有人轻轻唱起《月牙五更》,“一更啊里,呀啊,月牙没出来呀啊,貂蝉美女呀啊,走下楼来呀……”

我不知道几更睡着的,也不知道是几更醒的,反正一夜越睡越冷,冻醒了又睡,睡了又冻醒。

起啰,队长一声呼喝,又开始放排走排。

过了二十八站,就是北红。北红,我们知道,也是漠河的地界,我们刚来的时候,在那儿歇过一天, 那时才深秋,江面已经全部封冻,皑皑的白雪铺在上面,出奇的整洁,有两个知青,好奇,便走了上去,一下子直走到对岸。待返回时,老乡见了以为老毛子过江来犯,便邀集了民兵,大声呼喊阻止,闹了一惊。

过了北红便是远近闻名的黑龙江第一湾,那就是老脖口,那里是黑龙江上放排最艰险的一段。过了红旗岭,江道突然拐了一个Ω字形江湾,那样的造势可能只有黑龙江才有,那里江面还窄,木排如果在拐弯时蹭着滩,就会搁浅,如果撞上岸边岩石,人掉入江中不说,整个排也要碰散,后果不堪想。”

进入拐弯处,大个子也紧张了起来,这里他虽然走了无数趟,但仍像遭遇凶兽一样,有所畏惧。他吩咐我像他一样半蹲站好,叫我一起把好梢。是费劲,比走金鸡冠的湾要费劲得多,大排硬是直冲,梢头让水流压迫得难以扳动,我们俩在头排,拼死也得把梢扳回,让大排拐弯。我们都咬着牙,死命扳着梢,不让梢头随意摆动,已经进入了大湾,水流稳了些我们总算稍稍松了口气。

由于很少蹲马步,我两腿酸酸的,想换下姿势,不料梢把松了一下,梢头又让水流推歪了,大个子抢手抓住叫我一起用劲把牢,哪料在大个子抢手移动把位时,小指和无名指夹在固定梢把的两根交叉的铁丝之间,疼得他哇哇乱叫,我伸出一只手要帮他,却让他发了火,直叫不动,用力把住梢,自己更是毫不松手,死命扳,硬是把梢扳了回来,让大排顺着意愿走。

铁丝把他的两手指越夹越紧,已经血流满臂,他的额头上沁出大颗大颗汗粒,见他痛苦难耐,但谁也不能帮他,我更是无奈,就这么眼睁睁地站在他面前,看着他的惨状。

我俩谁也不能松手,大个子忍着剧痛,僵直在那儿,手上还顶着吃奶的力气,他到底是个抗遭的人。此时我真正地理解了抗遭的含义,对任何艰难困苦,甚至非人能承受得住的,都能忍受下来,我能行吗?我们插队到农村来,就是历练生活,历练体能,历练精神,直至什么都能抗。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木排一寸一寸往前漂移,这个湾真长,时间过得真慢,听着他屏着嗓子嘶哑的呼喝,看着他咬牙瞠目的状态,我感到太残酷了,太无助了。这是我一生中度过的最漫长最难熬的时光。

挨过了老脖口,大个子两手指已被铁丝绞了下来,他用另一只手将掉下的手指血淋哒滴地捡了起来,装进了自己的兜里,并扯下一块衣襟胡乱将那只手包住,又抓住梢把。也不让我松手,他说还要当心前面的暗滩明礁。大排安全地漂着,漂着,我看到一个个滩,一个个礁岩在我们的木排边上擦肩而过。

随着江水的流动,我思绪万分,眼前不时闪烁着俄罗斯血统的老太太向他儿子招手的情形,不时听到她那怀着挚爱和期望的俄语呼喊声,“小心,平安回来”。就是我的一个疏忽,一个不忍耐,让这位长期生活在中国的异国血统的母亲,违了她的善良的心愿。真悔哪!

我们的大排走了整整五天,中间又经历了好几个危流险滩,像劈辣子,南盖子湾,开库康的中楞大弯,依西肯龙站大弯,欧浦榆树桐炮台湾,我再也不敢疏忽,再难再累也要忍耐,直至和大伙儿一起,将大排安全地流放到了县木材加工厂,就这样经历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放排。


选自网图


施鹤发专列
施鹤发:从上海到漠河,
火车汽车走了5天
施鹤发:“扎台型”的卷毛,
在东北老乡面前成“怂货”
施鹤发:小囡童月莲,
上海“地主婆”嫁了东北混血“地主”
插队漠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施鹤发:他放弃上海当工人,
去黑龙江插队反修防修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上海知青
彭小莲:在洞穴里的日子,
有人骂我小“拉三”
帅哥球星陨落贵州,
同学捐资买一方葬身之地
嵇伟:插队八年耗尽一个人的青春
丁文慧:上海知青的非婚女儿
嵇伟:另类知青,
我们都经历过的日子
沈美琴:淮北知青岁月,
我像熬干的小油灯,瘦得脱形
曹景行:和妻子一起走出大山
未婚先孕的上海女生,
从先进堕为“伪君子”
王小鹰:可怜无数山,
那里长眠着11位上海青年
 孟永华:北大荒的上海知青
黄为忻:从上海到云南,
一次改变一生的远行
赵志渊:他38岁调回上海,
上班半天就吐血倒下
胡道轨:18岁上海妹妹插队回老家
上海女知青热带雨林失踪案
冯正平:摇着小船插队上海郊区
北大荒留守知青口述:
我铁了心离开上海
毛平先:一个上海姑娘的十年
诸炳兴:我把同事女儿娶回上海
范文发:上海知青的珲春历程
范文发:千山万水回上海
范文发:上海姑娘偷吃老乡的鸡
石明诚:上海知青在延边的历史记忆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